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闹社火的来历及活动
闹社火就是人们纷纷涌上街头观赏扭秧歌、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跑旱船、击太平鼓等娱乐表演。这些活动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已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任?
㈡ 闹社火的民俗文化
一般从正月十一日以后就开始了。所以正月十一日也叫上彩日,晚上吃上彩饭。社火可延至正月二十九日。各乡里、各村境都有自己的社日。社日这天晚上,社头将平日准备好的节目编成顺序,演员装扮成各种角色,分乘各种交通工具穿街过村,让群众观看。社火的规模大小,一般显示该村社的兴旺程度。闹社火的风俗活动曾一度销声匿迹,近几年在一些侨乡又渐渐复苏,成了各乡村庆贺一年成就的盛会。
㈢ 闹社火的典故由来
伴随着汉族民间喜庆节日、古会民俗祭祀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对区域汉族民俗习惯的依存特征。一年四季的节日,只有在正月十五才热热闹闹地耍社火,这是因为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早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没有房子住,不是住在树林子里,就是挤在山洞里。那时候,大山里,平川上,天天都有凶恶的野兽猛禽出来吃人。人们躲又没处躲,打又打不过,天天都有很多人被野兽吃了。特别是进入冬季逢年过节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山上没了小动物,地里没了庄稼,那些野兽就更凶了,见着人就吃。
为了过上太平日子,人们就凑在一块儿出主意想办法,慢慢地发现,那些凶猛的野兽也有强弱之分,也有内部争斗。只要狮子、老虎,豹子一吼,别的野兽就吓得四处乱跑;凤凰一叫,所有的鸟就像吓破胆似的,连翅膀也张不开了。
于是,人们就开始模仿狮子的吼声造了一个锣,模仿老虎的啸声造了一个镲,模仿豹子的叫声造了一个鼓,模仿凤凰的鸣声造了一个笛子。每当逢年过节,飞禽走兽蜂拥而来的时候,大家就拿出锣、镲、鼓、笛子来,吹吹打打,又蹦又跳,一直闹到天亮。飞禽走兽远远一听,认为自己又闯入了狮子、老虎、豹子和凤凰的地盘,无不吓得狼狈逃窜。后来,一代代传下来,就成了一种习俗,这就是正月十五闹社火
㈣ 河西走廊闹社火为什么要拜苗庄王
河西走廊地区,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历史文化悠久,东西文化交融。
河西走廊一带关于闹社火的来历,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㈤ 抗战时期武乡开花歌词
武乡开花调歌词有:
被子开花四角角方,不害羞来你伙盖上!酸枣开花窜崖垴,胡了爬萨我不嫌你老!
左权县位于太行山主脉西侧、山西省东部边缘,古称辽州、辽县,后因纪念牺牲在此的抗日名将而改为左权。左权民歌蕴藏丰富,据《辽州志》载,宋元以来,当地就有“闹元宵”、“闹社火”、“闹红火”的传统风俗。历代民众不断创造、传承,陆续产生了多种汉族民间音乐体裁,如山歌、小调、号子、套曲、小花戏和吹打等,其中以开花调最具代表性。该类民歌属“山歌体”,因所有唱词一律以“花”为中心,以“开花”为比兴,故称开花调。
更为独特的是,所谓“花”,不仅有植物之“花”,更有各类日常用具、物品之“花”,如“门搭搭开花扑来来,门外走进哥哥来”、“玻璃开花里外明,远远照见俺咯旦儿亲”、“油灯灯开花一点明,小酒盅挖米不嫌你穷”等等。这些民歌构思精巧,语词新颖,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此外,歌中用本地方言所构成的衬词衬句都堪称一绝,如“啊咯呀呀呆”、“亲咯旦儿”、“亲呀咯亲呀么呆呀咯呆”等,都极好地凸显了浓厚的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