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共享经济已经凉了,现在的分享经济是风口还是骗局
现在的创业项目越来越多,千变万化,现在的赚钱模式可算是五花八门的,去年,自从共享经济风口火了之后出现很多共享产品,单车、充电宝、睡眠舱等,而共享经济风波平息下去之后,现在又出现一个分享经济,所谓分享就是白送,免费赠送给消费者。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免费纸巾领取。生活中,纸巾的用途很多,不管是在家还是出门在外,总要带一包备用。最近这段时间就是这平凡的纸巾刷爆了朋友圈,对于这个项目到底是风口还是骗局?分享经济的模式是这样的,用户进行扫码关注公众号领取免费纸巾,一个粉丝的价格在0.8-1.5元之间,扣掉纸巾的成本,再扣掉给代理的0.3-0.6元的推广费用,剩下的就是公司赚的钱,这样就是用户免费拿到了纸巾,企业获得了粉丝,公司赚取了佣金,代理赚取了收益,这就是分享经济,当然这里面的费用当然都是获得粉丝的企业所出的成本。
B. 共享经济“举起镰刀”,离开共享经济对你的生活影响大吗
其实不得不说,是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面对着共享经济,确实让人反思,而对于一些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一些共享性质的服务,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所以人们已经离不开共享经济,而对于一些共享产品的涨价来说,确实让人无法接受,所以正是因为如此变相的割韭菜的行为,也让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实际收入水平,所以不得不说的是人们在社会发展今天已经离不开共享经济,但是如果让自己当韭菜的话,也确实侵犯了多数人的根本权益,所以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出发来思考问题。
其实不得不说是面对现在社会的90后00后来说,如果离开了共享经济,确实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扰,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共享经济确实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提高生活质量,所以也正是因为如此盲目的离开共享经济,却导致普遍的90后00后无法接受。
其实不得不说,是共享经济肆意提价用来韭菜引发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对于我们来说在共享经济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共享经济带来的便捷福利,所以这是因为如此一旦离开共享经济确实会给一些90后00后带来很大的麻烦影响生活。
C. 共享经济的发展需要立法保障吗
据报道,共享经济本质是共同拥有,通过整合闲散物品或服务资源,让用户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产品或服务,共享经济走到今天,很多行业都已经到了瓶颈期,当下共享经济的发展需要立法来进行保障。
专家表示,如果共享单车公司破产了,那这些废弃的共享单车成为“无主物”,政府部门倒是可以将其充公,但问题是,目前很多共享单车公司其实处于“死而不僵”的状态,APP停止更新,根本无法判断到底是否破产。
为确保共享经济有序进行,目前法律界有必要加速立法研究。实际上在部分运营成熟的共享经济领域,随着政府管理和立法加强,共享经济将被逐步引入正轨。
D. 共享经济如何影响劳动关系
一、共享经济未脱离“传统的劳动关系”
从物品的共享来说,共享经济是一种商业模式,而不是生产模式。理论上来说,剩余物品(或物品的剩余使用权)是共享经济的前提和基础。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剩余物品都建立在生产过剩以及不均衡财富分配的基础上(在这个意义上,共享单车并不属于“共享经济”)。通过对剩余物品的激活和市场再循环,共享经济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资本主义应对发展周期性和经济危机的新策略。
但是,无论如何包装,无论被赋予多么重要的经济伦理价值(适度消费、合作互惠、环保节约和相互信任),都不能改变这样的一个事实:用于共享的物品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制造出来的。物品生产的基本机制——劳动者普遍参与的工业化大生产并没有彻底改变。换句话说,共享经济的基础其实是“传统的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
二、共享经济带来劳动者保障危机
从劳动者的角度来看,共享经济不是劳动关系,而是一种建构中的关系调整体制。以上讨论了共享经济之物品与资本主义生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共享经济的根源,那么第三部分则进入到共享经济内部,讨论网络平台与劳动者(个体承包商)之间的关系。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的共享经济对劳动力市场而言不啻为一场模式的革命,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市场关系的“进化”或“重构”。零工经济早已有之,我国市场化改革之后,每个地区都有自发形成街头劳务市场和正式的人才(劳务)市场。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技术的发展,有形的劳务市集被搬到互联网上,网络平台因其具有优势的信息处理和资源匹配能力,逐步取代了现实中的劳务市场。
二是劳动关系的“退化”或“解体”。制度经济学将交易成本视为界定组织边界关键因素,交易成本是组织存在的理由。互联网平台在调配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的时候不再需要付出昂贵的交易成本,那么工厂和企业的存在也就失去意义了,“传统的劳动关系”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
这两个方面的参照体系不同,前者的参照物是零工经济,后者则是工业经济。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在共享经济背景下,网络平台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关系。从形式上来看,平台经济与零工经济更具相似性。
劳动关系学者特别关注到平台经济下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零工经济下劳动者的权益从来没有得到过有效保障,而作为劳动关系退化结果的平台经济更是避开了传统的劳动关系调整体系,处于无保护的野蛮自由状态。
这种情况下,学者的关照、共享经济中劳动者的不满以及舆论的质疑都 “可能”施压于司法裁决和政治考量,再加上消费者需求和压力下网络平台在可能采取的经营策略,都使得现实生活中的平台经济在劳动合同、管理控制、社会保障、集体谈判、团结组织和集体维权方面呈现出传统劳动关系中社会关系调整实践的色彩。
我们应当关心的问题是,这一建构中的关系调整体制是怎样的?它是如何在多方角逐和博弈中建构起来的?它建立在“公平正义”基础上吗?作为弱势一方的劳动者能否以及如何建构自己的权益?
三、经济脱实向虚时代的学者使命
当下中国的“共享经济”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为何会出现共享经济繁荣?它能否最终消灭劳动关系?
一方面,实体经济不景气、制造业工人向服务业流动、金融泡沫、资本过剩加上自由市场与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等因素都促成了共享经济繁荣。另一方面,在制造业或工业经济中,典型的集体劳动关系未曾真正有效地建立起来,劳动者的权益也未曾得到有效的保障。
这就是我国共享经济繁荣的基础: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人口“脱实向虚”、劳动关系秩序紊乱、以及金融资本过剩。大量热钱在经历了“实体经济—房地产—股市”的循环之后走投无路,在新概念下疯狂涌入,制造了共享经济的金融泡沫。与资本热潮相呼应的是井喷的就业需求,在实体经济无法容纳的情况下,为求生存与发展,大批劳动者无暇顾及自身的权益投入其中。在仍旧需要劳动者的合作才能维系运转的情况下,若不能建立起一个多方认可的关系调整体制,共享经济可否持久将是一个问号。
共享经济对传统劳动关系的冲击,给劳动关系学者带来诸多挑战,同时也提供了理论创新之绝佳机遇。有学者认为我们正处于一次“千年未遇之变革”的历史前夜,大变革意味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的巨变,也意味着解释它们的社会理论需要大规模更新。在这样的机遇面前,研究者们很难不兴奋。不过,我们也应意识到,变革不会一蹴而就,而是复杂的社会过程,由于起点不同,变革的路径也是复数的。而且新旧更替不会那么平顺,新的欢愉与旧的悲惨并存,在把关注点转移到共享经济这种新热点的同时,不能忘记那些仍是主体的产业工人。
E. 共享经济火爆趋势下,小成本创业空间在哪
“共享经济”一地鸡毛,创业机会在哪里
来自专栏创业管理
共享经济已经火了一段时间了,借助共享经济浪潮,五花八门与“共享”有关的创业项目也层出不穷。
共享经济让一些创业者的“聪明才智”发挥到了极致,在创业这个领域,就没有不能共享的东西,单车、汽车、衣服、帽子、充电宝、雨伞、睡觉的床……你能想到的都被他们扣上一个共享的帽子,轰轰烈烈地做成了创业项目。这些项目,你说没有创新吧,可人家戴着“共享经济”这顶帽子;你说他是创新型产业吧,可那种商业模式不就是公共厕所的模式么?有些产品的设计和科技含量还不如一座公共厕所呢。
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几年下来,那些以“共享”的名义风风火火的项目,高得离谱的估值、数额巨大的融资,以及铺天盖地的舆论造势,创造了虚假的繁荣,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最后绝大多数可能连一根毛都没剩。
共享经济的本质绝对不是大伙共用“一件东西”这么简单,即使你借助了简单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
我们认为共享经济要有持续生命力,必须是“共同参与,共享成果”。而不仅仅是搞出一个东西,大家共享使用。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在国家鼓励和扶持创业创新的背景下,创业成本越来越低。共享经济给了我们创业者很好的创业机会,但创业不是非要去搞一个“共享产品”项目,卷进一地鸡毛的“共享经济”乱象中去。其实,创业这件事本身也可以成为“共享”的主体。
京和创服中心提倡的是“人人皆可参与创业”。但是创业风险依然是存在的,失败率依然是很高的。创业者不是非要有了一个成熟的项目才可以创业,也不是一定要砸锅卖铁闷头苦干闯出一片天地才叫创业。
你可能有一个好的商业创意得不到实施,也可能有一门手艺得不到施展,又或者你是一个运营和市场操作的高手;但你却没有办法搞成一个完整的商业项目或者缺乏一定的商业经验,又或者你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放弃待遇不错的工作去创业。这才是大部分人的现状。
我们要做的是将每个人的“特长”收集、整理、筛选,然后进行匹配,组建团队,形成商业项目,孵化成创业公司。根据你的特长、意愿和对风险的承受度选择自己的定位,只是做个股东,参与运营,做CEO……我们称之为“特长创业”或者“岗位创业”。
“特长创业”的联合创业者们,各自贡献“特长”,共享创业成果,并且可以将创业风险最小化。这才是共享经济。
当然,这中间需要一个专业服务平台对项目进行评估和创业过程中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和运作,项目孵化和创业辅导,甚至是资金的扶持。
/米小粒
助你生根,伴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