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牧童的古诗。
牧童
唐代: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Ⅱ 关于牧童的古诗句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田家元日
唐代: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
唐代:刘驾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牧童
唐代:卢肇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山中
唐代:李涉
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
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
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Ⅲ 关于牧童的古诗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来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锦缠道
·春游
宋·宋祁
燕子呢喃,景色乍长春昼。
睹园林、万花如绣。
海棠经雨胭脂透。
柳展宫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
醉醺醺、尚寻芳酒。
问牧童、遥指孤村道:
“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老翁
宋·何应龙
八十昂藏一老翁,得钱长是醉春风。
杏花村酒家家好,莫向桥边问牧童。
Ⅳ 古诗《牧童》的作者
《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Ⅳ 古诗《牧童》(吕岩)翻译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Ⅵ 牧童古诗
《牧童词》
唐代诗人 张籍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司家截尔头上角!”
《牧童》
唐代诗人 刘驾
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昼日驱牛归,前溪风雨恶。
《牧童》
唐代诗人 卢肇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山中》
唐代诗人 李涉
无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隔林呼不应,叫笑如生鹿。欲报田舍翁,更深不归屋。
《牧童》
宋代
诗人 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村晚》
宋代诗人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
宋代诗人 白玉蟾
杨柳阴初合,村童睡正迷。一牛贪草嫩,喫过断桥西。
Ⅶ 牧童的古诗句
1.《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译: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2.《牧童诗》——宋代·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译: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译: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4.《村晚》——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译: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5.《牧童词》——唐·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译: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译: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译: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译: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Ⅷ 古诗“牧童骑黄牛”全诗
所见【作者】袁枚【朝代】清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Ⅸ 《牧童》古诗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①横野:宽阔的原野
②弄:逗弄。
③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牧童》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中心
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Ⅹ 古诗《牧童》的全文是什么
古诗《 牧童》全文是: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