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萨克族帽子
冬季的帽子
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形帽
秋季的帽子
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
二、哈萨克族
中国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40万。全世界的哈萨克人口约1800万。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使用的哈萨克文是阿拉伯字母哈萨克文,哈萨克斯坦使用斯拉夫字母哈萨克文。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的少数民族。
三、服饰特色:
男式
男子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青年人的衣领上多刺绣有彩色图案,套西式背心,外
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饮食,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形帽,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
女式
哈萨克族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时穿棉大衣。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巾,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尖顶帽,上有绣花与金银珠宝装饰,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前,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开始戴披巾。
2. 哈萨克斯坦有什么特产吗可以带回来送人的那种。
1,巧克力
哈萨克斯坦最有名气的就是巧克力和奶油。PAXAT原装的国旗版奶油巧克力随处可见,最畅销的,很适合当做礼物送亲戚朋友。此外PAXAT巧克力还有很多口味,品质上乘,深受当地留学生喜爱。
2,奶制品、肉制品
哈萨克作为游牧民族有丰富的奶、肉制品特产,奶油、奶疙瘩、奶豆腐、奶皮子、生奶油、酸乳酪、素有、马奶子、骆驼奶,平时在中国吃不到的都可以一试~市场上有原生态的散装散卖,也有统一加工包装好的。肉类有著名的熏马肉和熏马肠,如果是现煮现做更好吃。
3,伏特加酒
哈萨克斯坦伏特加酒味道特别的好,制作优良,就得瓶口设计独特,标签由蓝色和灰色组成,上面还有萌萌的小天鹅。伏特加酒在当地以及游客中深受欢迎。
4,手工艺品
刺绣、毡毯、民族服饰、各种首饰、皮鞭、木质餐具、刀具等都是极具哈萨克斯坦风格的工艺品,买回来可以装饰屋子和办公室。如果这些工艺品太大不方便携带,可以考虑哈萨克斯坦发行的纪念币。这些纪念币做工精细,并且体现了当地游牧民族的文化,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5,民族乐器
冬不拉(Dombra)是哈萨克民族的乐器,音乐极其优美,弹挑间仿佛能听到淙淙流水、清脆鸟鸣、快马奔腾声。它易于携带,适合草原的迁徒生活。
乐器控们可以买一个小只点的冬不拉弹弹,觉得太大的话,模型也是极好的收藏品。
(2)哈萨克斯坦特色帽子扩展阅读:
哈萨克斯坦旅游注意事项
1、乘飞机时酒水必须办理托运,要密封包装。充电宝与锂电池不能托运,只能随身携带;乌鲁木齐国际航班安检手续非常严格。
2、阿拉木图机场与海关管理非常严格,不允许随意拍照,如果被安检发现,会让你当即删除照片。入境需填写入境单,边检在入境单上盖章,要一直保留至出境。
3、入境后如在哈萨克斯坦停留超过五天,必须前往当地移*部门办理居留登记。由发邀请函的公司在其公司所在地办理落地签。
4、阿拉木图进口德国、日本的二手车比较多,由于油价不高,当地人喜欢开大排量的汽车。街道上车速很快,平均在六十公里以上,必须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5、哈萨克斯坦人冬天多吃马肉,夏天多吃牛羊肉,夏天吃马肉容易上火。饭店和酒店一般不需要给小费。
6、阿拉木图主要景点有潘菲洛夫二八勇士公园、升天大教堂、独立纪念碑等。哈萨克斯坦至今仍保留着新婚夫妇在二八勇士纪念碑前献花的传统。
7、过哈萨克斯坦边检和海关,每人限带两瓶酒,不能在边检和海关拍照或打电话。
8、哈萨克斯坦人非常热情,吃饭坐车要请客人上座,客人带来礼物要回礼。在机场待机或在餐厅吃饭不喜欢大声喧闹。
3. 请问哈萨克斯坦有什么特产吗
大体分三类:
土特产食品:哈萨克作为游牧民族有丰富的奶、肉制品特产,奶疙瘩,奶豆腐,奶皮子,生奶油,酸乳酪,酥油,马奶子,骆驼奶,市场上有原生态的散装散卖,也有统一加工包装好的,肉类就是著名的熏马肉,熏马肠,如果是现煮现做更好吃。
手工艺品:刺绣,毡毯,民族服饰,各种首饰,冬不拉(模型),马鞍,皮鞭,木质餐具,刀具,茶壶,雪地靴。
剩下的一类是哈萨克(斯坦)受欧美影响,形成的哈萨克特色糖果,糕点,红酒,巧克力。
4. 中南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风俗习惯
吉尔吉斯意为“草原上的游牧民”。关于其族源说法不一,早期民族史与匈奴、丁零、乌孙、塞种人等有联系,后因蒙古人进入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地区,部分突厥部落逐渐向西迁徙,往南直到帕米尔山脉后形成民族,今天吉尔吉斯大部分从西汉一直到西晋都属于中国版图,唐朝再次纳入中国版图,元朝时为蒙古族察合台汗国领土,清朝时再次纳入中国版图,东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中国新疆,西部属中国清朝藩属国浩罕汗国。从西汉汉武帝时,今天吉尔吉斯大部分首次纳入中国版图:汉武帝刘彻又命李广利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三年两伐大宛(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使西域的许多土地成为中国领土。太初三年(前102年)战胜大宛后,西汉在轮台(今新疆轮台东)、渠犁(今新疆库尔勒西南)置使者、校尉,这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之始。后又设置伊循都尉、护鄯善以西使者。后来扩大统治范围,“最凡国五十”,西至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乌孙,今铂尔河上游的大宛,今帕米尔地区的无雷,今阿赖谷地的休循等国,都受其管辖。“汉之号令班西域矣”,西域正式纳入了西汉王朝的版图。1864年10月7日,俄国强迫清国签订《中俄勘分西北边界条约》,强行割让中国新疆西部44万平方公里领土,其中就包括原来的中国领土,现今吉尔吉斯斯坦
吉尔吉斯共和国国徽的大部分土地。1876年清朝藩属国浩罕汗国被沙俄吞并,至此,原来的中国领土、吉尔吉斯全部土地被沙俄吞并。唐朝贞观十四年(640年)设置安西都护府。治所西(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统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辖境相当今新疆及哈萨克东部、吉尔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显庆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这期间,是武则天为皇后辅佐高宗到垂帘听政阶段。显庆、龙朔年间(661-663年),唐军平定西突厥,辖区扩大至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及葱岭的东西各部直至阿姆河两岸城的诸城邦国,包括今吉尔吉斯斯坦大部分。唐朝咸亨元年(670年),安西都护府治所移至碎叶城。15世纪后半叶吉尔吉斯民族基本形成。16世纪受沙俄压迫,自叶尼塞河上游迁居至现居住地。1917年建立苏维埃政权;1926年成立自治共和国;1936年12月5日成为加盟共和国;1990年12月12日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1991年8月31日宣布独立。
独立日
8月31日(1991年)
人口529.62万(截至2008年11月1日)。有80多个民族,其中吉尔吉斯族占69.2%、乌兹别克族占14.5%%、俄罗斯族占12.5%、东干族占1.1%、乌克兰族占1%,其余为朝鲜、维吾尔、塔吉克等民族。7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其次为东正教或天主教。国语为吉尔吉斯语(属突厥语族东匈语支的吉尔吉斯-奇恰克语组)。2001年12月,吉总统签署修宪法令,赋予俄语国家官方语言地位。
首都比什凯克(Bishkek)(建于1878年,原称比什凯克,1926年改名为伏龙芝 Frunze。1991年2月7日又恢复旧名比什凯克),人口81.99万(2008年)。
民俗尔吉斯斯坦境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由于他们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以及生活方式不同,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方面所表现出的风俗习惯也有差异。这里只对主体民族--吉尔吉斯人的风俗习惯作如下简单介绍。
吉尔吉斯人是由游牧逐渐走向定居的民族,同时也是由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到以后改信伊斯兰教的民族。所有这一切对该民族的婚丧嫁娶和衣食住行方面都给予一定影响,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一 与婚姻有关的风俗习惯
尔吉斯人的婚姻不受民族、部落限制,但盛行父母包办。一般有指腹婚、摇篮婚、幼年婚和成年婚等,早婚现象比较普遍。所谓指腹婚,就是当孩子尚未出生时,就由双方父母包办订婚。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父母发誓永远结亲,并举行一定仪式,当众确认订婚:双方父母都用牙齿咬一下弓箭;都在自己一个无名指上割一个口儿,并互相吮吸对方手指上流出的鲜血。然后,各折断一根树枝,并互相吐一口唾沫等等。如果由于生活中无法预测的原因,这桩婚事没有成功,那么这两家人仍像当初发誓那样,做好朋友。所谓摇篮婚,是指给婴儿订婚。男女双方的父母互称亲家和亲家母。男方父母给女方--女婴戴上银耳环。不管以哪种形式订婚,男方都要向女方送彩礼。彩礼主要是牲口或财产,而且各种牲口和财产的数目应是9或9的倍数。一般是9头一群的9种牲畜或9件一封的9种财产。
送过彩礼之后,成年男女就要准备结婚。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新娘的亲属们举行送别仪式。先把待嫁姑娘的小发辫都散开,重薪梳理成已婚妇女的发型。然后,亲戚朋友向她致临别赠言,向她祝福,希望她做个好媳妇、好妻子。
举行婚礼那天,身着婚纱的新娘在嫂嫂或弟媳的陪伴下去到新郎家。一路上,新娘要放声大哭,向人哭诉,表示不愿离开娘家。
当新娘到新郎家后,举行如下结婚仪式:取下新娘的盖头;给新娘戴上白头巾(吉尔吉斯人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和幸福);让新娘跳过火盆;男方父母、亲属相媳妇;指定代替父母的主婚人。新娘的父母把早已准备好的嫁妆在举行婚礼那天送到新郎家。这些嫁妆包括新婚夫妇过生活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从针线到牲口,而且嫁妆不应少于彩礼的价值。婚礼之后,男方亲属都轮着宴请新婚夫妇,介绍新娘与丈夫的亲属认识。
新婚夫妇结合后,对新娘有很多禁忌。例如,新娘对丈夫的亲属不能直呼其名,可用其他适合的词儿代替他们的名字;新娘不能背朝丈夫的亲属坐着,不能伸出一条腿坐着;不能大声喧哗;不能不戴头巾、不穿鞋子走路;避免与丈夫的年长亲属直接会面,等等。
依照风俗习惯,结婚一年以后,新娘要探望亲生父亲的村庄--回娘家,而且要在娘家住几天或几个月。以现代形式出现的传统婚姻的许多方面一直流传至今。
二 号分娩有关的风俗习惯
怨尔吉斯人把妇女分娩视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和最快乐的事件。他们认为,孩子是家族及其传统的继承者,是本民族兴旺永存的象征。因此,还在分娩之前,就尽量保护好孕妇,使其不干繁重的家务劳动;不让孕妇独自走出村庄。千方百计保护孕妇,使其免遭恶魔鬼怪的侵害。孕妇必须把一种写有摘自《古兰经》的、保护妇女格言的、名叫图玛尔(TyMap)的护身符,还有一种用熊爪和雕鹗爪制作的避邪物都挂在自己衣服上。为了保护产妇在其分娩期间不受魔鬼的危害,毡房内昼夜生火。火炉旁边平放一把刀,且刀锋向门。毡房的栅状骨架上,即产妇的头顶上悬挂一支实弹火枪。据说,这些东西能驱魔避邪。
婴儿出生后40天内不许见生人;满40天那日,亲朋好友都来祝贺,主人宰羊待客。婴儿全身洗净后隆重放入摇篮,称之为入摇篮仪式。
依照风俗习惯,新生婴儿第一顿饭是让他(她)吸吮用微火煮沸的奶油。然后给他(她)穿上第一件小褂--狗褂。这件小褂是从一个老头或一个多子女的、受人尊敬的老太太穿过的内衣上扯下的白色碎布缝制成的。这个小布褂做成后先让小狗儿穿一下,然后再让新生儿穿。狗褂便因此而得名。所有这些做法都是想让新生儿长命百岁,生活幸福,体魄健康和意志坚强。
按照风俗习惯,妇女不能给薪生儿起名字。只有村庄上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资格给新生儿起名字。
小孩刚学走路要举行绳子仪式。届时,父母亲回避,由祖父母主持仪式,叫来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们参加。绳子仪式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先把孩子领出门,放在毡房前面。然后用一根由白、黑毛线交织而成的细毛线捆住孩子的双腿。接着,让众童从大约20米远的地方跑来解开绳子。从此,这个孩子便开始迈步走路。吉尔吉斯人认为,之所以使用白、黑相交织的毛线,是因为白色和黑色分别象征光明和黑暗、善良与邪恶。人的一生既有光明、欢乐的日子,也有黑暗、悲伤的岁月。因此,一个人从小就应该准备应付生活的挑战。按照伊斯兰教教规,男孩在3岁半或者7岁,举行割礼;女孩在9~10岁,举行梳辫仪式,即把原先梳的两条大辫子散开,再梳理成大约20条小辫子。从此,她就算长大成人了。
三 与丧葬有关的风俗习惯
人去世被认为是家庭、家族的悲剧。如果是青年人或小者壮年人去世,亲人们会更加悲痛。治丧活动依照程序,按部就班进行。(1)死者家属向其亲戚、朋友发出死亡通知,绘画死者肖像,改穿黑色丧服;(2)悬挂治丧旗。如果是青年人去世,透过毡房的最高点伸出一面红旗;如果中年人去世,毡房上树起一面黑旗;如果是老年人去世,则树起一面白旗;(3)哭泣。在安放死者遗体的毡房里,妇女们为死者哭泣。如果是丈夫去世,那么妻子就披头散发,有意抓破自己的脸皮,并大声哭诉。其他妇女则面向毡房的侧壁坐着,也大声哭诉。死者的遗孀只能在其丈夫过世后第7天或者第40天才能将其散乱的头发重新梳理起来;(4)接待和安置参加丧礼的客人;(5)给死者擦洗身体,然后给他裹上白色殓衣;(6)送葬;(7)下葬。吉尔吉斯人实行土葬。放尸体入墓时,使尸体呈坐状,使死者面朝日出的方向;(8)从墓地回来的人们集体哭泣;(9)把死者的衣服和个人物品:分给参加葬礼的人。如果死者是妇女,还要把一块一块的小布(:赶约50×50厘米)分给大家;(10)举行葬后宴;(11)进行遭,悼活动。死者安葬后的第3天举行小祭,第天举行中祭,第40天举行大祭;(12)善后事宜。在大祭活动结束那天,死者的亲属,包括妻子、儿女都脱掉丧服,并把这些丧服烧掉;做过悼念饭菜的铁锅要在地上倒扣几天;死者的画像安放在墓地。只有完成这一切安葬、悼念活动之后,死者的家庭和家族才能恢复正常的家庭生活。
四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风俗习惯
人们在每年3月下旬春分那天庆祝这个节日。春分前一天,家家都做节日饭菜--用小麦麦粒加牛奶和少量肉煮成稀粥。节日那天,人们身着盛装,互相祝贺。用烟熏毡房的顶盖和牲口;喝节日粥;生篝火。男人和孩子们跳过篝火。他们认为,火具有净化与保健作用。同时,举行赛马及其他娱乐活动。过纳乌鲁兹节的风俗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起源于古波斯的袄教(也称拜火教)。这个风俗也同春天自然界万物复苏紧密相关。除了这个节日,还有一系列起源予多神教的风俗。例如,有祭祀地神和水神的风俗。祭祀地神和水神的仪式通常每年举行两次:第一次,在春天,当山上出现青草,母羊开始产羔之时举行;第二次,在深秋,当人们从牧场向冬季营地转移游牧、准备过冬的日子举行。届时,人们宰杀牲畜,做类似过节才食用的饭菜。全村人进餐后举行名叫巴塔(BaTa)的仪式,即向地神和水神祈求保佑,免遭自然灾害和不幸事件。另外,在发生旱灾或者水灾时,也举行集体和个人祭祀活动,向老天爷(TeHnp)和神母(YMaI)祈求开恩、赎罪或者发表感谢之词。吉尔吉斯人的有些风俗产生于该民族信仰原始宗教时期,并得到发展。随着以后他们改信伊斯兰教,其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同中亚其他民族的穆斯林一样,举行伊斯兰教的宗教仪式。伊斯兰教教历每年3月12日,为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的诞生日和逝世日举行纪念性宗教节日--圣纪节;伊斯兰教教历每年9月,成年穆斯林守斋一个月。守斋结束,举行开斋节;伊斯兰教教历每年12月10日举行宰牲节(也叫古尔邦节)等等。
五 待客和馈赠有关的风俗习惯
吉尔吉斯人看来,殷勤好客是一种优良的民俗。吉尔吉斯人说,来客是福。客人不管是萍水相逢,还是远道而来,都要热情招待。家里一切好的东西:食品、床铺以及全家老少的共同关心都要献给客人,如果客人是骑马来的,那主人必须出门迎接,帮助客人下马,把客人请进毡房。对于吉尔吉斯人来说,客人刚进毡房,就问这问那,打听客人来访的目的都是令人不愉快的和没有礼貌的表现。必须安排客人住宿,如果主人不让客人住宿或者因照顾不周,客人会怀着不满心情离去。像这样对待客人的态度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在关系亲近的吉尔吉斯人中,有相互馈赠的风俗。可赠送牲口、猎禽、马饰品、皮鞭、乐器和首饰,等等。依照礼尚往来的习俗,得到赠品者也要回赠,而且要回赠更有分量的东西。
六 与居住有关的风俗习惯
-尔吉斯人的住房有两种=:一种是可挪动住房零房;另一种是固定住房。
吉尔吉斯斯坦学者认为,可挪动住房--毡房是吉尔吉斯民族物质文化的明显表现之一,是游牧建筑艺术和民间实用艺术的顶峰。它非:常适用于游牧生活方式:毛毡柔软,结构简单.,拆迁方便,四季通用。这些都是毡房的永恒优点。
吉尔吉斯人住的主要是一种圆形毡房。这种毡房以木:头为骨架,先围以薄草帘,外盖毛毡,房顶正中间留一个可活动、透气的天窗。在毡房外部周围用绳子捆绑并牢牢地固定在大石头或木桩上,以防毡房被大风吹动。房门多朝东南,房内四壁挂以刺绣精美的围布或挂毯,地上铺毡毯或地毯。
吉尔吉斯人在毡房方面有许多习俗和禁忌。首先,对毡房及其陈设、用具要备加爱护。如果对毡房指手画脚,说三道四,那是很不礼貌的。在吉尔吉斯人中,有乔迁酒宴的习俗。当一个家庭建造好一座新毡房时,那主人必须举行庆祝活动。人们将一个祭祀用畜(小牲畜)的头割下,随即从毡房的烟道抛出。在毡房内的新毛毡或者新草席上缝缀一小块旧毡子,以起避邪作用。如前所述,吉尔吉斯人认为,火具有净化作用,不能向灶火吐痰,不能向火上洒水,不能围着室内火堆走动。不能在黄昏时向邻居送炽热的灰烬。如果一个家庭有人去世,按照风俗习惯,死者的尸体要在毡房内停放3天。在这种情况下,从毡房内搬出全部摆设和家具,只留下供哭灵妇女坐的毡毯。如果死者是男性,毡毯则铺在男人住的地方;如果死者是女性,毡毯则铺在女人住的地方。
除了毡房,吉尔吉斯人还有固定的永久性住房。这种住房大批出现于自19世纪开始的、由游牧转入定居时期。到19世纪下半期,平原地区的大部分吉尔吉斯人家庭都有了固定住房及其附设的家务用房。建房技术、内部装饰以及住房的规划设计,都是从邻近的乌兹别克和塔吉克民族工匠那里学来的。
吉尔吉斯人同中亚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并不看重定居生活方式,不喜欢住土坯房舍,比较殷实的家庭甚至还要在永久房舍的旁边再搭建一座毡房。
到20世纪,终于完成了由游牧转向定居的漫长历史进程。毡房尽管在生活中还保持着自己的实用意义,但从整体上说,它已变成为博物馆的展览品。所有吉尔吉斯人都住进了多半按照欧洲风格建造的固定房舍。只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地区偶尔才会发现按照中亚河中地区中世纪古代居民建筑传统建造的房屋。
七 与服饰有关的风俗习惯
糯尔吉斯人的传统服装是其整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溱鬻分。男子的传统服装上身是长袍,罩羊皮袄;下身是布料长裤,冬天则穿皮裤。脚穿皮靴或毡靴。头戴皮帽或绣花小帽,更多的则是戴一顶名叫卡尔帕克的帽子。这种帽二产用白毡做成。帽里的下沿儿镶一道黑绒,向上翻过来,并在左右两边各开一个口儿。帽顶呈四方形,缀有珠子和缨穗。这种卡尔帕克毡帽是吉尔吉斯人与其他民族的一大标志。男子腰系皮带,上挂小刀。妇女一般穿色彩鲜艳的宽大连衣裙,外罩针织丝绒或长绒的长袍或小坎肩,下配灯笼裤,长袍外面束一条开襟的绣花围裙。脚穿软皮鞋,外套胶皮套鞋。青年妇女一般喜欢红、绿色头巾,老年妇女多用白色头巾。现在吉尔吉斯人已普遍穿着现代服装,只有老年人及一部分中年人仍喜欢穿传统的民族服装。
吉尔吉斯人重视衣帽。他们认为,随便抛掷帽子,拿错帽子或者走路不戴帽子都是很不礼貌的。人们不能从衣服上跳过。
八 与饮食有关的风俗习惯
尔吉斯人的饮食中多半是牛奶和肉类。粮食制品是在一由游牧转向定居、农耕的过程中才开始出现的。
奶类食品是吉尔吉斯人食品的主要成分:纯酸牛奶、酸牛奶、由煮过的牛奶制作的酸凝乳、乳酪、用羊奶制作的奶渣干酪、乳皮、黄油以及炼过的动物油,等等。
吉尔吉斯人食用羊肉、马肉、牛肉、骆驼肉和牦牛肉。其中,绵羊肉和山羊肉特别受欢迎。在进餐者较多的大型宴席上,人们主要吃!丐肉。吉尔吉斯人还有贮藏肉、奶食品备用的习惯。他们主要制作干牛奶食品、黄油和小碎块干肉,等等。吉尔吉斯人同其他穆:断林一样,忌食猪、狗、驴、骡、蛇肉以及猛禽肉和自死畜肉。在宗教气氛比较浓厚的地区,即使可食的马、牛、羊肉也必须是信仰伊斯兰教者所杀的才可食用。
面食品由小麦、玉米、大米、黍:徊燕麦制成。用粮食粒和面粉制作成各种饭菜。例如,各种粥,用水或牛奶和的面团制成的食品,用面粉、麦粒或土豆之类熬成的稀汤,等等。面包制品或者馕有以下几类:用发酵酸面团制作的面饼,加有奶油、鸡蛋的分层薄面饼,用未发酵的面团制作的分层面饼,等等。
吉尔吉斯人在做饭和吃饭方面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古代的风俗习惯。例如,在用铁锅煮肉时,首先向沸腾的水中投入一块桡骨,然后再倒入肉块。在吃肉菜时,客人按两人、三人或者四人一组入坐。主人依照来宾的社会地位或亲属辈分给他们每人都送相应的熟肉块。进餐者必须严格从自己的盘子取肉吃。在餐桌上,如果刀子不够用,进餐者可以互相使用刀子。在这种情况下,送刀子给别人时,一定让刀把儿朝前方;如果把刀子送回主人,那刀尖上要扎一块肉。
进餐前主人和客人都不得走出毡房(或房舍)洗手。为此,主人家一个小男孩开饭前提着水壶从左至右来回给进餐者浇洗手水,而饭后则从右至左或者从室中心到门口来回给人浇洗手水。如果一个吉尔吉斯人在饮食方面不遵守以上规矩,那么他的行为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而且有可能永远不被社会尊重。在现代条件下,吉尔吉斯人的民族文化传统发生了明显变化,都市化和欧洲化是吉尔吉斯民族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然而,吉尔吉斯人在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族文化传统至今仍稳定地继续存在。
5. 哈萨克斯坦是什么风俗
哈萨克斯坦长期受到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在社会文化、风俗礼仪等方面与俄罗斯和西方有相似之处,与中国文化也渊源相近,但有不少差异。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这种差异,以良好的心态和愉快的精神与哈国人交往,实现中哈文化的不断融合,促进中哈经济合作的长远发展,巩固中哈两国友谊。
见面。中国人一般在第一次认识时握手,熟人打个招呼,一般不再握手。但哈国人除了第一次认识要握手,平常在一天中与熟人第一次照面一般也要打招呼握手。对于上级和年长的人,下级或者年轻人要伸出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伸出双手与别人握手也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在哈国,告别后跨门槛时,一人在屋内,一人在屋外,两个人是不能握手的。两个人要握手,要么在屋里,要么都在门外。
拜访。哈族人能够邀请你到家里拜访或者在家里接待你,是出于对你的尊敬或好客。一般家里都要准备一桌酒席,哈语叫“达 斯特拉罕”(Dastarkhan)。家里的男主人或成年孩子与客人围坐,女主人上菜倒酒端茶等,有时候女主人也陪坐,小孩不上桌。要想体现对主人热情的感谢,不仅要吃、要喝,还要祝酒说辞,一般饭后都有甜点和茶水。无论吃得习惯还是不习惯,都要尽可能表现出你喜欢主人准备的饭菜。到家里拜访带上礼品,主人会更高兴。
宴会。哈萨克族曾经是马背上的民族。受地理气候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现在的哈萨克人,能歌善舞,爱运动,喜欢集体活动,保留着豪爽开朗、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在哈国,稍大的宴会(除官方非常正式的 那种),包括员工聚会、生日聚会、婚宴等,其间只要有音乐,大家就会跳起来,会跳不会跳的都会参入其间扭起来。这种场合,你也别害羞,加入进去尽情摇摆。在稍正式的宴会上,一般都要祝酒。祝酒的方式是端酒站立,结合酒宴的主题(婚礼、生日、朋友聚会、家里拜访、商务宴请等),或回忆过去、友情,或赞扬感谢感恩,或展望未来祝福,可长可短。哈族人一般都能讲,一些老人或者有身份的人(政府官员或企业高层)都愿意多讲。哈族人与中国人不同,一般不单对单敬酒,不离开座位到其他人对某个人敬酒。
生日。生日在哈族人生活中极为重要,不少人宁愿请假一二天不要工资不上班,一定要与亲人朋友一起庆贺自己的生日。有身份、有地位或有影响的人的大寿(50、60、70岁等),庆祝宴会的场面隆重宏大,朋友满座,甚至不少人专程不远千里赶过来祝寿。所以,记住你周围哈方同事的生日对你与他们的日常交往也很重要。在生日时说一声“生日快乐”,准备一份礼物,并参加其生日聚会,将会使他们非常高兴和感动。需要注意的是,哈族人忌讳在生日前任何时间向他们祝贺生日,哪怕提前一天祝贺也不行。但如果你忘了或者不在,在其生日之后弥补,向他(她)表示祝福是可 以的。
受俄罗斯影响,哈族人的饮食习惯与西方人的用餐方式类似。哈族人吃饭采用分餐制,习惯用刀叉勺盘等,碗(深碟)只用于盛汤。菜以生吃为主,主要为西红柿、黄瓜、柿椒、小葱和圆葱等,一般没有蘸酱或调味品,全部自然味。圆白菜、胡罗卜等常切成碎片凉拌。酸黄瓜、腌西红柿、泡菜也有。哈族人很少吃带叶的蔬菜。肉以羊肉、鸡肉、鱼肉、牛肉为主,也有鸭肉,多为烧烤或煎炸,羊肉也经常水煮。米饭多为白米饭或抓饭。面食有拉面、饺子、带馅面卷、宝儿萨克(油炸发面球)、或烤制的各种带馅或不带馅点心。餐桌上,面包是一定要有的,一般人如果没有面包吃,会感觉吃不饱。所以当你请哈族人吃饭时,最好要有面包或囊饼之类的食物上桌。
在家居方面,哈族人非常讲究,只要有条件,房子盖得尽可能漂亮,装修尽可能奢华,家具摆设都要精致。房子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宽敞,外表可能不怎么样,但房子里装修都很好。在衣着方面,哈族男女,无论有没有经济条件,出门参加正式场合的衣物都十分考究。有身份的人,经常一身从头到脚都是名牌。哈国的公共场合如会场、餐馆、办公室等一律禁止吸烟。如果要吸烟,就要到户外。另外,哈族人没有让烟的习惯,自己从怀里拿出来自己抽。你跟熟人要支烟,或者给他让支烟,他也不会介意。在阿拉木图,哈国年轻女性抽烟的较多。和俄罗斯族相似,哈族男人爱喝酒,但聚会时不劝酒。若坐到一起能够敞开喝到尽兴,朋友之情往往就能更进一层。
6. 哈萨克斯坦有什么独特文化
哈萨克人的主要食物是牛羊肉、奶、面食、蔬菜等,习性和欧洲基本相同。最常喝的饮料是奶茶和马奶。
哈萨克人的传统食品是羊肉、羊奶及其制品,最流行的菜肴是手抓羊肉。哈萨克语把手抓羊肉叫“别什巴尔马克”,意思是“五指”,即用手来抓着吃,这也是特色美食。
在哈萨克,最诱人的还是马肠肉了,在严冬时节,许多住在北方严寒地区的人们都以食马肉抗寒。 阿里·法拉比(Abu Naser Muhamet al-Farabı)
西方称为阿尔法拉比乌斯。出生于哈萨克斯坦突厥斯坦,是古代突厥民族(钦查部)哈萨克的著名的医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音乐学家,并且是中世纪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法拉比刻苦钻研学习哲学、医学、心理学、音乐等多种学科并成名,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被尊为伊斯兰哲学的“第二导师”(“第一导师”为亚里士多德)。法拉比是现今哈萨克斯坦的著名历史人物之一,在阿拉木图有阿里·法拉比国立大学。
阿拜(Abay Ibrahim Qunanbayuli)
哈萨克诗圣,原名伊布拉希姆·库南巴耶夫(1845年~1904年),生于哈萨克斯坦。哈萨克伟大的诗人、作曲家、哲学家、经典作家。阿拜是哈萨克斯坦的精神之父,阿拜的名字响彻整个俄罗斯,他的思想也一直被俄罗斯民众接受和学习。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他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予以纪念。
包尔江.玛穆什(Bawirjan Mamish uli)
1910年10月24日出生于江布尔市,于1982年离开人世。包尔江是苏联战斗英雄,在哈萨克人心目中他近乎圣人,他用的或碰到的东西被哈萨克人争相收集,因为他们相信里面有着魔力.看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关键是他得到荣誉后的表现。
7. 哈萨克斯坦族的风俗
哈萨克斯坦习俗礼仪
哈萨克族自古为游牧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文,目前,哈文字使用的是经改良的俄文字母。
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哈萨克族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民情。
哈萨克族传统居所是圆顶毡房,传统服饰以毛皮为主,极有特色。哈萨克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子带乡花、下摆多皱的连衣裙。未出嫁的姑娘带水獭皮圆顶帽子,帽顶绣花并有漂亮的鸟羽毛。姑娘出嫁时,带一种尖顶的沙吾克烈帽,一年之后换戴花头巾。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换戴一种叫克木谢克的头饰。
从事畜牧业的哈萨克人主要的食物是奶类和肉食,特别是冬天,哈萨克人要宰牛、宰马、宰羊,将这种过冬肉叫"索古姆",还制作马肠、香肠等。面食有馕、包尔沙克(油炸面疙瘩)、别斯巴尔马克(肉菜拌面片)、抓饭等。
哈萨克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一部落不能通婚。
哈萨克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样,使用伊斯兰年历。于每年3月20左右过"纳吾鲁孜"节,即哈族的春节。节日期间,每家都做"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春。
每年伊斯兰教历9月是斋月,在斋月里人们白天都不进食。斋月过后开始过"肉孜节",即开斋节。
"肉孜节"之后70天过"古尔邦节",即伊斯兰里的新年,是大节,家家户户屠宰牲畜,纪念安拉。
哈萨克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假日都搞各种文体活动,如弹唱、对唱、跳舞、猜迹、踢毽、放风筝,还举行赛马、摔跤、姑娘追、叨羊、马上角力、射箭等各种比赛。
哈萨克人热情好客,招待来客总是拿出最好的食物,并宰羊杀畜。进餐时,主人先将带有羊头的一盘肉献在客人面前,客人将盘中的羊头拿起,割下右颊下的一片肉回敬主人,再割下羊耳给主人家年幼者,割下片鼻前网放进盘子,然后将羊头送还主人。哈族人不吃猪肉,不食动物血。在哈族人家做客应注意,在毡房内席地盘腿而坐,不脱鞋,不得把两腿伸直。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不能跨过吃饭用的餐布。哈族熟人之间见面、送别都行拥抱礼,男人初次见面,都双手紧握,极为热情。
哈萨克斯坦的哈族人和我国境内的哈萨克族属同宗同宜,语言相通,风俗习惯极为接近。
8. 哈萨克族风俗习惯
1、习俗,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
2、食俗,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杰恩特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饮
3、婚俗,哈萨克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带领伴郎还有各种贺礼前去娶亲,女方会迎接招待他们。接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贺喜。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在这一天,调皮的伴娘会把新娘藏起来,这时伴郎要骑在马上,与伴娘逗趣对歌,蠃了方能进门接新娘。
4、节庆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纳吾肉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喝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盐、水等七种物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跳“黑足马”(哈萨克族传统舞蹈)来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8)哈萨克斯坦特色帽子扩展阅读:
哈萨克族历史:
哈萨克族源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主要是古代的乌孙、康居、阿兰(奄蔡)人和原在中亚草原的塞种人、大月氏以及以后进入这个地区的匈奴、鲜卑、柔然、突厥、铁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从13世纪初蒙古民族强大,到15世纪哈萨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关哈萨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联合的步伐。而哈萨克民族共同体的最终形成与历史上的“白帐”汗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3世纪初,成吉思汗西征,乌孙、克烈、乃蛮等部落也被迫西迁。蒙古帝国的金帐汗国、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各有部分地区是哈萨克人的牧地。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金帐汗国新的割据局面,在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的白帐汗国于14世纪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
哈萨克族的祖先建立过区域性政权,这个政权在历史上称哈萨克汗国。1456年,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部离开乌兹别克汗国,东迁蒙兀尔斯坦(东察合台汗国)。这些脱离乌兹别克汗国的牧民,被称为哈萨克人,他们在新的牧区建立起以克烈汗为首的哈萨克汗国,人口有20万。
明景泰七年(1456年),白帐汗国最后一个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不负众望,率领哈萨克诸部东迁楚河流域和塔拉斯河流域,建立了独立的政治实体——哈萨克汗国,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从而吸引了周邻大量游牧部落前来加入。
哈萨克汗国建立以后,哈萨克诸部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经济上得到迅速发展,汗国的领土也不断扩大。15世纪50—70年代初,哈萨克汗国拥有钦察草原和中亚的论答剌、突厥斯坦、乌尔根奇等地。1500年,占领河中地区。到16世纪20年代哈萨克汗国的领地,南面包括锡尔河流域,东南部包括七河地区,东北部包括巴尔喀什湖东部和南部地区,西部包括玉邪克河流域等地。
1698年至1718年,哈萨克族的许多部落,按照部落谱系划分为三个玉兹。大玉兹被称为右部,主要分布在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以及伊犁河到锡尔河的广阔地区;中玉兹称左部,主要分布在大玉兹以北,夏牧场在锡尔河中游及卡腊山脉一带,冬牧场在托博尔河、伊斯姆河、努腊河、萨雷苏诸河流域;小玉兹称西部,领地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西部地区。
17世纪末,西部蒙古卫拉特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开始强盛起来,不断向外扩张。17世纪70年代,准噶尔部噶尔丹向南扩张至青海和新疆西部,哈萨克各部常遭准噶尔部的侵扰。哈萨克汗国一度衰落。自此,哈萨克族展开了反抗准噶尔封建贵族集团的艰苦斗争。
18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统一了新疆,从而为西域多民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766年,清政府敕令伊犁将军:“伊犁等处土地辽阔,人烟愈多愈善,哈萨克如不得游牧地方,或畏惧劫掠,情愿内附者,即行收留”。1767年,清政府告知哈萨克中玉兹可汗阿布赉:“哈萨克牧民可以到伊犁等地游牧”。
这样,从18世纪60年代起,哈萨克开始陆续迁到自己的先民(祖先)的故乡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游牧。迁到伊犁地区的主要是中玉兹乃蛮部的黑宰部落,以及大玉兹的阿勒班、素宛部落等;迁到塔城、阿勒泰地区的主要是中玉兹的克烈、乃蛮等部落。此后,哈萨克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1864年,中俄双方签署《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侵占了中国西北边疆大片领土,一些哈萨克部落表示“众民随地划归俄辖,虽死不从”的坚定立场,纷纷投归祖国。清政府对所辖哈萨克人在原氏族部落的基础上,实行千户制。官员分为千户长、百户长、台吉、公等。哈萨克人开始缴纳赋税,履行国民义务,最终接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
辛亥革命期间,哈萨克族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共同推翻了清朝政府在新疆的统治,在辛亥革命思潮的影响下迅速觉醒。1912年,阿勒泰扎克热亚、拜穆拉等率领哈萨克族使团到北京,北洋政府封库库岱公第四世孙艾林为郡王,吾木尔泰为公,马米和扎克热亚为贝子,下设12个台吉,12个乌库尔台。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哈萨克族和汉族及其他民族一起,互相支持,团结奋斗,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新疆的统治 。
参考资料:网络 哈萨克族
9. 土耳其和哈萨克斯坦有什么特产和特色的东西
一,土耳其的特产介绍:
1,海泡石烟斗——海泡石是一种极轻质、吸收性极佳的稀有白色硬质黏土矿石。最优质、最适合用于烟斗制作的海泡石原料,产自伊斯坦布尔东南约200英里Eskisehir地区的地下400英尺深处。海泡石烟斗用久了,在烟油和手汗的内外共同作用下,会散发出自然、深邃和高贵的棕金色。
2,恶魔眼,可以去凶避邪的各式大小恶魔眼,造型很多变,可以是项链,也可以是别针、钥匙圈、耳环等。是土耳其最好的旅游纪念品之一,送人自用两相宜。
(9)哈萨克斯坦特色帽子扩展阅读:
哈萨克斯坦旅游:
1,科克托别电视塔:其内部为无线电电视转播站,位于阿拉木图市南部的科克托别山坡上,海拔1000米,塔高372米,功率271千瓦,可覆盖半径80~190公里的地域,转播5个电视频道,4个无线电广播频道。与电视塔相邻的为全景台,可俯瞰阿拉木图市全景,并有缆车通往市内。
2,独立纪念碑:该纪念碑是由哈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倡议并支持在1999年修建的。位于阿拉木图市中心的独立广场中央,萨特巴耶夫大街和巴伊塞托夫街的交汇点。碑高28米。
3,潘菲洛夫-28勇士公园:坐落于阿拉木图市果戈里大街,占地18公顷。公园林木茂盛、景色秀丽、园内有长明火、光荣纪念碑、军官之家等建筑。公园始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纪念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击退德国法西斯坦克进攻,表现英勇的前苏军316潘菲洛夫近卫步兵师1075团的28位勇士(其中有10名为阿拉木图人)而命名。
10. 哈萨克族的帽子是什么样的
一、哈萨克族帽子
冬季的帽子
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形帽
秋季的帽子
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
二、哈萨克族
中国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40万。全世界的哈萨克人口约1800万。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使用的哈萨克文是阿拉伯字母哈萨克文,哈萨克斯坦使用斯拉夫字母哈萨克文。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的少数民族。
三、服饰特色:
男式
男子内穿套头式高领衬衣,青年人的衣领上多刺绣有彩色图案,套西式背心,外
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饮食,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形帽,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
女式
哈萨克族女子的服饰,多姿多彩。她们喜用白、红、绿、淡蓝色的绸缎、花布、毛纺织品等为原料制作连衣裙,年轻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上有绣花,下摆有多层荷叶边的连衣裙。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时穿棉大衣。女子最讲究帽子和头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条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头巾,冬天戴一种绒布的硬壳圆顶帽,帽顶饰有猫头鹰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尖顶帽,上有绣花与金银珠宝装饰,前方还饰有串珠垂吊在脸前,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开始戴披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