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件衣服淘宝有卖吗谁可以给我网址 谢谢啊
淘宝 娜拉诺拉 店 杭州的
2. [11.04.08]大家有没有娜拉的韩国官网,这里有一个
请注意格式和帖子所属区域,谢谢~已修改..另这个论坛的网站连接处有这个地址...
3. 《玩偶之家》剧中的娜拉形象是什么
《玩偶之家》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是易卜生“社会问题剧”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剧中主人公娜拉美丽活泼,与丈夫8年恩爱,家庭美满。丈夫海尔茂当年贫病交加,娜拉瞒着丈夫冒充父亲签字借钱为丈夫治病。娜拉不懂假签字违法,只得节省开支、替人抄写以还清债务。至今,只剩尾数未还,借据未得收回。她自以为解除丈夫困难,是妻子本分。如今,海尔茂已当上了银行经理,要解雇职员柯洛克斯泰,此人正是娜拉的债主,他以借据要挟娜拉向海尔茂说情。海尔茂得知妻子瞒着他假签字借债,怕牵连名声地位,责骂娜拉可耻下贱。幸亏娜拉同学林丹太太说服从前恋人柯洛克斯泰退还借据,一场风波才得平息。海尔茂向妻子表示“饶恕他”并依旧和好,但娜拉已看清社会法律、宗教、道德、家庭的弊端及丈夫伪善自私的嘴脸,于是不再做玩偶,离开傀儡家庭出走。
4. 《娜拉》的故事内容是什么
故事内容:
娜拉与海尔茂结婚8年,有三个女儿,沉寂在家庭生活的幸福之中。为了筹钱给丈夫治病,娜拉伪造父亲签字秘密地向柯洛克斯泰借到一笔钱。事后,娜拉一直保守这个秘密,她把生活零用钱节省下来,偷偷给人抄写文件,以便还债。
海尔茂原来是个律师,一直对妻子恩爱有加。出任银行经理后,他决定辞退职员柯洛克斯泰。柯洛克斯泰为保住职位以假签名之事要挟娜拉替他说情。娜拉努力没有结果,克罗克斯泰给海尔茂写信揭发娜拉冒名借债。海尔茂大发雷霆,斥责她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幸福和前途。
后来柯洛克斯泰接受了旧日恋人林丹太太(娜拉的好友)的劝说,写信退回了借据。当危险已过,海尔茂又换了一副面孔,重又拾起往日的亲昵。娜拉已经看透海尔茂的虚伪灵魂和自己在家庭中玩偶般的地位,毅然决然离开这个“玩偶之家”。
出处:出自易卜生的歌剧《娜拉》。
(4)娜拉的衬衫店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易卜生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2014年10月撰写了一部全新室内歌剧《娜拉》。这位让挪威人民引以自豪的戏剧大师,作为欧洲近代戏剧新纪元的开创者,他在戏剧史上享有同莎士比亚和莫里哀一样不朽的声誉。在中国,从二十年代起我国读者就熟知这个伟大的名字。
1879年,易卜生的《娜拉》首演之时,该作品便掀起阵阵风波,娜拉离家出走的摔门声惊动了整个欧洲,也在后来惊醒了“五四”之后积极探索中国出路的知识分子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娜拉”被几乎所有的中国知识分子谈及、议论、分析,并逐渐成为了他们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的角色符号。
5. 娜拉形象的意义。
娜拉是个觉醒中的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她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是她父亲的玩偶,结婚以后又是她丈夫的玩偶。她热爱生活,她热爱她的父亲、丈夫和儿子,为了他们的幸福,她不惜牺牲自己。她为了偿还给丈夫治病的债务而又不让丈夫发觉,费尽心机节省家用,甚至夜晚偷偷领些抄写工作来干。她同情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她相信海尔茂所说的为了爱她会毫不踌躇地牺牲自己的生命的诺言。可是,事实最终使她醒悟过来,海尔茂原来是一个极端自私和虚伪的人,她幻想出现的所谓奇迹并没有出现。当海尔茂用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责任来约束她时,她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还有别的同样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她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和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毅然出走。有人说这是一篇“妇女独立宣言”。这是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一个叛逆的女性。 易卜生曾对一个给他写传记的作者路德维希帕萨尔格说:“我所创作的一切,即 使不是我亲自体验的,也是与我经历过的一切极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他的《玩偶之家》不是随意虚构的,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易卜生有个名叫芳拉基勒的朋友。她 爱好文学,重感情,初期婚姻生活十分美满。她丈夫基勒得了肺结核,医生劝劳拉让她 丈夫去南部欧洲疗养,否则病情不但会加重,且有性命危险。劳拉瞒了丈夫向友人借了一笔钱,为了推迟债期又伪造了保人签字,丈夫病治好后,知道真相,大发雷霆,谴责劳拉的所作所为败坏了他的名誉,毁了他的前途。劳拉一片深情却得到如此报应,她受不了这无情的打击,精神失常。基勒同她离了婚,一度被亲友们羡慕的家庭就此完结,易卜生根据劳拉这个原型,用深刻尖锐的批判精神和高度的艺术技巧塑造了娜拉这个形象。她不仅仅是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社会中的人,而且是升华了的艺术形象。她善良却很坚强,不甘心从属于他人,要做一个同男子平等的人。她认清了丈夫真面目后并没有发疯,而是冲出牢笼去寻求自由。 《玩偶之家》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和家庭关系上的假象,揭露了在“幸福”、“美满”等表面现象掩盖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并提出了妇 女解放这样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它是一篇抨击资产阶级男权中心思想的控诉书,是一篇妇女解放的宣言书。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通过层层剥笋的手法展开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心理,展示人物性格。第一幕开始时,娜拉给观众的印象是个美丽、活泼、无忧无虑的家庭主妇。她对女友林丹太太谈到她为拯救丈夫而自我牺牲的往事,使观众立即感到娜拉是个善良而坚强的女性,为了丈夫和家庭不惜忍辱负重,甚至准备牺牲自己的名誉。随着同海尔茂、柯洛克斯泰的谈话,娜拉的性格和思想层层揭示出来,一个头脑清醒、渴望独立自由、愿为真理而奋斗的高尚的女性形象活生生地站立在观众面前。剧中的次要人物林丹太太同娜拉一样高尚。她自食其力,富有牺牲精神。为了维护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的生活,她嫁给了一个有钱但她不喜欢的男人。丈夫死后,她开小铺,办小学,为母亲养老送终,抚养几个弟弟自立,最后剩下她孤单一人仍在为寻找工作到处奔波。易卜生笔下的这两位妇女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显示出易卜生对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
6. 旺达·娜拉的介绍
旺达·娜拉出生于1986年12月9日,是一位阿根廷超模,她的丈夫是阿根廷球星伊卡尔迪。她的妹妹是阿根廷模特萨拉·娜拉。
一、开店步骤
关于服装店的开店步骤流程,其实不止于美邦、森马,基本上所有拥有成熟、专业的加盟管理体系的品牌的步骤都概括为:1与品牌商签订加盟合同——2门店选址——3设计装修——4运营培训——5试运营——6正式营业。
即便在更细小的环节上略有不同,也差别不会太大。
二、开服装店的几点参考建议
鉴于题主刚刚大学毕业的身份,相较于开店的步骤流程,我们更建议题主做好以下的准备/考量:
1、心态调整——从一个学生到经营者的角色切换,决不仅仅意味着承担店面盈亏即可。迈出开店创业这一步,对于年轻的经营者来说更大的挑战可能存在于工作地点固定化、工作时间长、各类琐事繁多。如果没有在心态上做好相应的准备,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让自己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在这样不良情绪的影响下,将店面生意经营好自然也没那么容易。
2、资金规划——对于品牌方“XX元轻松加盟”的口号要有自己的理性判断,切忌脑子一热就全部资金作为加盟费投入进去。开店创业的资金项目应该包括但不仅限于:加盟费、保证金、装潢费、管理费、店面租金及水电、员工工资、库存成本、流动资金等等。只有合理的资金投入配比,才是保障店面持续、健康经营的基本条件。
3、品牌选择——选择一个具体相当品牌实力、知名度、良好口碑、品质管理、品牌推广、加盟扶持能力的品牌厂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加盟商创业的成败。基于题主创业经验缺乏的特点,建议在选择品牌时重点考察品牌商对加盟商的扶持政策,查看这些扶持政策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强化自己的经营能力。
4、个人能力——创业过程的方方面面基本都需要经营者亲自参与,作为经营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经营能力,包括:货品销售能力、关系处理能力、市场判断能力、 库存管理能力、货品搭配能力、库存处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应变处理能力等。即便短期内不能全面具备,起码也要做针对性提升的学习计划。
天蟢运动专注于国内一、二、三线主流服装品牌折扣店,旗下服务以连锁加盟店模式为主,产品品类涵盖男女衣服、裤子、鞋、袜、包等。经过不到两年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已有加盟店试点 500 家,部分地区出现火爆加盟的场面,值得您了解一下。
8. 谁能告诉我什么叫娜拉的出走
娜拉的出走是易卜生的代表作里的内容,是出于反抗宗教和旧的道德束缚,也是为了报复心目中只有自己的名声、地位的自私的海尔茂,反映了娜拉女性意识的觉醒的一个出走事件。娜拉的出走出自于易卜生剧本《娜拉》(也译为玩偶之家)。
在本剧中,娜拉是一个善良、热情、富于责任感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她通过觉醒后的出走,彻底转变了自己人生的经历。在娜拉出走之后,尽管前途未卜,但娜拉勇敢追寻了她所追求的自由和独立,以至于在许多国家,娜拉都成为妇女追求解放和平平等的一个象征。
娜拉的出走的剧情简介。
在本剧中,娜拉与海尔茂结婚8年,有三个女儿,沉寂在家庭生活的幸福之中。为了筹钱给丈夫治病,娜拉伪造父亲签字秘密地向柯洛克斯泰借到一笔钱。事后,娜拉一直保守这个秘密,她把生活零用钱节省下来,偷偷给人抄写文件,以便还债。
海尔茂原来是个律师,一直对妻子恩爱有加。出任银行经理后,他决定辞退职员柯洛克斯泰。柯洛克斯泰为保住职位以假签名之事要挟娜拉替他说情。娜拉努力没有结果,柯洛克斯泰给海尔茂写信揭发娜拉冒名借债。海尔茂大发雷霆,斥责她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幸福和前途。
后来柯洛克斯泰接受了旧日恋人林丹太太(娜拉的好友)的劝说,写信退回了借据。当危险已过,海尔茂又换了一副面孔,重又拾起往日的亲昵。娜拉已经看透海尔茂的虚伪灵魂和自己在家庭中玩偶般的地位,毅然决然离开这个“玩偶之家”。
9. 娜拉是什么种的主人公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Johan Ibsen,1828-1906),挪威戏剧家、诗人。1828年3月20日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1834年,他父亲破产后,全家迁到小镇附近的文斯塔普村居住。16岁时他到格里姆斯塔镇上的一家药材店当学徒。工作余暇,经常阅读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作品,随后自己也动手写诗,并学习拉丁文。6年艰苦的学徒生活,磨练了他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培育了他的创作兴趣,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阶段。1850年,易卜生前往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参加医科大学入学考试,因希腊文、数学和拉丁口语成绩不佳,未被录取。在席卷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洪流的激荡下,易卜生结交了文艺界的一些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朋友,积极地为《工人协会报》等刊物撰稿,参加了挪威社会主义者马尔库斯.特兰内所领导的工人运动,并和两位朋友合作,出版讽刺周刊《安德里妈纳》。他还以《觉醒吧,斯约的纳维亚人》为题,写了一组十四行诗,号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麦,抗击普鲁士侵略者。他在第一部历史剧《卡提利那》(1850)中,一翻旧案,把罗马历史上的“叛徒”写成一个为维护公民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人物,剧本既反映了1848年的革命,也表现了他个人的反抗精神。这个剧本由他的一位朋友集资出版。1851年秋,他为卑尔根剧院创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剧院创办人、著名小提琴手奥莱.布尔的赏识,被聘为寄宿剧作家,兼任编导,约定每年创作一部新剧本。1852年,他奉派去丹麦和德国各地剧院参观。他在卑尔根剧院创作的剧本有《仲夏之夜》(1853)、《勇士之墓》(1854)、《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1855)、《索尔豪格的宴会》(1856)和《奥拉夫.利列克朗》(1857)。这期间易卜生参加编导的剧本不少于145部。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和莎士比亚、莫里哀媲美。
1857年,易卜生转到首都剧院担任编导。翌年和苏姗娜.托雷森结婚。1862年,剧院破产,他不得不借债度日,但仍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他在这所剧院先后写 出了《海尔格兰的海盗》(1858)、《爱的喜剧》(1862) 《觊觎王位的人》(1863)等剧本。提倡自由恋爱、反对旧式婚姻的《爱的喜剧》,遭到社会上保守势力的恶毒攻击,他为此感到痛心。同时,1864年丹麦和普鲁士之间的战争,引起他对整个半岛的独立前途的忧虑。于是他决定出国远行。就在这一年,他离开挪威到意大利;瓢泊异乡,疟疾缠身,又有家室之累,使他债台高筑,生活极为窘迫。他怀着绝望的心情写了一部诗剧《布兰德》 (1866),这是他旅居国外的第一个创作成果。以后又写了《彼尔.英特》(旧译《彼尔.京特》,1867)。这两部剧本都表现了“个人精神反叛”的主题。通过《布兰德》,他谴责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痛斥宗教道德,并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理想,愤激地鼓吹精神上的极端个人主义,表现出不妥协的精神:“或者得到一切或者一无所有。”
1864年以后的27年间,易卜生一直侨居在罗马、德累斯顿、慕尼黑等地。1873年,他写了《皇帝与加利利人》,在剧中提出了沟通情绪和精神的“第三境界”的概念。
1874和1885年,他曾两度回挪威作短暂的逗留。
《玩偶之家》(1879),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
女主人公娜拉伪造父亲的签字向人借钱,为丈夫海尔茂医病。丈夫了解原委后,生怕因此影响自己的名誉地位,怒斥妻子下流无耻。当债主在娜拉的女友感化下主动退回借据时,海尔茂又对妻子装出一副笑脸。娜拉看透了丈夫的自私和夫妻间的不平等,不甘心做丈夫的玩偶,愤然出走。
恩格斯曾指出,娜拉是有自由意志与独立精神的"挪威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代表。剧本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道德、法律宗教和妇女解放等问题,但没有也不可能作出解决。《玩偶之家》演出后,引起了激烈的反响。娜拉要求个性解放、不做"贤妻良母"的坚决态度,遭到上流社会的责难和非议。但易卜生并没有在责难面前退却,他继续创作问题剧,揭露社会问题
1891年,易卜生以名作家的身份回到他的祖国。他后期创作的《建筑师》(1892)和《当我们死而复醒时》(1899),是自传性质的作品。1900年中风。长期卧病后于1906年5月23日去世。挪威议会和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国葬。
学者日不落在《简约解读世界性的戏剧大师易卜生》中指出:“西方世界在高速发展,而时间对于中国却好像是一只生了锈的钟,在停滞中腐烂着!如“元代大都,传来呜呜的号筒声,一列行刑的队伍穿过大街。一个蒙受不白之冤的年轻女子就这样被押赴刑场。许多善良的人们慨叹这位女子的悲惨命运。临街酒馆里的刘大娘向关汉卿讲述了女犯朱小兰的不幸遭遇以及她的悲惨身世。朱小兰的悲剧激起了关汉卿对这个弱女子的无限同情之心和对官府衙门草营人命的无比愤慨(引用网络资料--引用于姜方的博客)。”。关汉卿大约生活在1240--1310年之间,而挪威杰出的剧作家、诗人易卜生(又译作:易仆生。他为世界文库留下了绚丽多彩的二十五部戏剧和丰富的诗歌、书信、文艺散文。),却生活在1828~1906年之间,其代表作《玩偶之家》,可以和关汉卿的《窦娥冤》同样在今天享誉世界。旧中国知识分子结构里,没有多少懂易仆生的,除了古希腊悲剧,仅知道点《窦娥冤》。“写作,既是坐下来判断自己”易仆生在自己的作品的扉页上写下的这句话,如同他的剧作一样深刻,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生活在十九世纪的他,被被人们誉为“现代戏剧之父”。这位北欧文化巨人,以社会化性的哲学思想、丰富的人生观,反映了挪威那个特定的时代。易仆生作品中的“娜拉”(《娜拉的出走》),就是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女权运动影响的产物,再或者说起码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妇女从经济方面要求解放、在受教育和立法上争取权利、博得与男性的平等。无疑,易仆生的作品有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子。如果说严复单单基于英格兰自由主义基础上的自由主义保有理论的基本可靠性,而胡适以易仆生主义解说自由主义。因为新文化运动,胡适就文学革命发表理论文章,在“新青年”辟“易扑生专号”提倡妇女解放,为那场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中国20-40年代的一些社会主义者,恐怕也如此。家易仆生曾说:“艺术家用生命铸造生命,用灵魂锻造灵魂,当他完成一件作品后,便把一部分生命留在原作里,成为可以感知的活体。”是的,人骨里的本能决定屈从群体的倾向,一个作家的笔必须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并非人云亦云,而是突出个人争取自由的天性,因此易仆生不愧为“伟大的问号”。《培尔金特》,挪威著名戏剧大师易仆生的经典之作。 挪威作曲家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 1843-1907),运用挪威民间音乐,根据易仆生同名诗剧,创作了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配乐诗剧《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和《培尔.金特第二组曲》。正如易卜生对一位看不懂他的戏剧的德国读者说:“你若要充分了解我,必须先了解挪威。”他晚年作品,更是他人生的写照。易卜生,伟哉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