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绑腿的两个套腿,两个管在外面长衣里面,在外面看不见。
② 古代男人穿的裤子叫什么裤
在中国,根据记载,早在商代,男性就开始穿裙子,而女性直到汉朝才形成穿裙子的习惯。
商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衣长到膝盖;下身穿“裳”,裳长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条宽边的腰带,腹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子形状的装饰物“齻”,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蔽膝”。
到了很讲究雅致和礼仪的周代,开始把下裳的两片布合成一个圆筒,类似现在的裙子,比商代的裳更雅观,就是骑马不很方便。
春秋战国时期,上衣和下裳干脆合在一起,从上下两截单独穿的衣和裳,变成了上下一体,走了简洁的路子,二合一―――把三角形的布在身后展开,布的右下角绕过双腿,从双腿前包到身子左侧,之后把布的左下角按照同样的方式裹到身子右侧,再用腰带束住,这就是风靡战国时代的“深衣”。看起来颇有点儿连衣裙的味道。
上面提到的上衣下裳和“深衣”,多用于礼服,也就是说,在某些特别的场合,人们必须穿裙子才不失礼。
后来,“深衣”演化成袍子,也出现了裤子,中国男人才告别了穿裙子的时代。
③ 古人的内裤是什么样子的
古时内衣称中衣,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史料见于汉朝。其中女性内衣在不同的时期又称为抱腹、心衣、两裆、抹胸、肚兜等,唐代女性 “惯束罗裙半露胸”的普遍装束在历史上只不过短短一瞬,从古到今,内衣都一直蕴藏着女性的隐密,是绝对不为外人所知的。古书中提及内衣外露的女子不是欢场女子,就是如同梁山孙二娘一般,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隐讳的。
古代内衣小知识
亵衣 主腰 抹胸 肚兜
女子贴身穿的上衣,即肚兜中的上兜,因不能轻易示人的服用性质而得名。明清时期妇女的贴身之衣,“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为宫女所穿的款式,强调刺绣装饰。是一种 “腰间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于南北朝,是唐宋时期内衣的称谓,结构上以紧束前胸为特征,以防风寒,用于约束和固定胸部。也称兜肚,以正方或菱形衣片为常见,有素色与刺绣之分,左右两角装有绳带,系于后背,还有有袋无袋之分。
中国古代内衣不像历代外衣具备严谨的典章服制,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外衣是政治,而内衣则是情感。中国古代内衣都是情和艺的完美结合,它是女性私密空间中的悄悄话语。每个古代女子缝制自己的内衣时,都将万千情愫倾注于上:求子绣石榴、求财绣牡丹,避邪绣猛兽、思念心上人就绣花草……在外衣上根本不敢体现的人生理想及个人欲念,但在内衣上可以充分描绘展现。
正如《云缕心衣———中国古代内衣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书所展示的:中国古代内衣文化的多元性、时段性较之其他服饰更自由、更智慧,亦更富于浓情。隋唐时期,依赖内衣来展示“乘间欢合”及充当惊艳式宫女的外在符号,已开始承载“……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之异”的性开放思潮,凭借内衣的形制、色制来袒露身体,更显唐代内衣服饰文化的开放气度及人文精神中惊彩绝艳的异光;宋代后期的“理学”制约,并没有使内衣文化暗淡失色,而是以“窄、瘦、长、奇”别具中原特色,为日后的“肚兜”文化奠定了根基;明朝内衣文化中“非绣衣大红不服”、“非大红裹衣不华”的“主腰”式内衣,更体现当时社会风尚中“导奢导淫” 的生活消费理念,成为对禁欲主义反叛的强有力符号;清末民国,更是华夏内衣一派艳阳天的繁纷时期,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情愿还是不情愿,既有对传统内衣的继承,又有对西方内衣文化的接纳,“修形塑身”与“寄寓精神”的肚兜艺术提升了华夏内衣的全新内容,结构上的科学化、图腾上的装饰理想化、工艺上的精巧化,材质上的多样化,使肚兜艺术与社会、身体、人生价值交映生辉。
该书将自春秋以来的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铺陈得流光溢彩,彰显出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外衣严谨服制的一种浪漫隐秘图像。
汉代以前,女人下体无衣,到了汉朝才穿上开裆裤。《汉书·上官皇后传》说:“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裤,多其带。”所谓“穷裤”,便是开裆裤。穿开裆裤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则不穿内裤,也顺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续到了唐朝,日本人以唐装制成和服,似乎女子着和服也不穿内裤。
也有人说和服是“吴服”的改造,来源江南八百童男女。女人不穿内裤,保留了古代中国人“衣”的基本特点。“日本人唯一的发明,就是男人的那块兜裆布,至今还留在相扑力士硕大无比的臀缝里。”.
④ 裤子的发展历史
裤子起源于游牧民族,只有裤腿,用于保暖,因为他们要骑马,穿裙子不方便。
早期西方的裤子
西方人的裤子就是从游牧民族那里借鉴而来。13世纪时,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一种宽松的衬裤就被发明出来,它有裤裆,从腰部向下及至膝盖。文艺复兴时期,这种宽松的裤子变成了紧身的外裤。为了方便男性上厕所,通常会在裆部做一个用扣子固定的开口。英国的亨利八世,在这片开口上加垫子,后来变成一股风潮,男性们把这垫子越加越厚,有意突出“那里”的尺寸,这股热潮一直到16世纪才退去。
相对于西方人,古代中国人对裤子接受的较早。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交往过程中,中原人开始尝试穿裤子,不过当时的裤子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裤裆,从脚踝到膝盖。就是“胫衣”,在冬天苦役起到保暖的作用。秦汉之际,胫衣长至大腿,但仍没有裤裆,为了便于便溺。裤子最出只在部队中流行,到了汉代,有裤裆的长裤才为汉族百姓接受。唐朝时盛行“胡服”,裤腿有了收束。到了宋代,裤子变成可贴身的“膝裤”,便于行动,又保暖。
东西方裤子的共同处:
无论东西方,古代裤子的演变都说明,服饰发展是以简洁、实用、健康为最终价值取向的,并在此基础上,再向美观的角度发展。
多元化的现代裤子:
功能多元化,健康舒适占首位。
在裤子家族中,牛仔裤不能不提。美国旧金山淘金热时,用帆布做的低腰、直筒、臀围紧小的裤子,因为结实、耐磨而大受欢迎。从此,牛仔裤成为美国工业化进程的最佳注脚,风行,美国、欧洲。上世纪70年代,裤子文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集体潮流。在款式上也有突破的演变,由传统的直脚款式,变化出阔脚裤、喇叭裤等形态,由喇叭裤演变至80年代的萝卜裤。
到了90年代,宽松的裤子成为潮流。进入21世纪,人们对于裤子的诠释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点是将时尚与健康结合到一起。偏爱裙子的女性纷纷选择裤子(展示腿部的优美曲线,拥有美腿的女孩穿上修长、贴体的裤子会显得高挑,长腿的女孩穿上宽松、飘逸的裤子显得气质高雅。裤子成为个性化的标志。)
如今,裤子的设计,在时尚、漂亮的前提下,以健康为人们的首要选择,面料也开始考虑透气性。总之,不管裤子样式怎么变,健康、舒适是不变的潮流。
⑤ 古代穿在最里边的裤子叫什么裤
亵裤就是内裤或称底裤
其实亵裤确切的指古人里面穿的小裤,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样的内裤
⑥ 春秋战国时期的裤子是什么样的
《礼记》曰:"衣不帛襦袴。"这是因为襦和袴都是内衣,儒家崇尚俭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绸来裁制内衣。而到了六朝时,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
古代的裤子通常都没有裤裆,只有两只裤脚管,上端连在一起,用带系在腰间,所以叫做袴。《释名》曰:跨也。两股各跨别也。"袴是内衣,不能外露的,袴的外面一定还要穿裙或深衣。平民劳作时穿短衣,则袴内要系一兜裆布,就像日本大相扑运动员的装束。
在宋初的《盘车图》中,还能见到这种穿法。连裆的短裤,叫做裈。裈短如牛鼻,俗称犊鼻裤。
衍生: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特点
由于连年战争,战国时期各种礼仪逐渐废除不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各诸侯国的服饰,由于风土所限,相应地产生一些变化。从近年来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楚墓中的彩绘木俑身上,可以看到当时很有代表性的服饰特点。这时候的服饰以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肥大衣服。其缠绕是将前襟向后身围裹,即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空间互补,获得静中有动和动中有静的装饰效果。因为衣料比较轻薄,为了防止薄衣缠身,所以采用平挺的锦类织物镶边,边上再装饰云纹图案,即"衣作绣,锦为沿",将实用与审美巧妙地结合。这些构思与制作方法都充分体现了古人设计的智慧与聪敏。战国时期男子着装,衣长不过膝,以连续矩纹和条纹作装饰,此种图案与当时的漆器器皿边饰十分相似。
男装以交叉领、窄袖、腰间束带为基本样式。战国时期的带钩质地多为金、银、铜、铁、玉,在带钩上刻有花纹,有时也镶上绿松石,显示尊贵富有。还有一种金银错的手工工艺,对金石进行加工后,其外观更加精致华贵。战国时期的冶铁业比较兴旺,可以制做男人身上悬挂的铜刀;工艺也属上乘,如一种二十五公分长的小弯刀,刀背上雕刻有各式花纹,当时广为人们喜爱和佩带,名为"容刀"。这时的挂刀,已不完全为实用,很大程度上装饰取代了实用。
⑦ 古代人的内裤是什么样子
古代男子的内裤嘛……其实从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有划时代的发明:兜裆布!又叫作「裈」,也就是犊鼻裤。
材料十分简单,一条长约六尺,阔约六寸的布,在男子胯下卷来卷去,包个结结实实,那就成啦!
不是愚某胡吹。在【当垆艳】的故事中,司马相如开酒坊,便是以一个穷得连外面的下裳都没有,得以犊鼻裤来示人的场面呢!司马相如是汉武帝时代的人。
后来这种发明传到日本,倒反是在他们那边留到现在。据当地学者云,兜裆布比起西式三角裤更加健康,应该大加推广,取而代之,发挥「大和文化」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