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在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洋海古墓内发现了两条裤子,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最为悠久的裤子,历史可追溯到3300年前。那么,中国人是不是从三千多年前开始穿裤子?其实也不尽然,你看孙悟空,不就一直穿着一条虎皮裙吗?三千多年前的新疆,是游牧民族的领地。所谓游牧,就是居无定所,人们骑着马驱赶牛羊,逐水草而生。
在那时中东的两河流域、中国的黄河流域,乃至四川的金沙和三星堆,人们都是穿着宽松的长袍,但是对于骑马的游牧民族而言,长袍就太要命了,马背会时刻摩擦大腿内侧的肌肉,很容易出血,完全没法骑马。所以,很多研究者认为是游牧民族最早发明了裤子,而新疆塔里木盆地发现的裤子正是最好的佐证
B. 中国古代什么时候开始穿裤子
西周以后,特别是春秋初期了,在这之前要么是短裤,要么是犊鼻裤,要么就是遮羞布。
C. 古代中国人穿裤子吗如果穿是什么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先秦时期就开始穿裤子了,那时候的赵国赵武灵王改革国家的军事力量,就是通过胡服骑射!就是改穿裤子,那时候游牧民骑马穿裤,骑马有优势,所以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穿裤子了!
网上摘录:
我曾经多次提到咱们是古人不穿裤子的。这把许多人吓了一跳:不穿裤子咋办?就像现今皇城跟儿的“膀爷”,他可以不着上衣,人家那叫爷们,但裤子他再牛比也绝不敢不穿呀。
裤子这玩意在中原地区出现的比较迟,那么这个汉字出现的肯定也比较迟。以“裤”这一字音字型来命名裤子这一物品,肯定是有来历的。
“裤”是个形声字,“衣”形“库”声。“衣”是表示它与衣服有关,那这个“库”是否还有其他的意义呢?为什么“裤”这种衣服出现后不称别的名号,单叫“裤”呢?
先秦时中原地区的人们只穿长袍,天凉了就再加一件,再凉再加,还是长袍。今天看来,如此穿着行动多有不便,但那时的人们只有那个层次的思想,咱不能拿现在的境界去要求古人对不对?当然,也有聪明人,为了行动方便快捷,就发明了“带”这东西系在腰间。那屈原就是“峨冠博带”的打扮:头上高耸的帽子(叫“头衣”才恰当,因为这“冠”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帽子,而是显示身份的装饰性很强的物品),腰里系着宽大的带子。那屈原走起路来高视阔步,仰面正身,一派“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样子,望之令人顿生敬畏之心。
“裤”一个正宗的本字是“衣立旁”加一个“夸”字,就读作“库”。这是个啥东西呢?它是一种“胫衣”。胫,就是大腿;所谓“胫衣”,就是套在两条腿上的两个布帛制做的筒子,不是现在还有加了裆部的裤子。由这“裤子”最早的雏形看来,咱们的先辈并不看重那关系到子孙万代的要害之处啊。
有了“胫衣”,行动方便了,但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一是因为它没有裆部,人们的起居习惯无法改变;二是光着屁股骑马,对皮肤的伤害很严重,出行或打仗仍然不适合穿着。怎么办?
这就要谈谈这“裤”字的另一个来历。说起“裤”的这一个来源,却与军事有关。它的本字写做“衣立旁”加一个“军”字,读如“昆”,是军服及行旅之服,后来又讹转作“裤”了。细细打量,这俩字还真有点儿相象,这种推断应该是很准确的。
也许讹写做“裤”的这人,以为裤子是可以装填两条腿的东西,而这个字又与“裤”相似,所以就干脆这样写了。后来的人们也认为这样写很有道理,也就因错就错写下去了。这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啊。再说了,那“库”本来不就是存放物品的所在吗?
至于这俩字是啥时候、为什么、怎样统一成现在这个“裤”字的,我也不甚了了,也不敢谈下去了。
“战国七雄”中位于正北方也是最北方的,是赵国。赵国可真不容易,既要与中原诸国争霸,又要防着北方胡人的入侵,年年代代都忙啊累啊的。不是说“内无法家拂士,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吗?人家赵国就在这种四面皆敌的环境里生存并发展着,凭借春秋末期“三家分晋”时,一个诸侯国的三分之一大小的国土人口,一直支撑到战国末年,是秦始皇最后灭掉的诸侯国,真是太不容易了。
有点儿跑题,还回到话题上来。北方胡人是游牧民族,骑马射箭,来往倏忽,防之不及。你赵国驷马战车固然声势壮伟,可人家胡人却不跟你列阵撕杀,没办法,赵国的历代国君就不停地修长城。修啊修的,还是挡不住胡骑。与赵国处于同一纬度又靠东些的是燕国,它也面临着与赵国相同的问题,也就修啊修的修长城。其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征用民夫去修长城,只不过是把以前的燕赵长城略加整理连接一下而已。今天一提到长城,就把功劳记在秦始皇名下,我很愤愤且为燕赵抱不平。
你以为那时修的是现在我们在八达岭、山海关见到的砖石长城?那你就大错特错了。秦及先秦所修的长城现在几乎看不到了,有一些遗迹也都不被咱这些外行人所能辨识。历史沧桑中,那些夯土而建的长城已“被雨打风吹去”了。
再早几百年,把自己的西周王朝埋葬的周幽王,为博褒姒千金一笑而“烽火戏诸侯”时,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就已经很严重了。周凭举国之力尚被逼得很狼狈地迁都了事,那燕赵小小诸侯国更是给闹得困苦不堪。一代代赵王都在苦苦思索着:怎样才能消弭来自北方的边患?
终于,一代英豪赵武灵王横空出世了。是他,就是他,给咱们中原人穿上了裤子。
裤子啊!如果没有赵武灵王,我们中华民族还要在没有裤子的黑暗中摸索很多年。也许十年,也许百年,也许两千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大家都还不穿裤子乱跑呢。不,如果没有赵武灵王给咱古中原人穿上裤子,恐怕他们早就被穿着裤子的胡人给灭了,哪里还会有今天的我们呢?所以,说赵武灵王是中华民族的大救星,绝不为过。
赵武灵王顶着巨大的压力“胡服骑射”了。从此,中原人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中,再不用驾着笨重的战车嘎吱嘎吱地驶了,再不用穿着臃肿的长袍屁颠屁颠地跑了。咱们有了裤子,咱们也可以骑上轻捷快速的战马;咱们又有了“箭袖”这一紧身上衣,咱们也可以灵巧地拉弓射箭了。从此以后,咱们在与胡人争夺生存资源的较量中,从军事装备方面处在了同一水平线上了。就如当今太祖曾经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的那样,咱们的古中原人“从此站起来了”!
D. 中国古代女子为何不能穿裤子
《易经》里有句话:“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我们的老祖宗那时候,男人们上衣下裳,女人们就只穿长袍。穿裙子的男人们撩起衣角渡河去会情人(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野且!《诗经·褰裳》)。当然,裙里面也不是光溜溜的两条腿。裙里面所谓的裤,其实要称作“胫衣”,只是遮住两条小腿。
女人们偶尔也穿这种没有裆的套腿裤。好玩的是,政治和权力最终给裤子加上了一个裆,不仅解放了身体,也解放了生产力——此后的底层人民就一直喜欢穿这种方便行动的服装。
《汉书·上官皇后传》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大将军霍光权倾一时,当时的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也是另一位权臣上官桀的孙女。为了保证权力可以延续下去,霍光希望皇后独享皇帝的床第之欢,生个皇位继承人。皇帝身体不好,也没有汇仁肾宝,皇帝不好,大家都不好。
识眼色的医官和侍从们马屁拍得恰到好处,他们劝皇帝,您身体不好应该少作运动,即使做有皇后就够了,您要实在管不住自己,也好办,让宫女们都穿上有裆的“穷裤”,再系上几条带子。即使皇帝“兽性大发”,一时半会也解不开,不能随时随地行“周公之礼”了。这位不幸的皇后还是没有生下一男半女,还在15岁时成为了寡妇,一直到52岁去世。
倒是南北朝时期的胡女,穿着到臀部的短褶,腰间束带,下身是裤口很宽的大口裤,十分精神。胡服热潮席卷唐初风尚,女子们穿翻领长袍,束带,穿紧口裤和皮靴,俏丽可爱。
然而裤子真正成为中国女人的常服,还要再过一千多年。两条腿分立,成何体统?道德家们虎视眈眈,希望把女人们掩在宽袍大袖里,失去本来的女性性别特征,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
至于那种只能护住腿部的“胫衣”也并未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消失无踪。1949年之前的北方,只有两个裤腿的套裤,是老年女人过冬的常备。这种套裤中间絮棉,穿的时候,把两条裤腿套在裤子外面,用带子系在裤腰带上,扎紧裤脚的裤脚带。套裤把冷风阻挡在外面,上了年纪的人可以过一个融融的冬日。
E. 裤子的发展历史
裤子起源于游牧民族,只有裤腿,用于保暖,因为他们要骑马,穿裙子不方便。
早期西方的裤子
西方人的裤子就是从游牧民族那里借鉴而来。13世纪时,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一种宽松的衬裤就被发明出来,它有裤裆,从腰部向下及至膝盖。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宽松的裤子变成了紧身的外裤。为了方便男性上厕所,通常会在裆部做一个用扣子固定的开口。英国的亨利八世,在这片开口上加垫子,后来变成一股风潮,男性们把这垫子越加越厚,有意突出“那里”的尺寸,这股热潮一直到16世纪才退去。
相对于西方人,古代中国人对裤子接受的较早。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交往过程中,中原人开始尝试穿裤子,不过当时的裤子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裤裆,从脚踝到膝盖。就是“胫衣”,在冬天苦役起到保暖的作用。秦汉之际,胫衣长至大腿,但仍没有裤裆,为了便于便溺。裤子最出只在部队中流行,到了汉代,有裤裆的长裤才为汉族百姓接受。唐朝时盛行“胡服”,裤腿有了收束。到了宋代,裤子变成可贴身的“膝裤”,便于行动,又保暖。
东西方裤子的共同处:
无论东西方,古代裤子的演变都说明,服饰发展是以简洁、实用、健康为最终价值取向的,并在此基础上,再向美观的角度发展。
多元化的现代裤子:
功能多元化,健康舒适占首位。
在裤子家族中,牛仔裤不能不提。美国旧金山淘金热时,用帆布做的低腰、直筒、臀围紧小的裤子,因为结实、耐磨而大受欢迎。从此,牛仔裤成为美国工业化进程的最佳注脚,风行,美国、欧洲。上世纪70年代,裤子文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集体潮流。在款式上也有突破的演变,由传统的直脚款式,变化出阔脚裤、喇叭裤等形态,由喇叭裤演变至80年代的萝卜裤。
到了90年代,宽松的裤子成为潮流。进入21世纪,人们对于裤子的诠释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点是将时尚与健康结合到一起。偏爱裙子的女性纷纷选择裤子(展示腿部的优美曲线,拥有美腿的女孩穿上修长、贴体的裤子会显得高挑,长腿的女孩穿上宽松、飘逸的裤子显得气质高雅。裤子成为个性化的标志。)
如今,裤子的设计,在时尚、漂亮的前提下,以健康为人们的首要选择,面料也开始考虑透气性。总之,不管裤子样式怎么变,健康、舒适是不变的潮流。
F. 中国的古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穿内裤的此前都是开裆裤吗
中国早期内裤的雏形应该是在汉朝,古人称其为“穷绔”。它的发明者是大将军霍光,令人颇感意外的是,一个日理万机的大老爷们,竟然研究起女人应该穿什么样的内裤,他是变态吗?
其实不然,霍光发明“穷绔”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外孙女上官皇后能诞下龙嗣,同时也为了防止汉昭帝跟后宫其他女子暧昧,乱搞男女关系。
而且在当时,穷绔还是个“双标”产品:除了皇后以外,就连宫女都必须穿这种内裤。
据《汉书》记载:光 ( 霍光 )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絝,多其带。
所谓穷绔,现在泛指裤裆,但又不是指开裆裤,因为穷绔虽然也有前后裆,却系了很多的带子,唯一的缺点就是不方便解开。
说到内裤,就不得提下1932年12月,日本白木屋百货店因为电线故障发生了一起重大火灾。
当时在楼上的人通过绳索滑下来,但还是摔死了十几个人,大部分是女性。而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日本也是没有穿内裤的习惯,为了防止走光,女性店员力不能支。
《羞耻心的现代史》:因为穿和服的女店员攀着绳索往下滑,被风一吹,和服便翻卷起来下身走光,所以感觉羞耻的女人们被迫用一只手按住衣服,导致无法单手支撑体重,活活摔死。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非要较真,到底是谁发明了内裤,可千万不要说是欧美人,因为“裈”作为内穿的合档短裤,在中国很早就有了,不论在历史的久远性还是实用性方面都更胜欧美一筹。
G. 古代人服装穿着的历史
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40~50根的绢。那时的人们一定也穿衣服了,只不过我们无法知道他们穿什么样的衣服罢了。
商周时代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说文解字》说:"上曰衣,下曰裳。"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又叫韦?,后世称为蔽膝。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笄别住。商代遗址中出土过许多骨质的发笄。
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衣服是右衽窄袖、长度在膝盖上下。领、袖、襟、裾都用花边装饰,没有纽扣,以带束腰。而胡人的服饰是短衣窄袖,左衽长裤,革带皮靴。赵武灵王把胡服引进中原,这对战国秦汉时期华夏族服装的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新式服装叫做深衣。《礼记深衣》孔颖达正义说:"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战国秦汉之人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深衣,贵族以冕服为礼服、深衣为常服,平民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深衣连衽钩边,穿时要束腰带。贵族用丝织的绅带,故称绅士或缙绅。皮带已经流行,皮带的两端分别用带钩和环相连接,叫做钩络带或蹀躞带。皮带上可以悬挂或佩带刀剑、弓箭、印玺、荷包等各种物件。
先秦时没有棉花,所谓"布衣"是指用麻布裁制的衣服。夏天穿的细麻布叫葛,冬装有袍和裘。袍是穿在里面的夹衣,内实丝绵,充填新绵的叫襺,充填旧絮的叫袍。穷人填不起丝绵,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缊袍。袍因是内衣,所以只能居家穿着,但不能作为礼服,外出时只能衬在正服里面。短袍叫襦,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袄。质地粗劣的襦叫褐。裘是皮衣,先秦时代也是主要的冬衣。
秦汉时代的服饰比先秦要丰富。《礼记》曰:"衣不帛襦袴。"这是因为襦和?都是内衣,儒家崇尚俭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绸来裁制内衣。而到了六朝时,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释名》曰:跨也。两股各跨别也。"袴是内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劳作时穿短衣,则袴内要系一兜裆布,就像日本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在宋初的《盘车图》中,还能见到这种穿法。连裆的短裤,叫做裈。裈短如牛鼻,俗称犊鼻裤。司马相如带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着犊鼻裤当垆涤器,以羞辱卓王孙。
男子的外衣亦统称为袍。袍身长大的下摆叫袂,袖子宽松。紧窄的袖口叫袪。袍有衬里,是夹衣。单衣叫。袍和?的衣襟都有曲裾和直裾两种,曲裾就是深衣。深衣穿着时包裹身体行动不便,慢慢地被直裾的褕所取代了。女子穿连体的深衣或者分体的襦裙,汉代女装的式样与男装差别不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出现了两个变化,一个是汉装的定式被突破了,另一个是胡服被大量地吸收融合进汉人的服饰之中。男子的服饰以衫代替了袍。《释名》曰:"衫,衣无袖端也。"就是说衫的袖端没有?,因此衫袖比袍袖更加宽大,大到"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的地步,这样走起路来甩手的时候就显得更加潇洒了。秦汉时服色以青、紫为贵,平民布衣只能穿白色的衣服。而六朝一反常态,服色尚白。由于经学的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儒家的冠服制度也动摇了,不仅服装的式样、颜色都突破了汉代的规矩,而且穿法、打扮也常常标新立异,或科头跣足,或坦胸露背,或袍裙襦裤,或奇装异服,都突破了旧时的礼仪。
妇女服饰也崇尚褒衣博带,有的把裙摆放长,裁剪成三角形,叫做?;有的在肩臂间搭一帔帛,走起路来大袖翩翩、华带飞?,显得格外飘逸。胡人的裤褶和皮靴已经被汉人普遍接受。胡服的裤是作为外衣穿的长裤,裤腿宽松,膝盖处用带束缚,叫作缚裤。褶是与裤相配的紧身齐膝短衣,裤褶和皮靴都适合于骑射。
隋唐时代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加上经济繁荣、社会开放,服饰也日趋丰富华丽。开元以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胡服尤其盛行,初唐妇女多喜欢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中唐以后衣衫又趋于宽大。唐代社会上思想比较开放,常有妇女穿着男装,还流行袒胸的低领衣服,喜欢在襦衫外面罩一件对襟短袖衣,叫做半臂或半袖,肩部搭一条披帛。唐代女裙的式样繁多、色彩艳丽,尤其流行像石榴花那样的红裙,诗人称之为石榴裙。男装以圆领窄袖袍衫为主要的服饰,靴已成为士庶通用的鞋了。
宋代把单上衣叫做衫,衫的袖口没有袪。有作为内衣的短小的衫,也有作为外衣的长大的衫。下摆加接一幅横襕的襕衫是男子的常服。夹衣和绵衣叫襦和袄,襦袄是平民的常服。宋代还流行在衣衫外面加罩一件不加横襕的宽大外衣,斜领交裾的叫直身,直领对襟的叫鹤氅。女装外衣以襦衫和裙为主,上衣趋向短窄贴身,下裳流行褶裥裙。内衣有抹胸和裹肚,裤子是不露在外面的,只有下等人才单穿裤子。唐代流行的"半臂"是一种短袖外套,而宋代流行的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长有短,有长袖有短袖,其特点是两边的衩一直开到腋下。
建立辽、金、元朝的都是少数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的服饰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契丹族的服装,不论男女,都穿左衽、圆领、窄袖的长袍,袍里面衬衫袄,下身穿套裤,裤腿塞在靴中。妇女在袍里穿裙,也穿皮靴。女真族的服饰和契丹族相似,由于北方气候寒冷,衣服以毛皮为主。元朝时,汉人保持原来的服饰。蒙古族男子以窄袖长袍和套裤为主要服饰,但由于受汉人影响,多改为右衽,而妇女的袍服还是以左衽居多。
明代官员的袍服为团领衫,系革带,带上镶有玉片,这就是所谓的玉带。职官的服色和花纹按品级高低而异。前胸和后背各织一块方形的纹饰,叫做补子。文官的补子绣飞禽,武官的补子绣走兽,纹样按品级各不相同。儒生都穿镶黑边的蓝色直身,戴有黑色垂带的软巾,又称儒巾。皂隶穿青色布衣,市井富民商人虽然能穿绫罗绸缎,但是只许用青色或黑色。万历以后禁令松弛,艳衣丽服才遍及黎庶。朝廷命妇的礼服为凤冠、霞帔和大袖衫,常服为袄衫和裙,很少穿裤。背子穿得更加广泛,合领大袖的背子可以作为礼服,直领小袖的背子则为便装。还有一种无领、无袖、长至膝盖对襟的马甲,叫做比甲,深受青年妇女喜爱。
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后用武力强迫汉人接受了满族的服饰。男子的服饰有袍、衫、褂、裤。清代的长袍以衩来区分贵贱,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人开两衩,一般市民不开衩。袍的袖口装有箭袖,平时翻起,行礼时放下,因其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职官朝服的胸背正中也各缝一块补子,称为补服。补子也沿用明制文禽武兽,但是花纹与明朝不同,而且由于清朝的补服是对襟的,所以胸前的一块分成两半。有一种长不及腰、袖仅掩肘的短褂,叫做行褂,又叫马褂。马褂以黄色为贵,非皇帝特赐不能穿。还有马甲,北方称为坎肩或背心,是无袖短衣,男女都能穿。男子下身穿裤,穿裙的已不多见。
清初改服易冠规定"男从女不从",所以妇女的服饰有满汉两式。汉族妇女的头饰有簪、钗、冠子、勒子等等,满族妇女则以高如牌楼的"大拉翅"最具特色。满族妇女的服装和男子相似,也是穿袍衫马褂,但一般比较紧窄,不像汉族女装那么宽大。汉族妇女在清初仍然穿明装,以裙衫为主。以后满汉服饰慢慢合流,衣衫渐趋短小,外面罩一件齐膝的背心。女装特别讲究用花边来装饰衣缘,于是花边越滚越多,形成宽宽的衣缘。晚清流行穿裤子,穿裙子的渐渐少见了。
H. 裤子的发展历史
如果告诉你欧洲人直到极晚才开始使用“恶魔的草叉”餐具,而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习惯的是用手抓东西吃,你或许不觉得吃惊,不过若是告诉你直到俄罗斯那位千古一帝彼得大帝于1717年到巴黎访问,风流世纪的中心——巴黎的妇女们都还不穿内衣的话,那么你或许会说这怎么可能。而事实上至少巴黎那些粉头粉脸,洛可可的男人们还是有裤子可穿,而很多古代文明璀璨的国度却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没有发明裤子,也就是说无论男女,他们都不穿裤子。这可不是历史恶搞,真实而可信
那么这些没发明裤子,或说在很长一段历史都不穿裤子的民族到底有哪几个?首先呢古希腊人排第一位,他们始终都对裤子过敏,从不去穿,事实上对他们而言衣服有时候也无关紧要,比如说在体育馆里或运动会上。第二位是古埃及人,由于沙漠炎热,或许情有可原。三呢,则是中国。
话说燕赵悲歌的侠客,在飞檐走壁,展现傲人轻功的时候要注意的或许不是被人发现,不是被人当成采花大盗揪下一顿海扁,而更有可能的是要担心春光乍现问题。当然赵武灵王射骑胡服后,赵国的刺客或许也因此得益而有了一条裤子。
这话从何说起呢?简单一句话就是裤子是游牧民族发明的,因为他们要骑马穿裙子不方便,而定居的居民,往往是那些文明高度发展的民族却不穿裤子,他们穿裙子,或是其他东西,总之里边从来都不穿裤子就是。
为什么定居民族往往会被游牧民族掠夺呢?因为打不过人家,为什么打不过人家呢?因为不会骑马,攻击效率差,要逃跑又跑得慢。这可不是菠萝我总结出来的,这应该是国家被一帮游牧民族包围的赵武灵王总结的,于是他射骑胡服,对国民的衣着进行改革,终于成为了一大强国。简单的说赵武灵王的成功就是让国人穿上裤子,爬上马而已,至于射术嘛~都列入六艺中,怎么会不熟练呢。
不过中国古人也不是老穿不上裤子,他们在后来还是有了裤子,在五代十国时期就肯定穿上了。不过中国的妇女与法国的妇女一样,穿上内衣是更晚的事情了,虽然她们曾穿过有裤筒无裤裆的东西,不过这能叫裤子吗?
古希腊以喜好裸体出名?你如果这样认为,那你就是跟别人人云亦云了。他们也认为裸体是羞耻的事情,而且极度对人不尊敬,当然这是在体育馆外及运动会除外。由于古希腊的年轻男人一天有很多时间都浪费在体育馆里,所以衣服对他们而言并不太必要,但出了体育馆就不同了。你要是不穿长内衣,只穿件长外套,那么就会有人说你是裸体,因为这个民族始终没有发明裤子。
古希腊人是个奇怪的民族,他们在很多领域上都有傲人成就,但却没有发明一款像样的男性服饰。小孩子都只穿件长内衣,就到处跑,大人也只是在长内衣外再加件长外套,而这长外套也只是一块四方型的大布料。但总有些伤风败俗的男人,只穿件长外套不穿长内衣也到处乱跑,比如苏格拉底就是。
据说长外套的长短很讲究,长过膝盖你就准备被人骂奢侈,而短过膝盖,就更惨,那就是很不要脸的事了,说到底都是里边没穿裤子的关系。古希腊那位以美貌出名的大将亚斯比德就因为长外套太长而被人指责过。
古埃及人是最为性感的民族,抱歉,我不得不用“性感”这个词。白色亚麻布实在是透明的可怕,而就连古埃及的法老也经常只穿条短裙。(擦汗~)古埃及男人的服饰很摩登,迷你超短裙,曲线优美的背带裙。咳,去看看他们的那些壁画吧。无论男女,当他们穿长白色亚麻布的长裙的时候,总是有两条修长的腿露了出来,而且还不包括他们竟然是个不穿裤子的民族。
基本上古埃及的男人很符合现代时装提倡的中性主张,他们喜欢戴假发,有着漂亮流苏的假发,画上黛绿色眼影,穿着白色透明的亚麻布短裙。(咳,真难想象啊~)
不过古埃及的男人之所以要画上眼影,那是为了保护眼睛,不受风沙,细菌的侵害,有人是如此说的。但毫无疑问,很大的原因还是为了美观。
呵呵,讲到这里才发现有点离题了,不过反正谈的也是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