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戴花翎,帽子最高处的“顶珠”,是清代官员身份的象征。
1.八品、九品——镂金
清代八品、九品官员都用镂花金顶。不同的是,八品用阴纹镂花金,而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2.七品——素金
七品官员,使用的也是金顶。不同的是,七品顶珠为素金。
3.六品——砗磲
4.五品——水晶
五品官员顶珠为水晶。水晶是无色透明的二氧化硅结晶,属贵重矿石。
5.四品——青金石
四品官员的顶珠为青金石,在中国古代称为“缪琳”、“金精”、“青黛”等。
6.三品——蓝宝石
三品官员使用的是蓝宝石,相比一品官员的红宝石,蓝宝石的产量和种类要多一些。
7.二品——珊瑚
8.一品——红宝石
⑵ 各个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较低,但很讲究簪的花纹,显示了身份地位。
(2)一品官员帽子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与“便帽”相对。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个官僚体制的外化。
东晋官帽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刘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
唐代官帽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太祖时开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乌纱帽虽然不再用,可是“乌纱帽”仍成了人们口头上称呼官员的代名词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东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参考资料:网络-古代官帽
⑶ 清朝官员帽子图片
图像我没有,自有人会传上来,但是我知道的是,从顶珠和花翎可以看出来品级。
一品二品的顶珠是红色的,就是所谓的红顶子,比如胡雪岩被叫做红顶商人,就是他的官职是二品(虽然是虚衔);三品开始往下,顶珠就是蓝色的了,就是所谓的蓝顶子。常朝的时候总有个词“顶翎辉煌”,就是形容上朝的官员的官帽子的。官职太小的,就无所谓红蓝了,反正红蓝两色都不能用。
至于花翎(通常是孔雀翎),一般文官二品以上带花翎,二品以下没有,特殊的赏带花翎除外。至于花翎是几眼,根本就没有定制,是赏带的
具体的顶珠情况: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这两个是红色),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这两个是蓝色),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⑷ 清朝官员的帽子顶珠,一品到九品所用材料有何不同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皇帝和官员的服装一纹一饰都有着特殊的含义。而除了官服,最能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数文武百官的官帽了,而官帽的最大去呗就是上面的那颗顶珠。
二品大员:起花珊瑚。二品官员的帽顶为珊瑚,颜色多为红色,以艳红最为名贵。但二品官员所用的起花珊瑚的品质并不相同,有些官员使用的是最珍贵的牛血红珊瑚,价值仅次于红宝石。
一品大员:珊瑚。一品官员往上到子爵级别的官员,用的都是红宝石,这种宝石在如今也是十分稀少和珍贵,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红宝石是一品大员以上的专属了。
⑸ 清朝各品级的官员都戴什么样子的帽子
清朝顶戴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遏帷保
⑹ 清代一品官的帽子多少钱
清代一品官的顶戴很值钱的,如果能确定是某个大臣的,还特别出名,还特别有历史的那种人的,最值钱,如果有双眼或者三眼大花翎,那就更值钱的。记得那时就一串二品官员的朝珠都能卖百万左右,顶戴应该也不会次。恭喜发财哦。
⑺ 春秋战国时期一品官员戴什么样帽子
春秋战国时期没有一品官员
一品是中国古代时期最高级别的官职,起源于明朝至晚清,一品分为正一品和从一品,正一品是古代官品等级的最高级别,官职为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掌卫事大夫,建威将军,子爵(清朝时期)。从一品是封建社会九品十八级官制中的第二等级,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不同职位的,简单的说,同品阶中,正一品比从一品官阶稍大,从一品官职为少师、傅、保,太子太师、傅、保,协办大学时,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内大臣,满洲、蒙古、汉军八旗都统,驻防将军,乌鲁木齐都统,察哈尔都统,提督,荣禄大夫,振威将军(清朝时期)。
⑻ 清代官员帽子上面的宝石是分等级的,每个等级用的是什么宝石
清朝官员的等级可以通过帽子的点缀品来区分,品级越高的官员,佩戴的帽子的点缀品就越高级!
首先,是一品官员,古代的一品官员非常少,即使立下了战功!也不过是二品官员!古代的一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国级干部。所以一品官员佩戴的东西也非常贵,是非常名贵的红宝石。不过,大多数佩戴的红宝石的颜色就是玫瑰红,蔷薇红,大红和暗红。佩戴血红、鸽血红为宝石的帽子的几乎不存在!在京城,只有太师太保,太傅殿阁大学士才有资格。从一品官员佩戴的宝石就要差一点,不过,也只有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等可以佩戴,当然,除非有非常大的官濑或者年纪非常大,否则一般人也到不了这个官职!在外省做官的只有总督才有这个资格,他们都是从一品的封疆大史,在地方上呼风唤雨,位列第一。
五品官员佩戴水晶及单眼蓝翎。
六品官员佩戴砗磲及单眼蓝翎。
七品官员佩戴素金及无眼蓝翎。
八瓶官员佩戴阴纹缕花金及无眼蓝翎。
九品官员佩戴阳纹缕花金及无眼蓝翎。
无官品者佩戴无眼蓝翎。
⑼ 清朝官员的帽子有两种样式,有什么区别
1、含义不同
暖帽属于清代服饰,多为圆型。
清代官员夏日所用官帽。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
2、特点不同
暖帽的形制,多为圆型,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制,也有用呢制、缎制及布制的,视其天气变化而定。颜色为黑色为多。皮毛之类也有分别。最初,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其下则无皮不用。
凉帽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左为冷帽,右为暖帽。
(9)一品官员帽子图片大全扩展阅读:
暖帽中间还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等。帽子的最高部分,装有顶珠,材质多以红、兰、白、金等色宝石。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
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戴凉帽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