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男人的帽子叫啥
1、脱帽,古时表示谢罪,后来表示敬意,叫 免冠。
2、丢掉乌纱帽,比喻自动辞去官职,叫 挂冠。
3、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比喻准备做官,叫 弹冠。
4、古代士以上戴冠,衣冠连称,叫 衣冠。
5、旧时妇女出嫁时戴的帽子,叫 花冠。
6、古代士大夫带的高帽,叫 峨冠。
7、古代读书人戴的帽子,叫 儒冠。
8、古代希腊人用来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优胜者的帽子,叫 桂冠。
② 古代大王戴的帽子长什么样
古代大王戴的帽子长着是什么样?很多样子。
③ 古代行医帽子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汝水》云:“昔费长房为市吏,见王壶公悬壶于市,长房从之,因而自远,同入此壶,隐沦仙路。”《壶公符》记述壶公的医道云:“其卖药口不二价,治百病皆愈。语卖药者曰:服此药必吐出某物,某日当愈。皆如其言。得钱日收数万,而随施与市道贫乏饥冻者,所留者甚少。”此记载说明壶公乃得道之人,悬一壶于市乃为普渡众生。于是,古代的中医开业时,会在门外悬挂一幅招幔——悬壶济世,说明自己医术高明,可以普济众生,而且收费合理。正是因为壶公的典故流传很广,所以又产生了一个俚语:“你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同时,后代还常用“悬壶济世”来形容医生治病救人的医德。《清明上河图》中的“赵太丞家”医药铺就在门前“悬壶”作为幌子。后来,中医医家虽然不以“悬壶”作为行医的招幌标志,但“悬壶”依然作为挂牌行医的象征代称。
与卖药者“悬壶”为幌相对应,行医者则是以“杏林”为行业标识。其来历与三国时期的董奉有关。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人,与东汉的张仲景、华佗号称“建安三神医”。《太平广记·卷十二》载有董奉的逸事:“吴先主时,有少年为奉本县长,见奉年四十余,不知其道。罢官去,后五十余年,复为他职,得经侯官,诸故吏人皆老,而奉颜貌一如往日。问言:君得道耶?吾昔见君如此,吾今已皓首,而君转少,何也?奉曰:偶然耳。”这个记载似乎说明董奉不是凡人,而是一个得道成仙之人,所以才能青春永驻。《太平广记·卷十二里》还记载了董奉的医案:“杜燮为交州刺史,得毒病死,死已三日,奉时在彼,乃往,与药三丸,纳在口中,以水灌之,使人捧举其头,摇而消之,须臾,手足似动,颜色渐还,半日乃能坐起,后四日乃能语。”至于董奉为人治病的费用,《太平御览·卷六百六十四》云:“奉居山不种田,为人治病亦不取钱。愈使栽五株杏,数年计得十万余株。”这就是“杏林”一词的来源。于是,药店门前常挂有“杏林春色”的招幌,以示此处有着能妙手回春的草药和医者,而对于医术高明者,病人也常常会奉送上“杏林高手”的锦旗以示敬意。
④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什么
古代皇帝的帽子:冕旒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古代头部服饰的介绍
1、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样式和用途与后世所谓的帽子不同。据说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宽,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在头发上。由此可见,上古的冠并不像后世的帽子那样把头全部盖住。
2、冕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于首位”。
3、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据说就是没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
⑤ 汉代人带什么帽子
今天来说说男人,说说男人头上的东西——帽子。实际上,在秦汉时期,帽子也最入“衣”之列,管叫“头衣”,或者“元服”。所谓“元者,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 古人对冠颇讲究,如衣一样,等级明显,也是一种地位和身份的标志。冠的别名“冕”,就是大夫以上人所戴的帽子,一度是皇帝的专用帽,所以才有了“加冕”一说。老百姓一般是不能配戴帽子的,没有地位的男人只能如女人一样,戴巾帻(zé)。帻,古代的头巾,冠的代用品,“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这里根据《中国服饰画史》一书,一一列出汉代男人所戴的不同款式、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帽子,让大家开个眼界,“学习”一下。记熟了,再看秦汉时期影视作品时心中就有谱,如果导演、服饰顾问弄出“张冠李戴”的笑话,你轻易就能辨识出来啦——爵弁赤黑色布做的帽子,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弁冕是冠的总称。 十二旒帝王才能戴的帽子。所谓旒就是悬挂的珠玉串饰,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戴的帽子称为冕,冕之前后有旒。以旒之数目的不同来分别。帝王旒最多,为12;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士3。即《礼记·礼器》所云,“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汉制皇帝十二旒,白玉为珠。垂旒一表明等级,显示尊严;二遮当视线,令戴冠者目不斜视,表示不偏听偏信。 长冠又叫斋冠,其重要性仅次于冕冠,因为为刘邦亲自创造,又称刘氏冠。高七寸,宽三寸,一般以竹皮做骨架。为 祭祀宗庙时所戴的帽子,属于礼冠。委貌冠为“委曲有貌”之意,又名玄冠,以黑色的丝织特制成,与皮弁同制,上小下大,为大臣(卿大夫)上朝戴的帽子。建华冠乐人参加祭祀天地活动时所戴的帽子,上较大,下较小“以铁为柱卷,贯大铜珠九枚”,好像当年妇女用的一种盛丝的笼子。方山冠汉代祭祀天地时,宦官所戴的帽子,形制似进贤冠,以五彩彀为之。巧士冠皇帝侍者、宦官戴的礼帽,也是太监专用帽子。通天冠皇帝专用帽子,其他人不能戴,为皇帝上朝时的礼冠。始于秦,终于明,期间只有元代皇帝不用。 远游冠诸侯、官员外出游玩时戴的帽子,好比现在的休闲帽。形似通天冠。高山冠又名侧注冠,本为齐国国君之冠,汉时为中外来使者、客人拜见帝王时专用帽子进贤冠又名缁布冠,文官、读书人所戴的帽子,表明身份等级法冠本为楚王之冠,“秦灭楚,获其君冠,赐御史”。后来为秦御史及汉使者、执法者所戴的帽子。术氏冠即鹬冠,掌管天文的官员所戴的帽子武冠又名鹖冠、赵惠文冠,武弁大冠,为武将所戴的帽子。以金属做成,厚重、坚固,可以防兵器的砍击樊哙冠前殿司马、卫士所戴的帽子,也以金属做成,因此冠最早由汉时大将樊哙所戴,故名。樊哙鸿门宴时听说项羽意杀刘邦,就是戴着这种帽子,持铁盾闯入项羽军帐中的,立汉王一侧盯着项羽,最终使项羽放弃加害刘邦的计谋。却敌冠卫士所戴的帽子,制似进贤冠。前向四寸,后高三寸。 却非冠守卫宫殿的侍卫所戴的帽子,“戴之执事,以防伺非。制似长冠,下促。 从上面列出的一顶顶帽子来看,汉代的帽子是不能乱戴的,规制很多。刘 邦定下的规矩是,皇帝平常上朝要戴朝天冠,诸侯戴委貌冠,文官戴进贤冠,谒者、仆射戴高山戴,五官左右虎贲、五官中郎将、羽林左右监、虎贲武骑戴武冠,卫士戴却敌冠······看一看,如里你生活在汉朝,戴的应该是哪顶帽子?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三顶不适合你,一顶是通天冠,另一顶是十二旒,还有巧士冠。前两顶可能每个人都想选,但只有一人能戴,选了也戴不上;第三顶与前两顶相反,可能每个人都不想选,选了也不戴,也没有一人能戴——现在太监绝种啦,弄“巧”成拙不得。
⑥ 那些古代官员头上的帽子,都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列位,欢迎来到照理读史。
最近有一些中小学校开学了,尤其是小学生家长实际上是很担心的,你说小学开学之后,小孩子们活泼,经常性跟同伴们打闹玩耍,接触人是很多的。
咱们知道疫情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人和人之间要有充分的社交距离,能离个一米远、两米远是最好的。
有一个小学很有意思,人家校方号召家长给每个孩子做了一顶特殊的帽子,这个帽子长了两根长长的耳朵。
小朋友们互相交往的时候,由于帽子耳朵很长就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就训练了小朋友知道什么叫社交距离,离你的同伴远一点,减少病毒的传播机会。
时间长了之后,大家觉得翅膀短短的不是太好看,能不能给它变长一点呢?咱们知道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古代也是这样。
随着时代的变化,到了大宋朝慢慢的发展出了一种审美,就是说帽子两边的翅膀,越长越细越挺阔越美。
因此有很多人在做帽子的时候不光拿布巾了,还要用各种竹子、木头来做帽子的两个翅膀,所以才慢慢演化出来了大宋的官帽,这跟赵匡胤还真是没什么关系。
⑦ 中国古代官的帽子 唐朝的多讲一些,最好有图片,重量,大小...... 好的有200悬赏 急!
别的朝代的真不清楚,唐代的可以说一下名称。至于图片,网络一下名称就能出来了。
1. 武弁,即笼冠。天子加金附蝉、下巾帻;侍中、中书令加貂蝉。诸武官府卫领军九品以上戴用。
2. 弁服,以鹿皮制成,天子12琪(琪即白玉珠),玉簪导;皇太子9琪,犀簪导。文官九品公事所服,通用乌纱制成,一品9琪、二品8琪、二品7琪、四品6琪、五品5琪及犀簪导,六品以下去琪,至玄宗时废而不用。
3. 翼善冠是唐太宗制作的一种冠式,形似幞头。以转角相交于上,开元十七年便废而下用。
4. 远游冠,3梁,金附蝉9首,犀簪导,其余同通天冠。皇太子、亲王戴用。宗室封王者用时去附蝉。天子杂服有时也戴,为5梁。
5. 进贤冠,为文官的冠式,戴时加于黑介帧上。三品以上3梁,五品以上2梁,九品以上1粱。
6. 法冠,是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的冠式,又名獬豸冠。其冠制与进贤冠大致相同,上加两颗真珠,作一角或二角形。
这是我从《中国古代服饰》作者王明泽,看到的,里边还有其他朝代的介绍,不过都是文字描述。网上可以下到。
《中国古代服饰史》周锡保,这本也不错。
《中国服饰史教程》孙世圃,这本里边有小图,不过也不是都有。
⑧ 古代官员帽子上的青铜器叫啥,目前值多少钱了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冕弁(冕和弁。均为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冕版(冕顶之板);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与服饰);冕冠(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之礼帽)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黑色,里朱色。冕顶有长方板,称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冕加在发髻上,要横插一长笄(簪),以别住冕。笄的两端绕颔下系一小丝带,谓之紘;又各用一条名叫枕的丝绳挂下一个绵丸,谓之纩,纩下端饰玉,谓之珎。因两珎正当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纩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後各有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历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诱注:「冕,王者冠也。」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⑨ 中国古代帽饰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古代“头衣”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弁等。《说文解字》未收“帽”这个字,可见帽是出现于东汉以后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有时和其他“头衣”外形相近,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界限,但一般说来,帽子是圆顶形的,能覆盖整个头部,且易戴易脱,为人们日常所戴。
我国戴帽子的历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都是戴帽子的,并且是皮帽子。只是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级制度的出现,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转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转而成了小孩的专用品。到晋代已经要求不是那样很严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实际上在三国时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宁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场合是不允许戴帽子的,而要按规定戴冠和帻等。
有趣的是,在汉族已不是很讲究的时候,作为习惯于戴帽子的少数民族,一面推行汉化制度,一面却严格要求不得戴帽子,还有人为此丢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见城里妇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袄的,就责备留守的任城王元澄,问他为何不管,元澄辩解说,戴帽子穿小袄的只是少数。孝文帝很生气,质问他:“你是否觉得全城人都应该戴帽子穿小袄呢?”结果将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员全罢免了,演出了我国历史上为帽子而丢官的一幕,可见戴不戴帽子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此事在《魏书》《北史》上都有记载。而据《宋书。礼志》记载,当时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渐以帽子为常服,这对推行汉化的北魏不啻是一个讽刺。由于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后,士大夫阶级也逐渐戴起了帽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后,由于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为人们日常普遍的一种服饰,并且和现代的帽子一样,容易脱掉。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现在一样,喜欢赶时髦,后周时独孤信打猎时帽子稍微斜了点,结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学他将帽子斜戴上,以为时髦。隋文帝杨坚未当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长有一肉瘤,怕人看见,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为时尚。帽子的类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突孙帽、大帽子、白纱帽、乌纱帽、皂帽等;唐宋时代有席帽、浑脱帽、毡帽、压耳帽、风帽、妇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结草帽、遮阳大帽、圆帽、鹅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毡帽、小帽、卷檐毡帽、皮帽、狗头帽、凉帽等等。它们因材质、形状等的不同,而分别具有防风、遮阳、保暖、美饰等功用。这其中最负盛名的乃是乌纱帽。
乌纱帽,顾名思义就是用黑色的纱制作的帽子。它不是严格的一类帽子,而是将凡是用乌纱制作的帽子都可称为乌纱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纱帽。宫官和官宦有戴乌纱帽的。隋唐时乌纱帽成为朝中官员的一般顶戴。到宋代,四脚幞头兴起,原来式样的乌纱帽逐渐废止,但由于幞头亦多用乌纱制作,故仍将幞头称为乌纱帽。宋代乌纱帽多为展脚,即帽翅平展,据说这样可以防止大臣们在朝上窃窃私语。在明代,官员戴的乌纱帽的定制是前低后高呈台阶形,两翅为牛舌形,宽寸余,长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样式者。由于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乌纱帽,故后世将乌纱帽作为官帽的代称。后世在舞台上出现的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就是明代的式样。乌纱帽到清代即废止了。
⑩ 中国古代戴帽有什么讲究,古代皇帝帽子到底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代对戴帽十分重视。帽子在古代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装饰品,大多时候是用来显示身份、地位、修养,甚至学识的。所以不同的身份所带的帽子是不同的。
“冠”的本义是指帽子。古人把戴帽子看作十分郑重的事,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二十岁左右开始正式戴帽子,表示已经成人。
帝王的冠冕是拥有最高权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叫做冕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寻常人是不能佩戴的,否则就是杀头灭族的重罪,这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只有皇帝一个人才可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