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蒙古人喜欢带礼帽
因为戴帽子是蒙古族人的习惯,所以带礼帽。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
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则戴翻檐尖顶帽。用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1)蒙古族帽子的文化扩展阅读:
蒙古人自幼就在马背上成长,马就是蒙古人的摇篮。蒙古人认为,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马性子烈、慓悍,对主人却十分忠诚。
蒙古人视马为牧人的朋友,马以头为尊贵,蒙古人严禁打马头,不准辱骂马,不准两个人骑一匹马,秋天长膘期不准骑马狂奔使马出汗。
马倌、骑手要随身携带刮马汗板、马刷子,随时为骑乘的马刷洗身子、刮除马汗,为马舒筋活血、放松肌肉、消除疲劳,同时,这也是主人与马亲近、增强感情的途径。
B. 蒙古族服饰的历史渊源
蒙古族服饰的形成与历史发展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象征,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认同意识和心理素质,又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审美观念,服饰的民族个性显得尤为突出.
民族服饰可以说种类繁多,异彩纷呈,认真细致地观察中国民族服饰不难发现这种民族性,丰富性,多 样性,实用性,区域性等特点,多彩多姿的服装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与自然生态 服饰是最能反映民族心理,民族气质,民族性格的一种艺术,它除了具有特有的实用功能外,还是民族 民族服饰是一种符号与象征,独特的文化生存背景,使得其款式丰富,风格古朴,工艺传统精致.无论 是从文化内涵还是从穿着习俗来看,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独特的魅力.
民族服饰艺术既表现和反映史 诗,也表现和演绎神话传说,呈现出浓郁的图腾意识和神性意识,每当欣赏时,常常会让人感受到原始宗教 观念中灵魂不死的神秘力量,将我们与广袤无垠的自然连成一个整体,使人,动植物及周围的事物仿佛在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
蒙古高原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发祥地,几 千年来经历了匈奴,鲜卑,契丹,突厥,回纥,女真等民族更替,创造了璀璨的服饰文化.然而蒙古族作为一 个古老的民族,其服饰种类,款式风格与北方各游牧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与中原汉族服饰相 蒙古族服饰有着浓厚的草原风格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从其构成来讲:有帽子,袍子,坎肩,腰 带,裤子,靴子等.这些服饰构件由于穿着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地位,分工以及环境季节的不同而 各具特色.它的式样,功能,制作工艺,审美特征及穿着方法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千百年来,蒙古族一直游牧,纵横驰骋于南起万里长城,北抵浩瀚的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 这片苍茫大地上,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加上南征北战的军旅历史,造就了蒙古族 人民粗犷豁达,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作为蒙古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蒙古 族的服饰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璀璨夺目的.同民族的起源发展一样,蒙古族的服饰也经历了一个历史性的 内蒙古大窑文化的发现,证明了距今40,50 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人类 就过着原始生活并开始在这里穴 居.新石期时代包头转龙藏遗址中发现了光滑,尖端锐利的骨针和骨锥以及蚌制的半圆形制品.这些发 现说明远古时期的北方人群不仅开始缝制衣服,并且懂得了装饰.而蒙古族作为北方游牧民族中的古老 部族,他们的服饰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的服饰有着内在的联系.因为他们都是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 民族,其衣着打扮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北方各民族因从事畜牧业,上身穿褶,下身穿 裤,称之为”裤褶服”.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采用其服饰并学习骑射,历史上称为”胡服骑射”.北魏时期蒙古 族用”扎葛尔”布做衣服.唐宋以后大批布匹,绸缎,天鹅绒进入蒙古地区,服装面料的大变化,使得该民族 的服装样式借鉴了当时的突厥,契丹的圆领,长袍,束腰,罩幞头,穿短靴等适合牧猎的服饰,并且根据本民 族的喜好加以改进.到13 世纪,蒙古族先民形成了披发而椎髻,冬帽 而夏笠,男子戴耳环的服饰特色.其 形制是衣裳连属,衣式较窄而下裳较短,腰间有许多褶皱,还在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在元代的陶俑及壁画 中均可见此种服饰,此时的长袍为大袖盘领,并改北方民族传统的”衽”为”右衽”,这种形制奠定了蒙古 公元11,12世纪蒙古民族已经成为草原上强大的民族,服饰文化的发 展也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随 着民族的发展,服饰制度的建立,服饰的面料与款式也逐渐地丰富起来.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的种类,风 格,色彩,工艺以及服饰制度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达到了异彩纷呈的状态. 公元13 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结束了长期纷争的局面,从 而蒙古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等方面都向前迈了一大步.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和版图的扩展,各地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云集蒙古地 区,对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蒙古族的服饰作为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标志, 在服饰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以及服饰制度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
元代蒙古族对本民族服饰很重视,元世祖忽必烈把服装分为官服和民服,并做出规定:官服为龙蟒缎衣, 以龙爪和狮,麟,鹤,雉分等级,民服虽规定”以旧俗”,但也有变化:男服,袖长,襟宽;妇女服,袖短而宽,袍长, 领高.此外,袍服外常罩一层短袖衫,还穿一种以白色驼毛织成的毡袍.据《元史》记载,当时有一种衣服,前 无衽,后身长,无领无袖,缀两根带子,名为”比甲”.骑射时穿此衣既方便,又暖和,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为 长.到明代中叶,蒙古青年妇女穿着比甲蔚然成风.在清代,比甲服饰更加流行,并得到不断改进,蒙古语称 为”敖吉”的无袖服装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一种叫”扎合”的披肩,”其式如萁”左右垂于两肩, 明清时称之为”甲哈”,清末呼伦贝尔地区的陈巴尔虎蒙古族的牧民还穿着这种带有甲哈的蒙古袍.男式甲 元代以后左衽长袍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右衽长袍,特别是蒙古贵族的服饰,绫罗绸缎配以金银珠宝, 贵族妇女冠饰主要是姑姑冠已达到相当豪华的程度.明代蒙古族的冠饰,袍类,披肩和其他装饰品又增添了 很多新款式.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蒙古袍的领式和袖型:出现了马蹄袖.而且刺绣也开始流行并被运用到 服饰中,蒙古袍,坎肩的领口,袖口,袍襟多用刺绣图案装饰.到了清朝,由于蒙古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清政 府实行盟旗制,限制部落,族,旗县间的自由往来,客观上促进了部族之间服饰文化的快速形成.
这一时期, 蒙古族服饰也受到了满族文化的影响,发展和创造了很多具有地区和部落特色的服饰,绸缎,织锦缎,布帛等 服饰面料被用于服饰的缝制.蒙古袍的形制为下摆两侧或开衩或不开衩的宽大袍服.长袍外面还配有长短 坎肩,还把各种金,银,珍珠,珊瑚,玛瑙,松石制作成佩饰,头饰佩戴.清代各部落服饰样式之多,装饰手法和 用料之精美难以尽述.清朝政府为了加强对蒙古民族的控制,在基本不破坏蒙古游牧封建制的前提下,在蒙 古地区实行了”盟旗制”和”蒙古八旗制”,并且为了分散蒙古民族的力量,采取各种手段,限制蒙古民族之间 的正常往来,编旗划界,实行分割统治,甚至主张和提倡旗与旗之间的服饰差异.这促进了蒙古部落服饰的 17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初,那些能工巧匠以金,银,珍珠,珊瑚,玛瑙, 翡翠,琥珀,绿松石制作各种头 饰,衣饰和火镰,餐刀;以皮毛,布帛,锦缎缝制各种服饰,式样之多,制作之精美是前所未有的.清代以后,蒙 古族服饰形制仍沿用清制,不论男女老幼,富贵贫贱,足必踏靴,身必着袍,服必系带.富衣绸,贫布衣,盛夏 多带皮帽,其式尖顶大耳,夏日也有用布巾者.带下佩以用银质镶嵌的餐刀,刀鞘,刀链.带系用绸缎,库锦 制作精美的长形小囊,内盛大鼻烟壶,右系火镰包,亦多用银质镶嵌.这时的蒙古族服饰,在继承和发展传统 款式的基础上,出现了富有部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服饰,其中按部落和地区大致分为:布里亚特服饰,巴尔虎
蒙古族服饰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之一,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缩影.蒙古族 服饰积淀丰厚,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反映了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礼仪,节庆习俗,婚姻状况以及 审美追求.在其发展过程中融进了特殊的民族内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至今保留着古朴自然的服饰风 格.蒙古族服饰彰显着与众不同的民族神韵,成为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C. 蒙古民族服饰,帽子有啥讲究
内蒙古及所有有蒙古族的地方民族专卖店及蒙古服装店都可以买到
D. 帽子的由来或者历史
一、帽子
据史书《玉篇》记载: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由此可见,巾原是劳动时围在颈部擦汗用的布。由于自然界中风沙、酷热,寒流对人类的袭击,人们将巾从颈部逐渐裹到了头上。在保暖、防暑,挡风,避雨,护头等实用功能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为帽子的形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帽子逐渐具有装饰人体的美观功能。在历代服饰的演变中,衣冠配套构成了中国传统衣着风尚的一大特点。
二、历史:堂皇的冠、冕
在形容衣着端庄体面的成语中,如“冠冕堂皇”和矗衣冠楚楚”等都强调了“冠”在服饰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所谓的“冠冕”是指我国古代帝王,官吏们戴的礼帽。古代的冠并不象今天的帽子,将头顶全郎盖住,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两旁用丝线系在领下,并打结固定住。古代的男子,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戴冠,戴冠时,要首先举行矗冠礼”,以表示成年的开始。
“冕”的出现要早于“冠”。 “冕”的顶部,有一块长形冕板,前低后高,称作“冕”,表示恭敬。冕的前沿,一般用彩线穿成若干串珠玉,名叫“冕旒”。串珠垂面,使目不斜视。冕旒的数量以及所用的材料,是区别贵贱尊卑的标志。冕冠的两旁,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等物,以便于发髻相系。另在两耳之处,各垂一颗珠宝遮耳,称为“充耳”。表示不听信谗言。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们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所用的冠帽。除此之外,在皇子继位时,也要进行加冕(见图l—1)。
现在人们的衣着习惯,以脱帽表示礼貌。而在我国古代,脱帽则是无礼冒犯的举动。 “脱帽露顶王公前”,这在当时是很失体统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服饰配套。在历代的礼制中就讲究一个人的衣帽要整齐,要“衣冠楚楚”,也就是说,一个人身上穿的和头上戴的都要搭配合体,特别是对头上戴的“冠”非常重视,把“冠”放在服饰中的首位,认为“冠”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在千姿百态的服饰中,如果忽视帽子的配套,那么,即使址精关绝伦的服装,也会黯然失色。因此,在服饰结构上,衣冠一体,不可分割,已构成我国传统的服饰风尚。
E. 蒙古族女性戴的圆顶帽怎样制作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蒙古族服饰中最华彩的部分。当你亲临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隆重的婚礼场合时,总能看见戴着华丽头饰的蒙古族女子。特别是每当姑娘出嫁时,新娘子那银光闪烁、珠宝垂面的头饰,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蒙古族无论属于哪个部落,还是生息繁衍在何地,妇女的头饰都会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古韵犹存的头饰,融汇了民族的集体智慧,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也记述了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他们把一些劳动和生活用品加以美化,使之成为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华丽的蒙古族头饰,是由金银珠宝装饰而成,显然,这与蒙古族的生活习俗有关,除了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外,也有显示民族个性和自尊心的因素。蒙古族自古就以游牧为主,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追求。到了近现代,这种生活方式仍然占据着他们的生活,为此,牧民们把自己的主要财富,转换为金银珠宝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迁徙。佩饰在汉文化中是作为服饰的点缀而存在的,而在蒙古族文化中,尤其对女性而言,用浑身披挂形容更为贴切,她们喜欢珠光宝气的装饰自己,并且把头饰看作是财富和美的象征。蒙古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与这种生活相适应,头饰也形成了自然古朴的风格。它除了装饰功能外,又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部族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其造型自然淳朴,天成一韵。据有关史料记载,在青铜器时代,蒙古高原就有了头饰的制作工艺。从遗存文物中发现的耳环、耳坠、头戴等青铜装饰品,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可见这一时期人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匈奴、鲜卑游牧民族出土的实物中可以看到,头饰多数采用金银、蚌、玉石、水晶、玛瑙、金属和赭石等原料制作。其结构和形制类似于近现代鄂尔多斯和察哈尔妇女的头饰,整个装饰纹样,显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感和爱好。到了蒙元时期,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更趋进步。妇女头饰以多、以大、以重为美,戴大圈耳环,大的宝石项链。宝石种类、工艺造型,图案纹样在妇女的头饰上体现得最为充分,豪华程度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如今,民间流传下来的妇女头饰,大多是清代的遗存。由于清政府对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间经济状况、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愈加的明显,同时也促进了部族服饰文化的快速形成。这一时期头饰的造型,较前趋向更加纤细、复杂和精致。或雍容华贵,或古朴凝重,或精致秀美,或简约大方,呈现出特色鲜明的头饰种类。一个盛装的蒙古族妇女,其头饰轻者有三、四斤,重者达十几斤。这些流传在民间的头饰,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品了,而是植根于蒙古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它不仅诠释了蒙古民俗文化的深邃内涵,也是民族手工技艺绝美的见证。
由于蒙古族除了在我区聚居外,还在国内多省区分布,头饰的种类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头饰的组合也不尽相同,就是同一部落,也因地域不同而略显差异。有的部落还分为姑娘头饰,新娘头饰和已婚妇女头饰,有的地区在戴法上也有讲究。与头饰组合的饰件更是多达几十种,有簪、钗、发掐、扁方、步摇、吉祥座、耳坠、珠链及各类坠环,银链、装饰性大耳环、金银项圈等饰件,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璀璨。如鄂尔多斯、土尔扈特、和硕特、乌拉特、喀尔喀、杜尔伯特、巴尔虎、察哈尔、布里亚特、乌珠穆沁、科尔沁等。头饰的结构有石珠链坠式、盘羊角式、簪钗组合式、帽子辫套式、珠链辫套组合式、额箍后帘组合式等几十种。工艺上多采用捶打、编结、錾花、镶嵌、雕纹等技法。饰件图案多以各种花卉、虫草、盘肠、吉祥纹样居多、造型精美
F. 蒙古族高帽子的寓意
过分夸奖的意思。比如说,你不要给我戴高帽子了,就是说,你不要过份夸奖我的意思
G. 蒙古族的服饰.民俗.节日风俗.饮食.民居.艺术品
蒙古族的服饰特点非常明显,蒙古人一年四季都穿袍子,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草原牧民一年中常穿的长袍是把生绵羊皮用酸乳加以毛皮朝外缝成,具体为:
1、男袍比较肥大,女袍比较紧身,可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
2、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很实用。
3、冬天可以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
蒙古族民俗有:
1、祭腾格里汗,腾格里汗意为“天帝”。蒙古人信奉萨满教。天帝指上层世界,即天上;又可指主宰一切自然现象的“先主”;还包含了“命运”的意思。祭天帝“腾格里汗”是蒙古族人要祭典之一。祭天分用传统奶制品上供的“白祭”和用宰羊血祭的“红祭”两种祭法。
2、祭火,蒙古人的牧民、猎民十分崇拜火,这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笃信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于是对火神母更加崇敬。祭火分年祭、月祭。年祭在阴历腊月二十三举行。月祭常在每月初一、初二举行。
3、祭敖包,祭敖包是蒙古人自古流传下来的宗教习俗,在每年水草丰美时节举行。敖包是石堆的意思。即在地面开阔、风景优美的山地高处,用石头堆一座圆形实心塔,顶端立系有经文布条或牲畜毛角的长杆。供祭熟牛羊肉,主持人致祷告词,男女老少膜拜祈祷,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蒙古族节日风俗有:
1、蒙古族新年(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从腊月十五开始,人们就会准备很多的美食来迎接春节。春节在蒙语中叫“查干萨日”,意为“白节”。春节也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传说与洁白的奶食有关。所以置办年货,自然少不了奶食品。
2、成吉思汗纪念日,农历三月十七日,有祭祀风俗,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又称为“烧衣节”,分春秋两祭。
3、那达慕大会,农历七、八月,节日源于公元前北方民族的习俗,其前身是蒙古族的“祭敖包”,成吉思汗确立了那达慕大会制度,开始的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初四,为期五天。主要活动有赛马、摔跤、射箭、棋艺、歌舞等,其中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为基础项目。也是蒙古族男儿的三技之一。
4、敖包节,农历七月十三日,敖包节上有酒祭、火祭、石祭、血祭等。在部落首领的引领下,向敖包上放石、敬酒、奶、奶油、血、肉、燃松柳枝、诵经,并绕敖包转三圈、行跪拜礼,祈祷曰:“求天神保佑风调雨顺,求地神保佑五谷丰登、牧群兴旺,求人间神灵保佑国泰民安、岁岁太平。”
蒙古族饮食:
1、烤全羊,内蒙古一种传统而具有独特风味的宴客佳肴。由于“烤全羊”的加工方法特殊和讲究,以前只供蒙古王爷享用,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如今这一传统美食一般人都有机会品尝了。
2、手扒肉:是红食中的一种。蒙古族人民称肉食为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顾名思义,“手扒肉”就是手抓羊肉,是蒙古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是牧民们的家常便饭。
3、呼伦贝尔全鱼宴:呼伦湖产的鲤鱼、鲫鱼、白鱼、红尾鱼等,肉质肥美,营养丰富。用呼伦湖产的鲜鱼和湖虾,可烹制鱼菜120多种,称为“全鱼宴”。
4、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种,奶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5、蒙古人喜欢喝奶茶。奶茶用砖茶和牛奶煮成。一般做法是,先把砖茶砸碎放在水中煮。茶烧开后,加人鲜奶,再烧开后,除残茶装人壶中饮用。喜咸的加适量盐,喜甜的加适量糖。
蒙古族民居:蒙古族住在蒙古包中,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
蒙古族艺术品:
1、蒙古刀是马背民族深爱的饰品,它不仅实用而且美观,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它可以用来宰畜、吃肉、健身、防身,也可镇宅避邪,还可以当装饰品、陈设物,蒙古刀刀身采用优质钢材打造精磨而成,刀柄和刀鞘有钢制、木制、牛角制、皮制等,表面雕有精美的花纹或镶嵌五颜六色的珍贵宝石。
2、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3、银碗,是富有蒙古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品和生活用品,曾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每当宾客来临好客的蒙古人总要将醇香的马奶酒斟在银碗中,用传统的敬酒礼节,为客人接风洗尘。
(7)蒙古族帽子的文化扩展阅读:
蒙古族形成于13世纪初,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以东胡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称,后来逐渐吸收和融合了聚居于漠北地区的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部落,发展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蒙古”一词是“忙豁勒”的音变,最早见于唐代,即新﹑旧《唐书》中的“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后来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骨”等许多同音译名。“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元代文献。
H. 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是如何演变的
为北方游牧民族中最大的一支,蒙古族不但在中国历史上创立了元朝,更是以它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豪放的风土人情著名。蒙古的文化除了草原牛马之外,那些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吸引很多人的目光,除了一些古时候当地蒙古手艺人的改造,还有很多其他历史的因素。
蒙古的服饰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色彩比较绚丽,这个有圆谷发展出来的部分,但是更多的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唐朝初年,蒙古与中原交流非常的密切,在当时叫契丹族,给蒙古人在看见中原文化对色彩的运用后,对于服饰上的色彩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造。所以说现在蒙古族的服装多以蓝色,红色,黄色以及绿色为主,再也不是单一的灰色或者黑色的服装了。因此,美丽的蒙古族民族服装也是一部文化交流的史书,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I. 蒙古族帽子分类
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