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探险家如何首次穿越北极飞行的
20世纪初有了飞艇和飞机之后,探险家们很快就应用到极地探险。1896年,瑞典组成“飞鹰”号气球北极探险队,准备穿越北极,在美洲降落,结果没有成功,“飞鹰”号坠毁了,全体队员都牺牲了。1926年意大利航空工程师诺毕尔跟挪威的探险家阿蒙森相识成了朋友,他俩立志要乘飞艇穿越北冰洋。在许多单位和个人的赞助下(包括美国探险家埃尔斯沃斯的资助和两次参加),诺毕尔很快自己设计制造出一艘飞艇,命名为“诺尔格”号,飞艇的艇长就由诺毕尔担任。
1926年4月,飞艇从罗马出发,飞过几个国家领空,航行7600千米,来到北极圈内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5月11日,飞艇经过检修,一切准备好,会集16位探险家,其中有诺毕尔、阿蒙森和美国领航员拉尔森。他们3人在驾驶舱,其他人在座舱里。
当飞艇来到临近极点时,出现了一个迷雾茫茫的世界,越往前飞,玻璃窗被越结越厚的冰碴挡住,很难看清灰白色的地平线。不久,飞艇变得笨重起来,四周结满冰块,螺旋桨不断地击碎着冰块,拳头大的冰块打得飞艇乒乓直响,好像被弹片击中一样,那响声使艇内的人们心惊肉跳。飞艇一降低高度就剧烈颠簸,浓密的云团把它压向高低不平的冰丘。往下看,冰原上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笼罩在雾气之中。阿蒙森熟练地驾驶飞艇,诺毕尔测量着距离。
5月12日深夜,阳光突然穿过云雾,照到结满冰晶的飞艇上,银光耀眼。阿蒙森突然向大家宣布:“准备好国旗,极点到了,我们脚下就是北极!”
美国的领航员拉尔森,半屈一条腿,透过打开的舷窗,对准太阳用六分仪测量距离。他惊喜地喊着:“不错!我们是到北极了!”
飞艇下降距冰面100米的高度,关闭发动机,打开窗口,所有人都探头观望。阿蒙森投出了挪威国旗,诺毕尔和拉尔森各投出意大利和美国国旗。倾刻问,白皑皑的冰原上,出现了一排五颜六色的国旗,他们在北极上空的阳光中飘扬。
飞艇缓慢地在北极上空兜着圈子,16位探险家目睹着北极特有的风光:到处是碎冰块,到处是蜘蛛网似的冰裂缝,蓝净的海水在这些裂缝里泛着涟漪。
湿雾渐渐大了,飞艇又开动机器,不断上升,冲出云层,在1100米高度上迎来灿烂的阳光。5月13日,经过70个小时的飞行,探险家们终于看到了北美洲的陆地,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小城特勒着陆。
这是有史以来人类首次穿越北极冰海的飞行,对后来开通欧洲经北极到美洲的航线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这条航线20世纪70年代就正式开通了。
『贰』 北极探险家都有谁他们的故事是啥
关于古今中外的探险家的故事
“在北极,并不是那么艰苦”
迪迪埃·勒巴,36岁,医生。与北极的约会是4月初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朗伊尔城开始的。探险小组要先到达俄罗斯的巴内奥基地。几顶帐篷在大浮冰上搭建了起来。这里没有固定的构造,一旦浮冰开裂,必须能够快速转移。迪迪埃回忆说:“一想到我们漂浮在北冰洋上,脚下是4000米深的海水,我就感到激动不已。”4月19日清晨,米—8直升机放下了探险小组成员,他们将在此度过一个星期。地狱般的生活开始了。勒巴医生要推、拉甚至是背着雪橇。最糟糕的是冰山脉————两大块冰就可以组成一堵几米高的墙,等待着他们翻越。经过6小时的跋涉,向导宣布天色已晚。于是开始搭建帐篷,将雪收拢到一起,将其融化。第二天,大浮冰被一条大水道切断。勒巴医生说:“我们用滑雪板将船形雪橇两个两个连在一起。没有人逞英雄。”到了晚上,向导宣布,第二天可以到达北极点。这就意味着他们还得使劲、出汗……迪迪埃·勒巴回忆说:“我们在16点45分到达了北极点。我们得说服自己相信那就是北极,因为没有任何记号标明那个地方。我们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只不过全球定位系统上显示的90度证实了我们的位置。那个时候,我们欣喜无比。”
“扬帆穿越大西洋:超越自己”
索菲·拉达姆,26岁,画家。“最初,这是我父亲的梦想,后来也成了我的梦想。”索菲·拉达姆如是解释道。这名年轻的女画家乘坐一艘长11.72米的帆船,从地中海沿岸的旺德尔港出发,经过直布罗陀和加那利群岛,横穿大西洋。与她一起旅行的还有安妮、萨比娜和皮埃尔,他们都是学生。旅程持续了一个月,“不能过于匆忙”。每个成员都要做所有事情:操纵,航行,六小时值班制,维修,做饭……索菲说:“我们疯狂地学习一切。我们必须坚持下去,尽可能地多出力,这样才能保证团队团结,保持良好气氛。”然而,问题还是接踵而来。索菲曾使船搁浅到一处沙滩,还有一次她掌舵时,正是晚上,帆船行驶在海洋中央,而前桅的支索断了,导致帆落入水中。索菲说:“需要超越自己,找到解决办法。我很喜欢艰难一些的处境,例如当船搁浅或者将船从5米高的浪中救出时。”他们在旅程中没有遇到太多的信风,还有一天风平浪静,他们得以潜入到海中“游玩”。远离所有陆地,在深海下,尽管有光线透过海水射下来,索菲还是没有在那里逗留太长时间。她保存了与海豚一起在夜里航行的图像,还有巨大的鳐鱼,虎鲸和鲨鱼……一天早上,地平线上出现了一块绿宝石,那是马提尼克岛。索菲说:“我看了看身后的大海。现在,我愿意独自一人重新完成这次旅程。”
不知道有没有用。。
『叁』 在北极探险死亡的探险家都有谁
关于古今中外的探险家的故事
“在北极,并不是那么艰苦”
迪迪埃·勒巴,36岁,医生。与北极的约会是4月初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朗伊尔城开始的。探险小组要先到达俄罗斯的巴内奥基地。几顶帐篷在大浮冰上搭建了起来。这里没有固定的构造,一旦浮冰开裂,必须能够快速转移。迪迪埃回忆说:“一想到我们漂浮在北冰洋上,脚下是4000米深的海水,我就感到激动不已。”4月19日清晨,米—8直升机放下了探险小组成员,他们将在此度过一个星期。地狱般的生活开始了。勒巴医生要推、拉甚至是背着雪橇。最糟糕的是冰山脉————两大块冰就可以组成一堵几米高的墙,等待着他们翻越。经过6小时的跋涉,向导宣布天色已晚。于是开始搭建帐篷,将雪收拢到一起,将其融化。第二天,大浮冰被一条大水道切断。勒巴医生说:“我们用滑雪板将船形雪橇两个两个连在一起。没有人逞英雄。”到了晚上,向导宣布,第二天可以到达北极点。这就意味着他们还得使劲、出汗……迪迪埃·勒巴回忆说:“我们在16点45分到达了北极点。我们得说服自己相信那就是北极,因为没有任何记号标明那个地方。我们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只不过全球定位系统上显示的90度证实了我们的位置。那个时候,我们欣喜无比。”
“扬帆穿越大西洋:超越自己”
索菲·拉达姆,26岁,画家。“最初,这是我父亲的梦想,后来也成了我的梦想。”索菲·拉达姆如是解释道。这名年轻的女画家乘坐一艘长11.72米的帆船,从地中海沿岸的旺德尔港出发,经过直布罗陀和加那利群岛,横穿大西洋。与她一起旅行的还有安妮、萨比娜和皮埃尔,他们都是学生。旅程持续了一个月,“不能过于匆忙”。每个成员都要做所有事情:操纵,航行,六小时值班制,维修,做饭……索菲说:“我们疯狂地学习一切。我们必须坚持下去,尽可能地多出力,这样才能保证团队团结,保持良好气氛。”然而,问题还是接踵而来。索菲曾使船搁浅到一处沙滩,还有一次她掌舵时,正是晚上,帆船行驶在海洋中央,而前桅的支索断了,导致帆落入水中。索菲说:“需要超越自己,找到解决办法。我很喜欢艰难一些的处境,例如当船搁浅或者将船从5米高的浪中救出时。”他们在旅程中没有遇到太多的信风,还有一天风平浪静,他们得以潜入到海中“游玩”。远离所有陆地,在深海下,尽管有光线透过海水射下来,索菲还是没有在那里逗留太长时间。她保存了与海豚一起在夜里航行的图像,还有巨大的鳐鱼,虎鲸和鲨鱼……一天早上,地平线上出现了一块绿宝石,那是马提尼克岛。索菲说:“我看了看身后的大海。现在,我愿意独自一人重新完成这次旅程。”
『肆』 极地探险家都有谁
早在1893年,挪威著名的探险家南森就乘特制的“前进号”探险船深入北极地区,经过近两年九死一生的艰苦航行,一度到达了距北极点仅有224英里的地方。由于气候条件太过严酷,最终还是功亏一篑,这成为南森的终生憾事。1909年4月6日,美国极地探险家彼利成功到达北极。这是人类的脚印第一次留在了冰天雪地的北极点上。
『伍』 绝对高分悬赏啊!!地理好的进!对北极了解的进!! 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最北边的海角是等
1:海鹦(学名:Fratercula)
2:这题题目不是很严谨:按正常算,第七天到达(也就是6天之后)。
3:磷
4:最早的--公元前325年,一位叫做皮西亚斯的商人(古希腊);1905年,挪威探险家罗阿尔德·阿蒙森成功地打通了西北航线。
5,这个问题有点。。。看个人咯,下面说一些必需品吧:
技术上的装备:雪杖(最好为单节雪杖),铁锁4个,6毫米以上的绳十米。
个人衣物:北极地区异常寒冷,服装必须能够保证能够抵御北极地区的低温:厚内衣1套、薄内衣2套、带拉链的抓绒衣裤、带头套,防风面料的羽绒服(衣服和裤子)。
手套包括:厚抓绒分指手套2双、羽绒并指手套和防水手套各1双、发热贴若干。
袜子包括:厚袜3双、薄排汗袜3双。
帽子及头部用品包括:毛线帽或抓绒帽、1个加厚头套与1个薄头套,厚的可以罩在薄的外面、面罩(可选)、防UV,带侧面挡光罩墨镜、防UV雪镜。
宿营装备包括至少能满足-25度低温要求的睡袋、泡沫防潮垫和充气垫各一个、营地鞋、瑞士军刀、塑料餐具、1升保温钢瓶、1升宽口尿壶、防晒霜、唇膏2支、个人医疗包(阿司匹林,绷带,医用胶带,创可贴等),一双性能优良的专用雪鞋。
食品那些就没得说了,得看时间带足吃喝。
还得加个gps~~导航的电话
『陆』 探险家如何西北通道深入北极的
威廉·帕里是英国海军军官,是探险队的船长。1818年他曾参加海军部组织的探险队,曾驶入兰开斯特海峡的峡口,因没有穿越而过,因此无功而返。那时他只是一个队员。
第二次,他又跟罗斯探险队进入兰开斯特海峡东部入口1100千米远的地方,这次他是船长,考察了梅尔维尔岛南部帕里山崖,直到碰到坚冰无法航行时才返航,由此获得5000英镑的奖金。实际上只要他再前进400千米,就是白令海峡,就可以通向太平洋了。
1821年帕里成了探险队长。这次他认真总结前两次的经验教训,不从巴芬岛北面进入兰开斯特海峡,而是从巴芬岛南面的哈得孙海峡进入。他在福克斯海湾转了很长时间,又遇到冰封,只好在海岛上越冬。
他们在岛上跟爱斯基摩人和睦相处,有次在部族长家中遇到了一位妇女。虽然她穿着兽皮,但脸蛋格外俊秀,两只眼睛又黑又亮,见了帕里还老是微笑。
这个女人走后,帕里就问族长:“这位妇女是哪个部族的?”族长在介绍时,无意中说到这女人天性聪明,懂些地理,能制地图,对这一带海、岛、山都有研究,她叫伊格卢利克,是相邻部族长家的女儿。
帕里一听高兴极了,第二天就到相邻部族长家中拜访,要找美人伊格卢利克讨教这一带的地理知识。伊格卢利克见帕里没有恶意,就为帕里连夜画出一张地图。帕里根据这张地图,发现福克斯湾北部与巴芬岛南部间有条狭窄的海峡通往西方,这正是帕里要找的通道。第二年夏天,帕里果然找到了这条海峡。
为了感谢这位漂亮聪明的女人伊格卢利克对他的帮助,帕里把这个海峡入口的一个海岛,命名为伊格卢利克岛。不幸的是,帕里进入海峡不久,船员们得了可怕的坏血病,船队又不得不返航。
帕里虽然没有完整地发现西北通道,但他指出了可靠的途径,因此获得很大声誉。1827年,他还带两个同伴进行了北极探险的尝试,到达离极点800千米的地方才返回。这是人类乘雪橇向北极中心区冲刺的第一次探险。1855年帕里在德国病故。
『柒』 谁是第一个到达北极的探险家
航海家南森 1996年是探险家弗里乔夫·南森(Fridtjof Wedel-Jarlsberg Nansen)北极探险一百周年纪念日,当地居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北欧的航海家们以及当地的外国商船船员都参加了这次盛典。庆典上,一艘船模仿“弗拉姆”号从海上徐徐驶进奥斯陆港湾,受到海军舰艇和岸上群众的热烈欢迎;南森的扮演者还模仿南森当年的样子,穿着当年的服装从船上走下来,在市政厅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说,将庆祝活动推向高潮。今天的挪威沿岸被誉为世界上风景最美丽的水上航程,两岸霞光水色、雪山溪流、瀑布烟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前往。 走近南森 弗里乔夫·南森于1861年10月10日出生于挪威奥斯陆(曾用名“克里斯蒂安尼亚”,Christiania)附近的一个富有家庭里,父亲是一位律师。1880年,南森进入皇家弗雷德里克大学(The Royal Frederick University,今奥斯陆大学)攻读动物学。1882年,他乘船到格陵兰水域去做调查研究。这次海上调查激起了他对北冰洋的强烈兴趣。 1887年,南森提出了乘坐雪橇横跨格陵兰冰盖的考察计划,但是挪威政府拒绝提供资金,后来他从一个丹麦人那里获得了资金支持,开始执行他的计划。1888年5月,南森率领五名队员离开挪威,前往格陵兰岛,但恶劣的冰况使考察队在靠岸之后遇到了极大的困难。1888年8月16日考察队开始由东向西艰苦地行进;10月上旬,南森到达格陵兰西海岸上的戈德撤泊村,由于最后一班轮船已经启航,他们不得不在那里过冬。俗话说:“上天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那个冬天的滞留给了南森一个研究爱斯基摩人生活习俗的机会,最后他将这段经历写成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一书,并于1891年出版。 格陵兰岛探险的成功使南森的探险筹款活动更加顺利,遇到的阻力大为减少。在接下来的探险活动—利用浮冰群漂浮穿越北冰洋的筹备过程中,南森获得了大量来自个人的捐款,他利用这些资金建造了有名的“弗拉姆”号探险船。这艘船的最大特色是其外壳呈圆形,这种外形使其可以轻易挤进大冰群,并将冰块拱在上面。1893年6月24日,南森带着12名队员向北冰洋进发。1893年9月22日,“弗拉姆”号到达切柳斯金角东北方向的北纬78°50′、东经133°31′的冰区。在漂浮过程中,南森通过计算发现这条航线不能使该船跨过北极,因此1895年春天南森带着一名队员离船乘雪橇向北极前进。冰况、严寒、风雪使行进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1895年4月8日南森返回到离最终抵达区域1126.5公里远的弗朗兹-约瑟夫-兰德。根据记录,他们曾到达过北纬86°14′的冰区。之后,南森又分别于1898年和1911年进行了两次北极探险。 南森的一生丰富多彩,既是探险家,也是科学家和极地学者,还是艺术家和政治家。1882年格陵兰水域的调查结束后,他成为卑尔根博物馆(Bergen Museum)负责动物学采集的管理人员,直至1887年开始格陵兰岛探险。1888年南森从皇家弗雷德里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97年担任皇家弗雷德里克大学的动物学教授,但格陵兰岛探险使他的兴趣转向了海洋物理学,在此期间的1896年至1917年,南森致力于科学研究,并参与了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的创建工作。 除了探险,南森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活动家,曾于1906~1908年担任挪威第一任驻英国大使,1914~1918年成为国际联盟战俘事务委员,1920~1927年任挪威驻国际联盟裁军委员会代表。在参与国际事务期间,南森曾从事救济难民等多项人道主义项目,1921~1923年致力于俄国伏尔加河流域饥民的救济工作,1925~1929年担任亚美尼亚难民遣返委员会主席。南森还因为从西伯利亚、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遣返50万名战俘的工作和直接援救俄国遭受饥饿的人民(1921~1923)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1921~1922)。南森于1930年5月13日逝世于奥斯陆附近的留萨克尔庄园。 南森将自己的探险经历写成书,给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其中包括《格陵兰岛穿越记》、《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在黑夜与冰雪中》、《1893—1896年挪威的北极探险》、《穿越高加索到达伏尔加河》。 另外,南森还在海洋学仪器的设计、风生洋流的解释和北方水域水层形成的方式等方面的研究中做出了贡献。 来源:游艇
『捌』 去南极冰川探险需要带什么装备
1、保暖衣物
由于此时国内和南极的温度都在零度左右,加上南极多风的天气,所以一些必须的防寒防风的衣物是必须的,具体的大概有冲锋衣、保暖裤、防水裤、羊毛衫、保暖内衣、手套、帽子围巾、保暖的袜子和防水背包。这些都是御寒的衣服,是你在南极的时候活下去的希望。
2、防晒用品
选择空海联行的,中间难免会在阿根廷或者智利等国家停留,而这些地方正属于夏季的炎热时刻,所以一些短袖T恤、防晒霜、短裤、太阳镜之类的东西,也是很有必要的。
3、晕船药及辅助设备
除了衣物,晕船的伙伴一定不要忘记晕船药、登山杖等辅助设备,看个人情况,泳衣也可以带上,因为会有极地游泳项。
4、摄影设备
相机、长焦镜头、广角镜头、偏振滤光镜等都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为了拍动物,比如企鹅、海豹之类的,带一个400mm的镜头也是很有必要的。
5、卫星电话
通讯问题是出国在外的时候最令人担忧的问题,而在南极就更加重要,因为南极是没有手机信号的,所以一切的通讯都是通过卫星进行的,这个时候必须要带上卫星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