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纲上线”是什么意思
上纲上线也简称“上纲”。作为思想方法、话语方式,它不始于中国文革,却是文革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集中表现。“纲”和“线”,就是阶级、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胜谁负的大是大非。这种方法要求,看待人和事物不能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初步),而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所有问题都提到重大原则的高度,即,从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高度,把所有问题提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根本上来分析、认识、评价。才能站稳政治正确的立场。
意思是说你把小事情都说的很重的!
Ⅱ 每次和老公吵架他都不主动理我,和好以后总是指责我有错
第三,最重要的理解。其实,宽容与理解是孪生姐妹。理解是夫妻感情的基石。基石稳固了,爱情和婚姻的大厦才能建立起来,也才能牢固。因此,夫妻之间无论有多大的怨恨,只要有了理解,一切不快都会烟消云散。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夫妻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在一起要好好珍惜。有家有爱有幸福,人生才会完满。有爱的夫妻,最美!
Ⅲ 领导包庇违规违纪的下属,却给你乱扣帽子把你调离项目,去公司告有没有用
包庇下属,对于违纪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应承担连带责任。
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领导这一次的宽容能对那位违纪的同志起到积极地作用,那么我们会保留一名好同志。
如果什么事情都上纲上线,那么同志之间就没有感情了。
我们要想办法让犯了错误的人改邪归正,而不是让他走投无路、狗急跳墙、破釜沉舟。
Ⅳ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有两种观点(在问题补充里),请大家给予判断!谢谢!
变通就好了
Ⅳ 你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这句话的原文并非如此,其真正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习惯说》 刘蓉(清) 《后汉书》中第五十六章《陈王列传》 《孟子》中也有记载。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可以有两种看法:
从正方说:有“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是“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的。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况《劝学篇》里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前苏联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
以上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体现了“扫天下”与“扫一屋”的哲学关系,说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莫以罪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罪“再小,也是一件祸害百姓的坏事;“善”再小,也只有积善才能成德。
总体来说,这种观点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光说不练。
从反方说:在古代治国要求的主要素质有:儒家哲学,农业知识,自然经济学,古代军事学,古代管理学等,怎么看和扫屋子都搭不上边。再说了,一个人个人卫生保持的好,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肯定的说这个是个认真,严肃,谨慎的人。但是,光看到一个人的个人卫生不好,是不能武断的说这个人肯定对待工作不认真。举个例子,面对爱因斯坦,我们能否说:“你连你的头发,胡子都“理不顺”,你还妄想“理顺”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你做梦吧!”还有,牛顿也是个邋遢,糊涂,闹不清什么场合该穿什么衣服的人,不过人家偏偏弄明白了“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下”。从国内说:“王羲之坦腹东床,王猛扪虱治天下。”好家伙,一个连身上虱子都没扫干净的人,居然把天下给扫了,这不是直接打了正方的嘴么?
所以也是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不扫一屋”代表不被与志向无关的事情所迷惑,所拖累,不被金钱,美女,权力,利益所束缚,全心身心为自己的理想——“扫天下”而奋斗!
总体来说,反方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应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而不应该分散精力到与事业无关的地方。
关于第二个问题,更有意思。从我们现在杜撰出薛勤反问陈蕃:“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可以看出,这是中国的主流观点。很显然,这个观点是符合儒家的哲学思想的,这点从荀子的相似言论就可以知道。并且《习惯说》片尾的总结——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可以看出清代大儒刘蓉也是持这种观点的。而陈蕃的言论被人硬生生杜撰出一个被驳倒的结尾,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是对陈蕃的言论持否定态度的。在这里我就不讨论这种现象其中明显体现出儒家——过于中庸,过于重视自身品格修养而轻视实践的哲学弊端。我想说的是,是不是可以把:“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理解为草率的“上纲上线”,“乱扣帽子”。“上纲上线”和“扣帽子”也是中国人的习惯,就像我们常说的“三岁看到老”,三岁真的能看到老么?也像是很多父母经常这样教育孩子:“哎呀,你连这点XXX都没有,将来还怎么XXX呢?”例如我小的时候我妈经常说:“你连刷牙都不刷,将来有哪个女肯嫁给你?”我想大部分人跟我一样听到这种上纲上线,扣帽子的论调,通常都是左耳进,右耳出,压根就不以为然。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让人抵触,还不如就是论事的说“不刷牙别人可能会嫌你有口臭”来的容易让人接受。反正,我现在还是常常忘了刷牙,我妈在这方面的教育可以说基本失败。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以前我的一哥们追一女孩,他给那个女孩做饭,女孩看他切土豆丝切的有手指头粗,于是心里暗想:“切土豆居然能切这么粗的男生,肯定是超级粗心的,怎么可能会体贴入微的照顾人,这种人绝对不能嫁!”于是那女孩跟别人跑了。那哥们悲催啊,于是痛定思痛,苦练刀工,终于把土豆切的如头发丝一般细。新谈了女友后给人家做饭,那女孩一看:“好家伙,这人把土豆切这么细,肯定是超级事多并且难缠的,这种人嫁了日子肯定过不舒坦!”于是那女孩也跟别人跑了,于是那哥们彻底悲催了……
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一点“就事论事”,少一点“上纲上线”和“扣帽子”。
Ⅵ 请你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故事的道理.
这句话只是一句比如,如果理解为懒惰而不愿打扫屋子,就没有能力治理天下,显然说不通。古往今来,不拘小节、邋里邋遢,而为了天下尽心尽力的人不在少数。所以这句话首先不能从这方面来理解。
应该是:一屋不扫更侧重的是自身的修养问题,如果自身修养不够,那么又怎么会有能力,会用良好的品德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呢。
Ⅶ 女朋友说我给她扣帽子,什么意思
你女朋友多大了…一是带绿帽子的意思 二是戴高帽,就是不分青红皂白指责她,上纲上线那种。
Ⅷ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义来历
原文: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后汉书》作者范晔。
译文:
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他祖上是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为什么要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很有自己的见解,与众不同。
可以看出薛勤对陈蕃“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一观点的反应是“奇之”,联系前面“清世志”的言论,这里“奇”当然不是“奇怪”的意思,而应当是“惊奇”的意思。可见薛勤对陈蕃的观点根本就是赞赏的态度,怎么可能去反驳呢?
再看同是记录东汉,魏晋时代资料《世说新语》,可以发现,其中对这件事的记录和《后汉书》中的记录基本一样,区别就是换几个无关紧要的字,意思一模一样。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哪来的呢?
看晋朝的史书、笔记没有,唐、宋的史书、笔记也没有,直到看到清朝的散文,才知道,哦,原来在这呢。清朝文学家刘蓉,在散文《习惯说》中记述了他年轻时的一件事。
原文: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经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噫!习之中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原来这句话是刘蓉他爹说的,并且人家的原文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可问题是,刘蓉这件事和陈蕃的事太像了,如果只看一遍,保准过几天大部分的人都得弄混。所以,后人就弄出了“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这样的杜撰语句。
这件事情,还有两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
1.为什么对待十分相似的事情,薛勤和刘蓉他爹得出了完全相反的论调?
2.为什么后人把刘蓉他爹的论调杜撰给了薛勤,并且成为了主流观点?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
从正方说:有“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是“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的。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况《劝学篇》里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前苏联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
以上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体现了“扫天下”与“扫一屋”的哲学关系,说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莫以罪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罪“再小,也是一件祸害百姓的坏事;“善”再小,也只有积善才能成德。
总体来说,这种观点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光说不练。
从反方说:在古代治国要求的主要素质有:儒家哲学,农业知识,自然经济学,古代军事学,古代管理学等,怎么看和扫屋子都搭不上边。再说了,一个人个人卫生保持的好,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肯定的说这个是个认真,严肃,谨慎的人。但是,光看到一个人的个人卫生不好,是不能武断的说这个人肯定对待工作不认真。举个例子,面对爱因斯坦,我们能否说:“你连你的头发,胡子都“理不顺”,你还妄想“理顺”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之间的关系?你做梦吧!”还有,牛顿也是个邋遢,糊涂,闹不清什么场合该穿什么衣服的人,不过人家偏偏弄明白了“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下”。从国内说:“王羲之坦腹东床,王猛扪虱治天下。”好家伙,一个连身上虱子都没扫干净的人,居然把天下给扫了,这不是直接打了正方的嘴么?
所以也是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不扫一屋”代表不被与志向无关的事情所迷惑,所拖累,不被金钱,美女,权力,利益所束缚,全心身心为自己的理想——“扫天下”而奋斗!
总体来说,反方的核心思想是:做人应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去,而不应该分散精力到与事业无关的地方。
关于第二个问题,更有意思。从我们现在杜撰出薛勤反问陈蕃:“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可以看出,这是中国的主流观点。很显然,这个观点是符合儒家的哲学思想的,这点从荀子的相似言论就可以知道。并且《习惯说》片尾的总结——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可以看出清代大儒刘蓉也是持这种观点的。而陈蕃的言论被人硬生生杜撰出一个被驳倒的结尾,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是对陈蕃的言论持否定态度的。在这里我就不讨论这种现象其中明显体现出儒家——过于中庸,过于重视自身品格修养而轻视实践的哲学弊端。我想说的是,是不是可以把:“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理解为草率的“上纲上线”,“乱扣帽子”。“上纲上线”和“扣帽子”也是中国人的习惯,就像我们常说的“三岁看到老”,三岁真的能看到老么?也像是很多父母经常这样教育孩子:“哎呀,你连这点XXX都没有,将来还怎么XXX呢?”例如我小的时候我妈经常说:“你连刷牙都不刷,将来有哪个女肯嫁给你?”我想大部分人跟我一样听到这种上纲上线,扣帽子的论调,通常都是左耳进,右耳出,压根就不以为然。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让人抵触,还不如就是论事的说“不刷牙别人可能会嫌你有口臭”来的容易让人接受。反正,我现在还是常常忘了刷牙,我妈在这方面的教育可以说基本失败。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例子,以前我的一哥们追一女孩,他给那个女孩做饭,女孩看他切土豆丝切的有手指头粗,于是心里暗想:“切土豆居然能切这么粗的男生,肯定是超级粗心的,怎么可能会体贴入微的照顾人,这种人绝对不能嫁!”于是那女孩跟别人跑了。那哥们悲催啊,于是痛定思痛,苦练刀工,终于把土豆切的如头发丝一般细。新谈了女友后给人家做饭,那女孩一看:“好家伙,这人把土豆切这么细,肯定是超级事多并且难缠的,这种人嫁了日子肯定过不舒坦!”于是那女孩也跟别人跑了,于是那哥们彻底悲催了……
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多一点“就事论事”,少一点“上纲上线”和“扣帽子”。
历史上的陈蕃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当中,2000多年前曾经兴起了一个庞大的王朝——汉朝。这个朝代历经24帝,延续了400多年,因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立国时间最长的王朝。不过,说起汉朝,在驻马店,有两个人物不能遗忘,一个是秦末起义军领袖、阳城(今平舆后刘)人陈胜。正因为陈胜的揭竿而起,举兵反秦,才有了后来的大汉王朝(详见10月9日本报文化视点《阳城陈胜在天中》)。另一位则是见证了大汉王朝走向衰亡的平舆人——东汉太傅陈蕃。其祖父曾任河东太守。不过到了陈蕃一辈,家道中落,不再威显乡里。陈蕃15岁时,曾经独处一个庭院习读诗书。一天,其父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看到院里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陈蕃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当即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回答让薛勤暗自吃惊,知道此人虽年少却胸怀大志。感悟之余,劝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以激励他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没想到,千年以前的两句对话,竟成了后人教子育人的名言,用以激励他人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在《后汉书·陈王列传》的陈蕃部分并没有只字片语提及,相信为后人杜撰。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的正确性毋庸置疑,但是为了教育后人,不知哪一代的先人作出的如此篡改历史的行为,这是错误的。正确的(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要提倡,错误的(篡改历史)要避免。在汉朝时,中国还没有科举制度,朝廷选拔官吏的形式是“举孝廉”。陈蕃也不例外,在20岁刚出头时以举孝廉入仕,拜为郎中。不久,其母病故,陈弃官行丧。三年后,刺史周景任命他为别驾从事,他却因与周景谏诤不合,又弃官而去。这之后,公府也曾举荐其为方正,率直的陈蕃再次推掉。一直到太尉李固举荐,陈蕃这才离家为官,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后来,汉朝重臣李膺到青州做刺史。李的威政天下闻名,青州各地平日欺民榨财的官员听到风声,吓得都弃官而逃,惟独陈蕃安然而坐,“蕃独以清绩留”。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陈蕃的一鸣惊人,缘于他的一次“犯上作乱”。虽然他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赢得了一个“不畏强权陈仲举”的美名。陈蕃在乐安任太守时,正值东汉外戚、宦官专权弄事之时。有一次,汉顺帝之妻梁皇后的哥哥、时任大将军的梁冀写了一封信给陈蕃,让陈为他做一件事。作为一名地方官员,能攀上像梁冀这样的高官无疑能青云直上,这是一般为官者梦寐以求的事。但陈蕃却不以为然。梁冀的信使来找陈蕃,陈蕃拒而不见,信使便假传大将军求见。陈蕃一怒之下,用皮鞭将信使打死了。这种有悖情理的做法当然让一贯飞扬跋扈的梁冀所不容。他在皇帝面前一番“声讨”,陈蕃便被贬到修武县做了一名县令。幸运的是,由于陈蕃在任时政绩显著,没过多久,汉顺帝再次起用陈蕃,拜尚书。直至后来灵帝时官至太傅。二陈蕃的一生,始终都处在宫廷争斗时的动荡之中。作为东汉的大臣,他要么与专权的外戚争锋,要么和弄事的宦官相抗。《后汉书》的作者,南朝宋人范晔在评价陈蕃时,说他贤能树立风声,不计个人荣辱。在朝纲崩乱之际,与奸佞之人同朝争锋,以至于最终惨死在这上面。同时,说陈蕃以遁世为非义,所以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虽然大功未告成,但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百余年间,汉室乱而不亡,陈蕃功劳最大矣。范晔的话,虽是一家之言,却道出了陈蕃作为汉室重臣为朝廷乱而不亡做出的独特贡献。这其中,陈蕃不避强权、犯颜直谏的做法最让世人感叹。譬如在桓帝时,时任尚书令的陈蕃看到封赏逾制,内宠偎盛,便毫不犹豫地上疏皇上:臣听说那些事社稷者,社稷为上,那些事人君者,容悦为上。如今我蒙圣恩,备位九列,看到不好的事情而不去告诉皇上,我也就成了容悦之人。现在天下饥荒遍地,稼用不成,民用不康,可圣上还在胡乱封赏。有功之人没得到什么好处,无功者却因和圣上走得近而得了许多好处。甚至有的人,一门之内封侯的能达几人。这还不算,连年灾祸,十伤五六,可皇上却养着宫女数千,每天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计其数。常言说得好,小偷都不进有五个女儿的家门,那是因为养了这么多女儿,家中肯定贫穷,现在后宫养了这么多嫔妃宫女,岂不是让国家更贫穷吗?还有,狱以禁止奸违,官以称才理物,如果法亏于平,官失其人,肯定是因为皇上做得不好,现在天下人都在议论,狱由怨起,爵以贿成,希望皇上重视……这篇奏章,在言及皇上的失误时,几乎没留任何面子,好在汉桓帝还算能纳言,最终采纳了陈蕃的一些意见,并且从宫中清退了500多名宫女。还有一次,汉桓帝要去广城打猎,陈蕃听说后,又上疏说,当今之世,有三空之灾祸: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加上战乱不止,流民不断,正是皇上焦心毁颜、坐卧不安的时间,怎么能不顾社稷,扬旗耀武去围场守猎呢?延熹六年(公元163年),陈蕃官至太尉,此时朝中有两个宦官被重用。他们便利用和皇上亲近的机会,诬陷排挤朝中的正义之臣。朝中大臣畏惧宦官,敢怒而不敢言,惟独陈蕃一人上疏死谏。然而此时的皇上已不再听信陈蕃,最终没能保住这些忠臣,许多人冤死在狱中。本来,宦官们也欲置陈蕃于死地,但终因陈蕃的名望过大,不敢妄动,使陈蕃躲过一劫。但一年后,因为党锢事件,陈蕃再次上疏进言。这一次,汉桓帝实在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将陈蕃削职为民。党锢事件的起因依然是朝臣与专权的宦官争锋。当时,以党人领袖李膺为首的大臣在朝中失宠,宦官们以李膺、杜密、范滂等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互相驱驰,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为由,诬陷他们。桓帝大怒,下诏书命各郡逮捕党人,入狱者达200人。陈蕃眼见事态险恶,不顾再次受到牵连,拼死上疏,说李膺、杜密、范滂等人都是正身无玷、死心社稷之人,却被禁锢闭隔,命悬一线。而皇上堵塞天下人之口,聋盲一世之人,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什么不同?如今皇上临政,先诛忠贤,遇善何薄,待恶何忧?只是听信奸佞小人的谄言,便要将无罪者入狱,杀无辜者于市。接着,陈蕃又力劝皇上除妖去孽,实在修正,而他自己,因位列台司,忧责深重,不敢尸禄惜生,坐观成败。如蒙采录,即便身首分裂,异门而出,也不恨也。结果可想而知。此次上疏,陈蕃非但没能救出李膺、范滂等人,自己也被牵连了进去。好在不久之后,汉桓帝驾崩,窦太后临朝,又重新起用旧臣。复诏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公元168年,汉灵帝即位,因陈蕃在辅佐灵帝登基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太后又下诏太傅陈蕃,辅弼先帝,出内累年,忠孝之美,德冠本朝,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但陈蕃坚辞不受,前后写了10次奏章。最后,窦太后只好作罢。这段时间,陈蕃位极人臣。他与外戚窦太后的父亲窦武一起,理朝纲,辅国政,用仁臣,试图使汉朝中兴。但是,面对强大的宦官势力,仅靠陈蕃、窦武少数几个人的努力最终无法实现。尤其是在后来,陈蕃、窦武预谋诛灭宦官,却不幸走漏风声,宦官们抢先一步,诡称陈、窦二人要废帝,骗得汉灵帝下诏诛杀他们。事发当天,陈蕃即被捕杀。皇太后之父窦武亦不能幸免于难。反抗一阵后,窦武走投无路,拔剑自刎。就这样,一代名臣,从小便立志欲扫天下的陈蕃,带着未能扫平天下的遗憾走向黄泉。陈蕃、窦武被杀后,此二人的宗亲宾客姻属,也被全部处死。过去曾被陈、窦二人举荐的门生故吏,也皆免官入狱。惟一幸免的是陈蕃的儿子陈逸。当时,陈蕃有位老朋友朱震,他听到陈蕃死讯后弃官而哭,先是冒着杀头危险偷偷掩埋了陈蕃的尸首。然后将陈逸藏匿在甘陵边界。而他和他的家人被发觉后,全部入狱。朱震受到严刑拷打,却誓死不言,陈逸得以生还。几年后,黄巾军起义,汉灵帝大赦党人,陈逸才走出深山,后官至鲁相。三忠君、报国、辅社稷之危,面君直言,不避生死,体现了一位忠臣的拳拳心志,更体现出天中先贤的风范。对于陈蕃,还有一点儿不能不提,就是他特别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唐人王勃在他那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中有两句话:“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其中的徐孺就是陈蕃最尊敬的学者朋友。当初,陈蕃还在做豫章太守时,就请过徐孺出来做事。陈蕃一生不喜欢应酬,更不招待宾客,然而,只有对徐孺例外。他每次请徐孺过来,两人相谈甚欢,忘了时间。为此,陈蕃特意给徐孺准备了一张卧榻,让他留下过夜。等徐孺一走,陈蕃就把卧榻悬挂起来,直到徐孺再来,他才放下来。陈蕃在汉顺帝即位时,因太尉李固的举荐而走上仕途,因此深知人才对国家的重要,在做尚书令时就力荐天下名士。这些人包括南昌人徐孺、平陵人韦著、汝南人袁闳、阳翟人李昙、安阳人魏桓等。但他所荐之人因不愿给昏君为臣,一个也没有出来做官,可惜了陈蕃的一片苦心。然而,从这里也能看到,东汉末年,世风已乱到多么危险的边缘。即便如此,陈蕃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依然苦苦地支撑着,虽然最后的结果是捐躯死国,身首异处,但给后人留下的除了无尽的惋惜外,还有“大丈夫当扫除天下”而事未竟的悲壮。
Ⅸ 大字报在中国的影响及表现急求啊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这20余年的时间里,大字报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大字报产生于何时?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农村推广大字报的好处时说:“中国自子产时就产生了大字报。”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人,如果是这样,大字报的历史可谓久矣。大字报的盛行,始于1957年那场后来被称为“严重扩大化”的反右派运动。
北大:最早出现大字报
1958年5月19日清晨,第一张大字报出现在北大大饭厅灰色的墙壁上,内容是质问北大团委出席共青团三大的北大代表是如何产生的。可惜,这张大字报在当时的报刊书籍中都没有登录下来,使我们今天无法知晓它的全文。接着,哲学系的龙英华也贴出了一张大字报,建议在墙上开辟一个民主园地来展开争鸣,协助整风。 随之,一张一张的大字报相继贴了出来。
大字报五颜六色,有红的、绿的,也有用旧报纸写的,形式也五花八门,短文、杂文、口号、对联、漫画,不一而足。
大字报与大跃进
在反右派斗争中,伴随大字报的广泛使用而产生的是大辩论;在大辩论中,大字报又常常被用来作为辩论的手段。加上在此之前出现的大鸣、大放,于是,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这“四大”,在高等学校和党政机关中被广泛使用。这样,人为地造成了全国性的政治紧张和不稳定状态。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在运动中的广泛使用,是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作为右派分子“向党进攻工具”的大字报,在反右派运动中却成了反击右派“进攻”的武器,被最高领导人赞扬为是“一种极其有用的新式武器”。此后,在整改、“双反”(反浪费、反保守)、“大跃进”运动中,大字报得到了广泛使用。当时的宣传舆论工具也对大字报的功效一再推崇,在那个创造神话的年代制造出一件又一件滑稽的事来。
大字报与“文化大 革命”
“大跃进”运动之后,大字报曾一度沉寂了好几年的时间。然而,“文化大 革命”开始之后,自北京大学的聂元梓等人贴出所谓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开始,大字报的狂飙再次席卷中国。个别人因为写了一张“革命”大字报而飞黄腾达、青云直上,而包括当时国家主席刘 少奇在内的许多人则被大字报诬陷为“叛徒”、“特务”、“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等被打倒在地,并踏上一只脚,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所谓“文化大 革命”,同“四大”(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是分不开的。“文化大 革命”为“四大”的使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四大”又使“文化大 革命”造成的动乱局面不断加剧。以大字报为中心的“四大”,不但没有发扬民主,反而使民主与法制都受到严重破坏,造成了全国范围的大动乱。
大字报表面上看来谁都可以使用,但事实绝非如此,且不说那些已被划出人民队伍之外的所谓“牛鬼蛇神”没有张贴大字报的权利,就是对“文化大 革命”有不同看法,对权倾一时的中 央文革小组稍有不满,或对有些掌了权的“造反”新贵有些看不惯,但还是位列于人民内部的人,一旦把自己的看法、不满用大字报表达出来,顷刻之间就变成了“反革命分子”,发配到了“地、富、反、坏、右”的行列中去了。在“文化大 革命”中,人民代表选出的堂堂国家主席,在受到诬陷的时候,贴出一份答辩的大字报,不是眨眼之间被撕成了碎片吗?
大字报的最主要功能,一是揭露,二是批判,前者可以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后者可以随意上纲上线,乱扣帽子。不论哪一种功能,基本表现方式都是片面和不实之词,容不得被揭露、被批判者的申辩与反驳。所谓用大字报的方式开展大辩论,实则是大批判,大量的冤假错案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文化大 革命”期间的大字报几乎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先是以语录开篇(当然是择其所需),接着写一通形势大好,然后笔锋一转,抓住被征讨者的只言片语,或断章取义,或张冠李戴,或无中生有,或牵强附会,再佐以“砸烂”、“横扫”等“革命”语言,随意上纲上线,任意口诛笔伐,欲置被征讨者于死地而后快,用当时的时髦语言说就是要“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其永世不得翻身”。可以说“文化 大革命”导致了大字报的恶性发展,而大字报的恶性发展,又加剧了“文化大 革命”的大动乱局面。
大字报除了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破坏人民内部的团结外,很难起到什么好的作用。至于“文化大 革命”中那些直接受林 彪、江 青反革命集团指使的大字报,更是他们打倒老一辈革命家,实现其篡党夺权阴谋的工具。
大字报表面上是发动群众,发扬民主,实际上是利用群众,压制民主。大字报的盛行,与中国政治舞台上大刮“左”风是密不可分的。什么时候“左”倾厉害,什么时候大字报便行情猛涨;什么时候“左”的东西有所收敛,什么时候大字报便萧条不景气。一部大字报兴衰史,就是一部“左”病对中国的危害史。
诚然,在个别问题上,大字报发挥过积极作用,甚至在“文化大 革命”期间,大字报也曾被人们用作反对林 彪、江 青反革命集团的武器。但是,大字报作为所谓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四大”的最主要方式,从总体上讲,其消极和破坏作用,要远远大过它的积极作用。
到了1975年,大字报已成了强弩之末的时候,却被写进了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
对大字报的反思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对“文化大 革命”反思的深化,大字报的弊端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1980年1月中旬,在中 共 中 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邓小平做了《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在讲到“四大”问题时,他指出:“四大”,即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这是载在宪法上的。现在把历史的经验总结一下,不能不承认,这个“四大”的做法,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从来没有产生积极的作用。应该让群众有充分的权利和机会,表达他们对领导的负责的批评和积极的建议,但是“大鸣大放”这些做法显然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因此,宪法有关“四大”的条文,根据长期实践,根据大多数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党中 央准备提请人大常委会和全国人大审议,把它取消。
在1980年2月召开的中 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中 共 中 央正式作出决定: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建议,取消公民“有运用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的规定。
这年4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一个星期的会议中,讨论中共中央关于取消“四大”的建议,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在发言中,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杨秀峰,从法律的角度阐述了取消“四大”的四条理由:
一、宪法中已经明确写明“公民有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罢工的自由”,这些规定保障了公民应该享有的民主权利;而“四大”却相反,妨碍了公民应当得到的正当的民主权利。
二、把“四大”写进宪法中,使少数坏人在法律上有了可乘之机,一些人打着“四大”的旗号,制造事端,向无产阶级进攻,妄图推翻的领导。
三、把“四大”写进宪法,会使一些人利用来大搞派性,制造混乱,破坏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不利于四化建设。
四、搞“四大”容易泄露党和国家的重要机密。从“文化大 革命”到“西 单墙”,一些坏人正是利用大字报泄露了不少党和国家的核心机密。
参加会议的人大常委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赞同取消“四大”。
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出决定,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取消所谓“四大”的规定。
1982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的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这部宪法中,有关“四大”的条文彻底消失了。大字报终于成了历史的陈迹。
来源:《光明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