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拜佛对衣着有要求吗
有要求。
为显虔诚,最好穿朴素点的衣服,颜色淡的比如灰色,浅黄色的都可以。
进入寺庙最好是穿着整齐,男士不要光膀子穿拖鞋,女士不要穿过分暴露的服装,或者浓妆艳抹,也不要嬉戏打闹。
入寺不要走中门,进佛寺时,最好不要经由中门入,而当从旁门入,最好是左进右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都应顺着左臂方向行走,进入殿门,帽子以及手杖不可安放于佛案及佛座上。
(1)寺庙义工要穿深颜色裤子吗扩展阅读:
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由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B. 我想做一个长期义工不知寺庙义工有什么要求
净空法师------问答:怎样在道场做义工培福报而不犯过失。。。。。
问:第三个问题,许多义工到道场来服务,目的在于培福而不想学佛,也不想学《弟子规》,于是很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滋生是非。请老法师开示。。。。。
净空法师答:到道场来培福,好事情。真的,世间做大官、发大财的,都是前生在道场培的福报,要不然他哪有那么大的福报?可是培福,你看我们在讲经的时候讲到,我们讲到福德与功德,培福在菩萨所修的六个科目当中,布施是培福,持戒是培福,忍辱是培福,精进是培福。没有禅定、般若,这是培福;有了禅定、般若,前面四项是功德,不是福德。没有禅定,没有般若,只有前面四样才能培得了福,你到道场来培福,你有没有做到这四样?这四样没有做到,到道场不是来培福,是来造业的,那你的果报不是福报,你的果报是三途,是苦报,这个大家要知道。你既然想来培福,你要懂得这四条,四条少一条都不行。
头一个,你来做义工,你是内财布施,你到这边来服务,来照顾大众。第二个持戒,你要守法。道场的规矩你有没有遵守?你要不遵守,那你不是来培福的,一定要守规矩。第三个忍辱,看到别人有过失,不要放在心上。如果看到别人不对就批评,这个错误,那你怎么能跟人家和睦相处?人家做的到底是对是不对,很多你自己并不知道。所以你这个做不到。进步是要把这个道场的形象、这个道场的影响要向上提升,时时向上提升你才有福。如果你做得??不如法,这个道场的形象破坏了,形象往下坠落,你有罪,你哪来的福?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一般道场做义工犯到这些毛病的机会很多,所以不到道场来没事,到道场来反而在这里造业,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修净土的人,世尊教导我们必须遵守两桩事情,「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能持戒、能吃苦,真正发愿求生净土,才能得生。道业能不能成就关键在忍辱,《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切法得成于忍」,你不能忍辱就不能成就。能忍,你有多大的耐心,你就有多大的成就。我们也看到有些义工是很难得,他看到这里有些人不太如法,看到心里很难过,不来了,他也不批评,不说话,不来了。这样的态度是对还是不对,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完全对,为什么?不能忍辱,不来了,学佛的机会就没有了,你说这个亏吃多大。人跟人当中有隔阂,有这个看不顺眼、那个看不顺眼,没有想想为什么我看他不顺眼?为什么他看我不顺眼?总有原因!原因如果不是今世的,肯定是过去生中的。过去生中我看他不顺眼,今天他看到我就不顺眼,一报还一报。真正学佛,能忍,能把这个结化解。他看我不顺眼,我对他格外恭敬;他对我批评,我一句话不回他,只念阿弥陀佛接受,时间久了,慢慢问题就化解了。如果说看不顺眼,算了,我不来了。这个结还放在那里,后世再遇到,还是要报的,生生世世不能避免的,这个道理要懂。
所以真正会学佛的人,佛门里讲善学,会学佛的人没有别的,就是化解怨结。「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跟人结冤仇,碰到有怨结要想办法化解。化解最重要的,自己内心不跟人对立,他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这样才能化解。他轻贱我,我尊重他,时间久了,怨结就解掉??了。可不能对立,可不能怨恨、不能报复。他对我怎么样,我要对他怎么样,那就糟了,怨愈结愈深,生生世世都解不开,那就很麻烦。所以,学佛的人不跟人结冤仇。
善人,我们尊敬他,我们向他学习;恶人,常常找麻烦,侮辱我们的人、羞辱我们的人,我们对他尊敬,他消我的业障。所以都是好人。善人不必逢迎,恶人不要回避,修行就在这里??修,把自己的心在境界里面修平。自己这些棱角磨光、磨圆了,你就成功了。你要离开这个境界,到哪里去修去?没地方修。人事环境是最好修行的,也是成就最快速的。这些道理一定要懂,你不听经就不懂。
所以很多做义工的,我在这个道场说过多少次,希望我们的职工,职员跟义工一定要听经。义工每天听经两小时,我们的职员至少要听经四小时,为什么?因为你们护持道场,你自己对佛法要不懂,完全依照你自己的分别、执着来处理道场的事务,跟佛法不相应。常常要想佛是怎样待人、佛是怎么处世、佛是怎样化解问题,要常常想,要常常学习,我们自己才能不断的向上提升,佛法的形象年年都要有进步,这样功德就无量。佛教形象在社会上好,社会上对于佛教的误会就愈来愈能够化解。对佛尊重的人、敬仰的人、学习的人愈来愈多,那你真正做到了护法,这是真正护持佛法。
讲到持戒,《弟子规》是基本的戒条,不管你想不想学佛都要学习。《弟子规》是学习做人,你不想学习,换句话说,我不想做人,你就可以不学《弟子规》。不想做人做什么?作畜生、作饿鬼、作地狱,那你就不要学《弟子规》。你说《弟子规》重不重要?我们这个道场提倡《弟子规》,怎么能不学?所以诸位要晓得,以后我在这里写「不想学《弟子规》就是不想做人」,提醒大家。《弟子规》是做人的,不是作佛的。我们最近讲的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那是作佛的,你要学那个,是作佛的。学《弟子规》是做人的。学《感应篇》,是一个明白因果的人,是真正明白因果的人。确实,这是要写几个字挂在外面。
C. 为什么要去寺庙做义工
去寺庙里做义工,是因为的心想行善,想籍此来种下善因,籍此善行来累积福报。有些是受到宿命的因果报应的牵引,跟佛菩萨有缘分,前生必然是也佛法的修行人,现在在寺庙做义工,就是乘愿再来修行。
到寺庙里去做义工,利用自己的空闲无聊,来做些有益处的事情,也能多亲近佛菩萨,为自己种下善缘。
D. 到寺庙做义工穿什么衣服
朴素大方,最好是旧衣服,长袖衣服,这样干活不怕脏和磨损,对于擦伤也有一定防护作用。如果是工服最好。尽量不要浅色衣服,不抗脏。
E. 当寺院义工的条件要哪些
最好是信佛的居士,有善根的,发心为寺院无偿的奉献,边做事,边修心更好啊
F. 去寺庙穿衣有什么讲究
去寺庙穿着注意什么
干净整洁
去寺庙我们的衣服要干净整洁,不能有明显的污渍,也不能有难闻的气味,尤其是那种几天没洗澡汗涔涔,是万万不能去寺庙的。
简单庄严
去寺庙穿着要简单庄严,而且不能佩戴过于鲜艳的配饰品,也不能喷浓浓的香水,这些都是对佛祖的不尊敬。
忌浓妆艳抹
去寺庙切忌浓妆艳抹,面部的清洁也意味着心灵的清净,当你有着素面对着佛祖,才能说明内心不慌,心境澄澈。
忌太暴露
去寺庙穿的衣服也不能太暴露,例如说短裙和短裤,背心那些,还有各种奇装异服、坦胸露乳的,这是对佛祖的大不敬。
以素色为好
去寺庙最好以素色为好,尽可能接近自然的着装,而且最好穿宽松,方便跪拜的衣服。如果打算穿裙子去寺庙,那么应尽量避免穿着暴露,裙子最好过膝盖的。
穿着海青讲究
如果你是打算在寺庙里参加法会或者说早晚颂课,一般寺庙会提供给你海青,不过在接受海青的时候,一定要洗干净,而且在穿好了海青之后,要特别注意,不能让衣服拖地或者被踩到。
G. 如果想去寺庙当义工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在当义工的过程里要注意什么谢谢!
去寺院做义工是大功德的事情。所以首先随喜赞叹。
不过在寺院修行福报很快,造作业障更快。避免造业的方法就是一定要把自己放到最低。一定要认知到在这里我是最微小最该向大家学习的人,不要参与任何有关于团结、僧团、居士团等等之间的事情。单单做好自己就好。不要在寺院做了一段时间就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佛法。接着就是逢人便以居士身份自居,然后就好像老师一样指导别人如何修行,要知道我们自身还有很多不足又如何去指导别人呢?在寺院不要争高低,不要争厚薄。一切要随缘。这些如果能够做到就会培福无量,否则虽然有福报,也会造业障。要爱惜寺院里常住的东西。
要服从客堂的吩咐,不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如果洗菜、米,应当三易水。
如果烧灶,不能燃腐烂的木材。
如果倒脏水,不能倒在路中,不能高手扬泼,应当离地四五寸,慢慢倒掉。
如果扫地,不能逆风,不能把垃圾放在门后。
洗衣被,须男女分开洗。
不能把热水直接倒在地上,须冷却了才倒。
一切米面等,不能随便浪费,须爱惜。
要有平等心,执事、清众一视同仁地恭敬仅供参考
H. 清问深圳义工穿什么颜色服装
应该是红马甲,义警有绿色荧光背心。
I. 去寺庙烧香能不能穿黑色裤子黑色衣服啊
可以穿 只是注意,上衣袖要过肩,裤子要过膝盖。 不可穿裙子。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
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拜佛宜从佛制,其拜法与俗制不同,兹将拜法详述如下:
(一)两手(十指并拢)和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二)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三)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四)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五)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六)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七)以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
(八)头离蒲团由伏而起;
(九)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十)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
(十一)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齐躬),再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至左手至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至右至上余与三昧印同),此为拜佛礼毕,头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开而退。
入寺须知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学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
2、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礼拜,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前头走过。
3、阅经:寺中若有分开阅览的经典,宜端坐阅读。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放在经上。
4、见僧人: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拜,不必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乱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完,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寺院上香基本礼仪
(1)进寺院:要从左往右绕,不可从右往左绕,这叫右绕塔寺。
(2)进大殿:要往左进,要抬左脚进门。要往右进,抬右脚进门。不可在正中间拜佛,因大殿里中间的拜垫,是寺院方丈或当家师主法用的,其它人不可。
(3)进殿堂:不可在正中间问寻(既鞠躬)必须到两侧方可。因中间只有方丈及当家才可。
(4)烧 香:最好在寺院殿堂外面的大香炉烧香,因寺院大多数使用木料建筑,再殿堂里烧香,如有不当会烧坏寺院物品。但是到寺院里,每个殿堂都会有“香灯师”有什么事情也可问“香灯师” 。
上香的方法
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礼佛时上几支香为宜
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
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
寺院里供的佛菩萨很多,给每个佛、菩萨都要烧三支香吗?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它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佛家的语言和礼仪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们交谈有哪些礼节?这可能使许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
佛家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有特定的规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持”。住持是“住于世而保持法统传承”的意思。一般人容易把“住持”写成“主持”,这不仅是文字错误,也是理解上的错误。“方丈”的原意,即一丈见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禅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也叫函丈、正堂、堂头。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进而用来指住持的居室,后来又转为对住持的尊称。
在住持下面,一般寺院则设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四大班首是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八大执事是专管全寺各项事务的。四大班首分别叫做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执事则是监院(库房负责人)、知客(客堂负责人)、僧值(又教纠察)、维那(禅堂负责人)、典座(厨房、斋堂负责人)、寮元(云水堂负责人)、衣钵(方丈室负责人)、书记。其中,维那师负责寺中的法务,在做法事时,是领众的带头人,寺院中如有犯清规戒律的,也由维那执行处分之事,因此维那有维持纪纲的意思。
有一些称谓,往往是对某一僧人或居土的道德、学问表示尊敬。也是出于礼节性的自谦,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法师”是常修梵行,通晓佛法,而且能引导、教化众生修行的人。澄观《华严经大疏钞》卷三十八列举了法师必须具备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卷、成就忍力十种德性。法师的种类,依据《法华经?法师品》的记载,可分为受持、读经、诵经、解说、书写五种,称为五种法师。现在法师已经成为汉地出家人的通称,遇见出家人,称其为某某法师,是完全可以的,它成为世俗人称呼出家人最常用的敬词。
“三藏法师”由称为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在中国,对从事佛经汉译的僧侣,常尊称为译经三藏或三藏法师,如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人即有此称。小说《西游记》中,称玄奘为“唐三藏”、“唐僧”,三藏好像称谓玄奘的专有名词,这虽然没有什么大错,但“三藏”的名称其他人也可以用,并非专有名词。
“禅师”是一心坐禅,通晓禅定的比丘。在中国由于禅宗非常盛行,禅师的称呼并不限于禅宗一派,凡习禅的僧人都可称为禅师,如《续高僧传?习禅篇》所收,便有达摩禅师、道绰禅师、信行禅师等等,有些人并不属于禅宗。后来,朝廷也曾用“禅师”号赐予有名望的僧人,以唐代神秀获得“大通禅师”为最早,其后,禅宗六祖慧能于示寂余百年后,也获得“大鉴禅师”称号。至于生前及受赐号的僧人,以宋代宗杲受赐“大慧禅师”最为著名。
“律师”又称为持律师、律者,指专门研究、解释、读诵戒律的僧人。如北魏慧光、唐代道宣、怀素等皆称为律师,以娴熟《四分律》见称。后来则指通达佛教戒律的僧人。至于现代法律界称打官司时的辩护士为律师,则属于借用这个词,与佛家没有丝毫关系。不过就通达和记诵法律这一点来说,又有相通之处。
“长老”又称为上座、上首、首座、老宿、长宿等等,指年龄长、发腊高(出家时间长)而智德俱优的大比丘。《集异门足论》卷四列举了三种上座(1)生年上座,指年龄较长的僧人;(2)法性上座,指受具足戒,通达戒法者,年虽二十或二十五也可以得受此尊;(3)世俗上座,指在家护法中有财势的长者。长老虽然是对年长者的尊称,但也未必是年老者,重要的还是看重其德行。佛经也称絮聒佛教大居士、大护法为长老,也是一种尊称。
此外,还有“大师”、“大德”等等称呼。佛经中将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等圣人,堪为中省地师范,称为大师或者大德。《本事经》卷七认为大师有如来、阿罗汉和有学的圣者三种;中国佛教则不用“大德”一词称佛菩萨,而是对高僧的敬称。这两种称呼不能用在一般僧人身上,必须是社会公认的佛家领袖人物才能称其为。“大师”或“大德”。
当我们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
“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慧普”,那么就是“上慧下普”。一般来说,千万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佛家规定,出家后皆依释迦的法脉相传,即出家人皆以“释”为姓,都只以法号相称。每一位出家人一般有两个法号,一个是内号,一个是外号。内号只是他的剃度师、受戒师、传法师可以称呼的,其他人不可称呼。在家弟子只可称呼其外号,称呼外号时也不可称某某,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或某某师。这些规矩是我们与出家人接触时要注意的,也是一种语言上的尊敬和礼貌。
除了这些称呼之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说法也应该注意。比如“灵魂”一词,是其他宗教所用,佛家称做“神识”,而不使用“灵魂”这个概念。
作为时间概念的“礼拜”也是其他宗教所用,意指七天一次的教堂祈祷。对佛家要称“星期日”而不要叫“礼拜日”。佛教信众每日都做功课,也可说时时做课,不规定在周日,所以也没有“礼拜日”之说。
又如佛家淡“慈悲”,而不讲“爱”,因为在佛家看来,有“爱”就有占有欲,有占有欲就有我执,“爱”是苦的根源。而佛家讲的慈悲,悲能拔苦,慈可与乐,由此可见佛陀平等度世的情怀。
J. 去寺庙做义工需要注意什么
去寺院做义工是大功德的事情。所以首先随喜赞叹。
不过在寺院修行福报很快,造作业障更快。避免造业的方法就是一定要把自己放到最低。一定要认知到在这里我是最微小最该向大家学习的人,不要参与任何有关于团结、僧团、居士团等等之间的事情。单单做好自己就好。不要在寺院做了一段时间就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佛法。接着就是逢人便以居士身份自居,然后就好像老师一样指导别人如何修行,要知道我们自身还有很多不足又如何去指导别人呢?在寺院不要争高低,不要争厚薄。一切要随缘。这些如果能够做到就会培福无量,否则虽然有福报,也会造业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