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关于做剧院。有什么要求还有需要些什么设施。知道的兄台说下。谢谢
伦敦南岸原来是贫民聚集区,二战后的英国提出全民福利、全民教育和全民艺术,于是在这个2.7公顷的土地上建起了伦敦南岸中心。在该中心艺术总监茱德· 凯丽看来,艺术机构不仅是文化的殿堂,还应该有责任为富有创意的人们提供表达梦想的平台,剧院应该像自由市场那样,是老百姓习惯每天都去的地方,而不该是高高在上的庙宇殿堂。 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的愿景规划中,艺术普及教育和公益性演出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剧院CEO理查德·伊文思说,除了力推国际演艺高端制作和顶级音乐会外,悉尼歌剧院更着力于对普通人群尤其是少儿的艺术普及,广泛寻求社会性的赞助合作。面对社会的各个阶层而非高端,推出大量产品面对多元化受众,使得场地能满足各类艺术家及观众需求。 新加坡滨海中心CEO潘传顺认为,艺术中心在文化身份的塑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需要发展本地艺术群体,有自己的音乐,发出自己的声音。既有传统的欣赏者,也有现代的受众体、艺术家和表演团体,艺术中心和剧院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空间。”潘传顺说。 为此,他们组织本地观众参与剧院的表演,体验艺术创作过程;把艺术作品带到社区,并和日常的节日相结合;他们还为各种演出搭建区域性平台,加深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理解。潘传顺倡导亚洲剧院除了上演西方经典作品,更有职责上演本地新作,并通过亚洲各国艺术家的互动合作,强化“亚洲的声音”。 中国国家大剧院运营8个月以来也在不断探索经营管理模式。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说,国家大剧院坚持品牌经营,体现主流定位;坚持专业运作,不断提升运营的专业化、管理的精细化和服务的人性化;坚持低价策略,解决公益与逐利的矛盾,成立自主票务营销系统、进行产业化经营;围绕演出院团和观众,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以演出为中心,注重关联性,推出大师课、公开排练,让高雅艺术走近公众;在致力于打造国家级表演艺术殿堂的同时,国家大剧院还承担着普及艺术教育的强大功能,从开始运营起就设计了多元化、全方位的艺术教育;国家大剧院还肩负推动原创艺术生产的使命,旨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引领者。 站在上海大剧院建立10周年的交界点上,很容易让该剧院院长方世忠思考剧院的未来。他十分认同余秋雨的说法,上海大剧院不仅仅是城市的窗口,剧院的功能也不仅仅局限于展示一个被称为“大剧院”的艺术机构,它是创造与参与的中心地带,是文化创意的核心所在。明确了这一点,他们未来的发展思路与规划更清晰。上海大剧院正是以“创新”为“新十年”的己任,以2010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发挥剧院品牌的优势,集结优秀院团和人才,参与作品原创,为上海呈现一个更具活力与创造力的大剧院。 突破剧院“一次建成”的概念 理查德·伊文思认为,在实际的管理运营中,要突破一座剧院“一次建成”的概念,将剧院硬件设施和功能的拓展视作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比如悉尼歌剧院至今还在通过不断施工增加新剧场、开发新功能。只有满足最广大人群不断增长的需求,一座剧院才能在城市的文化延续中世代辉煌下去。理查德·伊文思坦言,悉尼歌剧院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核心运营项目的现金流。 作为日本唯一一座集歌剧、芭蕾、现代舞和戏剧表演于一身的国立剧场,东京新国立剧场2007-2008演出季推出33台节目,269场演出,买票进场观众人数达到18万人。新国立剧场常务理事角田博说,该剧场的未来任务首先是建立稳健的财务基础,因为政府投入每年以4%的比例逐步递减,这就需要通过提升票务收入及社会捐款、降低成本等方式来实现财务稳定的目标;其次,制作出的节目开展全国巡演甚至海外巡演,与其他剧场合作;加强艺术家培训项目,目前该剧场已拥有歌剧工作室、芭蕾学校和戏剧工作室,学员可以积累充分的实际演出经验。 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已有125年历史,以前该剧院不用宣传就能满座,但从2002年开始票房成绩不断下滑。2001年,该剧院观众的平均年龄是60岁,之后每年增长一岁,来剧院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针对这一情况,该剧院总经理Peter上任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大都会歌剧院传讯编辑与创意副总经理朴爱莲说,在艺术方面,该剧院邀请了以前并不参加歌剧演出的指挥大师前来演出,并和知名歌唱家达成长远的合作意向,吸引更多年轻受众。同时,歌剧开放日等一系列公益活动也在逐步吸引年轻人,让更多普通百姓接受歌剧,改变歌剧高高在上的形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2006年新制作的歌剧《蝴蝶夫人》上演时,破天荒地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上实况转播,大批市民早早前来占座观看。 不仅如此,大都会歌剧院还通过全新设计打造全新品牌,给人更加现代化的感觉。比如,将使用多年的剧院标识撤换为流行的简约风格设计,聘请服装杂志摄影师拍摄宣传品,并大量推出适合年轻人欣赏习惯的演出海报;在市中心各个点、网站上投放广告,剧院宣传广告大胆使用颜色和设计,吸引年轻人,使公众形象得到很大的改观;对剧院景观进行改造,更加开放,人们可随意接近,感受艺术;和当代艺术相结合,开设画廊,在大厅或其他地方陈列;组织内部记者队伍,和媒体进行沟通,建立内部blog,向公众展示剧院动态。 大都会歌剧院长期以来有广播演出的传统,每年20多场,越来越多地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卫星电视频道。广播每周4场现场演出,大量存档节目通过广播传播。近年来,大都会歌剧院的高清传播成为大众欣赏歌剧的重要方式,刚开始尝试时只涉及加拿大、美国、墨西哥、阿根廷等几个国家,现在几乎遍布整个欧洲,亚洲、南非、澳洲也有涉及,人们很喜欢这种在电影院看歌剧的方式。
『贰』 智力题:影剧院的帽子问题
答案:1/6。因为3个人随机取三个帽子共有6种取法:ABC、ACB、BAC、BCA、CAB、CBA,所以他们每人取到自己帽子的概率是1/6呀。
看到了
『叁』 19世纪奥地利达官贵人在剧院看演出,女士坐前排,她们的头发上插着羽毛,戴着帽子,中场休息,后排男
美丽的女士们不戴那惹人爱惹人恨的帽子更能得到绅士们目光
『肆』 剧院里 一名女士戴的帽子影响了后面的顾客,怎样才能在不伤害她自尊的情况下 让她摘下帽子
请女士们摘掉帽子,年龄大的可以不摘。
(没有女人认为自己年龄大,就算老也会自欺欺人)
『伍』 四位先生把帽子寄放在剧院的衣帽间,但是服务生把他们的帽子搞混淆了,演出结束后,四位先生分别取走了一
首先,第一位从四顶里挑对的概率1/4
其次,第二位挑对的概率是1/3,
第三位则是1/2,第四位为1,
1/4*1/3*1/2*1=1/24
『陆』 巴黎女士喜欢戴帽子,到电影院剧院不愿摘帽子,影响后面人观看。怎么做使女士将帽子摘下,不能伤害自尊心
这是一道考查思维定势的题,可以张贴这样一张通知:为照顾广大中老年妇女,请允许她们在观看电影时戴帽子。她们带帽子是爱美,可要说他们是中老年妇女,当然是不愿意的。^^就这样
『柒』 杨丽萍为何10年不摘帽子背后的实情是什么
说到娱乐业最令人印象深刻和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你认为是谁?也许你认为这个范围太广了,所以如果你加上一个限定词:舞蹈领域呢?
我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样,会记住同一个名字,也就是杨丽萍,她的舞蹈足以载入舞蹈行业的手册,让后人敬佩!
杨丽萍的故事现在杨丽萍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她也在培养下一代的接班人。我相信你们非常希望让下一届杨丽萍为我们带来更好的作品。我也希望在那之后,杨小姐能做好每一件事,身体健康!
『捌』 在戏剧院里戴帽子合适
本剧院新规定,为了尊重起见,年老女士看戏时可以不脱帽。戴自己喜欢的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