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人说我是:“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是什么意思啊我晕· 我很坏
那个男人老实忠厚,(故意)拿着布来换我的丝。
(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
人家是说你想方设法和某人(喜欢的人)接触
布:有两说,皆可通。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
氓:非流氓,可译为“那个汉子”
蚩蚩:chī chī 敦厚貌。一说,无知貌。《诗·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毛 传:“蚩蚩者,敦厚之貌。” 朱熹 集传:“蚩蚩,无知之貌。”
出处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贰』 商周时期有丝织品吗
商代甲骨文字中已有桑、丝、帛、蚕等字出现,并已有平纹素织物和挑出菱形图案的丝织物。著名考古学家夏鼐曾说,“远在3000多年前,殷周人民已有丁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后来又发明了罗纱和织锦。”说明中国的丝绸生产最迟在商代就已经十分发达了。《诗经•豳风•七月》在描写商代妇女春季采桑的情景时写道,“春日载阳,有呜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而《诗经•魏风•十亩之间》则描述了当时种植桑树的繁盛,“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管子》的“伊尹以薄之游女工文绣,纂组一纯,得粟百钟于桀之国”,《诗经•卫风》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则说明了商周时期已将丝织用于交换和贸易。1973~1974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了两件麻织物残片及纺织工具骨匕,这时的丝织品已有平纹、畦纹和纹绮三种。1974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室的淤泥中,出土了用黄色丝线在染过色的丝绸上用辫绣法绣出花纹线条轮廓,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刺绣品残痕。
『叁』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
意思是一个人满脸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哪里真是来换丝是来找我谈婚事。我曾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转回。并非我约期又改悔,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期。
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