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五梁冠”
五梁冠,是一种有五根横脊的礼冠。属于进贤冠系列的一种。
进贤冠也是中华服饰艺术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汉代已颇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进贤冠,魏晋南北朝继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形式也在变化之中,到明朝演变为梁冠。
史籍记载:《后汉书·法雄传》:“ 伯路 冠五梁冠,佩印绶,党众浸盛。”
《晋书·舆服志》:“进贤冠,古缁布遗象也,斯盖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人主元服,始加缁布,则冠五梁进贤。”
《宋史·舆服志四》:“一品、二品冠五梁,中书门下加笼巾貂蝉。”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见上由东阶上,而大璫四人皆五梁冠祭服以从。窃疑之。”
这个图片估计是明代以后的刻本上的,所以,它是按明代梁冠式样画的,并不是汉代的原样。
Ⅱ 诸葛亮和曹操戴的帽子叫什么帽子
纶巾 "纶巾"中纶读(guan),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 相传为三国时诸葛亮所创,又称“诸葛巾”。后被视作儒将的装束。 .
Ⅲ 曹操“奸雄”的帽子是谁给戴的
曹操奸雄的形象能广泛传播,和名著《三国演义》有很大关系,下面根据曹操的人生轨迹来探讨一下,就能了解曹操是怎么成为奸雄的。
汝南名士许劭有知人之明,曹操去见许劭,也就是让许劭给自己相相面,许劭看了曹操后说道:“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听了以后很高兴,这时候的曹操是想做治世能臣的。
曹操的能力很快就表现出来了,二十岁举孝廉,在洛阳北部当上官了,他管理地方不看身份地位高低,只要犯法一律治罪,有一次,中常侍蹇硕的叔叔,夜里出门手里拿着口刀,被曹操巡夜时发现了,当时这中常侍可了不得,权力非常大,但曹操不管那个,照样用棒子打了蹇硕的叔叔一顿,从此再没人敢触犯法律了。
他带兵攻打徐州,所过之处,把百姓杀个干净,连鸡狗都不放过,还挖掘坟墓,坏事做绝,据说曹操路过的地方,好多年都没有了人烟。这一事件把曹操奸佞的形象又重重地舔了一笔。
曹操经过兼并战争,实力越来越强大。这时候汉朝皇帝汉献帝经历了董卓专权,董卓死后又被李傕,郭汜控制,日子过得好不艰难,好不容易在杨奉,董承护送下逃到洛阳,连口饭都吃不上,李傕,郭汜又率兵追来,太尉杨彪启奏献帝说:“曹操在山东势力强大,可以招曹操前来辅佐。”汉献帝哪还有什么主意,派杨彪去给曹操下诏书。
曹操接受了谋士荀彧:奉天予以从众望的建议,发兵打败了李傕,郭汜,把汉献帝搬迁到许都,开始执行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策略,此时的曹操已经不在想匡扶汉室,而是在为自己争霸天下考虑了。曹操打败吕布后,谋士程昱建议曹操行王霸之事,也就是建议曹操当皇上,曹操有当皇帝的野心,但是不知道朝里有多少人反对自己,于是想了个试探的方法,请皇帝打猎,来看看大臣们对自己的态度。
曹操说是请汉献帝打猎,其实只是客气而已,曹操说了汉献帝不敢不去。曹操和汉献帝并马而行,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大逆不道了,汉献帝看见了一只鹿,连射了三箭,也没有射中,曹操看见了就把汉献帝的弓箭要了过来,一箭射中了鹿的背部,皇帝用的是金鈚箭,众大臣见是皇帝的箭射中了鹿,以为是汉献帝射的,于是跪倒一片,山呼万岁,曹操纵马向前挡住了汉献帝,接受众人的朝拜,曹操之心昭然若揭了。
总结:演义通过对曹操杀害无辜,残害百姓,欺凌皇帝等精彩描写,一个乱世奸雄的曹操形象跃然纸上。
Ⅳ 曹操“奸雄”的帽子是谁给戴的呢
曹操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开创人。我们学过他的以一些诗歌,比如:《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等,这些诗歌里反映民生疾苦,气魄雄伟,慷慨悲凉,连鲁迅这样的大师都赞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曹操的书法也是非常好的,他擅长章草,连唐代大书法家张怀瓘都赞赏曹操的书法为妙品。
综述,给曹操扣上奸雄的帽子,应该是那些渴望恢复汉室、愚忠汉室的遗老遗少、臣子臣民,受到曹操的打压、镇压的一些政客、清流们,和曹操处于竞争地位的政治对手们,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后世一些带有偏见、个人感情色彩的小说家、戏剧家们,在这些人的作品中,逐步给曹操这个英明神武的人物扣上了奸雄的帽子。
Ⅳ 京剧中曹操为什么戴北宋官帽
曹操所带的帽子称为“相纱”,是权利很大的官员所戴的。不妨注意一下,包公带的也是这样帽翅很长的帽子。
我国戏曲的服装主要以明代服装为基础,经过一代代艺术家们的加工,使其符合人物形象的特色。具有程式性的特点。所以,它并不具备那个朝代的历史特色
。
曹操的帽子代表的是权利。主要是因为宋代官帽在你脑海中先入为主了吧。
Ⅵ 曹操的历史、文学、戏曲中的形象
历史上的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崛起,在短短时间里迅速击败了许多地方割据军阀,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之后,他积极推动北方的经济生产,中国北方在魏晋时期能够保持相对安定和富庶,曹操功不可没。文学方面,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合称“三曹”是东汉末年了不起的诗人和文学家。在诗歌方面,曹操代表了东汉末年诗歌的最高境界,而作文方面,曹操主张通脱,支持消除汉以来文章华而不实的弊病,从这两个方面说,曹操也是位了不起的文学家。
文学《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紧扣两个字而写,奸雄。《三国演义》把曹操和刘备作为相对的两个极端。曹操具有出色的政治才华和军事才华,保持了中国北方的安定和富庶,这些在《三国演义》中是得到了肯等的。但另一方面,《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他狡诈,多疑,残酷和野心勃勃的性格作为反面角色进行批判和讽刺。
戏曲中的曹操是反面脸谱化了的曹操。在戏曲里完全否定了曹操的才华和对贡献,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贪婪,残暴,野心勃勃,可怕又经常出丑的这样一个反面角色。
Ⅶ 明明是三国时期的人,为何戏曲中的曹操却戴宋朝的官帽呢
因为宋朝时期,曹孟德被丑化到戏曲中遭到人们的批判。曹孟德在很多人的眼中都是奸诈小人的形象,但历史上的曹孟德一直是以“治世之才”著称的,也就是在三国时期,人们对曹孟德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而在宋代的戏曲中,曹孟德会被丑化,是因为人们觉得他是窃取正统的贼子,因为当时宋朝的敌人辽金大军,曾将宋朝的政权赶去了南方。人们将辽金和曹孟德联系起来,对曹孟德进行了过度地批判。
对曹孟德丑化最严重的,就是元末明初的小说《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让很多人都曲解了曹孟德的形象,曹孟德也因此变成了很多人眼中的奸雄。
总的来说,曹孟德在戏曲中带着宋朝的官帽,其实是因为宋朝时期,曹孟德被丑化得厉害,很多人借着戏曲来批判他,到后来宋朝的官帽也成为了曹孟德的一个经典戏曲形象。
Ⅷ 戏曲中的奸臣带什么帽子例如曹操
戏曲中人物的穿戴要和其身份相吻合,不能因为是奸臣,就要违背规律穿戴其他的衣帽。
在戏曲中,曹操所带的帽子称为“相纱”,是权利很大的官员所戴的。其他奸臣比如严嵩等也是这样。
Ⅸ 老版《三国演义》中,曹操封为大将军、武平侯后,曹操居然戴了一顶类似皇冠的帽子,这合乎情理和礼仪吗
曹操是侯爵,有自己的封国,是可以戴这种帽子的。况且他当时是军政一把手,没人管得了他。
东汉建安元年,献帝以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置武平侯国。
秦地近西陲,与戎杂处,很难想像它的衣冠制度不打上戎人服装的烙印。中原列国目之为戎狄,也并非仅囿于其军政礼制上不与华夏同。始皇帝建制百端,衣冠即其一,肯定也是在原制度上有所强化尊卑而已。汉初承秦制,大体沿袭,直至东汉明帝时,始参照三代与秦的服制,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别等级主要标志的冠服制度。服饰整体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
秦汉时期男子主要穿着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基本上分为曲裾与直裾。前者即战国时的深衣;後者又称襜褕,除祭祀、朝会外,其它场合均可穿着。汉代服饰还有一个特点是实行佩绶制度。汉代妇女礼服是深衣,还有穿襦裙和裤,这种裤有点像现在的套裤,仅两只裤管。她们一般都将头发往后梳,绾成一个髻,样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贵族妇女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以巾裹头。汉代的鞋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古代的服饰制度始终贯穿着礼的“分等级,定尊卑”的精神。《后汉书:舆服志》曰:“夫礼服之兴也,所以报功章德,尊仁尚贤。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所谓“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维护的是古代社会等级中人与人之间贵与贱、上与下的系统排列,身份地位异,则“冠履异,则衣袋异,则环佩异……是以天下见其服而知其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位……尊卑已著,上下已分,则人伦法矣。”
历代王朝以帝王冠服为主线、以各级官吏为从属,制定了各自的冠服制度,界限森严,不得逾越。颁布各种服饰禁令,对下级官吏,特别对平民庶人的服饰做出种种限制 。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黑色,里朱色。冕顶有长方板,称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冕加在发髻上,要横插一长笄(簪),以别住冕。笄的两端绕颔下系一小丝带,谓之紘;又各用一条名叫枕的丝绳挂下一个绵丸,谓之纩,纩下端饰玉,谓之珎。因两珎正当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纩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後各有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历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诱注:「冕,王者冠也。」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礼器》: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此以文为贵也。
《说文》: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纩紞。从冃,免声。古黄帝初作冕。
《徐曰》:冕,上加之也。长六寸,前狭圆,上广方,朱绿涂之,前後邃延。斿,其前垂珠也,俯仰逶迤,如水之流。纩紞,黄色也,以黄绵缀冕两旁,下系玉瑱,又谓之珥,细长而锐若笔头,以属耳中,无作聪明,虚己以待人之意。冕之言俛也,後仰前俯,主於恭也。
段玉裁《说文解字》:大夫㠯上冠也。冠下曰。弁冕之摠名。浑言之也。此云冕者,大夫以上冠。析言之也。大夫㠯上有冕则士无冕可知矣。周礼。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纽。五采缫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筓朱紘。诸侯之缫斿九就。琘玉三采。其馀如王之事。缫斿皆就。戴先生曰。实六冕而曰五冕者,陈采就玉之数止於五也。亦以见服自十二章至一章而六。冕璪自十二旒至三旒而五。其天子大裘之冕无旒也。槩举诸侯又申之曰缫斿皆就者,明九旒至於三旒。其就数九。公侯伯子男无降差同也。䆳延垂𡏬紞纩。䆳,深远也。延者,郑云冕之覆。周礼弁师。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纽。谓延上玄下朱。以表裏冕版也。古者以三十𦫵布为之。故尙书,论语谓之麻冕。用三十𦫵布。上玄下朱为延。天子至大夫所同也。其字左传作綖。垂瑬,详玉部瑬下。紞纩,糸部曰。紞者,冕冠塞耳者也。按紞所以悬瑱也。瑱亦谓之纩。详糸部紞下。据许紞系於延左右。据周礼注。王后之祭服有衡垂於副之两旁当耳。其下以紞悬瑱。是专谓后服也。然左传。衡紞紘綖。昭其度也。似男子有衡簪於冕覆而系紞。从冃。免声。亡辨切。按古音当在十三部。读如问。许书无免字。而俛勉字皆免声。葢本有免篆而佚之。或曰古无免兔之分。俗强分别者,非也。冕之义取前俯。则与低头之俛关通。古者黄帝初作冕。大平御览引世本曰。黄帝作旃冕。宋衷注云。通帛曰旃。应邵曰。周始加旒。周易𣪠辞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葢取诸乾坤。
大将军官职最早见于战国时代,汉之前,最高军事武官称为上将军,如秦之白起,秦末之宋义,项羽,为指挥重大战役的临时统帅。陈胜,吴广起义时,赵王武臣任命陈余为大将军。日后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军,位在诸将上总理军事,韩信被处死后即不设。
西汉直到汉武帝,才因卫青而复置大将军,作为将军的最高称谓,位在三公上。又设大司马,作为将军的加官,如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早期丞相的权力过大,皇帝不能亲自裁决政务。自汉武帝以后,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为首的尚书。大臣有罪,由尚书劾奏;选任御史大夫,由尚书品定高下;官吏有功迁升,上报尚书;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则面见尚书。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尚书问状劾奏。由此,丞相的权力被一步一步的剥夺,只是在礼仪上还是百僚之长。(《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汉武帝死时,遗命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西汉末年,取消作为加官的大司马,设立单独的大司马职位。
东汉时大将军原位在三公下,到汉和帝时窦宪出任大将军,由于权势太大,朝廷震动,联合奏请以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东汉末年,又开始设置大司马作为掌武事最高官员,位在大将军上。
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侯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二等。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诸侯国中侯爵国有鲁国、齐国、陈国等。
秦朝、汉代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内,侯爵作为非宗室人员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两等,即关内侯、列侯,其中列侯又分数等。
上古时,华夏族之冠主要从属于礼制,男子成年时皆行冠礼。汉代的冠则主要从属于服制,是身份、官职以至官阶的表征。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冠本为加于发髻上的一个发罩,并不覆盖整个头顶。帻则像一顶便帽。冠和帻原来互不相关,到了王莽时,据说因为他头秃,所以先戴帻,帻上再加冠。后来这种戴法普及开来,因而在东汉画像石上出现的冠,也都在下面垫着帻。
冠和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戴的进贤冠要配屋顶状的介帻,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配平顶的平上帻。进贤冠前部高耸,后部倾斜,外观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据梁数的多寡来区别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诸侯王戴的远游冠也都是在进贤冠的基础上增益华饰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制作的下垂双耳之弁,后来在弁下垫帻,进一步又在弁上涂漆,其状遂若漆沙笼,故又名“笼冠”。甘肃武威磨嘴子62号新莽墓曾出土了纱笼冠。此外,武士也戴冠。执法的官员则戴獬豸冠。
在区别尊卑方面,进贤冠上的梁虽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数多不过三,等级的划分较粗略。所以汉代又用绶作为官阶的标志,不同等级的官员之绶的颜色、织法、密度和长度都不相同。这时的绶是系在官印上的带子,但它和西周时佩玉之组实一脉相通。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
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谒庙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远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横于前而无山述。"山述",即在梁与展简之间,高起如山形者。诸王所戴,有五时服备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采用五行之色)。
西汉时为四时服,春青、夏赤、秋黄、冬皂。按远游冠汉以后历代都有沿用,至元代始废。
《后汉书·舆服志下》:“远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筩横之於前,无山述,诸王所服也。”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
《晋书·舆服志》:“远游冠,傅玄云秦冠也。似通天而前无山述,有展筩横於冠前。皇太子及王者后、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服之。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之冠服,惟太子及王者后常冠焉。太子则以翠羽为緌,缀以白珠,其馀但青丝而已。”
《新五代史·刘鋹传》:“ 鋹於内殿设帐幄,陈宝贝, 胡子冠远游冠,衣紫霞裾,坐帐中宣祸福,呼鋹为太子皇帝,国事皆决於胡子 。”亦省称“ 远游 ”。
三国 魏曹植《求通亲亲表》:“若得辞远游,戴武弁,解朱组,佩青绂……乃臣丹情之至愿,不离於梦想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