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越南政方的越共实际上是勾心斗角内部矛盾大很分裂,划分为亲美派和亲华派(反美派)
有派别很正常,关键在于如何平衡力量,比如乾隆平衡靳小岚与和坤
B. 越共对待我军女战虏往往是一种号称 海豹人 极为残忍的手段
二十年前的中越边境防御战以酷烈闻名一时。在战争中,双方都有士兵被俘。越方战俘受到中方一贯的优待,而越南人在中国女战俘身上却犯下了令人发指的战争暴行――这就是中国“海豹人”。战争中,有一些中国的女兵(大概就是一些医护人员和通信兵吧)被俘。
她们一落入越方魔手,随即便遭到显然是有计划的反复的qb,等她们怀孕后,便被锯掉了四肢!有的女俘绝食求死,随即被强行注射葡萄糖。在交换战俘时,这些已人不人,鬼不鬼的女战俘便被交还中国。一次战斗中,我方攻克了一个越方距点,在其中发现了几个女“海豹”。乍见战友,有的“海豹”嚎啕大哭,以头撞墙,有的用牙齿死死咬住战友的枪管,要对方打死她。
这一幕是我在八十年代初的一篇战争纪实小说中看到的。那时我还在上小学。多年以后,在一本揭幕的书中,我才知道她们叫――中国“海豹人”。她们被截掉了四肢,而不是象有人说的,只是被剁掉了手脚,我无法想象她们现在会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还有,在中方进攻时,越方的女兵们就脱去衣服,在阵地上扭动身体。当农民出身的中国战士们忙不迭的扭过脸时,他们的机枪就响了。和中国人对阵时越南女人的脱衣服已是世界闻名了。还有,听说我们曾有一个野战医院被偷袭,几百名伤员和医护人员被越南人以极残忍的手段杀害。
C. 电影上的越共分子是什么样的人
这些人都是世界上最邪恶的人。
D. 越南政方的越共实际上是勾心斗角很分裂,划分为亲美派和反美派
越南现在的政权分为亲美派和亲华派(反美派),主要越南北部方面,对中国比较友好,毕竟中国人帮他们打下了政权,越南南边人(亲美派)对中国人比较反感,倾向于美国,毕竟是美国人扶持他们的。
E. 越战期间,奔尼帽是北越用的多还是美国军队用的多
美军用奔尼帽 帽子中间是圆柱形的 北越正规军用的是凉盔 越共南方游击队用的是帽子和美军的奔尼帽类似 但是帽子中间是瓜皮形状 六瓣拼起来的 淘宝上有个广西卖家卖这种帽子和越南军服一起卖
F. 越共对柬共开战的原因是什么
细究柬埔寨的历史,实在是悲惨而又令人尴尬。越战期间,美国要求柬埔寨助战,遭到西哈努克的拒绝。美国对西哈努克政府的中立偏左政策深为不满,从1969年3月起,派飞机轰炸成为北越“庇护所”的柬埔寨领土,并把目标转向柬军方,开始扶持朗诺将军。朗诺趁西哈努克1970年3月出访苏联之际,发动了军事政变,废黜西哈努克,由朗诺出任总统。美国对柬埔寨的干涉为一直在丛林里打游击的红色高棉带来了崛起的意外机遇。民族矛盾上升为柬埔寨国内的主要矛盾。忠于王室的柬埔寨子民不能接受国王被驱逐的现实,更不甘心屈服于傀儡政府,柬共趁机打着爱国的牌子扛起抗美救国的大旗。1970年4月美国和南越军队入侵柬埔寨南部。大敌当前,西哈努克和柬共捐弃前嫌,携手抗美,结成抗美救国统一战线。5月5日柬民族团结政府成立,西哈努克任主席,乔森潘担任副首相。民族团结政府得到民众衷心拥护,抵抗力量如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僧侣、朗诺政府官员、军人奔向丛林,加入红色高棉的行列。而朗诺本人庸碌无能,完全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1971年底,抵抗力量粉碎朗诺政府的“真腊二号”军事行动取得了战场上的主动。1973年8月美机停止轰炸柬埔寨。民族解放武装力量发展壮大到五万人,一举解放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国土,完全控制了金边外围地区。1975年元旦,抵抗力量发起总攻。4月1日,朗诺以去外国治病的名义离开金边。4月17日,金边挂起了白旗。红色高棉取得了抗美救国战争的全面胜利。 在北越和美国签订了在印支停火的协定后,红色高棉开始与越共分裂,在骂“越南修正主义”的同时,堂而皇之地树起了抵抗越南入侵的旗帜。柬共与越南抗衡,为美国出了一口恶气。于是美国转而通过泰国向红色高棉提供武器和装备,希望借此削弱越共的势力扩张。有了这一层关系,美国对红色高棉日后践踏人权的胡作非为自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1975年4月17日,红色高棉扳倒了朗诺政府,开始了所谓的“元年”(Year Zero)。而这一天,却是柬埔寨人刻骨铭心难以忘却的日子。红色高棉的领导人波尔布特,实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他发出一号命令,以战备为借口把城市居民遣散出城。这项决定是在红色高棉进城前两个月作出的,但他们对相当高级的干部都严加保密,并且欺骗老百姓说美国人要轰炸金边,谁也不准留下,不准携带行李,用不着带出城市的东西,三天之内就可以回家。在士兵的强行驱赶威吓之下,四天之内,所有金边人被迫离开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放弃所有财产,成为彻头彻尾的无产者。素有“东方巴黎”之称、并有两百万人口的金边,数日之内就成了死寂的空城。正是从这一天开始,柬埔寨的百姓开始陷入水深火热且极其荒谬的处境之中。 红色高棉的军人荷枪实弹,强迫城市居民迁往乡下改造,实践所谓的农业乌托邦计划。同年9月,全国所有城镇的人口被全部迁出。红色高棉认为这在世界上是个独一无二的“创举”。而大部分的金边人没有料到,此次的离开,竟是一条不归之路。体弱的人还没到达目的地,就病死在去乡村的长达一个月的徒步跋涉中。有幸到达目的地的,一落脚便开始了刀耕火种的日子。眨眼间,柬埔寨禁止私有制,没有工业,不准商品买卖,不准货币流通,连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方式也不允许,而波尔布特策划的这次两百万人的大迁移,事先毫无物质准备,直接导致几十万人的死亡。 波尔布特掌权之后,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血腥统治,并宣布要在十到十五年内使国家实现现代化。首先要把每一个城里人改造成农民。红色高棉把人分为“旧人”和“新人”。“旧人”是攻克金边前已在解放区的人口,主要是农民。“新人”则是旧政权的军政人员、知识分子、僧侣、技术工人、商人、城市居民,“新人”必须通过改造才能新生。每位新人必须重新登记,交代以前的历史。凡在朗诺政权服务过的人、对新政权不满者、地富反坏、不愿自动离开金边者,一律格杀勿论。接着是清理阶级队伍,有产者、业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教师、医生及其他专业人士都不是无产阶级,属于清理之列,连戴眼镜的人也不放过。然后是种族和宗教迫害,会说外语也是死罪。禁止所有的宗教信仰,关闭或摧毁所有的教堂和庙宇,佛教徒被迫还俗,回教徒被强迫吃猪肉。除了整肃党内异己,普通百姓以越南、苏联间谍、美国特务等罪名遭疯狂屠杀,大多数遇难者全家都被斩尽杀绝。 红色高棉视知识为罪恶,不设正规学校,禁用书籍和印刷品。只准唱革命歌、跳革命舞,取缔传统歌舞戏剧,严禁西方文化传播。人们不能自由流动。全国没有邮政电信,也没有医院。“新人”在“旧人”的监督和管制下,食不果腹地从事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强迫所有百姓必须放弃原来的民族服装和服饰,男女老少一律穿上黑色革命装或者军装。妇女不论多大年纪,必须剪清一色的齐耳短发。红色高棉成员的脖子上则多了一条红白相间的长布围巾。被放逐的“新人”和原先的乡下农民都按军事编制分为男劳动队、女劳动队,一律强制劳动,男女分住在各自的营房,连夫妻也只能在获得批准的前提下一周相聚一次。 吃饭在公社大食堂,每人配以碗筷,定时去集体食堂排队打饭。刚开始时一天三餐,到后来认为吃三餐多余,改为一天两餐,没过多久,粮食配给越来越少,干饭变成了稀饭。野菜、草根、树皮,蚱蜢、甲壳虫、蟋蟀、壁虎都成了果腹的美味佳肴。很快连这些“美食”也找不到了。每天都有人饿死,发展到最后,就像中国古书中记载的大灾之年,人甚至吃死人的肉。 新人们被迫学习农活,种地修渠,为了完成规定的劳动限额,白天必须在田里干十几个小时活,晚上还要开会学习。居住的条件尤为简陋,用竹子搭成无法遮风雨的吊脚楼,家徒四壁,没有任何家具。辛辛苦苦打下的粮食,必须全数交公。允许种蔬菜瓜果,但收成归公。偷吃瓜果被定为偷窃罪扭送村委会处治。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期间,至少有一百多万人因为劳累、饥饿、营养不良和疾病而死去。 在红色高棉执政的三年八个月二十天时间里,其恐怖程度空前绝后。1976年夏,一直处在幕后的波尔布特出任政府总理。年底他忧心忡忡地指出“党的躯体已经生病了”,此后就以肃清亲越分子、克格勃间谍、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务和新混入党内的异己分子为借口开始了内部清洗。在1975年10月宣布的民族阵线的十三个领导人中,就有五个在1977年的清洗中被处决,其中包括内政部长、两任商务部长、新闻和宣传部长、国家主席团第一副主席等。各大区的党政军领导人被处决的更多。最集中的一次是1978年对被认为是亲越派的东部大区干部和军人的清洗,由西南大区的领导人塔莫负责,一次屠杀了近十万名自己人。S-21杀戮场,主要用来审讯、拷打和处决党内敌人。据估计,仅在这个中心一处,就处决了两万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S-21发掘出近九千具尸体。还有许多死人坑尚待挖掘。这些人死得极其恐怖,红色高棉为节省子弹,杀人多用棍棒重击或以斧头砍杀。许多陈列的头盖骨上,留有被斧头砍出的裂痕。1976年1月柬共颁布新宪法,改国名为民主柬埔寨。4月西哈努克被迫退休,随后遭到软禁。他的子女亲属十几人照样作为“新人”下放劳动,最后下落不明。 在大屠杀的同时,民柬对外处于极度的自我封闭状态,国门被关闭,受害者无路可逃,只能束手就擒,惨遭杀戮。到1978年底,只有为数很少的几个国家与之互派外交人员。 在短短不到四年的时间里,红色高棉取消城市、强制人口迁移、取消货币、取消商品、取消家庭,用暴力达成社会改造,建立一个最纯粹的社会主义社会,整个国家没有商店、没有庙宇、没有学校或公共设施,文明被践踏,百姓遭涂炭,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1984年获得第五十七届奥斯卡三项大奖的影片《THE KILLING FIELDS》就是描写红色高棉时期的苦难。影片根据真实的故事,再现了红色高棉时期大屠杀的生还者Haing Ngor经受饥饿和严刑拷打、饱受战争恐怖、亲人死亡的经历。 在长期的抗法和抗美斗争中,柬越曾互相支持,并肩战斗,但也有一些积怨。两国革命胜利后,越南企图通过越柬的“特殊关系”控制柬埔寨,实现其“印支联邦”的美梦。早在1975年6月就趁解放越南南方之机,出兵占领柬埔寨的威岛。而红色高棉不屈服于越南的压力,利用民众根深蒂固的仇越反越情绪予以反击。1977年起两国边境冲突不断。年底因越军入侵鹦鹉嘴地区,柬埔寨宣布与越南断交,而越南则公开号召推翻红色高棉政权。1978年12月25日,越南十万“志愿军”兵分七路入侵柬埔寨。红色高棉自信能轻易击败越南的任何侵略,不料事与愿违,仅仅两周时间,红色高棉就兵败如山倒,政权不保。1979年1月7日越军占领了柬首都金边。翌日越南拼凑成立韩桑林傀儡政权,即“柬埔寨人民共和国”。红色高棉执政时代结束。此后,他们溃退到柬埔寨西北和西南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有组织的武装抵抗斗争。红色高棉如此迅速地土崩瓦解,现任柬埔寨王国政府总理洪森(Hun Sen)起了重要作用。洪森少年时代出于对西哈努克的热爱和对“美帝”的义愤,投笔从戎,参加了红色高棉,从排长一步步晋升到师长。后来发现波尔布特倒行逆施,残酷镇压人民,他的信心开始动摇。他因拒绝屠杀穆斯林,反被红色高棉追杀,使他遂起倒戈的念头。1977年,洪森率部逃亡越南,不到两年,他联合越军杀回金边,一举推翻了红色高棉。但毋庸讳言,红色高棉的迅速倒台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几年倒行逆施的残暴统治,使得老百姓人心思弃。 1979年以后的历届联合国大会上,绝大多数成员国谴责越南侵柬,要求越南无条件撤军,拒绝承认金边当局。1981年12月柬共宣布自动解散。1985年波尔布特、农谢和切春宣布退休。这些举措改善了红色高棉的外部形象。实际上柬共仍然存在,而且这些“退休者”仍决定着红色高棉的一切。尽管西哈努克憎恶红色高棉,为了共同的抗越大计,还是再度与之携手合作。不过,此时的西哈努克和另一位抵抗派领导人宋双都有了自己领导的小股抗越部队。1982年6月,民柬、西哈努克和宋双三方决定成立民柬联合政府。西哈努克任主席,乔森潘任副主席兼国民军总司令,宋双任总理。1989年9月越南从柬埔寨撤军。1991年10月23日,柬冲突四方在巴黎签署《巴黎和平协定》,并在联合国监督下进行大选,组成新政府。从1992年2月起,联合国陆续派出二万二千工作人员,花费近二十八亿美元来帮助柬埔寨实施和平协定。这是联合国战后最大一次维和行动。而作为协定签字方之一的红色高棉却拒绝与联合国合作,抵制大选。它先是不让联合国维和人员进入其控制区,后又拒绝裁减军队,不断采取军事进攻,并多次发生扣留和伤害联合国人员的事件,最后是在大选前撤走驻各地的联络站。除红色高棉外,其他十九个政党都参加了1993年5月举行的大选。西哈努克派的奉辛比克党得票百分之四十五点七,出人意料地战胜了人民党。大选后组成王国政府,奉辛比克党和人民党达成妥协联合执政,拉那烈任第一首相,洪森为第二首相。红色高棉失去国内盟友和国际支持,陷入全面孤立。 1994年7月7日,柬议会宣布红色高棉为非法组织。在政府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红色高棉内部思想混乱,官兵厌战思乡,开始逃离。对此,强硬派领导人始终没有制定切合实际的对策。波尔布特迷恋军事斗争的魔力,红色高棉军队能征善战,且在根据地周围埋下无数地雷,政府军的围剿常常是损兵折将,无功而返。对内政策仍然坚持抗美时期的做法,反对自由经济和私有财产,强化他的绝对领导,清除不同意见者,结果终于激起内变。红色高棉二号人物英萨利,主张政治和谈和内部改革,但不为波尔布特所容,并当作“享乐主义”和“投降主义”倾向受到批判。1996年8月,英萨利率领两个师与波尔布特派分道扬镳。拉那烈和洪森马上与他达成和解协议,允许他在其控制区享有自治权利。西哈努克国王还下令赦免英萨利。英萨利的分裂使红色高棉丧失了四千人的精锐之师,又失去了重要的木材和宝石等经济来源。而政府既往不咎的和解政策,则摧垮了红色高棉官兵的心理防线。红色高棉的解体已是不可避免。不久又有十几个师脱离波尔布特,改组并入政府军队。到1997年5月,红色高棉已丧失了近百分之八十的作战部队,大势已去。1997年6月民柬国民军总司令宋成密谋投诚,波尔布特得知后派人枪杀宋成夫妇及其八个子女。红色高棉的官兵忍无可忍,第一次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一号大哥”。波尔布特仓皇逃命,但为部下抓获,随后被公审判处终身监禁。红色高棉希望通过此举改善形象,寻找出路,保存组织力量,但因波尔布特是红色高棉的灵魂和象征,对他的审判显然更使民柬群众士气涣散,无所适从。1997年奉辛比克党与人民党明争暗斗,又给残存的红色高棉一线希望,部分民柬武装甚至与拉那烈派结盟反对人民党。然而,7月初洪森以武力驱逐了拉那烈,完全控制了局势。红色高棉的如意算盘又一次落空。此后,在国际压力下,柬埔寨再次举行大选,拉那烈派与洪森派重新妥协,联合执政。红色高棉对前途已完全绝望。波尔布特1998年4月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后,剩下的红色高棉领导人陆续走出丛林,形成又一轮投诚浪潮。毕姜、江裕朗等五位高级官员和马本、波尔布特遗孀梅松等人先后离开红色高棉。最后,12月5日,肯农等八位将军率数千余部投诚,民柬前主席乔森潘和前人大委员长农谢回归。1998年成了红色高棉的投诚年和终结年。红色高棉的兴盛和衰亡,构成了柬埔寨当代历史的重要篇章。
G. 越共的旗子是在山寨我们么
全世界共产党都强调工农联盟。所以党旗都是镰刀和铁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所有共产党人都把他们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同一渊源,就没有山寨不山寨了。
H. 为什么电影中演的越共都很残忍
1。美国在越南死了近6万人,自然不会说越共好话。
2。双方最后打红了眼,手段都很残忍,电影中也有很多反映美国士兵残忍的,毁村灭庄,屠杀平民......
I. 阮文鸾的西贡街头:枪决越共上尉
1968年1月31日,越南农历新年初二。
尽管处于南北内战之中,但根据过去几年的惯例,双方都会遵守春节临时停火协议,好好过个节。整个南方沉浸在节日氛围中,一半的军人警察正在放假。为迎接新年,南越当局临时解除了燃放烟花炮竹禁令。
凌晨,首都西贡大街上突然“轰隆”作响,不少民众误以为有人放鞭炮庆新年,随着响声越来越剧烈,听出街上混杂着AK-47点射的声音,这才明白战争爆发了。战争不仅爆发,而且是越战期间最大的地面军事行动——越共著名的 “春节攻势”。
在1968年1月30日,越共军队已进攻了南部六个城市,美军和南越军虽取消了停火,命令部队进入战备状态,但他们似乎习以为常,认为这不过是一场局部进攻,戒备仍相当松弛。真正的战争在初二凌晨3点才打响,超过8万越共正规军在游击队配合下,突然对南越100多个城镇同时发起全面总攻。西贡的总统府、机场、国家电台、美国大使馆、军营成为重点攻击目标,战况激烈。
这场战役致使1000多美军和近5000南越军人阵亡,越共士兵伤亡估计在4万左右,平民伤亡不计其数。有些地方的战斗只持续了几天,而旧都顺化的争夺战持续20余天,几乎化为废墟,12万平民无家可归,6000多人失踪。
春节攻势成为越战的转折点,其惨状通过媒体传回美国,震撼了民众。当年3月,总统约翰逊即表示美军将逐步撤出越南,并放弃总统竞选,越战成为当年总统大选的热门议题。
1968年2月1日西贡街头战斗中,南越国家警察总长阮玉鸾(曾在南越军中服役,军衔为准将)正率部防卫一所医院,他的部下带来一名越共上尉阮文林(音译),经过简短问话后,阮玉鸾拔枪朝着对方头部射出一发子弹,身旁的美联社记者亚当斯迅速抓拍这一场景,全国广播公司(NBC)记者恰好也录下了这段视频。
亚当斯发回国内的标题是:《阮玉鸾将军对越共上尉执行死刑》。第二天,美国各报均把此照片登在头版醒目位置,全国广播公司在晚间播放了视频,脑袋开花,鲜血四溅的场景刺激了美国公众。未经判决便在街斗执行死刑在美国人看来,是漠视生命的残忍行为,何况对方穿着平民服装,美国各界为此事之争议持续数年。
这则新闻很快促使学生反战示威升温,逐渐遍及美国各大城市,尤其欧洲左翼人士更把照片奉为反战经典标志。一年之内,支持这场战争的美国公众从41%下滑到37%,此后各年一路走低,反战人士中有很大一部分并非不支持“自由之战”,而是厌恶了美国政府久拖不胜。
J. 韩国人所说的越共是什麼
越南共产党(越南语:Đảng Cộng Sản Việt Nam,汉字:越南共产党)是越南执政党、越南工人阶级政党。曾名印度支那共产党、越南劳动党。
1930年2月3日,胡志明受共产国际的委托,在香港召开会议,将3个组织合并成为统一的越南共产党。同年10月,把党的名称改为印度支那共产党。会议通过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纲》。1931年全国各级组织悉遭破坏。1934年在澳门成立海外领导委员会,担负临时党中央的任务。1935年3月27到31日,在澳门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41年5月19日,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越南人民组成越南独立同盟(简称“越盟”)。1945年8月发动越南八月革命。1946年开始领导越南战后抗法战争[1] 。
1951年2月11到19日在河金省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决定公开党的活动,并改称越南劳动党,胡志明当选主席,长征当选总书记。1960年9月5到10日在河内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胡志明当选主席,黎笋当选第一书记。1976年12月14到20日在河内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越南共产党。1978年7月27日,越共召开四届四中全会。同年12月越南侵略柬埔寨。1982年3月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黎笋连任总书记。1986年12月阮文灵任总书记。1987年8月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讨论经济管理问题。1991年6月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杜梅当选为总书记。1996年12月召开八届四中全会,黎可漂当选为总书记。中央机关报为《人民报》,中央政治理论刊物为《共产主义》[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