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是什么意思,八旗兵和绿营兵的区别,绿营兵图片
八旗兵都是满族人,而绿营兵一般都是汉人
清朝前期时绿营兵是很重要的常备军,后来因为国力衰弱操练不力,最后变成了巡防部队;而八旗兵一直都被清朝皇帝当做自己的最精锐部队培养的,两支不同的军队,由于执政者的偏见不同,所以差距很大。
至于图片的话,我给你描述一下,那种带着圆顶帽子的就是绿营兵,而那些穿着甲衣头上带着铁甲的便是八旗兵
㈡ 辛亥革命清兵服饰装备问题
勇是临时招募的团练,不属于正规军,打完仗就地解散,人数不限,相当于我国的民兵,预备役
兵是绿营兵,属于正规部队,兵源以关内降兵为主,主要用来镇守,相当于我国乙种集团军或武警机动部队
兵和勇的装束没有太大的区别,都穿蓝色布衣,红顶凉帽,上面书写“兵”或“勇”
满,蒙,汉八旗军是满清的精锐部队,共24个旗,满员不超过20W,一般来说旗主都是王公贵族,直接听命于皇帝,兵部无权调动,这是一支能够远程奔击的骑兵部队,以满蒙的骑兵为主,汉军配备火器部队用于攻坚,八旗的服装是铁盔绵甲,平时不出战,除非遇到比较强悍的对手,相当于我国的甲种集团军
㈢ 清朝士兵 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 所有的...
这跟满洲八旗有关,满洲八旗的主体是骑兵,他们的普通士兵分为三个等级,马兵,战兵和守兵,军饷依次降低。八旗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并按方向定该旗的位置。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封称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封称右翼。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清太祖、太宗时期,八旗组织有较快的发展。入关前满洲八旗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18个;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领5个;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八旗满、蒙、汉佐领共583个,又半分佐领28个。清统治全国之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满洲八旗发展迅速。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669个,嘉庆时增加到681个。此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蒙古佐领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又增加76个,雍正二年(1724)定制为204个。八旗制度建立时有蒙古人编在满洲八旗内,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领35个,又半分佐领2个,编在满洲八旗下。顺治十五年有汉军佐领206个,又半分佐领3个。康熙五十一年(1712)增至258个,又半分佐领1个。雍正十二年定制为270个。此后,因八旗生计愈来愈困难,一部分汉军出旗为民。乾隆五十五年(1790)汉军佐领减少到266个。此后终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额数,清末光绪、宣统时,实存职官约6680人,兵丁12万人。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为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与绿营共同构成清朝统治全国的强有力的军事工具,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八旗兵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以营为单位,由都统及副都统率领,称作骁骑营,用于驻防或征战。并有炮营、枪营、护炮藤牌营,附属于汉军骁骑营。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天命、天聪时期定王公爵止于贝勒,崇德元年始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九等。顺治十年()增奉恩将军为十等。亦有异姓封王、公、侯、伯、子、男的,但汉人甚少。清代世职,太宗时与官名本多相同,顺治四年成为荣誉称号。乾隆元年定民爵精奇尼哈番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阿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壮丁原则上三年编审一次,分正户、另户、另记档案及旗下家人等。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最后补充一点,什么样的旗就带什么样的帽子!
㈣ 八旗兵和绿营兵军服有差别吗
有的,八旗军的服饰铠甲是以自己所属旗的颜色为底色,而绿营则以绿色为底色,所以称绿营。
㈤ 为甚麼有的清兵如:绿营兵、乡勇只是穿一件单薄的衣服就当作军服,而八旗兵则有盔甲穿呢是否因为八旗兵是
您说的不错。
绿营兵是汉族兵,不仅装备薪饷不及八旗兵,而且平时的绿营兵是不成建制的,只有当有用的时候才集结起来分配将领。有点像现在预备役的感觉,这就决定了绿营兵战斗力不能长久维持。
乡勇则类似现在的民兵,但比民兵还要业余。大约是临时征召的平民百姓,经过简单训练甚至不训练就投入使用。太平天国时代的乡勇朝廷甚至不拨发饷银,相应的则对其劫掠行为采取放任态度,真正后娘养的孩子。这样的状态自然不能指望有太严整精良的装备。
㈥ 带漏斗帽子的清朝士兵叫什么
一、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二、凉帽,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三、满清军队,素来以骁勇善战著称,八旗精锐更是名满天下.清朝拥有乡勇、绿营兵、虎枪兵、八旗步兵、护军、火器兵、骁骑,七大兵种。
㈦ 清朝军队的服装上的“兵”和“勇”分别代表什么
在有关清朝的影视剧上,清兵背上通常贴着“兵”、“勇”二字。这使人容易联想到“勇”就是特种兵,“兵”就是一般军人——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
“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
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兵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又建立的汉人组成的汉兵,是清入关后改编和新招的汉人部队。八旗兵大部分卫戍京师;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数倍。
“勇”是兵的一种。雍正、乾隆朝后遇有战事,若八旗和绿营兵不足用,则就地取材临时招募军队,战事完了后立即解散,对战事有功的人也不久留久用。
直到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勇营的特点是拿国家饷的私募武装,士兵和军官只忠于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㈧ 看古装剧的清兵,都是蓝衣服红帽子,连铠甲都没有,真是如此吗
你所见的清兵大都是守卫京城的禁军,而非是野战军
㈨ 清朝士兵为啥有两种帽子皇帝也是。。。
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二为凉帽,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满清军队,素来以骁勇善战著称,八旗精锐更是名满天下。清朝拥有乡勇、绿营兵、虎枪兵、八旗步兵、护军、火器兵、骁骑,七大兵种
㈩ 古代的衙役的衣服图案
古代衙役有的衣服上兵字 、勇字 、卒 字来历:
1、史载“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 八旗 军和绿营军
八旗军为满兵,绿营兵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而建立的汉人组成的汉兵,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八旗军同绿营兵虽然 使命 相同,都是保家卫国,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
顺治 以后绿营兵日渐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 康熙 年间清朝建立不久,力图以和为贵,于是军备废弛,萎靡不振。 雍正 登基后,立志彰显满军尚武精神,乃 三令五申 “八旗为 满洲 根本”,大动干戈,整军治军,终于使得士气大振,维护了国家统治。
2、史载“勇”也是兵的一种
在雍正、乾隆后期如有战事,若八旗和绿营兵不足用,则就地取材临时招募的军队,战事完了后立即解散,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即便是战时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
直到清末太平天国时, 曾国藩 以 团练 起家,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 湘军 ),定 兵制 ,发饷粮,称为勇营。从此,“勇”基本代替“兵”成为了国家的正规军主力。勇营的特点是拿国家饷的私募武装,所谓“兵为将有”,士兵和军官只忠于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3、史载“卒”也是兵的一种
”卒“的另一个意思就是在州县里驻扎的称为卒,比如看管监狱的,一般是”卒“。还有一些资料上显示,古代”兵“指单个的士兵,而”卒“指一小队士兵。
(10)绿营兵服装帽子扩展阅读
代地方州县等衙门内供驱使奔走之差役隶卒人等,统称衙役。具体又有内班与外班之分:内班是在衙内服役,如门子、侍役之类;外班又有壮班、皂班、快班等“三班” 以及粮差、仵作之类。都是招募自民间市井,属于职役性质之义务职。有的父子相承、世代执役。
清制,凡衙门应役之人,除库丁、斗级、民壮仍列于齐民, 其皂隶、马快、步快、小马、禁卒、门子、弓兵、仵作、粮差及巡捕营番役,皆为贱役。尤其外班中之皂班、快班及粮差等衙役,大都来自市井,世代相承执役,类多无赖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