马甲:为了让认识你的人猜不到,在常用的用户名外再注册的名字,这种现象也叫穿马甲。一般论坛明令禁止使用马甲闹事这种现象,管理员等特权阶级是可以查到你的IP并查封滴。
一个现实人在同一论坛注册多于2个(含2个)ID并同时使用时,常用的或知名度较高的那个ID一般称为主ID,其他ID称为马甲ID,简称马甲。
【马甲由来】
从前,有一只老虎追赶一条水蛇到池塘,水蛇逃入水中,老虎耐心地在岸边等候。过了一会儿,一只乌龟爬上岸,老虎扑过去一把按住乌龟,得意洋洋地说:“终于逮着你了,别以为换了件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这就是马甲的由来,是本山大叔的小品。
在网络中,在论坛上,马甲泛指同一个人的不同ID。
基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人性格的多面性,马甲是网络虚拟社会普遍存在、不可消除的一种现象。马甲的存在,使网络比现实社会更接近人性,也更具吸引力。
马甲按其状态分为以下四类:
1 曝光马甲:指大多数普通网友知道其主ID是谁的马甲。曝光马甲又分为主动曝光马甲和被动曝光马甲。前者是由主ID主动声明的,比如因主ID被盗、被封、忘记密码或纯为娱乐,于是注册新马甲一领;后者多属使用不当,把马甲穿破,被网友发现,不得不承认或默认的。
2 限制级曝光马甲:指在特定的圈子里曝光但并不为广大普通网友所知的马甲,此类马甲较适用于发展帮派队伍,团结自己人,打击异己。
3 疑似马甲:指被大多数普通网友怀疑为某主ID的马甲却不能证实的ID。此类ID若以科学的严谨态度来说,还不能称为马甲,但在无风不起浪的捣乱份子来看,仍可称为马甲。
4 私密马甲:指除了使用者本人暂时无人知晓其主ID的马甲。
马甲按其功能又分为以下五类:
1 造势型马甲:或是用于顶自己和朋友的贴以造成祖国形势一片大好的假象,或是用于掐敌人的贴给对手造成百万雄兵过大江和草木皆兵的心理压力。
2 造反型马甲:一种是当自己的主ID已在网友中形成固定的完整形象时,用这类马甲发表另类见解,此为造自己反型;一种是当自己的主ID已形成固定的朋友圈时,用这类马甲发表反对甚至诋毁主ID朋友的观点,此为造朋友反型。
3 条理型马甲:这类马甲很可能分不出哪个是主ID哪个是马甲,该类马甲的主人一般条理过于清晰,一个ID用来谈经济,另一个ID用来谈文艺;再一个ID用来写写生活感悟,等等等等,每件马甲各司其职。
4 起死回生型马甲:就是主ID已死,用马甲上阵。
5 娱乐型马甲:纯粹娱人娱己,捣乱搞笑的马甲。
马甲的常用战术:
1 瞒天过海:这是马甲的最常用战术,好比蒙面大盗草上飞身穿夜行衣来无影去无踪。
2 围魏救赵:当主ID被围攻时,可使用马甲直攻匪首,使其疲于应战,以解主ID之围。
3 趁火打劫:看哪个贴子够热,用一堆马甲进去混分,赚点儿是点儿。
4 无中生有:用马甲造个谣是多么轻松愉快的事啊~~~~
5 笑里藏刀:最适用于造朋友反型马甲,主ID一副拳拳赤子之心,等你把幼儿园抢糖豆小学时摸女生屁股中学时手淫等等糗事丑事都交待清楚了,再用马甲杀你个回马枪,不死也让你掉层皮。
6 李代桃僵:主ID被围攻时,可用马甲上窜下跳吸引敌人的注意力,马甲被骂死无所谓,主ID安全最重要。
7 借尸还魂:这个往往是砖手常用,没办法,砖手难免阵前亡,死则死矣,没啥大不了滴,再注册一件新衣还是一名砖手。
8 抛砖引玉:用马甲惹恼对手,使其口出不逊,即可投诉致其死亡或暂死。嗯,这个叫抛砖引口水更合适。
9 暗渡陈仓:实在打不过,让主ID留给大家一个远去的背影,穿上马甲咱又回来了。
10 指桑骂槐:这种尤其适用于己方为私密马甲,而对方是限制级曝光马甲,骂起来肯定过瘾,让对方哑巴吃黄莲,有苦也说不出。
11 反客为主:晕,马甲玩得太好太投入太出名了,主ID被人忘了。
12 美人计:注册一个性别女的马甲,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13 反间计:死乞白赖是说对方是谁谁谁的马甲,要言之凿凿,就算逼不反他/她的盟友们,也能消耗其一大半的体力。马甲:注册会员又注册了其他的名字,这些名字统称为马甲,与马甲相对的是主ID。 例句:青眉建议斑竹进行版务管理时,不可以用马甲发言。
㈡ 马甲的来源
出自2000年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钟点工》:“小样,别以为穿了件马甲就不认识你了。”
这个本来湮没在笑话堆里的平平之作,有了舞台上赵本山和宋丹丹的身体力行,一下子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
另外一种说法是马甲一词源自于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员身上穿的红马甲,因为交易员大部分都是为其它大股东服务,即为股东的交易傀儡,故而后来用马甲形容论坛上的分身ID。
㈢ 衣服"马甲"叫法的由来
马甲的形成,其原因有如下几种情况:
其一,历史沿革造成的。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原来只在聊天工具如QQ上玩,在那里注册了一个个性化的名字,后来进入了论坛,要发表大作了,突然觉得应该有一个类似笔名的ID,于是注册了一个很优雅文静的论坛名字,但是,毕竟对自己使用多年的聊天用名有了感情,于是,又注册了那个名字,这就形成了一件马甲。通常,这样的马甲是对自己的朋友们公开的,他穿那件衣服出场大家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我还有的朋友是从联众被朋友拉到论坛的,也有类似情况,可以用来支持我的论点。
其二,文字快手或干脆够得上写作机器,却又澹泊名利,哪怕是虚拟世界中的名气他也不想要,于是就注册许多马甲,每天不停地换来换去的,穿着不同的衣服分别表演。我有一位朋友可以称得上西陆知名写手了,用过的马甲不下六件,每一件发过的作品都够我这样的人绞尽脑汁写一气的。我们是朋友,我发现他在论坛上的文集中只收录了他很少的一部分文章,而在他个人网页上,则可以看到更多的文章,后来,他才不好意思地坦白了自己用过很多马甲的事实。
其三,通常是论坛上最卖力的斑竹,为了活跃论坛,制造繁荣,一个人每天穿不同马甲穿梭般上场,以不同的身份对新人进行回复,甚至自问自答、插科打诨。这样的人,大多是非常热心的,有时也会与别人或与自己开个玩笑,但都是出于善意。应该说,论坛属主选拔到这样的斑竹,运气可以说是非同一般地好,我估计,看到属下如此卖力,他睡眠中都会笑出声来的。
其四,纯粹是为了晕人。其实这和在聊天室里晕人是大同小异的,区别在于聊天室里晕人是实时的,当场进行对话,而论坛里则必然要有一定的延迟了,但它也有自己的优越性,至少,整个晕人过程具备可追索性,而且可以在更大的范围被观赏。这种情况,通常是在非常相熟的朋友之间进行的,结果也以晕人的和被晕的皆大欢喜居多,而且,往往晕到一定程度,总会透露出自己的一些信息或蛛丝马迹,那被晕的朋友则会恍然大悟,导致双方的友谊更加深厚。本人就曾经拥有这样的马甲,把一位很尊敬的大姐姐给晕了,可惜正自得意,尾巴却没夹住,被人家很利索地抓住了。这种目的注册的马甲,很可能只穿一次就放到了箱子底下永不再用,比较奢侈。
其五,不便使用“名字”。比如,对于某篇文章有不同看法,说了怕伤人,以后不便“见面”(只在同一论坛或社区),不说又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用一个“管点闲事”啦,“善意提醒”啦之类的临时马甲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虽然也谈不上多么光明磊落,但也不至于造成对方非常的不快与伤心,应该说还是可取的。还有的是喜欢飞砖伤人,属于放暗箭打冷枪,因为其出发点就不公正,其做法也就不那么值得称道了。
其六,不能使用原来的“名字”。原因很简单,因为那“名字”曾经干过非常阴险狡诈恶毒的事情,而且已经被别人识破了,换句话说,就是那名字已经臭不可闻了,他自己也只有忍痛承认那“名字”的死亡现实。严格地说,他后来用到的已经不再是什么马甲了,而是一个新的“名字”。如果出于善意的推测,那该证明他想自新了。但是,鲁迅先生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度国人,应该不无道理,作为先生的崇拜者,对于这样的有过前科的人,我以为小心一点总无大过。例子也是现成的,但我觉得不举也罢。 与其它事物一样,马甲不以你喜欢与否为转移,它会一直存在下去的,而且,从上面的分析看,大多数情况,马甲还是有其正面意义的。其实,正如古人说的,文如其人。“名字”也好,马甲也罢,总要或多或少地打上某些独特的烙印,正像人的面孔不会因为改个好听的琅琅上口的名字就变得魅力无穷一样,语言习惯、文字作风当然也不会因为换个ID就截然不同。说穿了,对于末一种情况,我以为,即便费劲心计,在明眼人看来,也不过徒添笑料、枉为笑谈而已。记得有个小品说得好,小样儿,以为穿个马甲上来我就认不出你了?
㈣ 马甲的历史渊源
在我国五千年华服罗衫、玉佩朱环的灿烂服饰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始至今,从内衣到外衣,马甲服饰虽然形制简单,但却实用美观,历经五千年的历史洗礼,流传至今。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对我国马甲服饰形式的由来及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马甲”,在《汉语词典》中,意指“古代用于保护战马的专用装具,又称马铠”,可分为两类,一类用于保护驾战车的辕马,另一类用于保护骑兵的乘马。主要是皮质的,面上髹漆,并常画有精美图案。因此马甲最初可谓之是
“马的衣服”。后经世之演变,
渐渐流变为人类服用的一种服装形式:马甲,即背心,指的是不带袖子和领子的上衣。有些地方亦称坎肩,坎肩较之马甲,
多指夹的、棉的、毛线织的。一、马甲服饰形制的历史演变
纵观我国服装发展历史,马甲服饰的变化基本遵循了
“无袖无领的上衣”的形制,只是在马甲的长度、领形、袖长和开门襟方式四方面进行了变化,
如表1。由表1可知,现行“马甲”服饰形制概念的变化,从秦汉开始至清朝,
基本与现代相同,以无袖的上衣为划分的标准。虽然朝代不同,马甲的具体形制和名称有所不同,且半臂、褡护、罩甲为半袖,裲裆、裲裆铠、褡护、罩甲和比甲为长款,但都是
㈤ 马甲这个称呼的由来
赵本山在小品《钟点工》有这样的笑话:
一天有只老虎在森林散步差点被蛇咬到,老虎这个气呀,就想把蛇猜死。蛇就跑呀,跑呀跑呀到了河边。蛇RI就钻河里了。老虎在岸边就等着不一会一只王八从河里就钻出来了,老虎上去就把王八踩住了说:“小样你以为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啦。
以此比喻在论坛里有好几个ID号,灌水表达同样的意见,自吹自擂的行为就像穿马甲,但穿上马甲大家照样认得出那是同一个人~~:)
㈥ “马甲”的来历是什么
最初的“马甲”一词,指在正规场合下男士穿西装相配套用的服饰,选择一件挺括的“马甲”与笔挺的西装配合在一起,方可显示出男士的干练与潇洒。“马甲”是作为西服革履的副产品展示在我们眼前的。如果说西装是“红花”,那么几乎深藏不露的“马甲”则是当然的“绿叶”。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兴起及迅速普及,“马甲”已经成为一个人在特定时空里的标志,“马甲”即人。生活在真实空间里的人们进入到互联网的世界里,为自己起一个优美或粗野的名字,在大大小小的BBS里改头换面的隆重登场,借着虚幻的“马甲”或拍砖、或抒情、或泡MM、或咏物言志,有时一件“马甲”甚至比现实社会中其人的名字更为响亮。而借着“马甲”,不少人迅速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得到了另外一些“马甲”的认同,并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可以说,互联网的特性成就了“马甲”从“绿叶”到“红花”的过渡。互联网上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电脑的那端,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然而,即便是条狗,没准也有一个美丽动人不可方物的“马甲”。赵本山在春节晚会上的那一段有关“马甲”的笑料,更是将不起眼的“马甲”一举送上流行的顶端。那一年春节晚会之后,不少聪明的小贩发了一笔“马甲”财。而“小样,穿上‘马甲’就以为我不认识你了?”以及“脱下‘马甲’我照样认识你”则成为BBS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互联网在不断丰富我们贫乏的语言的同时,也无形中拓宽了“马甲”一词的语义,而大大小小的“马甲”们则继续戴着形形色色的假面,用文字书写着自己的“马甲”人生。
㈦ 网络名词马甲一词的由来
在中国大陆,马甲一词可能来源于一个笑话,该笑话的大致内容如下:
一只老虎追一条蛇,蛇钻到了河里,不久出来了一只乌龟,老虎抓住乌龟说:小样儿,别以为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该笑话中,老虎把乌龟当成了穿着马甲的蛇,马甲就成了化名的意思。在2000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赵本山的小品《钟点工》使用了这个笑话,从此这个笑话更加广为流传,很可能是这个网络用语的起源。
另外一种说法是马甲一词源自于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员身上穿的红马甲,因为交易员大部分都是为其它大股东服务,即为股东的交易傀儡,故而后来用马甲形容论坛上的分身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