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万历墓帽子

万历墓帽子

发布时间:2021-06-06 01:37:32

㈠ 明朝皇帝的各种帽子,皇帝用的就一定是金灿灿的颜色

不是,都是黑色的,明代皇帝也很少有穿明黄色的龙袍,大多是橘黄和朱红的比较多,从万历墓里面的就有朱红色的龙袍

㈡ 明朝皇帝的皇冠是乌丝的还是金丝的呀

一般是“乌丝”的
明太祖载“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余不用。”
祭祀等重要场合戴12旒冕冠和通天冠 就是在电视剧上通常看到的有“小帘子”的帽子 谈不上乌丝金丝 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纮、充耳等组成。通天冠 《后汉书·舆服志下》:“通天冠,高九寸,正竖,顶少邪(斜)却,乃直下为铁卷梁,前有山、展筒、为述,乘舆所常服。”
平时戴乌纱折上巾 样式和乌纱帽差不多 只是把左右二个角折到上方 竖于纱帽的后面 这个帽子里面撑可能有金丝 不过还是乌纱为主
皇帝的帽子样式很多 使用材料也很多 不能以乌丝金丝概括

㈢ 唐朝皇帝帽子和明朝皇帝帽子有什么区别

唐、宋、明的官帽基本变化不大,唐朝的服饰影响了多个朝代。
唐朝的帽子高度下降,发簪的样式像两个耳朵,样子摆脱了夸张。
宋代帽子的高度又降了些,两边的耳朵加长了。据说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元代的官帽更像一个草帽,只是顶端高度增加了。蒙古人的统治,使得帽子的变化也没有传承性。
明代又恢复了汉人的统治,使得官帽大体继承了宋代的样式只是有些小的变化:上部由方变园了,也叫乌纱帽。到了清朝又变成了和元代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只是加了帽檐,帽子上也有了顶戴花翎。元代和清代没有发簪的位置了,是因为男人不再束发。

㈣ 清代男人与明代男人帽子有什么区别

(一)皇帝
1.衮冕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衮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时又分别做过补充修改。 衮冕的形制基本承袭古制,在圆柱形帽卷上端覆盖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圆后方,用皂纱裱裹。綖板前后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颗,每颗间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帽卷两侧有纽孔(戴时用玉簪穿过纽孔把冕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纽孔和武都用金片镶成。綖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叫作〓纩充耳。此外,綖板上还悬有一根朱纮。 与此配套的衮服,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由玄衣、黄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配成。据永乐三年的定制,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褾(袖端)、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都是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前三幅、后四幅,腰部有襞积(褶裥),綼(裳的侧边),褐(裳的底边)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后不缝合。中单以素纱制作,青色领、褾、裾,领上织黻纹13,蔽膝与裳同色,织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边。另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但《三才图会》的附图与此略有不同。

2.通天冠
洪武元年定制(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蝉,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与绛纱袍、皂色领、褾、裾的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色假带、方心曲领、白袜、赤舄配套,为皇帝郊庙、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时所穿。

(二)文武官员
1.文武官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都用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数区别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貂蝉(貂原来挂貂尾,后以雉尾代替,蝉是金饰)。驸马七梁不用雉尾。
2.文武官公服
洪武三年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其带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银花,四品素金,五品银钑花,六、七品素银,八、九品乌角。
3.文武官常服
凡常朝视事穿常服。明初常服与公服都是乌纱帽、团领衫、束带。洪武六年规定一、二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彩绣,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金,帽珠除玉外随所用。六至九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银,帽珠玛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龙(蟒),许用金绣。

(三)明代的巾帽
明代一般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较多,有些是唐、宋传留下来的,有些是辽、金、元游牧民族流传到中原、保留到明代的,还有一些是明代新创的。例如儒巾、软巾、诸葛巾、东坡巾、山谷巾,都是传统的巾式。方巾是古代角巾,明郎瑛《七修类稿》说,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见浙江山阴著名诗人杨维祯,杨戴着方顶大巾去谒见,太祖问他戴的是什么巾,他答道叫四方平定巾,明太祖听了大喜,就让众戴之。明初有一种用黑色细绳、马尾鬃丝或头发编结的网巾,网口上下用帛包边,长有二玉或金属小圈,二边各系小绳交穿于二小圈内,上面束于顶发,下面可用总绳拴紧,故又名“一统山河”或“一统天和”。网巾的用处是可以保持头发不乱。《七修类稿》说明太祖到神乐观,见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之,答是网巾。第二天明太祖就命此道士为道官,并取网巾颁告天下,使人无贵贱皆带之。明朝官服戴纱帽笼巾,下面多先戴网巾起约发作用。天启时,削去网带,止束下网,名为“懒收网”。另外有四周巾,用二尺多的幅帛裹头,余幅后垂,为燕居之饰。纯阳巾,顶部用帛叠成一寸宽的硬褶,叠好后像一排竹简垂之于后,以八仙中的吕洞宾号纯阳名之。这种巾子也可按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的名,称之为乐天巾。老人巾,是明初始兴的巾样,明太祖用手将顶部按之使之前仰后俯,就依样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称老年巾。将巾、结巾,都是用尺帛裹头,又缀片帛于后,其末端下垂,俗称扎巾。此外还有两仪巾,后垂飞叶两片。万字巾,上阔下狭形如万字。凿子巾,即唐巾去掉带子。凌云巾,因形状诡异被禁用。
明朝民间最流行的是瓜皮帽,当时称六合一统帽或小帽,是用六块罗帛缝拼,六瓣合缝,下有帽檐,当时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枣林杂记》说,隆庆时,嘉善丁清做句容县令,他的父亲告诫他说:“你们这些戴纱帽的人说好,我不信,当差的说好,我更不信。穿青衿(蓝衫)的读书人说好,亦不信,惟瓜皮帽子说好,我就信了。”明朝瓜皮帽顶只许用水晶、香木。到清朝上上下下都戴这种帽子,材料用纱、缎、倭绒、羽绫,一般用丝绦结顶,讲究的用金银线结顶,也有用玉顶或红珊瑚顶的。遇丧事,帽顶用黑或白。直到抗日战争期间,民间仍有人戴的。从造型来看,与三国时曹操所创的恰帽一脉相承,曹因当时天下荒乱,资材匮乏,所以拟古皮弁式样,裁缣帛以为恰,合于简易随时之义。瓜皮帽款式则稍有改进。
软帽:为一块圆形布帛作帽顶,下缝布帛帽圈而成的便帽,后垂双带,广州东山梅花村明戴缙墓曾出土此种软帽。与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儒巾款式基本相同。
乌纱帽:是用乌纱制作的圆顶官帽,东晋宫官已戴之。隋朝帝王贵臣多穿黄色纹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靴。后渐行于民间。唐代风行折上巾,乌纱帽渐废。明朝采晚唐、明代幞头形式制乌纱帽为百官公服,上海卢湾区明潘氏墓曾有乌纱帽实物出土。而北京定陵出土明万历皇帝所戴翼善冠,则是唐代乌纱折上巾的发展。
烟墩帽:直檐而顶稍细,上缀金蟒或珠玉帽顶。冬用鹤绒或纻丝、绉、纱制作,夏用马尾结成,内臣所戴,四川阳城明墓有戴烟墩帽俑出土。
边鼓帽:是一种长尖顶带檐的圆帽,元代遗制,为一般市井少年、平民、仆役等常戴,明嘉靖时极流行,清代亦常见。
瓦楞帽:帽顶折叠似瓦楞,故名。或用牛马尾编结。嘉靖初生员戴之,后民间富者亦戴。或即《留青日札》所说官民皆戴的形似古代兜鍪,其檐或圆、或前圆后方的帽子,也是元代帽式的流传。
奓(zhà音乍)檐帽:为圆帽顶,帽檐外奓如钹笠,可以遮阳的帽子,《事物绀珠》说圆帽,是元世祖出猎时因日光射目,以树叶置帽前,其后雍古剌拉氏用毡片置帽子前后,即奓檐帽。明代宣宗行乐图、宪宗行乐图画帝王便服,也戴这种帽子。
笠〓:〓即莎草(又名夫须),用莎草皮编为笠,用以避雨,皇帝所戴。图见365页《三才图绘》。
大帽:明太祖见生员在烈日中上班,就赐遮阴帽,形如烟墩帽而有帽檐。图见365页《三才图绘》。
毡笠:帽形尖圆而有帽顶,卷帽檐前高后低,为游牧民族传统帽式。图见365页《三才图绘》。
鞑帽:用皮缝成瓜皮帽形,帽顶挂兽皮为饰,帽檐缘毛皮出锋,此亦游牧民族传统帽式。图见365页《三才图绘》。
方顶笠子:明代农民许戴笠子,多劈细竹篾作胎,外罩马尾漆纱罗,元代笠子帽作方顶式,蒙古族中层官吏所戴,明弘治刻本《李孝美墨谱》所画制墨工人都戴此种笠子。
明代巾帽种类繁多,官服冠帽,传承唐宋遗制而形制更趋繁丽,一般巾帽则常保持元蒙状貌,因其造型简约而适用。

㈤ 请问定陵出土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是纯黄金做的吗

金丝翼善冠是明朝最贪财皇帝之称的万历皇帝朱翊的陪葬品之一,钧金丝是帽子的质地,翼善冠是帽子的款式。
金丝翼善冠的贵重之处不是在于它的区区1斤六两的含金量,而是因为它的轻,这种工艺更让人折服,金丝上的每根金丝只有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上的粗细。在补充一下,这里面的金子不是纯金,大概也在22K左右,纯金质量太软,用于制作这样的工艺不好做。

㈥ 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哪八个

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级可以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14级,其中惟亲王郡王可以称为“王”;按袭爵方式可分为“世袭罔替”、按次降级两类,按来源来说可分为功封、恩封两种,前者是指清朝开国时期军功卓著者,后者则指治国有为、皇帝降恩特封者。

清初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8人,皆以有定鼎军功获封。清代中晚期又先后有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4人,以恩封获得世袭罔替之荣。

(6)万历墓帽子扩展阅读

1、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大福晋佟佳氏。

2、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4、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

5、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满洲正蓝旗人。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的事务,十二月跟随皇太极亲征朝鲜王朝。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尔衮进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师。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

6、爱新觉罗·硕塞(1628年-1654年),又名硕色,号霓庵,清朝宗室,满洲镶红旗人,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

7、爱新觉罗·岳托(1599年-1638年),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开国元勋,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之长子。

8、爱新觉罗·勒克德浑(1619—1652年),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第二子。

㈦ 明朝皇帝的帽子叫什么

皇帝的帽子叫“皇冕”.

㈧ 万历登基后,祭祀了朱允_以及建文朝故去的大臣,这是为何

其实万历就是乖孩子,政治明锐性比起张居正差远了,更别提他爷爷嘉靖了。不过,在给朱允炆恢复年号,给方孝孺等忠义节士们平反摘帽子,还算是功德一件。

万历年幼的时候,张居正和李太后对其管教那是相当严格的。苦口婆心,有点慈禧对光绪的那种意思,人前人后说要将万历培养成一代圣君。

万历年幼的时候,的确也非常勤奋好学!而且善于提问题,当他学习本朝历史的时候,发现了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记录语焉不详,甚至有前后矛盾的地方。于是他就问张太傅,这个建文帝究竟什么情况?而张居正就一句话,”自己看书!”

但是到了万历16年,大臣王祖嫡提出要为建文帝恢复名誉,恢复年号,补录历史的是时候。此刻的万历终于明白当年张居正对此事“冷处理”的原因。于是他喊停了这个提议!

因为他终于意识到朱棣当年“靖难之役”夺嫡成功,但是造成明初历史上那段空白,以及留给后世子孙的政治合法性的包袱。

㈨ 明朝官员帽子两边的东西叫什么

冠,冕. (一)皇帝 1.衮冕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衮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时又分别做过补充修改。 衮冕的形制基本承袭古制,在圆柱形帽卷上端覆盖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用桐板做成的綖,綖板前圆后方,用皂纱裱裹。綖板前后各有12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根穿五彩玉珠12颗,每颗间距一寸。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帽卷两侧有纽孔(戴时用玉簪穿过纽孔把冕固定在头顶的发髻上),下端有武(即帽圈),纽孔和武都用金片镶成。綖板左右悬红丝绳为缨,缨上挂黄玉,垂于两耳之旁,叫作〓纩充耳。此外,綖板上还悬有一根朱纮。 与此配套的衮服,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由玄衣、黄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配成。据永乐三年的定制,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褾(袖端)、襈(衣襟侧边)、裾(衣襟底边)都是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黼、黻纹各二,前三幅、后四幅,腰部有襞积(褶裥),綼(裳的侧边),褐(裳的底边)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后不缝合。中单以素纱制作,青色领、褾、裾,领上织黻纹13,蔽膝与裳同色,织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边。另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大绶和小绶,玉钩、玉佩,金钩、玉环及赤色袜、舄,但《三才图会》的附图与此略有不同。 2.通天冠洪武元年定制(公元1368年),加金博山附蝉,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与绛纱袍、皂色领、褾、裾的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色假带、方心曲领、白袜、赤舄配套,为皇帝郊庙、省牲、皇太子冠婚、醮戒时所穿。 (二)文武官员 1.文武官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都用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数区别品位高低。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貂蝉(貂原来挂貂尾,后以雉尾代替,蝉是金饰)。驸马七梁不用雉尾。 2.文武官公服 洪武三年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其带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银花,四品素金,五品银钑花,六、七品素银,八、九品乌角。 3.文武官常服 凡常朝视事穿常服。明初常服与公服都是乌纱帽、团领衫、束带。洪武六年规定一、二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彩绣,帽珠用玉;三至五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金,帽珠除玉外随所用。六至九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银,帽珠玛瑙、水晶、香木。一至六品穿四爪龙(蟒),许用金绣。 (三)明代的巾帽 明代一般人常用的巾幅名目较多,有些是唐、宋传留下来的,有些是辽、金、元游牧民族流传到中原、保留到明代的,还有一些是明代新创的。例如儒巾、软巾、诸葛巾、东坡巾、山谷巾,都是传统的巾式。方巾是古代角巾,明郎瑛《七修类稿》说,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召见浙江山阴著名诗人杨维祯,杨戴着方顶大巾去谒见,太祖问他戴的是什么巾,他答道叫四方平定巾,明太祖听了大喜,就让众戴之。明初有一种用黑色细绳、马尾鬃丝或头发编结的网巾,网口上下用帛包边,长有二玉或金属小圈,二边各系小绳交穿于二小圈内,上面束于顶发,下面可用总绳拴紧,故又名“一统山河”或“一统天和”。网巾的用处是可以保持头发不乱。《七修类稿》说明太祖到神乐观,见有道士于灯下结网巾,问之,答是网巾。第二天明太祖就命此道士为道官,并取网巾颁告天下,使人无贵贱皆带之。明朝官服戴纱帽笼巾,下面多先戴网巾起约发作用。天启时,削去网带,止束下网,名为“懒收网”。另外有四周巾,用二尺多的幅帛裹头,余幅后垂,为燕居之饰。纯阳巾,顶部用帛叠成一寸宽的硬褶,叠好后像一排竹简垂之于后,以八仙中的吕洞宾号纯阳名之。这种巾子也可按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的名,称之为乐天巾。老人巾,是明初始兴的巾样,明太祖用手将顶部按之使之前仰后俯,就依样改制之,惟老年人所戴,故称老年巾。将巾、结巾,都是用尺帛裹头,又缀片帛于后,其末端下垂,俗称扎巾。此外还有两仪巾,后垂飞叶两片。万字巾,上阔下狭形如万字。凿子巾,即唐巾去掉带子。凌云巾,因形状诡异被禁用。 明朝民间最流行的是瓜皮帽,当时称六合一统帽或小帽,是用六块罗帛缝拼,六瓣合缝,下有帽檐,当时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枣林杂记》说,隆庆时,嘉善丁清做句容县令,他的父亲告诫他说:“你们这些戴纱帽的人说好,我不信,当差的说好,我更不信。穿青衿(蓝衫)的读书人说好,亦不信,惟瓜皮帽子说好,我就信了。”明朝瓜皮帽顶只许用水晶、香木。到清朝上上下下都戴这种帽子,材料用纱、缎、倭绒、羽绫,一般用丝绦结顶,讲究的用金银线结顶,也有用玉顶或红珊瑚顶的。遇丧事,帽顶用黑或白。直到抗日战争期间,民间仍有人戴的。从造型来看,与三国时曹操所创的恰帽一脉相承,曹因当时天下荒乱,资材匮乏,所以拟古皮弁式样,裁缣帛以为恰,合于简易随时之义。瓜皮帽款式则稍有改进。 软帽:为一块圆形布帛作帽顶,下缝布帛帽圈而成的便帽,后垂双带,广州东山梅花村明戴缙墓曾出土此种软帽。与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儒巾款式基本相同。 乌纱帽:是用乌纱制作的圆顶官帽,东晋宫官已戴之。隋朝帝王贵臣多穿黄色纹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靴。后渐行于民间。唐代风行折上巾,乌纱帽渐废。明朝采晚唐、明代幞头形式制乌纱帽为百官公服,上海卢湾区明潘氏墓曾有乌纱帽实物出土。而北京定陵出土明万历皇帝所戴翼善冠,则是唐代乌纱折上巾的发展。 烟墩帽:直檐而顶稍细,上缀金蟒或珠玉帽顶。冬用鹤绒或纻丝、绉、纱制作,夏用马尾结成,内臣所戴,四川阳城明墓有戴烟墩帽俑出土。 边鼓帽:是一种长尖顶带檐的圆帽,元代遗制,为一般市井少年、平民、仆役等常戴,明嘉靖时极流行,清代亦常见。 瓦楞帽:帽顶折叠似瓦楞,故名。或用牛马尾编结。嘉靖初生员戴之,后民间富者亦戴。或即《留青日札》所说官民皆戴的形似古代兜鍪,其檐或圆、或前圆后方的帽子,也是元代帽式的流传。 奓(zhà音乍)檐帽:为圆帽顶,帽檐外奓如钹笠,可以遮阳的帽子,《事物绀珠》说圆帽,是元世祖出猎时因日光射目,以树叶置帽前,其后雍古剌拉氏用毡片置帽子前后,即奓檐帽。明代宣宗行乐图、宪宗行乐图画帝王便服,也戴这种帽子。 笠〓:〓即莎草(又名夫须),用莎草皮编为笠,用以避雨,皇帝所戴。图见365页《三才图绘》。 大帽:明太祖见生员在烈日中上班,就赐遮阴帽,形如烟墩帽而有帽檐。图见365页《三才图绘》。 毡笠:帽形尖圆而有帽顶,卷帽檐前高后低,为游牧民族传统帽式。图见365页《三才图绘》。 鞑帽:用皮缝成瓜皮帽形,帽顶挂兽皮为饰,帽檐缘毛皮出锋,此亦游牧民族传统帽式。图见365页《三才图绘》。 方顶笠子:明代农民许戴笠子,多劈细竹篾作胎,外罩马尾漆纱罗,元代笠子帽作方顶式,蒙古族中层官吏所戴,明弘治刻本《李孝美墨谱》所画制墨工人都戴此种笠子。 明代巾帽种类繁多,官服冠帽,传承唐宋遗制而形制更趋繁丽,一般巾帽则常保持元蒙状貌,因其造型简约而适用。

与万历墓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咸阳市秦都区陕广学校校服 浏览:114
男士网将内裤网眼 浏览:888
金丝绒棉服搭配什么裙子好看 浏览:626
儿童黑皮衣搭配图片大全 浏览:446
男西装制服图片韩版 浏览:96
车牌帽子怎么装 浏览:749
自己如何拍裤子 浏览:817
用卡纸叠裤子怎么叠 浏览:188
劳保手套棉线批发 浏览:263
男生校服怎么穿帅 浏览:991
绝缘手套外用什么手套 浏览:568
川航换制服 浏览:613
白裤子配黑色马丁靴 浏览:232
男孩衣外套戴帽 浏览:72
中式旗袍上衣 浏览:366
ins超火的裤子男 浏览:653
裤子39码等于多少l 浏览:641
网上一个穿白蓝校服的校花下载 浏览:920
日系衬衫配什么外套 浏览:761
衣的斜肩后片收针 浏览: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