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服装制版中用公式计算前胸宽,前肩宽和后背宽、后肩宽画出线以后没有冲肩量
我不知道你的肩宽39CM是依据什么数据得来的?按照国标数据,女子中间体 160/84 总肩宽为为 39.4CM,108 胸围要什么什么型号的衣服?可以做 175/96 型号,但这型号的肩宽是多少?国标数据为42.4CM,实际操作中,起码要 42.6cm 以上。
要是男装就更不对!男子衣服可稍宽松,108 胸围完全 可做 175/92 型号的衣服。175/92 型号肩宽是多少?按照国标数据是 45.6CM,也就是说,男装这个型号的衣服,肩宽数据最小也要45.8以上。
39CM的肩宽,只能做童装用,实用于 150/72 型号!
你说按照公式,你到那里去找到所谓的冲肩量?
还有要告诉你的就是,前胸及后背宽用什么胸围1/5或者胸围 1/6来加调整数字都是不科学的!人体胸围横切面,女人是一个接近圆形,男人是个稍微有点椭圆,也就是说,女装的胸宽档差是接近 1,而男装也就是稍大于 1。
肩宽档差国标采用数据是 1.2,你用胸围 1/5,那前胸宽档差就是1.6CM,比肩宽还大。
二十多年服装制版经验说出来的话,相不相信就随你了
笑我痴,笑笑呆,笑我傻
我喜欢着这样的自作多情
⑶ 外单童装9~10岁帽子标准尺码是多少
童装9~10岁帽子标准尺码是多少?这个要看你发育程度了,然后我认为的话还是通用的,你可以去企业店直购。
⑷ 服装制版各部位尺寸公式表,有谁知道的,麻烦告诉,谢谢!
一、袖窿来源:
袖窿与人体臂根围相吻合,形状与尺寸来源离不开人体。在服装袖窿结构与形状的研究中,一是解剖人体,观察人体臂根围截面,能直观并且详细的了解到眩骨、三角肌、胸大肌、棘上肌、前后腋窝下脂肪层等内部关系。二是用蛇型尺在人体臂根围进行精确测量,在保证不变形的情况下,拓画在纸上,这样也能清楚的观察到外型轮廓线。同时,可以准确测量臂根围度尺寸,建立起袖窿结构的基础理论。有利于在各种款式服装变化中,推导出科学合理的计算公式。
二、人体臂根围测量:
图中臂根截面形状是测量净胸围84cm的标准人体取得的。人体臂根围形状及尺寸近似整圆,直径在11.5cm左右,围度36cm,可从观察中得到,前袖山强弯曲,后袖山弱弯曲。因为前袖山由眩骨头形成,后袖山由三角肌形成。前后腋窝点成前略高、后略低的形状。
三、按人体臂根围推导公式:
A、袖窿深推导:将测量得到的臂根围形状拓画在纸上,确定前胸宽与后背宽线。将肩峰点SP打开,将前袖山弧线拉成与前胸宽所形成的11度夹角,此时按水平线测出SP点移动为3cm,将此点作为有效袖窿深点加原来的直径长度。再加肩斜角度形成的数据4.5cm,可以得出11.5+3+4.5=19为前NP点至BL线距离。代入2B/10可得到16.8cm再加2.2cm=19cm,因此BL公式可得到2B/10+2.2cm,B84cm,BL=19cm(最小BL线深)。如果弹力面料可以负紧身,前胸宽可减小至2B*/10,BL线公式可不变。
B、前胸宽,后背宽公式推导:已知:B/2-龙门宽=前胸宽+后背宽。84/2-11.5cm=30.5,30.5/2=15.25(平均分配)。按前胸后背差1cm,前胸宽等于15.25-0.5=14.75≈15cm;后背15.25+0.5=15.75≈16cm,代入1.5B/10公式,胸84cm,1.5B/10=12.6cm。距15cm相差2.4cm,可采用2.5cm计算,即1.5B/10+2.5cm。后背宽比前胸宽大1cm,可推导出公式为1.5/10B+3.5cm。将36cmAH代入HB,约毛病地0.85HB。净胸围84cm,HB-42cm,0.85HB×42=35.7cm≈36cm。内衣类可得出0.88HB,基础推算完全可得到0.85HB。
四、按不同款式服装确定BL线:
基本BL线公式推导,我们在人体上取得计算可简化为BL=2B/10+2cm。各类服装可加系数变化及放松量变化,每类服装袖窿应加深1.5-3cm,AH不小于5cm较科学。因为5cm除以2π等于0.8cm是可以看成是另一类服装变化的。小于0.8cm可以认为是同一类款式放松量在做变化。
A.紧身类、无袖类、针织类:2B/10=2=x,x=0
B.紧身适体类、唐装、旗袍类:2B/10+2+x,x=1~1.5cm
C.适体类、正装类:2B/10+2cm+x,x=2~3cm
D.较宽松类、衬衣、风衣、休闲类:2B/10+2cm+x,x=3~5cm
E.宽松类:风衣、大衣、茄克类:2B/10+2cm+x,x=6~8cm
⑸ 求服装制版基础计算公式
服装制版基础计算公式是:
在服装制版过程中,虽然各部位最终数据会因款式的不同而不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数据是常量或者是根据同一个公式计算得来的,熟记这些数据和公式将很大地提高制版的工作效率。
领子部位
男装后领窝深17度,前身肩斜18度,后身肩斜22度,撇胸6度。后身肩斜小于前身2度以上,避免因肩缝线偏后而引起袖子中线偏向。后领窝长度约为2/5颈窝周长,前领窝约为3/5颈窝周长。立领领脚前凸后凹型领脚一般在3-7度或1-2cm;领脚前凹后凸型,领前后各不超过3.5~4.5cm。翻驳领,翻领宽一般为3.5~6cm。领座宽为2.5~5cm。翻领宽与领座宽差值小于0.8cm。
袖子部位
衬衫袖窿周长约占半胸围的85%~92%。西装袖窿约占半胸围的92%~96%。薄的袖山吃势量为2~3cm,中厚的如西装,袖山吃势量为7%~12%袖窿,约在3~4.5cm之间;厚的如大衣袖吃势量为7%~12%袖窿周长,约为4~5cm。袖山高:低袖山以袖窿周长/4为基数,约12~14cm;普通袖山以袖窿周长/4为基数,约15~16cm;高袖山以袖窿周长/3为基数,约17~18cm。
肩宽
西装肩宽与衣长比例接近黄金比; 总肩宽=胸围/2-(7~8),冲肩2~2.5cm(女)2.5~3cm(男)。过肩正统为9~9.5cm,休闲式过肩约为12~13cm。)
腰围部位
裤腰省,褶的分布约1.5~2cm一个,省长为10~11cm,后片省长为7~8cm(男裤),距侧缝4~5cm处,袋宽13~14cm。
腰口线定位:基型在髋骨点上1~2cm。低腰型比基型下落2~6cm。高腰型比基型高出1~2cm。
档位:立档深:基型为0.1号+0.1h。低腰型:基型减去低腰部分约2~5cm。高腰型立档加长1~3cm。
衣长确定
马夹衣长占身高31%~32%,到腰节与臀部中间;茄克衣长占身高35%~42%,袖长放3.5~5Cm;西服衣长占身高43%~45%,袖长放2~3cm;短外套衣长占身高50%~55%,在中指间与膝盖的1/2处,袖长放7~8cm,齐虎口;中长外套衣长占身高50%~63%,在膝盖上下,袖长放7~8cm,齐虎口;长外套衣长占身高65%~70%,在膝下10~15cm处。袖长放7~8cm;休闲装衣长占身高的31%~70%。
裤子相关部位
上装口袋位置位于腰节线下7.5cm与胸宽线内2.5c平行线相交处,宽度为5cm左右,与袖口宽度基本一致。袋绊为1cm宽,长3~5cm。裤侧缝口袋,位于腰线下4cm处,袋长15cm。牛仔裤斜插口袋为8x10cm左右,麦袋为7x4cm,后口袋口为13~15cm。前裤身中缝撇势为0.5~0.7cm一个。省长为10~11cm,后片省长为7~8cm(男裤),距侧逢4~5cm处,袋宽13~14cm。裤子前浪一般位25~29cm,后浪为32~37cm,紧身前后差为7cm左右,合体为10cm左右。门襟长低于臀围4cm,长度为16~17cm。基本裤口=1/2(足跟围+10),后裤口=前裤口+3~4cm。360度群摆围修正,腰围线抬高1~1.5cm,底边加2~4cm。
其他
衬衫原形:领宽+0.5=领深;西装原形:领宽-0.5=领深。领口弧线短于领脚弧线0.5cm。后领窜高为后领宽度的1/3,一般位2.5cm。夏装为1cm左右。
标准型笼门宽与袖窿深之比接近2:3,接近黄金比:袖窿深度为胸围/6+7,无袖式紧身T恤约为17~18cm,衬衫,外套约为19~26cm。茄克宽松类不大于背长。
⑹ 自学服装手工制版,如何开始
工具/原料
直尺 铅笔 白纸 剪刀 橡皮擦 滚轮
步骤/方法
1参考国标号型女生 M码尺寸 168cm身高 84胸围 62腰围 90臀围 来确定衣服的尺寸。宽松的就在84基础上加10cm 腰围定88cm。
2
制版公式 :胸围/4 腰围/4 先确定,再确定肩线角度19度前肩线 21度后肩线。
3
确定袖隆深21 cm
4
这样大体的外轮廓就出现了。把所有关键得点连起来就成一个基本的纸样了
5
纸样加上封边,之后就可以把布剪出来,做成衣服了。
http://jingyan..com/article/8065f87fe9d23b2331249804.html
⑺ 服装制版的几条线计算公式有哪些
一般都是1/6B+定数
腰围线1/4身高-2
其他都是根据款式+经验值来判定的
每个师傅教的公式都不一样,结果差不多就是了,自己慢慢琢磨吧
⑻ 服装设计制版公式是怎么来的 我要的知道是为什么有那个公式不是公式啊公式有人回答了
首先要明确衣服是做给人穿的,所以是以人为基准。
现代服装来说,我觉得是已经上升到一门科学,这可以参考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的《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既然是科学,那么就得有理有据。
举一例:日本第八代女装原型(见下图)
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从一万个(或者更多)人身上取得这种纸样,然后以身高体型之类的分类。得到身体各个部位的数据之后计算出平均值,并且总结规律,这些规律就是所谓的公式。
目前为止看不懂的话,我们举个说人话的例子,甩个公式:前领宽=N/5-0.3=6.9cm(比例法),为什么是领围除以5再减去0.3?领围在这里是一个参照点,前领宽和领围对比,前领宽一般是领围的五分之一再少大概0.3。
也就是说,通过搜集大量人体的数据得到平均值,再用这些数据相互对比,从而得到公式。之所以有那么多种原型,是因为参照点不同。一般人都长这样,有规律可循,所以服装构成的依据不是某件衣服的数据和公式,而是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