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谁有高帽子寓言啊
高帽子
人,大都喜欢听好话,尤其是赞美自己的好话更是百听不厌。
话说古时候有两个学生,他们齐向老师请示为官之要。老师说:「现在的世道,逢人如果只说实话,是行不通的;当你碰到了人,不妨给他戴顶‘高帽子’,人生自然可以通达无碍。」
老师说完,其中一位学生赶紧附和道:「老师的话千真万确,放眼当今社会,能够像老师您这样正直,不喜欢戴‘高帽子’的又有几人呢!」老师听后很高兴。走出门口,这个学生就对旁边的人说:「‘高帽子’已经送出去一顶了!」
高帽子人人爱戴;但是戴多了,有时也会重得让人承受不了。戴高帽子就是给人赞美,赞美也要得当,不可超高,才能令人有「深得我心」之感。
❷ 为什么有的领导喜欢别人恭维他,给他戴高帽子
好听的话谁都爱听,不只是领导喜欢。但能说好听的话,确不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能力。在职场,不光要会干活,更要会说话。但切记不要光说不做。领导虽然爱听好话,但更喜欢会干活员工。
❸ 怎样给与他人高尚的头衔
给与他人高尚的头衔,就像是用“灰姑娘”中的魔法棒,点在他身上后,会使其全身焕然一新一样。
雷布里在《我与马德琳的生活》一书中描述了一名地位卑微的比利时女佣惊人的转变过程。
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在我居住的公寓对面有一个女佣,她是对面餐厅的服务生。每到用餐时,她都把饭菜拿到我的寓所。她常被人们称为“洗碗的玛丽”,因为她一直在厨房里做洗碗的助手。她长着一幅吓人的面孔,斜眼、外八字脚、瘦得像柴火,而且整日一幅迷迷糊糊没睡醒的样子,可以说既没头脑又没姿色。
有一天晚上,玛丽照样给我端来了可口的晚餐。当她拿起一盘沙拉正要端给我时,我突然忍不住对她说出了我的想法:“玛丽,你知道吗?其实你是很有内在美的,只是你一直都没有感觉到,也许你可以让这些都展现出来。”
玛丽此刻仿佛凝固了似的呆了好一会,要知道,她总是压抑自己的感情,更不用说将自己的感受表露于色了。她深怕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大气都不敢喘,过了好一会儿,她缓过神来,将手里的沙拉端到我桌前,怯怯地对我说:“可是我一直都不相信我有什么内在的东西呀?”
面对自己的不足,她没有丝毫的怀疑,也没有提更多的问题,然后便有些不自然地回到了餐厅,但有一点她相信,我一定不是有意和她开玩笑才那样说的。
从那天起,玛丽身上发生了细小的变化。也许是她回家后一直在回想着我对她的评价,也许自此,她真的有效的重新审视了自己。她的神奇的变化是从她的服饰开始的。那次谈话后,她非常注重修饰自己的面容,服装也开始穿得得体大方了。她的青春的魅力渐渐地开始绽放,这使她身边每个人都有所察觉。大家也开始慢慢接近她并尊重她。
两个月后,当我要离开那个住处时,玛丽兴奋得前来向我道喜,她幸福地告诉我她就要和厨子的侄子结婚了。她那满脸喜悦的心情让我倍感欣慰。我眼前的这个女孩子再不是那个两个月前邋遢没自信的女孩了,她变成了一个人见人爱的淑女。
雷布里仅用一句简短的话语就让玛丽有了巨大的精神飞跃,她给玛丽戴了一顶高帽子,从而也改变了她的一生。
让我来举个例子。
利克是印第安那州一家卡车经销公司的服务经理。在他的工厂里,有一位工人工作没有从前认真了,总是心不在焉。作为主管经理的利克并没有采取直接批评的方法去说服那位工人认错,而是用一种缓和的态度把那位工人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与他坦诚地谈了起来。
利克肯定了那位工人的成绩:“比尔,你可是咱们公司最棒的技工,你来公司这么多年,经你手修过的车子总是让顾客满意而归。在车间里,很多年轻的工人都以你为榜样,羡慕你手艺高超。可是最近我发现你的工作时间加长了,而且有好多次都没有完成任务,质量也有所降低。这比起你原来的成绩有好大差距,想必你也知道我对此有些不满,我想一定有什么原因让你分心了,让我们一起想办法改进这种状态吧。”
比尔听了利克的话后,十分惭愧。他感到自己没有尽到职责,他向上司保证以后一定改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因为他做的是他非常熟练的专业技术工作,并没有超出他专业范围,他相信自己能行的。
到后来,比尔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他按利克说得认真地改正了不好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又同从前一样高了。因为他曾经是一位很优秀的技工,利克给了他工作的赞誉,使他向着这一赞誉而更加的努力工作。
假如你希望能在领导领域有所突破,希望能更有效地改变别人的态度与行为,那么就记住:“给他一个美名,让他为此而奋斗。”
纽约布鲁克林一所小学的四年级教师霍金斯太太,在新学期看过学生名单后,脸上多了一丝愁云:因为今年所教的学生中有一位全学校出了名的顽皮“小捣蛋”——汤姆。他三年级的老师曾不断地向校长和同事们抱怨,只要有人听,他就会讲汤姆有多坏,说他擅长恶作剧,跟同学打架,欺侮女生,对老师无理,扰乱课堂秩序等等,只要他能想到的最坏的事情,他都会全部地做出来。但是有一点她忽略了,那就是尽管他十分捣蛋,但是也相当的聪明,只要学校教的功课,汤姆很快便能学会,并掌握得十分熟练。
霍金斯太太决定将汤姆的问题立刻解决。在第一节新生见面课上,当她点名时,她是这样的开始的:“莉莉,你今天的裙子真漂亮。埃西雅,听说你在绘画方面有天赋。当念到汤姆时,她微笑地对他说:“汤姆,我知道你有天生的领导能力,今年,我要靠你的力量把咱们这个班变成年级最优秀的班级,我要选你为班长。”
霍金斯太太在开学的第一天就给汤姆这么大的鼓励,并肯定了汤姆是一位优秀的好学生。有了一个值得激励的美名,这个九岁大的男孩果真没有让信任他的老师失望。
有句古话说道:“假如不给一条狗取个好听顺耳的名字,不如勒死它算了。”
不管穷人、富人、乞丐、盗贼,他们每个人都想要尽力保住别人赠于他“诚实”的美誉。
辛辛监狱的监狱长说:“如果你要对付盗贼或骗子,仅有一个方法可以控制他,那就是待他如一个诚实、得体的绅士,认为他是个正人君子,他肯定会受宠若惊,会满足于人们对他的信任。”这句话说得实在太好了。
给他人一个好的名誉去实现,他便会尽力去做,而不愿看到你失望。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人性的弱点全集》
❹ 什么是高帽子,不说好话的人就是这样!
通常把当面奉承让人高兴的话叫做“戴高帽”。有个京官要到外地去任职,离京前去和他的老师告别。他的老师说:“外面的官不容易做,应当谨慎些。”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逢人就送他一顶,应当不至于有关系不融洽的人。”老师生气的说:“我们以正直的原则侍奉上级,给别人做事,为什么需要这样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呢?”老师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那个人出来后对别人说:“我原有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九十九顶了。” 这个故事说明当局者迷。后用以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
❺ 文言文 戴高帽翻译
译文:
世俗把喜欢别人当面阿谀的人称为:喜欢戴高帽子。有一个准备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师告别。
老师说:“外省的官不好做,你应该谨慎从事。”
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
老师很生气,说:“我们应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何须如此呢。”
那人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
老师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见识。”
那人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拓展资料:
俗以喜人面谀者日"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
师日:"外官不易为,宜慎之.
''其人日:"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所龃龉.
''师怒日:"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
其人日:"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
''师颔其首日:"汝言不为无见.''
其人出,语人日:"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寓意:这个故事说明当局者迷。后人用以比喻对别人说恭维的话。
启示:人们大多数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罕见而伟大的。
❻ 送人一顶高帽子讲的是什么故事
俗话说得好,“高帽子不嫌多”。在关键时刻对症下药地送上一顶真正管用的“高帽子”,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唐贞观八年剑南道巡查大使李大亮出巡,发现一个叫李义府的人才学出众。于是举荐其才,对策中第,补为门下典仪。由此,李义府便跻身于朝廷。在此期间,又得到黄门侍郎刘洎和侍御史马周的赏识,此二人又合力向唐太宗举荐。唐太宗召见他,令他当场以“咏鸟”为题,赋诗一首。李义府脱口吟道:“日里扬朝彩,琴中闻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李义府的咏鸟诗充分流露出他想做朝官的急切心情。唐太宗听后颇爱其才,便说:“与卿全树,何止一枝!”授予他监察御史,并侍晋王李治。晋王立为太子,他又被授予太子舍人。因其文翰不凡,与太子司仪郎来济被时人并称为“来、李”。
李义府曾写《承华箴》上献,文中规劝太子“勿轻小善,积小而名自闻。勿轻微行,累微而身自正。”还说:“佞谀有类,邪巧多方,其萌不绝,其害必彰。”
看来,李义府正是一个厚黑大师,自己本就是一个佞邪之辈,却能大义凛然地发表一篇宏论,这正是在自己的“黑心”上蒙一层仁义道德的作法。太子将此箴上奏,太宗很欣赏,下诏赐予李义府帛四十匹,并令其参与撰写《晋书》。其实这是一种最高明的“捧”和“恭”,因为这里隐藏着这样一种逻辑,我是一个正人君子,主子非常敬重我这样的正人君子,那么,你的德行修养自然也很高了。
太子李治继帝位,李义府升为中书舍人。后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李义府的青云直上,颇引起朝臣们的注意,特别是他由刘洎、马周引荐而来,又与许敬宗等相连结,虚美引恶,曲意奉迎,长孙无忌奏请高宗贬他到壁州做司马。诏令尚未下达,李义府已有所闻,急忙向中书舍人王德俭问计。王德俭是许敬宗的外甥,其貌不扬,诡计多端,善揣人意。他向李义府献计说:“武昭仪方有宠,上欲立为后,畏宰相议,未有以发之。君能建白,转祸于福也。”
于是,李义府马上行动,当王德俭在中书省值宿时,李义府代替王德俭值夜,立即上表高宗,谎称立武昭仪为皇后是众望所归,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后,高宗闻后正合心意,马上召见了李义府,不仅赐给他宝珠一斗,还将原来贬斥到壁州的诏令停止不发,留居原职。武昭仪也秘密派人向他表示感谢。不久,李义府与许敬宗、崔义玄、袁公输等人结为武昭仪的心腹。是年七月,李义府又超升为中书侍郎;十月,王皇后废为庶人,立武昭仪为皇后,十一月,李义府又自中书侍郎拜为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并赐广平县男爵。
向皇上奏报“立武昭仪为皇后是众望所归”,这顶“高帽子”送的正是时候,真是一条妙计得逞,立即青云在上。
厚黑教主李宗吾曾说过,切不可只听到“厚黑”两字,便却实行,这样会碰得头破血流,如此,还不如作个斗升小民更自在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取决于你的脸皮的厚度,因为,拍马献媚确实有侮自己的人格,所以很多人无法坚持到底。看来,这一策略能否管用,关键看你能否彻头彻尾地“厚脸黑心”。唐朝最初是严禁宦官干政的,但到了唐中宗时,宦官人数急剧增多,达数千人。由于中宗无能,韦后干政,宦官中开始出现有权力的人,大宦官开始干政。到了唐玄宗开元末年,宫中的宦官竞多至三千人,其中五品以上的宦官就有一千多人,其中还有人到了三品将军的职位。唐玄宗李隆基早年英明勇武,颇有明君风度,但到了晚年,昏庸霸道,只图享乐,不思进取,多任用宦官把持实权,政治日趋腐败。
尤其是高力士,由于从小就与唐玄宗有交情,后又得以亲自服侍唐玄宗,再加上十分乖巧,深受唐玄宗的宠信,以至须臾不离,言听计从。开元末年以后,百官奏章都要经高力士过目,朝中小事悉委高力士全权处理,大事才奏知唐玄宗。李林甫、安禄山、高仙芝等人的将相之位,都是靠高力士一人荐举而得。高力士简直成了唐玄宗权力的化身,太子称他为“二兄”,诸王公称他为“阿翁”,驸马称他为“阿爷”。高力士财产之多也极惊人,京城内外最好的田地和房屋,几乎一半属高力士私人所有,不要说公卿,就是王侯也无法同他相比。
高力士虽是太监,却硬要过娶“妻”之瘾。一次,他看到京城小吏吕玄晤的女儿特别美貌,就要“娶”她为妻。吕玄晤一听,真是喜从天降,吕玄晤在做了高力士的“岳父”后,果然吉星高照,官运亨通,自己升了大官,儿子们也纷纷沾光,占有了肥缺要职。只是苦了他的女儿,在屈辱和压抑下,很快就香消玉殒了。
“高夫人”的死讯传出,真如丧了国母一般,举国为动,争相前往祭吊的人们相望于路。举行丧礼这一天,从高力士的家到墓地,路上拥得水泄不通,真可谓是千古一景!
高力士权倾朝野,巴结他的人也就不绝于途。但因想投靠他的人太多,一般人就很难引起高力士的注意。于是,一名叫程伯献的金吾大将军想出一条妙计,在高力士生母死时,他披麻戴孝,号啕大哭,其悲痛欲绝之状,真乃感天地泣鬼神。高力士被这飞来的“孝子”所感动,不久就升了他的官。
“多送高帽子”不是没有风险的:送的时机对不对?“帽子”大小合不合适?等等,都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后果。常言说,伴君如伴虎。晚唐时,沙陀部落酋长李克用,出生时即瞎了一只眼睛,他生性残酷,人称“独眼龙”。一天,他叫一位名叫孙源的画家替他画一幅肖像。画家想了想,画成一幅右臂执弓,左手捻箭,歪着头,闭着一只眼,好像正在检查箭杆弯直的样子。这张画一则表现了他威武的神情,二则掩盖了他一只瞎眼的缺陷。由此可见,厚黑处世者必须懂得乖巧,必须学会脑筋急转弯,必须有应变之才。
清初的高士奇,浙江钱塘人,出身微贱,人很聪明,学问也很好。他在科场不得意,仅仅是个秀才,因为成绩优异,随后又取得了监生的名分。但他既没有考上举人,更谈不上考取进士,又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当了大官为他援引。在这种情况下,他想在封建官场中飞黄腾达,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然而就是他,后来竟成了康熙皇帝的宠臣,势倾朝野,招权纳贿,积累了万贯家私。他的发迹一方面靠的是机遇,另一方面是他的学问,但最重要的还是他的乖巧。
康熙初年,高士奇这个穷监生自己背着行李来到北京。他想找个家庭教师当当,维持生活。但他根本无法接近那些达官贵人,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自己写了几十副对联,分送给那些达官贵人的仆人。这一招果然见效。当时有一个满洲贵族,姓纳兰,名明珠,任内务府总管大臣。高士奇写了副对联送给明珠的门房,这个门房见高士奇的字写得很好,又是一个穷监生,要求不高,于是就请高士奇到家里教自己的儿子。有一次明珠要写几封信给外省的官员,匆促之间找不到代笔的人,这个门房就向明珠介绍了高士奇。明珠对高士奇的文笔非常欣赏,于是就让高士奇到内务府充当书写。以后二十年间,明珠的官职由总管而尚书,由尚书而内阁辅臣;高士奇也随着明珠的升迁而升迁,由充任书写事务,而正式供俸内廷,由供俸内廷又被任命为詹事府录事,由录事再升任内阁中书。他不是进士出身,却被康熙特授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又转正式翰林院侍讲学士,入值南书房,兼《大清一统志》副总编。
康熙特别喜欢高士奇的捷才敏思,善解人意。有一次,高士奇扈驾南巡,随康熙来到杭州西湖灵隐寺,灵隐寺的和尚请求康熙写一块“灵隐寺”的庙名匾额。康熙提笔写“灵”字。
繁体字的“灵”,上边是个“雨”字头,康熙把上面的“雨”字头写大了,下面的笔划又多,不好写下去。康熙正在踌躇,高士奇在自己的手掌上写了“云林”两个字,假装上前为康熙磨墨,偷偷地把掌心向着康熙,于是康熙就写成:“云林”。“云”字下面笔划少,当然好写多了。所以后来灵隐寺又称云林寺,实际上是高士奇所拟,康熙所书,至今匾额犹存。
康熙来到灵隐寺的大雄宝殿,当时宰相明珠也陪侍在侧。康熙笑着对明珠和高士奇说:“今儿个咱们像什么?”明珠冲口而出,说:“三官菩萨”。高士奇马上跪奏说:“高明配天”。康熙对高士奇的回答满意极了,对明珠说:“你还要多读书呢!”“三官菩萨”指福、禄、寿三星,明珠的回答很不得体,把自己与皇帝等同起来。高士奇的回答却是说:“我,高士奇,他,明珠,共同在陪侍你这位天子。”所以叫“高明配天”。高士奇的回答很巧妙,很有学问,而且语带双关,反应敏捷,奉承皇上,不露媚意,当然赢得了康熙的喜爱。
康熙来到镇江的金山寺,寺僧也请求赐一块匾额。康熙想了好久,没有想出恰当的题字。高士奇用纸条写了四个字送呈给康熙,康熙展开一看,上面是“江天一色”。康熙点头称赞,就照高士奇所拟写上。后来康熙游苏州的狮子林,见狮子林结构巧妙,风景幽胜,奇山异石,曲廊流水,亭台楼阁,层出不穷,不禁随口说了一声:“真有趣!”他又想题几个字,但懒得去想了,回头对高士奇说:“你看这儿题几个什么字好?”高士奇跪奏道:“皇上刚才已经题过了,臣不敢再拟。”康熙说:“我哪里题过了?正因为没有题,才要你代拟。”高士奇说:“皇上刚才不是说‘真有趣’吗,去掉中间的‘有’字,保留‘真趣’两个字,不是很好。”康熙大喜,立赏高士奇金如意一只,白银五百两。
高士奇受到康熙的宠爱,不仅是由于他的学识,他的机敏,更是由于他的乖巧奉承。有一次,他陪侍康熙在南苑打猎,康熙的坐骑突然乱蹦乱跳,险些把康熙摔下马来。众侍卫连忙上前勒住马,扶康熙下来,到行宫休息。康熙一肚子不高兴,满脸愠色。高士奇知道了,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上许多污泥浊水,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来到康熙身旁侍立伺候。康熙问他:“你怎么这副模样?为什么衣服这么脏不换洗。”高士奇跪奏道:“刚才臣被马摔下来,跌到污水沟里,现在还心有余悸。”康熙听了不觉大笑:“你们南方人如此文弱,我的坐骑刚才乱蹦乱跳,我不仅没有摔下来,还控住了呢!”高士奇就是这样善揣君意,他使康熙感觉到自己的骑术还是顶不错的,没有被马摔下来,于是就由不高兴转变为高兴了。
高士奇在康熙身边三十多年,他所做的官都没有什么政治实权,只是跟皇上很亲近,因此政治上他没有干什么大坏事。这一点说明康熙毕竟还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只是喜欢高士奇的学问和聪明,把他当成一个文学侍从之臣而已。高士奇却利用康熙对他的宠爱,结交大臣,接受贿赂,收罗党羽,独立门户。这样自然引起别人的嫉恨和公众的谴责,结果他遭到了左都御吏的弹劾。弹章中列举了高士奇四大罪状,请求康熙将他明正典刑。其中有一条是很有说服力的:“高士奇以一个穷监生的身份,只身来京师,现在只要问他拥有的财产有多少,就可以知道他招权纳贿的实情。”
康熙果真拿这些问题来问高士奇。高士奇免冠磕头跪奏:“臣蒙圣上洪恩,位居近侍,因此地方上的总督巡抚,朝廷内的部院大臣,许多人都送来许多礼物。臣收受这些礼物之后,从没有在皇上面前为这些送礼的人讲过一句话。因此这些礼物对送礼的人来讲,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而对臣来讲,臣认为这些礼物都是皇上洪恩所赐,所以臣受之而无愧,望皇上明察。”
于是,康熙对他未加处分,没有免他的官,没有抄他的家,仅仅勒令退休,让他回到杭州那所豪奢的别墅西溪山庄享清福去了。
❼ 我原有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九十九顶了是什么意思
就是已经送出一顶,即已经对别人说了好话,恭维的话,听的人欣然接受了,且没有发觉
出自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译文:通常把当面奉承让人高兴的话叫做“戴高帽”。有个京官要到外地去任职,离京前去和他的老师告别。他的老师说:“外面的官不容易做,应当谨慎些。”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逢人就送他一顶,应当不至于有关系不融洽的人。”老师生气的说:“我们以正直的原则侍奉上级,给别人做事,为什么需要这样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呢?”老师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那个人出来后对别人说:“我原有一百顶高帽子,现在只剩九十九顶了。” 这个故事说明当局者迷。后用以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
“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其人” 高帽为什么少了一顶? 因为他的老师已欣然接受了一顶。 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反映了①人们大多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少见而伟大的。 ②爱听好话,喜欢奉承是人们的通病。
❽ 高帽子原文及翻译
《高帽子》译文:
世人把奉承人称为戴高帽子。曾经有两个学生,初次被任命去外省做官,一同去向老师拜别。老师说:“现在这个世道,忠直之道行不通,见人就给他戴顶高帽子,这样就可以了。”
其中一人说:“老师说得不错,现在的社会上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有几人呢?”老师很高兴。等到出了门,他看了一眼同来的同学,说:“高帽子已经送出一顶咯!”
《高帽子》原文:
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尝有门生两人,初放外任,同谒老师者,老师谓:“今世直道不行,逢人送顶高帽子,斯可矣。”其一人曰:“老师之言不谬,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师者有几人哉!”老师大喜。即出,顾同谒者曰:“高帽已送去一顶矣。”
《高帽子》出自清,独逸窝退士撰《笑笑录》
(8)人性的弱点给他一顶高帽子扩展阅读:
《高帽子》所表现的现实形象
喜欢听好话,听奉承话,听吹捧的话,是人性的弱点。正是因为人性有这种弱点,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给人戴高帽者才有了用武之地,有了广阔的市场。看一看古今中外那些得志于一时的小人,有几个不是靠溜须拍马起家的?有几人不是靠给人戴高帽而青云直上的?有几人没有一套阿谀奉承的看家本事?
有人喜欢吹捧,喜欢奉承,自然就有人投其所好。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问题都要从两个方面来看。溜须拍马固然可恶,喜爱别人戴高帽者同样可恶。一些文学作品常常把溜须拍马者作为讽刺对象,将那些奴颜媚骨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但对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却笔下留情,似乎所有的过错都是溜须拍马者造成的。
其实,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对世风日下,对社会上出现的腐败现象,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篇《高帽》,通过某京官和老师的一段对话,细致入微地描摹出送高帽者和喜戴高帽者的心态,在举重若轻之中塑造了这样两类人物形象。
尤其是京官的老师——作为喜戴高帽者的形象,先是怒斥弟子溜须拍马,表示要正正派派地做人,接着却又“颔其首”笑纳了弟子送给他的高帽,完全是一副伪君子的形象。文章针砭世俗时弊,鞭辟入里,力透纸背,是一篇富有喜剧效果的小品。
❾ 戴高帽清俞樾
楼主想要的可是下面的这些啊!是的话就给一个好评谢谢!!
【作者介绍】
俞樾(1821~1907),清代学人。字荫甫,晚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曾经担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其弟子有章炳麟等人,是俞平伯的曾祖父。现苏州曲园是俞樾故居。
戴高帽
【清】俞樾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释】
①谀:奉承。②适:遇到、逢到。③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
【译文】
世俗把喜欢别人当面阿谀的人称为“喜欢戴高帽子”。有一个准备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师告别。老师说:“外省的官不好做,你应该谨慎从事。”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老师很生气,说:“我们应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何须如此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老师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见识。”那人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阅读练习】
1. 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其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
2. “外官”是指什么?你能否在文中找到一个相对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末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俗以喜人面谀者( )
(2)适人辄送其一 ( )
(3)今止存九十九矣( )
(4)其人出,语人曰( )
5. “某备有高帽一百”按现代汉语的正常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6. 下列句中加点词是人称代词的句子有( )
A. 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
B. 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
C. 其人云:“某备有高帽一百……”
D. 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
E. 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
7.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阿谀奉承 比喻
2、首都以外的官。“京朝官”
3、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第一顶刚才已经送给老师了。
4、(1)当面 (2)就 (3)“只” (4)告诉
5、“某备有一百高帽”
6、ADE
7、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
8、(1)人们大多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值得称颂的。
(2)爱听好话,喜欢奉承是人们的通病。
❿ 文言文高帽子的背景
【清】俞樾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注释】
①谀:奉承。②适:遇到、逢到。③龃龉(jǔ 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
【译文】
世俗把喜欢别人当面阿谀的人称为“喜欢戴高帽子”。有一个准备去外省做官的京官,去和他的老师告别。老师说:“外省的官不好做,你应该谨慎从事。”那人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老师很生气,说:“我们应以忠直之道对待别人,何须如此呢!”那人说:“天下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的人,能有几个啊?”老师点头说:“你的话也不是没有见识。”那人出来后,告诉别人说:“我(准备的)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阅读练习】
1. 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其修辞方法是____________。
2. “外官”是指什么?你能否在文中找到一个相对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末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俗以喜人面谀者( )
(2)适人辄送其一 ( )
(3)今止存九十九矣( )
(4)其人出,语人曰( )
5. “某备有高帽一百”按现代汉语的正常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____。
6. 下列句中加点词是人称代词的句子有( )
A. 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
B. 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
C. 其人云:“某备有高帽一百……”
D. 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
E. 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
7.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有所龃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阿谀奉承 比喻
2、首都以外的官。“京朝官”
3、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第一顶刚才已经送给老师了。
4、(1)当面 (2)就 (3)“只” (4)告诉
5、“某备有一百高帽”
6、ADE
7、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有矛盾不快。
8、(1)人们大多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值得称颂的。
(2)爱听好话,喜欢奉承是人们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