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头上一顶帽子

头上一顶帽子

发布时间:2021-07-24 19:37:50

1. 一个人头上有一顶帽子 并举着双手打一成语

成语为:

怒发冲冠

nù fà chōng guān

【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结构】主谓式。

【用法】多指激于义愤。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

【正音】发;不能读作“fā”;冲;不能读作“chònɡ”;冠;不能读作“ɡuàn”。

【辨形】冲;不能写作“忡”;冠;不能写作“寇”。

【近义词】大发雷霆、怒形于色、怒火中烧

【反义词】喜不自胜、欣喜若狂、喜形于色

【例句】战士们看到班长牺牲了;一个个~;发誓为班长报仇。

【英译】beinatoweringrage

拓展资料:

【成语故事】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这块壁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壁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2. 一个人头上一顶帽子

还是绿色的吧

3. 八字头上戴一顶帽子

是"穴"字。

4. 张xx李xx头上一顶帽子打一成语

张冠李戴 zhāng guān lǐ dài

成语解释 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成语出处 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 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成语繁体 张冠李戴
成语简拼 zgld
成语注音 ㄓㄤ ㄍㄨㄢ ㄌㄧˇ ㄉㄞˋ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 冠,不能读作“ɡuàn”。
近 义 词 破绽百出、似是而非
反 义 词 无可非议、毫厘不爽
成语例子 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沈从文《边城》十四)
英语翻译 confuse one thing with another
日语翻译 张(ちょう)の帽子(ぼうし)を李(り)に被(かぶ)せる,ちぐはぐなこと
俄语翻译 валить с больной головы на здоровую <всё перепутать>
其他语言 <德>Zhangs Hut auf Lis Kopf setzen--jn mit jm anderen verwechseln<法>coiffer Pierre chapeau de Jean <confondre deux choses>
成语谜语 乱扣帽子;错把李逵当张顺
歇 后 语 张三的帽子给李四

5. 古代人带的面纱叫什么名字头上一顶帽子,帽子垂下面纱遮住脸.

帷帽【wéi mào】
原属胡装,最开始的样式叫幂篱,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
据说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据记载帷帽为晋代所创,汉代并没有帷帽,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已经指出,但阎立本所创的昭君出塞影响很大,因而历代也错称为昭君帽,一直延续至今。
帷帽。原属胡装,最开始的样式叫幂蓠,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其长到颈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网改短,亦称“浅露”。

据说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据记载帷帽为晋代所创,汉代并没有帷帽,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已经指出,但阎立本所创的昭君出塞影响很大,因而历代也错称为昭君帽,一直延续至今。

唐代永徽年间妇女戴起了“帷帽”。式样为一种高顶宽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带上薄而透的面纱。十分有趣的是现代闽南的惠安女头上的笠帽及装束都与那时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绝。西方妇女对带帽罩面纱的习俗也有了认同。

(5)头上一顶帽子扩展阅读:

帷帽亦作帷冒。周围垂网的帽子。一说创于隋代。唐初贵妇人外出戴幂䍠,全身障蔽。永徽中,始用帷帽。武则天时,两者兼用。中宗以后,无复用幂䍠。后宫人随驾出行,皆胡服乘马,海内效之。甚至露髻驰骋,于是帷帽亦废。

近年所见出土陶俑,有女子所戴自头至颈,似为针织者,当是帷帽。另有妇人所戴笠形帽,四周垂纱帷者,亦称帷帽。至宋代,男子远行亦用之。宋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帷帽》:“帷帽创于隋代,永徽中始用之……今世士人往往用皂纱若青,全帽连缀于油帽或毡笠之前,以障风尘,为远行之服“。

唐彩绘釉陶戴笠帽骑马女俑,带的就是帷帽。唐彩绘釉陶戴笠帽(帷帽)骑马女骑俑圆脸、阔眉、朱唇,头戴紧裹髻发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顶时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带花边的黄色半袖,下着淡黄色条纹长裙,足穿尖头鞋,骑在一匹红斑纹黄马上,勒缰前视,神情悠然,高贵文雅。

窄袖袍服和间裙都是受胡风影响产生的装束,尤其便于骑马出行等活动,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装备。可以说这尊戴笠帽骑马女俑是初唐时期仕女出行的真实写照。

唐朝时一个宽容、开放、自由的时代,妇女摆脱了立交的羁绊,可以经常外出,抛头露面,到郊外踏青游玩。听戏、看球、逛庙会,尽情玩耍,而且穿着、婚姻、表达感情都甚少受限制。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妇女出门已经不再坐在轿子里,而是很神气地骑在马上,扬鞭策马,在街市奔驰穿行,享受自由的快乐。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众多骑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来源:

6. 小男孩头上( )一顶帽子

小男孩头上(戴着)一顶帽子。 小男孩头上(别着)一顶帽子。

7. 律师头上那顶帽子的缘由

依照规定,西方的法官必须戴假发,这其中有点故事。假发时尚自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开始,17世纪尤甚,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不少行业也将其作为标志。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战争涤荡污泥浊水,革命党移风易俗,一扫各种地位、等级的标志,现在只有英国和少数几个国家的法院系统保持这种习惯。英国的法官以及从前英联邦国家和地区,包括香港的法官,头上戴着一个披肩假发,律师戴着小假发,法官和律师都穿法袍,通常是黑色的。这种装饰下的开庭,给人一种非常礼仪化的感觉。据说,法官穿上黑袍、戴上假法,就可以掩去其本来面目,去除私心杂念,成为法治的化身,成为真、善、美的化身。

8. 犹太人头上戴一个小帽是什么意思

原本犹太人也是包头巾的,表示对上天的尊敬,不可以光头对着上天,因为犹太王国灭亡后,统治者为了好辨认犹太人,强制他们戴帽子,后来帽子逐渐演化为现在的小帽,成为犹太人的一个标记,不过其主要目的还是原来的意义,不可光头示天,戴小帽尊敬上天。

9. 头上一顶帽,忠诚又可靠的字谜是什么

头上一顶帽,忠诚又可靠的答案:实

10. 一个人发怒头上有一顶帽子是什么成语

答案是:《怒发冲冠》~
-----------------------------
有问题请追问,
满意还望采纳。
我就是酱油~~

与头上一顶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衣羽绒服搭配 浏览:80
老年女装秋装马甲 浏览:102
女孩子编织衣花样 浏览:885
羽花绒线怎么打帽子 浏览:540
制服女王如何获得 浏览:352
灰色无袖长款衣怎样搭配好看 浏览:49
羽绒服什么领最好 浏览:855
羽绒服太长改短图片 浏览:474
白色衣服搭配黑色裙子的图片大全 浏览:205
牛仔裤搭配深口牛皮单鞋好看吗 浏览:818
校服满意度调研报告 浏览:417
法国制服磁力链接 浏览:382
儿童棒线帽子视频教程 浏览:62
围着的裙子叫什么 浏览:773
自制裤子背带夹 浏览:71
衬衫牛仔裤搭配皮鞋 浏览:38
古装旗袍人物图片 浏览:533
北京红白相间校服 浏览:881
输送皮带约坡度怎么算 浏览:322
防辐射服台湾品牌排名 浏览: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