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清朝帽子服饰

清朝帽子服饰

发布时间:2021-06-08 04:54:28

『壹』 清朝皇子在冬天一般穿什么衣服戴的帽子叫什么

和皇帝基本一样,只是帽顶层数及东珠等饰物数目递减而已;另外衣服的颜色不能为明黄色,在清朝一般用香色代替;

接下来是皇帝在冬天的服饰参考——

皇帝冬天的服饰:
【朝服】
用海龙紫貂滚边,两肩、前后绣正龙各一,腰帷有行龙五条,右衽(rèn)一正龙,襞(bi)积前后九条团龙;
上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fǔ fú)八章,下裳绣宗彝(yí)、藻、火粉米四章.期间以五色云布列空隙,下幅用八宝平水;
龙袍有棉、夹、纱、裘四种,随季节寒暖更换;

【冬冠】
用薰貂和黑狐皮制作的,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
冠顶共分三层,用四条小金龙攀附如支撑,冠体上缀朱纬,顶上加金累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

【朝带】
共有两种:一种是带上有龙文金圆板,一种则是龙文金方板,带色为黄色,大典礼用圆板;
带上饰红蓝宝石、绿松石,每具围带有东珠五颗,珍珠20颗;
另外还结有佩囊用来装刀子、取火器等物件.方板带为祭天地、日月十束用;
祭天的带饰青金石,祭地的束带饰黄玉,朝日时用珊瑚带,朝月则束白玉带;
吉服带和常服带也有方板和圆板,装饰珠玉杂宝并无一定,随皇帝任意去用;
行带是用牛皮制的,锦金花纹和明黄色为明黄,比一般常服带要宽些。

【吉服】
一般用于典礼
吉服冠:冬天用海龙、紫貂皮制成.冠形似朝冠,上缀朱纬,冠顶为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枚;
形式为圆领、对襟、平袖、袖长至腕、衣长至膝下,对襟有纽扣五个,毛朝外穿的宽松式裘皮服;

【常服】
也称燕服,闲居时的便装,清朝皇帝有时在内廷召见臣下,也穿燕服;
常服的冠是用红绒结顶,论其价值才合清朝铜钱几百文,但却非常尊贵;
皇子、皇孙用红绒结顶冠作为礼服,贵族则只有近支的亲王、贝勒,蒙皇上赏赐才可以常戴,大臣也偶尔有蒙赏戴的,但不准作常戴,如编撰明史的张廷玉曾蒙特旨,准于元旦日戴红绒结顶冠,当时人以为是莫大的恩宠,常服褂子用石青色,左右开裾,衣饰花纹并无一定,可自行选择;

具体请见:http://5fiona.blogbus.com/logs/38358809.html

『贰』 清朝官员服饰的帽子

清朝改历代的朝冠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子”或称为“顶戴”、“顶戴花翎”。礼帽分为两种,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凉帽为喇叭形,无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湖色或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暖帽为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绒线所制成的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帽子多为貂皮所做,一般官员只可用黄貂,高等的官员可以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用顶珠的质料和颜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员的品级的不同,清政府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在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珐琅或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又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说明功勋越高。蓝翎为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 顶戴指代表官阶的顶珠,不同的顶珠质料和颜色代表不同品级,清政府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一品为红色明玻璃,二品为红色涅玻璃,三品为蓝色明玻璃,四品为蓝色涅玻璃,五品为白色明玻璃,六品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顶戴。 在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珐琅或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又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说明功勋越高。
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会典》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
后制定:贝子和固伦额驸(即固伦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即和硕公主的丈夫)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必须是满洲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单眼花翎。
蓝翎为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蓝翎一般都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 清代亲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龙袍,而贝勒是蟒袍。关于蟒、龙的区别,历来没有明确的答案。一般根据《野获编》“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及《大清会典》中“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 ......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结论。亲王的朝服的颜色只能用土黄或者暗黄,不能是明黄,而龙必须是盘龙或者降龙,不能是升龙或者正龙。亲王朝服的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
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
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 清代官员的朝服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又分为文官、武官两种。清代官服补子大体与明朝官服补子类似。不过清朝文官补服上的禽鸟与明朝最大区别是清朝文官补子上的禽鸟只有一只,而明朝文官补子上的禽鸟则是两只,明朝和清朝武官补子则都只有一个走兽。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鸳鸯,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蓝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罴,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獬豸乃神兽,专司辨别忠奸。
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补服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叁』 清朝皇帝戴的叫什么帽子,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清朝皇帝戴的叫夏朝冠。因为满族人前身是女真族,源自金人在帽上装饰顶珠习惯,再由元人的钹笠冠演革而成的。

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是由一种满洲人称为「得勒苏」的草杆编成,此草产在清人兴起的东北地方,清廷特称其为「玉草」;帽上面铺饰朱纬,顶平覆锦,植冠顶,冠额缀金佛,后饰舍林;冠形斗笠状,有短冠檐平敞。

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外层缀朱纬,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后缀金累丝镂空舍林,有东珠七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

(3)清朝帽子服饰扩展阅读

清代凡由内务府发交江南江宁苏州二府、浙江杭州府及两淮织造司、局织造的御用冠服、妃嫔暨皇子、公主朝冠朝服,均依礼部定式或皇上命题由内务府或如意馆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和墨线勾勒局部加彩的衣服裁剪大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

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织造,织成匹料后再送到裁作、绣作、衣作分别在衣料上绣花、裁剪、缝制。

完成之后,凡上用者陆路运送进京,宫用者水运进京,于限期内送交内务府广储司的缎库验收,这些小样都附有白纸或黄纸墨迹题签,有些并署有画画者的真实姓名,如“臣沈振麟恭画”、“臣谢醇恭画”、“臣沈世俊恭画”等。

『肆』 清朝官官级的帽子和衣服差别

清朝官员服饰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适职位官员的官方着装,正式名称为补服。着装分为帽、外衣、朝珠、朝靴。清政府对官员的办公着装有着明确的限制,不同品级有不同的着装,不能自行更改装束。帽子 清朝改历代的朝冠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子”或称为“顶戴”、“顶戴花翎”。礼帽分为两种,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凉帽为喇叭形,无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湖色或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暖帽为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绒线所制成的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顶珠的质料和颜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员的品级的不同,清政府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一品为红色明玻璃,二品为红色涅玻璃,三品为蓝色明玻璃,四品为蓝色涅玻璃,五品为白色明玻璃,六品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顶戴。在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珐琅或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又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说明功勋越高。蓝翎为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会典》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和固伦额驸(即固伦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即和硕公主的丈夫)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必须是满洲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单眼花翎。蓝翎一般都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编辑] 朝服 清代官员的着装 [编辑] 皇帝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种类。皇帝的龙袍以明黄、金黄或杏黄等亮黄色为主色,上绣九条龙,但以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实际上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龙袍下摆则绣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为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编辑] 亲王 清代亲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龙袍,而贝勒是蟒袍。关于蟒、龙的区别,历来没有明确的答案。一般根据《野获编》“蟒衣为象龙之服,与至尊(即皇帝)所御(龙)袍相肖,但减一爪”及《大清会典》中“凡五爪龙缎立龙缎团补服……官民不得穿用。若颁赐五爪龙缎立龙缎,应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结论。亲王的朝服的颜色只能用土黄或者暗黄,不能是明黄,而龙必须是盘龙或者降龙,不能是升龙或者正龙。亲王朝服的下摆也绣有“海水江涯”。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贝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 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 镇国公、辅国公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补服图案:身前身后绣九蟒 [编辑] 官员 清代官员的朝服沿袭明朝[来源请求],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服。补服又分为文、武两种。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马。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详《清通典 礼 嘉四》。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补服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编辑] 朝珠 朝珠是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来,是由于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每隔27颗珠子加入一个“佛头”,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 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据说这三串纪念,当时美其名为“三台”。备挂时将朝珠挂于颈项之中,以佛头紧贴后颈与后脑相垂直,前胸出现的三颗佛头作中心对称,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心。朝珠也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佩带的,根据清朝政府规定,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朝珠的质料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蜡、水晶、青金石、玉、绿松石、碧玺、伽楠香、芙蓉石等宝石琢制,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和金黄色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妇女悬挂的朝珠,与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看朝珠上的“纪念”,两串在左者为男,两串在右者为女,两者不能颠倒

『伍』 清朝官员的帽子有两种样式,有什么区别

1、含义不同

暖帽属于清代服饰,多为圆型。

清代官员夏日所用官帽。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

2、特点不同

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为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

凉帽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左为冷帽,右为暖帽。

(5)清朝帽子服饰扩展阅读:

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兰、白、金等色宝石。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

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戴凉帽的官吏。

『陆』 有关清朝的服饰!

一下内容摘自
末日王朝的背影:明清禁卫军密档(精选)
作者:
王镜轮(中国古代内章制度史专家)
向斯(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专家、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
============================

皇家禁卫军虽产生于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末年,但它毕竟是一支皇家直属卫队,其官兵的严格挑选和待遇的优厚以及特殊的军营旗帜、军服、军械,无一不体现着皇家的气派,充分显示出皇家特有的富贵和威严。

1.飘扬的龙旗

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十二月初受命为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的贝勒载涛、毓朗、陆军部尚书铁良立即着手组建禁卫军,仅仅过了两个月,也就是宣统元年(公元1909)闰二月初七日,训练大臣载涛便率领大臣制定了详细的禁卫军旗帜和服制,上奏后马上获得通过。

龙旗皇家禁卫军设标本署和各队营,在禁卫军旗帜上包括两种旗:禁卫军标旗和禁卫军马队旗。

皇家禁卫军标旗是禁卫军的象征,它的构图别致,用料考究,色彩和图案将皇家气派体现得淋漓尽致。禁卫军标旗旗面分成四个等份,每个等份一个颜色,实际上是八旗的四原色:黄、白、红、蓝,以此四个等份的四色旗是皇家军队的标志。

禁卫军标旗旗帜中,靠近旗杆一侧的上半方格内是黄色旗面,黄色系皇家专用的颜色,皇室之外的任何人都不许擅用此色,否则便会以犯上违制和觊觎神器而治罪。黄色旗面内精心绣绘着火球、彩云,突出的主要位置则绘制了一条矫健腾飞的五色飞龙,五色飞龙差不多占满了整个黄色旗面--这明黄的颜色、火球、彩云和五色飞龙便是中国皇帝和皇室的标记。

禁卫军标旗旗帜黄色格下方是白色格,白色格旗面上用满文、汉文正书禁卫军标数。清廷自顺治皇帝之后,将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称为上三旗。因此,黄色和白色也因上三旗的尊贵而地位特殊,倍极尊崇。和黄色格、白色格对应的便是红色格、蓝色格,四色格组成的禁卫军标旗迎风猎猎,十分威武。

禁卫军标旗旗帜的边缘都镶缀着柔软、鲜艳的金色穗,穗丝长六寸,金灿灿的色泽和四色旗面交相辉映,在富贵、华丽中透出一种神圣和威严。标旗旗杆坚硬、笔直,杆尖如矛。标旗旗杆和旗面的连接处扎饰一条红色的穗带。穗带颜色红艳,长度是旗面宽度的2/3,带上宽3寸,下宽4寸,在猎猎的风声中这条红色的穗带在四色旗面和金色穗的映衬下如同一条红色的火焰,在五色飞龙旁飘动。

皇家禁卫军马队旗是用飘动感极好、柔软耐用的上等绸子做成的。禁卫军马队旗旗面也是分成四个等份,由四色构成旗面:黄色、白色、红色、蓝色。马队旗旗面的构图、色彩、质地、镶饰大致和标旗相同,只是在一些部位略有区别。马队旗由四色组成,每色旗旗宽都是2寸,四色合起来构成完整的马队旗旗面,宽是8寸,长为1.4尺。马队旗尾端较独特,向里收缩,成为等边三角形。马队旗旗杆是红色的,用竹子制成,旗杆的两端包裹铜质的箭头,如长矛般的锋利。

2.军服

军队的凛然军威和严整军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官兵的伟岸、健壮,武艺非凡,英气勃勃;二是军营的旗帜火热、艳丽,威严神圣,猎猎生风;三是军服别具一格,从质地、构图、造型、装饰到色彩、帽徽、领章以至襟扣,上下对称,左右呼应,协调和谐,融为一体。皇家禁卫军更是如此,也更注重官兵的选择,旗帜的威严和军服的整肃鲜明。

专司禁卫军训练的钦派大臣、摄政王载沣的弟弟贝勒载涛,从接手组建禁卫军开始,对军服的制作就十分用心,始终给予极大的热情,密切关注。载涛组织专司服饰的武官认真研究,拟定禁卫军服饰。载涛确定了禁卫军服饰设计和使用的基本原则:"(禁卫军)出备扈从,入供宿卫,责任綦重,体制宜隆。即衣履服装,必须整肃鲜明,自成一部,既便易于识别,亦可壮夫观瞻。"

禁卫军训练大臣载涛要求禁卫军军服要别出心裁,整肃严明,自成一部,目的是既便于识别,一看便可知是皇家禁卫军,同时又要壮夫观瞻,就是一眼便给人威严雄壮、天子之师不可一世的感觉。训练大臣载涛认真研究过各国陆军、禁旅服饰,组织武官们反复斟酌,吸取列强各国陆军服饰的可取之处,于宣统元年(公元1909)闰二月初七日正式制订出了既区别于中国陆军军服,又壮夫观瞻的皇家禁卫军服制,并获得通过,朝廷下令照此制作遵行。

皇太极盔甲禁卫军军服分三等九级,从军帽、军服、皮鞋、皮靴到帽徽、领章、肩章、臂章、刀繸、参谋带、值日带、裹腿、马刺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等级的官兵穿用相应等级的服饰,使宗室和官兵有别、官佐上下有别、武官和士兵有别、不同科目的官兵有别、各个营队的士兵和匠夫有别,标志显著,等级分明,任何人都不得越级穿用和混淆,否则便按军法以违纪惩处。

皇家禁卫军军帽最初拟定是用瓦灰呢制作,夏季则加土黄布帽罩。到宣统元年(公元1909)最后确定帽制时,训练大臣提出夏季的军帽不必在瓦灰呢上加土黄布帽罩,干脆以土黄布制作夏季军帽,这样,军帽便分两种。宣统元年(公元1909)四月初九日。正式奏准通过夏季军帽用土黄布制作。瓦灰呢军帽和土黄布军帽自此就成了皇家禁卫军的标志之一。

皇家禁卫军军帽帽前是黑漆遮檐,帽墙坚实挺括,蓬起的帽顶顶圈周围用一道红色的细线缘边。禁卫军各级上等军官在军帽上有显著的标志,就是军帽帽墙上全部缀饰红边,十分醒目。禁卫军各个不同兵种各有固定的颜色加以标示,以示区别:禁卫军步队营用红色,马队营用白色,陆路炮队营和机关炮队营用黄色,工程队营用蓝色,辎重队营用紫色;军医用绿色,军乐用灰色,马医用茶色,军需用黑色,执法用驼色,书记用藕荷色。

禁卫军各个营队用不同的颜色,目的是便于区别,统领官员一目了然。不同营队的禁卫军官兵表现在军帽上便是帽墙上按各科固定的兵种颜色定色,分别加边。禁卫军官兵军帽前部帽墙的适中位置缀饰帽正。军帽的帽子顶篷自左至右向下倾斜,看上去极富动感。禁卫军军帽分军官、军佐、目兵三种帽袢:军官帽袢是用金线皮里扁绦,军佐帽袢是用银线皮里扁绦,而目兵帽袢则是用黑漆皮里扁绦,两端都是用黄铜小圆龙纽活套。

禁卫军帽正就是禁卫军特用的帽徽。皇家禁卫军帽徽是用紫铜制成的,帽徽分为内层、中层、外层。帽徽内层呈椭圆形结构,深錾金十字格。内用四色:黄色、白色、红色、蓝色。帽徽中层也是椭圆形的,全用金色。上铸两条小蟒从左右围抱。帽徽外层呈八角形,八个锐角清晰、分明,和谐对应,每个锐角内有八道火焰,都是三棱凸纹造型。禁卫军帽徽是皇家卫队的统一标示之一,不论官佐还是目兵,都统一缀用,不分什么三等九级。

皇家禁卫军的军服用料也和军帽相同:用瓦灰呢制作军服,夏季用土黄布军装。瓦灰呢军服适用于冬季和春、秋季节,官佐的军服都是在瓦灰呢上作黑绒红边,而目兵则全部是本色红边。军服是开襟式的,紫铜六扣,明系,两肩都缀不同等级的肩章。夏季土黄布军装,官佐和目兵,衣领都用一个颜色,没有什么区别。禁卫军军服两只袖子和军裤左右两旁,都加缀一道红色细线,不分官佐目兵,不分等级。这也是皇家禁卫军服饰上的另一个共同标记。

禁卫军的领章是用紫铜制作的,呈圆形结构,圆内上錾苍劲有力的飞鹰,下錾鲜活生动、生气勃勃的洋荷花。禁卫军领章同禁卫军帽正一样,也是皇家禁卫军的独有标志之一,不论禁卫军官佐还是目兵,不分上下级别,都统一缀用佩戴。宣统元年(公元1909)四月初九日,调整了禁卫军领章的使用规定,奏准通过颁发军中执行:军中中级以下武官,右领添缀紫铜制作的拉丁字码标营号数,以便区别。

禁卫军肩章分出不同的花样,主要包括官佐肩章、目兵肩章两大类。禁卫军官佐肩章分上等、中等、下等,三等肩章都以缀星数目区分:上等官佐肩章用瓦灰呢作章底,中用三条宽5分的金辫镶成满金花片,肩章宽15寸;中等官佐、下等官佐肩章都用各相应兵科作章底,肩章周围都留出宽1分的本色边一道,中等官佐肩章缀三条4分宽的金辫,下等官佐缀两条6分宽的金辫;上等第一级,缀三颗星,星呈品字结构,第二级缀两颗星,星平行呈一字形,第三级缀一颗星。禁卫军官佐肩章呈长方形,靠里的尾端是正方形结构,靠外的上端去掉了两个角,呈现 形状。

禁卫军各科目兵肩章都各用相应本兵科底。最初拟定禁卫军军乐队一等乐兵和护目、号目、医目、正目肩章的尾端横缀三道黑呢条,二等乐兵和护兵、号兵、医兵、副目肩章尾端横缀二道黑呢条,三等乐兵和正兵、副兵肩章尾端横缀一道黑呢条。经商议以后由训练大臣最后奏准确定:三等乐兵、正兵、号兵、护兵和枪匠、炮匠、铁匠、皮匠、木匠、掌匠等各匠肩章尾端横缀一道黑呢条;二等乐兵、护目、号目、匠目、副目缀二道黑呢条;一等乐兵缀三道黑呢条。而学习乐兵、医兵、副兵肩章尾端都不缀黑呢条。

禁卫军各营队目兵肩章上,最初拟定上钉紫铜洋码标或工字、辎字等营号,步队四标目兵肩章上钉紫铜拉丁字码标号。后来,经由训练大臣最后奏准确定:禁卫军目兵肩章上刺紫铜色丝线纹拉丁字码标号或工字营号、辎字营号等;步队四标目兵肩章的字码统一改为,凡是禁卫军步队营、马队营、炮队营和工程队营、辎重队营各营目兵肩章都刺紫铜色丝线拉丁字码标号或工字营号、辎字营号等。这样,禁卫军全军各营目兵肩章标记基本上协调一致。禁卫军目兵肩章靠里的尾端也是正方形,而靠外的上端部分则呈三角形,这和官佐肩章上端部分呈 形有所不同。

禁卫军除了领章、肩章之外,还有各种臂章,是禁卫军中的特别兵种的兵匠佩戴,目的是便于区别,以利提高效率。佩戴臂章的禁卫军兵匠包括:号兵、驾车兵、枪匠、炮匠、铁匠、木匠、皮匠、掌匠、篾匠、绳匠等,他们都在左臂各戴一个标志着各兵、匠固定符号式的特别臂章--号兵是左臂缀戴喇叭式臂章,驾车兵是戴车轮式,枪匠是准星式,皮匠是皮刀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禁卫军各营队兵匠臂章都是用红色的呢片制作而成,颜色鲜艳夺目,极好辨认。
皇家禁卫军武官和士兵在常用的军服之外,还有外套。用瓦灰哈喇制作的官佐外套,外套的袖端都有一道红色的细条缘边,这是武官的外套标志,而禁卫军目兵的外套袖端则没有红线缘边。雨衣也是禁卫军官兵必备的服饰,也是分武官和目兵两类雨衣:禁卫军官佐雨衣分夏式雨衣和冬式雨衣,夏用雨衣是用黄胶布制作的斗篷式雨衣,开襟式的暗牛角扣上下六个,冬用雨衣则是用瓦灰呢制作的;禁卫军目兵雨衣也分夏用雨衣和冬用雨衣,目兵夏用雨衣系黄帆布做成,而冬用目兵雨衣也系上好的呢外套。

禁卫军特种目兵匠夫的服饰和营队官兵有所不同,也是用不同的颜色和用字加以区别,以便于辨识。禁卫军交通队营艺师头戴紫铜铸成的"师"字帽正,艺师下的艺士则头戴紫铜铸成的"士"字帽正。一看黑漆遮檐上的紫铜"师"字和"士"字,便知道是交通队营的艺师、艺士,一望即知。艺师、艺士的帽子冬天用蓝色大呢,夏天用蓝羽毛,蓝呢军帽上缘以红线。

禁卫军从训练处、协司令处、标本署到各营队排棚,都有伙夫兵。伙夫兵是专管烧水做饭的,谁也离不了。禁卫军伙夫兵军帽帽正是用紫铜铸成的"伙"字,一看便知道是皇家禁卫军的伙夫。禁卫军步队营、马队营、炮队营、工程队营、辎重队营、交通队营都有驾车兵。驾车兵军帽帽正是紫铜铸的"车"字。伙夫和驾车兵的服饰一样,夏季用青布草衣,冬季用青布棉衣,帽子也是用青布制作,军服两肩都不缀肩章,每人在左臂上各佩戴相应的臂章,用醒目臂章色彩和显著的符号表明他们的身份。

禁卫军军乐队是又一支特种部队,他们的服饰也较为特别。最初拟定的军乐队官兵服饰是官佐和兵目军服,冬季、夏季都着红衣蓝裤,军帽也和军服一致。宣统元年(公元1909)四月,由训练大臣奏准确定为:军服军衣夏天公布大红羽毛,冬天用大红呢;军服军裤夏天公布蓝羽毛,冬天用蓝呢;军裤两旁中心位置各加一道红色的直条;军帽顶部周围缘一道灰色的细边,再用灰色的宽边缀饰军帽帽墙。

禁卫军参谋官军帽、军服和相应级别的武官一样,参谋官佩戴参谋带作为区别。参谋带是禁卫军的特制的一种佩带,全带用金丝编制而成,包括两条粗带,四条细带。参谋带上有带环,是用黄铜镀金制造的,带环头上绾瓦灰呢片,环头是半月形造型,环底平凿六个小孔。参谋官佩参谋带,值日官佩值日带,官佐佩刀纟遂、刀带。禁卫军官佐刀纟遂都是用银白丝线制作的,包括纟遂带、纟遂两个部分,纟遂的造型类似于长形圆钟。皇帝宗室禁卫军官佐刀纟遂,加一个黄结,觉罗加一个红结,一目了然,知道是宗室、觉罗身份。禁卫军军官刀带是黑皮红里,而军佐刀带则是黑皮蓝里。

禁卫军训练处是禁卫军参谋总部,训练处的一应人员都穿军服。按照训练大臣奏准的《禁卫军章程》规定,训练处从训练大臣、军咨官、执事员、书记员、四科监督到司事生、司书生等,都是只领薪水,不领公费饷银。所以,从军咨官、各科监督至以下各训练处官员,每次只发一份冬季、夏季军服,而训练处的夫役则比照各营队伙夫的规定,分季度发给。

皇家禁卫军军用皮鞋、皮靴都是用黄皮制作的。最初拟定禁卫军军中协司令处、标本署、各营队副官、管带官以上禁军高级武官都穿黄皮长筒靴;马队营、炮队营等队官以下中、下级武官和目兵都穿短筒黄皮靴。后来,由训练大臣奏准重新规定:禁卫军一应乘马的武官和马队的目兵,都穿长筒靴;炮队、辎重队、步队、工程队等一应步行的官佐目兵都穿短筒靴;各营队队官以下武官穿整帮式皮鞋,目兵则穿开口式皮鞋。军中所有穿皮鞋的官佐目兵,都必须用黄线布裹腿,布宽五寸,长五尺七寸,裹缠从膝盖到踝骨部位。禁卫军军靴后围还套半腰圆形马刺,是用纯铜制作的,十分威武。

藤牌皇家禁卫军还专门设计有训练大臣徽章和射击徽章。训练大臣徽章是专门为负责禁卫军训练的训练大臣设计和佩戴的,徽章系纯金制造,造型呈圆形,分内、中、外三圈,外圈边缘是起伏有致的齿轮状,高低错落。训练大臣徽章上有篆书满文字样:训练大臣。训练大臣佩戴训练大臣金质徽章,旨在显示训练大臣在禁卫军中的崇高权威,是训练大臣的权力标志之一。专司训练禁卫军的训练大臣贝勒载涛在上呈的奏章中明确地指出:"惟训练大臣督饬全军,整理戎政,非有特别章记,不足以昭识别而辨等威。"

训练大臣的金质徽章是皇家禁卫军最高指挥官的辨等威的权力标志,是皇家赐赏的特别章记。与此同时,训练大臣载涛出于激励禁卫军官兵精通射击技术,提高战斗力,特别奏请设计了禁卫军官兵的特别章记:射击徽章。射击徽章宽约一寸六分,长约一寸八分,分成四个等级:优等、一等、二等、三等。禁卫军射击各等徽章都是正面内錾二支小枪,小枪长九分,枪口朝上,枪底在下,呈左右交叉图形。交叉的两支小枪使徽章正面分割成四个部分:上部内錾一只苍劲有力的飞鹰,飞鹰展开双翅,头部向右偏去,仿佛是振翅俯瞰天下;下部、左部、右部内四个等级的构成各有不同--优等徽章是各錾5枚竖形子弹,一等各錾3枚横形子弹,二等各錾2枚横形子弹,三等各錾1枚横形子弹。射击徽章上部的飞鹰全部镀金,闪闪发光,栩栩如生,下部、左部、右部的子弹和交叉的枪支都是使用本色。

『柒』 请问关于清朝宫廷服饰的规定

最佳答案

清朝皇室服饰解析清代皇帝的便服的衣料多选用单色织花或提花的绸、缎、纱、锦等质地。

无论是织花、提花,多采用象征吉祥富贵的纹样.

如团龙、团寿、团鹤,寓意“幸福”、“长寿”;

蝙蝠、团寿字、盘肠、绶带纹样,寓“福寿绵长”,

因蝙蝠谐音“福”、盘肠谐“长”、绶与“寿”同音。

再如,用“”字或万年青花与灵芝头组成的纹样称“万事如意”;

葫芦颈上系彩带,与“”字合称“子孙万代”文饰,因葫芦是爬蔓植物,

连续接果有连绵繁衍子孙,永远不断的意思。

清代服饰制度还规定,穿不同的服装,头上要戴相应的冠帽。

皇帝的冠帽有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

冬朝冠面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为玉草。皇帝的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和行服冠。

朝冠有冬夏之分。

冬朝冠呈卷檐式,用海龙、熏貂或黑狐皮制成,外部覆盖红色的丝绒线穗,

正中饰柱形三层金顶,每层中间饰一等大东珠一颗。

环绕金顶周围,饰以四条金龙。

金龙的头上和脊背上各镶嵌一颗一等大东珠,四条金龙的口中又各衔一颗东珠。

夏朝冠呈覆钵形,用玉草、藤、竹桥编制。

其顶亦为柱形,共三层,每层为四金龙合抱,口中各饰一东珠,顶上端一颗大东珠。

另在冠檐上,前辍金佛,嵌十五颗东珠,后辍“舍林”,前饰七颗东珠。

吉服冠,顶子为满花金座,上端一颗大珍珠。

常服冠,黑绒满缀红缨,红绒结顶。

皇帝穿朝服时要戴朝珠,根据不同的场合戴不同质地的朝珠。

朝珠由一百零八颗东珠串成,

每二十七颗东珠又用四粒红珊瑚结珠等距间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

其上部结珠呈葫芦形称“佛头”。

佩戴朝珠时,佛头垂于背后,用黄绦带连接一组玉饰,称做“背云”。

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红珊瑚结珠处,分别饰一两串绿松石珠串,称为“纪念”。

朝珠的构成,有着特殊的含义。

一百零八颗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

四个红珊瑚结珠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下垂于背后的佛头、背云,寓意“一元复始”,

三串绿松石纪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个旬期。

皇帝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朝珠,

皇后、皇太后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外,还在两肩斜挂两盘红珊瑚朝珠,以示身份特殊。

皇帝佩戴朝珠,还根据不同的场合戴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

祭天戴青金石朝珠,

祭地戴琥珀或蜜腊朝珠,

祭日戴红珊瑚朝珠,

祭月戴绿松石朝珠。

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朝珠寓意天、地、日、月,

而东珠朝珠作为天地与人间的纽带,为皇帝专用。

皇帝在穿戴服饰中,腰间都要系相应的腰带,

穿朝服系朝服带,穿吉服时系吉服带。

朝带有两种,

一种用于大典,为明黄丝织带,

带上有龙文金圆版四块,中间嵌蜜石、东珠;

一种用于祭祀,带上用四块金方版,嵌以束珠及各色玉、石。

朝带并有垂带物品,即左右佩盼、囊、隧、鞘刀等。

吉服带与朝带颜色相同,形制相似。

带上的四块金版嵌珠宝随意,带端的一版角带扣,

列左右的二块有环,以佩带玢(音fēn)。

带上拴的荷包也格外讲究。

满语称荷包为“法都”,是满族人喜欢的饰物。

满族旧俗,无论男女,穿长袍系腰带,带上都拴“活计”,荷包是活计之一。

它是由满族先世出猎或游牧时随身带的“囊”(一种皮质的饭袋)演变来的,

同切割用的鞘刀、点火用的火镰、擦汗用的手帕等同为出猎的必备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游牧、狩猎变为固定的居住与耕种,

这些活计就失去原来的意义而变为装饰。

清代皇帝的活计更是质地精良,制作精美。

在绸缎上绣各种图案,与衣服相配。

荷包上绣的纹饰有“五谷丰登”(正月)、“五毒”(端阳节)、

“鹊桥仙会”(七月)、“丹桂飘香”(中秋)、“菊花”(九月初九重阳)、

“葫芦阳升”(冬至节)、“甲子重新”、“万国咸宁”(大年三十)等,以应节景。

清代皇帝的衣料由内务府广储司拟定式样颜色及应用数目奏准,

对缎匹长阔尺寸、质地、花样、色泽都有明确的规定。

如档案中的“敕谕”多次记载要求官局所织缎匹

“务要经纬均匀,阔长合适,花样精巧,色泽鲜明”,

如质量不合格,需补赔罚奉或受鞭责。

内务府画师设计画样格外精心,发往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

江宁织造负责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负责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

杭州织造负责织造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

刺绣由如意馆画工设计彩色小样,经审后,

按成品尺寸放大着色发交内务府和江南织造衙门所属的绣作进行生产。

皇帝穿衣也有不顾典制而随心所欲的时候。

按规定,皇帝吉服为最高的等级明黄色,皇子嫔等人的龙 袍是香色(秋叶色)。

典制中虽然服饰的颜色有等级、身份的差别,但乾隆却明确表示喜欢香色。

乾隆十九年(1754)十二月二十九日是除夕,

乾隆皇帝要在宫中神祖供像前行辞旧岁礼。

是日晚,他照例沐浴更衣。

当四执库太监捧出明黄色龙袍时,他却下旨要穿“香色刻丝黑狐面龙袍”。

并且说,这件龙袍

“着寻常日少伺候,留至每年十二月三十日沐浴后再伺候,以后每年是为例”。

如果换了别人,穿着不符合身份的服装,肯定有违制之嫌。

皇帝金口玉言,为所欲为,不受制度限制。

另外,乾隆皇帝口口声声衣冠服制遵循古礼,可他在许多宫廷绘画中都以汉装出现。

他曾说过,他的汉装像不过是“丹青游戏”。

宫廷绘画多是写实的作品,水平再高的画家也不敢为皇帝画像张冠李戴。

由此可知,宫廷生活往往被政治化,更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清宫内设有尚衣监,存放皇帝的袍褂和服饰,

又有专门的衣服库,管理皇帝平日常用的服和冠,

还有一大群随时侍侯皇帝更换衣服的太监们。

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换服饰,有时一天内更换二至三次。

选自《清宫档案揭秘》

『捌』 清朝人带的小圆帽子叫什么

叫瓜皮帽。

瓜皮帽是形成于明朝,流行于明、清、民国三代的一种首服。又称六合一统帽、六合帽、六合巾、小帽、西瓜帽、瓜壳帽、瓜拉冠、秋帽、困秋等,因其由六块黑缎子或绒布等连缀制成,底边镶一条一寸多宽的小檐,形状如半个西瓜皮故而得名。

由明人清后,大部分汉族男子的首服都随着“男从女不从”的政令而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时,只有瓜皮帽不仅得到延续,而且愈发流行。


(8)清朝帽子服饰扩展阅读:

文化特征

明代瓜皮帽的帽顶虽没有严格的标识等级的作用,然而帽珠、帽准材质的好坏同样也反映着佩戴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为了区别身份,一些无阶级地位的富商巨贾往往在瓜皮帽的装饰材质上选择贵重的帽正、帽珠作为身份的标志。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代中晚期,服饰的奢靡之风也随之产生,相关的服饰法度亦被打破,到了明朝晚期,上下层之间在穿戴上的鸿沟被打破,很多无官位商贾也开始用上等官员才可使用的贵重玉石做为帽正。

而另一方面,受到大商贾服饰风格的影响,官员士人一般在居家、会客等非正式场合开始戴瓜皮帽,甚至是皇亲贵胄在皇宫之中也常戴瓜皮帽。如明代笔记《松下杂抄》载:“皇子戴玄青给纱六瓣有顶圆帽,名日‘瓜拉帽’。

『玖』 清朝皇帝的服饰是什么样子的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朝服的颜色以黄色为主,以明黄为贵 ,只有在祭祀天时用蓝色,朝日时用红色,夕月时用白色。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清代皇帝龙袍
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与清朝帽子服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漂亮的李慧珍白色裤子搭配 浏览:195
森马双面穿都市外套 浏览:139
济微校服 浏览:68
宝宝开身针织衫如何留扣眼教程 浏览:55
大个子适合穿什么裙子 浏览:341
男装皮衣配什么裤子好看 浏览:459
品牌女装批发价格 浏览:866
男衬衫后背设计 浏览:214
西装外套修改 浏览:972
卡地亚旧款二手女装电子表 浏览:328
手工西装马甲手工 浏览:308
牛油果裤子多少钱 浏览:416
杭州火车站怎么去童装批发市场 浏览:380
文艺男穿衣风格裤子 浏览:749
睡衣衬衫是什么牌子 浏览:629
针织小孩帽子帽子图片欣赏 浏览:646
魔力宝贝帽子工 浏览:36
女表批发皮带 浏览:24
无锡市校服招标 浏览:919
衣前后片怎么分片织法 浏览: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