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藏传佛教分为几个教派
一、宁玛派(俗称红教)
以分散发展为主。教徒一般是在家僧人,安家立业,娶妻生子,并不都集中在寺院。红教僧人盘发,辫子分多股,象征无数尊怒神。周围蓬松的头发,象征无数空行母。红教僧人身佩手镯、戒指、耳环、牛角之类,这些都作为避邪之用。出外时手执锡杖。锡杖顶端有三股叉,分别代表本性、自性和慈悲;叉下有三个人头,象征法、报、应三身。
由于宁玛派属早期藏传佛教,因此,它的宗教仪式上还保留了用人的身体的某部分作为祭祀的遗风。这种遗风对藏传佛教的其它各派都有影响。在政教合一的藏区,自五世达赖起,凡西藏发生重大事件时,都要请宁玛派僧人来参加仪典,念咒作法。残酷的法器、威严的法力,慑服人心,使人灵肉震颤不已!
该派著名六大寺庙:(一)噶陀寺 (二)白玉寺 (三)佐千寺 (四)多扎寺 (五)敏珠林寺 (六)雪谦寺
二、萨迦派(俗称花教)
当宁玛派僧人大力弘法的时候,著名僧人款·贡却杰布(1034-1102)在后藏仲曲河谷一片呈灰白色土质的地方,建立起一座“白宫”。款·贡却杰布以此为基地,传教弘法,开创了一个新的教派“萨迦派”。
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建筑在那片白色土地上的寺也就被称为萨迦寺。因为寺庙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所以萨迦派又俗话称为“花教”。
萨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萨迦派不禁止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
位于后藏的萨迦寺,其佛殿后的藏经库,简直可以说是一座智慧的储存库。那里所藏一万余部佛经、佛典,是八思巴时期集中了卫、藏、康三地区的缮写家用金汁、银汁、朱砂、宝石和墨汁精工抄写而成的。堪称佛教中珍宝。萨迦寺另有一部“方经”,长、宽各有一公尺,上下均用夹板保护着,全部用金汁写成,更被视为宝中之宝。整个萨迦寺共藏佛教经藏四万多卷,其中还包括大量的“贝叶经”。难怪充满智慧之光的萨迦寺,有人称它为“第二敦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萨迦派于公元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所设立的德格印经院,这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专门刊刻藏传佛教经书、各宗派重要著述、历法和医学等千余种典籍,对保护藏传佛教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三、噶举派(俗称白教)
噶举,藏语意为“佛语传承”,汉译口传。指传承持金刚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称“白教”。
该派的创始人是出身富裕家庭的佛教徒玛尔巴。其实玛尔巴是位在家的佛学大师,从15岁起曾到拉萨、印度、尼泊尔等地习经学法。平时,玛尔巴按印度密宗的习惯,着白色的僧裙,以后,这种白色的僧裙就成了该派世代相袭的袈裟式样了。
噶举派僧人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藏族民众中妇孺皆知的米拉日巴。米拉日巴七岁时父亲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受尽了亲戚们的欺侮,财产被瓜分一空,生活十分艰难。他从小开始修法,其动机十分天真,想以法术来消灭欺侮他家的“坏人”。公元1077年,他三十八岁时找到了当时久负盛名的玛尔巴。玛尔巴经过对他六年八个月的观察,确信他“根器”好、可以造就成才后,于是才对他口传了全部密法。米拉日巴按照此法修炼,终于成了可以腾空飞行、降妖除怪、神通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被记载在藏族文学名著《米拉日巴传》中,在藏区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噶举派是支系较多的一个教派。其支系之多,是藏传佛教任何教派都比不上的。
【噶玛噶举】创始人都松钦巴(意为知三世)。1147年,都松钦巴在类乌齐的噶玛地方,修建了一座噶玛寺,噶玛噶举派由此得名。1187年他又在堆龙地方修建楚布寺。该派比藏传佛教后弘期其它教派更早一些,形成了以一个寺院为中心的统治集团和经济实体,藏传佛教之“活佛转世制度”由此派开端。黑帽系是噶玛噶举活佛转世系统之一。红帽系是噶玛噶举派又一活佛转世系统,该系因一世活佛札巴僧格曾得元帝赐给的一顶红色僧帽而得名。1333年建成的乃囊寺和1490年建成的羊八井寺先后作为该派的主寺。
【蔡巴噶举】创始人是向蔡巴(1123-1194),因在蔡地建立蔡巴寺而得名。后又于1187年建贡塘寺。格鲁派兴起后,蔡巴寺和贡塘寺改属格鲁派管辖。
【拔绒噶举】创始人中达波拉杰的****达玛旺秋,因传法时在桑雄和拉堆绛(今昂仁县)建立拔绒寺,该支派遂因此得名。拔绒寺住持一直由其家人世代相传,后因内部纷争而逐渐衰落下来。
【帕竹噶举】创始人是达波拉杰最著名的****帕莫竹巴·多吉波杰(1110-1170)。他曾奉达波拉杰为“根本上师”,学习密法。1158年,他在帕莫竹地方(今桑日县境内)修建了丹萨替寺并传法,得到了吐蕃贵族后裔朗氏家族的支持。14世纪中期,帕竹势力壮大,其家族成员大司徒绛曲坚赞(1302-1364)击败萨咖地方政权,统一了卫藏地区,建立起帕竹地方政权。后于1618年为噶玛地方政府所取代。帕竹噶举派另一有座寺庙叫泽当寺,是1351年由绛曲坚赞建立的。该寺以讲习显宗经论为主,而丹萨寺则以修习密法为主。帕竹噶举派先后形成八小分支。
噶举派虽然支派很多,但他们所尊奉的教义思想基本上都是“大手印法”。“大手印法”是噶举派的特殊教法,“手”是空性智慧的意思,“印”是从轮回中解脱的意思。其中心意思是讲大手印是一种本体境界,这个本体境界从无始以来就是清净、无为的,故它无须修持,无须观照,人如果达到了这种境界,便解脱成佛了。噶举派的“大手印法”又分为显教大手印和密教大手印两种。
达波噶举后来发展出四大派系如下:(一)噶玛噶举 (二)采巴噶举 (三)跋绒噶举 (四)帕竹噶举
其中帕竹噶举一系又分出八小派,即:(一)直贡噶举 (二)达隆噶举 (三)竹巴噶举 (四)雅桑噶举 (五)措普噶举 (六)休色噶举 (七)耶巴噶举 (八)玛仓噶举
四、格鲁派(俗称黄教):
创建于1409年,是15世纪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也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宗喀巴生在西藏帕竹政权取代萨迦政权之时,上层僧人不仅直接参与政治、经济权力的角逐,而且生活日趋腐朽,在社会上逐渐失去民心。针对这一情况,宗喀巴以重视戒律为号召,到处讲经说法,著书立说,抨击僧人不守戒律,积极推进西藏佛教改革。1409年藏历正月,他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传召大法会。法会后,宗喀巴建起著名的甘丹寺,创建起严守戒律的格鲁派(格鲁,藏语意为善律)。由于宗喀巴及其追随者戴黄色僧帽,故又俗称黄教。黄教创建后,相继又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它们与甘丹寺一起并称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此外,黄教还创建了达赖、班禅两个最大的活佛转世系统。
该派六大寺庙为:(一)甘丹寺 (二)哲蚌寺 (三)色拉寺 (四)扎西伦布寺 (五)拉布楞寺 (六)塔尔寺 ( 嘎玛仁波切开示)
五、噶当派
噶,藏语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将佛的一切语言和三藏教义,都摄在该派始祖阿底峡所传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之中,并据以修行。
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它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曾向噶当派学习。格鲁派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有“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导源于噶当派。该派著名的大、小俄师——俄·勒必喜饶和俄·罗丹喜饶所传的因明,在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新因明”。噶当派的桑浦寺,在大小、小俄师之后,一直到公元15世纪都是西藏讲授因明等五部大论的重要据点,为藏传佛教的学术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公元十五世纪黄教(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步成了格鲁派的寺院。从而噶当派也就不再单独地存在于西藏社会中了。
喇嘛的分类
札巴:对一般出家学佛之普通僧侣称呼,也称为古修或阿科,但称为喇嘛较为礼貌。
喇嘛:“上师”之意,对所有修行金刚乘之僧侣的尊称。在青海西康宁玛巴、噶举巴,对闭关三年三月修行者之尊称。
多杰诺本:阿阇黎、金刚上师之意。为听闻显密佛法多年后,进入修行院闭关修行多年,证悟通达实证实修者;并经传承最高法台(法王)认可,担任密法大型法会坛城之执法上师,故亦可称寺庙方丈。如莲花生大士为西藏第一位阿阇黎。
堪布:(一)精通经律论三藏等显密教义之教授,或可为人剃度、受沙弥比丘戒之三藏大法师。
(二)精通任何世间法,如画师、诗词家等皆可称为堪布(文学堪布)。
格西:即精通佛学之博士,有许多种,有精通显法之格西,称为拉仁巴格西;及精通密法之格西,称为阿仁巴格西等等。
祖古:即转世活佛。普遍称呼某位高僧乘愿再来,及菩萨降临世间之大成就者;殊胜者如莲花生大士、释迦牟尼佛。
赤巴:即黄金法台。一个传承法脉地位非常崇高之尊者。如嘎登法台,为宗喀巴大师之摄政者。如莫札法王,为噶陀传承之黄金法台。一般之寺庙方丈亦可称呼为法台。
法王:尊称“法王”者,情况有几种:一者,古时候信奉佛教非常虔诚,且护持佛法之国王,如古印度之阿育王、西藏之赤松德赞。二者,信徒称呼对佛法弘扬有钜大贡献,而已涅盘之大师,如宗喀巴大师、龙千巴大师等。三者,1720年元世祖封萨迦派八思巴大师任国师后,称呼受敕之高僧为法王。但西藏目前对僧侣之尊称中并无此封号。
丹比达波:即教主,特别称呼某一传承现任的领导者,也是对传承领袖之尊称。( 嘎玛仁波切开示)
喇嘛的帽子不一样是因为藏区的僧人因僧位高低或教派不同而在戴僧帽上呈现出的多样性。尖帽子是班智达帽,它有一个高高的尖顶。俗称的鸡冠帽是卓孜玛和卓鲁,是藏区独有的僧帽。
班智达帽的尖顶,象征佛法至高无上的中道观,两块延片则代表二义谛。班智达帽最早由阿底峡尊者传人藏区,班智达帽是代表最高学位。各大寺院、各教派的赤巴、堪布、上师可戴这种帽子,有些寺院的活佛也戴此帽,其他僧人则不能戴班智达帽。
卓孜玛和卓鲁是藏区独有的僧帽。蒙族地区的僧人也戴这两类帽子,那是随藏传佛教传入蒙族地区的。卓孜玛和卓鲁形似鸡冠,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卓孜玛的冠穗是拢在一起的,而卓鲁是散的。三大寺中一般僧人戴卓鲁,大小执事僧则戴卓孜玛。扎什伦布寺内密宗僧人和有学位的僧人都戴卓孜玛,其他僧人则一律戴卓鲁。
布达拉宫的僧人和扎什伦布寺孜滚僧人所戴的卓孜玛其顶端略弯一些,而且冠穗也略微散一些。噶玛噶举派平时的宗教活动都戴卓孜玛或卓鲁。在举行重大仪式时必戴夏查帽。夏查帽形状像孔雀开屏。其它教派则与三大寺一样,在戴帽子上也讲僧位高低。
宁玛派各寺中,赤巴、堪布、活佛等戴班智达帽和乌坚班夏帽,其余僧人则戴红色卓孜玛和卓鲁。这一点除格鲁派以外的其它教派都一样。
此外,各教派的大活佛有一些独特僧帽。其中有些是皇帝或国王所赠。比如,噶玛噶举派的活佛噶玛巴所戴的黑帽是第二世噶玛巴担任元帝师时皇帝所赐。噶玛噶举红帽派的红帽也是元帝所赐。宗喀巴大师的弟子降钦曲杰·释迎益西担任明帝国师时,明帝赐给他一顶黑帽。
四世班禅所戴贡夏帽是一顶中央为黄色,四周为红色的帽子,相传这是一位宁玛派活佛所献。当时,四世班禅看到这顶帽子时很高兴地说:“这顶帽子很吉利,象征宗喀巴创立的教派永恒不灭。”
⑶ 藏传佛教四大教派教义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宁玛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教派。它的历史追溯到8世纪吐蕃藏王赤松德赞时期的莲花生大师。宁玛派作为一种有系统教义、寺院和僧伽组织的正式教派形成于11世纪,直到16世纪,在西藏统治者的大力扶植下有了显著的发展,并出现了规模比较大的寺院━━西藏的敏珠林寺、土登多杰扎寺和四川西部的竹庆寺等。
11世纪由玛尔巴和米拉日巴师徒传承下来的教派称为噶举派。由于这个教派在传承密宗时注重师徒口耳相传,故有噶举之称。米拉日巴作为一个著名的宗教实践家,为该派的传播和形成做出了很大贡献。自米拉日巴起,专居荒郊进行苦修成为该教派的一大特色。许多僧侣终身留发,头顶发髻,常进山洞修行。噶举派后来分化出“四大支八小支”,使该教派成为藏区支系最多的教派,但最后保存下来的只有几个支派,即噶玛噶举(分黑帽系和红帽系两派)、止贡噶举、达垄噶举、主巴噶举等。每个支派以一个主要寺院作为据点和中心,称为母寺或主寺,如噶玛噶举以拉萨北部的楚布寺为主寺,达垄噶举以拉萨北部的达垄寺为母寺,止贡噶举以墨竹工卡附近的止贡寺为主寺,康区以德格的八邦寺为中心寺院。在羊卓雍错南面的桑顶寺是藏区唯一女活佛转世的噶举派寺院,该教派在藏区首先采取了活佛转世制度。
⑷ 藏传佛教法王戴的帽子叫什么名字
各个教派的名称不一样,特别是噶举派,有黑帽法王噶玛巴,红帽法王夏玛巴等
⑸ 藏传佛教五大教派的特点
宁玛派以分散发展为主。教徒一般是在家僧人,安家立业,娶妻生子,并不都集中在寺院。红教僧人盘发,辫子分多股,象征无数尊怒神。周围蓬松的头发,象征无数空行母。红教僧人身佩手镯、戒指、耳环、牛角之类,这些都作为避邪之用。出外时手执锡杖。锡杖顶端有三股叉,分别代表本性、自性和慈悲;叉下有三个人头,象征法、报、应三身。
由于宁玛派属早期藏传佛教,因此,它的宗教仪式上还保留了用人的身体的某部分作为祭祀的遗风。这种遗风对藏传佛教的其它各派都有影响。在政教合一的藏区,自五世达赖起,凡西藏发生重大事件时,都要请宁玛派僧人来参加仪典,念咒作法。残酷的法器、威严的法力,慑服人心,使人灵肉震颤不已!
萨迦派 当宁玛派僧人大力弘法的时候,著名僧人款·贡却杰布(1034-1102)在后藏仲曲河谷一片呈灰白色土质的地方,建立起一座“白宫”。款·贡却杰布以此为基地,传教弘法,开创了一个新的教派“萨迦派”。
萨迦,藏语意为“白土”,建筑在那片白色土地上的寺也就被称为萨迦寺。因为寺庙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的红、白、黑三色花纹,所以萨迦派又俗话称为“花教”。
萨迦派的教主由款氏家族世代相传。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
萨迦派不禁止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
位于后藏的萨迦寺,其佛殿后的藏经库,简直可以说是一座智慧的储存库。那里所藏一万余部佛经、佛典,是八思巴时期集中了卫、藏、康三地区的缮写家用金汁、银汁、朱砂、宝石和墨汁精工抄写而成的。堪称佛教中珍宝。萨迦寺另有一部“方经”,长、宽各有一公尺,上下均用夹板保护着,全部用金汁写成,更被视为宝中之宝。整个萨迦寺共藏佛教经藏四万多卷,其中还包括大量的“贝叶经”。难怪充满智慧之光的萨迦寺,有人称它为“第二敦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萨迦派于公元1550年在四川德格贡钦寺所设立的德格印经院,这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专门刊刻藏传佛教经书、各宗派重要著述、历法和医学等千余种典籍,对保护藏传佛教文化起了重要作用。
噶当派 噶,藏语指佛语;当,指教授。噶当,意为将佛的一切语言和三藏教义,都摄在该派始祖阿底峡所传的“三士道”次第教授之中,并据以修行。
噶当派由于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它各派都有重大影响。噶举派、萨迦派的一些重要僧人都曾向噶当派学习。格鲁派是直接在噶当派的基础上建立的,有“新噶当派”之称。此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导源于噶当派。该派著名的大、小俄师——俄·勒必喜饶和俄·罗丹喜饶所传的因明,在藏传佛教史上被称为“新因明”。噶当派的桑浦寺,在大小、小俄师之后,一直到公元15世纪都是西藏讲授因明等五部大论的重要据点,为藏传佛教的学术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公元十五世纪黄教(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步成了格鲁派的寺院。从而噶当派也就不再单独地存在于西藏社会中了。
噶举派 噶举,藏语意为“佛语传承”,汉译口传。指传承持金刚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因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裙和上衣,俗称“白教”。
该派的创始人是出身富裕家庭的佛教徒玛尔巴。其实玛尔巴是位在家的佛学大师,从15岁起曾到拉萨、印度、尼泊尔等地习经学法。平时,玛尔巴按印度密宗的习惯,着白色的僧裙,以后,这种白色的僧裙就成了该派世代相袭的袈裟式样了。
噶举派僧人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藏族民众中妇孺皆知的米拉日巴。米拉日巴七岁时父亲去世。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受尽了亲戚们的欺侮,财产被瓜分一空,生活十分艰难。他从小开始修法,其动机十分天真,想以法术来消灭欺侮他家的“坏人”。公元1077年,他三十八岁时找到了当时久负盛名的玛尔巴。玛尔巴经过对他六年八个月的观察,确信他“根器”好、可以造就成才后,于是才对他口传了全部密法。米拉日巴按照此法修炼,终于成了可以腾空飞行、降妖除怪、神通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被记载在藏族文学名著《米拉日巴传》中,在藏区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噶举派是支系较多的一个教派。其支系之多,是藏传佛教任何教派都比不上的。
格鲁派 格鲁,藏语意为善律或善规,因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而得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俗称黄帽派或黄教。
格鲁派是十五世纪后期经过宗喀巴宗教改革后而兴盛起来的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公元1373年到卫藏地区学经,先后跟从萨迦、噶举、夏鲁等派僧人学习,自14世纪八十年代初学习各派显、密经论,至八十年代末,遍学藏传佛教各派教法。他不愧为“站在所有大师肩上的”僧人,他吸收了噶当派的戒、定、慧学修并重的方法;吸收了萨迦派研究佛经学问的严谨;主张显宗、密宗并重,在密宗教义修练方面将佛教所有教派的精华吸收过来。他著书立说,授徒传教,独树一派,在卫藏地区建立了很高的威望
⑹ 藏传佛教有哪五大派/藏传佛教有哪五大派
藏传佛教主要有五大宗派,分别为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简称藏传佛教五大宗派。
宁玛派
由于该派的僧人都戴红色僧帽,所以也被称为红教。公元11世纪,该派僧人运用印度佛教和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教义教规,开展集体活动,形成了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历史最悠久的宗派。宁玛派的特点是没有独立的寺院,也没有系统的教义和僧伽制度。
噶当派
公元1042年,阿底峡尊者入藏,他对西藏原有的佛教进行了整顿,系统整理了藏传佛教的教理和规范。公元1056年,他的弟子仲敦巴在藏北建立了热振寺,是噶当派创派之始。由于阿底峡的传承,此派对藏传佛教其他宗派都有重大影响。噶当派共有教典、教授、教诫三个主要支派。
萨迦派
公元1073年,西藏昆氏家族的昆·贡却杰布在波布日山脚兴建了萨迦寺,向以昆氏家族为主的信徒传授以道果法为密法传承的新的教法系统,是萨迦派创派之始。1260年,萨迦派五祖八思巴被元朝政府册封为国师,自此之后,萨迦派的历代领袖,都受到元朝政府的册封和扶持,在西藏第一次确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
噶举派
由玛尔巴译师开创,经米拉日巴瑜伽师的传承,直到达波拉杰大师时,才正式建立并成为正式的宗派。噶举派的教法分为两大系统:分别为玛尔巴并经米拉日巴传承下来的达波噶举和由琼波南觉开创的香巴噶举。其中达波噶举又发展为四大支、八小支等众多派别。在达波噶举众多支派中,噶玛噶举派是势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派别,也是藏传佛教中第一个采取活佛转世制度的宗派,在藏传佛教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格鲁派
由于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所以又称黄教。格鲁派创教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所以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公元15世纪,格鲁派兴起,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中最晚兴起的一派。到了清代,该派的达赖与班禅两大转世系统都由清朝政府正式确认。格鲁派一举成为了西藏地方政权的执政宗派,也是藏传佛教后期最有影响力的宗派。
⑺ 藏传佛教中的四大派别的区别
宁玛派:
宁玛派的传承主要分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两部分。14世纪后,经典传承即不见史载,由伏藏传承取而代之。
伏藏为前弘期时莲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经典法门,后弘期时发掘出来弘传于世。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宁玛派最为重视,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圆满法》即为该派独有的特殊伏藏法。
萨迦派:
萨迦派在显教方面注重经论的翻译及辩经。显宗方面有两个传承,一个倡导唯识见,传授法相学;一个主张诸法性空,传教中观应成学说。密教方面有萨迦十三金法(《十三种不越外围之金法》), “道果法”是最独特的教法。
“道果”法认为,修习佛法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舍去“非福”(“恶业”、做坏事)。专心于行善,来生即可投生三善趣之中。
第二层次是断灭“我执”(“我执”指执于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我执”一断灭,烦恼苦痛便无从生起,人也可从流转轮回的痛苦中得以解脱。
第三层次便是除去“一切见”。一切见指“断见” (指片面解释“宇宙万物皆非实有” )和“常见”(指一般人的见解)。萨迦派认为,要防止“断见”、“常见”,走中道,这样才能达到智者的境界。
噶举派:
噶举意为教谕或教传,师徒相承,口语相传,耳听心会,注重密法,不重经典。相传该派远祖马尔巴、米拉热巴等人修法时,穿白色僧衣,故称“白教”。
噶举派是公元十一世纪中形成的教派,它的支系众多复杂,从一开始就有两大传承系统,一为香巴噶举,一为达布噶举,香巴噶举到十四、五世纪就消声匿迹,而达布噶举一直延传至今。
噶当派:
噶当派本是西藏最早出现的教派。噶当,意为佛的教诲或教诫,即用佛语来教导人们接受佛教道理。它的创始人是仲敦·加唯琼乃。1045年,仲敦从阿里迎来高僧阿底峡,并拜他为师。
阿底峡死后,仲敦于一O五六年倡建热振寺,以该寺为基础逐渐形成噶当派。该派的特点是强调戒律,教法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为基础。到了十五世纪,宗喀巴以该派教义为基础,创立格鲁派。
(7)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帽子扩展阅读:
藏传佛教的传承方式既有师徒传承方式,如宁玛派、噶举派、噶当派;也有家族传承方式,如萨迦派,基本上采用以昆氏家族为基础的家族传承方式。
但最具特色的还是活佛转世制度,“政教合一”是喇嘛教的另一大特点。历史上,藏传佛教的多数派别都和一定的政治势力(包括地方实力集团或家族势力)结合在一起,形成政教合一制度,教依政而行,政持教而立,彼此依存。
这一制度在吐蕃赤祖德赞赞普时初见雏形,至萨迦派时正式确立,其后不断完善,待格鲁派掌西藏地方政教大权后而达鼎盛。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时废除。
⑻ 藏传佛教的四大派系是怎么回事
藏传喇嘛教的四大派系是历代权利斗争形成的。喇嘛教不是佛教。
喇嘛教不是佛教,佛教都是三皈依,喇嘛是四皈依。佛在世的时候,天魔告诉佛,等他涅槃之后,就派弟子到人间,在佛寺出家,吃佛的饭,穿佛的衣服,破坏佛法。这样,佛陀涅槃以后,天魔的恶势力就在印度灭掉了佛教。后来,婆罗门教假披佛衣,说他们是佛教,实际上他们是婆罗门教,认为阴阳调和是万物的起源,所以,认为男女双修是至上的大法,这是与佛教的教义正好相反的,佛主张离欲清净。后来,伊斯兰进军印度,看到他们搞男女双修,很愤怒,就见到他们就杀,他们就有一部分人跑到了西藏,从此假的佛教传入西藏。传播者和信奉者都认为是真的佛教了。这种假的佛教参与西藏的政治斗争,并且与当地的土教派合并,经过长期的斗争,形成了喇嘛教,被大众误认为是所谓的“藏传佛教”。实际上,西藏喇嘛的很多行为都与正统的僧人是截然不同的,他们也不按照佛说的以佛经为依据,佛教都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他们多了个皈依上师,处处以所谓的上师为依据。实际上,上师是无上师的简称,只有佛才能有资格用这个称呼,是佛的很多称号之一。喇嘛还搞什么密,其实佛法都是对大家公开的,不会秘密不传的,只有因为深奥,大家有的听不懂的情况。喇嘛弘扬的都不是基本的法华经和楞严经,主要弘扬他们那些什么上师、什么堪布的作品。真正好好学佛经的老居士都是能看透的。大家多在网络上搜索搜索关于喇嘛教的情况,很多大德的文章,多参考看看吧。
⑼ 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历史
1、宁玛派
宁玛派(rnying-ma-ba)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派别。 “宁玛”(rnying-ma)藏语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译传的旧密咒为主,故称为“旧”;其法统与吐蕃时期的佛教有直接传承关系,历史渊源早于后弘期出现的其他教派,故称为“古”。宁玛派即古派或旧宗派,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教派,宁玛派主要传承为:敏卓林寺、噶陀寺、多吉札寺、白玉寺、雪谦寺、卓千寺等六大寺系。
【 详细>>】
2、萨迦派
萨迦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 萨迦派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创立于11世纪,创始人昆·贡却杰布。元代以后,萨迦派内又出现俄尔、贡噶、察尔3个支派。此外萨迦派的重要寺院还有四川德格的贡钦寺,青海玉树的结古寺、称多县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烂陀寺,今锡金境内的结蔡寺等。萨迦派采用款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传承方法。代表人物有萨迦五祖。
【 详细>>】
3、噶举派
萨迦寺是藏传佛教的重要的宗派之一,至今仍是藏传佛教中藏书最为丰富的一座寺院,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是琼布朗觉巴,一是玛尔巴译师。这一派支系众多,有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藏语“噶举”一词也是教授传承的意思,而且它还蕴含着继承师长传给的重要教授之深层意义,所以有关这一宗派的名称,还是用“噶举”一词更能表达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 详细>>】
4、格鲁派
格鲁派是中国藏传佛教宗派,藏语“格鲁”一词汉语意译为善规,指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该派奉宗喀巴大师为祖师,宗喀巴于1402年和1406分别年写成《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