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西安帽子李赵堡太极拳

西安帽子李赵堡太极拳

发布时间:2021-06-10 09:33:00

㈠ 太极拳学谁的正宗呀

太极拳简史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有种种说法。其中传播最广的是陈王庭创拳说,认为是陈氏九世陈王庭创造了太极拳,然后世代相传,到十四世陈长兴时,由其在祖传套路的基础上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教名弟子杨露蝉,再经过杨露蝉出外广泛传播,形成了杨、吴、武、孙各个流派。
近年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张三丰创造了太极拳,然后经山西人王宗岳,其徒蒋发,传入温县陈家沟,传给陈氏十四世陈长兴。此前陈家自己的家传武术是由陈氏九世陈王庭所创之拳(炮锤),偏于刚猛。陈长兴经过收集整理,将太极拳定型为陈氏老架一路和二路(炮锤),后来产生杨、吴、武、孙等其他流派。
在此,斑竹本人倾向于第一种说法,即太极拳由陈氏族人所创,并吸收和借鉴了前人的经验,不断发展变化而成。须知涓涓溪流汇入江河才能入海,正是陈氏族人世世代代的不断努力,给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生存土壤。起到了大江大河的干流作用。
但不论何种说法,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师承了近代太极拳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创造性地将前人(姑且不论是蒋发还是陈氏祖先)的太极拳法由博归约、精简归纳,整理定型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此后陈氏子孙世代传习的太极拳法都是以此为基础的。杨、吴、武、孙各式太极拳也都发源于此。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以下观点:
陈长兴是近代太极拳的集大成者和发扬光大者。
陈长兴的弟子杨露蝉对太极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陈长兴所传的陈式太极拳老架是现代诸多太极流派的鼻祖。
清代山西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极尽太极拳理论与实践之真谛。
学习太极拳功夫应当从正宗陈式太极拳开始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目前传播最广的是顾留馨的陈王庭创拳说,即陈王庭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比较有力的证据是当年陈王庭的一首长短句:"谈当年,披坚执锐,.....到如今,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闲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些个好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陈王庭"造拳"即出于此。在陈氏十四世时由陈长兴时传杨露蝉,杨到京城后开创出杨式,后传全佑,发展成为吴式。后又派生出武式、孙式太极拳。陈氏族谱还称陈氏十五世陈青苹入赘赵堡镇,把陈氏家传太极拳加以改动形成赵堡架。
但近年来也有人倾向于张三丰创拳说:太极拳始自张三丰,后经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时陈家有自己的家传武术,偏于刚猛),后蒋发又传入赵堡镇,形成赵堡架太极。近年来赵堡镇出来的拳师也开始肯定这一说法。
虽然众说纷纭,但有的脉络是清晰且有据可考的。如陈长兴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教名弟子杨禄禅,杨禄禅后创立杨式太极拳。杨氏太极源于陈氏,而吴氏又源于杨氏。孙氏源于杨氏和陈氏。

陈式太极拳简要发展脉络

陈王廷编的七套拳架,经五传至陈长兴、陈有本时,原来一百零八势的长拳和太极拳(一名十三势)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人练习,陈氏拳家已经由博返约,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现称陈式太极拳第二路)。大约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和不同学习对象的练习需要,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氏新架太极拳。这套拳架与陈氏老架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故也称老架为大圈拳,称新架为小圈拳。有本的弟子、族侄陈青萍,又在有本所传拳架的基础上创造了两套架式。其中一套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提高技巧。另一套,注重技击,常在周身一起转圈的过程中突然发劲,劲快而猛烈,有似旱天炸雷。前者,青萍传于陈家沟北邻的赵堡镇,人称赵堡架;后者流传于陈家沟东邻的王圪当村,人称"圪当颤架",或称"忽雷架"。

陈长兴
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陈长兴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他在戏台前看戏,无论众人如何推、挤,脚有丝毫不动,时人称为"牌位大王"。教名弟子杨禄禅,杨禄禅后创立杨式太极拳。
在太极拳漫长的发展道路上,他可以说是又树立了一个里程碑。他不但继承先祖创编的太极拳精髓,而且又有发展和革新,并且敢于打破门户之见,将陈家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外姓,这在他当时生活的时代,都是难能可贵的。特别是他的太极拳著述,对后人启迪很大。

陈有本
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36岁入庠。自幼与兄有恒(字绍基)从父习武,太极拳术颇精,为一时瑜亮,壮年之后,他闭门练拳,于太极拳术更加精研,并且大胆革新,在太极拳原有套路的基础上,逐渐舍弃了某些高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同辈份陈长兴所编老架(大架)太极拳一样宽大和舒展大方,但更柔和自然,儒雅潇洒,收蓄兼并,发劲刚劲,同样分为一、二路。后人称为"新架"(也称小架,后为与其徒陈清萍所改小架区别,又简称"略")。这些成就使他成为太极拳发展史上一代名师。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其弟子陈清萍、陈有纶、陈奏章、陈三德、陈运栋等,均为太极拳名家。众徒中,又以陈清萍最为著名。

陈清萍
陈清萍(1795~1868),自幼师承陈有本习太极拳小架,多有心得体会,青年时已在为名手,深得陈长兴、陈有本的嘉许。后移居赵堡,因学武人多,于镇中开武馆授徒。他结合自己心得,在其师改进原来套路的基础上,再行改进,形成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的拳术套路。经他改进的太极拳,虽然也称小架,但又不同于乃师所传,后人为区别,称之为"圈"。后经其与弟子共同努力,逐渐衍变出几种太极拳流派和不同套路。如由其弟子武禹襄所编的武式太极拳、和兆元所编的和式太极拳(也称赵堡太极拳)、李景延(李盾)所编的太极忽雷架等等。这些流派和套路,在国内外均有广大的爱好者。他为太极拳的发展、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愧为太极拳的大家。

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 陈正雷

要知太极拳之来由,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极即太虚。「太」者,有极其至大的意思。「虚」者,空虚无物之意。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官府。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阴阳」是古代哲学理论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内部不同属性的相互对立统一与转化。阴阳观念中具有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转化的特点,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如按太极拳姿势要求去练习,持之以恒,日久就可以练到五阴五阳的功夫。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达到这种程度时,太极理气活跃,气机相通,真气充盛,阴阳平衡,周身上下内外形气一体,如太极之象,混然一圆。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的青风岭上,600年前叫常杨村。据温县县志记载「明洪武初年,因元铁木耳守怀庆(怀庆府管辖八县,温县在内),明兵久攻不下,急于统一天下。太袓迁怒于民,大加屠戮,时温民死者甚多……。「相传有三洗怀庆之言。人烟几铯,乃迁民填补,屯田垦荒。十有八九由山西洪桐迁来,当地至今尚有「问我袓先何处来,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

陈氏始袓陈卜,原籍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7 年(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因始袓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为近邻乡民所敬重。故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并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先袓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扬村。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著陈氐人丁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始袓陈卜居温县后,为奠定家业基础,偏重于垦种兴建。先是六世同居,七世分家,兴家立业,人繁家盛。为保卫桑梓,地方得安,在村中设武学社,教授子孙。由于 1711 年以前陈氏家史无文字记裁,仅有囗传。直至1711年,陈氏十世袓陈庚为陈卜立碑,方简单记述了陈卜史实。然相距已有300余年。其间人物、事迹及有关拳术多有疏漏。所以关于拳艺、人物、事迹的文字记载,仅从我九世袓陈王庭记起。

据温县县志和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庭在明末拳术已著名。於拳术更加研究,又多所心得, 代代相传,成为独特之密。」

陈王庭(1600一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曾在山东扫荡群匪,贼闻名不敢逼近。因当时社会动荡,久不得志。在他年老陷居期间,依据袓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庭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镧、双人黏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黏枪,更具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陈王庭的著作因年代久远,多遭散失,现尚存(拳经总歌)、(长短句)词一首。词上半首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陈王庭的独创有以下几点

(一)把拳术与导引相结合

(二)把武术和中医经络学相结合

(三)创造了双人推手

(四)创造了双人剌枪和八杆对练项目

(五)创造了太极拳理论

自陈王庭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老幼妇孺皆练习,当地流传的谚话,「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情形。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历代名手辈出。

传至十四世陈长兴(1771一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他在袓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长兴公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享有盛名。他在戏台前看戏,站立在千百人中(当时农村演戏,身强力壮者挤在台前,无座位),无论众人如何推、撞、拥、挤,脚步丝毫不动,凡近其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自颓,时人称为「牌位大王。」子耕耘拳艺棈奥,继续走镖山东,历时10余年,所遇匪盗敛迹,鲁人立碑叙其事以为纪念。耕耘子延年、延熙均为太极名师。教有名弟子扬露襌。

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后人称为新架(小架)。

十五世陈凊萍,赘婿于赵堡镇(陈家沟东北五里地)在那里传拳,他在原套路上再进行修改,形成了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逐步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世人称为赵堡架。

十六世陈鑫(1849一1929),字品三,他感到陈氏拳术历代均以囗传为主,文字著作很少,为阐发袓传太极拳学说,遂发愤著书立说,用十二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阐发

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劲为统驭,是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最重要的一篇。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著作。

十七世陈发科(1887一1957),字褔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太极拳有杰出的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栵.肘、靠、拿、跌、掷.打,兼旋井用,技击技术极好,与人较手时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的高超击法将人跌出,因其为人忠厚,武德高尚,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教授徒弟很多,有沈家侦、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亦很好。陈照奎曾在北京、上海、郑州、焦作等地教拳(主要以83势新架为主),徒众很多,为普及陈氏太极拳做出很大贡献。

十八世陈照丕(1983一1972),字绩甫,1928年秋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笃同兄弟二人,慕陈氏太极拳之名,托河南沁阳杜盛兴到陈家沟聘请拳师,族人公推陈照丕前往。陈照丕理论造诣极深,积数十年之经验,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书。他所授弟子的代表有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他品德高尚,诲人不倦,对推广陈氏太极拳做出了巨大贡献,探受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崇拜,为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现陈家沟所练的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五种推手法。器械有,太极单刀、双刃、单剑、双剑、双镧、梨花枪夹白猿棍、春秋大刀、三杆、八杆、十三杆等。这些套路,从风格上、技击应用上,仍基本上保持原有的传统风格。

陈氏太极拳近百年来在社会上经过发展,演变出有代表性的杨、吴、 武、孙四大流派。

杨氏太极拳
杨褔魁(1799一1871),字露襌,河北永年人。陈家沟陈德瑚在永年开中药铺,杨因家贫卖身到药铺为徒,后陈德瑚带杨回陈家沟家中做些杂活。陈氏十四世袓陈长兴在陈德瑚家设武学,教后人习拳舞械。陈长兴见杨聪明伶俐,作事殷勤,为人忠诚老实,又喜爱拳术,与陈德瑚商量后,乃收为徒弟,传授太极拳。杨练拳极下功夫,夜里鍊拳疲困时,仅在长板凳上打盹。这种长凳很窄,很快就跌下来,醒后继续再练,如是者七年之久,拳乃练成。经老师与东家同意后,装卷归里,离开陈家沟(后又两次拜访陈家)。
杨露襌回家后,经亲友推荐到北京教拳,打败许多名手,名声大震,后到清宫王府教拲,因习拳的都是些贵族子弟,为了适应他们娇嫩体质的需要,便将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缠丝劲及窜蹦跳跃发劲等难度较大的动作作了些改动,使其姿势较为简化,动作柔和,不纵不跳,后经其三子健候修改成中架子。再经其孙澄甫的修改而成为目前流行较广的杨式太极拲。其特点是,拳架舒展、动作和顺、姿势柔软。要求绵里藏针。扬澄甫(1883~1936)著有(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传拳,是著名的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

吴式太极拳
杨露襌在清宫王府教拳时,满族人全佑从学之,后全佑又从学於杨班候(1837~1892 )。全佑传其子鉴泉,后来鉴泉从汉姓为吴。吴鉴泉(1870~1942),拳架以柔化著称,推手守静而不忘动,形成了架式大小适中,柔和紧凑的特点。吴鉴泉曾在上海开办拳社,培养学生,成为现代流行的以柔化见长的吴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武禹襄 (1812~1880)河北永年人,初学同乡杨露襌大架动作,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长兴公教拳,因其年岁已高(80余岁),不再传拳,其子耕耘走镖山东,不在身边,但见他求学心切,便将其介绍给陈氏同族十五世陈清萍。陈凊萍的拳架小而紧凑,加圈缠丝,是陈氏小架拳派的支流。武禹襄学拳很下功夫,潜心专练。在杨式大架和陈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成为现在的武式太极拳。
后传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再传郝为真,(1849~1920),郝传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拲为业,武式太极拳始在外传。其特点,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孙式太极拳
孙禄堂 (1860~1930)河北完县人。先学形意拲,精通意理,兼习八卦。著有(形意拳学)、(拳意迷真)等书。在北京有「活猴」孙禄堂的美名佳称。后又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将形意、八卦、太极拳融为一体,形成现在的开合鼓荡,架高步活,独具风格的孙式太极拳。

简化太极拳
国家体委以杨式太极拳为主,井辅以其他各流派的太极拳的动作,整理创编成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势、四十八势、八十八势等套路。北京体育学院阚桂香女士在陈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编写了陈氏简化三十六势太极拳,河南省武术馆教练陈小旺在陈氏太极老架、新架的基础上,整编而成陈氏三十八势太极拳。

以上内容引自-《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演变》-谨供大家参考 作者:陈正雷

杨氏太极拳源流轶事
太极拳创自何时何人?杨氏太极拳的来龙去脉若何?习此拳者,应有所知。然而众说纷纭,谬误百出。今据杨氏家传及有关资料,系统阐述。尤其杨氏家传部分,赵斌老师及其妹夫傅锺文知之甚详。今记之,诚免后世以讹传讹。
一、宋代以前的太极拳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太极拳亦然。但因秘传口授之古习,时隐时现,难得翔实的文字记载。据有关资料,宋代以前的太极流派或创拳传说,有以下数种,
1、老子创拳说
2、程氏太极拳
3、宋氏大极功
4、俞氏大极功(所传太极名先天拳,亦名长拳)
5、后天法
以上说法,均无确切考证。然而可以看出,太极之源,乃汇小溪而成巨流也。
有云伏羲画卦,阐明阴阳,太极之理,已寓其中。故太极拳在中国的早期萌生,自然不足为奇。自萌生而完善,决非一人一代之功。
二,张三丰与太极拳
由近代太极拳兴起以来,传统的说法都是由武当道士张三丰创太极拳。三丰二字,据说取自八卦中的符号。乾记作"三"形似《三》,为阳,为天,为日,为刚。坤记作化,",形似"丰",为阴,为地,为月,为柔。故三丰二字,集天地日、 月,阴阳刚柔于一身,玄妙无穷。或言先师居宝鸡金台观时,有三山峰,挺秀仑润,因号三峰;或言九宫山真君殿真人藏蜕处,面对三峰山,即以为号。故亦常见张三峰之说。 实为一人也。
张三丰,名通,字君实,又名全一。5岁患疾拜异人修道,12岁习儒。曾任中山博陵令。后弃官云游,抵燕赵,至齐鲁,达韩魏,居宝鸡。67岁入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后至武当,调"九载。道乃大成。于是湘云巴雨之间,隐显邀游。因不修边幅,人称邋遢道人。明洪武十七年,太祖诏求,拒之不赴。永乐五年,成祖遣胡滢遍访三丰数载,终不可得。
火龙真人即北宋初年隐居华山的著名道士陈抟老祖的弟子贾得升。究其年代,陈抟归天于公元989年 (宋太宗端拱二年)。若按永乐之说,张三丰1247年生而67岁 (1314)入终南遇火龙,此时陈持逝世己325年。显然露出永乐之说的破绽。三丰既为陈转的再传弟子,只能是北宋时人。
陈抟,字图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先居武当,后隐华山。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壁上。其学说为宋代理学之先驱。传说他于五代混世见一妇人 (赵匡胤之母)用担子挑着兄弟二人逃难,便道"休说当今无天子,天子就在担上挑"。后与赵匡胤在华山下棋,赵把华山输给了陈抟。宋太宗诏请陈转,抟上表曰:"一片野心都被白云留住,九重宠诏休教丹凤衔来"。华山玉泉院亦名希夷祠。相传为火龙真人为其师所建。张三丰遇到这样的高师传授,自然不难成为道家神拳之鼻祖。
有人说。张三丰创的是内家拳,不是太极拳。须知黄宗羲及其子黄百家明确记载,所谓内家者,是相对外家而言是大的分类,犹如武当拳、武当派之说。至于具体的拳种、 拳名、流派,是有其演变过程的。《武当秘鉴》作者乾宣道长严嘉康记载,张三丰先后创编无极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极拳十六式。后将三种拳术精华熔于一炉,通称为太极拳三十六式。此拳在道内又经各代逐步扩充为一百零八式,称三丰太极拳或武当太极拳。另有武当道总徐本善所传的八路一百零八式武当太极拳。其总歌云:"武当拳,有渊源,武当道士传在前,张松溪,黄百家。武当道总徐本善","武当派有嫡传,首推武当内家拳","太极拳,势十三," "十三总势太极全。"可见黄百家记载的内家拳,其后的分支,在武当山又叫太极拳、内家拳或十三势。
三、近代大极拳的先驱王宗岳
张三丰以后的太极拳史,难于得到连续系统的记载。而近代太极拳的传播,却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蒋发传给温县陈家沟的陈长兴及赵堡镇的邢喜怀,陈长兴传杨禄禅,此后发展为陈、杨、吴·武、李、孙、赵堡架及国家套路等太极流派。
杨家的记载,见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 "先大父更诏之日,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兴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
武式太极拳,源于杨氏太极和赵堡架。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李氏写序时,杨禄禅、武禹襄均健在,故《小序》当为可靠之作。
陈氏太极拳传人陈鑫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载有 《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一首。杜育万为赵堡传人。可见陈鑫当时也承认太极拳得传于王宗岳、蒋发。山西师传者,乃王宗岳无疑。年逾百岁的考古学家、太极名师吴图南先生,早在1917年就访问过陈家沟,亲自听到正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作介绍。陈鑫朴实地说,他们陈家世传炮捶,属少林拳,已有几百年历史。村人称他们为炮捶陈家。太极拳是一个在西安开豆腐坊的河南开封人蒋发传给陈长兴的。陈氏族人甚至认为这是炮捶陈家的耻辱,从此不准陈长兴再教炮捶。陈鑫还向吴图南引见了杜育万,让杜育万演了一遍太极拳, (见吴图南《太极拳之研究》)。可见上述历史当时在陈家沟也是被公认的。
唐豪的《王宗岳考》,证明了王宗岳为山西人,清乾隆五十六年 (1791)在洛阳,后至开封,乾隆六十年 (1795)尚健在。蒋发亦为乾隆时人,陈蕊笔记中有记载,陈长兴生于1771年,卒于1853年,王宗岳逝世时,长兴最少25岁。此与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在时间上正相符合。

㈡ 有谁知道太级拳一共多少式谁的是正中流传下来的,据说张三丰所练的究竟是怎么回事

陈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孙氏太极拳五大家。
另有 三丰太极拳(三丰太极拳主张实战敢于任何中外武技交流,沈阳有分支)
赵堡太极拳
开合太极拳(也就是郝式太极拳)
还有玄门太极拳(青城派)
武当太极拳(现在武当山练习的)
武当13式(是知道太极拳实战的套路)
乾坤太极拳(陈式太极拳的分支)
八卦太极拳(相传是杨露禅和董海川发明的。另有其后人徒孙创拳一说)
螳螂太极拳(很实战的流派)
五行八卦太极拳(传说中最神奇的太极拳)
太极长拳(拳如长江流水)
最近的简化太极拳(1948年后中国体委为推广全民健身而设定的太极拳)
还有陈式洪传太极拳
李式太极拳就是(李景林根据杨式太极拳发明的太极拳,李景林本人是武当传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大军阀)
原地太极拳近期开发的啊

不是的三丰太极拳虽然是张三丰发明的但是张氏家族没有传承关系!就是这样的!

我就是张三丰的老乡 辽宁阜新

㈢ 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

查看文章
赵堡太极拳的传承(节选)2008-11-20 15:12作者:薛圣东

太极拳运动的历史发展到了近代(明朝末年)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民国初年。这中间名家辈出,太极真功常显于世。王宗岳,蒋发,邢喜怀,陈长兴,陈清平,武禹襄,杨露禅等名家对太极拳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竭尽了太极拳传人的本分。

......

郑公锡爵在各地传人很多,人们美誉郑公的弟子中有“八大金刚”;“四大柱子”。郑公锡爵传人中著名者有:郭士奎;柴学文;王德华;范诗书;张宏道;赵鸿喜;任志义;田均晋;其子郑鸿烈;段国社;任长安;周敬波;郑邦本;王天水;王培华;李应中;李应聘;张有仁;李福安;于太超;赵增福;毕运斋等等。郑鸿烈为郑公锡爵的次子,现担任郑锡爵武馆馆长,范诗书为郑公锡爵的内表弟,张鸿道为内侄。郭士奎为郑公锡爵去世后,众弟子公推的太极拳赵堡架西安地区的掌门人,已于一九九三年过世。

......

太极拳赵堡架第十一代传人赵增福师尊。师尊字,克安,祖籍河南省宜阳县韩城镇,一九三九年农历六月八日生于西安。于一九五五年,经人介绍拜太极拳赵堡架第十代宗师郑伯英为师,师尊为当时郑公最小的入门弟子,聪慧好学,敬师爱艺,深得郑公之喜爱,得郑公口传心授之太极拳赵堡大架心法。

师尊自入太极门后,苦练不辍,举凡太极拳及器械,无不涉猎,汗水加悟性,终使师尊获太极拳之大成。师尊盘炼拳架舒展大方,松柔沉稳,气势磅礴,蔚为大观。其推手技艺更是随心所欲,使对手如陷天罗地网,功臻化境。自一九九二年入世以来,参加全国各类太极拳活动,成果颇丰,金牌;奖杯;证书,不胜枚举,出版太极拳赵堡架专著三部:《武当赵堡大架太极拳》;《中国赵堡太极》;《中国八卦太极拳》。一九九八年十月被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组委会评定为“特级太极大师”职称,饮誉当今中华武林。

师尊治学严谨,以弘扬太极精神为己任,不遗余力地常年奔波于大江南北,对于太极后学,慈爱有加,不保守,不执门户之见,待人谦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

.......

师尊以光大中华国粹为己任,他常讲:“太极拳是中华祖先的遗产,是国之瑰宝,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全人类的一份巨大财富,他不专属于赵堡镇,也不专属于陈家沟”。此言可见师尊之博大胸怀。

师尊近十年来,声望日增,先后被国内外多家太极拳协会组织委以要职:一九九五年五月十四日,经郑公锡爵先生在西安地区的门下弟子开会,公推赵增福师尊为西安地区郑公锡爵门下郭士奎掌门逝后的继任掌门人;河南温县赵堡太极拳总会增补其为副会长并出任陕西省西安市赵堡太极拳学会会长;中国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特邀其为研究员;美国赵堡太极拳研究院聘其为名誉院长兼总顾问;中美文化交流促进会聘其为名誉会长兼总顾问;香港丽华太极健体会聘其为永远荣誉会长;第七届世界国际永年太极拳联谊会聘其为特邀顾问;在2001年11月28日于珠海召开的首届中国太极拳名家联谊会成立大会上,师尊又荣选为当代十五位太极拳名家之一;诸如此类等等。

师尊五十年太极拳修为与耕耘,桃李广布海内外,从学者已达三千多人,但是师尊择徒严谨,门规森严,得列门墙者为数不多。现奉师爷之命仅将师爷入门弟子中之各地代表(第十二代传人)例举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赵超(师尊长子);赵旭(师尊次子);

马伟将;尤永秀;尤贤火;方旭南;孙五一;

薛圣东;薛晓霞;韩庆顺;曾永祥;童喜民;

杜启兰;杜文剑;潘秀刚;储志超;周品泉;

胡泉纯;胡九仁;胡九华;胡贤宽;葛海平;

徐德敏;张祥海;陆建宏;袁树基;曹兆坤;

黄鎏文;杜长炳;蔡鸣亮;陈海明;李桂玲;

李小杭;李慧萤;陈细女;黄民心;林文钊;

PETER;湛锦满;屠鹏涛;吴新杰;张修睦;

朱跃进;凌杰棠;赵国军;高文和;高婉君;

丁从康;刘东;邱军;贺俊;张彬;邝润;

潘华;原军;等。诸十二代传人又择人而授不断弘扬,第十三代传人也在不断成长,主要代表有:王鹏;宁米多;薛鹤;赵宇昶乐;赵君李乐等等。

太极拳赵堡架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各代传人对太极拳理的理解或有偏得,因而所练拳架也是风格各异,大小;高低;快慢不一,这符合太极拳千变万化的道理,后代传人不能一叶障目,以偏代全。目前太极拳赵堡架系中,共传有十五种拳架:大架;中架;小架;代理架;腾挪架;领落架;功夫架;内功慢架;走架;车轮架;呼雷架;跳架;跟头棍架;飞架;溜架。这些仅仅是太极拳的不同炼法而已,都还是太极拳赵堡架。

总之,太极拳赵堡架根系武当,脉连张三丰,代代相传,有史有据,是当今流传的太极拳架中,历史最久远,资料体系最完备的太极拳。

本文作者 薛圣东
请参考原文 只贴了一部分贴不下了

㈣ 现在十三名太极名家是哪些人

分别是:高小军,陈全忠,马虹,窦汉东,陈伯祥,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乔诺山,李新,陈永福,马国相,和有禄。

详细介绍:
高小军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

陈全忠西安市武协委员、西安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西安市分会会长,并兼任美国ACT陈式太极拳协会、广州及邯郸等地太极拳组织的名誉会长、顾问等。

马虹 河北省石家庄市武协副主席、石家庄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南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组委会副秘书长,师从陈式太极拳当代宗师陈照奎。中国武术八段。

窦汉东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兼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世界文化艺术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国际名人协会理事,中国民间武术家联谊会副秘书长。

陈伯祥温县陈家沟人,陈式太极拳总会副会长,河南省陈式太极拳协会副主席。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足迹遍至国内二十多个省、市,于1995年以来又教授韩国、日本、瑞典等国弟子,国内外习练陈式太极拳小架者,多出自其门下。

王西安温县陈家沟人。陈家沟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式太极拳继承人。现任陈家沟武术院院长,中国民间武术家联谊会会长,焦作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研究其拳法的王西安拳法研究会,目前遍布世界各地。

朱天才温县陈家沟人。陈家沟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式太极拳继承人。现任温县武协理事、太极拳研究主任、太极拳专修院院长,被国内外二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一些武术协会和高等院校武馆聘为顾问和名誉教授。

陈小旺温县陈家沟人。陈家沟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式太极拳继承人。现任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陈家沟陈式太极拳协会名誉会长,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校长兼国际部主席,陈家沟太极拳协会技术总顾问,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会长。

陈正雷温县陈家沟人。温县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南陈正雷太极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太极拳总教练,河南武术管理中心副会长,河南省武协副主席,中国当代“十大武术名师之一”,河南省陈式太极拳协会执行主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陈式太极拳杰出传人。陈家沟太极拳“四大金刚”之一。1983年以来应邀数十次出访四十多个国家讲学传拳,并被国内外五十余个武术团体聘为太极拳顾问、名誉主席和名誉会长。

乔诺山现任焦作市陈照奎拳法研究推广协会会长、总教练,陈小旺拳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太极拳大师。整理编写了多部专著,先后应聘到国内外及大专院校,社团组织传拳授艺。

李新 宝鸡市人,精研陈式太极拳三十余年,中国太极拳名师,中国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武术协会副秘书长、太极拳专委会副会长。现任宝鸡市陈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

陈永福祖籍温县陈家沟。现任陕西省西安萃华武术馆馆长,陕西省武术协会高级辅导员,西安武术协会委员兼教练,保定陈式太极拳协会名誉会长兼顾问,广东省惠州中威太极武术馆名誉馆长,韩国太极拳协会掤捋挤按太极拳学校教授。

马国相职业太极拳家。首创“马国相太极武术学校”,2002年在广东珠三角地区创办“马国相太极武馆”,现任太极武馆馆长兼总教练。曾获“全国太极拳十大名师”“国际太极拳年会太极拳名师”等荣誉称号。

和有禄太极拳名家、中国武术七段、和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其9岁随夫和士英研习家传太极拳,经三十多年苦练勤悟和理论探研,深得和式太极拳之精奥。近年来,他曾先后赴国内各地及韩国等国传授和式太极拳,培养弟子、学生万余人,使和式太极拳广为传播,并跻身为六大门派之一。

太极拳简介:
太极拳是“太极”的一种派生事物,不等于是“太极”。太极拳的动静,只是“太极”动静的一种,不是“太极”的其他动静或全部。
太极拳是有形有质,是形质相成的体育运动项目。所以太极拳的传授不能只讲形,不讲质。既要讲形又讲质,做到形质兼备。这个问题要从历史上对太极拳最早立论概括说起。
太极拳宗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开篇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动之则分(开),静之则合”。这段话有多层含义。其中“动之则开,静之则合”,是太极拳最早最高的精辟概括。
太极拳之理虽屡有阐发,但纵横以观之,习者芸望 明师绝少。那掩关自守者有之;将那精微所在深自秘惜,学子皆不得见;功力所限;对拳理精意管窥蠡测者有之,以此类孔见为据修炼则误已,倘竟以此传授则误人;于拳理懵然不知者亦有之,却说玄弄虚,言不及义,则更是贻害无穷。
陈式太极拳宗师陈公发科、心意六合门宗师胡公耀贞两位武术大师,以其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体悟和实践着太极拳之真。冯志强先生得天独厚师从两位大师,将两位大师的倾授融会贯通,以自身对太极拳的深刻理解,对传统的陈式太极拳成功地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创立了深刻反映万物本象的心意混元太极拳(简称混元太极拳)。混,取万物万象意;元,为初始根本之意。冯先生将自己的真知灼见,贯彻到功法和拳法之中,以造福人类之心,毫无保留地奉献于世。我们的世界,是运动的世界。亿万年来,自然界中,日经月行,星环辰绕,莫不循圆以为轨道;水滴而形珠,石磨而状卵,石滚水注,莫不符合圆的规律;禽兽的扬降与走跃,也莫不留下圆弧之轨迹。人类发展了科学技术,而察今日飞机之螺桨,车辆之转轮;电动之机械,乃至物质之微观结构,同样无一脱离圆的运动。直线是无限大的圆之一段,点即是无限小的圆,螺旋则是圆与其它因素的合成。圆运动乃是万物运动的本质,乃是乾坤大道。

㈤ 赵堡太极拳大架小架是怎么回事

赵堡太极拳,作为武当正宗,在其六百余年的传承中,无论显隐,皆可谓枝繁叶茂,人才辈出。不但哺育了张彦,和兆元,李景颜,郑伯英,侯春秀,郑悟清等冠绝一时的大师,更惠及了难以计数的普通习练者。但在传统文化愈发得到尊重和发掘的今天,我们却不合时宜的遭到排挤和冷落。我们甚至在参加比赛的时候都不能报出——赵堡太极拳!含蓄隐忍固是良训,但一盘散沙,逆来顺受,却最可能给前辈的智慧之种带来灭顶之灾。醒悟,振作,戮力同心,达成共识,损荣共俱,是每个赵堡人不能回避的问题。赵堡的前途,才是我们各家各派的前途,无论领落,代理,忽雷,抑或是和氏,侯氏都有一共同的名字——赵堡太极拳。过多的纷争只会让我们的路越走越窄,“本是同根,相煎何急。”相互的诋毁,只会让他人看笑话,以一家之力,又如何对抗如今的不公,同门同好们,团结才是赵堡的唯一出路,舍此别无出路。不要让我们习练的体系哭啼了!把自己定位为练好自身的自了汉,是自私和懦弱地思维!我们是前贤智慧的承载者,担当着存亡断续的道义和责任,就像血肉相亲的香火一样!我们传承的不单单是一种文化,我们更应该继承习武之人不认输的血性!冷兵时代远去了,赵堡先辈的名字和事迹成为仰之弥高的绝响。我们后人只是理所当然的分享他们不绝如缕的智慧恩泽。但想起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讳,面对今日赵堡拳的式微,我们能不生发丁点心平气和之外的灼痛?能不激发兄弟御辱与外的尊严?“文章千古事”,目前情势下,弘扬赵堡精义,广大赵堡规模,正是赵堡同仁的大文章,一时的名利得失不足道也。 因为不平和不甘,我作为赵堡传人,着力组建“中国赵堡太极拳联盟”,意在吸纳同门,合众人之力,在夹缝中争得出路,在冷暗中汇集光热。成败利钝,艰难欢辛,都将使我们生命的印记和骄傲!赵堡同门,过来,让我们身心相依吧!

㈥ 赵堡太极拳为什么名目繁多,如和式,李式,代理架,忽雷架,腾挪架,

这个就像写字,就算一开始照着字帖练,最后各人也会有不同风格的。同门师兄弟每个人的拳架也有差别和各自特点。

㈦ 怎样学习赵堡太极拳

拳架的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梢)等规则,(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腿顺、脚顺、手顺、身法顺,六合即手与足合、膀与胯合、肘与膝合此乃外三合,内三合有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四梢)为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指为筋梢。 历代宗师赵堡太极拳架轻灵柔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在演练过程中,练至数趟,一经启动,旁人观之、见走圆画圈,却找不到头与尾,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㈧ 太极的来历是什么太极分为多少式,各式的创始人都是谁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5种不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涛涛不绝。同时,太极拳运动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在太极拳中存在着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屈伸等诸对既对立统一,又可相互转化的矛盾。

㈨ 正宗的太极拳是哪家的

首先要想找一家有太极实战的太极拳培训中心你要深入了解要了解这个太极拳实战的来龙去脉并做出详细的分析要去体验,看看他们是否有真的功夫!
我是退伍军人我姓李;当了三十多年兵,太极拳的擒拿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想报一个太极拳擒拿班;本来曾想在公园里报一家太极实战班的,因为我当过兵在部队里本身就会擒拿格斗也算是练家子吧只是对武术太过于痴迷,我看见北京公园里有几家教太极拳的我就找他们交手没曾想没过俩三招他们就招架不住了,我想这样找不是办法;我得换个其他武术去练习吧 说来也巧也许我和太极拳有天生的缘分正当我准备换咏春拳练习的时候我的那个战友找我叙旧!酒足饭饱的情况我和他聊了我想学太极实战技击擒拿实战培训处最好是正宗的我也和他说自己找了几家他们不是对手我表示非常遗憾!我那个战友就给我说是兄弟你没找对家我刚好也在打太极我找的那家呢是陈家沟的好像是叫北京任明明太极拳培训中心的还挺正宗的你去那家试试看看能不能学到太极实战;我听了战友的话就去那家武馆不过离我家挺远的不过战友的值得相信很是靠谱在远也要去看一下;
我去得那天是晚上刚好是任明明老师的推手班顾名思义也就是太极实战班了,我见任老师和其他的学员没交俩下下手还没十秒学员就倒在了地方,我心里有俩种想法;第一是配合
第二:是确确实实的是有真功夫
为了确认自己的想法是对于错唯一的的方法是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
当那个学员下去的时候,我就说任老师啊我也想感受一下太极实战的魅力所在不知可不可以,任老师很谦虚的说来吧。刚一搭手,我就知道这和我前几次交手的太极拳老师不同,我就摆出了凝重之色;使出自己最厉害的格斗擒拿没想到任明明老师趁我使出这招的力度同时借力打力把我打出去在我快要飞倒在地的同时又拽了我一把 把我拉了起来。然后对我说了太极之理并对我“说创造太极拳之初并不是我为了养生,明末清初,因经常打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当初创造太极拳是为了保家卫国为国家做出一份贡献为国家献出绵薄之力是用来打仗用的是战场上的杀人技。
经过和任老师的一番交谈之后我就知道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是我自己想要太极实战,我决定在这里报一个太极推手班,建议你想学实战的话就去这里看一看值得你去了解

㈩ 赵堡太极拳翻掌是什么意思

1、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俗称“街架”。大道渊源,始于老子,经五代传于张三丰(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兆仁先生主编的《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杜元化《太极正宗》),是由“云游道人”传祖师王宗岳,王宗岳传蒋发。
2、从此太极拳道就在河南温县赵堡镇扎根开花,一支蒋发传河南温县赵堡镇陈沟村形成陈式太极拳,一支蒋发传河南温县赵堡镇南头关帝庙处居住的邢喜怀为“太极拳道”俗称“承架”又称“三合一架”,邢喜怀传张楚臣,张楚臣传陈敬伯和王柏青,陈敬伯传张宗禹,张宗禹传原复孔和侄孙张彦,张彦传其子张应昌和陈清萍;张应昌传张金梅、张汶、崔东,张金梅传张利泰和张敬芝,张敬芝传王林清、陈应铭(陈英明)、侯春秀等,陈清萍因人施教,传和兆元、牛发虎、张汉、李景颜、任长春、陈景阳、李作智等人,逐步形成了“忽雷架”等称谓,形成和式太极拳(国家现已承认),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同时王宗岳还传于浙江温州的陈州同,自此,张三丰之武当内家拳即分为北南两大派在中国北部与南部而逐渐流传下来。
3、赵堡太极拳:南派太极内功由陈州同传于张松溪,张松溪传叶继美,叶继美传单思南,单思南传王征南,王征南传黄百家,史称武当松溪派。今日武当松溪派的传人有王维镇,金子弢(爱新觉罗·溥环)、裴锡荣等人。

与西安帽子李赵堡太极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害羞女生衬衫掖在裤子里 浏览:795
日本护士制服美女诱惑 浏览:983
抖音童装店铺怎么运营 浏览:760
女款狐狸马甲多少钱 浏览:256
波司登羽绒服60亿 浏览:322
东大门羽绒服新款 浏览:813
裤子上滴上蜡怎么处理 浏览:508
国内男士平价围巾品牌 浏览:20
克罗心短袖到底是男装还女装 浏览:235
八四能把米色裤子洗成白色吗 浏览:580
羊呢子大衣女士外套 浏览:904
风衣面料是棉的好还是聚酯纤维的好 浏览:416
不规则外套衫 浏览:134
请问中老年裤子式样 浏览:801
女装冬天长棉包服外套 浏览:23
女黑花衬衫搭配 浏览:712
女装大佬怎么处理腿 浏览:874
175男生穿风衣好看吗 浏览:124
旗袍走秀伞秀 浏览:515
童装详情页多少钱一个 浏览: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