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男子戴的帽子叫作幞头。幞头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幞头最初是古代男子用来裹发的头巾,后来发展成有骨架的乌纱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时喜欢佩戴幞头。很快,人们开始效仿皇帝,幞头也成为唐朝最常见的帽子。
点击查看更多《穿越时空看文明:全景手绘中国史》
2. 唐朝的帽子的释义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作幞头。
幞头从唐初的流行“平头小样”开始,造型不断变化。“周武时代”武则天赐朝贵臣内高头巾子,又称为“武家诸王样”。唐中宗赐给百官英王踣样巾,式样高踣而前倾,这种式样与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所用巾子“魏王踣”相似。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赐供奉官及诸司长官罗头巾及官样巾子,又称官样圆头巾子。到晚唐时期,巾子造型变直变尖。至于包裹巾子的幞头,唐以前用缯绢,唐代改用黑色薄质罗、纱,并且有专门做幞头用的薄质幞头罗、幞头纱。
3. 各个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较低,但很讲究簪的花纹,显示了身份地位。
(3)唐朝帽子种类扩展阅读: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与“便帽”相对。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个官僚体制的外化。
东晋官帽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刘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
唐代官帽
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乌纱帽的产生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说是唐朝,有人说是宋朝。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太祖时开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乌纱帽虽然不再用,可是“乌纱帽”仍成了人们口头上称呼官员的代名词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东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参考资料:网络-古代官帽
4. 中国古代唐朝的官帽
网络图片里有
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唐书·与服制》记载:“乌纱帽者,视朝及宴见宾客之服也。”也就是说,乌纱帽在官员们上朝和宴请宾客时戴,平时在家不必戴,颇类似于今天的某些行业着装。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初开始逐渐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5. 唐朝服装和头饰的规格。
头饰簪钗它们是唐代普遍使用的头饰用具,形式多样且种类繁多。
簪、钗因形制类似,故而通常互相代替使用,略有混淆。
实则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簪的基本形制是一头尖,一头钝,尖的一头插于发中,钝的一头留于发外。而钗的基本形制是上端为连在一起的钗头,下端为分作两股的钗脚,同样是钗脚插于发中而钗头留于发外。
钗应当是由簪发展而来的,因其钗脚分作两股,故可以更为牢靠地固定头发。另外,虽然唐代男女皆为长发,但男子只用簪而不用钗,女子则两种皆用。簪在唐代的实用功能之一是固定发髻。
簪在唐代的另一重要功用是固定冠。古代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则小,只能戴住发髻,这就需要用笄来固定冠。具体作法是将头上所戴的冠用笄从冠旁孔中横贯到发髻中,由另一旁
的孔中穿出来。有时为了固定得牢靠,也用双笄从左右分别对插。固定冠的笄称为衡笄。衡笄插进冠中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拴住。丝带的颜色和笄的质地根据地位身份不同而各不相同。据史料记载,唐代从天子到普通官员,所用的簪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天子所戴冠通常用玉簪导,也用犀簪,遇有登基、封禅等重大场合则用金饰玉簪导;皇太子之冠皆用犀簪导;而群臣三品以上用宝饰角簪导,三品以下至九品用角簪或牙簪导。簪的质地不同,就意味着身份与地位的差异。簪除了固定发髻和固定冠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形制,如簪笔和簪貂尾,则既起装饰作用,又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此外,还有一种簪的特殊形制是簪花。早在汉代妇女就爱好髻上簪花,唐代妇女更为盛行。钗是我国古代妇女用来绾发的一种首饰。
钗与簪一样,在唐代有着严格的佩戴规定,其中皇后“首饰大小华十二树”,皇太子妃“首饰华九树”,命妇中一品“花钗九树”,二品“花钗八树”,以此类推,五品“花钗五树”。这里的花钗几树,就是指几枝花钗,说明唐代女子的正式服饰中是以花钗的数量来决定其地位之高低的。
唐朝的服制
唐朝男子服装分为常服或冠服,即是便服和礼服两类。常服是贵族官僚以及平民百姓日常穿用的,款式,质料虽因贵贱贫富而有差别,但主要部分还是基本相同的,一般是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衫,腰系革带,脚穿皮靴或履。从唐代壁画等留下的图像看,劳动者所着袍衫较短,显然是出于劳动的需要,一般都是本色麻布制作。士人未入仕常穿白色袍衫,平民则多着褐,皂色或本色麻布粗服。冠服是皇帝,百官在会朝等正式场合穿戴的服装。为了体现皇权的权威和等级制度的严格,唐朝对于皇帝太子和百官冠服有繁缛的规定,总体样式是宽衣博带,高冠革履。百官的冠服包括朝服,为陪祭,朝贺,礼宾,大宴会等重大场合穿用,依品级有严格等级规定。还有公服,比朝服更简便些,为平时公事场合穿用,式样,颜色,饰物也有等级的差别。
唐朝皇帝服装颜色
在唐朝以前,黄色上下可以通服。唐代认为赤黄近似于日头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故赤黄除了皇帝之外,其他臣民一律不可以使用,把赤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时,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黄(如色光偏冷的柠檬黄等),至唐高宗中期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黄色与赭黄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黄。
从此黄色就一直成为帝皇的象征。在唐人的诗歌中,也不乏类似的描写。杜牧:“觚棱金碧照山高,
万国珪璋捧赭袍”,陆龟蒙:“六宫争近乘舆望,珠翠三千拥赭袍”。
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画为唐初绘制,画中皇帝的冠冕前后垂旒,上衣深青,下裳绛红,脚下着履,应该是唐初皇帝服装服式样相近。冠服穿着繁琐,所以除了重大的祭祀,朝会外,皇帝一般都穿常服。盛唐后期冠服日益向常服靠拢。
唐朝官员服装颜色
唐代官职有职事官,散官,卫官和勋官之分。职事官是有具体职守的官员,三省六部,寺监,州县以及十二卫,折冲府的官员都是职事官。散官是一种称号,代表一定的品阶。唐朝官员分为九品,皆分正从,四品以下正从又各分上下。散官由从一品开始,共29阶。文武官员“入仕者皆带散位,谓之本品”。卫官是指亲勋校尉,旅帅,队正,队副,亲卫,勋卫等。唐朝百官服色从散官官阶,服色的尊卑与职事官品级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视散官品级为准,即散官品级决定服色种类。唐朝百官的服色主要有紫,绯,绿,青等。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规定三品以上常服为紫色,五品以上朱色,六品以下黄色;唐太宗贞观年间规定:百官之服三品服紫色,四品服绯色,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流外官及庶民服黄。这是按官民的不同身份所规定的颜色。此后到了高宗上元元年(674)又进一步重申百官服色:文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文明元年(684)将八九品的青色改为碧(因为青布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易与紫色相混)。从后遂相沿不变,成为有唐一代官服服色的标准色。可见官服服色以紫色为最高贵,绯色次之,绿色,青色又次之。在绯,绿,青中分深,浅色。品色共分七等,用以区别自一品至九品官的品服级别。“虽宰相之尊,而散官未及三品,犹以赐紫系衔,非赐不得衣紫”。即宰相以下,散官品阶的高低决定服色的尊卑。
唐朝平民男子及士卒服装颜色
除了官服以外,唐政府对庶民百姓的服色也有了具体的规定。在唐代规定庶人通黄白色。《唐国史补》下记载老于文场的举子宋济吕试不第,有朝客讥笑他说:“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宋济回敬了一句:“盖有绯袍子,紫袍子纷纷致使然也。”这说明士人未入仕之前常服白袍,若一旦入仕之后,便一旦入仕之后做官可以脱去白袍,换上官服了。“袍似烂银文似锦,将相白日上青天”,用以表示文章前程似锦,可直上青天。如果做官了还服白袍,那就是属于违背常例。但居官者可以服民服。这就是服制所规定的“下不可逾上,上则可以服下”的基本原则。
土黄色服装也广泛流行于庶民之中。规定流外官,庶民,里胥“皆著黄衣”,而唐百姓不可服的是赤黄色,而不是黄色,在那期间土黄色基本是平民服装基本的颜色,因为他们的服装几乎是用麻布做的,也就是近似与土黄色。在唐代前期吏卒所服的主要是黑色。从唐朝中期以后,为了防止一般民众与士兵的服色相混淆,官方一直极力禁止百姓服黑,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政府颁布法令,“禁王公百吏家及百姓着皂衫及压耳帽子,异诸军官健也”。文宗开成元年(836)仍在下令,重申禁止百姓黑衣,称:“坊市百姓,甚多著绯皂开后袄子。假托军司。自今以后,宜令禁断”。唐代军人,官健也是服皂衣。在唐末,黄巢起义后,天下忧攘,一时间,士庶人都纷纷改变过去服白黄的服色而改穿黑色衣服。这说明了政治上发生的重大变化也会影响到服色的变化。
6. 唐朝官员等级衣帽怎么区分
隋唐百官的服色有紫、绯、绿、青等。
唐太宗贞观年间定令:百官之服三品服紫色,四品绯色,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流外官及庶民服黄。
高宗上元元年(674)又进一步重申官服色:文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庶人服黄。
官员袍服的质地、花纹、图案也有区别。七品以上官可以服花纹绫,五品以上官袍服的纹饰图案制作鲜丽华美,有雕、鹘、鱼、雁、花、草等动植物形状。如雕取意威武,雁取意行列有序。
据《唐会要·舆服》下记载,官员的袍服纹饰是:诸王饰盘龙及鹿,宰相饰凤池,尚书饰雁,左右卫将军饰麒麟,左右武卫饰虎,左右鹰扬卫饰鹰,左右千牛卫饰牛,左右豹韬卫饰豹,左右玉钤卫饰鹘,左右监门卫饰狮子,左右金吾卫饰豸。都督、刺史饰山形纹。
后来德宗时又规定:节度使以鹘衔绶带,取其武毅,以靖封内,观察使以雁衔仪委,取其行列有序。仪委,即委瑞草,简称瑞草。此种纹饰图案,各以文、武职掌而规定,时人称之为“袍花”。
唐代官员还有赐紫、赐绯,即唐以散官叙职位,职事官的品阶还不及三品、五品,为酬劳其勋劳,赐以三品、五品的官服以示殊荣。赐绯、紫之后,通常即可长期服用,直至告老退休。此外,又有借绯、借紫,即官员的职位低于三品、五品,可特予假借使用三品、五品官服。比如中央官出使外邦等,但职任满期后,必须缴还,仍恢复旧的官服。这种情况在唐前期施行较为正常,但是到了中唐以后,战争频繁,政府为酬赏军功,借绯、借紫的人很多。借而不还,也就长期服用形成风俗。官服之冗滥至唐末已达到了极点。
7. 唐朝皇帝帽子和明朝皇帝帽子有什么区别
唐、宋、明的官帽基本变化不大,唐朝的服饰影响了多个朝代。
唐朝的帽子高度下降,发簪的样式像两个耳朵,样子摆脱了夸张。
宋代帽子的高度又降了些,两边的耳朵加长了。据说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元代的官帽更像一个草帽,只是顶端高度增加了。蒙古人的统治,使得帽子的变化也没有传承性。
明代又恢复了汉人的统治,使得官帽大体继承了宋代的样式只是有些小的变化:上部由方变园了,也叫乌纱帽。到了清朝又变成了和元代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只是加了帽檐,帽子上也有了顶戴花翎。元代和清代没有发簪的位置了,是因为男人不再束发。
8. 中国古代帽子及官位等级划分
1、在清代时,官帽珠子各种颜色代表不同的级别:正、从一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鹤,武官前后均绣麒麟。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其形状如鹿,头上长有独角,全身遍生鳞甲,尾似牛,古人拿它象征祥瑞。帽顶,唐宋明的官帽上对称的两支就叫翅。举例清朝: 1.一品:180两 红宝石帽顶 绣仙鹤 2.从一品:正俸81两 加支524两 红宝石顶 绣麒麟 如: 将军 提督 2.二品
2、最早的纱帽并非全是黑色,晋朝时的高筒纱帽,贵族们是用白纱制作,品职低下的官员才用乌纱帽黑纱。到了明朝,朝廷官员才全部都戴乌纱帽。据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规定:凡文武官员入朝,都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今天舞台上的传统戏剧,尤其是京戏,演员们穿的多是明装,通过看戏我们可以见到明朝官员们戴乌纱帽的样子。
乌纱帽起初是用藤编织,以草茎为里,纱为表,再涂上漆。后来官员用乌纱帽时,由于纱经过涂漆后坚固而又轻便,于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纱帽上"平施两脚,以铁为之",也就是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这两只帽翅从宋初开始逐渐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员们上朝站班时互相交头接耳。如果交头接耳,两只帽翅相触,很可能会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发现。
3、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又在民间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便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由此看来,"乌纱帽"作为官帽,距今也仅有600多年的历史。
可是到了清代,"乌纱帽"又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便不再作为官员的标志。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如"丢官",依然被说成"丢掉乌纱帽"。
东晋成帝咸和九年时,成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黑纱制成的帽子,叫"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扎边的帽子,亦称做"乌纱帽"。这种帽子很快在民间流行起来。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无论贫富,都戴这种式样的帽子,只不过颜色不同而已。当时,帽子的形状也不固定,有的卷成荷叶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还伸出两个黑纱"耳朵"。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书说:"自古以来,天子服乌纱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这说明唐朝时候,乌纱帽仍然是作为"常服"的帽子。
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并作为官员的代称,则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规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成为只有当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问津了。
9. 唐代文人戴的帽子是什么样的
这样子的
10. 唐朝臣子头上的帽子是怎么分等级的
绿帽子为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