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王拓的个人评价
“小红帽”王拓来自河北省秦皇岛市,是一个爱搞怪、有个性的音乐院校高材生,充满着正能量的她不仅是专业老师的得意门生,也是全班同学的super idol。
王拓是一个双鱼座的的人,脑袋转的比较慢,性格很温吞,和陌生人有很强的距离感,除非是和熟悉的人才会玩的很好。自己现实生活中和舞台上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未来,王拓希望在好声音的舞台上能够尽力走下去,然后是上学读书学习音乐,如果有可能的话,还能去环游世界。
王拓平时很喜欢把民族音乐变得更有欧美风格一些,因为有很多老歌可能因为时间的原因在渐渐淡出,而通过改编可以让老歌焕发新的活力,更能适合现代年轻人的口味。
『贰』 好声音小红帽王拓自我介绍的背景音乐是什么英文歌
是Lenka的Everything at once吧
『叁』 谁知道余光中,巴金的生平事迹,文化造诣和主要创作
巴金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文革”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2005年10月17日,巴老逝世,享年101岁
著作书目:
《灭亡》(中篇小说)1929,开明
《无政府主义与实际问题》(理论)与克刚等合著,1927,
上海民钟社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理论)1930,上海自由书店
《死去的太阳》(中篇小说)1931,开明
《复仇》(短篇小说集)1931,新中国
《雾》(“爱情的三部曲”之一,中篇小说)1931,新中国
《海的梦》(中篇小说)1932,新中国
《春天里的秋天》(中篇小说)1932,开明
《海行》(散文集),又名《海行杂记》,1932,新中国
《光明》(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
《雨》(“爱情的三部曲”之二,中篇小说)1933,良友
《砂丁》(中篇小说)1933,开明
《电椅》(短篇小说集)1933,新中国
《抹布》(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家》(“激流三部曲”之一,长篇小说,又名《激流》)
『肆』 中国好声音里面有个戴红色帽子的女的在导师考核的时候唱什么歌
叫做王拓,和叶秉桓对考的,唱的一首王力宏的《心中的日月》,盲选时候唱的《玫瑰玫瑰我爱你》,望采纳
『伍』 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王拓 小红帽出场背景音乐
是Lenka的《Everything at once》
『陆』 丝绸之路为何被冠名为丝绸,这里面有一个什么故事
丝绸之路是联结世界各类文明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与印度、埃及、巴比伦等古国的文明相识相知、相辅相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因此,丝绸之路是世界文化的摇篮。它孕育和催生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对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产生过重大影响。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代发明创造,一些影响人类的思想流派都产生在丝绸之路的各枢纽地带,并最先通过这条路传播到世界各地;丝绸之路上还曾经发生过众多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直接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大变化、大发展。
那么,丝绸之路这个名字怎么会是一个德国人起的?据史料记录,古埃及最早在何时就已经用上了中国丝绸?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是何时传到国外的?汉朝的张骞又是如何将民间交往的小路,拓宽成国际通道的?
罗马史学家马赛里奴斯在公元四世纪写到中国丝绸时说“昔时吾国贵族始得衣之,而今各级人民,无有等差,虽贱之走夫皂卒,莫不衣之矣。”既然“走夫皂卒”也要丝绸衣物,其市场需求一定十分旺盛。他们不但生时穿戴,死了还要随葬,这就是从西安到罗马的丝路沿线先后出土了大量不同时代丝绸的原因。
夏鼐先生写道:“意大利境内气候潮湿,古代织物不易保存下来。但在当时罗马属下的埃及境内的卡乌和幼发拉底河中游的罗马边城杜拉、欧波罗,都曾发现公元四世纪左右时候由中国丝制成的织物。第五世纪以后,在罗马属下的埃及和叙利亚各地出土的利用中国丝在本地织制的丝织品更多。”这段话的要旨是到五世纪时,罗马的属民们不但进口丝绸制品,还进口中国蚕丝自己织制丝织品了。
那么,中国的养蚕缫丝技术是何时传到国外的?
罗马人有一个传说,罗马皇帝垂询诸臣下,丝绸这么珍贵而又美丽,它是如何产生的?无人以对。最后有一个祭司说,中国丝是树上长出来的。虽然这位祭司博古通今,皇帝还是觉得心里不踏实。于是便派出两位智足多谋的修道士到中国。这两人很快就弄清楚了丝是怎样产生的,关键是要有蚕种。两人便将蚕种藏在空心手杖中,带回罗马都城复命,从此,罗马人开始也养蚕制丝了。
大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经时,行到瞿萨旦那国(今和阗)时,听到此地的老人说,很早以前,中国的一位公主嫁与和阗国王,迎亲的国王向公主私下求情,请她发慈悲心,务必将东国的蚕种藏在她的帽子中,赐福于敝国之民。公主答应了夫婿的请求,果然,出国境时,“海关”人员不便搜查公主的帽子,就这样蚕种就落户到和阗,当地的养蚕制丝业由此兴旺发达,名震西域,并传到他国,此事记在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
据史书记载,养蚕缫丝的技术数千年来都是中国的专利。直到公元前夕时才首传至朝鲜,公元三世纪传入日本,其后传入印度、欧洲。如今世界上生产蚕丝的国家已有近40个,首屈一指的是中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多。
是中国人把养蚕缫丝的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带动了市场的活跃发达,千年不衰。有的国家在引进养蚕缫丝技术后,融入了本民族的文化元素,发展出了富有民族地方色彩的丝绸制品。如波斯织锦,在唐代名闻四域,其织法、设色、图案无不来之中国又不同于中国的丝制品,成为那个时代波斯国的大宗商品。
那么,这条民间贸易的小路,是如何被开拓为影响世界的国际通道的呢?
公元前139年,是汉武帝刘彻即位的第二年,汉武帝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即派出一个外交使团,出使西域月氏国。使团的团长叫张骞,是陕西汉中人,时任宫廷侍卫官。张骞当时多大年龄?相貌如何?有何特长?史书没有记载,不过推想其一定是位能文能武,敢于担当,身体健壮的中青年人。由于常随侍在皇帝左右,甚得信任。所以当他得知皇帝正在物色一位去万里外执行外交使命的人时,便挺身而出,向皇帝请命,得到了汉武帝的同意。
汉武帝为何要派使团去西域?还得从头说起。大汉帝国建立之初,就受到了强大的北方邻居匈奴的不断攻掠,东起辽东,西至陇西数千里边界地区,数十年中,战火不断,大批财物牲口被掠夺,官吏百姓遭杀戮。汉朝的第一任皇帝刘邦是一位从刀枪林中夺下江山的人。坐上皇位不久,他就决定御驾亲征。公元前200年10月,刘邦统军32万北进,他求胜心切而狂放,不知匈奴早以张网以待。刘邦在视察白登前线时(今山西大同市),被匈奴单于的40万大军包了饺子。整整七天七夜无法突围,势如累卵。
此时,陈平献上一计,派出密使,携大量礼品,连夜潜入单于老营,晋见匈奴王后,说了不少求情服软的话。终使王后出面请求单于停战,并说,刘邦有神护佑,攻之不吉。老单于耳朵软,再加上有其他考虑,便撤了白登之围。刘邦君臣惶惶然逃了回来。从此,汉对匈奴采取和亲,纳币等笼络政策,以此换取和平。但匈奴贪得无厌,仍不断攻打边境,得寸进尺。公元前166年,匈奴大军攻至国都长安近畿,举国震动,其后匈奴主动撤出。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上皇位。这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帝王,雄才大略,目光高远。根据多年汉匈相斗的经历,他深知匈奴不灭,则国无宁日,强国无期。所以继位之初,就不断与大臣反复讨论应对匈奴的方针策略,并加紧战备工作,最终确立了打败匈奴为重要国策之一。
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位从匈奴汗国归降的人向汉武帝建言:“那故土在敦煌的月氏国(今甘肃敦煌市),原是一个强大的国家,70多年前被匈奴打败。那匈奴单于杀了月氏国王,还用他的人头做成了酒壶。月氏人大部逃到了西边很远的地方又建立了月氏国。他们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如果能跟月氏国结盟,可以东西夹击匈奴,取得胜利。”
汉武帝是一位很有战略眼光的人,他认为这个主意不错,因此,就有了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妙算。但这只是之一,还有一个重要的深层原因。
武帝之前,汉朝经历了文帝、景帝之治,采取了“与民休息”、“轻徭减赋”等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国力大增。《史记·平淮书》记:“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百万钜,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积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这是一幅民富物盛的场景;商业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各路商贾走南闯北,开拓市场,积累财富;各种手工业蓬勃兴起,与农牧业、商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其中又以养蚕制丝业一枝独秀,在中国制丝业史上达到了新的高峰。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襄阳俗织锦,纯妇无不巧。”
汉武帝时,物质极大丰富,汉朝就有了拓宽国内外市场的强烈需求,这就成了汉武帝派出使团联络西域各国的又一动因。而以汉锦为代表的丝制品,已成为高档奢侈品,是皇室、贵胄们的身份象征;五彩缤纷、品类繁多的丝绸也成为外交必备的礼品,成为皇帝外交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