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摘发展中国家帽子和去全球化

摘发展中国家帽子和去全球化

发布时间:2021-07-24 17:54:09

1. 材料1材料2分别反应了西方和中国怎样的对外政策

跪拜与礼仪 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服务是中国封建礼仪的最大特点,因而礼仪中处处体现着尊卑差别。而足以显示这种尊卑的,恐怕要属跪拜之礼了。封建社会,臣子见皇帝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百姓见官员须先行跪拜;下级官员晋见级别相差较大的上级时要行跪拜礼;子孙晚辈拜见长辈要跪地磕头请安;祭祀祖先当然也要磕头。 1793年,一个闷热的午后,83高龄的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小憩。此时,官员送来了英王的礼物,大多为西方的精巧机械,他观看之后,颇为高兴。早些时候,乾隆接到沿海商人代禀的英国使团信件,其中说到,皇帝83大寿时,未及来贺,今特遣使节前来进贡,因信中“情词极为恭顺恳挚”,他已经允准使节马嘎尔尼等来京觐见,并命令沿海官员妥善接待。 使节未到,礼物已先期到达,这让乾隆相当满意。因为有了皇帝的旨意,马嘎尔尼一行一路受到各级官员的礼貌接待,对中国人的“彬彬有礼”大加赞赏,并向中国官员表示:“敝使昧于贵国风俗,今后各事,请各大人就贵国习尚中所有者便宜行之,敝使决不稍持异议。” 然而,正是双方都小心翼翼遵守的“礼仪”,却差一点使英国使团觐见“中国大皇帝”的行动夭折——矛盾就发生在马嘎尔尼一行即将面见乾隆的前夕,双方就朝见礼节进行商讨时,中国官员要求马嘎尔尼等向乾隆行三拜九叩大礼,而英国使团坚持要行面见本国国王时的单膝跪拜吻手礼。争执激烈之时,马嘎尔尼甚至以不见皇帝相威胁。眼看原定觐见日期将至,双方终于达成一致:英国使团官员以单膝跪拜礼见皇帝。 尽管最后乾隆表示宽容,让马嘎尔尼行单腿屈膝礼,而其背后的意义则是,西方蛮夷,不知礼数。既然礼数不全,其他皆免谈。 当然,晚清社会中还有打拱作揖之礼,这多见于平级官员和平辈人之间。双方一见面,即双手打拱,弯腰低头,有时甚至要一揖到地。这已经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礼数了,但比起鞠躬和握手来则又显得繁琐了。 晚清从跪拜之礼向鞠躬握手之礼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以人格基本平等为主旨的西式的鞠躬和握手,作为正式礼仪飘洋过海来到中国从清代开始,但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作为正式礼仪在中国流行。 服饰与礼节 服饰和礼节是一个国家文化源远流长的最显露的标志。在明清两朝才创建起来的天子形象,使龙袍成为清朝帝王最具特色的服饰。按照清朝礼仪,皇帝龙袍属于吉服,在一般庆典、公务活动时穿著。而在重要大典、祭祀坛庙、纳后大婚时,皇帝穿更高一等的朝服。搭配朝服穿戴的饰物从头到脚包括了朝冠、朝带、朝珠、披领与朝靴。不同的服装名称,穿著场合也不同,在当时是有严格区别的。 清朝以异族入主中原。满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戎马生涯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冠服形制与汉人的服装大异其趣。清王朝建立后,清代服饰也得以充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以官服为例,马蹄袖、马褂是清代官员服制的一大特色,但官服上的“补子”直接取之明代,文官绣禽类,武官绣兽类,分别按品级的高低,绣以各类飞禽走兽,以突出官员在职能和气质上的要求。与明代不同的是,清朝的官服大褂的前胸是对襟的,补子也分为两块,绣在袍衫外面的大褂子上,称为“补褂”或“补服”,禽兽的花样与明代也略有差异。由于补子是在成衣后缝上的,对于边角的加工更为精细,常常配以精致的花边,突出了装饰效果。明代的乌纱帽到清代换成花翎,用孔雀毛上的“眼”即“目晕”花样的多少,分出单眼、双眼和三眼的级别。官员的朝服和常服,里三层外三层,行袍、行裳、马褂、坎肩、补服,重重叠叠,还要佩戴各种朝珠、朝带、玉佩、彩绦、花金圆版、荷包香囊等等。朝珠又有翡翠、玛瑙、珊瑚、玉石、檀木的等级限定,连丝绦都有明黄、宝蓝、石青之分。用什么款式、质料和颜色都要受到礼制的规范,违反规定的以犯罪论处。雍正皇帝赐死年羹尧,就有擅用鹅黄小刀荷包,穿四衩衣服,纵容家人穿补服的罪状,将服饰的等级之别细分到了极致。女装虽然相对宽松,但精雕细刻无微不至,镶边有所谓“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多至“十八镶”。在镶滚之外还在下摆、大襟、裙边和袖口上缀满各色珠翠和绣花,折裥之间再用丝线交叉串联,连看不到的袜底、鞋底也绣上密密的花纹。这样重重叠叠,无所不在的装饰效果,虽然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但如此繁琐细密的包装,是衣冠之治高度细密化的产物,这也使清代的服饰到了难以再发展的地步。 清朝官员穿的朝服,其实是由旗装演变过来的:圆领、捻襟、左衽,四面开楔,束腰,有扣绊,窄袖(有的带有箭袖),保暖、便于坐骑。清初开始的制度规定,官员入朝必须穿披肩领袍,谓之朝服。朝服带有箭袖,就是在本来就比较窄的袖口前边再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口。一般最长为半尺,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袖和肩是清服区别身份的标志。带箭袖的旗袍是满族贵族平时穿着和旗人百姓的节日礼服,一般旗人只许穿披肩领便袍,而到了普通百姓那里就只许穿无披肩的领袍,谓之便服。 旗袍有单、棉、皮之分。清初,其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 “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请安原是明代军礼中的一项,见于《大明会典》。当时全国各指挥使司、各卫所都有这个礼节,称为“屈一膝”。建州卫也如此,到了清代,在八旗和明朝遗留下来的绿营中仍然沿袭旧习。本来,兵士见到上级军官应该下跪,但因为身上有盔甲,只屈一膝或半膝,久之,不穿盔甲时也以屈一膝为礼,并和叩首、打恭一样,含有问候请安的意思。在八旗人家和部分汉族官宦人家,晚辈见长辈,平辈中幼见长,奴仆见主人至亲友相见,都行这个礼,所以屈一膝又叫请安。但在衙门或公共场所,则不论旗人汉人都行打恭礼,不能请安。 男子请安的姿势: 先端正姿势,如“立正”的样子。然后向前迈左腿,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右腿半跪,略微停顿;眼平视,不许低头、扬头或歪头;双肩平衡,不许弯腰,左右腿的间距不可太大,保持左腿向前迈的自然距离,不可向后蹬腿。 女子请安姿势与男子同,只是左右腿的距离要近,动作幅度小,双手扶左膝,右手不下垂。 跪安 “跪安”这个礼节行于皇宫和五公府第以及宗室家庭中。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之外,常常还要另外召见某些官员,这是属于密谈性质,不同于朝会大典,所以官员同皇帝不必叩头。 召见的程序是这样:先由外奏事处登记,再由内奏事处安排在某日第几起。皇帝吃早饭时(天尚未明),桌上摆好绿头签,饭后分起召见。有合在一起(如与军机大臣一起)的,太监们都退出。内奏事处太监副食应召官员来到暖阁门前,掀起帘子让官员进去,太监退到殿外。 这位官员进门,站着说:“臣(某人)恭请皇上圣安。”然后跪安、起立,走几步到皇帝面前,跪在一个红边白心很厚的毡垫上奏对。奏对完毕,皇帝说:“你下去吧。”于是官员起来跪安,面对皇帝倒退几步,转身出门。如果在奏对时有谢恩的事,就在原地一叩,说:“谢皇上圣恩。”如果在奏对时说错了话,就摘下帽子,以头碰地一下,表示承认错误。皇帝日常晨昏定省、见皇太后时,进门要跪安,退下时也跪安。 太监有事向皇帝、太后、皇后、妃嫔等主位启奏,王公府第及宗室家庭中晚辈见长辈,奴仆见主人,都要跪安。 跪安的姿势和请安的姿势,相同部分是先端正姿势,左腿向前迈步。但跪安时右腿须全跪,然后左腿也跪下,右腿随即起来,左腿也起来,恢复立正的姿势。这一连串的动作要节奏均衡,不可慌忙,不可拖拉。其他和请安的要求一样。 清代后妃以下,公主、格格、福严明以及品官命妇(汉人品官命妇不在此列)穿朝服、吉服,行大礼,有一肃、一跪、三叩及六肃、三跪、九叩的仪节。(一肃是一次肃立。一跪是跪下和起立各一次。三跪当然就是各三次。三叩和九叩的区别也是次数的区别。) 穿朝服、戴朝冠时的叩首和男子一样。穿吉服的在晚清不戴吉服冠,而戴钿子,则跪下之后不叩首,只以右手扶两把头翅。这里需要解释的是“肃”。这个动作和女子请安差不多,先端正姿势,慢慢地一直下跌到底,再慢慢起来,恢复立正的姿势。也是要求不弯腰,不低头,两肩平稳,腰板笔直。 清代职官品级简表 宗室爵秩: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以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其封爵十二个 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内阁大学士、内阁协办大学士、侍卫处领侍卫内大臣、銮舆卫掌卫事大臣、一等精奇尼哈番 授:文为:光禄大夫武为:连威将军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尚书、都察院左右御史、总督(巡抚)、侍卫处内大臣、各省驻防将军、八旗都统、各省总督、总兵、提督 授:文为:荣禄大夫武为:振威将军 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大臣、八旗副都统、护军统领、专城副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专城副都统镇守总兵、銮舆使 授:文为:资政大夫武为:武显将军 从二品:内阁学士、各部左右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侍卫处散秩大臣 授:文为:奉政大夫武为:武功将军 三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各省按察使司按察使、轻车都尉、参领、参将、协理事务侍卫领班、一等侍卫、火器营内外营异长,城守尉 授:文为:通议大夫武为:武义将军 从三品:光禄司卿、盐运使司盐运使、协领、游击 授:文为:中议大夫武为:武异都尉 四品:通政使司通政副使、大理寺少卿、翰林院侍卫学士、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医院院使、太庙尉、二等侍卫、永陵掌关防官、顺天府府丞,各省道员、骑都尉、侍卫班领、副参领、佐领、防守尉、都司 授:文为:中宪大夫武为:昭五都尉 从四品: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侍讲、知府 授:文为:朝议大夫武为:宣武都尉 五品:各部侍中、给事中、参议、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太医院左右院判,天坛尉、地坛尉、永陵副关防官兼内管领、福陵、昭陵、关防官、同知、知州、云骑尉、三等侍卫、守备 授:文为:奉正大夫武为:武德骑尉 从五品:各部员外郎、监察御史、鸿胪寺少卿 授:文为:奉直大夫武为:武德佐骑尉 六品:各部堂主事、神乐署署正、盛京管庄、都察院经历司经历、都察院都都事厅都事、兵马司指挥、大理寺左右寺丞、太常寺寺丞、钦天监左右监副、通判、新军校、骁骑校、前锋校、护军校、千总 授:文为:承德郎武为:武略骑尉 从六品:翰林院修撰、州同、大理寺左右寺副、光禄寺罢正、布政司经历 授:文为:儒林郎武为:武略佐骑尉 七品:内阁典籍厅典籍、中书、皇史荿尉司牲官、工都司库、兵马司副指挥、知事、大理寺堂评事、翰林院编修、知县、恩骑尉、把总 授:文为:文林郎武为:武信骑尉 从七品:牺牲所正千户、牺牲所福千户、州判、各衙经历 授:文为:征仕郎武为:武信佐骑尉 八品:各部司务厅司务、神乐署协律郎、县丞 授:文为:修职郎武为:奋武校尉 从八品:神乐署左右署丞、内阁典籍、翰林院典籍 授:文为:修职佐郎武为:奋武佐校尉 九品:神乐署司乐、读祝官、赞礼郎、县主簿、外委把总 授:文为:登仕郎武为:修武校尉 从九品:工部司匠、鸿胪寺鸿赞、序班司狱司司狱、州吏目、巡检司巡检、各道库大使、各府仓大使、各府税课司大使

2. 辩论资料

辩论不是一定要找资料的,你们自己进行试辩和讨论来完善立论。
其实说压力大不利于成才 一方面是心理上背负了太多,无法专心进行学业和事业的学习。每个人所能承受的都是有限的,轻松的环境下会可以更容易有信心进行努力。

对方估计也就是压力转化为动力,通过举出很多家境不好的人成功的例子来反驳。但这其实和辩题略有不符合,辩题指的是学习压力,你们需要强调这一点,学习的压力可能是周围的同学和老师施加的,不利于正确指导思想和健康思想的形成。

当然也可以参考顺境出人才还是逆境出人才的辩论

3. 中国摘掉乙肝大国帽子,中国是怎样做到的

近日,国新办就“十三五”卫生健康改革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从会上了解到,中国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由2015年的63.4/10万降低到2019年的55.6/10万,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降至1%以下,摘掉了乙肝大国的帽子,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典范。

肝再坚强,也无法承受人类的不管不顾,如果不及时治疗和以后生活不多注意的话,病情自然会继续恶化。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肝衰竭等危及生命的疾病。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什么时候身体好了,一切才有可能。

据了解,日常摄入的食物通过肠道吸收营养之后到达肝脏,糖、脂肪、蛋白质在肝脏中互相转换。黄疸胆红素也在肝脏中进行代谢,同时肝脏也是重要的解毒器官,正因为肝脏功能复杂且重要,提高相关疾病的救治率始终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肝脏相当于人体的“加工厂”,对人体生命活动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印度采取的对外贸易保护政策

一、印度经济现状概述

(一)印度国内经济状况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5.2%,工业增长率为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53.5%,较第一季度的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 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但是电力供应仍然很紧张,目前印度正在寻求开发以甘蔗渣为原料发电,进一步补充传统煤炭发电的供不应求。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 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 其中食糖, 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 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①能源和基础工业——产量大幅增长,但石油、天然气仍严重短缺。

从总体上看,印度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门类比较齐全,煤储量近2000亿吨,是世界重要产煤国之一。近年来能源工业发展较快,可由于缺少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因此总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有调查显示,印度石油资源匮乏,可开采量不足8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仅可再开采20年。天然气储量不到7000亿立方米,也只能维系20多年的开采量,而且天然气生产中喷发浪费严重,效率不高。

②医药工业和纺织业——印度制造业的两个亮点。

印度是非专利药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印度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量的8%,排第四名,是世界第五大散装药生产国。印度的医药工业有2万个实验室,医药市场规模为53亿欧元,其中最大的医药企业Glaxo SKB 占有5.7%的市场份额。

纺织业是印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行业,其产出占GDP的6%左右,吸收了3500万人就业。

③耐用消费品市场、机械及部件市场——现状不乐观但发展潜力大。

虽然印度国内拥有一个由3亿中产阶级构成的稳定的消费市场,但消费热潮并没有启动,大多数耐用消费品构成买方市场,供大于求。印度的机械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重载设备、食品加工、塑料加工纺织和珠宝加工的机械长期依赖进口。但是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完善可以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可以推动以建筑机械为主的机械及部件市场的发展。

(3)第三产业现状:印度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和推动力。

行的是“进口替代型”政策,和发展民族产业,与外界的联系不密切。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

① 计,中国输待外资的开放态度已经取得了突破。信息服务部门——软件业异军突起,实力雄厚。

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就颁布了扶持计算机软件发展的政策,1991/92年度至2001/02年度的关键十一年之间,印度软件业的年均增长率达45%,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50%。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软件超级大国”,目前有软件及服务企业近3000家,从业者超过50万人,其前十家软件及服务企业的人员规模多在万人以上,最大的企业已逼近4万人。企业盈利均在20%以上。班加罗尔、海得拉巴和马得拉斯市形成了印度软件基地的“金三角”。

②资本金融服务部门——开放的金融环境形成了较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

③旅游服务部门——有望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心。

印度旅游业在2004年接待外国游客达337万人,比2003年增长23.5%,旅游外汇收入为4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1%。虽然印度受到印度洋海啸影响但并没有影响到印度的“旅游热”,预测到2025年印度有望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心。

④公共服务部门——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生: “硬件”、“软件”一齐抓。

为弥补基础设施滞后的缺憾,印度政府制定了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2010年,至少投入170亿美元用于提高国内道路、机场和港口水平,鼓励外资或私人财团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为了解决印度能源危机,政府积极寻求与沙特、伊朗、俄罗斯等国的能源项目合作,计划在2015年前每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中东、中亚、北非、东南亚和拉美等地区的油气项目。

教育方面加大经费投入,普及八年初等教育,重视培养和保护高素质科技人才,鼓励外流人才回归。医疗卫生方面,通过建立三级医保网络(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社区保健中心)改善饮水供应等措施,促进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印度对外经济状况

1.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情况——贸易逆差、外资利用率低

(1)对外贸易方面

尽管印度卢比对美元持续升值, 2004-2005财年前9个月印度出口53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长23%。印度本财年的出口目标是比去年增长16%。印度对外贸易中,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美国、阿拉伯、中国、中国香港、英国、新加坡、德国、比利时、意大利、法国,主要进口国家为中国、美国、比利时、瑞士、澳大利亚、阿拉伯、英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出口产品有纺织品、宝石及珠宝、化工产品、石化产品、农渔产品、皮质品、电子产品及地毯等,主要进口产品则有原油、黄金、宝石、钢铁、化学产品、机械及电子产品。

(2)外商投资方面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自1992年至2004年1月止,印度政府核准的外商投资金额近783亿美元,主要投资国家为美国、瑞士、英国、日本、德国、荷兰和阿曼等,主要投资领域有石油、电力、冶金、食品加工、电讯和饭店旅游业等。但是资金实际利用率只有40%。日前,印度政府进一步提高海外企业对印度本地移动电话公司的投资上限,从49%突破到了74%,表明印度政府对待外资的开放态度已经取得了突破。印度是一个经济发展迅猛的国家,国内许多领域,尤其是在大多数基础设施领域面临投资不足问题,预计下一步印度会有更广阔的领域进一步放开。
对外投资方面,按照印度储备银行公布的数字,印度2003-2004财年对外投资增加了15亿美元,总投资额达到66亿美元。

2 中印贸易情况——中方逆差,但经贸合作的潜力巨大。

近10年来,中印贸易发展较快,印度已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石油、化工产品和机电产品等。从印度进口商品主要有铁矿砂、铬矿石等。1992年中印边境贸易恢复,以易货为主,每年边贸额约500万元人民币。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3年中国同印度贸易总额为75.9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53.6%,其中中方出口额为33.44亿美元,进口额为45.51亿美元。2004年,中印贸易额达到136亿美元。据印方统计,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商品总额在2002—2003年度印度进口额中,已跃居第3位,仅次于美国及比利时。同期印度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总额也已位于第6位,仅在美国、阿联酋、英国、中国香港和德国之后。从中印双方经贸地位的提升可以预测两国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

二、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

同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与相异之处。50年前,两国都是比较的落后的农业国家,进入21世纪初,两国都取了长足进步,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有了根本的变化。

(一)经济发展模式:“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

中国当年学的是东亚“四小”模式,通过引进外资,建立强大的、能给为数众多的农业人口提供工作的工业部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粗放式增长。因此,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工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中国正成为“世界的工厂”。

而印度则相反,它重视的是服务业。印度的服务行业在GDP占50%以上,而工业和农业则分别只占26%和22.8%。印度想成为“世界办公室”。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劳动起家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是以制造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第一波”,那么,21世纪初期将迎来以服务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的“第二波”。中国在“第一波”中占尽优势,印度则在“第二波”中显示出对中国的压倒优势。例如,2003年有2万美国人的税表财会统计是在印度完成的。2004年有20万个税表被送到印度作财会统计。

印度之所以走了一条与中国不同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印度对外开放时间较晚,直到1991年才真正开放,而此时与开放初的中国大不一样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

2. 印度精英教育为印度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印度虽然文盲的比例较高,但它却是一个人才大国。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非常重视,从而确立了它世界第二人才大国的地位。印度的大学为印度培养了数量仅次于美国的讲英语的科技人才库。依靠这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印度的高科技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美、英等国科技人才中印度人的比例相当高。

3. 印度糟糕的基础设施对发展工业起了阻碍作用。印度公路、铁路、港口、航空、通讯发展滞后,问题重重;印度的电力供应不足,国内能源分布不均,印度贮藏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煤大多分布在东南部,运输压力大。

4.印度可耕地面积世界第二,灌溉面积则高居世界之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如中国紧迫。

(二)对外经济战略:

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印度从独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型”政策以保护和发展民族产业,与外界的联系不密切;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并重的贸易政策;从90年代开始,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印度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政策。由于印度长期实行保护国内市场的内向型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对国内市场实行高度保护(由于频繁实施反倾销调查,2001年印度被世界银行认定为贸易壁垒最严重的国家),导致印度进出口贸易发展缓慢,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外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很低,最终影响了印度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则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就致力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在东南沿海实行了外向型经济。
2004年,印度的双向贸易总额只有1500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年份额不到1%,而到2003年,中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是5.8%,在世界进口中所占份额是5.3%。2004年,双向贸易增长36%,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国,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贸易额与GDP之增长70%以上。而印度的贸易额与GDP之比只增长23%。

在吸引外资方面,与印度相比,中国在股权、投资领域、税收等方面政策优惠得多。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比印度相对要大一些。印度由于民族、教派矛盾复杂、政局动荡、议会反对党力量强大、非政府组织影响大,制约了政府的利用外资政策。目前,印度的外资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20世纪90年代,印度曾严格限制外资进入,而现在,印度政府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印度仿照中国,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约20个经济特区,招商引资。

近年来,有一些跨国企业工厂转移到了印度,印度成为了不少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印度的优势得到了凸现。

1. 人才优势。不仅是大量的讲英语的科技人才,而且包括大量的管理人才。

2. 法律制度优势。印度的国家机器和法律体系在发展中国家显得相对比较健全、稳定,法律制度比较完善。

在与世界主要大国、国际经济组织以及区域经济组织的联系上,1997年,印度对APEC21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48.0%,依次为欧盟15国(24.7%),北美自由贸易区(20.3%),环印度洋地区合作组织18国(18.9%),海湾合作委员会(7.1%),东盟10国(6.8%),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合作组织,即BIMSTEC-4(4.5%),南亚地区合作组织(4.1%),其中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的贸易就要是能源。

三、涅磐重生--“印度模式”?

(一)“印度模式”的特点

在《迈向2050年》报告中,高盛公司预测印度在未来50年里,有望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许多学者看好印度未来的发展,他们认为印度的经济制度与市场结构更能保证长期的发展潜力。

圣雄甘地、建国之父尼赫鲁等印度政治家们一直在探索符合印度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走得好曲折,但是日益显示出它的端晲。部分学者认为印度选择了一条比中国更健康、更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如果说以“硬”为特色的“中国模式”,即中国经济的增长是由物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扩张推动的,属于汗水(inspiration)驱动型;那么,所谓“印度模式”,就是以“软”为特色,由它的制度基础设施与企业家精神(aspiration)来塑造的。中国的经济实力更多地物化在了建筑物(包括厂房)上面,是硬的,看得见的,而印度的经济实力则由它的潜力决定,是软的。 这里的“软”既包括技术,也包括广义的制度,包括文化。

在印度引以为豪的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是软件业。 印度是世界上五大计算机软件供应国之一,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大国,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世界经济论坛2004年3月9日发布的2004至2005年度《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显示印度由去年的第45位升至第39位。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

(二)“印度模式”形成的原因

如果说“软”只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一个象征,那么,它的深层次的力量来自于内生体制性因素。

印度所具备的体制演进比较优势(institutional evolving perspectives)。从甘地开始,印度经济上实行的是与前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更偏向于像欧洲的那种议会社会主义。拉奥总理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说,印度的经济发展要走“中间道路”,印度要“均衡地实行自己的经济模式”。

印度的金融体系延续了英国人留下来的金融制度,它的银行体系有130年历史,印度银行多数都是民营银行,运转良好,坏帐率很低,整个银行体制比较健全,具有较佳的国际信誉。股票市场也有百年以上历史。 孟买的证券交易所世界闻名。23家交易所上市的企业超过6000家。

印度的市场秩序较好、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支持了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崭新的企业家精神。国际投资者认为,与中国相比,印度拥有更完善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更有力的产权保护措施和对投资者更友好的竞争体制。如塔伦�6�1凯纳(Tarun Khanna,麻省理工学院)和黄亚声(Yasheng Huang,哈佛商学院) 在2003年七八月号的《外交政策》上发表文章——《印度能否超过中国?》。他们在文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一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本国资源的调动。由于印度私营企业发展较快,而且注重自身内部的有机增长,这使得印度对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国家独特的优势――良好的英语教育、符合国际化的管理等。英语为通用语言,受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印度精英教育中国际化人才更容易接受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拥有一大批国际化的人才、一大批能够与欧美国际竞争的跨国公司,印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步伐更为坚实。

有学者们认为,经过90年代以来的改革,印度经济、政治模式开始糅合东亚的特性。正如保罗�6�1克鲁格曼指出,中国等东亚国家经济奇迹得力于资本的极大驱动。最近,印度在这方面也显示出强劲的势头。《金融快报》发表文章称,印度不仅要大力发展“软件模式”,同样也要在吸引外资方面胜出中国。英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一项2004年度报告显示,印度已成为仅次于中国、美国之后全球第三大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四、印度经济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2005—25年印度年均GDP增长率有不同的预测,分别是7.0%、8.0%、9.0%、10.0%(参见附表),其实现程度受国内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情况等)与国际经济环境(国际油价等)影响。在未来20年,印度将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参见附表)。印度将会在世界技术进口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到2025年,其软件出口将占全球软件出口的15.%。除此之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还包括:1)旅游业;2)信息服务业;3)咨询管理业;4)瑜珈等缓解压力的教育与培训;5)中等技术劳动力出口;6)高技术人员出口等。与世界大国、区域组织的关系方面,主要是“向东看”战略,将重点加强与东盟等地区组织与大国的经贸关系

与摘发展中国家帽子和去全球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衣羽绒服搭配 浏览:80
老年女装秋装马甲 浏览:102
女孩子编织衣花样 浏览:885
羽花绒线怎么打帽子 浏览:540
制服女王如何获得 浏览:352
灰色无袖长款衣怎样搭配好看 浏览:49
羽绒服什么领最好 浏览:855
羽绒服太长改短图片 浏览:474
白色衣服搭配黑色裙子的图片大全 浏览:205
牛仔裤搭配深口牛皮单鞋好看吗 浏览:818
校服满意度调研报告 浏览:417
法国制服磁力链接 浏览:382
儿童棒线帽子视频教程 浏览:62
围着的裙子叫什么 浏览:773
自制裤子背带夹 浏览:71
衬衫牛仔裤搭配皮鞋 浏览:38
古装旗袍人物图片 浏览:533
北京红白相间校服 浏览:881
输送皮带约坡度怎么算 浏览:322
防辐射服台湾品牌排名 浏览: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