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顶戴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遏帷保
Ⅱ 清朝的官服有两种帽子.都是什么时候佩带
元宝状为暖帽,草帽状为凉帽。
夏常服冠:凉帽/___\ (斗笠形)
每岁农历三月十五日改御夏朝服,夏式帽冠也称为凉帽,夏帽冠檐并不上折而敞直,夏季官帽用的村料和尺吋多变, 绩玉草或藤丝、竹丝为质,帽表裹以罗绢,帽体呈圆形,外罩白布, 帽身覆有织网,红纱绸里,黑地织金包缘,缘上有黑带圆边, 上缀朱纬,朱纬以红丝织成,以红线缝在帽冠上,帽前缘饰有东珠一颗,
冬常服冠:暖帽\___/ (倒梯形)
每岁农历九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改御冬朝服,冬式帽冠也称为暖帽, 冠檐反折向上围著帽顶, 以薰貂、青绒或黑貂皮毛制成(一说是海獭、海狸或黄鼠狼皮毛薰染而成) ,上缀朱纬,朱纬以红丝织成,但较为短小,帽体呈圆形,粗厚纸圆边为质,外罩黑布及围上青绒在外,红纱绸里,帽胎两侧缝上系带。
这类帽式均为清朝高级官员日常戴用。
Ⅲ 清代官服具体有哪些和前代不同
清代服饰是满族入关后,强行推行的游牧民族服饰。在中国服装演变中是变化较大的一个时期。清代官服的产生,是我国历代官服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是在坚守其本民族旧制度基础上并参照了汉族服饰制度后加以发展的。清朝政府在制定服装制度时,既保留了汉族服装制度中的某些特点,又不失其本民族的习俗礼仪,是中国历史上服装制度最为庞杂和繁缛的时期,它的条文规章也多于以前任何一代。了解清代民俗与社会,应从清代的衣、食、住、行开始。
官服,也叫章服,一般是指封建社会中包括皇帝、后妃、王公大臣以及各级官员在内的,所谓按章规定,籍以明辨是非等级的服饰。官服制度,是随着阶级的分化而出现的,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虽然不断改朝换代,但是,作为一种维护和巩固统治秩序的典章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官服制度来说,却始终在历史的因袭中流传下来,直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一、 我国官服的沿革
我国官服(也叫章服、冠服)制度的历史是从人类社会出现等级差别时就产生了,它是等级差别的另一种形式。尧舜时期的等级分明程度就像人们所穿的衣裳一样,上下不可颠倒。衣为上,上则天,天则尊;裳为下,下则地,地则卑。推而论之为,天子为上,庶民为下,因而天子与庶民的关系就如同衣和裳的关系一样,上下不可乱来,这种比喻在今天看来,是幼稚可笑的,可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那种在“名位不同、礼教异数”的社会制度里,这是天经地义的法典,不容更改。所以,我国从奴隶社会开始,从天子到庶民,无论衣、食、住、行,便都有成套的并严格的规定,这便是我国历代相延、流传有序的礼制中一种旨在明辨等级,区别尊卑、区别官阶的制度。而各朝的官服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认为,只有把社会上的人分成若干个等级,方能巩固其统治地位。这种理念也一直伴随封建社会各个统治时期。
二、 清代官服制度及其特点
清代官服制度,是我国历代官服制度的延续和发展,是在坚守其本民族旧制基础上并参照了汉族服饰制度后加以发展起来的。从我国服装历史角度观察,清代官服制度是最为庞杂、繁缛,条文规章也多于以前任何一代。总的看来,清朝政府在制定服制时,既保留了汉族服制中的某些特点,又不失其本民族的习俗礼仪。例如:以中国传统的十二章纹(十二种传统图案)作为衮服、朝服的纹饰,以绣有禽兽图案补子作为文武官员职别的标志,以金凤、金翟纹饰作为后妃、命妇冠帽和服装上的装饰,而废弃了历代以滚冕衣裳为祭祀之服,以宽袍大袖的绛纱袍服为朝礼之服,以通天冠、粱冠等冠、帽为官帽的传统制度。形成了清朝独具特色并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制度。清代官服特点如下: 1、 顶戴与花翎 清代男子的冠帽,有礼帽、便帽之分,礼帽,俗称“大帽子”,其制有二式:一为冬天所戴,名曰暖帽;一为夏天所戴,名曰凉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檐边。多用皮、呢、缎制作。大多为黑色。凉帽的造型无檐边,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帽。如果是官员佩戴这两种帽形,一定要有顶珠和花翎。清代冠帽上的顶珠和花翎,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志,也是清代官服制度中特有的一种“标识品序”的方法。顶戴花翎,俗称为“顶珠”、“顶子”, 是指那些当时有官爵者,所戴冠顶镶嵌的宝石而言,清代的冠分为“朝冠”和“吉服冠”两种。朝冠是为在职朝臣在朝受事或典祭礼仪之时戴用;吉冠是为一般礼仪时戴用。冠上的顶珠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按清代服制规定,一品官要用红宝石,二品用红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等到了乾隆皇帝以后,这些“顶子”基本上是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代替了。冠上无顶珠者,即无品级,也称“未入流”。如果清朝官员犯法,在革去官职的同时,必须将帽子上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所以在清朝,只要一提到“顶戴花翎”便意味着“功名”和“前程”。因而在当时的社会上,这是一种官宦显赫的象征,就连那些没有官职的满洲贵族,也对此垂涎三尺,以致出现不惜重金向州、官、府、县活动,想方设法弄个“顶子”,捐个“前程”来抬高身份,烜赫眼前。当时朝廷为了解决一部分财政开支的不足,也主动采取这种“开捐”的方法来“开辟财源”,实行捐官,这种捐官的弊政自乾隆年以后就已出现,到道光咸丰之时,已经成为定制,遍及全国。各州、府、县每年均可按季节或某一事由进行“开捐”,只要捐者肯于出价,适合衙门的要求,用钱便可捐到一定品级的官衔,尽管他们所捐的官衔既无实权也无实职,也不拿俸禄,却可以穿所捐品级的官服,光宗耀祖,荣耀乡里。进而借此危害地方者也不在少数。这种公开卖官鬻爵的行为充分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与黑暗。 关于花翎,因为是插戴在朝冠或吉服冠上的,又与顶子相联,所以,人们便常常把它们放在一起,称为“顶戴花翎”。只有顶戴与花翎在一起时才表示该官员的完整“功名”。花翎是指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眼。戴时,是把有蓝翎和孔雀翎配在一起的小束翎子用红线将翎根捆扎在一起,然后将它插进帽子的翎管之中,翎管是用翠或玻璃作成,是长约7cm的圆形小管,顶部有孔,用红丝绳系在冠顶上。 清代初年,带花翎并不是品级标志,而只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赏赐,象征着一定的荣誉。直到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对此项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带花翎,只有贝子以下,才可以戴,并且还明确规定,贝子应戴三眼花翎,就是三个目晕连在一起的花翎,国公应戴双眼花翎,五品以上官员可戴单眼花翎,即一个目晕。至于六品官员以下,一律要戴无“眼”的蓝翎。蓝翎,是鶡的羽毛,鶡是鸷鸟中比较凶残的一种天生好斗的鸟类,汉代时就用此鸟的羽毛作为武士冠顶上的装饰,象征勇猛与力量。鶡的羽毛无晕,而且颜色闪蓝光,因而清朝它叫蓝翎。按规定的服制,蓝翎比孔雀的花翎为低。2、遵礼着装 满族入关以后,首先令汉族人剃发易服,“衣冠悉遵本朝制度”,若有服饰“仍存明 制,不随本朝之制者,杀无赦”。这一强制性活动的范围与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在制定民服制度以后,对于清朝的各级官员的服装也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到了乾隆初年,服装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并绘图加载到清代《会典》之中。皇帝、后妃、王公大臣及文武百官,所穿用的官服,除了日常服及出行用服以外,基本上被分成了三大类,即礼服、补服和吉服。 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一种裘皮马褂)、衮服、朝袍、朝裙、龙褂等。 补服:属于礼服的一种,是清代文武官服中最重要的一种,穿用场合很多。官职与官位的标识是用胸前和背后的补子图案加以区分的,一般采用方形,长宽在40厘米左右。按《大清会典图》规定,文官图案要绣禽鸟类,武官图案绣兽类图案。例如,文官一品图案绣仙鹤,二品官绣锦鸡,三品官绣孔雀,四品绣云雁等。武官一品麒麟,二品是狮子,三品是豹,四品是绣虎图案等,使人一望便知其官位。 吉服:包括吉服冠、衮服、龙袍、龙褂、蟒袍等。无论是穿礼服还是吉服,凡是符合佩带朝珠、朝带或花翎的官员(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员有资格使用),一律要佩戴之。总之,凡遇礼仪之时,参加者无论是皇帝、后妃、还是文武群臣,所穿服饰,一律要按礼节制度而行,按章守法,否则以失礼罪之。按清朝的服制,龙袍只限于皇帝,而一般官员以蟒袍为贵。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的范畴。中国历代器物和服装上都出现过龙的形象,但到了清代用“龙”做天子服装上的装饰和作为皇室器物上的图案,已达到了十分成熟和完美的程度。清代皇室服饰中龙的图案有以下几种: 团龙,即以龙的正面形象组成团花装饰,有单龙或双龙圆形图案。用在皇帝的龙袍上,团龙图案一般用于袍服的前胸、后背,以此表现“真龙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 云龙,是一条或二、三条巨龙在云纹中转动的姿态。由于云纹是用刺绣表现,绣线有深有浅,宛如龙身在浩瀚的云海中,富贵翱翔。由于图案变化生动灵活,故这种云龙多在龙袍、室内织物中表现。也经常在建筑、器物上出现。 行龙,这种龙形图案,多作行走状,表现得极为健壮有力,一般多为服装织物中的雕绣和建筑图案表现。在龙袍面料中表现为与海浪图案融合在一起的”海水龙”、与穿枝莲、吉祥牡丹结合在一起的“穿花龙”,这些都是在清代的织物中特有的表现。 “龙”在中国古代,取其奇数为吉祥如意的含义。清代在服装、建筑、器皿上应用不同的龙作装饰是一种继承和发展。奇数龙图案除了应用在龙袍上外,还常常出现在建筑上,如九龙壁、九宫格龙图案、九九间宫殿龙饰等,都是以九龙做装饰,显示出统治者的赫赫权位。 蟒袍,又叫“花衣”是清代官员及其“命妇”穿在外褂内的专用服装,并以蟒数及蟒爪数量区分等级。但民间习惯将五爪龙形蟒称为龙,四爪龙形蟒才称为蟒,实际上“龙”和“蟒”的造形基本相同。只是头部、尾部、火焰等处略有差别。袍服中除蟒数、蟒爪以外,还有颜色的禁忌。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决不能穿黄色的服饰。否则,就犯欺君之罪也是格杀勿论的。 4、朝珠与朝带 朝珠与朝带,是清朝礼服中的一种佩饰,,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挂朝珠,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军机处、科道、侍卫、礼部、国子监等所属的官员,不分等级一律可挂朝珠。这也是我国古代王公贵族,佩玉之风的沿袭。也不可排除一种宗教信仰的原因。满族信仰萨满教和佛教,朝珠,有如佛家用的“念珠”。清代的朝珠,共有一百零八颗,用四个大珠将其分成四分,称为“分珠”,象征四季变化,在朝珠上还有三串小珠,称做“纪念”。纪念上还有三个小分珠,据说是象征一个月里,上中下三旬的三十天。朝珠是高级官员区分等级的又一种标志。 所谓朝带,是一种用四块金属版为装饰,衔接丝带的腰带。清代官员穿公服时要穿官靴,多为方头靴,穿便 服时穿黑布鞋。靴与鞋的造型式样有云头、双梁、扁头等样式。另有一种公差等人穿的一种官靴,叫“爬山虎”快靴,底厚筒短,便于出门时跋山涉水。 总之,我国的官服制度与清代官服是建立在“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旧时代的产物,是封建宫廷对统治制度的维护手段之一,随着封建王国被推翻,封建的服饰等级制度逐渐在人们的观念上土崩瓦解了。
三、 清代官服的文化蕴涵
其实,清代官服,我们并不陌生,它的独特款式造型及色彩,我们今天都可从一些当代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戏剧、电影、电视剧中看到。它和清代的其它服饰一样,是以浓郁的满洲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装饰风格,在我国历史上曾经盛行过近三百年。清代的官服的制定与沿革是与满族的习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以满族服饰为基础,有采纳了汉族服饰中的某些元素发展而来的。因此,它引起了我们今天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及服装史学等多方面学科研究的注意和兴趣,从中可以窥见,满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民族之间的互相影响以及我国服装发展、演变的规律。研究清代服饰及官服沿革与文化,也为电影、戏剧、美术界、歌舞等文化领域,提供详实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资料。 清代官服的继承与演变,说明了清代不单继承了汉族在历史上衣着的长处,而且还把自己民族经历过检验、实践、证明既合于生活需要,又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保留下来。它把继承、改造、创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古代服饰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在清代服饰沿革中,尽管在民族“易服”上,他们为了巩固其在全国的统治地位,推行了一套强硬的政策,但是在二百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长袍马褂和短衣式的服装结构,是有生命力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对汉族传统服装的一种补充和发展。从衣着特点和传播的持久性来分析,它是以新代旧的一种进步,是时代进步的一种反映,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可以说这种变革,已经形成我国传统服制的又一次飞跃,是历史上继战国时代的“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突变。所以说这种改革是起到了推进服饰演变的积极作用。 满装官服的长袖窄衣与历代数千年的宽袍大袖和拖裾大冠形式相比,形成了鲜明反差和对比。
Ⅳ 清朝的官员为什么有两种帽子
凉帽:夏天大臣们在宫中所戴的官帽,又竹藤制成,散热性好,且不易生虫,还能防晒防雨。
电视剧中的和珅就带着这种夏季凉帽。
暖帽:冬天大臣们在宫中所戴的官帽,四周有翻起,形成双层结构,非常暖和。
便帽:也称瓜皮帽,由六瓣合缝,有六合一统之意,这种便帽样式众多,由平顶尖顶,软顶硬顶之分,不仅清朝官员可以戴,老百姓也可以戴。
和珅经常随着皇帝微服私访,二人所戴的就是这种便帽。
除此之外,根据官帽上的顶珠形状不同,官帽也分两种,一种是上朝时所带的朝冠,另一种是大臣们平时在宫中佩戴的吉服冠,顾名思义,吉服冠便是穿吉服时所佩戴的,而吉服就是大臣们在宫中穿的衣服。
Ⅳ 清代官员的冠帽分为哪两个部分
清代男子的冠帽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礼冠,一种为便帽。礼冠又称大帽子,其制有二:一为冬春所戴,叫暖帽;一为夏秋所戴,叫凉帽。按礼部规定,换季之日须统一,每年三月、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由礼部奏请。
暖帽一般多做成圆型,周围有一圈朝上翻卷的檐边。檐边的材料多用皮制,也有用呢、绒为之者,视气候变化而定。颜色以黑色为多。所用皮毛,也有分别。据清代叶梦殊《阅世编》记,最初以貂鼠为贵,次则海獭,再次则狐,其下者滥恶,无皮不用、由子海獭价格昂贵,故有以黄狼皮染黑而代之者,名曰骚鼠,时人争相戴之。
康熙年间,江宁等地新制有一种剪绒暖帽,色黑质细,宛如骚鼠。由于价格更为低廉,一般学士都乐于戴用。在暖帽的顶部,装有红色帽纬,或以丝制,或以缎裁,帽纬之中则装以顶珠。
凉帽之式,如同斗笠,呈喇叭形。喇叭口初尚扁而大,后尚高而小。它的具体做法是用玉草(俗称德勒苏草)或白草编织成圆锥形帽胎,也有用藤、竹、蔑席或麦秸编织的,外裹白色、湖色或黄色的续罗,边缘另用石青色织金边镶沿。
冠内缀有圆箍,圆箍的两旁垂以缎带,使用时缚于额下,以免滑坠。冠前另以金佛为饰,后面缀有舍林。在凉帽的顶部,也装有顶珠及红纬,制同暖帽。
礼冠之中,又有朝冠和吉服冠的分别。它们的区别主要在冠顶:朝冠的顶部一般制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间有球型珠宝,下面是金属底座。吉服冠顶比较简单,仅有球型珠宝及金属底座两个部分:底座有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在底座和顶珠的中心,都钻有一个5毫米直径的圆孔:从帽子的底部伸出一根铜管,然后将红缨、翎管及顶珠串上,再用螺纹小帽旋紧。
顶珠又叫顶子,以颜色及材料的不同,来区别戴冠者的品级:
朝冠顶子,文武一品官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文三品用珊瑚、武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碑璨,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顶,九品用阳文镂花金顶,未人流者,同文九品。
吉服冠顶子,文武一品官用珊瑚,二品用镂花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阵碟,以下官品的顶子质料与朝冠相同。官员若触犯法律,在被罢免之时必须将帽子上的顶珠取下,表示已不带官职。
在顶珠之下一般还装有一根两寸长的翎管、用以安插翎枝,质为白玉、翡翠或珐琅,也有用料器制成的。翎枝一物,源自明朝,当初多插在遮阳帽上,染天鹅翎为之,贵者三英(枝),次者二英,再次英。
清朝的翎枝,有花翎、蓝翎两种。花翎是用孔雀的翎毛制成的,俗称孔雀翎。其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所谓“眼”,是指翎毛尾梢的一圈鲜艳的斑纹。按清朝礼仪,冠上所插翎枝,以翎眼多寡辨别等级。
孔雀翎中,以三眼最贵,惟宗室贝子可戴;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二眼;内大臣,一等、二等、三等侍卫,前锋、护军参领,诸王府长史,一等护卫戴一眼。蓝翎则以鹊羽所制,其七无眼,贝勒府司仪长,王府、贝勒府二、三等护卫等戴蓝翎。
明清两朝的翎枝差别,主要在它的装法:明朝是将翎枝插在帽顶中间,呈直竖状,而清朝却将翎枝拖垂于脑后。
在清朝初期,花翎极为贵重,很少有汉人和外任大臣插戴。随着时间的推移,凡有军功的人,几乎都能得到赏戴花翎的待遇。道光以后,这种礼仪已不甚严格,与花钱捐官相适应,也可花钱捐买花翎、蓝翎,甚至可以随意选戴。
清代官吏外出遇雨,另有雨帽。这种雨帽多制成尖顶,形如覆锅,以细竹为胎,外蒙油绢、油纸或具有防水性能的羽缎,也以颜色辨别等差。如乾隆朝规定:一至三品官用全红色,四至六品官用红色,加青边,七品以下用青色加红边。皇帝身边的侍卫、起居注官,及奏事处、批本处的行走人员,即使不够下品品级,也可假借三品待遇,使用全红色雨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