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官帽与唐朝官帽的区别
区别:两边的耳朵加长,上部由方变园了,也叫乌纱帽。
唐、宋、明的官帽基本变化不大,唐朝的服饰影响了多个朝代。
唐朝的帽子高度下降,发簪的样式像两个耳朵,样子摆脱了夸张。
宋代帽子的高度又降了些,两边的耳朵加长了。据说长翅帽的发明人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他坐上龙椅后很不放心当年一起闯天下的同僚。尤其讨厌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头接耳,评论朝政。一天,赵匡胤上早朝,在听取某个大臣奏章时,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很不礼貌。赵匡胤心里有点恼火,但不露声色。退朝后,他想出个办法,传旨属官在幞头纱帽后面分别加上长翅。长翅用铁片、竹篾做骨架。一顶帽子两边铁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来越长)。这种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场正式活动时须戴上,一般场合是不戴的。因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极不方便。官员只能面对面交谈,要并排坐着谈就困难了。从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难排列在一起交头接耳,影响朝堂严肃性了。
元代的官帽更像一个草帽,只是顶端高度增加了。蒙古人的统治,使得帽子的变化也没有传承性。
明代又恢复了汉人的统治,使得官帽大体继承了宋代的样式只是有些小的变化:上部由方变园了,也叫乌纱帽。到了清朝又变成了和元代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只是加了帽檐,帽子上也有了顶戴花翎。元代和清代没有发簪的位置了,是因为男人不再束发。
2. 唐代男人的帽子为什么要做成屁股或者囊形的
首先说唐代男人的帽子学名叫做浮头,是唐代男子非常常见的一种头饰,也可以说是装饰品。因为浮头是青黑色,所以也被称为乌纱,有时候也叫做乌纱帽,浮头是中国唐代时期男子非常普遍的服饰。
所以说,做成屁股这种形状,第一是为了使用时能够包裹住自己的头发,容得下自己的发髻。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古代认为这个样子是比较好看的,所以说做成了那样的形状。
3. 唐代文人戴的帽子是什么样的
这样子的
4. 古代的帽子和现代帽子样子
官帽,是中国、朝鲜、东宁、越南、琉球古代的一种帽子,属乌纱帽的一种,最开始是由展脚幞头演变而成。宋元时代,“乌纱帽”一名泛指以乌纱制成的帽子,即乌帽,尚未成为官帽的专称,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更变成专指官帽,并演变成了官员职位的代名词。
[1]得官者,戴乌纱,失官者,被称之谓“丢乌纱帽”。[2]其内型用铁丝编织而成,成为硬壳,后部高而隆起,内衬黑纱,外涂缯纱(缯是一种丝织品),涂黑漆,外型多为圆头,前有一折,并饰以玉胜(以示明洁)。
明代官帽外形与唐代初期的幞头,小有近似之处,官乌纱帽由幞头帽子外施纱涂漆,翅有平翅、朝天翅、圆翅等。是用铁铜丝编成帽的框,然后再用乌纱覆外。圆顶,分上下二阶,左右各插一个帽翅。官帽的别称乌纱帽常被人喻为官位的代称。乌纱帽在明代的官服系列中,被列为常服。朝廷官吏,不分文武品位高低,一律准可通服。
戴乌纱帽的常服,多与补服相配。洪武三年(公元1370 年),明政府定制:凡官员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作为官服。在团领衫外束腰带,亦作为公服使用。[3]同时又规定,凡是年老退休的官员,以及侍奉父母辞闲之官,允许继续戴乌纱帽,而因事罢官者,则服饰与百姓一样,不允许再戴乌纱帽。
[4]明初乌纱帽尚未高耸,而至中叶,则风气大变。如正德时兵部尚书王敞,“纱帽作高顶,靴作高底,舆用高杠,人呼为‘三高先生’。
5.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什么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作幞头。幞头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幞头最初是古代男子用来裹发的四脚头巾,也就是折上巾,折裹头部时,每个人的折叠技巧不一,所以折好的幞头形状各异。隋朝时,礼部尚书牛弘上书朝廷,建议在幞头内设置骨架,罩在头上,以利于折出造型一致的幞头,后来发展成有骨架的乌纱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时喜欢佩戴幞头。很快,人们开始效仿皇帝,幞头也成为唐朝最常见的“帽子”。幞头的种类也有很多,如唐朝期的软脚幞头;唐中后期的硬脚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