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子的发明来自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对权力和地位的重要认识。奴隶社会时期,帽子一开始只是在官僚统治阶层普遍使用,它的装饰和标识作用,象征着统治权力和尊贵地位。这时的帽子应该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佩戴,不同样式的帽子标示其地位和权力的大小。清朝末年,西洋文化的传入,西洋的帽子文化传入才使“帽子”在社会上普遍流行起来。在现代社会“帽子”可以说在向历史的“反方向”发展,它不再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成为一种装饰品和防热御寒的工具。
㈡ 西藏的喇嘛的帽子是怎么来的,像个大饺子那种帽子
据说叫班霞,黄色是宗喀巴首先戴的,还有红色,黑色,白色之分,印度传过来的
㈢ 在西藏路中间放个帽子是什么意思
藏族帽子种类繁多,主要有毡帽、皮帽、金丝花帽等。毡帽是藏族最古老的二种帽子。藏族学者根敦琼培所著《白史》,就有古代安多玛贾绷若头戴毡帽的记载。至今甘、青有些地区仍有戴这种帽子的。它以白毛毡为原料,帽顶尖高,相檐很小;制作简单。现代安多地区的红缨毡帽、工布地区的男式夏毡帽,基本形状仍是古老毡,帽沿传下来的,只是用红缨、金花缎等加以装饰罢了。内地出产的毡帽、礼帽也为广大农牧区及城镇人民所喜爱。牧区喜欢戴的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张狐皮做的,有些讲究的则用缎子做帽面,帽檐用狐皮,年轻人戴上显得潇洒、魁梧。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的民族帽,不过男女戴的式样有所区别。金花帽是用金花缎、金丝带做装饰,以毛毡和皮毛作面料,这样做出的帽子,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格外精神。格桑丝尤藏族妇女夏天戴的帽子中有一种叫“格桑丝尤”或“丝热”的箕形帽,它是用四根竹条、柳枝或筷子作骨架,面料以黑布镶花缎或全绸缎缝制。帽檐伸出额头用以遮阳。毡帽它是用白毡制成,外罩一层白布,帽沿以黑布压边,加上尖顶的帽筒象是戴着一朵喇叭花。这种帽子有双重功能,一来白布在外可以反射阳光,二来白毡在内可以遮挡雨水和保暖。狐皮帽这是应于高原牧区的需要而产生的冬帽,前遮眉毛后接领,两边掩盖耳朵,可以根据需要伸拉到肩颈部位。平时卷起露出蓬松的帽沿,帽后有开口,两边各缀一条彩带。一般狐皮帽的帽筒分为两种:尖顶和圆顶。筒高三十厘米,用锦缎缝制。圆顶帽筒的顶,多用数片大小不等的圆形绸缎叠压。很象一朵艳丽绽放的花瓣。玉树民歌云:“狐皮帽子毛儿黄,清风吹动似波浪……”武士帽这种帽子流行于康巴地区的玉树一带,一般只是在跳锅瓦舞蹈的时候才戴.它和很多藏区的红顶穗帽比较相近.因为这种帽子在五十年前的玉树十分流行,有很多不了解玉树地域划分标准的人将玉树称为:红帽国羔皮帽这种帽内都是白色的羊羔皮,帽外皆缎面,盘形,中间有窄小的帽筒用来将帽子固定在头顶。这种帽子只具备防晒的功能,适应夏季高原的需要。
㈣ 为什么喇嘛的帽子不一样有的是尖帽子。有的是鸡冠帽。
喇嘛的帽子不一样是因为藏区的僧人因僧位高低或教派不同而在戴僧帽上呈现出的多样性。尖帽子是班智达帽,它有一个高高的尖顶。俗称的鸡冠帽是卓孜玛和卓鲁,是藏区独有的僧帽。
班智达帽的尖顶,象征佛法至高无上的中道观,两块延片则代表二义谛。班智达帽最早由阿底峡尊者传人藏区,班智达帽是代表最高学位。各大寺院、各教派的赤巴、堪布、上师可戴这种帽子,有些寺院的活佛也戴此帽,其他僧人则不能戴班智达帽。
卓孜玛和卓鲁是藏区独有的僧帽。蒙族地区的僧人也戴这两类帽子,那是随藏传佛教传入蒙族地区的。卓孜玛和卓鲁形似鸡冠,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卓孜玛的冠穗是拢在一起的,而卓鲁是散的。三大寺中一般僧人戴卓鲁,大小执事僧则戴卓孜玛。扎什伦布寺内密宗僧人和有学位的僧人都戴卓孜玛,其他僧人则一律戴卓鲁。
布达拉宫的僧人和扎什伦布寺孜滚僧人所戴的卓孜玛其顶端略弯一些,而且冠穗也略微散一些。噶玛噶举派平时的宗教活动都戴卓孜玛或卓鲁。在举行重大仪式时必戴夏查帽。夏查帽形状像孔雀开屏。其它教派则与三大寺一样,在戴帽子上也讲僧位高低。
宁玛派各寺中,赤巴、堪布、活佛等戴班智达帽和乌坚班夏帽,其余僧人则戴红色卓孜玛和卓鲁。这一点除格鲁派以外的其它教派都一样。
此外,各教派的大活佛有一些独特僧帽。其中有些是皇帝或国王所赠。比如,噶玛噶举派的活佛噶玛巴所戴的黑帽是第二世噶玛巴担任元帝师时皇帝所赐。噶玛噶举红帽派的红帽也是元帝所赐。宗喀巴大师的弟子降钦曲杰·释迎益西担任明帝国师时,明帝赐给他一顶黑帽。
四世班禅所戴贡夏帽是一顶中央为黄色,四周为红色的帽子,相传这是一位宁玛派活佛所献。当时,四世班禅看到这顶帽子时很高兴地说:“这顶帽子很吉利,象征宗喀巴创立的教派永恒不灭。”
㈤ 西藏冒都由来
昌都县城坐落在群山怀中,它被称作从四川和云南入藏的门户。昌都是藏语,其意为“水汇合处”。扎曲和昂曲在昌都相汇为澜沧江。这也是昌都这一名称的由来。
昌都地区古称"康"或"客木",以区别于卫、藏、阿里等地区。昌都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1977年和1980年相继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昌都卡若遗址和昌都小恩达遗址表明,早在五千年以前,昌都地区就已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已形成了初级村落。当地的居民已开始种植易于生长的谷子,饲养适应性广泛的家畜猪,同时也以狩猎狐、青羊、马鹿等作为补充。昌都地区的察雅一带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中《桨巴》所记述的格萨尔与"炯巴"人为争夺食盐而发生交战的地区。按照藏族传统的地理概念,这里同时是"朵康六岗"中的察瓦岗,系有名的产盐之地。考古发现与实地调查,也可以发现不少当地居民传说是"炯巴"人留下来的石墙、石阶等建筑遗址。
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昌都地区是著名的"东女国"和苏毗王国的所在地。据《旧唐书》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蛮西南蛮传》 记载:"东女国,西羌之别称,以西海中复有女国,故称东女焉。俗以女为王。东与茂州、党项接,东南与雅州接,界隔罗女蛮及百狼夷。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为船以渡。"我国著名藏学家任乃强先生考证也称,今昌都一带为东女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此今日在昌都地区还可以看到吐蕃东女国和苏毗王国文化的痕迹。
公元13世纪,元朝将西藏归于祖国版图后,在昌都地区和四川甘孜设置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帅府。明朝时西藏佛教格鲁派兴起,其影响逐渐深入康区,在昌都地区形成若干呼图克图--大活佛转世系统。明朝政府在此设置了朵甘都指挥使司,委任各地的部落酋长和各大头人与寺庙的大喇嘛管理。明(1368-1644年)末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白利土司后,昌都地区也受固始汗的统治。清朝(1616-1911年)在这个地区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辖其地,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管理。清朝还在昌都设立了粮站,委派粮台、游击等文武官员驻守昌都,并从四川、云南派有制兵130名驻扎昌都,传递谕旨奏折,保护昌都寺大活佛和粮台。清末赵尔丰在昌都地区的一些地方实行改土归流,昌都地区改称川边。
1950年10月19日后,成立了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并下设3个管辖区,即昌都解放委员会直辖13个宗、三十九族地区第一办事处所辖10个宗和波密地区第二办事处所辖3个宗及盐井、察隅共28个宗,直属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管辖。1955年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后,昌都地区则划规其管辖,1960年初设昌都地区行署,专署驻昌都县。
1960年设昌都专区,专署驻昌都县。以昌都宗与拉多宗合并设昌都县;以江达宗与西邓柯宗合并设江达县(驻江达);以贡觉宗与三岩宗合并设贡觉县(驻莫洛);以察雅宗设察雅县(驻烟多);以左贡宗设左贡县(驻亚中);以江卡宗(芒康宗)与盐井宗合并设宁静县(驻嘎托);以桑昂曲宗设桑昂曲县(驻吉公);以八宿宗设八宿县(驻同卡);以洛隆宗与硕督宗合并设洛隆县(驻洛隆);以边坝宗与沙丁宗合并设边坝县(驻边坝);以丁青宗与色扎宗、尺牍宗合并设丁青县(驻甲木塘);以类乌齐宗设类乌齐县(驻类乌齐)。将嘉黎宗及倾多宗、易贡宗、曲宗划归林芝专区;巴庆宗(巴青)、比如宗、聂荣宗、索宗划归那曲专区。撤销第一办事处与第二办事处。昌都地区辖昌都、江达、贡觉、宁静、洛隆、丁青、边坝、察 雅、桑昂曲、八宿、类乌齐、左贡等12县。
1961年八宿县由同卡迁驻白马。1962年9月,昌都专员公署办公会议对各县行政区划作了调整,昌都地区12个县划为94个区、1个镇(昌都县城关填),472个乡。
1964年原林芝专区所属波密县(驻扎木)划入昌都专区。辖13县。
196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宁静县改名为芒康县(为尊重群众原有的习惯称呼)。196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桑昂曲县改名为察隅县(驻吉公)。
1970年昌都专区改为昌都地区,地区驻昌都县。洛隆县由洛隆迁孜托;边坝县由边坝迁驻草卡区的东马司(距草卡区6千米)。昌都地区辖昌都、贡觉(驻莫洛)、左贡(驻亚中)、察隅(驻吉公)、洛隆(驻孜托)、丁青、波密(驻扎木)、江达、察雅(驻烟多)、芒康(驻嘎托)、八宿(驻白马)、边坝(驻东马司)、类乌齐等13县。
1971年左贡县由亚中迁驻汪达。
1975年类乌齐县由类乌齐迁热扎卡。昌都地区辖昌都、贡觉(驻莫洛)、左贡(驻汪达)、察隅(驻吉公)、洛隆(驻孜托)、丁青、波密(驻扎木)、江达、察雅(驻烟多)、芒康(驻嘎托)、八宿(驻白马)、边坝(驻东马司)、类乌齐(驻热扎卡)等13县。
198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昌都专区的波密、察隅两县划归林芝专区。昌都地区实际辖11个县,90个区(镇)。
1987年3月始,实行撤区并乡,
㈥ 藏族服饰的历史渊源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目前关于藏族服饰最久远、现存的实物资料是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少量装饰品,有片饰簪、璜、珠、项饰、牌饰、贝饰等,反映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青藏高原土著居民已有了较高的审美情趣,不仅有了缝织衣物的骨针,还具备了需一定审美意识方能创造出的璜、珠等,这也许是藏族服饰文化的先声吧! 藏族服饰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中二丁王时(相当于中原西汉中期),南方雅隆河谷的吐蕃开始了冶炼铁、铜、银等矿产,为金属饰品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藏史记载,公元三世纪的拉妥妥日年赞时,吐蕃赞普的服饰巳与众不同,出现了服饰等级的差异。史载松赞干布时期,吐蕃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吐蕃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其服饰文化日渐发达。吐蕃奴隶制王朝等级森严,在服饰上的表现也日臻完备。从反映吐蕃盛时的敦煌壁画可看出,君臣服饰的等级差异,藏王一般只有赞普才能使用的三瓣宝冠箍住的有凹槽装饰的无沿帽,呈红色,通常高于一般人的帽子;藏王的侍从或臣下往往戴平顶无沿帽。衣袍的式样也各有不同,官吏的章饰规定有一等瑟瑟,二等金,三等金包银,四等银,五等铜,六等铁等大小两类,共十二级,装在方圆三寸的盒子里挂在胸前,以区别职位的高低。武将的头盔有形如塔的装饰,战士头盔上有三只彩旗以表示出生的年月,随着惟以淬砺为业的吐蕃冶炼业的发展,军队的铠胄日趋精良,有的周身仅露两个眼窝,劲弓利刃常不能破,其威严、勇猛之气在今天大昭寺壁画的吐蕃武士像中尚历历在目。吐蕃贵族不仅本人穿着华贵,还在聚会宴客时,把佣人装饰起来。而作为赞普的松赞干布则用一种红带子包头,身着长袍,足穿脚尖朝上的靴子,据《红史》载,这种王服是受波斯王朝的影响,反映了文化交往已影响到了服饰文化层次,而从松赞干布伊始的吐蕃与中原的密切交往,两种民族文化的长期接触更为藏族服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史载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入诸种花缎、锦、绫罗与诸色衣料二万匹,还有大量的金玉器具。松赞干布及吐蕃大臣纷纷自行去掉毡裘,改穿绢绮。近代西藏的高级官吏,头发绾成一髻,戴金翅白纱帽,这是唐代进士的服饰。此外,还采纳文成公主建议,令国人禁止赭面(用油涂面),文成公主进藏还带来了种植蚕桑和纺织技术,植桑织丝兮大大的促进了吐蕃服饰技艺的发展,青海海西州都兰出土的大批吐蕃服饰文物,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吐蕃服饰的工艺水平。服装的织物纹样多为联珠动物纹,装饰品的金质首饰、佩饰的精美使人叹为观止。今天藏族妇女饰品的镶嵌形制,可以从这些文物中找到原型。斯坦因的《古代中亚文化遗迹》一书也曾提到:在吐蕃发现的遗物中,有很多具有花纹的丝织物,花纹中有些是印的,有些是织的,花纹图象的变化很多,这一点很可以表示吐蕃商业的地位,……大概是中国与西亚之间的贸易重点。频繁的交往促进了吐蕃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服饰文化的发展。
吐蕃是一个军事帝国,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征服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的许多其他民族,这是造成今天各地区藏族之间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在服饰的表现上也是如此。吐蕃时代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服饰的不同,东女部落住在康延川(今昌都),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其女王穿青毛绫(氆氇)裙,上披青袍,袖长到地,冬穿用文锦装饰的羔裘。发作鬟髻状,两耳垂珰(耳环)。足穿革素(皮靴)。一般男子披发,妇女辨发,男女都用彩色涂面。王死居丧三年,不易服,不梳洗。附国是以今四川甘孜为中心,包括今四川阿坝一带的嘉绒藏人的藏羌融合体。他们头戴圆形皮帽,或带幕离佳(即面罩一类饰物,为妇女所带)。身披毛曷毛(氆氇一类)、皮裘,穿牛皮鞋。颈系铁索,手贯铁钏。王与酋长以金为首饰,胸前挂着三寸长的金花。党项则是纯游牧部落,服毡袭褐,披毡以为上饰,早在北周时巳能制造精美的犀甲、铁铠。四川西北部还有属党项部落联盟的邓至、武兴国和宕昌等,服饰习俗为头藏乌皂突骑帽,身穿长袍,下着小口裤、足穿皮靴,与今四川牧区藏族服饰相似。此外青海地区有吐谷浑,贵妇人披锦袍,戴金花冠。如女发型为辨发披于后,后饰珠贝,以繁多为高贵,这一服饰与今青海藏族妇女大致相同。这些地区服饰特征是今天各地不同藏族服饰的母型。 吐蕃王朝崩溃后,从九世纪中期到第十一世纪的二百余年间,西藏社会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的混乱状况。这一时期战乱不堪,服饰艺术的发展也难免厄运,停滞不前,而与战争有关的武士服饰却济时发展。在西藏阿里古格王国的遗址中,发掘有大量古代武士的盔甲和武器。其铠甲多为钢片甲,是用细皮条串结钢片而成,串结方法颇为复杂,武器中的盾牌,系用藤条编织为圆形,直径八十厘米,正面镶有铜质加固件,铜件上雕刻有细密的纹饰,故亦可谓是铜饰件,背面有四个铜环,环间可用皮条相连,作握柄之用,无论这些服饰和兵器,是西藏本地生产,还是外来流入,都说明其时西藏的武士服饰已具鲜明的本土特征与个性。
这一时期的服饰发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佛教僧侣服饰的兴起。公元八世纪,西藏出现了第一批僧人,服饰由赞普府库供给,后由百姓、政府共同供养。佛教服饰亦形成等级区别,并有节日与平时的不同装束,自成体系。不少上层僧侣生活奢侈,衣着华丽,下坐重裀,上张伞盖,身衣锦缎……。早期西藏僧侣服饰受印度影响甚大。据传说贝霞帽最早则是由印度国王赠给宁玛法王莲花生而流传下来,成为西藏僧帽中的一种,但后来西藏僧服衍变发展较快,极具地方色彩。朗达玛灭佛后二百余年,佛教重新兴起,并且形成众多的派别,各派不仅在佛经教义的诠释上不同,而且在服饰穿着上也不相同。古老的宁玛派僧侣着红色袈裟,故又被称为红教。而噶举派则以戴红帽或黑帽以示各支派的区别。这种以服饰表征身份、信仰的现象正是西藏服饰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西藏服饰史上颇具特色之处。
元代,西藏隶属于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与元王朝发生了密切的交往,服饰上所受的影响也较前朝为大。元王朝在西藏分封安抚使、招讨使、万户等各级官吏,不同品级穿着不同花饰的藏袍,戴不同的顶冠,以至民主改革前噶厦政府的四品官的一种官服名称还保留着元朝的叫法寸扎花尔白玛(藏语意为莲花纹样的蒙古袍)。官品的主要标志也表现为蒙古式的江达(即圆冠)上的顶饰的差异。官吏贵族的管家、随从、佣人的帽子也有一定的形式,大管家在举行仪礼时要戴索夏(即平顶围穗蒙古帽)等等。还有一种贵族平时戴用的夏木包多的饼形帽,管家或根布(乡官)等也常戴,这个时期萨迦上层官吏、贵族的服饰或仿效蒙古贵族,或直接为元王朝赠赐,穿用十分普遍。西藏北部牧区与蒙古族交往较多,至今尚保有一定蒙古服饰习俗。
元朝藏族服饰另一特点是宗教信仰对服饰的影响增大。随着佛教的中兴,严格的僧侣等级趋形成,使得宗教文化以多种形式与手段渗透于服装、鞋帽,而且以特定的图纹或符号来表达一种特定的意思。这种现象还影响到民间装束,如出现仿袈裟色泽的藏袍和印有宗教符号及佛教法宝的装饰品等等。 明朝,中央与西藏地方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明王朝设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挥使司,管辖今西藏、甘肃、青海和四川西部的藏区,并常赏赐给藏区上层贵族以大量的锦帛、裀褥。而从藏区进贡的物品中看,氆氇、毛缨、足力麻、铁力麻等纺织物品占了贡物的大部分。说明当时藏区的纺织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而纺织业正是服饰发展的基础。为明代藏族服饰业发展提供的另一个优良条件是中原与西藏官方民间的大量的茶马贸易,为西藏输入了大量的布帛、缎绸和纺织成品,这些贸易是以前任何时代都难以企及的。
此外,明代西藏的藏戏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藏戏艺术密不可分的服饰艺术也自然迅速兴起。藏戏服饰除了历史上贵族们的日常服饰外,还发展出了另一类高度夸张的服饰以及大量的面具。并且这些服饰和面具都是严格按照戏剧角色的地位身份配置,并为其性格特征服务的。这类服饰艳丽、夸张,重在表现力与强烈的装饰效果,成功地将西藏服饰经过艺术处理后搬上了戏剧舞台,为西藏服饰文化增添了新的血液。同时又大大促进了西藏戏剧、舞蹈、美术等艺术的发展。 藏族男性服饰分勒规(劳动服饰)、赘规(礼服)、扎规(武士服)三种。
勒规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勒规也随之变化,春夏季上身普遍穿棉布或白茧绸镶锦缎齐腰短衬衫,左襟大,右襟小,再穿棉、毛料缝制的圆领宽袖长袍,藏语叫楚巴,一般用加差朶拉(七彩大花带子,用红、绿、青、紫等七色条纹装饰毛料长带,长约2米,宽约20厘米)将楚巴围系在腰间,两袖交叉经前腹围系在腰后,长跑下垂的部分边沿齐于膝盖,腰部形成一个囊带,用来装随身携带的物品。裤子腰围、开挡和裤脚都很宽广,脚穿短统藏鞋,头戴毡礼帽。秋冬季衣裤均为牛羊皮革制品,或用人造裁绒逢制的,楚巴亦为毛料或羊皮,头戴有护耳的皮帽,脚穿长统皮鞋或皮底绒帮的自制藏鞋。
赘规
赘规为节庆盛装和礼仪服饰,选料昂贵,做工精致,是藏族服饰的精品。男性赘规上衣内外衫。内衫,藏语称囊规或对搪,多选用丝绸和萤绸布料,颜色普遍为白色、紫色、浅黄色,对襟高领,襟边和领口均用金边或银边镶嵌,也有选各种颜色纹花的绸缎作布料的,内衫均为齐腕长袖;外衫,藏语称交规或崩冬,选印有圆寿、妙莲及其他花卉图案的锦缎为料,样式与内衫相同,只是无袖。楚巴领子、袖口、下摆或以水獭皮,或以豹皮,或以虎皮作装饰镶边,镶边宽度尺许,最窄也有五寸,有的还要在镶边上用白皮毛拼成“ (藏语称庸仲仁姆,象征坚固不摧、永恒常在)的图案,沿镶边内用窄于镶边的传统花色锦缎压边,再用金银扁线镶饰,有的镶三层边,最底层为水獭皮、水獭皮上面是貂皮,最上面是虎皮,几乎楚巴的整个下摆都是被镶边覆盖。裤子君为白萤绸缝制,脚穿皮底绒帮的藏式长统鞋子。男性的首饰主要有嘎乌,斜插腰刀,楚巴后摆做好漂亮的波状尾褶,佩挂嵌龙银刀,足蹬藏靴时,一幅康巴男儿的英俊形象和剽悍气质便会令人为之倾倒。
扎规
头戴狐皮帽,身穿貂皮镶边的氆氇或毛呢楚巴,腰插长刀,身佩挂护身符和长短枪,倍显武士英姿勃发的阳刚之美。 藏族的服饰还主要表现在妇女服饰在节庆、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仪礼时的服饰变化上。节日服饰都较平时着装富丽、盛重。这一点众所周知,而成人仪礼和结婚前后妇女的服饰有较大差别却是藏族服饰制度的一大特色。青海农区藏族姑娘到十五、十七岁时,要把童年型的辫套改为成年型辫套。并要选择吉日进行,称戴天头(即姑娘成人礼),要请僧侣先举行宗教仪式,再由成年妇女为姑娘更新装,拜佛、祖先和父母,这时女眷们唱《跪拜天·祖歌》。海西藏族姑娘在十五岁要佩挂马尔顿(发套)它用布或绸缎制成,上面饰以许多银盾、珊瑚。果洛藏族新婚女子要穿大袖大褂和华丽的背心,大褂袖口镶有一圈彩虹式贴边。同样,天祝藏族未婚女子的发套比已婚妇女发套短得多,而阿坝州藏族女子十六岁后才开始蓄发结辫。甘肃卓尼未婚少女把三根辫梳编起来,已婚妇女则中间编,两边不编,但从腰以下又都编串起来。
有些成年服饰还保留有古风,如阿坝州松藩农区藏族妇女成婚后,头上要盘镶有琥珀的小管粗布袋,这类头饰据说是西藏阿里地区古代妇女才有的头饰,在今天整个藏区已少见。
㈦ 西藏的喇嘛为什么要戴帽子
天太冷、身体不好、头有病,可以戴帽子,西藏喇嘛全戴帽子,冷啊!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出家人不要戴帽子,出家为了解脱啊!光头上什么都没有,戴了一顶帽子,变有了嘛。“光头”应该解说为“光荣的头”(众笑)。在家人一看见出家人光头,马上起恭敬心,光荣啊!戴了帽子就把光荣压住了。即无贪恋。
㈧ 藏族的几种藏帽
藏族帽子种类繁多,主要有毡帽、皮帽、金丝花帽等。毡帽是藏族最古老的二种帽子。藏族学者根敦琼培所著《白史》,就有古代安多玛贾绷若头戴毡帽的记载。至今甘、青有些地区仍有戴这种帽子的。它以白毛毡为原料,帽顶尖高,相檐很小;制作简单。现代安多地区的红缨毡帽、工布地区的男式夏毡帽,基本形状仍是古老毡,帽沿传下来的,只是用红缨、金花缎等加以装饰罢了。内地出产的毡帽、礼帽也为广大农牧区及城镇人民所喜爱。牧区喜欢戴的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张狐皮做的,有些讲究的则用缎子做帽面,帽檐用狐皮,年轻人戴上显得潇洒、魁梧。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的民族帽,不过男女戴的式样有所区别。金花帽是用金花缎、金丝带做装饰,以毛毡和皮毛作面料,这样做出的帽子,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格外精神。格桑丝尤藏族妇女夏天戴的帽子中有一种叫“格桑丝尤”或“丝热”的箕形帽,它是用四根竹条、柳枝或筷子作骨架,面料以黑布镶花缎或全绸缎缝制。帽檐伸出额头用以遮阳。毡帽它是用白毡制成,外罩一层白布,帽沿以黑布压边,加上尖顶的帽筒象是戴着一朵喇叭花。这种帽子有双重功能,一来白布在外可以反射阳光,二来白毡在内可以遮挡雨水和保暖。狐皮帽这是应于高原牧区的需要而产生的冬帽,前遮眉毛后接领,两边掩盖耳朵,可以根据需要伸拉到肩颈部位。平时卷起露出蓬松的帽沿,帽后有开口,两边各缀一条彩带。一般狐皮帽的帽筒分为两种:尖顶和圆顶。筒高三十厘米,用锦缎缝制。圆顶帽筒的顶,多用数片大小不等的圆形绸缎叠压。很象一朵艳丽绽放的花瓣。玉树民歌云:“狐皮帽子毛儿黄,清风吹动似波浪……”武士帽这种帽子流行于康巴地区的玉树一带,一般只是在跳锅瓦舞蹈的时候才戴.它和很多藏区的红顶穗帽比较相近.因为这种帽子在五十年前的玉树十分流行,有很多不了解玉树地域划分标准的人将玉树称为:红帽国羔皮帽这种帽内都是白色的羊羔皮,帽外皆缎面,盘形,中间有窄小的帽筒用来将帽子固定在头顶。这种帽子只具备防晒的功能,适应夏季高原的需要。羔皮帽这是流行于安多藏区农区的一种帽子,帽内是羊羔皮,外部由红色的布料缝制,具有保暖的作用,一般在冬天才戴.藏式帽子有着如同藏族服饰的华丽富贵与用料考究的,作工精细,经久耐用等特点外,更能引人注目的是这一小宠物竟能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地域特色、职业、以及更加细致的社会地位、富裕程度、宗教流派等,真可谓藏族帽子是藏族文化的一个浓缩点。藏帽,一般有东毛冬帽和冬帽之分,按其特性,又可归纳为“普通帽”、“官帽”、“僧人帽”、“艺人帽”和“军人帽”等五大类。还有不同样式的“羔皮帽”、“金花帽”、“草帽”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朝夕相伴的普通帽,这都是农牧民自己的手工制品,形态各异,美观大方。藏族民歌中唱道:“狐皮帽子毛儿黄,轻风吹动象波浪”。在藏式各种帽子中,狐皮帽是最漂亮的一种,也是他们冬春季节戴的最多的一种。常见的狐皮帽,帽筒分圆顶筒形和尖顶袋形两种。用软缎、织锦缎等缎料缝制而成。圆顶帽筒的圆顶,多用数片色彩各异的绸缎叠压而成,看去象一朵绽放的鲜花,异常美观。一般狐皮帽高约二十厘米,围帽筒上卷一周,后有一开口,两边各缀一彩带。帽沿是狐皮帽的门面,多镶棕红、轻软、蓬松的藏狐皮。藏狐皮与赤狐皮一样,是一种十分珍贵的皮毛,一张上等藏狐皮,售价高达二、三百元,一张藏狐皮可制两顶狐皮帽,也有整张皮制一顶帽子,故连同帽面和帽里用料,缝制一顶狐皮帽,往往要花去几百元,在帽类的价格中,也算够昂贵了。牧人戴上狐皮帽,蓬松的狐毛,前遮双眉,后接皮领,两边掩盖双耳,不但暖和,而且十分威武。平时,牧人常把高高的帽筒垂于脑后。若通热天,则将帽沿卷高,多余的帽筒尽可戴在头上。如遇寒天,则把帽沿的耳后部分往下一拉,耳、颈、肩全都没于皮毛之中,甚至将大半个脸也遮盖起来,很适应高原牧区的特点。在冰天雪地中,狐皮帽格外耀眼夺目。远远看去,象一团燃烧的火球,又象一朵盛开的鲜花。当地民歌中曾有这样的颂词:“戴上狐皮帽子上山顶,轻风吹着好象一朵花儿红。”四川藏区的男子戴“高筒狐皮帽”,筒高约一尺,粗犷的男子汉戴这种帽子更能显示其威武与气度。甘南一带的藏族女士戴“全翻狐皮帽”,即帽筒上直接缝制狐皮。羔皮帽皆镶白羔皮。其形状与狐皮帽相似,只是帽筒较低,帽沿有卷上去的也有平展的,且帽筒用料也不十分讲究。羔皮帽的保暖性虽不如狐皮帽,但造价便宜,四季均可戴。在西部高寒地区,即使有狐皮帽的牧人,也大都备有这样一顶羔皮帽。过去牧人戴的狐皮帽和羔皮帽,多饰红色绸缎或布料。相传阿尼玛卿山神身躯魁梧、浓眉黑发、骑着白色骏马、昂首挺胸,用锐利的目光巡视,一旦发怒,犹如高山上的万丈瀑布、火山般震撼大地,显得威力无比。有时装扮成一个身着普通藏袍、头戴高顶喇叭形毡帽,骑一匹白骏马,挥动牧鞭在白云上面放牧的牧民,他有无穷的智慧、慈善的心肠、震慑人间群魔,保护着千万黎民百姓、永保四方安宁。这种毡帽四季都可以戴。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高高的帽筒。帽体用白擀白毡制成,外罩一层白布,帽沿则以黑布压边,形似倒扣着的长喇叭,设计是颇具匠心的。宽大的帽沿,既可遮阳,又能挡雨,即使冰雹打下来,也不用害怕。由于高原气候变化无常,毡帽又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太阳出来时,外面的一层白布可以起到反光作用;若遇阴雨天气,里面的毛毡既可防雨,又能保暖。昂贵耐用的“金花帽”是一种用金丝缎,金丝带和银丝镯做装饰,用当地产的氆氇和皮毛作科,故称金花帽,‘也叫“圆盔尕帽”,男用帽筒比女用帽筒高,而女式的“金花帽”比男式的更华丽,为藏族男女老幼四季所喜爱。“金花帽”,藏语叫“才仁金嘎”。这种帽子,据说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后,在布达拉宫一次歌舞宴会上,看到西山飘绕的彩云,有所启发而连夜秉烛设计制作的,是地道的藏帽。工布妇女戴“燕尾式反向帽”、即帽沿的两尾朝后,两尾中饰的锦缎也朝后,初看好象帽戴反了。那曲牧民寒冷时戴口袋帽。云南和四川平武藏族妇女帽上插有白羽毛。这都各有各的讲究,也有相关传说。藏族摄影师华贡杰在研究帽饰及其色调时说:象“金花帽”上的金丝织锦的应用;工布帽上的金、银镶边,这种金、银线和复色在运用对比色的同时相间出现,使整个帽子色彩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又赋予帽子以富丽灿烂的民族特色。礼帽也是藏家男女夏季常戴的一种帽子。平时除用于遮阳、防雨、御寒外,通常在节日或出门作客时戴。既作为装饰,也表示礼貌,与汉地戴礼帽的习俗相似。藏胞戴的礼帽,是厂家专为他们制作的藏式礼帽。与汉式礼帽的区别是,帽沿上有一按扣,可随时卷上扣住。藏式礼帽有米、驼、灰、草绿、藏蓝、绛紫等色。藏式帽实用性较强,也讲究美观,但其中的达官贵人的帽子有较严的规格,能显示不同等级。“房徐帽”就是地位与权势的象征,也是正教合一的产物。到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赞干布建立蕃王朝后,藏族服饰进一步改进和美化,贵族服饰步入制度化。就从冠可以窥豹一斑。当时藏王戴一幅红绸在头上缠成宝塔形状的“朝霞帽”。元明时期,西藏王公贵族曾风行黄袍“红缨帽”。五世达赖时,专门组织专家参考古代藏仪和明代藏仪,就各个等级的着装,帽式及佩饰大小都作了详细规定。西藏地方政府时代,四品以上官员戴“铁环帽”,藏语称“江达”,官品大小具体看帽顶饰品。五品以下官员戴一种黄色圆帽--“夏傅帽”;白帽是僧官在夏季典礼时所戴白色礼帽。这种森严的等级服制在贵族官僚中一直倡引到1959年。从属于官帽的夫人小帽子虽没有具体的规定,但约定俗成为大贵族夫人戴“木第巴珠”(珠珠冠);而一般贵族夫人只戴“曲鲁巴珠”(珊瑚冠)。“巴珠冠”的样式有“羊角型”、“三角型”、“半月型”等较多。做法是藤条扭成的帽架上饰满珍珠、珊瑚、玉、松石等珠宝。手工精美,堪称一绝。公主和小姐戴“玛蹈冠”。据说:在公元七世纪初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为促进藏族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建立广泛关系,先后从尼婆罗和大唐迎娶了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当时墀尊公主就戴有“玛瑙冠”,所以“玛瑙冠”价值昂贵,一般由贵族少妇和公主、小姐戴用。故此,藏族帽子也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一面。服饰本来就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表现形式,藏族同胞由于对佛教的祟拜进而对佛教领袖人物的崇敬真可算是五体投地。在教规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乐于仿效活佛,学者等知名人士的衣饰,“格桑斯热”即“遮阳帽”在民间的流行便是一例。相传,七世达赖为了遮阳,制做了这种蓬式帽,之后在日喀则、拉萨等地流行起来。它的制作通常先用两根竹条或柳枝扎一船形框架,然后在上面绷一层纱布即可,长约三十至四十厘米,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土产品,通常是七、八月份戴。对防止高原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即使在太阳帽、折叠伞随处可买的今天,他们还是喜戴这种凉帽。在“军人帽”中武士所戴的“盔”属典型的骑士头盔帽。在藏族第八代藏王直贡赞普和第九代藏王布德贡吉赞普时期西藏地区的铜冶炼和制作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盔甲等军民用品,这类头盔大同小异,珍藏在藏区的许多寺院里,传说有的是格萨尔王及其将领的头盔。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一次文物展览中有幸观赏到了现存古代将领的战帽,即“贝母夏”,它具有盔甲的坚硬和藏式四朵帽的造型,很有文物价值。现存拉萨罗布林卡的传为吐蕃赞普(藏王)松赞干布戴用过的金冠就是精致的盔,光芒四射,无可比拟。由盔演变而来的黄盔,金色盘帽,是黄色漆皮制成形状如盔的帽饰也在民间流行。另外,还有属刑具的“石帽”。藏族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藏族社会的网络全书,它勾勒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藏族古代社会生活画面,其中我们不难找出民族风情最直观表现的帽饰的踪影。从格萨尔王到三十员大将,以及对敌将领的军帽,同样能看出体现早期藏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雄浑、尚武、豪壮、清新等一定时期审美的基本特征。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作品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相应的踪影。帽饰也如此,尽管“艺人帽”有这样或那样的艺术夸张,但无论从造型、意义,以及所戴的角色等方面均未脱离生活,所以藏戏艺人或宗教舞蹈里戴的帽饰,随着内容不同而变化无穷。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一个生话“冠”的演变与艺术之再现。“艺人帽”的代表作“仲夏”是格萨尔说唱艺人的特殊标志,一帽有多种戴法,并且说法不一,意义广泛。藏族著名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之《霍岭大战》下部中有大段关于人物帽饰的唱段,不仅词句优美,而且唱出了“仲夏”的奇特与冠中之冠的原型、用料、制作过程、戴法及其意义等。故此,“艺人帽”是一种不同藏戏或宗教舞蹈等内容需要而创制的,具有一定的变异性,为藏式冠中之花。在藏传佛教艺术的群体中,帽子随着佛、僧的安祥笑容,显示出恬静、高雅、祥和美来到了人世间。尽管僧人帽款式繁多,甚至有些还带着神奇的传说、美好的祝愿,以及深奥的意义。但作为不同教派、仪式、佛僧职责等特殊标志,更能体现其双重价值。僧人帽多种多样,精通“五明”(藏族所有文化的概称)的高憎戴“班霞帽”,即心瓣型的通人冠,表示心诚、善道;密宗高僧在诵经时戴“仁昂帽”即“五佛冠”,表五种佛共存;高级僧官在参加“雪顿节”一类的活动时,要戴白色的“夏嘎尔”和圆盘高顶的“徐唐”礼帽;一般僧人在诵经时戴披穗鸡冠状的“卓鲁玛”和“孜霞”帽;寺庙跳神舞“羌姆”时戴黑色“霞纳”帽和妖帽“赞霞”。另外,有的帽既是本教派至尊信物,又是教主标志,平时密不示人,只有重大活动时才戴。就“黄帽派”而言,旧时,持律高僧均戴黄帽,后来此制逐渐被废弃及宗喀巴重振律教,以黄帽为冠,故格鲁派亦称黄帽派。萨迦派也叫“花教”,主要是以冠而得此名,据说:“萨迦贡玛教主均戴“通人冠”即“三藏帽”以示精通三藏。后因萨迎·贡嘎宁布上师圆寂,继承人萨迦·索南泽牟为悼念大师而割掉了冠之上部。著名学者萨班·贡嘎坚赞也戴这种无顶“三藏帽”。根据“僧人帽,能分辨教派。象原拉萨三大寺堪布侍者所戴的“高筒礼帽”和时轮金刚大法会时灌顶佛戴的“五佛大宝冠”等可以知晓话佛之大小、僧侣的职位和作用等。藏式帽子有着特定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无论哪一类型的帽子都遵循了一种从实用到审美的规律,同时,帽子为全身之顶冠更注重它的高贵,并以特殊标志,深受广大藏族人民的喜爱。藏胞普遍喜欢穿藏袍,但各地藏胞穿靴的习惯各有所异。生活在玉树高原上的藏族牧民,无论男女老少,皆爱穿头带尖角的藏靴。这个尖角,高约二厘米,略向内弯,因形似牦牛鼻子,故汉人习惯地称其“牛鼻子藏靴”。别看这个小小的“牛鼻子”,它不仅是江源藏胞与其它许多藏区的藏胞在穿靴习俗上的“分水岭”,而且起着保护靴头和靴脸夹缝的作用,同时也给藏靴增添了威风。它会使你联想到深山老道的高鼻梁道靴,更会使你联想到古代武士的战靴。“牛鼻子藏靴”,除了那个高高的“牛鼻子”外,在靴筒用料及装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如西藏昌都藏人喜用灯芯绒作靴筒面料,青海东部藏胞多用各色普通彩布饰面等。在色彩装饰上,则用红色与黑色,或红色与白色、深红与淡红色分成彩饰。而人们常见的“牛鼻子藏靴”,靴筒则多以自织的羊毛褐子和大红呢子饰面。而且用深红、淡红、赤色三种面料交叉彩饰,并拼凑出各种几何图案。再加上靴头和靴脸的彩饰,一双靴子往往装饰得异常华丽,看起来十分漂亮。藏靴,当地藏语叫“算巴”。其实,“算巴”只是牧人对藏靴的概称。在当地的“算巴”中,凡以羊毛褐子而饰面者,则称为“楚郎”,意即“用羊毛褐子饰面的靴子”。而用大红呢子饰面的靴子,又称“果子巷”。五十年代以前,凡比较讲究的藏靴,靴筒自踝子骨以上,至小腿下半部,以及靴脸部位,多用印度进口的大红呢子镶饰。据说,这种呢子质量特别好,用其缝制的衣服直放于地上而不歪倒。当地藏家称这种呢子为“果子”,用其饰面的藏靴则称“果子巷”。后来,这种呢子买不到了,就多选用国产红呢饰面。而凡用红呢饰面的藏靴,他们仍习惯地称日“果子巷”。“果子巷”也因而成了高挡藏靴的代名词。“楚郎”是当地牧人平时穿得最多的一种藏靴。其制作工艺也比较简单。通常选两块较厚的牛皮,用楦头将其压制成船形。为了使其成型,楦头压制后,有的还往里面填沙子或羊毛。待“船形”制成后,再将周围翻卷上去的部分,经加工修饰,与羊毛褐子靴筒缝制在一起,一双“楚郎”就算制成了。“楚郎”虽其貌不扬,但原料来源容易,造价便宜,而且穿起来也十分轻便。同时,靴底磨烂后,可另换新底。一双靴筒有的可换两三次靴底,倒是省事多了。“果子巷”的制作工艺则比较复杂。靴底薄的三至四层,厚的五至七层,皆用自鞣牛皮制成。靴底以上至踝子骨以下部位,多选用黑油牛皮镶饰。靴头翘勾至靴脸部位,通常用上等黑油牛皮或结实耐磨的驴股子皮夹三道夹缝,缝隙深零点五厘米,并以彩缎镶饰,端端正正的三道梁股子,及其华丽的彩缎镶饰,无疑成了“果子巷”的门面。一双做工精细的“果子巷”,往往需要数十道工序。这种精美的“果子巷”,江源各地时有出售,每双售价高达六十元以上。“牛鼻子藏靴”一般不分左右脚。而且靴筒较高,一直套到膝盖处,即使不穿裤子,也能起半条裤子的作用。若将裤腿套于靴筒内,不但防潮保暖,也可免受蚊虫叮咬之苦。同时,每只靴筒后面,都有一道二十厘米长短的开口,不但穿起来方便,天热时亦可将靴筒挽下。玉树藏靴有单靴和棉靴之分。单靴多加一层布里。棉靴则多用羊毛毡做里,穿起来既暖和又舒适。玉树牧民大多会缝制“牛鼻子藏靴”,但做工的粗细相差甚远,不过多为自做自穿,好坏自不嫌弃。当地民间也有专门缝制藏靴的靴匠,其选料考究,做工精细,且颇多装饰。这种“牛鼻子藏靴”,除当地牧人自制外,四川雅安也有生产,商店里时有出售,颇受牧民欢迎。牧民穿长筒“牛鼻子藏靴”,每人都备有两条绑靴筒的彩带。每条宽约五厘米,长一米左右。靴带有缎带、绸带、毛线带之分。除缎带和绸带多购自商店外,毛线带皆出自当地藏家男女之手。他们将羊毛和牛绒捻成线后,再进行编织、染色。有的则直接用牛绒线和羊毛线两种不同的色线进行编织。不但均匀整齐,而且还编有各种图案。如莲花、牡丹、“万”字纹、吉祥结等,不失为一种精美的民间工艺品。按照当地藏俗,黄色和白色属活佛、阿卡靴带的专用色,除此以外,俗民百姓则无任何忌讳。尽管靴带终年隐没于长袍之内,但对于酷爱装饰的藏家牧人来说,仍然将其作为一件不可忽视的装饰品。由此可见,他们对自己的衣着装饰,的确是一丝不苟的。当地牧民男子除普遍穿用“牛鼻子藏靴”外,还特别喜穿马靴。富裕一些的人家,男子大都有一双马靴。他们所穿的马靴,有不少是从商店里购买的黑油牛皮马靴,筒长及膝,美观大方。内蒙古产的马靴尤其受欢迎,无论价格多贵,凡是有条件的,都要千方百计地买一双。另有当地靴匠缝制的马靴,靴料均用自鞣的牛皮,虽染为黑色,但缺乏光泽。而这种马靴售价低,易购买,且不易干裂,不用上油。牧人吃完手抓肉,双手靴面上一抹,又可起到润滑皮子的作用,穿起来十分方便,故牧人也很欢迎。
㈨ 帽子的由来
帽子的由来
冬天,人们往往要戴上帽子防寒保暖。但是,人们开始使用帽子时,并不是为了保暖,而是作为一种装饰品来使用的。帽子在我国很早就发明了,成语“冠冕堂皇”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冠”,并不像今天的帽子把头顶全部盖住,它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两旁用丝带在颌下打结固定。古代的男子20 岁开始戴冠。戴冠时,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的开始。在汉朝,冠分10 多种,供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下使用。
“冕”出现得比“冠”更早。这种“冕”前低后高,表示恭敬,前面用丝线垂面,使目不斜视,两旁用丝线遮耳,表示不听谗言。这种“冕”是帝王专用的。皇子继承皇位,才能加“冕”。古代劳动人民则戴头巾。后来,帽子才逐渐成为人们所喜爱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