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草帽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大概就是用手摸起来比较柔软就可以,然后洗净找一个气球吹到河草帽内圆一样大,也就是气球能正好把草帽撑起老帽子不会掉落为止,然后拿到阴凉处晾干,帽子就恢复原样了,以后帽子不带了也这样存放,以后就不会变形的,适用于任何怕压的帽子。
『贰』 织帽子的方法
有耳帽子(棒针、中绒、双线)左手起头(右手拿针):7个(老式起头)第一批平针第2批两边各加一个头(第2个头上挑加,这样没有针眼)第3批跟织以后每逢双批两边像第2批一样加头,单批跟织加至15个头,直接向上织,织至从第1批数10个上针结束,断线,头直接放在针上。(耳)每2个耳10个上针结束后,再翻过来织1批,顺着加头,第1根针加7个,第2根针加15个(加头时用老式起头),把第1个耳织上,再加14个头,共66个头(22/根针),织5批上针,再织1批平针,开始排花。织4个平针1个花朵(1个头里加3个再收掉)。后每织10个头织1个朵,每批织完跟织1批。每朵向两边扩1个,从下面数第4个朵时中间织一个朵,然后再向中间收1个朵结束(就是每组织5个朵,1、3、1)。向上织4批平针,在原来的两组花朵中间有4个平针,将中间两个平针顺并,并且做成一个朵,跟织完后,织1批上针,1批平针(平针中收去4个头),织1批上针,1批平针,分七瓣(织6个头,第7、8两个头并,第),依此向上收(每次跟织),收至14个头用缝针一齐收,两圈。结束。头顶用毛线做个球钉上耳下用毛线编两根带子,带子尾巴再做两个球,全部结束。可以带上试试喽!呵呵……
『叁』 用什么方法可让棉布帽子变硬一点
在我们这叫做浆一下就可以了。
过去家里的被单,床单,被罩洗完漂洗几遍在晾之前,用开水冲点淡淡浓度淀粉液,把衣物在里面侵均匀就晾干,效果就像你要的那样了。
『肆』 戏曲帽壳怎么做的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材料来定型
戏曲帽壳怎么做的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材料来定型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
现在制作,用毛头纸多层(农村糊窗户用纸),浆糊粘合晾干,做成帽子的内胎;
外面用黑绒布幔上去,而且纱帽是分为前后两个独立的部分制作的。
纱帽翅用细铁丝拧成弹簧,窝出帽翅框架,然后用细铁纱裁成大小合适的片,用骨胶粘到铁丝框架上,喷上金色或银色漆打底色,再用硬卡纸雕刻出纱翅内的花纹,染上颜色,同样用骨胶,铁丝固定在帽翅骨架上,纠正一下形状,插在乌纱帽后面就行了。
其他盔头制作方法大概类似,王(皇)帽、帅盔、中军盔、驸马套、凤冠、大罗帽、大额子、小额子、通常,盔头全部是硬纸胎,没用纺织材料,方法也是想用硬卡纸雕出底板,用细铁纱附上去做胎。
北京、江苏,都有专门制作戏剧的盔头、头面、脚下的鞋子,靴子,彩鞋等等。有时间可以去参观一下学习学习,看一眼,就会一目了然。制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附录:
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一种便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
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这两只帽翅从宋初开始逐渐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戏曲盔头
(图片摘自《网络图片》)
『伍』 这个帽子是直接织成一个圆圈没有缝合 我很想知道图中的两种针法 有针织针织高手教我一下 非常感谢
买那种圈的针或者四根针一起。
『陆』 帽子织好后感觉帽沿有点小,有补救方法吗
新织的毛线帽,沿儿有点小,我感觉你是从下往上织的,可以沿着起头的边缘挑起一圈针继续织,织够理想的长度锁上边,卷起边来把挑针的边缘遮盖上,就可以了
。
『柒』 草帽如何定型
往帽子里塞个碗。
如果是草帽、就塞个痰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