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是谁脱去中国“贫油”的帽子
李四光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❷ 为我国的石油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答案:李四光
❸ 把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市劳动模范谁的名言
“把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这句话出自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而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铁人”王进喜的感人事迹,文中用了“他暗下决心:”来引述王进喜的"我一定要为中国人民争口气,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换句话说,“把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这句话并不是谁说的,而是作者认为王进喜暗下的决心。
建国初期,国内一线工人觉悟都很高,尤其是参加各种会战的工人都如此,毕竟在当时来讲,那绝对是光荣的事情,所以有“暗下决心”的具体言论或许不实,但是此类想法,每个一线工人都会有,因为那是光荣与理想并存的年代!
❹ 我国于哪一年摘掉了贫油国帽子
我国在1963年因为大庆油田的量化生产从此彻底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相关的解释如下:
1963年12月25日,中国政府宣布,我国石油产品已经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自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后,我国原油产量逐年上升。1959年产油372万吨,比1958年增加145万吨。1963年达686万吨,汽油、柴油、润滑油等主要油品产量均提前超额完成计划。石油工业给农业、轻工业和化学工业提供了许多原料产品,石油的品种也有数百种,过去需要依赖进口的一些高级石油产品也已试制成功和正式生产。与此同时,1963年石油工业的建设规模也大大超过往年。新建成的炼油装置总加工能力,比1962年新建的增加4倍多。建筑安装质量全部达到了国家标准。全国钻井、采油、炼油等各项可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中,已有3/4超过历史先进水平。
❺ 把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是劳动模范的。名言是谁
这句话出自教科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摘掉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而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的“铁人”王进喜的感人事迹,文中用了“他暗下决心:”来引述王进喜的"我一定要为中国人民争口气,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换句话说,“把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这句话并不是谁说的,而是作者认为王进喜暗下的决心。
(5)摘掉石油工业的帽子说课稿扩展阅读:
建国初期,国内确实缺少石油,而且1958年之后,国内对开采石油的决心非常大,当时上上下下对勘探石油,摘掉“贫油国”的帽子抱有绝对的信心,王进喜肯定也有这个心思,这一点毋庸置疑。
王进喜虽然后期当了队长,实际上,还是一线的工人,而且威望很高,这主要是因为王进喜做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确实赢得了工人们的一直拥戴。从这一点来讲,王进喜虽然不能文绉绉的“暗下决心”,但是同样的想法,还是有的。
❻ 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是什么修辞手法
“把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这是一个比喻的修辞手法。又是比喻修辞手法分类中缩喻修辞手法。缩喻的典型例句是“思想像潮水一样",缩喻成“思想的潮水",再缩喻成“思潮”。
明喻的公式是:甲象乙。
暗喻的公式是:甲是乙。
缩喻的公式是:甲的乙。
缩喻的“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展开句式是“石油工业落后像一顶帽子”。这样我们就能很明确地看出这是比喻了。
这个例句中还用到了一种修辞方法叫做比喻修辞分类中的“曲喻”。其典型的例句是郭兰英的歌词:"麦浪滚滚闪金光“。“麦浪”是一个曲喻,曲在将麦田比喻成麦田的海洋,海洋里才有浪,这就是有了麦浪。例句先把“石油工业落后”比喻成一个人,人才要戴帽子。直接说“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就是曲喻。
相信这个例句,你只要分析到是一个比喻就行了。缩喻和曲喻都需要分析和解答,许多人有都是分析不出来的。
❼ 中国是怎么摘掉“贫油帽”的
大庆油田:摘掉中国贫油帽子
1959年9月26日16时许,松嫩平原上,黑龙江省肇州县一个叫大同的小镇附近,一座名为“松基三井”的油井喷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松辽盆地发现了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
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出油的日子又临近国庆,时任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的欧阳钦提议,以大同镇为中心,包括周围有石油构造地区在内,成立大庆区,同时将大同镇改为大庆镇;而石油部领导在研究松辽油田勘探、开发方案时,也一致同意将新发现的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
❽ 为什么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解放初期,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后就遇到石油短缺的困难,当时全国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进口。顶着“中国贫油论”的压力,李四光根据自己几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肯定地说:“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1954年,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他亲自组织队伍,在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开展石油普查,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相继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中国终于摘掉了“贫油”的帽子。
❾ 李四光先后找到了什么 ,什么 ,什么 等大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李仲揆(李四光)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