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满族为什么不吃狗肉
1、感恩说
一种说法是努尔哈赤脚上有红痣,被明辽东总兵李成梁所忌,欲杀之。努尔哈赤在李成梁小妾的帮助下骑青马带犬逃出,明兵随后追来。
先射杀青马,努尔哈赤逃人河边芦苇中,因过度疲劳而睡去。明兵找不到努尔哈赤,就放火烧荒,那那狗见罕王不醒,就跳到河中浸透全身,再跑到到他身边,把苇草淋湿。狗反复这样做,罕王得救,而狗累死。罕王发誓,从此再不食狗肉。
另一种说法是萨尔浒大捷后,罕王努尔哈赤大宴群臣将士,其叔龙敦早有簒权野心,乘机将罕王灌醉后送回大帐,龙敦见罕王大醉,而周围又无人。
拔钢刀欲杀之,此时,罕王养的一条大黄狗忽然窜到帐内,先咬醒罕王,再向龙敦扑去,咬伤龙敦后,被龙敦所杀,但罕王已醒,很快杀死了龙敦,平定了叛乱。于是老罕王厚葬了黄狗,并下令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
2、风俗说
这种观点认为,满族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主要是,那个时候的满族人认为狗对他们实在是太重要了,看家护院,指引引道路,保护主人,所以形成了这样的习惯。
3、图腾说
《满族大辞典》中描述:“狗是满族氏族制时期图腾崇拜之动物,故部人不得服其皮,食其肉。”但是,这种说法也遭到了质疑。有专家认为,如果说满族的忌食狗肉风俗源于氏族时期的图腾崇拜的话,那不应该始于满族。
而应该始于满族的祖先,按现在通行的说法,肃慎、勿吉、挹娄、女真分别是满族的祖先在不同时代的称呼,女真之后改称为满洲,而女真人至少在阿骨打时期是食狗肉的。所以,也不会到皇太极时期,就突然终止了已有的风俗。
(1)什么人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扩展阅读:
满族人的其他风俗:
满族生活中有许多忌讳,犯忌则被视为无礼貌。满族不兴戴狗皮帽、吃狗肉,最忌讳别族人戴狗皮帽进家来。西炕不许随便坐人。院中有锁龙杆,不许拴牲口等。
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在吃饭时,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
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袍长至盖脚背,袖长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
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
"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柳边纪略》卷四)。
对神佛、祖先、帝王则三跪九叩。女人礼仪不同于男人,有"蹲安礼",俗称"半蹲儿",即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
妇女平日相见,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俗称"抚鬓儿",即手指从眉上额头鬓角连抚三下,随后点头目视。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
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人,路上遇见不相识的长者,要鞠躬垂手问"赛音"(满语,好的意思);如骑马,要下马闪在路旁让长辈先行。长者也很客气地说:"谢谢阿哥,请上马先行",青年人才可上马赶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满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满族风俗
⑵ 总听说满族人不吃狗肉,其中有什么传说典故吗
满族何以忌食狗肉,至今尚无定论,较为熟知的传说是义犬救罕王。
传说努尔哈赤曾吩咐族人"山中有的是野兽,尽可以打来吃,但是,今后不准再吃狗肉、穿戴狗皮,狗死了要把它埋葬了,因为狗通人性,能救主,是义犬。"从此爱犬、敬犬便成了满族的习俗。
⑶ 满族人为什么不戴狗皮帽子
满族诸多风俗中,有一个禁忌风俗:即满族人对犬(狗)特别敬畏。
在民间有“狗救驾”和“鹊救驾”的故事。 传说,满族的祖先努尔哈赤有一次被明朝总兵李成梁追赶,眼看追近,努尔哈赤急忙躲藏在一滩芦苇荡里,追兵难以寻找,就纵火烧芦荡,顿时,大火蔓延芦荡,追兵以为努尔哈赤被活活烧死,其实努尔哈赤只是被烟熏倒了,当火势就要蔓延到他身上时,有一只黄狗跑到水里,沾一身水,在努尔哈赤身上打滚,他身上的火被扑灭了,但黄狗却累死在他身旁。后来,当明兵前来搜索时,一群喜鹊铺天盖地落在努尔哈赤的身上,明兵以为喜鹊在叼啄尸体,努尔哈赤已死无疑了,于是撤兵回朝。
等努尔哈赤醒来时,发现身上落着喜鹊,身边躺着一条黄狗,这才明白是黄狗和喜鹊救了他。
故事不一定真实,但对过去以狩猎为生的满族人来说,狗是左右臂,是猎取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工具。满族人出猎时以狗为向导,跟踪追捕野兽。好的猎犬,不但能寻踪报讯,还能直接捕获露野味,所以满族人对狗十分偏爱,有的地方在满族姑娘出嫁时,还有把狗作为陪嫁的习俗。
所以满族人不戴狗皮帽子。
⑷ 哪些民族不吃狗肉,不带狗皮帽子
满,回(穆斯林民族),都不吃狗肉
⑸ 满族人不吃狗肉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典故吗
相传是狗救了努尔哈赤一命,所以不吃狗肉。
典故:在沈阳努尔哈赤陵对面的山上,有这样一座特别的雕塑,威名赫赫的努尔哈赤俯卧在地上,身边躺着一条黄狗,身上落着一群乌鸦。传说当年努尔哈赤的黄狗曾经在浓烟滚滚中救了努尔哈赤一命,因此努尔哈赤在建国后下令,满族人不杀狗,不戴狗皮帽子,不吃狗肉。
在各部落先民征战的时期,满族人会将机密的情报写在小块的动物皮上,然后将这块小小的皮缝在狗狗的皮下,让其将信息带到需要的地方,这种方式成为“狗信”,满语称为“indahvnmejige”。因此狗狗也是满族人不可或缺的战友,努尔哈赤常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战场通信和指挥。
(5)什么人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扩展阅读:
其它不吃狗肉的名族——
1、瑶族
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在瑶族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图腾崇拜。盘瑶、山子瑶、坳瑶崇拜盘瓠图腾,禁吃狗肉。
2、蒙古
蒙古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
3、回族
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回族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
⑹ 那个民族不吃狗肉,为什么
满族人不吃狗肉的由来
在满族诸多风俗中,有一个禁忌风俗:即满族人对犬(狗)特别敬畏。满族从前家家养犬,谁家有一头或几头身材高大、毛色漂亮、勇猛性烈的家犬,也是十分自豪、荣耀的事情。平时对犬格外善待,自家的犬不许别人随意打骂。犬死之后,如同安葬一个家人那样,带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加以掩埋。满族无论是谁,不准吃狗肉,不准戴狗皮帽子,不准铺狗皮褥子,不准以狗皮缝制衣服。
这一习俗,民间传说也是由努尔哈赤而来。由于黄犬(一说青犬等)的救助,他没有被大火烧死,但黄犬却因救他而劳累致死。努尔哈赤曾立誓:"日后我若得势,就让我的后代,世世代代供养你们,不准他们吃狗肉、戴狗皮帽子,让他们永远记住你们的恩情……"
传说终归是传说。而历史的现实,远没有这么简单。只是到了金代,由于"围猎"经济的发展,猎马、猎犬的地位空前提高,才逐渐形成了"敬犬"的风俗,并促成了对家犬的种种禁忌习俗。而努尔哈赤的传说,只不过是借重了老罕王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才使这一渐渐形成的风俗,深入千家万户,进而凝固在满族的心理素质之中,代代相传,不使其废。因而,有人认为"敬犬"之俗是满族的"图腾"的看法是不科学的,就是种种关于"黄犬"的故事(包括"黄犬救主"的故事)中,"黄犬"始终是一个有恩于满族的"恩兽"的角色,始终没有血缘上的联系。因此,对"黄犬"的敬畏形成的禁忌风俗,只属于"恩物"(动物)崇拜的范畴,而不是"图腾"崇拜。
⑺ 你知道满族人为什么不吃狗肉吗
满族在新疆是人口较少的民族,他们一些习俗也非常有趣。据说,满族人不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铺狗皮褥子,同时也不伤害喜鹊。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民间有“狗救驾”和“鹊救驾”的故事。 传说,满族的祖先努尔哈赤有一次被明朝总兵李成梁追赶,眼看追近,努尔哈赤急忙躲藏在一滩芦苇荡里,追兵难以寻找,就纵火烧芦荡,顿时,大火蔓延芦荡,追兵以为努尔哈赤被活活烧死,其实努尔哈赤只是被烟熏倒了,当火势就要蔓延到他身上时,有一只黄狗跑到水里,沾一身水,在努尔哈赤身上打滚,他身上的火被扑灭了,但黄狗却累死在他身旁。后来,当明兵前来搜索时,一群喜鹊铺天盖地落在努尔哈赤的身上,明兵以为喜鹊在叼啄尸体,努尔哈赤已死无疑了,于是撤兵回朝。
等努尔哈赤醒来时,发现身上落着喜鹊,身边躺着一条黄狗,这才明白是黄狗和喜鹊救了他。
“狗救驾”和“鹊救驾”的故事不一定真实,但对过去以狩猎为生的满族人来说,狗是左右臂,是猎取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工具。满族人出猎时以狗为向导,跟踪追捕野兽。好的猎犬,不但能寻踪报讯,还能直接捕获露野味,所以满族人对狗十分偏爱,有的地方在满族姑娘出嫁时,还有把狗作为陪嫁的习俗。
喜鹊是许多民族都喜爱的鸟类,常言说:喜鹊叫,喜来到。所以满族人对喜鹊也十分喜爱,并把喜鹊视为神鸟,从不伤害,并在自己庭院竖立长杆,备以食物,供喜鹊食用。所以,我们到满族家里作客时,不要戴狗皮帽子,不要穿狗皮大衣,以免引起他们的不高兴。
⑻ 满族人为何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
在所有少数民族当中,满族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民族,毕竟这片土地被满族统治了200多年,并且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存在。一说到满族,人们能想到很多有名的人物,比如说康熙,乾隆,慈禧等等。除了有名的人物以外,其实满族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民俗文化,比如说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
很多人之前应该没有听过满族竟然有这样的禁忌,但这是真实存在的风俗,至于为何满族人对狗格外友好,主要还得从一段历史说起。
其实这段历史距离我们应该也不算遥远,也就是发生在清朝的奠基者,后金的开国之君努尔哈赤身上。相传在一次战役中,努尔哈赤被明朝的总兵李成梁追赶,努尔哈赤为躲避追兵逃到了一片大的芦苇丛里。追兵难于找到努尔哈赤的踪迹,便放火烧起了芦苇丛。火势太大,努尔哈赤被烟熏晕了,眼看着努尔哈赤身上着火而没有反应,他身边的一条黄狗就跳入河中,把自己弄湿,然后在努尔哈赤身上打滚,以扑灭他身上的火。就此努尔哈赤躲过了一劫,但那条狗因为疲劳过度而过世。
这就是关于狗救驾的传说,努尔哈赤感念狗的忠心,由此便立下了满族人不得吃狗肉,不得戴狗皮帽子,不得铺狗皮褥子的规定。其实这是真是假我们无从考究,但是满族有这个习俗确实真的。
除却这一则传说以外,满族人还有其它的理由,也不得不对狗友好。满族人长期以狩猎为生,在狩猎的过程当中,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人们的左膀右臂。如果没有狗的帮忙,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满族人都捕捉不到猎物,所以长期下去,满族人便不再吃狗肉,这样的习俗也就流传下来了。
无论这个习俗是怎么形成的,满族人在不吃狗肉这一块应该是做得很地道的。毕竟狗是我们最忠实的朋友,平常守护我们的家园,如果还被人类吃肉,那实在是太可怜了。
不过从这个习俗中我们也得注意了,以后去满族人的家里做客,千万对狗友好一些,也不可戴着狗皮帽子过去。
⑼ 满族人真不吃狗肉吗有什么故事
满族的一些习俗也非常有趣。据说,满族人不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不铺狗皮褥子,同时也不伤害喜鹊。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民间有“狗救驾”和“鹊救驾”的故事。 传说,满族的祖先努尔哈赤有一次被明朝总兵李成梁追赶,眼看追近,努尔哈赤急忙躲藏在一滩芦苇荡里,追兵难以寻找,就纵火烧芦荡,顿时,大火蔓延芦荡,追兵以为努尔哈赤被活活烧死,其实努尔哈赤只是被烟熏倒了,当火势就要蔓延到他身上时,有一只黄狗跑到水里,沾一身水,在努尔哈赤身上打滚,他身上的火被扑灭了,但黄狗却累死在他身旁。后来,当明兵前来搜索时,一群喜鹊铺天盖地落在努尔哈赤的身上,明兵以为喜鹊在叼啄尸体,努尔哈赤已死无疑了,于是撤兵回朝。
等努尔哈赤醒来时,发现身上落着喜鹊,身边躺着一条黄狗,这才明白是黄狗和喜鹊救了他。
“狗救驾”和“鹊救驾”的故事不一定真实,但对过去以狩猎为生的满族人来说,狗是左右臂,是猎取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工具。满族人出猎时以狗为向导,跟踪追捕野兽。好的猎犬,不但能寻踪报讯,还能直接捕获露野味,所以满族人对狗十分偏爱,有的地方在满族姑娘出嫁时,还有把狗作为陪嫁的习俗。
喜鹊是许多民族都喜爱的鸟类,常言说:喜鹊叫,喜来到。所以满族人对喜鹊也十分喜爱,并把喜鹊视为神鸟,从不伤害,并在自己庭院竖立长杆,备以食物,供喜鹊食用。所以,我们到满族家里作客时,不要戴狗皮帽子,不要穿狗皮大衣,以免引起他们的不高兴。
⑽ 满族人为什么不戴狗皮帽子
满族图腾崇拜中有狗,还有一个传说。
满族有忌食狗肉的习俗。说起满族人忌食狗肉,有一个《黄犬救罕王》的传说。相传,明朝万历年间,占卜术士说,东北将出现脚踏七星的混龙。朝廷密令辽东总兵李成梁将其缉拿归案。于是差兵遣将,四处询查。一天,李总兵洗脚时,沾沾自喜地说:“我全凭脚下三个痦子走红运,做大官。”给总兵当差的小罕(努尔哈赤的小名)在一旁天真地说:“大人三颗是黑的,我脚下长的七颗是红的。”李成梁看了,果真不假,惊视小罕,心想:“这正是朝廷要缉拿的一条混龙。”他连夜造木笼囚车,准备送京请赏。
出身贫寒的总兵小妾喜兰得知此事,不忍小罕受害,夜深人静时牵出两匹骏马,并手持出城令箭,让小罕和同伴王杲逃生。小罕和王杲拼命奔逃,不料,马累死于荒野,王杲和小罕分道逃窜。王杲置靴于路,诱乱误追,待天明逼近时,王杲吊死在树上。李总兵见不是小罕,便折路再追。小罕见兵追来,急钻苇丛,明军搜寻不见,便放火烧苇。此时,跟随小罕多年的大黄狗跳进水里,水淋全身,在小罕身旁打滚,熄灭了大火,然而黄狗累死了。正当明兵前来搜查时,一群乌鸦铺天盖地落在小罕身上,追兵以为是乌鸦叼啄死尸,于是憨王得救了。满族崇敬自己的民族英雄,所以这个传说在满族中有口皆碑,演绎成禁食狗肉的理由。实际上,狗是满族狩猎中的忠实助手,满族爱狗心理是长期在狩猎中形成的。不少关内重要城镇驻防的满洲八旗,如杭州旗营、成都满城的满族,虽然离开故土几百年了,但不食狗肉的禁忌却一直谨遵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