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工作环境中,空气中含氧量只要达到一定的浓度 ,高低无所谓,可以说越高越好是
在工作环境中,
空气中含氧量只要达到一定的浓度 ,
不是高低无所谓越高越好是,
因为氧浓度超过23.5%属于富氧环境火灾危险性急剧上升。
⑵ 依据国标可以判断气体含氧量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菜园摆着一颗大石头,宽度大约有四十公分,高度有十公分。到菜园的人,不小心就会踢到那一颗大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儿子问:“爸爸,那颗讨厌的石头,为什么不把它挖走?”
爸爸这么回答:“你说那颗石头喔?从你爷爷时代,就一直放到现在了,它的体积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到什么时候,没事无聊挖石头,不如走路小心一点,还可以训练你的反应能力。”过了几年,这颗大石头留到下一代,当时的儿子娶了媳妇,当了爸爸。
有一天媳妇气愤地说:“爸爸,菜园那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请人搬走好了。”
爸爸回答说:“算了吧!那颗大石头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话在我小时候就搬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啊?”
媳妇心底非常不是滋味,那颗大石头不知道让她跌倒多少次了。
有一天早上,媳妇带着锄头和一桶水,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
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
媳妇早有心理准备,可能要挖一天吧,谁都没想到几分钟就把石头挖起来,看看大小,这颗石头没有想像的那么大,都是被那个巨大的外表蒙骗了。
提示:你抱着下坡的想法爬山,便无从爬上山去。如果你的世界沉闷而无望,那是因为你自己沉闷无望。改变你的世界,必先改变你自己的心态。
⑶ 含氧量太高对人体好吗
高浓度的含氧量,对部分生物来说是致命的,但是对于某些生物却非常有利,尤其是昆虫,因为昆虫不用肺呼吸,在含氧量低时只能缩小体型来保证氧气供应。
一旦含氧量增高,昆虫的呼吸系统就可以支持更大的体型,或许皮皮虾也能长到两米长;而且昆虫的外骨骼结构,在对抗哺乳动物时有着天生的优势,最终昆虫的体型会越来越大,直到超过哺乳动物。
而且高浓度的氧气,能大大加快人的新陈代谢功能,总体上会趋向于降低人类的平均寿命,所以,氧气浓度还是保持在适当的水平比较好。
含氧量对人体的影响大致如下:(1)低于10%,几乎困难,意识丧失,几分钟就能致命;(2)10%~15%,呼吸急促,嘴唇发紫;(3)15%~19%,头晕发困,工作效率大大降低;(4)19%~24%,正常范围;(5)24%~30%,富氧浓度,人体生存最佳氧气浓度,精神表现旺盛;(6)30%~50%,高氧浓度,人体可以慢慢适应,但是难以预测是否会导致其他病变;(7)50%~90%,短时间内人体不适,长时间可致命;(8)大于90%,几分钟可致命,只有特殊场合才用如此高的浓度给人呼吸,比如抢救重伤病人
⑷ 血液中含氧量正常值多少
一般情况下血液含氧量有两个指标,第一个指标,动脉血氧分压,就是指物理溶解在血液中的氧气所产生的压力,正常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是95-100mmHg。
血液是流动在人的血管和心脏中的一种红色不透明的粘稠液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一升血浆中含有900—910克的水,65—85克的蛋白质和20克的低分子物质,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有机化合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
(4)含羊量超过多少可以打羊衫扩展阅读: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衰老的红细胞虽无形态上的特殊,但其机能活动和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如酶活性降低,血红蛋白变性,细胞膜脆性增大,以及表面电荷改变等,因而细胞与氧结合的能力降低且容易破碎。
衰老的红细胞多在脾、骨髓和肝等处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由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数的相对恒定。
⑸ 当空气中含氧量低于多少就不会燃烧
可燃物质在没有空气或空气中的含氧量低于14%的条件下是不能燃烧的。所谓窒息法,就是隔断燃烧物的空气供给。
应用:窒息灭火法是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区或用不燃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的灭火方法。具体方法是:
1、用沙土、水泥、湿麻袋、湿棉被等不燃或难燃物质覆盖燃烧物;
2、喷洒雾状水、干粉、泡沫等灭火剂覆盖燃烧物;
3、用水蒸气或氮气、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灌注发生火灾的容器、设备;
4、密闭起火建筑、设备和孔洞;
5、把不燃的气体或不燃液体(如二氧化碳、氮气、四氯化碳[1]等)喷洒到燃烧物区域内或燃烧物上。
(5)含羊量超过多少可以打羊衫扩展阅读
可燃物必须有一定的起始能量,达到一定的温度和浓度,才能产生足够快的反应速度而着火。大多数均相可燃气体的燃烧是链式反应,活性屮间物的浓度 在其中起主要作用。
如果链产生速度 起过链中止速度,则活性中间物浓度将不断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诱导期)就自动着火或爆炸。着火温度除与可燃混合物的特性有关外,还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压力,反应容器的形状、尺寸等向外散热的条件有关。
当氧化释放的热量超过系统散失的热量时,燃料就会快速升温而着火。这种同流动和传热有密切联系的着火称为热力着火,它是多数燃料在燃烧设备内所经历的着火过程。
在燃料的活性较强、燃烧系统内压力较高和散热较少的情况下,燃料的热力着火温度会变得低一些。在一定压力下,可燃物有着火浓度的低限和高限,在这个范围以外,不管温度多高都不能着火。
⑹ 氢气中含氧量达到或超过多少者,严禁充装
氢气中含氧量达到或超过0.5%严禁充装
⑺ 空气中含氧量低于多少时,人们会有生命危险
空气中含氧量减少到12%时,人会缺氧而死。
研究表明: 空气中氧含量在21%左右,低于21%则视为缺氧,但城市人口90%处于不同程度的缺氧状态。
目前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同史前大气平均含氧量在30%至35%之间,而目前这个数字只有21%,在一些污染严重的市中心、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和工业园区内,大气含氧量可能只有15%甚至更低,国家标准《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8959-2006将缺氧危险作业氧气浓度由18%提高到19.5%。
含氧量注意事项
(1)可用来反应的物质必须是易与氧气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的物质(如红磷),木炭、硫不能用作测定氧气含量的反应物。
(2)若所用液体不是水,而是碱溶液(如NaOH溶液),用碳、硫作反应物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因为生成的气体CO2、SO2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被吸收。
(3)所用来反应的物质必须足量或过量。
(4)容器的气密性必须良好。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含氧量
⑻ 家用吸氧机含氧量多少为好
对于家庭氧疗吸氧流量来说,很多人认为吸氧流量和浓度是越高越好的,但是事实证明了家庭氧疗保健并不是这么回事的。对于家庭氧疗保健来说,吸氧的浓度和流量的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不同的身体健康情况对于氧疗时的浓度、流量、时间都是有着不同选择的。尤其是针对于缺氧情况不严重或者是非常严重的人群来说,正确的把握氧疗时的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的才能够有效地保障自己的健康,让自身的氧疗变的更加有目的性和安全性。
根据使用者的病情来说,我们的在进行氧疗保健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进行给氧,必要时可以到医院进行缺氧检测。氧气治疗的目的是提高肺泡内氧浓度或氧分压,改善机体缺氧状态。因而单位时间内氧的供应量(氧流量)或肺泡内氧浓度是决定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吸氧浓度的掌握对纠正缺氧,起着重要作用。低于25%的氧浓度则与空气中氧含量相似(空气中氧的浓度为21%),无治疗价值。氧浓度高于70%,持续时间超过1—2天则会发生氧中毒。大部分缺氧病人给氧的氧流量以2—4升/分钟为宜(氧气流量表2—4格)。这样氧浓度可达29—37%。对高流量给氧应比较慎重,一般只用于严重缺氧,血氧分压<30毫米汞柱,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
病情危重、急性缺氧者,如急性左心衰、严重休克等,高流量给氧4-6升/分钟,氧浓度达37-45%,时间不宜超过15-30分钟,必要时每隔15-30分钟再用。对慢性呼吸功能不全,缺氧并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肺心病患者,应禁止吸入高流量氧,而采用持续低流量给氧的方法来弥补氧的不足。因为,这种病人呼吸中枢对体内二氧化碳潴留的刺激的敏感性降低,主要靠缺氧氧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窦的化学感受器,通过反射维持呼吸。此时,若给患者高流量吸氧,缺氧状态解除,主动脉体和颈动脉窦反射性刺激呼吸的作用减弱或消失,可使呼吸暂停或者变浅,加重病情。
⑼ 空气含氧量是多少
空气正常含氧量为21%,19.5%是人体能够承受的临界值。
正常情况下,空气中含氧量为21%左右,如果低于19.5%时,人就会变得呼吸加速、感觉到疲劳和无力感;低于12%时,呼吸会变得困难;而低于10%时,会出现呕吐、无法行动、失去意识甚至死亡。以上便是我们所说的几种程度的“缺氧”。
空气氧气含量大于23.5%称为富氧环境。所谓“盈满则亏”,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并不是越高越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氧气浓度可以使人体感觉更加舒适,但超过了一定的界限,也会出现负面影响。一般来说,当空气氧气含量大于23.5%,就算是富氧环境了。
其他:
空气中正常的含氧量是21%,而在室内氧气含量会因为室内人数以及密闭程度的不同有所变化,比如夏天或者冬天,大多数人会选择关闭门窗开空调,室内废气没办法排出去,外边新鲜空气也无法进来,长时间会让人感觉不舒服,也不利于身体健康。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常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