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作幞头。幞头是中国古代,特别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幞头最初是古代男子用来裹发的四脚头巾,也就是折上巾,折裹头部时,每个人的折叠技巧不一,所以折好的幞头形状各异。隋朝时,礼部尚书牛弘上书朝廷,建议在幞头内设置骨架,罩在头上,以利于折出造型一致的幞头,后来发展成有骨架的乌纱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时喜欢佩戴幞头。很快,人们开始效仿皇帝,幞头也成为唐朝最常见的“帽子”。幞头的种类也有很多,如唐朝期的软脚幞头;唐中后期的硬脚幞头。
㈡ 古人的“帽子”有多重要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男人在二十岁的时候,会举行冠礼,既然名为冠礼,这仪式主要内容就是父亲或是族中长辈给他戴上一顶帽子。举行冠礼,意味着这个人已经成人了,可以负起家庭、宗族和国家责任了。要是一个人下定决心在任何场合都不戴帽子,那就意味着他要自绝于社会了。东汉的袁闳,见朝政昏暗,就“散发绝世,欲投迹山林”,唐朝的李白发牢骚,也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而且,这帽子也不是随便戴戴就行,庶民有庶民的戴法 (平民戴不起帽子,以黑巾裹头,所以庶民就叫“黔首”),官员有官员的戴法,在什么场合什么人戴什么帽子,被国家以近乎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一旦违背,后果难以预计,轻则受顿训斥,重点罢官免职,再重点要是被扣上藐视朝廷的罪名,那就更恐怖了
大略来说,唐朝官员的衣服分为常服、公服、朝服和祭服,在不同的场合穿着。每种服色也有相应的帽子。闲居所穿常服,帽子为平巾帻,日常办公或是一般觐见皇帝所穿公服,帽子为弁冠,也就是俗称的乌纱帽;重要典礼所穿为朝服,帽子为进贤冠(王爷为远游冠,御史大夫、中丞、御史为法冠,近臣为高山冠);重大祭祀场合所穿为祭服,帽子为冕冠.
在古代,大臣们上朝或是有重大典礼的时候,都要穿着公服。贞观年间,徐茂公是三品官,理应带七琪之弁冠。可是,他居然不戴帽子,反而身后的大臣,一位戴着弁冠,一位戴着通天冠,看到这样的穿着,真不知道这是什么场合了。
㈢ 李白敏锐之力星元皮肤帽子时尚潮男带字母的同款在哪买
去淘宝上面有
㈣ 青莲居士李白,爱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啊
李白时代的服装的一般特点
唐朝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沿袭着以往各个朝代的风俗的基础上,也有着不同的创新和发展。唐朝前期的思想控制相对与唐朝而言是较为严格的。唐朝时期在较为松散的思想氛围中,渐渐放弃了正统庄严的服饰,走向了与下层百姓更为融合和亲切的服饰系统。在唐朝的统治阶级的倡导下,李白所处的这一时期的服饰基本以常服为主,除非是非常正式的场合如祭祀等等,不再穿戴非常正式的冕服和冕冠等服饰。常服是相对冠服而言的,冠服即指上文提到的诸如冕服和冕冠之类的服饰。总的来说,古代男子的服制大体上就分为常服和冠服这样两类。“隋唐五代的冠服主要是继承了经北魏改革以后的汉式服装,与汉代的冠服衣裳已有所区别;而常服则主要是北齐、北周改革后的圆领缺骻袍。” 可见就唐时的男子常服而言,主要的流行款式还是较为统一的,以圆领缺骻袍居多。隋唐五代的常服较为简易实用。男服为幞头、圆领缺骻袍(系腰带)和靴履;女服为裙、衫、帔。在唐人张文成著名的《游仙窟》小说中,可以看出唐人装束的这种特点。男主人公与崔十娘就寝之前,十娘唤侍女“与少府(即男主人公——引者)脱靴履,叠袍衣,隔幞头,挂腰带。然后自与十娘施绫帔,解罗裙,脱红衫,去绿袜。” 寥寥数语,将这一时期男女穿着风俗的主要特点表露无遗。
华梅的《服饰与中国文化》中也这样介绍道;
“从隋唐时起,服饰制度越来越完备,加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交流活跃、民风奢华,因而服式、服色上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可喜局面。就男装来说,服式相对女装较为单一,但服色上却被赋予很多讲究。男服中最盛行的是圆领袍衫。圆领袍衫亦称团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式,当为常服。从大量唐代遗存画迹来观察,圆领袍衫明显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整体各部位变化不大,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襟处有缘边。文官衣略长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多随时尚而变异,也有加襕、褾的,其中一些款式延至宋、明。服色上有严格规定,据《唐音癸签》记载:‘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这与前几代只是祭服规定服式服色之说有所不同。”
唐代的人们一般首服幞头,是一种包头的巾帛,这是当时的一种风俗。“一般叙幞头的来源,多引唐人杂说及《新、旧唐书》《车服志》、《舆服志》,认为创始于北周。其实结合壁画和墓俑图像分析,若指广义‘包头巾子’或平帽子而言,商代早已使用,如今还留下许多种不同形象可供比价印证。东汉时期就已经普遍流行这种装束,至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几乎成为男子的主要服饰。到北周武帝时,将这种幅巾做了加工修改,裁出脚,后幞发,故俗称之幞头。” 《隋书•礼仪志》云:
巾,案《方言》云:“巾,赵、魏间通谓承露。”《郭林宗传》曰:“林宗尝行遇雨,巾沾角折。”又袁绍战败,幅巾渡河。此则野人及军旅服也。制有二等。令高人道士所着,是林宗折角;庶人农夫常服,是袁绍幅巾。故事,用全幅皂而后幞发,俗人谓之幞头。自周武帝裁为四脚,今通于贵贱矣”。《戏赠郑溧阳》:“漉酒用葛巾”中提到的“葛巾”用的是陶渊明的典故,倨《宋书•陶潜传》载,郡守访陶潜,逢其酒热,郡守取陶潜头上的葛巾滤酒,用毕又戴在他的头上。陶潜亦不以为意。这里写陶潜嗜酒忘情。也证明了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行情况。李白借陶潜的崇尚自适的情怀来喻郑晏,表达了对他的生活情趣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怀。
幞头,是唐朝这一时期男子最为普遍的首服。初期以一幅罗帕裹在头上,样式较为低矮。后在幞头之下另加巾子,以桐木、丝葛、藤草、皮革等制成,犹如一个假发套髻,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中唐以后,逐渐形成了定型帽子。名称多依其演变式样而定,贞观时顶上低平称“平头小样”,高宗和武则天时加高顶部并分成两瓣,称“武家诸王样”,玄宗时顶部圆大,俯向前额称“开元内样”,皆为柔软纱罗,临时缠裹。幞头两脚,最初似带子,自然垂下,至颈或过肩。后渐渐变短,弯曲朝上插入脑后结内,都属于软脚幞头。中唐以后的幞头之脚,或圆或阔,犹如硬翅而且微微上翘,中间似有丝弦,使之富有弹性,谓之硬脚。 李白在《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达曙歌吹日晚乘醉…访崔四侍御》中写到:“忽忆绣衣人,乘船往石头。草裹乌纱巾,倒被紫绮裘。”其中的乌纱巾便是幞头的一种。
唐代男子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衫,下配乌皮六合靴。这一身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是汉族与北方民族相融合而产生的一套服饰。 这一时期汉族与北方民族的交流在李白的诗中也有所体现,有多处写道了关于胡人的情况。如《幽州胡马客歌》:“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诗人对北方少数民族骑兵作了生动刻画。
隋唐五代男服中的鞋类,最重要的是靴。靴与幞头、圆领缺骻袍相配,构成了这一时期男服的最常见的形式。此时已经有了表示鞋子大小的“鞋号”。据记载,薛昭纬为人糊涂、气貌浑浊,但又生性滑稽。在没有登第前,他到鞋店买鞋,店主问:“秀才脚第几?” 薛昭纬调侃说:“与昭纬作脚来,未曾与立行第也。” 所谓”脚第几”,犹现在问“穿多大号鞋”,可知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随着鞋子种类的增加和制鞋工艺的复杂化,制鞋已从家庭内部走向了社会。
靴在我国起源甚早,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已出现了短靴型的陶器,商周时代的考古遗址中,也曾发现过靴或与靴有关的文物。但是由于靴的最大特点是便于骑乘,在农业地区服用较少,所以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一直被当作最典型的胡服。 进入隋唐以后,乌皮六合靴与折上巾(幞头)一起,成为“贵贱通用”的服装。
靴多为皮革制作,隋唐人穿的靴一般是用六块皮革缝缀而成,看上去有六条缝,所以称作“六合靴”或“六缝靴”。一般来说,北朝的靴可能要靿较长,所以朝廷特别规定不许着靴入殿省。唐太宗时(公元626-649年)马周建议缩短靴靿,并加靴毡,于是作为胡服的靴子就堂皇的进入了庙堂之上。 李白在写作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时,就有让宦官高力士为其脱靴的故事。显然那时穿靴入宫已经习以为常了。 “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对酒》)的描绘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唐时还有女子穿靴的习俗。
李白的一生除了有十年长安这段官宦生涯,其余的时间都处于漫游或归隐的状态中,属于“士”这一阶层。“士”是古代贵族的最低一级,李白属于贵族,但是处于最底层的阶级层面。这一身份特点和李白的身世有关。“据最早的文献(唐李阳冰《草堂集序》和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李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西凉国的创建人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在隋唐末年,李白的祖先因罪或其他原因流亡到西域的碎叶,隐姓易名,流寓了五世,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白的父亲才携家族重新返回内地,定居于西蜀绵州的昌隆(今四川江油),同时恢复李姓。唐朝皇帝也是李暠的后裔,所以李白长大以后在社交中常常和唐宗室子弟联宗,以从兄弟、叔侄或祖孙相称谓。” 然而由于当时能证明李白是贵族的资料缺乏,所以李白的身份只能定位为“士”。“士”在后来的演变中也成为了学子的代名词。“士”这一阶层在当时的唐朝由于科举制度的实施而趋于人数众多,不受上层社会的重视,“士”阶层实与平民阶层十分相近。人们对李白有这样一个称呼:“布衣李白”,布衣在唐朝更为经常性的含义即是称那些没有入仕的知识分子。通过这个称呼我们可以了解到诗人生活与底层劳动人民的紧密联系,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测李白平时的服饰应与唐朝一般的男子相似,即通常所穿的是唐时的常服。
㈤ 为什么古代的人都喜欢戴帽子
帽子的基本功能是在冬天的时候防寒保暖、夏天的时候遮阳挡雨。
《后汉书?舆服志》一语道破发明人类发明帽子的最本原初衷:“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即原始人在刀耕火种时代,就把兽皮、树叶盖在头上作为帽子使用了。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文明的发展,帽子除了保护头部的功能外,还成了装饰打扮、区分身份的一种道具。
古时幼儿的头发都扎成两个小髻,像一对牛角似的,称总角,不戴帽子。等成年了,就举行冠礼,由父亲或是族中长辈给他戴上一顶帽子,即《礼记?曲礼》上所记的:“男子二十冠而字”,这意味着该小伙子可以负起家庭、宗族和国家责任了。《六艺纲目》因此称:“冠礼,人伦之所重者也。”柳宗元也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
不过,帽子最初不叫帽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没有“帽”字,帽子之称,那是东汉以后的事。东汉以前,把戴在头上的东西统称为“头衣”,其中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弁等。
举行弱冠礼的冠,其实和帽子还是有区别的。冠,只是一道狭窄的冠梁,单单遮住头顶的一部分,帽子呢,则罩着整个头部。
普通人家的子弟,举行弱冠礼是一种仪式,其实,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是不能随便戴冠的。平时,只有贵族士大夫才有资格戴冠,而且这冠还分不同式样、不同功能:觐见皇帝的冠称为弁冠,即官帽。参加重要典礼的冠称进贤冠,进贤寇中,如果是王爷所戴,称远游冠;御史大夫、中丞、御史所戴,称法冠;重臣所戴,则称高山冠。如果是在重大祭祀场合所戴,称冕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因为古代士大夫比较清闲,精力都投入到礼仪上,不但每一个朝代的冠式、冠制与前代相比都有不同。而且,在缝制冠帽过程中,一个钮扣、一条布条、几道针线脚的走向有稍稍改变,都会被视同一个不同的款式,冠以不同的名称,应用于不同的场合。作为现代人,如果不是专业研究古代服饰的,实在没有必要在对这些细节关注过多。
与贵族士大夫相对,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的贫贱之人不准胡乱戴冠的。实际上,渔樵农耕等等劳动人民酷暑天在野外劳作,就算你让他们佩冠戴帽,他们也不肯干,最多就用一块黑巾包裹着头,所以这些人就被统称为“黔首”。
“黔首”们没有冠戴,而用毛巾裹头,是不让头发散落——古代认为头发是父母赐予的精血,轻易是不肯剪掉、或剃掉的,在中国古代,剃头主要盛行于清朝,但那也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血腥政策才推行起来的。在清朝以前,一个人如果以“披头散发”的面目示人,要么是要显示自己的倨傲、无礼,要么就是要表示自己自甘堕落,不愿当世为人。
历史上的大贤人、大圣人周公听说有贤士来了,“吐哺握发”出来相见,那是吃着的东西来不及吞咽、就先吐了出来,正在洗濯头发来不及戴冠,就用手紧紧握着,不能让头发散落失礼于客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谢安和谢万兄弟去拜访王导的儿子、时任吴郡太守的王恬,王恬披头散发出来相见,神色冷淡、语气生硬,那是根本没把谢氏兄弟放在眼里。气得谢万大骂王恬不是东西。
而宋朝名将狄青和岳飞都曾披散着头发上在战场,那也是对敌人的一种蔑视、仇视。
至于唐朝的李白曾发牢骚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那就是纯粹的愤世嫉俗的极端表现了。
㈥ 李白戴的帽子是什么帽
李白 唐朝帽子叫 “幞头”,
㈦ 李白在唐代经常佩带什么头饰谢谢大家
我们现在经常可以在电视剧中看到古代人们穿着雍容华丽的服装,戴着美轮美奂的头饰,并且从历史书籍和画作中看到女子的衣食住行。这亮丽的一幕使我们不禁感慨古代手工技术的发达。
那么古代人的发饰佩戴是否有要求呢?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状况影响发饰佩戴的精美复杂程度。并且不同身份的人有着不同的衣服发饰款式。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
我们在现在特别火爆的如懿传,这部电视里就可以看到,她们的身份地位不一样,所戴的头饰都不同。每个品阶的都有自己相应的风格和相应的饰品来佩戴,我们的朝代是有严格的阶级性的,为了彰显身份,区别地位,服饰、发饰有着严格的规定,各朝各代的官员,官阶不同所穿的服饰不一样,头上的顶戴戴花也不同,胸前的图案也不一样,其实这也是当时人们的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皇宫里的皇后在佩戴首饰和头饰的时候,是不可以随便佩戴的,他们都是有严格的规矩和宫中所制定的制度,都是按照这些规定来穿戴。皇后的穿着要显得高贵典雅,同时她佩戴的首饰都是属于黄金或者珠宝这些比较多,而且个头越大越好,这样才能彰显她的气质以及地位,后宫的女子品阶不一样过个比一样。
㈧ 怎么用卡纸做一顶唐朝的帽子就像李白戴的那种。
这个可以去汉服制作研习吧看看
㈨ 王者荣耀李白为什么戴红帽子
因为好看。喜欢玩手游的小伙伴现在都在玩王者荣耀,操作简单容易上手,可玩性很强,并且随时随地都可以玩,画面做的也不错,技能特效也很唯美,手机就能集结好友开启团战模式,享受竞技带来的乐趣。S4赛季是电竞新时代,4大联赛联手打造最强手游电竞盛事,TGA大奖赛,王者城市赛等等
㈩ 古代贵族男子戴的帽子又被称为什么
贵族戴冠、弁、冕。
冠: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标志,是贵族男子的常服。该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礼的。有人为了合乎礼,甚至献出生命。《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卫国内乱,子路用以系冠的缨被人砍断,他放下武器结缨,并说:“君子死,冠不免。”结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谢罪之说,摘去冠,表示自己有过错,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贵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李白《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与童子对举,则冠强调的是成年人。《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词,则指刚刚进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冠圈的两旁有丝绳,用来在下巴上打结,将冠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就是缨。戴冠前要将头发盘在头顶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写作縰,是一块黑色的帛)把发髻包住,然后再戴冠。戴上冠后,还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汉代以后叫簪)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发髻。后来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头发的叫发髻。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发笄尖的一端分作两股,形状像叉子,叫做钗。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制作,由几块拼接而成,样子类似现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红中带黑的弁,因其颜色与雀头相似而得名,其样子大致与皮弁差不多。
冕: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词是皇帝的代称。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