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院士评选标准是什么
1、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增选名额及其分配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由学部主席团根据学科布局和学科发展趋势确定。
2、院士候选人由院士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学部主席团可根据学科发展需要设立候选人特别推荐小组,不受理本人申请。有效候选人由学部主席团审定。
3、各学部常务委员会组织院士对有效候选人进行评审和初选,产生初步候选人和终选候选人建议人选。评审和初选必须坚持标准,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对候选人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4、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扩展阅读:
1992年4月,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制定并通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试行)》,经国务院同意后由中国科学院发布,明确学部委员和外籍学部委员的标准和选举程序,院士增选工作步入规范化轨道。
院士增选和外籍院士选举每两年一次。至2017年12月底,共有1367名来自全国各部门、各地区(含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者、专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自1994年开始外籍院士选举以来,共选举外籍院士116名。
据2020年3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院士共有826人。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55人,化学部132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52人,地学部138人,信息技术科学部99人,技术科学部150人。另外外籍院士107人。
㈡ 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那还能怎么评价
除了论文数量外,“学术著作”,“科研成果转换”都成为评价科研水平的标准。有教育部官员提到,这次的学科评估调整,关键在于破除以前以教授头衔,教授学历,教授职称来评估学术水平弊端,打破了以前唯论文数量的评估标准,增加了更多像“学术著作”,“技术成果转换”等新考核标准,建立一个更加多维多元的科研水平考核标准。同时考核范围将国内学术期刊和海外学术期刊相结合,鼓励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将学术成果而不是论文数量作为考核标准,是这次新规最大的变动。
对于大学来说,规定也要求,建立统一的数据核算标准,避免科研人员被过多的数据报表和审批耽误时间,提高对科研技术的量化能力,通过大数据进行更好更公平的激励和补助政策。同时科研院校要减少与教学,科研无关的进校活动,避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营。
㈢ 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奖项,你支持吗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中的几条要求引起了网民的热议,其中“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奖项”这两条内容更是引发了无数人的讨论。很多人都认为这两条要求具有非常大的进步意义,淡化了学历和论文的作用,不只以学术头衔论教师地位,这样做能够打击处于垄断地位的学阀,而且对于高校的治理与科研环境的改善也是具有很大作用的一步棋。对于这两项要求,小编也是持支持态度的,但是具体效果如何还是要看下一步能否顺利执行。
总而言之,对于这两项方案要求小编是十分支持的,但是如何完美的落实这两项要求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能顺利执行,将是学术圈内的一大进步,如果在落实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反而有可能会引发更多的弊端。大家对于这两项方案要求有什么看法和观点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与讨论。
㈣ 24岁北航博士受聘副教授,你的导师比你年轻是什么感受
24岁北航博士毕业受聘211高校副教授迅速在网上传播,给人以极大的关注,也好奇这是怎样开挂的人,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难怪网友纷纷评论:你的导师比你年轻时什么感受?我想最大的感受应该是激励自己向他看齐,学习他的方法与经验,更好地与他沟通,并成为不一样的自己。
年轻一代登上讲台,将他们的学习经验、处事经验、研究成果、新奇想法等以他们独特的方式传授给高校学生,这也让师生关系更进一步,沟通方面更趋于平等化和谐化,大家可以玩到一起去、学到一起去,这是激励模式也是平等互助模式,所以当你有个跟你年级差不多的导师的时候,你是幸运的,你应该抓住机会向他们学习,相信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
㈤ 唯论文唯学历唯职什么意思
拦迟用人单位与社会大众只看重有学历的人,认为只有学历高的人能力才强,这是一种简亏李过时的思维模式。
我国人口众多,国情复杂,且应试教育思维根深蒂固,因此唯学历论在我国具有广大的群主基础,许多家长要求子女多读书,死读书,一心考取名校,这就是一种唯学历论。
同时,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分强调高学历,忽视了技能人才与其他专业人才,这也是一种唯空如学历论。
(5)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扩展阅读
《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并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
《意见》明确,将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
与此同时,明确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把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并要求,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职务)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
㈥ 这些年来 无论从论文数还是专利书看 中国科研事业都可谓蒸蒸日上 运用的论证方法
2019年6月,中办、国办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站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高度,就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良好科研生态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意见》明确,力争1年内转变作风改进学风的各项治理措施得到全面实施,3年内取得作风学风实质性改观,科技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学术道德建设得到显著加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背离了科学的精神,更会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损害学术的整体生态。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也更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当今时代,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广大科技工作者只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纵观近年来科研不端行为的典型案例,可以看出,我国科研不端行为已经从国内延伸到国际,从科研工作系统延伸到同行评审系统,不仅表明科研不端行为在学术界的不断蔓延,更深层次地暴露出我国学术同行评审已经开始形成灰色产业链。我国科研不诚信现象已经演变为群体性问题,科研环境破坏严重。这不仅严重败坏了科研人员的形象和社会风气,更造成了科研领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阻碍了科技创新改革发展的进程。
㈦ 你对学校破除五唯,落实五育,意见和建议
1.评价学生,把“唯分数”转变为看“五育”并举
破除“唯分数”,首先要重视德育。比如,我们以德育为工作核心,以培养尚品的中国人为培养目标,把学生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高尚品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培养全体学生成为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以此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破除“唯分数”,还要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将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将多次评价、动态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 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评价学校,把“唯升学”转变为看立德树人的成效
要破除评价学校“唯升学”,就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断中小学校办学优劣的根本标准。比如,理想信念教育是否坚定,品德修养教育有无缺漏,综合素质培养有无短板等。具体路径,可以充分发挥特色高中、示范学校在课程改革、教育质量、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同时突出“校校精彩、校校不同”,不搞“一刀切”,以免“千校一面”。
要破解“唯升学”,一是需要教师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尽量减少节假日补课。二是需要调整教学组织方式,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合理编班,把选修课教学与教师特长结合起来,把课程建设落到实处。三是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增加学生选择空间,促进学生学会选择。四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因材施教等。
3.评价教师,将“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转变为看师德师风和实际工作
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学生工作,包括班级管理、家访、心理辅导、学科教学等。基础教育科研的根本价值在于解决实际教育问题,评价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水平,要看教师能否创新性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可以坚持积累教育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将研究的论题建立在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境。
㈧ 教育部发文评聘职称不唯论文,那如何体现老师业绩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引发广泛的关注。虽然文件谈及的是破除高校职称评聘和人才引进等环节中的“唯论文”,但是这可以说是个风向标,说明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注意到“唯论文”在职称评聘以及人才使用中带来的不良的影响。
不破不立,破了必然要立,要设立新的人才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的导向,制定更为全面,更为细致,更为精准和人性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标准,让我们拭目以待。
㈨ 清华破除硕士生学位评定中唯论文倾向,你怎么看
破除唯论文可以大大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和积极性,让学术价值提高。唯论文就意味着一切与论文挂钩,没有写出对应的论文那么升职和加薪就越来越远,但需要知道的是很多大的突破,划时代的技术不是一促而就的,需要潜心耕耘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出成果,而唯论文的负面影响就是急功近利,导致很多人不愿意花大功夫去钻研去探索,而是想尽办法多发论文,这样的论文哪怕一万篇也比不上钻研数十年的一篇论文。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专利,论文含金量和价值低的根本原因。
唯论文很容易导致学术浮躁,论文低质,所以破除唯论文是利远大于弊。
㈩ 中国科学院大学综合评价一般多少分
2019年3月,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Cuaa.Net)编著的《2019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校友会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报告全面收录2019年中国本科高校的综合实力排名、本科专业排名、各省市区大学及专业排名等系列排名,旨在为2019年全国高考考生填报志愿提供权威参考指南,这是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连续第17年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
报告显示,北京大学综合实力最强,雄居校友会2019中国大学排名1200强榜首,连续12年蝉联第一;清华大学第2,中国科学院大学第3,复旦大学第4,中国人民大学和浙江大学并列第5。全国87所双一流高校跻身100强,17所高校跌出150强,昆明理工大学位列2019中国非双一流大学排名第一。值得关注的是,科研经费和技术转让收入首次纳入中国大学评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毕业生校友创富能力最强,2018年校友总财富高达8485亿和7366亿,问鼎2019中国最具财富创造力大学排名冠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