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品牌介绍 > 泉州马甲民间风俗游佛

泉州马甲民间风俗游佛

发布时间:2021-07-14 16:19:04

⑴ 为什么每年泉州会有普度节,佛生日这种习俗呢

封建日

即“佛祖诞辰日”“佛生日”,菩萨诞辰日称“普度日”。

福建闽南民间传统节日,闽南语叫“闹热”。

闽南的农村过“封建日”,个别地方多达十几个。例如:农历三月十二日;农历四月二十六;农历八月初十;农历九月十六;农历九月二十八日等等。

“封建日”,祭拜各路神灵,游街,演社戏等,家家准备丰盛的菜肴。

前些年,官方禁止废除了封建日,但个别地方将“封建日”改为“民俗日”“风俗日”等

⑵ 泉州的风俗有哪些

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

2、彩球舞

彩球舞又称"踢球"、"贡球",是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喜庆等表演的民间文艺活动主要形式之一。舞蹈形式为4位妙龄少女丫"髻簪花,身着彩衣绣鞋和一位头戴"丁香托"的丑婆,围绕着一手持长柄彩球的男性双手舞动的彩球,翩翩起舞。

少女、丑婆以手、肩、头、膝捧球、托球、顶球、踢球,活泼多姿丑婆表演诙谐风趣,或以背承球,或用膝接球,或双肩颠球,或抬脚绕球,载歌载舞,惟妙惟肖。

3、唆锣谜

"唆锣迷"又称"采莲",是泉州地区在端午节时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泉州"驱疫傩"及唐、宋宫廷"采莲舞队"。舞队一般由10至几十人组成。

4、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由3人表演:火鼎公手执橘木长烟管;火鼎婆手执大圆蒲扇;村姑身着襟衣和宽筒裤,脚穿绣花软底布鞋,肩挑一担用绳子扎系的木柴,属"丫环"打扮。

公与婆抬着用长竹竿架着的大铁鼎,鼎中火焰熊熊,随着民间小调“十花串”等乐曲的节奏,在观看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以滑稽的动作、幽默的语言同观众交流逗乐。村姑随其身后,挑着柴担,踏着舞步紧相配合。

这个舞蹈寓意是盼望日子过得兴旺红火。

5、驴子探亲

驴子探亲由4人表演,一对丑角打扮的老公婆身上绑着 用竹、纸裱制的"驴子",作骑驴状;老夫牵驴,后面跟着女儿和"憨女婿"。

情节大致是老公婆因女儿婚事与亲家发生争吵,带着女儿等骑驴要到男方家评理。舞蹈表现了这一家4口人在路上的情景:活泼、诙谐,妙趣横生。"驴子探亲"最早在清末的民间社火"妆人"表演中已出现。

6、车鼓舞

"车鼓舞"的表演形式各地差异较大。动作大多吸收戏曲科步。音乐多采用民间小调,如“车鼓调”、“四季歌”、“更鼓调”等。队舞阵容壮观,整齐划一,气氛热烈。

7、惠安女

这是流行于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宽腿裤,腰束锻链,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

8、浔埔女

泉州市郊渔村妇女,有保留簪花围的风俗。这种妇女发饰相传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传播的风俗。簪花围制作简便,花样别致,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用麻丝线缀成,环绕成簪花围,围在发髻周边,多至三小环,色彩相间,还插扦玉簪、银梳等。

(2)泉州马甲民间风俗游佛扩展阅读:

泉州的主要特产:

1、特色主食

咸饭, 萝卜饭,芥菜饭,花菜饭,卤肉饭,芋仔饭,壶仔饭,泉州炒饭鱼仔粥,鸭仔粥,卤面,面线糊,湖头米粉,豆签,浮果,粉团,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条,澳茄粿,酸菜鸡丝面,浮粿。

2、特色汤类

贡丸,鱼丸(深沪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鸭汤,黑豆龙骨汤,苦菜大肠汤,马鲛羹,墨鱼梗,香菇豆猪舌汤,灌肠仔汤,石狮牛肉羹,藕段排骨汤,萝卜排骨汤,玉米排骨汤,水豆腐汤,七彩干贝汤,肉燕汤,猪血汤

3、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夹包,东方包,菜包,水煎包。

4、特色素菜

安溪水瓮菜,嫩饼菜,窖菜,德化淮山,凉拌苦瓜,辣油笋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带。

5、特色荤菜

洪濑鸡爪,崇武鱼卷,西街田螺,姜母鸭,鳗鱼干炖猪脚,焖猪肘,烘猪脚,牛排(有别于西餐牛排),水门巷炖羊肉,猪血小肠,蚝(东石蚝)(浔埔蚝),清蒸金枪鱼,文蛤蒸蛋,酱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蛏,炒大头螺,沙鱼冻,芥菜炒虾皮,十香全鸭,香芋焖鸭。

6、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红糕,绿豆饼,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龟,碗糕,花生汤,豆沙饼,石狮塘头甜粿,石狮芋圆,芋饼,芋蓉(芋泥),土笋冻,柿饼,菜头酸,糖醋莲藕片,贡糖,椰子饼,雪拉膏,四果汤等。

⑶ 泉州春节民间的民俗有那些

泉州春节习俗拾掇

年兜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腊月二十九,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最后一天的晚上,泉俗称“年兜”、除夕。

备节: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被褥蚊帐等大扫除,炊年糕、年米果,给大人小孩买衣服,操办“敬神敬佛敬公妈”的供品及年货,请先生写春联,有的还到各宫庙“烧过年金”。

馈岁: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遗,谓之馈岁。”

挑水盖井:除夕日,家家户户该洗的东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装满,并稍溢出,以示年年有余。后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压石头,把水井口盖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盖用水。现在使用自来水,此习俗已不存。

辟火符: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辟火符:里胥于除日印辟火符,分贴各家门首,主人给制钱四文,借以度岁。符纸用青蓝色,长四寸许,广三寸,中画老人像,上作两蟠龙,旁两行四语:左曰‘姓宋名无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按:《道德经》曰:月中仙人宋无忌。《白泽图》云:火之精,曰宋无忌(见《史记·封禅书》索阮注)。又,‘家有壬癸神’贰语出佛书。然则所画者,殆元冥之神;所言者,乃呼水禁火也(详《尺五天随笔》)。”

置甘蔗: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门侧,殆取渐入佳境之意。桐荫吟社黄谋熙(敬堂)先生云:佳境到头休嚼尽,大家珍重岁寒心。”

放炮:从大年三十午后到初一整天,祭祖敬天公贺新岁,要放好几次鞭炮,驱邪添喜。

祭祖、烧天金、祭神、祭路:

泉州民俗认为年兜日是全年祭祀祖先最重大的节日。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至夕,祭先及神,谓之辞年。”

是日中午,每个家庭皆尽力备办丰盛菜肴,祭祀敬奉祖先。同时,摆香案,面向天井空中“祈年拜天”,俗谓“烧天金”。主妇们还挎着装满筵碗的神篮大庙进小庙出,敬过神佛敬“地基主”、敬过往亡灵“好兄弟”。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祭路:既夕,或陈庶馐于门外以祭路,遵古五祀之意也。《东阳县志》:除夕具酒馔于门前设祭,谓之赛路神。”

拜岁: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泉人度岁,皆以米粉为糕米果、饽饽之属,留宿饭于明日,谓之过年饭。”

除夕晚上年夜饭后,撤去宴席,各家各户要在厅堂和房里的桌上插“春花”(或称“春枝”),摆上红橘、柿饼等果盒,以及硬币、红蛋、“隔年米”(也称“过年饭”)、甜米果、“九鬃芋”,供奉祖龛之前,直至大年初一。还要以三牲供果,敬奉厅中神�和灶君,俗称“拜岁”。

“隔年米”意为“年年有余”;“九鬃芋”也是一件重要物什,这种芋头有许多芽,闽南人称之为“芋子芋孙”,象征人丁兴旺、子孙满堂。

吃年夜饭:是夜家人团 聚,吃年夜饭(团圆饭)。

民俗对合家吃团圆饭和“围炉”过年历来十分重视。闽南俗谚:“清明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在外地工作者务必赶回,即便远在南洋、香港者,也力争赶回参加除夕团圆之庆。

此时厅堂上红烛高烧,摆上丰盛菜肴酒席,围上“吉祥喜庆”的绣花桌裙,由家长拈香,向列祖列宗跪拜,男女家人一齐跪拜,恭请祖宗降临饮宴,并庇佑合家大小平安,兴旺发达。

晋江的年夜饭照例要有鱼,取“年年有余”吉兆。无论吃不吃,大年夜还得煮些米饭,盛放着过夜。米饭上置放芋、红枣、红柑、钱币,用来祈祝未来的日子多子、多福、多财和丰收。

聚餐后长辈要给晚辈分压岁钱,又称“分过年钱”。

掩火种:旧时煮饭烧柴火,当夜灶里要“掩火种”,意为兴旺。

辞年守岁:古称“围炉”。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至夕……设酒食聚饮,达旦不寝,谓之守岁。”

除夕夜,家务收拾停当后,合家欢聚一堂。然后再进行“围炉”,守岁迎春。灯明蜡亮长明到次日,一家人紧门闭户,围坐炉前守岁等“年”过。俗谓可为父母或长辈延年益寿,故又称“坐寿”。

避债戏:按照旧俗,正月不宜上门讨债,因此,债主讨债须在除夕日之前。

除夕夜,泉州东街元妙观常例演戏敬神,通宵达旦。负债之人为避债主追讨,是日辄往元妙观看戏。由于看戏的多是穷人,债主若追债至戏场,是会惹上众怒的。因此债主即使知道,也暂作罢。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债主不向看戏人讨债的风俗。故元妙观的年兜演戏,民间称“避债戏”。

跳“火墩(谐音裙)”: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至夕……炽炉炭,烧杂木爆竹于庭前,或超而越之,谓之过炎。(〖夹注〗《吴中风俗记》:人家各于门首燃薪,谓之相�热,此即其意云。)”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火盆光:村中于入夜拾柴枝焚门外,少年跨而越之。城内亦有烧木骨拙于火炉,牵子女团坐,俗谓火盆光。《熙朝乐事》:除夕人家祀祖先及百神,架松柴齐屋,举火焚之,谓之粉盆,烟焰灼天,灿如霞布。”

或云年谷大熟,燔柴报天,以示来年好运;亦有人认为意在以火祓除附在身上的不祥之气,是一种古老的避邪和驱疫巫术。

农村除夕夜团圆饭吃罢,在门外旷地上用干稻草、干地瓜藤以及“掸尘”用过的扫尘枝等烧起火堆,或烧起火盆,凡家中大小男子成员(妇女不参与“跳火墩”)逐一依此从熊熊火堆上由外朝里跳跃过去,就是男婴亦要由成人抱着跳过,外出未归的男人则由在家兄弟替跳。大家边跳边念谣词,各地大同小异。如“发彩�!火盆跳入来,新年大发财;火盆跳出去,新年有福气;火盆跳向东,新年银钱满厅房;火盆跳向两,新年财源人厝内。”或“跳入来,年年发大财;跳出去,无忧又无虑;跳过东,五谷吃勿会空;跳过西,钱银满屋内。”沿海乡民则念:“发彩�!新年好海路;发彩�!新年好虾蚝。”

火墩跳后,待到篝火将熄,各家主妇即把其余烬收置火笼、火盆中,端进屋里藏于床下,俗称“挑金挑银”,寓意火红兴旺。

烧大人:传说,人间过年,天上的仙人到了年底也有仪式。一到年底,天兵天将们就要换防了,这时候,家家户户就按着家里的人口数扎起约十厘米高的小纸人,称“替身大人”,再派家里的小孩子为代表,拿着全家的“替身”,跟着“斋公”(道士)周游铺子(老泉州的行政区域分为36铺72境)做法事,将全家来年的灾祸都附在小纸人上,请求天兵换防时,将纸人和灾祸一起带走。

过年

正月初一。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元日:鸡初鸣,内外咸起,贴门帖及春胜,设茶果以献先祖,拜祠堂及尊长,戚友相过贺。日午,复献馔于先祖,明日乃撤;亦有晚即撤者。是日,人家皆以柑祭神及先,至元宵乃撤。(〖夹注〗按此即传柑遗意。《岁时记》:上元以柑相遗,谓之传柑。)”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民谣云:“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从正月初一至初四,人们欢度春节。初五,百业经营,俗称“初五隔开,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谷生日”。

敬天公: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 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贴春联:元日,家家户户贴红纸春联,逢门必贴,无论前后,无论大小。

另有白头春联和丁忧春联:白头春联,是指对联顶端留有二、三寸长的白纸额头,此俗莆田和泉州都有。其缘起与清初福建人民的抗清斗争有关。其时闽人因抗清和不肯剃发,被杀甚多,办丧事者家家贴白联,清朝地方官府为粉饰太平,下令各户人家都要贴红纸春联,并以违者杀头相威胁。人们迫不得已遵命贴上红联,但却在顶端留出一小段原有白联的纸头,以示抗议,后沿承成俗。

丁忧春联,是新丧人家于丁忧期间不得贴红纸春联,在守孝的第一年春节须贴绿纸春联,第二年春节为粉红纸春联,联语皆为哀感句子。

贺正: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

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清·陈德商《温陵岁时记》:“先辈于贺年时,皆衣冠往拜。今则请人持名片叩门往贺矣。许徵甫祖芳刺桐城新年词:‘忙杀司阍勤接应,不教名刺顿生毛。’黄喈南春联句:‘时节承平春正月,吉祥语在两行中。’又新年词:‘书窗亦藉承平福,开写春联试彩毫。’”

团拜: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宋《郡志》:元正贺礼,乡老相约聚拜,省往复之烦。郡守两司率僚属会焉。旧于贡闱,后于承天寺,至淳�间(1241—1252年)乃即泮宫。邻里则各于侧近庵宇会集,齿长岁推一人,具酒果为礼。今此礼废。”解放后又恢复。

压岁钱:未成年晚辈给上辈拜年,上辈给一“红包”作为压岁钱。

女儿女婿日:正月初

二,泉州民俗称之为“女儿女婿日”。

这一天清早,女儿、女婿和外甥,穿着盛装,随带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米果和糖果饼干等,一起来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带领一家人来给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礼数之重与为老丈人祝寿差不多。

岳家设宴款待,岳父同众女婿以及自己的儿子一桌,岳母同众女儿、儿媳围成一桌,而众多表兄弟姐妹围成一至几桌,大团圆欢宴。

迎灶君:农历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日)灶君上天述职,正月初四回来,家家户户于该日迎灶君,复之如送只礼,意求灶君保平安添福寿,故亦称“接神”。

旧俗送神均在下午举行,接神则在初四清早即要举行,即“晏送神,早接神”,其意在于要把神早早接回,让神佑护的时间尽量多延长。

接神的礼品与送神时略同,也是三牲果合、金香烛炮,先焚香迎接神社氏下降,斟酒祭献之后,再鸣炮烧金,以示欢迎。并祈求诸神佑护合家大小,一年平安如意。

做大岁:正月初五:这天,在

惠东的崇武,惠北的山腰,后龙、南埔等地,以及介于惠东、惠北之间的辋川村,及其北邻的莆田地区独有的特殊节日。其称呼各地叫法不一,或曰“吃大顿”,或曰“做大岁”,或曰“无头节”。

其由来各有个大同小异的民间传说。明·嘉靖某年春节前,因倭寇偷袭,人们纷纷外逃,至次年的正月初五前,才先后回乡,于是就于正月初五这天补做“年兜”节(除夕),祭奠来不及逃难而惨遭倭寇杀害的亲人和抗倭捐躯的将士。

众人生(人日):旧俗正

月初七是“人日”,即众人的生日,俗称“众人生”。清·陈德商《温陵岁时记》引《魏书·自序》云:“帝宴百官,问何故名人日?皆莫能对。收对曰,晋·议郎董勋答问,称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人日,《闽书》:泉人以是日取菜米果七样作羹,名七宝羹。(〖夹注〗《(荆楚)岁时记》:人日以七种菜为羹。)”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亦有熟煮面线,合家团食,若寿日。俗以是日为人生日云。”

这一天的清早,家庭主妇要比平日更早起床,为全家老小煮一锅美味可口的面线,掺入春节期间早已准备的肉丸子、炸排骨、鱼丸、香菇、虾米等佐料。而晋江还有一种和其他地区不同的做法,即在上述面线中加入几块甜煎米果。

备好面线以后,主妇又得准备一些煮熟剥壳的鸡蛋和鸭蛋,每人两个,因传统风俗是“一鸡一鸭,吃到一百(岁)”。其风俗有如做生日吃鸡、鸭蛋一样,其差别只是一人生日和众人生日而已。

天公生:正月初九,即“天诞

日”,玉皇大帝神诞。清·陈德商《温陵岁时记》引《蠡海集》云:“玉皇生于正月九日者,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初九日:《闽书》:泉人谓是日为天诞。(〖夹注〗《玉皇本行经》:玉皇以是日度世。按:干宝《搜神记》:玉皇乃外国王子之成佛者,具有父母姓名,今即以为天,误矣。)”

初九民间普遍“敬天公”。从子时起,家家户户燃放鞭炮,厅堂点燃红烛灯,曰“天公灯”,祈求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大厅的天井口用两条长凳架起一块八仙桌,桌上靠后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庙”,座前摆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猪头,其次是五斤大猪脚,边牲是鸡、鱼或鱿鱼干或目鱼干,这三项组成“三牲”,放在一个大长方形木盘或圆形大瓷盘中,以及酒瓶、酒杯,这些都得在当日清早摆好。点上一对大红烛,焚香之后,长辈领着合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谢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顺舒的浩荡天恩,与此同时,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请,并许愿日后隆重酬谢。

做天香:即设天香清醮。清· 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初九日……道观多报赛,近则里巷有之,乡村之间无定日,谓之天香。”

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是日元妙观最为热闹。初八、初九、初十三日,观之董事,即遍观中悬灯结彩,早夜奏乐演戏。清晨迄暮,男女老幼,持办香陈八珍,叩拜阶前者踵相接。晚于观门外仿燔柴而祭意,斫柏木六、七寸长,造作塔形,投火于尖处焚之,光灼宵汉。”

正月,各铺境各自择日举行庆典,除摆坛祭拜外,还有“添香”、“投符”、“赞诞”、“巡境”等活动。

⑷ 泉州民间信仰有多少

泉州的信仰是出了名得,而且古来有之,马可波罗就曾记录到元代的泉州:“满街皆是圣人”。泉州有多个教派:基督,清真,道教,佛教,等等!主要以佛教,道教,基督教为主,其中泉州的信仰特色是,佛道合一,信佛的人也信道,信道的人又信佛,不是分的很细,像丧事正常是请道士,但是重大祭祀也有请和尚的·

⑸ 泉州的风俗怎样很有钱吗

泉州传统服装:市郊农村妇女,有保留簪花围的风俗,簪花围是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主要是含笑花、玉兰花或其他小朵鲜花)用麻丝线缀成、绕成环,围在发髻周边,多至三小环,色彩相间,还插扦玉簪,银梳等。另有惠安人服装。

节日与红白喜事

婚礼:闽南婚礼十分隆重,政府要求简办,并不奏效。不过我看一些官员的婚礼也并不节约。办婚宴要大母舅来才许开宴,新娘入门翌日,新娘的弟弟要送午饭给她吃。我小时侯堂姐出嫁了,翌日家人要我提饭菜给她,我开始莫名其妙,她在那又不是没吃的。闽南的婚姻相对要牢固,离婚率相对要低,夫妻一般很顾家,女相夫教子,男的干事业,就算女的有工作,家务一般由女的做,男的是很少会有人去买菜、洗衣服,否则不但男的会让人笑话,妻子也会让人说闲话。妻子如显示出爱管教老公,更会让社会氛围所不能接受。妻子做家务也不觉有什么不公平的,因为她们的祖母、母亲、姑姨做出了榜样。也许是因为家庭观念强,许多家庭想要男孩,宁可受罚款或花上十多万加入菲律宾国籍也要再生一个。

葬礼:隆重、繁琐、花费不菲,要请僧人或道士或牧师来做法事,出殡队伍十分壮观,有的场面比起贵州某些县、市在节日举行的游行还壮观,一般要起传统民乐乐队、西洋乐队、南音乐队、高跷队、跑旱船、人偶队、高甲戏队,舞龙、舞狮队各一至四、五队,简直是民俗大表演,有的豪门游行队伍长达三、四公里,有时看一场出殡要花四十分钟,下葬后二十年左右,要收“皇金”,就是挖开坟,把骸装入罐,再埋葬一回。经此二次葬礼灵魂才能转世。别外还要把一小点骨骸装小红袋放于厅党的先辈灵牌之后。

“渡则”,“渡则”是孩子周岁,儿子十六虚岁叫舞象,女儿十六虚岁叫“笄礼”,都要烧香拜佛、祭祖,大宴宾朋,我十六岁时,我外公家换传统给我一杖戒指。老人作寿,也是大宴亲朋,一般是老人七旬、八旬、九旬时。这四种宴席,主人是不能收礼金的。只有对至亲才能收些首饰或手机、电脑等。

入厝:即乔迁新居。妻子的娘家要“添灯”,要送灯笼,并挂在大厅,现在有的也改用精美的吊灯。

节日:名目繁多,估计是汉族中节日最多的支系。

腊月下旬至正月初九,我的乡下亲戚几乎天天在过节,过小年,送灶神,迎财神,天公诞辰……年底要蒸碗糕,碗糕上有裂口(当地把“裂口”叫“笑”),有的家庭主妇很看重,认为裂口越大,生活越好,我的二妗在年底蒸碗糕时,不爱他人入厨房,怕冲了灵气,从碗糕上都必备笼到蒸熟,她都虔诚地守在灶边。

春节前还要准备一些小吃如:甜米果 与咸米果 ,盘子大小,石狮人爱吃甜果,晋江多吃咸果,各俱风味。春节必备麻佬、花生糖、酵米果 ( 面粉与红著作的,用米果 叶树的叶子做垫底,风味独特)、麻花;炸枣:糯与熟红著撮合,再油炸。润饼:清明春节时会各吃一回,米粉、红萝卜丝,豆腐、海蛎、花生仁、肉、“HO提(一种外观像金鱼草的海藻)”是常料,有面粉制的皮,包着吃。虾球:也叫鱼丸,用肉作的叫肉丸,主料由鱼或肉,加上面筋做的,有时还加入发菜(一种海藻)。以上食品也用来祭祀用。祭祀要有三牲与米果 合,米果 合主要是上面讲的食品。
正月十五是泉州最热闹的节日,除吃元宵圆、赏灯,当晚泉州官方会举行民俗大游行,城内人山人海。泉州人还盛行赏花灯,举办规模盛大的花灯展览连续数夜万盏花灯盛放,古城如同灯的海洋。明代谢肇《五杂徂》说“天下上元,花灼之盛,无逾闽南”。

端午、清明节与其它地区相似,端午节有抓鸭活动,在安海五里桥举行的较为热闹,桥建于宋,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建在惊涛驴浪的安海湾上,在使用此桥经历无数台风、地震,每年二十四次大潮仍然基本完好,不得不折服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五里长的桥完全是靠民间集资,这也说古代泉州经济在世界上是何等繁荣。桥中部有一座小庙。在小庙边的水中抓鸭,鸭扔到水中,人们下水去抓鸭,看谁抓的多。传说是郑成功驻守安海时发明这项体育活动,不过是牵强附会,在外省我也见过抓鸭。前两年曾在蚶江曾举行传统的海上泼水节

普渡节(鬼节),在泉州安海镇每个街境从七月初一于三十轮流举行,大吃大喝,浪费严重,不知如此欢娱与操渡死者还有多大关系。传说诸葛亮南征不毛,渡泸水,许多士兵因水土不服而死,死者托梦给诸葛亮,要求操渡他们。从而开始普渡节。

闽南的节日有不少弊病,大吃大喝,浪费严重,与原来的节日性质大为脱节。而节日的集体文娱活动却不多(如打篮球赛、演南音、高甲戏、拍胸舞等),

七月初七,各家要吃米时 米果(糯米作的甜品。“米果 ”相当贵州所说的“粑”)

霜降:各家要吃柿子。

立夏、补冬,在立夏、立冬时,各家庭聚一起大吃一顿。

冬节:在冬至吃糯圆子汤(甜品),还要加入切碎的桔皮,不但风味独特,而“桔”象征着吉祥。长辈往往会对孩子说:“JIA落圆呀汝亻各 gei一HE(吃下圆子,你又增一岁了)”当然也要烧香祭祖。

佛生日:泉州各地佛生日节,不尽相同,有的是四月八,一般全村组织举行,相当贵州的看会,节日往往不止一天,敬佛祭祖,耗资巨大,有时政府出面干预要节俭,节日期间举行篮球、高甲戏、南音、拍胸舞等表演。

进主:祠堂修 复或新建后,举行的活动,倾族出动,供奉祖牌,大操大办,浪费惊人,(曾有石狮大仑村进主,要各家庭出7000元办节)政府也曾出在干预,要移风易俗。

⑹ 泉州的风俗习有哪些

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

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以蹲步为主,手依次击掌、胸、胁、腿,主要动作组合有“七击”、“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 、“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阉鸡行”等。凡节日庆典、踩街游行都少不了这一舞蹈参加。

(6)泉州马甲民间风俗游佛扩展阅读:

1、文化发展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

西晋年间,安史之乱(280年左右)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于晋江、洛阳江两岸,泉州自此兴起。迄今泉州部分家族的姓氏对应一个或多个郡望堂号,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来历。

唐、宋、元朝,泉州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大港,当地人们普遍信仰宗教,各种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时期佛教则更为鼎盛。

宋、元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故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

泉州迄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汉族原生态曲艺“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

2、民俗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周为七闽地,历年来出土的西周礼乐器和原始壁画,反映了二、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闽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风貌。唐朝中期以来,中原人南迁入泉;唐、五代时,不但城郊东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记载,南安云台山下还建有常设性歌舞院馆。

宋、元时代,泉州成为“市井十洲人”的“富洲”、“乐州”。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莫贪浪游,莫看百戏”。

泉州保留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较为出名的有:南音、北管、梨园戏和“提线木偶”。

3、宗教

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

唐代初期伊斯兰教传入泉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

尚存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泉州清净寺;又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伊斯兰教圣迹-灵山圣墓;还有被誉为国之瑰宝的伊斯兰石刻近300方。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继云集泉州。19世纪末叶,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

4、建筑

(1)古民居

泉州古建筑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筑,尤其是贵族、官僚、富豪、士大夫阶层中的文人、画家,他们的宅第规模可观,形式讲究,其造型、格局、技艺、用材等都蕴含着某个特定时代的文化气质。

千百年来,民风民俗的传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筑自成一派天然风韵。有三开间或五开间红砖白石双坡曲燕尾脊的汉式古大厝,有“手巾寮”的纵向住宅,有骑楼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筑,还有与山村环境十分协调的“吊脚楼”(木楼),他们就地取材,十分简朴,却独具风格。

还有一种是外围护有高大坚固防御墙体,适应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楼建筑中西合璧的住宅称“洋楼、番仔楼”。

代表地:蔡氏古民居、杨阿苗故居、黄宗汉故居、李光地故居、林路大厝等。

(2)古寺庙

泉州有“泉南佛国”、“闽南蓬莱”之名。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动场所,还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专家学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荣誉封号,许多著作成为珍贵的宗教典籍。同时,又留有大量胜迹、文物,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极其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

代表地:开元寺、承天寺、清净寺、天后宫、草庵等。

(3)古街巷

代表地:中山路、南俊巷、状元街、西街等。

5、主要特产

(1)特色主食

咸饭,萝卜饭,芥菜饭,花菜饭,卤肉饭,芋仔饭,壶仔饭,泉州炒饭鱼仔粥,鸭仔粥,卤面,面线糊,湖头米粉,豆签,浮果,粉团,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条,澳茄粿,酸菜鸡丝面,浮粿。

(2)特色汤类

贡丸,鱼丸(深沪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鸭汤,黑豆龙骨汤,苦菜大肠汤,马鲛羹,墨鱼梗,香菇豆猪舌汤,灌肠仔汤,石狮牛肉羹,藕段排骨汤,萝卜排骨汤,玉米排骨汤,水豆腐汤,七彩干贝汤,肉燕汤,猪血汤

(3)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夹包,东方包,菜包,水煎包。

(4)特色素菜

安溪水瓮菜,嫩饼菜,窖菜,德化淮山,凉拌苦瓜,辣油笋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带。

(5)特色荤菜

洪濑鸡爪,崇武鱼卷,西街田螺,姜母鸭,鳗鱼干炖猪脚,焖猪肘,烘猪脚,牛排(有别于西餐牛排),水门巷炖羊肉,猪血小肠,蚝(东石蚝)(浔埔蚝),清蒸金枪鱼,文蛤蒸蛋,酱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蛏,炒大头螺,沙鱼冻,芥菜炒虾皮,十香全鸭,香芋焖鸭。

(6)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红糕,绿豆饼,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龟,碗糕,花生汤,豆沙饼,石狮塘头甜粿,石狮芋圆,芋饼,芋蓉(芋泥),土笋冻,柿饼,菜头酸,糖醋莲藕片,贡糖,椰子饼,雪拉膏,四果汤等。

⑺ 福建泉州马甲镇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马甲镇位于泉州市洛江区中北部,洛阳江上游,省级风景名胜区仙公山下,全国著名民办高等学府仰恩大学所在地,距离中心市区34公里,东靠惠安、仙游县,西接南安市,南通河市镇,北连罗溪镇。1943年建制称马甲乡,1991年改称马甲镇,历史上隶属晋江市,1971年改属于泉州市。1985年改属于泉州市鲤城区。1997年改属泉州市洛江区。地域总面积114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人口7.2万,有汉畲两个民族,大部分为汉族,华侨华裔2万多人,足迹遍布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代码]350504101:~201炉田村 ~202梧峰村 ~203二甲村 ~204后坂村 ~205就南村 ~206溪北村 ~207溪林村 ~208潘内村 ~209马甲村 ~210杏川村 ~211永安村 ~212仰恩村 ~213洋坑村 ~214新庵村 ~215彭殊村 ~216梅岭村 ~217祈山村 ~218新生村 ~219新建村 ~220新民村 ~221前安村 ~222蔡内村 ~223义山村 ~224西头村 ~400仰恩大学
马甲镇
马甲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著名景区仙公山海拔758.6米,始建于南北朝齐时,主祀何氏九仙,山顶佛、道、儒三教会祀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体现泉州人民和泉州文化对不同宗教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吸引历化文人墨客云游于此,留下许多宝贵诗词题刻,流传着众多神奇美丽的九仙传说,是福建省风景名胜区,泉州十八景之一。仙山脚下,爱国华侨吴庆星先生创办的仰恩大学,闻名海内外,现有在校师生员工16000多人。诗情画意的仰恩湖景和校园现代建筑群体的完美结合,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仙公山、仰恩大学成为马甲镇对外两张响亮的名片。 马甲镇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除仙公山、仰恩大学城两大主景区外,惠女水库风光、动植物观赏园、康济庙、坑头、西辽民俗村、顺济宫、谢氏土楼、杜氏宗族系列古迹、炉田、梧峰农家乐、梅岭花卉赏玩等文物保护单位和景点项目具备旅游开发潜力。全镇现有大学1所,中学3所,小学13所,幼儿园6所,镇级综合文化中心1个,三级甲等医院1所。群众文化生活有文学创作、摄影、龙舟赛、南音、大鼓吹、琴棋书画、戏曲弹唱、各项球类。"大鼓吹""九仙传说"被列入泉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顶目,旅游、科教、文化、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马甲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龙眼、荔枝、红桃、香蕉、乌龙茶等名优果茶及麦文冬、郁金等中药材。针织、服装、鞋业、石材、床上用品成为工业经济支柱产业。2008年全镇实现企业规模产值6.7亿元,农业总产值1.4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900元,仙公山风景区接待游客27万人,旅游总收入1340万元。荣获"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第九届省文明乡镇"荣誉称号。 马甲镇党委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打造现代化科教旅游强镇,致力于实施大泉州发展战略和洛江区委、区政府建设新兴工贸旅游生态城区规划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镇区建设初具规模,道路四通八达,生态环境优美,形成了中心镇区、工业园区、旅游区和科教区四大功能区的发展格局,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和谐稳定,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泉州美丽的"后花园"。

⑻ 福建泉州有哪些特别的风情民俗

泉州民俗 泉州民俗文化,积淀深厚,绚丽多彩。动态静态,林林总总。在节日民俗中,元宵节最为风光,被誉为泉州人民的“狂欢节”。节日期间,城乡各地张灯结彩,花灯展览、文艺踩街,万人空巷,举城同乐。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传统习俗、人文景观,已成为当地一大旅游资源并加以开发,近年来确定为“旅游文化节”。五月节也就是端午节,泉州也十分红火,“龙舟竞渡”、“采莲”习俗,蔚为壮观。泉州人过中秋节的热闹程度仅次于元宵节,明月当空,家人团聚赏月、吃饼或搏“状元”饼。泉州城里,这一夜,许多人都到江上泛舟赏月,有的在江边悠然地鸣奏南曲,很有雅趣。 泉州被称为“戏曲之乡”、“戏窝子”,拥有一批风情万种、不可多得的传统艺术珍品。 在戏台上,有优雅委婉的梨园戏,有妙趣横生的木偶戏,有端庄诙谐的高甲戏,武功高超的打城戏,以及韵味深长的南音艺术。如今,这些“中国不多,世界少有”的古稀艺术,仍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传诵于泉州城乡、海峡两岸、东南亚乃至欧美拉。除此,民族音乐、舞蹈、曲艺等,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笼吹、北管、十音、茶歌、民谣、大鼓吹;拍胸舞、彩球舞、车鼓舞、火鼎公婆以及泉州方言说书讲古等等。 泉州是南派少林拳术的摇篮,其中,五祖拳、白鹤拳等南少林武术祖拳独树一帜,流传于福建、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日本等地。古代泉州民间练武之风极盛,至今传承有人,所以群众性武术运动很活跃。 在传统工艺方面,彩扎、剪纸、刺绣、竹编等千姿百态,纷呈异彩。木雕、石雕、瓷雕蜚声中外,尤其是惠安青石雕更是让海外华人华侨引为自豪。闽南文化研究学会副会长范寿春说:“海外乡亲对青石雕很有感情。我的家乡在惠安,当然对惠安青石雕也就更有感情了。惠安青石雕(包括花岗石雕),主要用于建筑装饰,以龙柱、石狮和各种人物浮雕为代表,它的特点是雕画结合,精雕细镂,形象生动,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泉州对外开放历史悠久,形成多元宗教共存。在这里,不但有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胜迹,还有遍布城乡的民间信仰习俗,如天后妈祖、保生大帝等,都被泉州人乃至台湾同胞尊为地方俗神而加以虔诚敬奉。其中,世界罕见、中国独一无二的摩尼教遗迹摩尼寺,也就是草庵寺就坐落在晋江罗山镇华表山麓。毕业于大学历史系的蔡惠琼小姐对家乡的景观了如指掌,她介绍说,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于公元三世纪创立的一种宗教,唐高宗年间传入中国,至唐元开中已传至泉州。这座草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草庵依山崖而建,用石头构筑,单檐歇山顶,崖壁上凿有一个圆形佛龛,里面雕刻摩尼佛像。摩尼佛像高1.52米、宽0.83米。佛像身上穿着宽袖僧衣,坐在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庄严肃穆。” 泉州的民居建筑,又是一道亮丽风景线。漫步在泉州古城,随处可以看到古老的宅第。泉州南建筑博物馆馆长黄金良说:“泉州的建筑特色体现了‘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宫殿式’的建筑风格。” 其中那“官式大厝”,中轴对称,富丽堂皇,屋顶悬山曲线、燕尾翘脊,生机勃勃;屋下木雕石雕,金碧辉煌。现存的南安官桥蔡资深古民居建筑群,鳞次栉比,出砖入石,古色古香,气势宏伟。这些民宅是泉州古代建筑的精华。 泉州的人物服饰,更是独领风骚。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惠安女。黄斗笠、花头巾、齐肚装、银腰带、大折裤,被人戏称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那浓烈的色彩,奇特的款式,协调的造型,与惠东沿海蔚蓝的海水、金黄的沙滩相映成趣,倾倒了不少慕名而来的艺术家与采风者。又如东海霞埔女,春夏秋冬都喜欢在头上簪花插钗,成了头上的“花园”、“发髻中的彩虹”。 泉州的饮食文化更是别有风味。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丰富的食物资源,用以传统的制作工艺,形成侨乡的风味食品有滋有味,名扬四海。泉州市旅游局局长说:“泉州牛肉羹饮誉海内外,它又脆又酥松,美味可口。蚝仔煎、炒蟹花、深沪水圆汤(鱼丸汤)、崇武鱼卷、捆蹄等都很有特色。” 此外,元宵汤圆、烧肉粽、面线糊、衙口花生、安溪柿饼、永春老醋、安海土笋冻、泉州绿豆饼,南安花生糕、德化糯米糍等老字号食品,则是海外赤子魂牵梦绕、激起无限乡思乡恋的故乡风物。如今,泉州温陵美食街更成为泉州风味食品的窗口之一。 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地方经济为主旋律的综合节俗也因地制宜,应运而生。如南音大会唱、国际木偶节、南少林武术节、广场民间艺术节、旅游文化节、民间歌咏节,又如德化陶瓷节、安溪茶艺节、惠安石文化节、石狮灯谜艺术节、晋江服装鞋帽节、南安建材博览会等融产品推介、旅游观光、艺术博览、民俗风情于一体,尽情地显示当代泉州新风尚……

⑼ 泉州的佛生日是什么时候风俗

不同地方的普度时间不一样,但是大多在农历7月 市区及惠安:七月十五 南安:七月二十

与泉州马甲民间风俗游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漂亮的李慧珍白色裤子搭配 浏览:195
森马双面穿都市外套 浏览:139
济微校服 浏览:68
宝宝开身针织衫如何留扣眼教程 浏览:55
大个子适合穿什么裙子 浏览:341
男装皮衣配什么裤子好看 浏览:459
品牌女装批发价格 浏览:866
男衬衫后背设计 浏览:214
西装外套修改 浏览:972
卡地亚旧款二手女装电子表 浏览:328
手工西装马甲手工 浏览:308
牛油果裤子多少钱 浏览:416
杭州火车站怎么去童装批发市场 浏览:380
文艺男穿衣风格裤子 浏览:749
睡衣衬衫是什么牌子 浏览:629
针织小孩帽子帽子图片欣赏 浏览:646
魔力宝贝帽子工 浏览:36
女表批发皮带 浏览:24
无锡市校服招标 浏览:919
衣前后片怎么分片织法 浏览: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