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苏轼礼部考试时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不好回答
第二个问题:古代实行科举制度,被录取的进士为了感谢主考官通常会拜主考官为老师,这基本上形成规矩,即被录取的进士与主考官自动成为师生关系。欧阳修成为苏轼的老师也是因为有这个规矩。
东坡帽
东坡帽是南方人用来防日晒雨淋的“竹笠”。之所以称“东坡帽”,据说是经苏东坡亲自改造制作而成的。东坡帽在斗笠外沿处围上了一圈几寸长的黑布或蓝布,以免阳光直射到人的脸庞。戴“东坡帽”的多为妇女。
东坡帽的样式
从表面上看,它与一般的竹笠相似,只是大了点;但仔细观看,则可发现于笠沿处围上了一圈几寸长的黑布或蓝布,以免阳光直射到人的脸庞。戴“东坡帽”的多为妇女。几十年前,我在广东
东坡帽
的惠州和海南的儋县(古称儋州)的田间见过这种很特别的“帽子”,经询问当地人才晓得叫“东坡帽”。因为惠州和儋县都是苏老先生的流放地,两地相隔千山万水,布帽的制式和名称却毫无二致,故非妄言。苏老夫子从民本出发,如此情系农民,真是用心良苦。
他被贬谪到广东的惠州和海南的儋县(古称儋州)时,就将南方人用来防日晒雨淋的“竹笠”做了改动,因而又有了另一种的“东坡帽”。这种“东坡帽”样式和当地居民戴的斗笠基本相似,所不同的地方是比一般的竹笠大点,在笠沿处加上了一圈几寸长的黑布或蓝布,以防止阳光直射到人的脸庞。当地百姓一下就接受了东坡改革之后的这种帽子,这种东坡帽不是朝堂士大夫附庸风雅的装饰物,而是劳作在田间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必不可或缺的工具。因为惠州和儋县都是苏老先生的流放地,两地虽然相隔千山万水,但东坡足迹所至之处,东坡的印记自然留下,因而两地帽的制式和名称自出一辙。
东坡发明的帽子还不只是这两种,在海南的时候他就利用椰子壳制成“椰子帽”。元符二年(1099),被贬谪到儋州的苏东坡随着对环境的逐步适应,与当地黎汉百姓来往的日趋密切,他那洒脱达观、入乡随俗的情怀便常显露出来。他别出心载地用椰子壳做了一顶帽子,还赋《椰子冠》诗一首:
天教日饮俗全丝,美酒生林不待仪。
自漉疏巾邀醉客,更将空壳付冠师。
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
更著短檐高屋帽,东坡何事不违时。
东坡帽的来源
苏东坡性格豪放,为人潇洒,不拘小节,喜欢宽松。他爱与朋友谈诗论文,看书作画,品茶饮酒,而且经常穿着便衣串门走户。为了衣着穿戴方便,宽松舒适,他不但经常内穿和尚的衲衣,外套长袍,而且还为自己设计了一种筒高沿短、脱戴方便的高帽子。由于自身的人格和气质魅力,他的这种穿戴方式,形成了一种自然高雅的学士文人的风度之美,引人注目,人皆欣赏。于是上至京师王公贵人、下至各地官绅之士,群起仿效,把苏东坡设计的帽子叫“东坡帽”。这种“东坡帽”在宋朝画家的作品中,多处可见。由宋入元的大文豪赵孟頫所画的“苏轼立像”和由明入清的大画家八大山人朱耷所画的“东坡朝云图”,苏东坡都是头戴此种便帽。
⑶ 苏轼第一次进京赶考凭一篇什么文章金榜题名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⑷ 苏轼让书童戴草帽穿木鞋去找一个和尚要东西,和尚一看就知道苏轼要什么东西,是什么东西
茶:上草 +中 人+下木
⑸ 苏轼一生经历了那些挫折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但他的生活却也是罕见的坎坷曲折.他的诗忧国忧民如屈原,枯淡简朴如(陶)渊明,任情挥洒如李白,寓意深厚如杜甫,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体会.他的词作雄壮为骨,超逸为肌,开创豪放派词风.他的词之言志抒情,记游怀古,“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也大大扩充了词的题材.他的散文气势充沛,行若流水,广搜博引,自然清澈,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佼佼者.他的画与北宋著名画家文同齐名,是“文湖州竹派”的领袖人物.他的书法洒脱遒劲,独具风格,名列“唐宋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苏轼)之列,又独占“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此外,苏轼还在军事学,医药学,建筑学,水利学,语言学,音乐学,襌学方面均有极深的造诣.苏轼任职惠州,见当地缺医少药就采集中草药,合成剂、丸,为当地人扶死救伤.苏轼任职广州,引蒲涧水入城,解决了当地居民多年来饮水成苦的问题.苏轼任职徐州,率城民与水灾奋斗七十余日,终于使徐州免于水淹,后又指挥修建徐州城堤.苏轼任职杭州,不仅兴建了苏堤,还发明以瓦筒代替竹管之法来引水,使西湖免于成为一片水涸.苏轼还曾设计过帽子,酿过良酒,制作过一种特殊的千层饼,调过一种别具味道的汤.所以,北宋年间,“东坡帽”,“东坡酒”,“东坡饼”,“东坡羹”,“东坡肉”等曾一度成为众人追求的时尚.苏轼以一介书生,如此多才多艺是中国历史上旷古少见的. 仕途经济异常坎坷可惜﹐苏轼之一生却充满了坎坷与曲折.苏轼21年时与弟苏辙一同进京考试,一路通过举人考试,礼部考试与殿试,获进士及第.当初宋仁宗在殿试二苏之后,高兴地对曹皇后说他为大宋王朝找到了两个宰相人材.可惜苏轼虽有宰相之才,却无首辅之运,虽才高八斗,却总不得重用,或因作诗不慎,或因出言直率,一再被他的政敌们抓住把柄,大作文章,害得苏轼在将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苏轼一生为官,曾出任过杭州,徐州,密州,安州,惠州,颍州,杨州等地方太守,也出任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中书舍人等朝庭命官,最后却在62岁高龄去任琼州(海南岛)别驾(就是知州的佐官),而且做了将近两三年.以苏轼当时之官宦经历和文坛盛名去到天涯海角去出任如此位卑的小职,心中的不平可想而知了.苏轼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落魄不定和怀才不遇中度过的,可他的成就又是非凡无比的.
⑹ 苏轼 科举 第一
第一是福建浦城人,章衡。关于苏轼得第二的那个传说流传甚广,可惜是毫无根据的虚构。当年的三甲是章衡,状元;窦卞,榜眼;罗恺,探花;此三人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苏轼当年只是中了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距离第二名,尚有一定距离。当然,苏轼由于其文学上的巨大成就,至今蜚声中外,当年考第一的章衡,现今鲜有人知,但是他身历三朝,在出使辽国时智勇双全,在当时的大宋也是一身正气、功勋卓著,死后赐葬杭州龙井山,可惜,千年之后,坟茔已无处可寻。 ——不孝后人,章衡公三十四世孙
⑺ 苏轼苏辙制科考试试卷文章
刑赏忠厚之至论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是这个吗?
⑻ 苏东坡所戴的高筒短檐帽,被称为什么冒
子瞻帽:指宋苏轼所戴短檐高桶式样的帽子。
子瞻 , 苏轼 的字。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东坡三》:“ 王直方 《诗话》云:‘ 东坡 尝令门人辈作《人不易物赋》,或人戏作一联曰:“伏其几而升其堂,曾非 孔子 ;袭其书而戴其帽,未是 苏公 。”盖元祐之初,士大夫效 东坡顶短檐高桶帽,谓之子瞻样,故云。’”
⑼ 苏轼考试时的礼部考试的前5名分别是谁
是嘉佑二年科考的第一名也就是状元是章衡,第二名是窦卞,第三名是罗恺
其他的没有找到记载。。
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的成绩并非很好,没有进甲等的。。。那些故事是后人杜撰的。
⑽ 苏轼中榜眼的那科谁是状元
是章惇。章惇(1035~1105年),字子厚,号大涤翁,建宁军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中期政治家、改革家,银青光禄大夫章俞之子。
出身世族,博学善文,相貌俊美,高傲自负。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任职地方,政绩显著。经略南北江,平定湖北,大规模开发湖南,设立州县,开拓西南,统一内地割据势力,对江南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入阁参与熙宁变法。
旧党掌权后,章惇反对废除新法,出贬汝州。元祐八年(1093年),章惇拜相执政,严刑峻法,控制言论。
作为北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章惇一生的政治作为对北宋政治造成深远影响,强硬态度导致辽军南下,几乎引发宋辽战争。然而,联合于阗并命章楶、王愍出兵西夏、和蕃,收复失地,开疆拓土,驱逐西夏并以沙漠为界,为北宋取得对西夏战争的优势奠定了一定基础。
崇宁四年(1105年),章惇去世,享年七十岁,累赠观文殿大学士、太师、魏国公,葬于长兴。绍兴五年(1135年),追贬昭化军节度副使。
京城遇险:
章惇要到东京汴梁去参加进士考试。章惇长得很英俊,风度翩翩。到达京城的当天晚上,闲来无事,章惇便一个人在街上闲游。
忽然看见好几顶富丽堂皇的轿子,随从和侍卫穿的也很漂亮,最后一顶轿子里有个妇人,长得很漂亮,轿子里的女人总是盯着章惇看,挑逗章惇,章惇不知不觉地一直跟着轿子。
妇女向章惇招手,让章惇坐进轿子,两人在轿子里一起坐着,被抬到了一座豪门里,那个妇女让章惇扮作随从,混了进去。大院很豪华气派,但似乎没有人居住。
当晚,章惇就和妇人睡在一起了。这位妇女不但自己服侍章惇,还介绍了很多和她一样的美貌女和章惇纵情淫乐。这些妇女都长得很漂亮,章惇问他们的情况,妇女都不告诉他。
妇女们折腾完后,于是用锁把章惇锁在屋子里,不让他出来,一连几天都是这样,把章惇折腾的精疲力竭,这时候,章惇才感到害怕了。
后来,一位岁数较大的姬妾问章惇,你怎么来这里了呢?我们主人虽然有很多妻子,但都不能生孩子 ,所以,主人才允许她们勾搭年轻英俊的男人,和主人的小妾们同房,指望能怀上孕,但是日子久了则会毙命,已经死了好几个人。
这位妇女说,看你的长相,不是庸碌无为的人,一定能够解脱,主人明天一早上朝,你穿我的衣服出去,出去后,不用锁门,到五更的时候,我给换套男仆的衣服,你混在仆人中间出去,就不会有危险了,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否则你就大祸临头。章惇按照她的计策,逃了出去。
后来章惇显贵,才把这件事说了出来,虽然查到了这家主人姓名,但是不想说出来让别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