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宋代“太尉”这个官职是多大的官
太尉是正二品,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是国家军队的最高长官,宋朝还有另外一位太尉狄青。
太尉高俅,上将国防部长太尉是三公之一,正二品,高于节度使的从二品。元丰改制后,太尉为武散官第一级,所以对应为上将。
水浒中高俅掌控国家正规军禁军,80万禁军教头林冲、王进都是他的下属,身为制使的杨志也是他的部下。而且高俅能节制10个节度使(相当于大军区上将司令员)征讨梁山。
水浒上也说,高俅帐下牙将极多。可见不同于枢密院,高俅的殿帅府是实际掌控统兵权的,但没有调兵的权利(枢密院的权限),类似传统兵部的职能,所以高俅的职位对应为国防部长。
(1)宋朝太尉帽子扩展阅读:
太尉的职权
太尉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宋代“太师”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之一,正一品,高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所以相当于宰相。
但当初宋太祖唯恐宰相权柄过大,不利于皇帝专制,因而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了。在军、财、民三权分立中,枢密使与宰相“对掌大政”,“号为二府”。
宋初三师三公只是作为升迁资序所用,并无执掌。太尉旧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来则提升至次于太师而在太傅之上。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而司徒司空则被三少所代替。
② 宋朝宰相、太尉是怎么回事儿
准确的讲北宋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前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执政).枢密使,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都是副相(执政).三司使位次副相(执政).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因宋朝定例以太尉(正二品)为武官的最高等级,故习称高级军官为太尉,蔡京、童贯.高俅、排位,第一是蔡京,左仆射(宰相)、太尉(虚衔)、太师(虚衔)、童贯第二,枢密使(副相)太傅、高俅第三,开府仪同三司(寄禄官)所谓殿帅府太尉宋代根本没有,宋代称统领禁军的殿前司长官都指挥使或殿前指挥使为殿帅,高俅的职位应该是禁军殿前司都指挥使或殿前指挥使.
③ 宋朝太尉一职是什么官职
宋初三师三公只是作为升迁资序所用,并无执掌。太尉旧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来则提升至次于太师而在太傅之上。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而司徒司空则被三少所代替。
另外,在某些礼仪中会出现以其他官员临时充当太尉等职位的现象。如宋真宗天禧元年宣读天书之礼,分别以向敏中摄太尉,王曾摄司徒,张知白摄司空。诸如此类都是礼毕即罢,并非真行除拜。
太尉始于秦朝时期。秦王嬴政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为丞相、御史大夫、及太尉,分别为辅政,监察及治军领兵。但秦朝并没有设置太尉的具体人选,也就是形同虚设。原因在于秦当时为中央集权制,军政经合为始皇帝一体,所以若将兵权拱手送于他人之手,秦王政的统治会受到严重威胁。
到西汉时期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但与秦朝不同的是,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体系,分别为丞相率领的外朝官、大将军率领的内朝官、以及处理皇帝与皇族私人事务的宫廷官。
其中外朝官为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但由于官制名目甚多也有一定的分权目的,所以太尉的实权性时时不定。
④ 宋朝太尉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宋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宋代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相当于一国之国防部长。
太尉在宋代的“官、职、差遣”体系中是“官”,只表示官员本身的身份和级别,类似今天的军衔,并没有实际职务。其品阶在北宋中前期是三公之一,正一品或从一品,宋神宗元丰改制后一度撤销,宋徽宗时恢复,为正二品。
《宋史 职官志》:“三师 三公 宋承唐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宰相、亲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不预政事,皆赴上于尚书省。凡除授,则自司徒迁太保,自太傅迁太尉,检校官亦如之。
太尉旧在三师下,由唐至宋加重,遂以太尉居太傅之上。若宰臣官至仆射致仕者,以在位久近,或已任司空、司徒,则拜太尉、太傅等官。若太师则为异数,自赵普以开国元勋,文彦博以累朝耆德,方特拜焉。
意思是:在传统的排序中,太师、太傅、太保之后,才是太尉,宋朝的官阶中,做了些变化,太师之后是太尉,太尉之后,是太傅。所以,在宋代,太尉是很高的官位。像王旦、吕夷简二人做过宰相的,也不过是在退休的时候,加上一个太尉的衔。
比太尉再高的只有一级,就是太师,北宋时期,也不过赵普与文彦搏在退休后获得这一称号。
宋徽宗政和改制之后新置太尉为武阶官之首。
⑤ 北宋有几个太尉
太尉在宋代的“官、职、差遣”体系中是“官”,只表示官员本身的身份和级别,类似今天的军衔,并没有实际职务,而且因为是武官的最高级别(正二品),所以民间多对高级军官尊称太尉,你是看水浒觉得太尉多吗。
⑥ 宋朝太尉是什么职务
宋朝的太尉官衔并没有汉朝的三公的地位那么高
宋朝最高等级是太师、太傅、太保,接着才是三公。所以宋朝的三公是正二品,太尉是军中二号人物,随便你怎么比,可以是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也可以是总参谋长。
⑦ 宋朝太尉为什么那么多
我想应该是宋朝重文轻武的缘故吧 原本是武将统领三军 但是却让太尉掌管军事
⑧ 宋朝太尉一职是什么官职
宋朝时的太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宋代“太师”是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之一,正一品,高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所以相当于宰相。但当初宋太祖唯恐宰相权柄过大,不利于皇帝专制,因而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军政大权归枢密院掌握,而财政大权则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仅限于民政了。在军、财、民三权分立中,枢密使与宰相“对掌大政”,“号为二府”。所以,《水浒》中太师蔡京、枢密使童贯职位相当,但蔡京略高半级。
太尉是三公之一,正二品。显然,这个职位比宰相、枢密使要低一级。如果把枢密院比作中央军委的话,那末,不妨先把“太尉”的职权比作今天的国防部长兼总参谋长。但是,他又比现在的“防长”、“总长”的权限大得多:只要皇帝同意,他就有权随意调动全国各地的军队。
⑨ 宋朝的太尉有多大
宋朝的太尉在不同时期,代表不同的地位。是个高级职位。
1、太尉,这个官职始于我国秦朝,是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代表最高等级的官职。
2、到了宋朝,“太尉”这个官名地位、运用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个阶段是宋立国到元丰改制前(公元960年——1080年);第二个阶段是神宗元丰三年到宋徽宗政和二年;第三个阶段是:1112年——宋灭亡的1279年;
3、“太尉”在第一阶段宋立国到元丰改制前(公元960年——1080年),是一个高级文官的寄禄官阶。
宋朝的官员多有三个头衔,即寄禄官、馆阁贴职和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
也就是说:寄禄官是虚衔用来定俸禄和官位,馆阁贴职是宋朝士大夫的特殊职称,差遣才是实际职务。宋朝区分文武以阶官为准,而不以差遣为准。
而“太尉”在这个阶段,是一个文官的寄禄官阶,在总数42级的寄禄官阶中排第2。仅仅低于“太师”,高于“太傅”、“太保”、“太子三师”,意味着拿到第2的高工资,但不代表你拥有的权利。
4、“太尉”在第二个阶段是神宗元丰三年到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080年——1112年)期间,这个职位从宋朝的职官志中被“删除了”,或者说是被取代了。
这个时期,“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太子三师”被新的寄禄官名称——“开府仪同三司”统一取代。是最高等级的官阶。
5、“太尉”在第三个阶段是:1112年——宋灭亡的1279年期间,这个职位被宋徽宗重新应用了。但是不再是作为文官的寄禄官阶,而是成为武官的阶官的第一等存在。
宋徽宗政和二年,定武阶官自太尉至下班祗应,凡五十二阶。南宋绍兴年间厘正武职官阶六十阶。也就是说,“太尉”是宋朝最高的军衔。代表的是武官高低登记,同样不代表他的距离负责事物、不代表权力。
此事宋朝武官阶前十个等级的是:(1)太尉(正二品)=[太尉主兵官为武阶之首]←(2)通侍大夫(内客省使:正五品)←(3)正侍大夫(延福宫使)←(4)宣正大夫←(5)履正大夫←(6)协忠大夫←(7)中侍大夫(景福殿使:正五品)←(8)中亮大夫(客省使:从五品)←(9)中衞大夫(引进使)←(10)翊衞大夫
6、民间称呼的“太尉”
因为北宋后期到整个南宋,“太尉”都是作为武官最高的“军衔”存在。于是在民间,特别是社会不安定的时代,卑微的平民对军官甚至是小兵,一般以“太尉”作为尊称,以此讨好。同样不代表拥有什么样的权力。
注:
1、资料来源《宋职官志》九之《元丰寄禄官格》、
2、《宋会要辑稿补编》页521
3、《文史》21期,俞宗宪著《宋代职官品阶制度研究》
⑩ 宋朝太尉是什么官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后不再设置 。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力战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
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
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
太尉在宋代的“官、职、差遣”体系中是“官”,只表示官员本身的身份和级别,类似今天的军衔,并没有实际职务。其品阶在北宋中前期是三公之一,应该是正一品或从一品,宋神宗元丰改制后一度撤销,宋徽宗时恢复,为正二品。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军委主席。
元不常置。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