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笠是韩服的一构成部分,是朝鲜王朝已婚男性两班(贵族统治阶级)、中人(朝鲜王朝第二等人)常戴的帽。由马尾、乌纱、竹编成,用于保护发髺。
朝鲜笠分为帽子(모자)和凉太(양태)两部分,覆盖头部的部分称为帽子,覆盖面部部分称为凉太。
朝鲜笠可以分为패랭이、草笠(초립)、黑笠(흑립)、朱笠(주립)、白笠(백립)、玉鹭笠(옥로립)等类型,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黑笠。朝鲜举行科举考试时,参加考试者都应该戴着黑笠。
不同等级的人,笠的质地与大小、装饰也有严格分别。笠的顶部布料分为布、纱、毛等,以区别身份的贵贱。갓끈是笠的束带的纽扣,根据其材质也可以看出身份的贵贱;到了英祖、正祖时代,갓끈由琥珀、玳瑁等制成,长长地垂到胸前。
朝鲜笠本身只能由两班贵族戴,19世纪以后中人以上的已婚者也可以戴,但贱民与庶民不准戴。
B. 乌纱帽:从卑贱的草根玩物提拔成明朝统治阶级衙门的非卖品
导语常言道:“乌纱帽下无穷汉。”乌纱帽作为古代官员的标志性装饰,一直带有浓浓的衙门气息。以至于到了今天,我们依然用“乌纱帽”来指代官位。几百年来“头戴乌纱帽,身穿盘领袍,腰挂玉带,足蹬皂靴”的古代官员经典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在戏曲中更是将这一形象以夸张的表现手法固化下来。而人们的思维常常会陷入“曼德拉效应”的假象,其实到了明朝,乌纱帽才被统治阶级从普通老百姓的头上强制摘下来,和官位紧紧绑在一起,正式成为官员专属的“非卖品”,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也从那时候起,一顶黑黑的帽子开始让天下人趋之若鹜,都想依靠他的“加持”,飞黄腾达。而“乌纱帽”也不是天生的“高贵血统”,甚至刚开始的时候被赋予的含义和今天截然相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怎样一步步从“草根”被提拔成“达官显贵”的经历。
豫剧《七品芝麻官》中的官员形象
“乌纱帽”在明朝之前的“生存”情况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史学界几乎一致认为乌纱帽最早出现在东晋的成帝时期,而1972年,考古学家在马王堆三号墓发现了一个西汉时期的漆纚乌纱帽,这就让之前的说法有些站不住脚了。不过由于史学界现在没有给出定论,我们姑且还从东晋说起。
汉代 漆纚乌纱帽
东晋成帝时期,宫中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规定宫里做事的奴婢都要戴上一种黑色网纱,以此来区分阶级。因为当时受到玄学风气的影响,痴迷道教修仙、无为而治的贵族们都喜欢整一身素雅的衣服来包装自己,而为了整体色调的和谐统一,他们常常用白纱裹头。因此这个时候乌纱帽的雏形还只是一个卑微的标志,甚至带有一些歧视意味,不过这却是乌纱帽一个不算坏的开端。
到了南朝宋明帝的时候,有一个王休仁的政府官员平日就放浪形骸、我行我素。甚至传说他还是个“摸金校尉”。这里我大胆猜测,他是不是在哪座汉墓里看到类似乌纱帽的东西,才有了下面的所作所为。当时他为了给这个千篇一律的社会带来革新,就大胆的牺牲了自己,突破性的把黑纱加工成了不同于之前的帽子。然后堂而皇之的在最热闹大街上“走秀”,为自己标新立异的游戏之物“倾情代言”。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竟然很多人与他“臭味相投”,争相模仿,然后随之一同洋洋得意的招摇过市。一时间这种制作简单、样式大方、穿戴方便的新型帽子风靡开来。而且时人还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更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了很多不同造型的乌纱帽,有的被卷成了“菏叶”,有的则像高高的楼宇,有的还生出俩竖起的“兔耳朵”。
“另类的”乌纱帽
到了隋朝开皇年间,这顶流行于市井之间的帽子被曾经“羞辱”过它的皇家主动代言,并亲自示范,引起朝野一致追捧。《通典》记载:“开皇初,高祖常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君不见“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有了皇帝的号召力,你就是个“萝卜”都能给你炒成“人参”,更何况乌纱帽并不是徒有其表,兼顾了美观性和实用性,符合人体头部的需要。
乌纱帽实物
唐是隋的既得利益者,两家还是亲戚,因此在审美上也英雄所见略同。唐太宗李世民不仅鼓励贵族官员戴,还为其广而告之,号召天下人一同追逐这个时尚。根据五代时期马缟的中华《古今注·乌纱帽》记载,唐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特意下诏:“自今以后,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乌纱帽的“代言天团”又添了一位重量级人物,在皇帝这个“带货达人”的引导下,乌纱帽被捧到了新的高潮,天下变得“黑压压”一片,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唐爆款。尤其在喜好与众不同的文人士子之间,更是“书算学生,州县学生,着乌纱帽、白褶裙、青领袍。”乌纱帽成为这些读书人求学问道,游历天下的“礼帽”。因而有了李白的“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山人不照镜,稚子相道宜。”的心满意足。更有了白居易“昔君乌纱帽,赠我白头翁。帽今在顶上,君已归泉中”的深切怀念。从这些唐人的作品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出,乌纱帽当时是“居家必备、走亲馈友”的不二之选。
李白画像
宋太祖赵匡胤也是乌纱帽的追捧者,可他更是个严厉的“班主任”,为了有效制止群臣们在大殿之上无组织、无纪律的交头接耳。他经过苦思冥想,最终把主意打在了大臣们戴的乌纱帽之上,对其进行了暴力魔改,希望借助外物来对群臣进行有效“隔离”,让他们距离产生美,都在朝堂之上做个“安静的美男子”。他煞有介事的下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大约30公分的翅,并在帽上装饰不同花纹的图案以示区别群臣的官位高低。在这个“报警器”的监视下,只要大臣想要摇头晃脑的讲话,必然引起两侧软翅“噗嗤噗嗤”地震动。这样端坐龙椅之上,居高临下的皇帝就对大殿之上的情况看的真真切切、清清楚楚。而他的继承者们,也对他的这项创造性的发明赞不绝口,因此这种制式的乌纱官帽就在两宋延续下来,成为宋朝一个独一无二的标志。而此时变装过的新款乌纱帽虽然被引进成宫廷,但在民间老款依然流行着,仍然是老百姓寻常可见的便帽。
宋朝官员画像
“欺负”到老百姓“头上”的大明朝廷,让其成为官员专属的“非卖品”明朝建立后,喜欢立规矩的明太祖朱元璋对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都立下了条条框框。甚至连老百姓平时穿的衣服的制式、颜色、材质都有异常严格的明文规定。最终,老百姓头上戴的寻常之物——乌纱帽,也被朱元璋“横刀夺爱”。《明史·与服志》记载:“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而且明文规定除了在职官员以外,只有三类人员可以着乌纱帽。一是退休高级官员,以示尊重和嘉勉。二是侍奉父母的辞闲之官,以彰孝道。三是已经取得功名,待位补缺之人,以显其荣。
大明官员画像(一)
自此在民间流行千年的乌纱帽和官位紧紧的绑在了一起,成为明朝制度下的政府官员专用帽。乌纱帽再也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坊间百姓再想戴着他走街串巷,就需要寒窗苦读,进入大明官场。如果你私自戴乌纱的话,一旦被发现或者告发,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由于成了官场专属,为了保证它的威严性,彰显其与众不同的地位,明朝又再一次对其进行了改良。首先就是把之前宋朝那两对又长又窄的“翅”换成了类似蜻蜓翅膀的网纱“双翅”,而且制作工艺上也比之前更加精细考究。当时一首名为《折桂令·冠帽铺》的曲子就对其有详细描写,曲曰:“窄比宽量,轻漆慢烙,正剪斜裁,乌纱帽青添光色,皂头巾宜用轻胎。”
而且大明的乌纱帽的制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的来说就是帽子的上半凸起的部分从明初的矮短到后来的高耸,这样的变化更能显示出统治阶级的威严和高不可攀。到了明中后期的正德年间,就有了著名的“三高先生”:纱帽作高顶,靴作高底,与用高杠。
大明官员画像(二)
特别强调一点,明朝的乌纱帽上没有“帽正”,即使你在一些明朝古画上看到时人戴的帽子上有类似“帽正”的东西,但那个东西更应该是绣在帽子上的“帽花”。
同时这种衣冠形式对越南和朝鲜等东亚文化圈国家造成了深远影响,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他们的政府官员依然遵循着明朝衣冠的旧制。
李氏朝鲜官员
明朝中后期乌纱帽渐渐“臭大街”明朝初期,由于放牛娃出生的朱元璋深知民间疾苦,对贪官污吏尤其痛恨。因而采用了很多骇人听闻的方式来惩罚那些贪得无厌的官员。这个时候官员的形象还算正面,相应的乌纱帽也只是官员的代称,还没有太多讽刺挖苦的意味。
孔府旧藏乌纱帽
明朝中后期,像所有的封建王朝一样,官员开始肆无忌惮的贪污腐败、鱼肉百姓,让百姓们的生活苦不堪言。而这些作威作福的特权阶级除了“衣冠禽兽”之外,最明显的标志就是那高高在上的乌纱帽了。百姓“恨屋及乌”,转而用“乌纱帽”来代指那些尸位素餐、横征暴敛的贪官污吏。嘉靖朝的著名词人更是针砭时弊地讽刺到:“乌纱帽,满京城,日日抢,全部在贤愚上。新人换旧人,后浪推前浪,谁是谁非不用讲。”乌纱帽在问题官员的“不断努力”下终由明初的神圣不可侵犯变成了人人唾弃的代名词,开始“臭大街”。乌纱帽好戴,可必须要承受上面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后记乌纱帽随着清朝入关后的“剃发易服”成为历史,官位的代名词在官方也由“乌纱帽”变成了“顶戴花翎”。可是对于官位乌纱帽的叫法依旧很流行。清朝著名书画家郑燮辞官时在其《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诗中这样写到:“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只清瘦竹,秋风江山作鱼竿。”身为大清官员的郑板桥依然习惯于明朝的叫法,把自己对于官场黑暗的愤懑都通过扔那别人趋之若鹜的乌纱帽来发泄出来。一顶乌纱帽经历了数个朝代的兴亡交替,身份和象征意义也不断变换着。可无论怎么变,也改变不了它是一顶帽子的事实,其它的权势地位不过是人们赋予它的内涵。
C. 宋朝大臣们上朝时戴的帽子很奇特,为何会这样设计
尽管长翅帽在宋朝发展得非常成熟和完善,但是它并非诞生于宋朝。事实上,在唐朝末期的时候,长翅帽就已经出现,只是到了宋朝才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但无论发展成什么样子,它们都属于汉服的一部分。汉服这个概念其实相当广泛,因为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汉族的服装样式是一直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的。比如说秦汉时期的服饰,和隋唐乃至之后的服饰就有着相当大的变化。其中对于男子来讲,尤其是成年男子,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衣着变化就是加冠,加冠代表着男子已经成年。
像东汉时期,考虑到场合和礼仪问题,男子开始戴头巾。而且由于身份和地位的不同,戴的头巾样式也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到了西晋之后,五胡乱华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族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者的文化进行交流与碰撞,汉服的样式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隋朝。
总而言之,无论戴的是什么样的帽子,我们都可以从它的样式、材质等特征来分析出哪个朝代的特征。比如唐朝文化交融,经济强盛,因此幞头种类繁多,而且精美无比;宋朝崇尚程朱理学,因此以简单朴素为主。而帽在我国的历史当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最早在夏商周时期,"帽"就已经开始成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这个时期的"帽"是只有统治者才可以佩戴的,其余的人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而佩戴不同的与"帽"具备同等作用的物品,例如"巾"。而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衣冠制度;等到汉武帝推翻秦朝,进一步统一中国,官帽体系也就此而形成。
由此可见,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自有记载以来,"帽"便已经作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而出现;随着皇权不断地集中、加强、巩固,"帽"也随之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从样式到材质等一点一点展现出封建帝制等级不断地森严。除了权利阶级以外,翅帽的不断变化同时也反映出了文明的发达程度。随着文明越来越发达,人们的审美水平会不断提升,对于翅帽的款式要求也会越来越精致。因此除了是阶级的产物以外,更是文明的产物。"帽"是我国一种相当特殊的历史文化,几千年来,从未断绝。
D. 刘宋发明的乌纱帽,为何到明朝时才成为官员的标配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在多数人的眼里,“头戴乌纱帽,身穿盘领袍,腰挂玉带,足蹬皂靴”,这就是封建时代官僚阶级的标配。
因此,古代官员佩戴的乌纱帽,它自然是寓意着其与众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自夏开启了“家天下”以来,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君主专制,都喜用服饰来对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进行划分,借助允许统治阶级使用某些服饰,而禁止被统治阶级使用某些服饰,继而加强被统治阶级的服从心态。如西周,朝廷不允许百姓带冠冕,所谓“士冠,庶人巾”;西汉,朝廷不允许商人穿丝制的衣服,也不允许百姓穿有颜色的衣服(西汉末年,允许百姓穿青绿色的衣服);唐代,朝廷不允许百姓穿黄、紫色的衣服。
而乌纱帽亦是如此,在明代,只有官僚阶级才能佩戴乌纱帽,《明史》载:“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自洪武三年,乌纱帽是为官僚阶级的专利,普通百姓不得佩戴乌纱帽,只能是佩戴四方平定巾(《明史》载:“洪武三年,庶人初戴四带巾,改四方平定巾”)。自此,终明一朝,若是见有人头戴乌纱帽,那必是官僚无疑。
朱元璋
到了明代,随着汉人重新掌权,而朱元璋又热衷于恢复汉人“冠冕”制度,及加强君主专制,因此“乌纱帽”顺其自然的就被朱元璋定为了官员专属的帽子。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自此乌纱帽正式成为官员的标配。
当然,明代的乌纱帽,完全有别于唐宋的乌纱帽。首先,它的样式被规范:“以藤丝或麻编成帽胎,涂上漆后,外裹黑纱”,其以藤丝或麻为材料,并涂以漆,待漆胶硬之后,帽固定成形,再外裹黑纱,同时其形制与唐宋的乌纱帽相仿,前有半圆的顶,后脑部分有后山高起,两旁有展角。
而对于乌纱帽的品级之分,《明史》载:“凡职官,一品、二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彩绣,帽顶、帽珠用玉;三品至五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金,帽珠除玉外,随所用;六品至九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银,帽珠玛瑙、水晶、香木”,明代,一品、二品官员的乌纱帽,其帽顶、帽珠可用玉装饰;三品至五品官员,其帽顶用金装饰,帽珠除玉外,皆可用;六品至九品,帽顶只能用银装饰,而帽珠则只能用玛瑙、水晶,或香木装饰。
此外,需注意的是,明代的官帽可不只有乌纱帽,它只是明代官员上班常戴的官帽。在这之外,还有梁冠、襆头等官帽,其中梁冠是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及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重大节日,所戴的官帽;襆头是文武百官在重大的朝廷集会、奏事、谢恩时所戴的。
E. 古代常见的帽子有哪些民间和官员的帽子有何讲究
古代的帽子种类繁多,各有特色,其中冕、冠、弁、巾等都是常见的种类。这些帽子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实用物品,同时也代表着地位、阶级和官级。
冕是帝王、诸侯的礼仪用帽,前低后高,前有丝绳垂面,即为旒。周代天子冕上有十二旒,按诸侯等级旒的数目会递减。弁是地位次于冕的带轮帽子,通常配礼服穿戴,文有爵弁,武有皮弁。冠则更为常见,是普通士大夫和官僚家庭可以佩戴的帽子。
在古代,帽子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比如,士以上的人才可以戴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没有戴帽子的权利。而女性用的称之为巾帼,男性用的称为帕头。到了魏晋时期,帽子开始更加注重装饰和时尚。而到了唐宋时期,主要的首服是幞头,以巾为流行。
元辽金时期,由于文化相互影响,帽子的样式也有所变化。到了明朝,帽子有了新的制度,官吏朝服与公服不分文武,戴的是貂蝉笼巾与戴梁冠。而清朝的官帽则是由女真族人按照北方民族习俗改制后的,顶部镶有各类宝石,分为礼帽、便帽之别。
随着历史的演变,帽子也逐渐演变成我们如今所熟悉的模样,不再有官级和阶级之分。
F. 中国从建朝以来各个朝代的发饰和服饰都是什么样的有太大区别吗
一、夏商西周
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
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
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
2、平民或小奴隶主.
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
3、王室贵族.
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
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
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
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
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
1、深衣
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
2、胡服
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三、秦汉时期
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
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
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
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
G. 古代常见的帽子有哪些民间和官员的帽子有何讲究
帽子在古代算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服饰,无论是民间还是朝廷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帽子,每个朝代的款式也都不同。冕、冠、弁、巾等,都是古代帽子的种类之一,那这些帽子究竟有何区别呢?这次就为大家讲讲古代不同时期流行的帽子都有哪些特点和讲究。现代人戴帽子或许更多是为了时尚还有潮流,其实这放在古代也能成立,除了生活上的需求,这种爱美的心理无论何时的人都会有。
今天,来说一说帽子。
就当今来说,帽子可以说是人人必备了,不管是遮阳挡风,或者是着装搭配,帽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一直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更是一度成为一种时尚潮流。
巍巍中华,自古便是衣冠上国,所谓衣冠不分家,帽子对于古人来说,除了遮风防尘之外,更多的则代表着地位、阶级和官级,现当今的帽子,不管什么款式,人人皆可戴,而在古代,冕、冠、弁、巾等各种帽子可并非人人都能戴。
上古时期:最早的帽子
中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帽饰样式,常散见于一些陶器绘画遗存中。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出土的人面纹彩陶盆上的图案,头顶绘有鱼尾形尖帽,可提供当时着帽人物的具体形象。
在《后汉书·舆服志》中有对上古时期衣帽的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描述了原始人把兽皮盖在头上以保护头部,这大概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帽子。
而帽子自产生之时,除了防寒保暖的作用外,就产生了极为重要的装饰作用,我们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那些原始人将羽毛插在自己的皮帽上,从而使其变得更为美观。
之后,随着华夏始祖黄帝建立文明开始,服饰也逐渐被发明,中国传统古籍的观点一般认为,华夏衣裳为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所制或黄帝时期所制,而基于麻和丝布而制作的帽子也最早出现在那个时期,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
三代时期:冠冕制度,帽子上的礼仪
夏、商、周三代时期,是奴隶制社会从兴起、发展并走向鼎盛的相对完整阶段,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都是在这一时期逐步确立起来的。夏、商时期的穿戴饰物开始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用冠、冕来表现礼仪之制,到周朝日趋详尽完善。
在《论语》中有载:禹吾无间矣,恶衣服而致美冕。可见夏禹平常不重视衣着,而对祭祀天地、祖先和关于社稷大事的服装却设计华美而考究。
商朝是奴隶制社会巩固和发展的阶段,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有了极大的发展,服装纺织都有较大发展,而首当其冲的帽子更是有了更多的样式,以冕、弁、冠、巾(或称帻)为主。
在《释名》提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见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戴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没有戴帽子的权利。
其中,冕是帝王、诸侯的礼仪用帽,前低后高,前有丝绳垂面,即为旒,周代天子冕上有十二旒,按诸侯等级旒的数目会递减。在《绍兴中兴上复古诗》中有记载:帝御六龙,冕十二旒。
而弁,地位次于冕的帽子,通常配礼服穿戴,文有爵弁,武有皮弁。在郑注的《士冠礼》中说爵弁者,冕之次,其色赤而微黑,如爵头。后来的乌纱帽也是由弁演变而成,直延用至明代。
而冠,相对弁来说,更为寻常,古时说二十加冠,可见冠也是普通士大夫和官僚家庭可以佩戴的帽子,起初,发冠只是用以包裹发髻,人们戴发冠只是为了生活方便,同时也有一定的美观装饰作用,至于发冠的样式则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定,而到了商朝,冠服开始有了一定的讲究,有小冠、頍冠等区分。
而那时的庶民以及身份较低微的人,则不能戴冠,只能束巾,偶有士大夫也戴巾以表气节,巾更像是如今的帽子,帽子是由巾演变而来的,据南朝梁陈之间的顾野王所撰《玉篇》载: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女性用的称之为巾帼,男性用的称为帕头,到了后周时期,出现了一种男女均可用的幞头。到两汉时期,束巾成为流行。
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批雕刻玉石人像可以看到当时几种不同的帽饰样式:
春秋战国时期:帽子的实用性突出
战国时期,随着周朝历代天子们威信的下降,为早日强盛的诸侯相继变法,除奖励耕织,发展桑麻,还大力发展尖甲利兵以维护政权,服饰制度大部分沿袭了前朝。
这个时期,帽子最大的变化发生在军武方面,为更有效地抵御敌方武器的杀伤,人类首先学会的是孚甲自御,从而形成了早期葛藤编制成的背心式甲胄及藤帽,以及青铜制成的盔帽。
据载,其形制的沿革最初是在弁形上加以箕式形制的,后又加暖额,只是春秋之际已无实物可考。
秦汉时期:冠蜕变成帽,样式多样
秦汉时期,对于帽子的佩戴,仍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戴冕冠之规章不改。
秦人尊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的古训。对发须极为珍惜,爱护备至,对帽子的佩戴也极为重视,秦汉时代就有帽,由冠蜕变而成,依记载:将冠的骊裁掉成帽,为官吏在宴居时戴用,庶人与无爵位者也常戴用。
帽子的种类也变的更多,秦兵马俑中除了各色各样的军士之外,其多种多样的帽子也让人叹为观止。
而在两汉时期,除了保留冠冕制度之外,其冠的种类也变得更多,据《续汉书·舆服志下》记载,汉代的冠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通天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獬豸冠)、武冠(鹖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啥冠、氏冠等。
除了冠冕,汉人戴巾帻是最为常见的,成为了一种风尚。
在汉代时,帻被改进成一种帽子,可以在头顶上部直接盖住发髻,四周有整齐的边缘。最初,帻在汉代普通平民中广泛使用,在出土的陶俑和画像石中有很多带帻的普通士兵和百姓的形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帻不再仅限于下层人民之中,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帻开始与冠结合使用,如文官在进贤冠下戴介帻,武官帻在武冠下衬有平上帻,有的则把巾与帻结合使用。帻也有了各种具体的名字,如平巾帻、介帻、平顶帻等。
魏晋南北朝:厌弁冠冕以幅巾为雅
魏晋时期的冠帽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与汉代略有不同的是帻后加高,体积逐渐缩小至顶,时称平上帻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这种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笼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饰,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在东汉末年,王公名仕以幅巾为雅,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晋魏时幅巾束发盛行主要是由于它适于各层次人物,并简便易行,易与衣裳配色,在追求高雅脱俗思想的时代,也有一种对礼教制度反叛的味道。由于当朝者的提倡,此时的幅巾样式种类繁多,并加以种种不同的名目,如折角巾、纶角巾以及纶巾、葛巾等几十种。
唐宋:主要首服幞头,以巾为流行
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于后周最早产生,在东汉很是流行,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
隋代幞头较简便,初唐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形,即为平头小样巾子。以后巾子渐渐增高,陆续出现英王踣样巾子、官样巾子、开元内样巾子等。
除幞头外,乌纱帽也出现于此时,但是唐时的乌纱帽并非我们印象中带有双翅,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宋代幞头已完全脱离了巾帕的形式,纯粹成了一种帽子,隋唐时代的幞头都用黑色纱罗制成,而宋代却不仅用鲜艳的色彩,还可以在幞头上簪以金饰、罗绢之花。
而乌纱帽到此时也已经作为官服的帽饰出现,也有了形状上的改变,在两侧增加了双翅,据说是宋太祖为了整顿朝纲特意为之。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
元辽金:蒙汉文化参杂的帽子
在元辽金时期,文化相互影响,在百姓尤其是士大夫及官员群体中,服饰的特点有了明显的变化。
以元皇帝帽饰为例,分冬夏两种,冬戴暖帽,夏戴宝顶金凤钹笠;还有一种则是珠子卷云冠。
到辽代,其冠巾的制度更加严格,中小官员和平民百姓只能科头露顶,即使在冬天也这样。男子发式多为髡发,一般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鬓发;也有将左右两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而金代的服制是:一品着七梁冠加貂禅笼巾,二品七梁,三品六梁,四品五梁,五品四梁,六、七品三梁。常服则通常戴小帽或头裹皂罗巾。
明朝:帽子有了新的制度
明朝从蒙古贵族手中夺取政权后,对整顿和恢复礼仪非常重视。废弃了元朝的服制,并根据汉族人的习俗,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皇帝在祭祀、册立等大型典礼活动中,通常戴冕冠;皇帝亲征或遣将时穿武弁服;皇帝常服戴翼善冠;皇帝燕居时戴皮弁;
而对于官吏,也对帽子有了一定的制度,明代官史朝服与公服不分文武,戴的是貂禅笼巾与戴梁冠。朝服按品级戴冠,以冠上梁数辨别等级。其制有一品七梁冠,二品六梁冠,三品五梁冠,四品四梁冠,五品三梁冠,六七品二梁冠,八九品一梁冠。状元戴二梁冠。
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清朝:帽子略显浮夸
到了清朝,有:剃头留辫的强制措施,帽子的花样更为丰富,尤其是官帽,清代官员的官帽却是由女真族人按照北方民族习俗改制后的而独创。清朝入关前形成的文武官员冠帽顶饰宝石制,是源于北方游牧、狩猎民族的传统服饰形式——由于北方地区春、秋两季风沙较大,冬季又特别寒冷,北方的多数民族都离不开帽子御寒或防晒。他们冬季戴皮毛制暖帽,夏季戴藤草编遮阳大帽,通常情况下,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和贵族,往往会冠帽顶部镶有各类宝石,起初是作为装饰,后来慢慢演变为等级身份的象征。
又分礼帽、便帽之别,礼帽又有暖帽和凉帽之分。
其帽多为皮制,也有呢制、缎制及布制,帽顶镶有宝珠,周围配红缨(帽纬)和羽翎,而对于羽翎,更是颇有讲究,清代冠帽上的羽翎主要是花翎和蓝翎两种,以花翎为尊。花翎就是孔雀尾部带有目晕的羽翎,目晕又被称为眼,指的是孔雀尾毛上的彩色圆斑。花翎的目晕越多表示身份地位越尊贵,一般是高级官员戴用。蓝翎又称为老鸹翎或雕翎,蓝色,羽毛较长但没有目晕,与花翎相比等级较低,一般是中下级官员戴用。
《啸亭续录》:凡领侍卫府官、护军营、前锋营、火器营、銮仪卫满员五品以上者,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皆冠戴蓝翎,以为辨别。王府头等护卫始许冠花翎,余皆冠戴蓝翎云。
这么看上去,这帽子又有羽毛,还一片大红,相比之前历代的官帽,着实要浮夸不少。
而清军的甲胄更显浮夸,因冒顶高高伫立,常被人戏称为避雷针,也正因它浮夸的造型,实战中一般不用,多是在注重仪式感的场合使用,相当于如今的仪仗队。
再后来,清朝衣冠遭受鄙视,随着一次起义,中国男子剪辫子,满额留发。
1911年,清王朝统治正式画上句号,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汇入,帽子不再有官级和阶级之分,民国时期,更多的注重装饰与时尚的作用,帽子也逐渐演变成我们如今所熟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