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古代将军头上戴的是帽子

古代将军头上戴的是帽子

发布时间:2021-06-10 19:37:11

1. 古代官员头上戴的帽子上顶的石头是啥做的有什么讲究

官员帽顶镶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东珠),但珍珠数量有严格区别,即官衔愈高,珍珠数量愈多,但最多不超过9颗,具体规定:亲王朝冠饰东珠9颗,邵五朝冠饰东珠8颗,贝勒朝冠饰东珠7颗,贝子朝冠饰东珠6颗,镇国公朝冠饰东珠5颗,辅国公朝冠饰东珠4颗,候朝冠饰东珠3颗,伯朝冠饰东珠2颗,子朝冠饰东珠1颗,其余非高官厚禄的没有资格使用东珠。
官员戴的官帽又称大帽,共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凉帽”。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后来北洋舰队则较为特殊,一年四季均为暖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黄色。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翎管,用来安插翎枝。

2. 古代士兵的帽子和将军帽子的区别

士兵的帽子是普通的铁盔,将军的帽子是精铁盔,这差别是很大的。古代没有炼钢技术,精铁就是最好的材料。因为兵器最多也不过是精铁制造罢了。所以将军的帽子能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另外还有一点,将军的帽子在后颈处有防护装置,以免被敌斩首。而士兵帽子则只是光秃秃一个盖子。

3. 请问明朝将军头上戴的飞碟帽叫什么名字

其实应该有两种,一种是笠帽,一种是笠盔,笠盔是全体金属的。笠早在宋代就有了。

4. 古代将军,士兵的帽子上都带一捆毛还是什么,那是为了美观

关于盔缨在古代战争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五种:

1、标明了古代战将的高阶军衔等级和身份,只有高阶军官才有资格在头盔上装饰华丽醒目的漂亮盔缨;

2、古代军官率军作战冲锋敌阵时,后面的部队可以看清主官攻击敌人的方向,以利快速跟随作战;

3、在战场上混战厮杀时,方便让远处的人识别敌我,避免误伤自己人;

4、盔缨起了风向标作用,这如同现代海军水手军帽的飘带,感受天气风向,方便利用风势火攻、利用风向控制射箭精度或以利背风处攻击迎风难以睁眼的敌人;

5、盔缨起了把手作用:头盔外形相对圆润光滑,单手难以抓提,一遇战事突发,战将一手抓取冷兵器,一手难以抓取头盔肯定措手不及,故盔顶上的盔缨能方便单手快速抓提按戴头上速战,避免了耽误战机。

(4)古代将军头上戴的是帽子扩展阅读:

盔缨的历史:

春秋时代楚庄王平定了斗越椒叛乱,在渐台设宴庆功,命爱姬许姬敬酒。风吹灯灭,裨将唐狡酒后调戏许姬;被许姬随手摘去胄上盔缨,密告楚庄王。楚庄王急命众将,一律摘去盔缨,然后点灯。唐狡感激楚庄王周全,心存报答。

晋国伐楚,唐狡请为前锋,被襄老斥责不用。楚庄王阵前不慎落马被晋将先蔑追袭,危急之中,唐狡奋勇拼死来救,杀退晋兵,得胜受封。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盔缨典故记录。

至于盔缨材料,早期盔缨用的着是漂亮野鸡尾羽,往后也有用的是牛马尾毛、染色的丝麻纤维等。汉唐才正式出现丝缨,元明以后才出现了影视作品那种常见的矛枪头状尖刺、底部披着红色丝缨,或者盔顶上有竖管,以利插入盔缨。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牡丹亭•牝贼》记载:“选高蹄战马青骢,闪盔缨斜簇玉钗红。”证明了明代当时的盔缨正是红色丝缨。

5. 日本古代幕府将军戴着帽子和天皇的帽子是一样的吗

中央政权没有绝对压制地方的实力,保留天皇便于缓解矛盾,可以让地方实力派有YY的余地,免得没事老想着造反——久而久之成为传统了。其实象德川幕府时期,论实力完全可以取天皇代之的,但是没有必要为了一个虚名,与传统的道德观念为敌。
另外与日本的庄园制经济有关,每一个庄园主、每一个城主都代表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小集团,对中央的离心力大,好象就没有出现过象中国那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
其实衡量一下利弊:是取代天皇要那虚名,而被戴上破坏传统、篡位,因而被其他诸侯群起而攻之好呢;还是保留天皇个虚名,自己握有实权而且不给他人以口实好。自己想一下就会做选择了。而且,没有一个将军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最开始怀疑可能和日本天皇在神道教中的地位有关,不过日本文化中的宗教意识似乎并不很强烈,宗教在社会政治中的作用应该还不至于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武士阶层在日本政治史上从很早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阶层解决问题的方式似乎并不利于保留天皇之位。后来猜想,这可能和日本社会是建立在分封结构基础上的严密的等级社会有关。和中国不同的是,古代日本始终没有形成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既然是分封制度,只要各地的大名能够拥戴自己,是没有必要将各地的大名铲除干净的,那样可能成本很高,对于潜在的幕府将军候选人来说,这样做是风险很大的。而在这种分封结构中,仅仅依靠各地大名的拥戴,又使得幕府将军没有足够的力量也无法调配足够的资源彻底改变整个政治格局。这样一来废除天皇很可能就是一个收益远低于付出的举动。这样,实权在握的幕府将军(其实因为不是中央集权体制,幕府的权力还是非常有限的)就很可能希望保持现状。个人感觉,日本的幕府制度似乎可以和中国春秋时期的局面有一比:春秋五霸都在全国范围内有巨大的影响力,但都不具备改变政治格局的力量,所以名义上的周天子在非常长的时间内得以保存,事实上,如果战国时期秦不亡周,关东六国很可能会让周天子长期地存在下去。衰败到只剩一地的卫一直存在到了秦最后统一全国的时刻,也许可作为这一推测的旁证。)
有意思的是,日本历史上封地之间的兼并活动一直很弱,这使得日本的分封制度得以长久存在。而日本政治中,属臣对君主的颠覆也没有中国春秋末期那么剧烈。而正是剧烈的兼并和属臣对君主的颠覆直接导致了中央集权体制在中国的产生。
至于为什么日本历史上封地间的兼并活动非常弱,以及为什么日本政治中家臣对家主的颠覆现象相对较少,这也许和日本特殊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有关,不过这已经完全超出个人了解的范围,不敢妄测。

6. 古代文官帽子和武官帽子有什么区别

  1. 两旁插着方翅的,是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象征,如《群英会》中的鲁肃;如果在帽子两旁插着尖翅,一般为净角扮演的奸邪者,如《四进士》中的顾读;而在帽子两旁插着圆翅的,那是由丑角扮演的文官的标志。


  2. 清初顺治入关,由于收留了许多明代降臣,而且为了笼络人心,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乌纱帽。但等到清室统治巩固,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改变为红缨帽即顶戴花翎。但人们仍习惯使用“乌纱帽”一词,久而久之,“乌纱帽”便成为官位的代称了。时至今日,仍将罢官现象称为“丢了乌纱帽”。

7. 古代武将戴的帽子叫什么

武将的帽子?你说的是上朝时候带的还是打仗时候带的。

上朝的话,叫做朝(chao二声)冠,也有的叫花翎。
打仗的话,就是头盔了。有些人的头盔比较特别,是有名字的,比如吕布的是束发金冠,大众的就是头盔。

8. 古代君臣头上戴的是什么

皇帝头上戴的是: 九旒冕。“旒冕”是古代天子、诸侯在重大仪式上戴的前后坠有玉珠的礼帽,在古装剧中经常能够看到。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之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并非所有朝代的君主冠上都有珠子,更不要说后、妃了)

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戴在头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国家重大祭祀典礼,庆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进朝贺年、冬至、皇帝生日、圣旨开读,进呈奏表等时候,都要戴上梁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线的多寡来区分。
二、乌纱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后高,靠后脑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长椭圆形的帽翅,帽内有网巾,束著头发。
三、襆头:是在重大的朝廷集会、奏事、谢恩时戴的,形体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缘左右有两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弯,再往左右弯。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长方体的帽子,又称方巾、角巾。明朝建国初年,做这种帽子的人,为了歌颂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勋,所以命名为「四方平定巾」,是读书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飘飘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顶、帽脊前后又各有一片长方形布披,随风飘动,所以叫飘飘巾。跟八仙中的吕洞宾戴的帽子一样,所以又称纯阳巾(纯阳真人是吕洞宾的道号),不过纯阳巾的前后帽顶布披有圈卷的云纹。有的帽披上也加块玉,脑后垂两条长带子。
六、东坡巾:苏东坡发明的帽子。长方帽子,戴成菱形状,摺线居中,两边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竖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手里拿的是:
“笏”为古时大臣上朝时拿着的狭长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
(望采纳,谢谢)

9. 这个是古代将军帽子上面的,是什么材质的

自己去珠宝鉴定问问去,看着就不是什么正经玩意,还带一丝红,更假了。还古代将军的,你说是皇上墓里的多好。

与古代将军头上戴的是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玫红衣好看吗 浏览:709
冬天灰色外套搭哪个色 浏览:484
海亮外国语校服 浏览:396
男生袜套鞋搭配裤子 浏览:676
女子穿透明校服高跟鞋图片大全 浏览:1
银色棉外套配什么裤子男 浏览:624
安迪戴帽子黑色睡衣 浏览:623
男长版棉服配什么裤子 浏览:862
卡其风衣日系搭配图片 浏览:19
乐清半挂劳保手套批发市场 浏览:507
燕麦色短外套搭配什么 浏览:895
韩版短款双面绒大衣怎么搭配裤子 浏览:879
外套怎么熨平 浏览:183
裤子上沾上怎么处理 浏览:820
义乌童装批发便宜吗 浏览:66
大学必须要买校服吗 浏览:333
第二印象男装价位多少钱 浏览:706
丨中年下季女装 浏览:296
男生橙色外套搭配图片 浏览:906
风衣没有收腰 浏览: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