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男子戴的帽子叫作幞头。幞头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幞头最初是古代男子用来裹发的头巾,后来发展成有骨架的乌纱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时喜欢佩戴幞头。很快,人们开始效仿皇帝,幞头也成为唐朝最常见的帽子。
点击查看更多《穿越时空看文明:全景手绘中国史》
B.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什么
古代皇帝的帽子:冕旒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古代头部服饰的介绍
1、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样式和用途与后世所谓的帽子不同。据说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宽,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在头发上。由此可见,上古的冠并不像后世的帽子那样把头全部盖住。
2、冕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于首位”。
3、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据说就是没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
C. 皇帝的帽子叫啥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冕旒。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
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帝王戴的冕冠,其顶端有一块长形冕板,叫“延”。延通常是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延的前后檐,垂有若干串珠玉,以彩线穿组,名曰:“冕旒”。
冕旒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
D. 唐朝皇帝帽子怎么做
用金子拉成丝,然后慢慢编制而成,镶嵌的还有大量珠宝,珍贵异常
E. 明朝皇帝的帽子是不是唐朝皇帝的帽子改造版
不是。。明代帽子有网。很方便的。唐代的帽子没有发网
F. 中国古代唐朝的官帽
网络图片里有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唐书·与服制》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也就是说,乌纱帽在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戴,平时在家不必戴,颇类似于今天的某些行业着装。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初开始逐渐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G. 唐朝皇帝帽子和明朝皇帝帽子有什么区别
唐、宋、明的官帽基本变化不大,唐朝的服饰影响了多个朝代。
唐朝的帽子高度下降,发簪的样式像两个耳朵,样子摆脱了夸张。
宋代帽子的高度又降了些,两边的耳朵加长了。据说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元代的官帽更像一个草帽,只是顶端高度增加了。蒙古人的统治,使得帽子的变化也没有传承性。
明代又恢复了汉人的统治,使得官帽大体继承了宋代的样式只是有些小的变化:上部由方变园了,也叫乌纱帽。到了清朝又变成了和元代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只是加了帽檐,帽子上也有了顶戴花翎。元代和清代没有发簪的位置了,是因为男人不再束发。
H.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什么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作幞头。幞头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幞头最初是古代男子用来裹发的四脚头巾,也就是折上巾,折裹头部时,每个人的折叠技巧不一,所以折好的幞头形状各异。隋朝时,礼部尚书牛弘上书朝廷,建议在幞头内设置骨架,罩在头上,以利于折出造型一致的幞头,后来发展成有骨架的乌纱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时喜欢佩戴幞头。很快,人们开始效仿皇帝,幞头也成为唐朝最常见的“帽子”。幞头的种类也有很多,如唐朝期的软脚幞头;唐中后期的硬脚幞头。
I. 中国古代官的帽子 唐朝的多讲一些,最好有图片,重量,大小...... 好的有200悬赏 急!
别的朝代的真不清楚,唐代的可以说一下名称。至于图片,网络一下名称就能出来了。
1. 武弁,即笼冠。天子加金附蝉、下巾帻;侍中、中书令加貂蝉。诸武官府卫领军九品以上戴用。
2. 弁服,以鹿皮制成,天子12琪(琪即白玉珠),玉簪导;皇太子9琪,犀簪导。文官九品公事所服,通用乌纱制成,一品9琪、二品8琪、二品7琪、四品6琪、五品5琪及犀簪导,六品以下去琪,至玄宗时废而不用。
3. 翼善冠是唐太宗制作的一种冠式,形似幞头。以转角相交于上,开元十七年便废而下用。
4. 远游冠,3梁,金附蝉9首,犀簪导,其余同通天冠。皇太子、亲王戴用。宗室封王者用时去附蝉。天子杂服有时也戴,为5梁。
5. 进贤冠,为文官的冠式,戴时加于黑介帧上。三品以上3梁,五品以上2梁,九品以上1粱。
6. 法冠,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的冠式,又名獬豸冠。其冠制与进贤冠大致相同,上加两颗真珠,作一角或二角形。
这是我从《中国古代服饰》作者王明泽,看到的,里边还有其他朝代的介绍,不过都是文字描述。网上可以下到。
《中国古代服饰史》周锡保,这本也不错。
《中国服饰史教程》孙世圃,这本里边有小图,不过也不是都有。
J. 有唐宋元明清皇帝帽子的照片吗
历史老师回答您
照相机是在近代十九世纪后期发明的。唐宋元明时的皇帝哪儿来得照片?!只有宫廷画像。清朝皇帝有照片的就只有光绪和宣统两代帝王和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