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拍马屁这一次的由来故事
有一则妇孺皆知的笑话:从前,有个爱拍马屁的人,皇帝、百官都被他拍得团团转。阎王听说后,派小鬼把他捉拿到阎王殿,准备判他下油锅。这人两眼骨碌碌一转,马上“扑通”一声跪下,说:“阎王老爷,不是小人愿意低三下四,而是那些人喜欢让我吹捧、奉承。如果他们都能像您一样铁面无私、执法如山,那么我再怎样拍马,也没有用处啊!”阎王听了这话句句入耳,就判他无罪,仍派小鬼送他回了人间。
瞧,从有罪到无罪,逃掉“下油锅”之刑,靠什么?拍马屁!“拍马屁”又叫“媚人”,它能使被拍者如饮醇酒、四体通泰,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施拍者的圈套,可见拍马屁之功效。“拍马屁”、“媚人”这名称,听起来多少有点不雅,所以文雅之士将它换了一个名号,称为“戴高帽”。明清笑话集《高帽子》中有一个有趣的笑话:“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当有门生两人初放外任,同谒老师者。老师谓今世直道不行,逢人送顶高帽子,斯可矣。其一人曰:‘老师之言不谬,今之世不喜高帽子如老师者,有几人哉?’老师大喜。即出,顾同谒者曰:‘高帽子已送去一顶矣。’”
“拍马屁”、“戴高帽”,这名号虽然直观,通俗易懂,但有不足之处,它没有揭示出其本身的危害性。所以,现在有人将“拍马屁”、“戴高帽”之类,叫做“精神贿赂”。这个叫法好,揭示出了“拍马屁”、“戴高帽”的本质,使人一下子想到行贿受贿,警醒其危害性丝毫不逊于物质贿赂。
笔者认为,“拍马屁”、“戴高帽”、“精神贿赂”的本质,就是采取非物质贿赂的不正当手段,以“精神”为“礼品”,去打动行贿对象,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现在,有些人善于对领导干部搞精神贿赂,可谓用心良苦。原河南省卢氏县一县委书记的继父去世,手下的几名乡官不惜跑数百里,到他的老家去奔丧,他们披麻戴孝跪在灵堂前,痛哭流涕,比死了亲娘老子还要伤心,众人怎么劝也劝阻不住,后来还是该书记亲自出面,说声“行啦!行啦!知道啦!”,这才打住;后来这几位乡官分别被任命为县建委主任、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和常务副县长。卢氏县的乡官把“孝子”的角色扮演得如此投入,用实际行动向该书记表“忠心”,是种献媚手段,即“精神贿赂”——哭灵哭出了该书记的信任,也哭来了一顶顶乌纱帽。如果说这些献媚还比较传统的话,那么当前树碑立传、文过饰非的媚技则是今人的独创。山西省浮山县官员为吹捧一位亲临基层植树的副省长,居然立了一块碑,碑上赫然刻着“省长植树碑”几个大字。沈阳市原常务副市长马向东一心想把自己包装成开拓进取、年轻有为的干部,于是,立刻就有人替他写文章,谈中青年干部人生观、荣辱观、城市战略新思考等。马向东本是个大贪官,搞“精神贿赂”的人却不管,使出吃奶的劲儿也要把马向东包装成“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当然,其背后的个人目的是可想而知的。
“千多万多,马屁不多”,“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从古至今,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悲剧延续了几千年,“精神贿赂”的危害性是巨大的。精神贿赂异于物质贿赂,它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隐蔽性,极不易让人察觉。从法律层面上看,“精神贿赂”构不上犯罪,但从本质上而言,它却是人们思想的大敌,行为的祸根。一些头脑不太清醒、意志不坚定的领导,很有可能在“拍马屁”、“戴高帽”、“精神贿赂”中,不知不觉地失守思想道德防线,一步步走向堕落,而搞“精神贿赂”之流往往中饱私囊,官运亨通。因此,我们务必提高警惕,慎防“精神贿赂
② 《性缓》文言文翻译
译文:
有一个慢性子的人,冬天与别人围炉向火,见别人衣服的边角被火烧着了,便慢吞吞的对那人说:“有一件事,我早就发现了,想对您说,又怕您沉不住气;不对您说,又怕您损失太多,那么到底是说好呢还是不说好呢?”那人问到底是什么事。回答说:“火烧着您的衣服边了。”那人于是赶快把火灭了,对他吼道:“既已发现,为什么不早告诉我?”慢性子人说:“我说您会性急的吧,果不其然!”
原文:
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jù)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该文选自《明清笑话集》
③ 用文言文说两则搞笑的笑话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饭。待我与其对立在此。”——《明清笑话集》
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明清笑话集》
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欲衔之。忽被猥(wěi)卷着鼻,惊走,不知休也,直至山中,困乏而眠。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醒,甚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乃侧身语云:“旦来遭见贤尊,愿郎君且避道!”——《启颜录》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古今谭概》
④ 文言文的幽默短笑话有哪些
一、《有钱夸口》
1、原文:一人迷路,遇一哑子,问之不答,惟以手作钱样,示以得钱,方肯指引.此人喻其意,即以数钱与之.哑子乃开口指明去路,其人问曰:“为甚无钱装哑?”哑曰:“如今世界,有了钱,便会说话耳!”
2、译文:有个人迷了路,遇到一个“哑巴”,问而不答,“哑巴”只用手比划钱的模样,示意要给钱,才肯指引.迷路人明白其意思,马上拿出数钱给了“哑巴”.“哑巴”于是开口指明去路,迷路人问道:“为什么装哑?”“哑巴”说:“如今世界,有了钱,便会说话。”
3、摘自《笑林广记》,《笑林广记》是清代署名游戏主人收集而成,多取自明清笑话集。
二、《有理》
1、原文:一官最贪。一日,拘两造对鞫(审讯),原告馈以五十金,被告闻知,加倍贿托。及审时,不问情由,抽签竟打原告。原告将手作五数势曰:“小的是有理的。”官亦以手覆曰:“奴才,你讲有理。”又以手一仰曰:“他比你更有理哩。”
2、译文:有个官吏十分贪婪,一天拘来原告与被告进行审讯,原告赠送给官吏五十两金子,被告听到,便加倍贿赂。等到审讯时,官吏不分青红皂白,抽签便打原告。原告伸出五个手指打手势说:“我是有理的。”官吏也伸出五指说:“奴才,你虽然有理”,接着又把手一翻说,“他比你更有理哩!”
3、出处:有理,拼音yǒu lǐ,出自《红楼梦》。
三、《糊涂》
1、原文:一青盲人涉讼,自诉眼瞎。官曰:“你明明一双清白眼,如何诈瞎?”答曰:“老爷看小人是清白的,小人看老爷却是糊涂得紧。”
2、译文:有个得了青盲眼的人被牵连到一件官司里,他争辩说自己眼瞎。那位官员就说:“你一双眼睛青白分明,装什么瞎?”那个人回答道:“你看我眼睛是清白的,我看你却糊涂得很哩!”
3、摘自《笑林广记》。
⑤ 有哪些非常经典的文言文对话
1、原文:一人迷路,遇一哑子,问之不答,惟以手作钱样,示以得钱,方肯指引.此人喻其意,即以数钱与之。哑子乃开口指明去路,其人问曰:“为甚无钱装哑?”哑曰:“如今世界,有了钱,便会说话耳!”
2、译文:有个人迷了路,遇到一个“哑巴”,问而不答,“哑巴”只用手比划钱的模样,示意要给钱,才肯指引.迷路人明白其意思,马上拿出数钱给了“哑巴”.“哑巴”于是开口指明去路,迷路人问道:“为什么装哑?”“哑巴”说:“如今世界,有了钱,便会说话。”
3、摘自《笑林广记》,《笑林广记》是清代署名游戏主人收集而成,多取自明清笑话集。
4、原文:一青盲人涉讼,自诉眼瞎。官曰:“你明明一双清白眼,如何诈瞎?”答曰:“老爷看小人是清白的,小人看老爷却是糊涂得紧。”
5、译文:有个得了青盲眼的人被牵连到一件官司里,他争辩说自己眼瞎。那位官员就说:“你一双眼睛青白分明,装什么瞎?”那个人回答道:“你看我眼睛是清白的,我看你却糊涂得很哩!”
6、摘自《笑林广记》。
⑥ 找找“吾一生,初从文,三年不中;遂习武。。。”的全文
原文: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
译文:开始的时候学习文学,连续考了三年都考不上,于是改学武,在练武场上射了一箭,竟然射中了敲鼓的员工,结果被赶了出去,又去改学医,自己杜撰了一个治病的良方,结果自己喝了以后死掉了。
出自——清代游戏主人《笑林广记》之《杨一笑传》。
(6)明清笑话集高帽子扩展阅读:
《笑林广记》其素材,多取自明清笑话集,或编者自行撰稿。在形式上,以短小精悍者为主。与时下普遍的数百字至千字左右的作品相较,更为少见,与一般笑话书略有不同。全书对于芸芸众生里常见的贪淫、鄙吝、虚伪、昏昧、失言、惧内等现象,多所嘲讽。
就连某些生理有缺陷者,也不忘挖苦戏弄。整体而言,虽难免有不够厚道之讥,但其题材为各种人、事、物之现象,因此具有扣紧社会脉动,呈显民间风俗的功能,故颇能反映世情,振聋发聩,值得玩味。
⑦ 拍马屁的由来
该典故来源于元朝文化。一说蒙古族的一般百姓人家都会拥有几匹马,以解决行路、运输等问题,牧民们常以养得骏马为荣。有时人们牵着马相遇时,常要拍拍对方马的屁股,摸摸马膘如何,并附带随口夸上几声“好马”,以博得马主人的欢心。起初,人们实事求是,好马说好,可是相沿很久以后,有的人不管别人的马好坏、强弱,都一味地只说奉承话,把劣马也说成是好马了。一说蒙古是马上得天下的民族,所以元朝的官员大多是武将出身,马往往是一个将领权力、身份、地位的象征,下级对上司最好的赞美,就是拍拍他的马、夸他的马好。逐渐人们就把对上司的奉承称为“拍马”。这是因为夸赞的话是不一样的,而拍马的动作是一样的。这就是“拍马屁”的由来。后蒙古入主中原,建立了元帝国,建起了元大都,他们的文化也就逐渐渗透到汉文化中,“拍马屁”一词也就流传下来。也有人说实际上拍马时决不能拍马的屁股,但由于汉人很少骑马,就把“拍马”想象为“拍马屁”了。至于马屁股到底能不能拍,尚无定论,总之不要拍到马蹄子上就好了。
拍马,一种富有人生境界的学问。世态炎凉,奈它如何?是你适应社会,还是让社会适应你?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摆在我们面前。“无拍寸步难行”。~
大拍马,大成功:~
小拍马,小成功:~
不拍马,难成功。~
中评社香港1月10日电/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做了一项有趣的研究,访问包括灵长类专家在内的动物学家后,得出“办公室的确有如丛林”的结论。因此,想要在办公室生存,就必须谨记6条办公室政治的“丛林法则金科玉律”,其中之一就是“对老板逢迎拍马就会得到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