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要以"讀"為話題的作文,600字以上,要有不下十句的引用啊!!!急~急~!急~@@@~~!!!!(不要垃圾文啊)
我是初中的女孩 最好有題目 感恩
說到感恩,我最要感謝的就是我的媽媽。以為,媽媽為我付出的太多太多,我用一生都無法還清,欠媽媽的債。
平日里,我那麼任性,又偶然和媽媽頂嘴,一定讓媽媽傷透了心。在這里,媽媽,我誠心向您道歉,請原諒我的沖動與無知。現在想想,真不知道當時為什麼要這樣做。
還記得,那是我第一次和您頂嘴,然後回到自己的房間里,重重的關上了門。躺在床上,我後悔啦,後悔自己為什麼要和您頂嘴,門外,傳來了隱隱約約的抽泣聲,我知道,你哭了。我願意為你會不理我,可是第二天,你依舊早早地起床給我做飯、上班。你的眼腫了,我知道,那是哭腫的。
我每天放學回家,地板和玻璃也總是甘岡靜靜的。我知道,那是你打掃完才去上班的。每一天,你上完班回到家,沒有協歇一會,就忙活起來。那次,就是為了奶奶想吃山葯粥,而過敏的那麼厲害,起了那麼多小紅點,好幾個星期才下去。
記得您常常因為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教我而自責,騎士您不用自責,我以後會好好學習,把不會的弄明白,不再讓您擔心、自責。
親愛的媽媽,您精心養大的孩子已經快上初中了。我會把您對我的點點滴滴關愛,都幻化為以後學習、成長的動力和方向,去好好報答您的。
再次,我誠心地跟您說一聲:「您辛苦了!」
參考資料:我自己寫的哈 謝謝 讀書,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凈如水,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於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條路,在這條路上的跋涉痕跡成為我們每個人一生唯一的軌跡,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見的風景是有限的。書籍就是望遠鏡,書籍就是一盞明燈。讓我們看的更遠、更清晰。同時也讓我們知道誰與我同行,又有誰看到了怎樣的風景,我們又該如何進行自我的追求與調整。在和他人所見的比較中,選擇自己的路,也不錯過他人遇到的、我們就不局限於視野無法領略的畫面,古人就有「博百家所長,為我所用」的讀書情懷。
不知不覺,慢慢長大,漸漸地迷戀上了讀書,竟到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
我愛讀書,不論詩歌、散文,還是小說,總是那樣吸引我,就像我一直所喜愛的東西一樣誘惑著我。我對書從來都是來者不拒。
曾經走過瓊瑤、岑凱倫的言情夢,亦曾穿過金庸、古龍的武俠風,幾度花開花落,我執著地做著我的讀書夢。後來,我接觸到了《張愛玲散文集》、《人生》、《平凡的世界》……我竟有種「夢里尋她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我知道,我找到了真正屬於我的好書,從中我真正品味到了讀書的樂趣。
鍾愛詩,愛詩的婉約。「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花影弄月,讓人見落花而傷春,望落葉而悲秋;愛詩的豪放。「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才有「誰言女子非英物」的氣概。
鍾愛散文,「她的崇高磨煉我的意志,她的坦盪舒展我的胸懷,她的嚴謹啟迪我的神智,她的神秘激發我的求知慾」。散文猶如一曲曲輕婉柔和的無標題音樂,猶如一首首凄清的民謠。從散文的韻腳里,我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鍾愛小說,為小說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而驚嘆,為小說主人公的悲慘身世而哀傷。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這些都使我感慨萬千。
歡樂的日子,聽著「陽春白雪」,和著蘇軾低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哀傷的日子,把李清照的哀傷和送春的悵然記於日記中。下雨的日子,倚窗而坐,捧著朱自清的散文集,讓散文優美的文字敲擊我的心扉,再去品味《桃花扇》中媚香樓流露出的千古哀怨,領略一回「殘荷聽雨」的意趣。夜裡則抓燈伴影,獨品香茗,心隨三毛穿越撒哈拉的沙漠,拜讀席慕蓉的《寫給幸福》,與羅蘭交流《寂寞的感覺》……
有書的日子,內心不再惆悵,不再茫然,不再迷失方向。從書中我讀出了墨香,讀出了真諦,讀出了絲竹纏繞、佩環叮咚。書伴著心靜如水的我,望穿秋水,在逝去的歲月里,品味人生的細致和美好。
B. 旗袍與茶文化的美文
旗袍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一部旗袍的發展史,承載了中華近代文明,展現了中國女性對美的追求和對自由的渴望。
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確定旗袍為國家禮服之一。
旗袍之溯源
旗袍在歷史上是貴族的衣飾,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顧名思義,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然而,有證據證明,旗袍源於一種叫做棗旗袍的袍服,其發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旗人之袍與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因此,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旗袍之發展
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裝不開衩,出現旗袍後,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1934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旗袍被冷落了20年。進入80年代,一直有人預測旗袍將會流行。那個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20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國外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旗袍之審美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一種能很好體現女性曲線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緞,做成最中國的服裝,穿在發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西方審美觀的完美結合、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
旗袍並非已經湮滅失傳的歷史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高,因而極富有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不多,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近十幾年來,時裝中重新出現的旗袍,在國際時裝舞台頻頻亮相,風姿綽約有勝當年,並被作為一種有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
旗袍與配飾
油紙傘、香扇是旗袍的重要配飾,身穿古典旗袍,一手執香扇,一手撐把油紙傘,款款的步伐,雅緻的身影,古典的氣韻,是東方古典美的化身。
旗袍與身材
旗袍線條明快流暢,剪裁貼身得體,面料柔軟,可最大限度地體現女性曲線美。做工考究、面料高檔的旗袍成為女性在正式場合最隆重的選擇。旗袍是集溫柔、典雅、高貴、端莊於一身的服飾,如果不了解其穿著禮儀的話,就會鬧出笑話來。
旗袍是凸顯身材的衣物,但並不是非得標准身材才能穿好,不同的體型有自己的特點,只要注意一些細則,旗袍一樣可以穿得雍容華貴。
脖子粗的人:
應選無領型的旗袍。如果領型開得略深,既可以避免立領妨礙脖子的活動,又可以引長臉型。
脖子細長的人:
旗袍的美很多時候就表現在領上,細長的脖子正好用立領來美化,又顯出領子的美。兩者相得益彰。
身材嬌小的人:
可選開長襟的形式,中間一道豎的線條,給人在視覺上以修長感。
身材略胖的人:
可選上身貼身突出線條,下身略加寬松形似長裙的款式,既有民族的風采,又有西方禮服的風度。
不宜穿旗袍的人:
旗袍不宜當上班服,不宜穿著旗袍上下公交車,或是騎自行車,旗袍的莊重典雅與戶外的嘈雜擁擠氣氛不協調。
旗袍之面料
真絲:適合做婚禮等大場合的禮服式旗袍。
織錦:適合做傳統旗袍。
進口布料:適合做毛領、毛袖、下擺中長的中西結合式旗袍,搭配條披肩便更完美了。
平絨:適合做高高的領子(8厘米左右),不加邊,下身擺剛過膝蓋,配上靴子,非常前衛。
京派與海派
「人人都學上海樣,學來學去學不像,等到學到三分像,上海已經變了樣。」這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於世的歌謠,形象地反映出上海在當時的服裝界佔有多麼顯要的領先地位。
上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而各大百貨公司、絲織和服裝商,也紛紛舉辦時裝展覽和表演,邀請各類明星、名太、名媛穿著新奇的服飾。旗袍正是這些時裝中的一大派別。
30年代旗袍流行的發源地並非在北京,而是在已成為全國時裝中心的上海。其時,歐美服飾的最新款式僅隔三四個月就會流行到上海來,而全國各地又以上海為楷模,竟相跟隨效仿,樂此不疲。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
30年代旗袍的款式有兩個特點:「中西合璧,變化多端」。當時愛美女性旗袍穿著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領和袖採用西式服裝做法。如西式翻領、荷葉袖、開叉袖、還有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誇張的樣子,但這僅是一些明星和貴婦的社交禮服,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絨線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圍巾,或戴上珍珠項鏈,顯得大方而別致。
當時修長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燙發、透明絲襪、高跟皮鞋、項鏈、耳環、手錶、皮包,都是最時尚的裝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強調。後來,還出現一種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從而使旗袍更合體、更實用。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別具一格的「國服」了。
京派、海派之稱,最早出現於幾十年前的舊中國文壇。海派一詞是當時北京一些進步作家的發明,用以批判上海的某些文人及文風。京派是相對海派而言的。再往後,京派和海派便分別象徵著兩種對立的文化了。京派是傳統的正宗;海派是對傳統的標新,是中西結合的產物。
如果說,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立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的話,那麼,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雖然「京派服裝」的提法並不常見,但這種服裝風格相對於「海派」肯定是存在的。旗袍的京派與海派就各有其鮮明的個性。
京派旗袍不如海派旗袍那樣具有流行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女性除了穿長裙就是穿旗袍,式樣並不豐富,不似海派服裝常翻常新。上海的新款至少四五個月後才會出現在北京,其中特別洋化和大膽的則不會被接受。盡管如此,北京女性的旗袍還是日漸受到海派旗袍的影響,擺線隨之抬高或降低,不過時間上滯後一些罷了。
京派和海派實際上是各有千秋。京派如大家閨秀,海派如摩登女郎;京派是古典,海派就是浪漫。但隨著歷史變遷,具有現代特點的海派逐漸成為主流。海派旗袍的廓形一直流傳至今沒有什麼改變。中國婦女的傳統形象也與之緊密相聯,難以割離了。
旗袍的設計
(南通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提供)
1. 素雅大花,露肩、露背
2. 紅色抹胸,綠色拖地魚尾裙,在接縫處鑲嵌著紅色穗子,更具有動感,撞色相搭配
3. 黑色與黃色地拼接,結合刺綉、亮片
C. 什麼場合下適合穿旗袍
旗袍的穿著與搭配和其他服裝一樣,也有一定的規范和要求。有正式場合的,也有非正式場合的。
所以在這列舉幾個比較常見的場合該穿什麼樣的旗袍。
日常場合
很多人對旗袍有著一種天生的刻板成見,認為旗袍只適用於正式場合或者某些特定場合,其實是大錯特錯的。現在有很多短款旗袍和各式各樣的改良旗袍,是非常適用於日常穿的。
D. 請大家推薦一些大家的經典散文,謝謝大家!
1.《人生的樂趣》。《人生的樂趣》作者林語堂。林語堂的散文往往以一種超脫與悠閑的心境來旁觀世情,用平淡的話語去贊揚美文。這樣便形成一種庄諧並用如「私房娓語」式的「閑適筆調」。
2.《談生命》。《談生命》是現代作家冰心創作的一篇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文章用優美的語句描繪出的不僅僅是一幅幅立體感很強的畫面,更像是一首首生命的贊歌,語言清新,感情真摯,描寫細膩,於含蓄凝煉之中透出酣暢和淋漓,讀來耐人尋味,意趣無窮。
3.《想飛》。作者徐志摩,《想飛》充滿了自由的氣息,語言激昂,感情充沛。作者賦予「飛」「超脫一切,籠蓋一切,掃盪一切,吞吐一切」的意義,抓住瞬間的靈感,把心底壓抑已久的感情釋放出來,從而尋求靈魂深處的解放。
4.《綠》。《綠》是中國現代散文家朱自清於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寫景散文。全文以熱情的筆調,對梅雨潭的景物進行了細致的描寫,頌揚了祖國大自然的絢麗風光,寫得清新細膩,漂亮縝密,精緻玲瓏,詩意盎然。
5.《苦雨》。《苦雨》堪稱周作人的代表作。這是一篇「借物詠懷」的文章,「苦雨」很能代表當時作者的心境,借著回憶、想像以及敘述,各種各樣的「雨」被搬到筆下,寫得相當自如,而整篇文章始終籠罩在淡淡的哀愁里。
6.《二月蘭》。《二月蘭》是季羨林先生的托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達的心胸、平朴簡約的文筆給讀者講述了一個洋溢著淡淡二月蘭花香的人生歷程故事。
E. 求美文摘抄及欣賞......一定要有欣賞!!!...
月光
夜,剛剛暗下來,濃霧層層彌漫、漾開,熏染出一個平靜祥和的夜,白霧在輕柔月光和路燈的照耀下,便染成了金色。月光下,樹葉兒「簌簌」作響,彷彿在彈奏著一首《月光曲》,婉約而凄美,悠深而美妙,那跳動的音符彷彿是從朦朧的月色中躍出來的,令人陶醉。
夜的深處,田園朦朧,山影憧憧,水光溶溶,螢火點點,燭燈盞盞,好一幅月下畫卷!
生命又多像《月光曲》和畫卷啊!跳動的旋律演繹著生命的悲歡和離合。人生苦短,又怎麼不像是《月光曲》呢?
月上中天,皎潔溫柔,柔和的月光把夜晚烘托出一片平靜與祥和,月亮的光落在樹丫上,落下斑駁的黑影,零星的像是碎條兒掛在樹丫上一般。
世上的萬物都是上帝的造化,都很和詣,而月卻不同,月有自己的性格,有陰晴圓缺,月的神韻風采就在這里體現出來了。月何必要爭奪輝煌呢?她的目的就是讓黑夜不再可怕,給人們送去一片暖意,一片光明罷了!
人不也如此嗎?有些人不正像月亮一樣默默無聞地為他人奉獻嗎?雖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彼此都會感到一絲溫暖,這就是月的內涵。
夜,已靜寂了。月亮靜靜灑下餘光,竭力驅走黑暗,為人們送來光明、溫暖與關愛!
感受:本文通過描寫月光贊揚了那些默默無聞地為他人奉獻的人;又與《月光曲》這一名曲結合,用優美流暢的文筆,形象貼切地寫出了月光的樣子。
F. 高中生美文片段欣賞(摘抄)
片段啊。。。。
既然不要復制粘貼的。。那就把我自己的文頂上吧。。。分別是高一和高三的兩篇 其他的都沒發到網上來
我的高中作文都是能拿50分以上滴 嘿嘿
如果覺得滿意的話就追加分吧~~
江南情 文 / 碧紗洛塵
三月,柳絮飄飛,雨過無聲。
「溪漲清風拂面,月落繁星滿天。」大抵是對江南最貼切的形容了吧。對江南的印象,來源於那些傾斜的青灰色瓦片和點點烏篷。並不需要過多的言語來形容,那最自然真切的場景就深深融入了生命里。江南似乎總是跟水有關,所以那橫跨水面的橋,和橋下波光瀲灧的一涌脈脈流水總是讓人流連。黃昏時分,橋下涌動出景泰藍的色澤,映著遠處緩緩下沉的紅日,將波光洇染成大片的純粹清澈的紫,如迷離的夢境。打碎了那夢境,將無數思緒漂浮在深淺起伏的水波里,一隻小船卻悠閑駛來。船頭立著蓑翁,棹著一席文人墨客的嚮往。攬酒醉懷,似乎竹葉青的清淡酒香還在鼻間縈繞,周圍還處處都是人們熱鬧的喧囂,彷彿最是人間煙火,才釀出了這醇醇的水鄉情韻。
腳下踏著的是青石板,濕潤的深沉彷彿在昭示著一年又一年風雨不變的堅持。江南煙雨,淡寂如風,飄渺如塵,落在屋檐上,每一片樹葉上,門前有些坑窪的石板上,也落在人們的心裡。最是下點小雨,便有女子撐了傘行來,穿著粉色帶小花的旗袍,旗袍上盤著一簇梅,添了些許迷茫清幽的味道。雨下得大了,便在魚鱗一樣整齊的屋瓦上擊出一層水霧來,細細密密的,教人看不清。有行人聚在屋檐下拍落身上的水珠,互相之間擠著了,笑一笑,再埋怨埋怨這天氣。不多久,雨過天晴的時候,就又各自離開那一方小小的屋檐,奔向自己的目的地。地上積留的水坑明亮地反射著陽光,在孩子頑皮的一腳過後濺起道道水花,發出耀眼的晶瑩。
江南自是江南。衰草離披的日子裡,她迎來了帶著醉意,官場失意的東坡;東風沉醉的日子裡,放翁牽著瘦馬姍姍而來;殘紅狼藉的日子裡,她又寬厚的包容了窮困潦倒的杜甫……那些淡淡的憂傷在江南情懷中醞釀,西湖邂逅成就的千年一嘆,化蝶雙飛的凄美故事,還有那浣紗溪邊才子佳人的故事,令多少人扼腕。江南的情已經融入這里的每一個人的靈魂深處,容不得別人去破壞。江南,便是人們的魂,是遠方遊子的歸處,是朴實老人的懷念,也是無數美好而動人的故事。
江南呵江南,恬靜而淡雅,清麗卻帶著一分哀愁。夢中的江南,映出歲月不老的容顏。江南,心底那一方最柔軟的凈土……
————————————————————————-
有一種聲音 文 / 碧紗洛塵
你聽到了么?風,來了。
一、
低低的,輕輕的,像是藍色天鵝絨那溫柔的觸感,風聲在耳邊縈繞起來。它游過湖面,魚兒便調皮地一甩尾,「啪」地擺出一聲脆響;它拂過樹梢,那些輕搖的柳條便都順從的發出細不可聞的碰撞聲;它掠過屋檐,驚了一窩新壘燕巢的燕子,雛燕「唧唧咋咋」的聲音便也加入了這風的小夜曲。它如流水潺潺,活潑而嫻靜地低訴,它如散落一地的珍珠,發出清脆而溫潤的呼告。這風聲如此安然美好,有誰能不在這風中沉醉,為這風聲傾倒?
二、
奔跑著,跳躍著,風聲忽而在大街小巷裡狂奔起來。「叮叮」響個不停的是廊上的風鈴,突然「哇」地哭起來的是被風吹落了帽子的小孩,而那「嗚嗚」的聲音則是風聲最喜歡玩耍的地方發出的。那建築物的結構如此獨特,風兒豈能錯過這個一展歌喉的大好機會?它愈賣力地演奏著,這建築便愈發出叫人無可奈何的聲音起來,原本有些像洞簫的幽怨,忽而卻變作厲鬼哭泣似的哀嚎,直嚇得人心驚膽戰。待到玩得有些累了,風聲便停留在幾棵樹的上端,坐在那兒用腳丫子撥拉著樹的葉片。這頑皮的風呵,竟還不肯罷休,非要樹葉也發出「嘩啦啦」的聲音陪著它一起高唱,唱著古老悠久的童謠。你聽那刻意大喊的嗓門,哪還有一點兒當初新鶯出谷、乳燕歸巢的甜美?
三、
烏雲覆住了城市,城市陷入狂躁前的靜謐。風終於生氣了。它喚來了雷公,「轟隆」的雷聲震動天地時,它也使勁地鼓動著巨大的羽翼,將風聲帶向城市的各個角落。那聲音如餓狼撲羊,震懾山林。夾雜著狂暴的雨聲,那風聲越發凄厲逼人。這一場激昂澎湃的交響樂中,風聲在布滿黑色油彩的上空盤旋,在「吱呀」的舊門板邊游盪,在狂暴的浪潮中翻湧。四處都布滿了這風聲,似乎每一個毛孔都在風的尖嘯中戰栗,每一根神經都在風的怒吼中炸響。它暴躁、激憤,盡情地破壞……而後,風聲漸消,所有的塵埃都緩緩落地,世界重新清明起來。
四、
風。如此多變的風,如此捉摸不定的風,如此讓人又愛又恨的風。它是自然的賜予,蘊藏著生命無限的張力和獨有的矛盾。它無形無質,卻毫不妨礙我們去感知它的存在,它與世上的一切相呼應。它安靜時,與之同在的一切都顯得那麼和諧美好,它煩躁時,與之同在的一切又會隨之發怒。又或許,萬物四時,從來都與風一樣。它們都是自然的子民,都是復雜矛盾的個體,都具有獨特頑強的生命力,正與人類一樣。正是人類所具有的喜怒哀樂,自然所富有的變幻萬端,所有未知的可能和多樣性,成就了這個世界的多彩。復雜即是真實,矛盾即是真實。就像這樣一種聲音,從它那裡,我們聽得到生命的回響。那就是,風聲。
G. 收集文章的題目、優秀生動的開頭語和結束語
世界上不得不承認的七個事實,請別吃驚。 01.你的脖子轉不了兩圈。 2.你數不了你有多少頭發。 3.當你舌頭伸出來的時候你不能用鼻子呼吸。 4.你正在做第三條。 5.當你在做第三條的時候,其實你覺得是可行的,但是你看起來會像條小狗一樣。 6.你現在在笑,因為我把你整了。 7,被整到的請舉個手不許耍賴
H. 求關於描寫 茶香 的片段散文類
茶,生於天地之間,采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茶里藏河,茶中有山。一壺茶在手,如天人合一,如撫日托月,如捧著千山萬水。
茶有顏色。綠茶,讓你彷彿來到茫茫草原;紅茶,人生最美莫過落霞滿天;白茶,皚皚雪野寫滿晶瑩生命;黃茶,黃河黃土孕育了我的靈魂;黑茶,夜越黑離晨曦才越近;青茶,一片青草一樹青葉中有我的青春…
茶有季節。茶里,泡著一個夏,卧著一個秋,藏著一個冬,孕著一個春。天天喝茶,品盡四季;一生喝茶,品盡人生。
鄭板橋品茶曾邀「一片青山入座」,我品茶欲請一條大河作陪。茶最喜寧靜,人只有在天寧靜、地寧靜、夜寧靜、心寧靜中才能品出茶的真味與意境,實現與自然「潤物細無聲」的交流。
品茶,品的不僅是茶,品的是花香,品的是晨露,品的是輕煙,品的是和風,品的是夕陽,品的是月光,品的是江水,品的是春色,品的是萬物,品的是大自然,品的是歲月……
品茶,品的是心。
茶,只有投身到沸騰的生活中,全身筋骨才能舒展開,才能將自身的能量與價值釋放出來,才能散發出最濃郁的生命之香。
茶,如果只是把自己藏之深宅,終日靜靜躺在不見天日的安樂窩里,其價值永遠也難顯現,時間久了,還可能會受潮霉掉。
《金陵瑣事》說:「凡茶葉肥厚的,味道很甜但不香;茶葉瘦小的顯苦澀,而苦的則香。」《茶經》也說:「啜苦咽甘,茶也。」我忽然想起,喝甜茶後飲白水水發澀,喝苦茶後飲白水水發甜;喝過甜的再喝苦的會覺特別苦,嘗過苦的再嘗甜的會感特別甜。
苦是茶的真味,也是生命的真味,好茶總是先澀後香,人生總是甘苦交疊,關鍵要一一嘗過、細細品味、時時咀嚼、慢慢感悟。有時最苦澀時正是芳香將至,最甘甜時卻有苦澀暗藏……
喝茶,最沮喪的是把甘甜泡在茶里,喝出的是苦澀;把快樂泡在茶里,喝出的是煩惱;把幸福泡在茶里,喝出的是痛苦。
喝茶,最愜意的是把苦澀泡在茶里,喝出的是甘甜;把煩惱泡在茶里,喝出的是快樂;把痛苦泡在茶里,喝出的是幸福……
願你我把人生所有的苦一一煮沸,煮成一杯杯淡淡的清香。
唐朝陸羽在《茶經》中說,茶花的味道濃但是沒有香味,香氣都凝聚到葉子裡面去了。
世上所有開花植物幾乎都是花香於葉,花艷葉素,花貴葉賤,唯獨茶樹,卻是葉香於花,葉貴花賤。在這里,葉雖不美卻是主角,花雖漂亮卻為配角;花雖爭奇斗艷,葉卻傲於花叢。
花多美在外,茶之葉卻美在內;花多香於外,茶之葉卻香於內——那是一朵人間最美的綠色的花,那是一縷最醉人的心香。
好茶多生自幽谷峻嶺、長於高山雲霧間,不僅盡享日月光華、飽餐風霜雨露,還遠離污染、嘈雜的環境,一生與青山綠水相伴。自古就有「好山好水出好茶」、「山秀水美茶香」之說。
好茶需少女在清晨用嫩手去采,且經少女唇吻、嘴含,雖誇張,但在採茶制茶中,手汗、身臟、口臭、酒氣及器具不潔、環境污濁等均為影響茶質的大忌。
好茶品質清高、純潔無瑕、一塵不染,「從來佳茗似佳人」(蘇東坡語)。人呢?茶品即人品,品茶如品人。
茶,是溫馨芬芳的故鄉,是清洗心靈的地方……
人們常說:「一斤碧螺春,四萬春樹芽。」甚至一斤碧螺春要6萬至7萬個茶芽才能製成。我很難想像,要想獲得百斤茶葉,需頭戴斗笠、身挎竹筐、頂著烈日、彎著身子,穿梭於茂密茶園,用手細心摘下一片嫩綠的茶芽,然後放入竹筐,這樣的動作竟需要重復六七百萬次……
原來,每一縷最濃郁的茶香都源自千萬滴最普通的汗水。
明代《茶疏》說:「水為茶母。」茶再好,也離不開水。好水沏好茶,好茶需好水。用泉水、河水、井水、湖水、雨水、雪水等不同的水泡出來的茶味道是不同的。
靜謐的午夜,為自己泡上一杯清茶,一骸單曲重復(心靈雨傘)純音樂,遠離了喧鬧的人群,也遠離了那顆浮躁的心,就這樣靜靜的聆聽心靈之聲,伴著幽幽茶香,昔日情懷縈繞耳際,在指尖下盪滌全無,化作萬般...
那清新的茶芽,帶著淡淡的純香,帶著溫暖的氣息,飛越千山萬水,來到我的身畔。 此時,夜已深,雨淋漓。我的案頭,擺著從峨眉山飛到我手上的這一盒明前茶,不禁又思緒萬千。這一盒明前茶,穿...
周灣在寧靜三月里所流露出的淡雅味道總是和別處不同,大概那種味道是很獨特,以至於沒有多少孩子能夠分辨的出來。孩子總是用寂靜好奇的眼光去品味那種幼小的味道,無論好壞。 還好周灣里的孩子也不痴守...
遇水舍己,而成茶飲,是為布施;葉蘊茶香,猶如戒香,是為持戒;忍蒸炒酵,受擠壓揉,是為忍辱;除懶去惰,醒神益思,是為精進;和敬清寂,茶味一如,是為禪定;行方便法,濟人無數,是為智慧。禪茶一味...
中國喝茶的詩意是中國文化的產物,不管是綠茶嬌嫩的詩意還是烏龍綿長的詩意都由來已久。即與茶有關的散文便不說陸羽的《茶經》,從一般詩文中總能頻頻嗅到茶香。
夏天的晚上在那兒喝茶是最愜意,因為是頂樓屋面,所以很是涼爽。舅舅是學建築的,他搭的小竹棚很是精巧,棚頂爬著許多藤物,空隙間些話月光透過,於是我們就著月光泡茶……
拓展資料:
茶(中國傳統飲品)
茶,(學名:Camellia sinensis(L.) O. Ktze.),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尖銳,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邊緣有鋸齒,葉柄無毛。花白色,花柄有時稍長;萼片闊卵形至圓形,無毛,宿存;花瓣闊卵形,基部略連合,背面無毛,有時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無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種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野生種遍見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的山區,為小喬木狀,葉片較大,常超過10厘米長,長期以來,經廣泛栽培,毛被及葉型變化很大。茶葉可作飲品,含有多種有益成分,並有保健功效。
I. 誰能來它個韓寒寫女友的文章
)韓寒:我的妞很彪悍很可愛
2010-07-16 17:13:54
被一個人喜歡,接受她為我花錢,是一種享受
我其實中意各種各樣的女人,相信大部分男的都是如此。
現在我有了女友,不是緋聞女友,是真正意義上的女友。關於她姓甚名誰身高體重職業出身這些東西,我一概不予披露。她未見得有多漂亮,眉眼五官沒瑕疵而已,用帶點藝術的眼光去打量,會感覺到一種氣場,讓人情不自禁想多看幾眼。
她就是這種型!
我不叫她的名字,簡化成一個字———「妞」,這稱呼讓她很興奮也讓我很滿足。遇到妞之前,我心裡就有了喜歡的女孩子的標准:乖、懂事、得體,發自內心地喜歡我,還有一點特別重要,要會做好吃的。
這些標准,妞全部滿足,還附贈了我沒來得及列入衡量標準的升級版本:有主見,又不是太有主見;聰明,又不覺得自己聰明。
我一直認為養家是男人的事情,一般來說,有這樣消費觀念的男人是比較討女人喜歡的,男人大方是美德。
妞卻不大欣賞我這個美德。她說:如果她沒有收入和積蓄,我養她;如果她有收入和積蓄,我養家。基本上,我沒在妞身上花過任何專項資金,有時說給你買個什麼吧,她會酷得像王菲那樣:「我有錢自己買!」有時先斬後奏買了,她也會很高興,一周之內就會挑個同樣檔次的禮物回贈我。
這樣的回禮有點叫板的味道,但我並不反感,喜歡一個人,為她花錢是一種樂趣;被一個人喜歡,接受她為我花錢,是一種享受。
美食不如美器,美器不如美廚娘
我是一個對吃很沒有講究的人,我也深知我吃得很不健康,妞出現前,我一直用泡麵和盒飯打發自己。
妞拯救了我的腸胃。更重要的是,還扭轉了我對性感這個詞的衡量標准。我竟然發現,妞在廚房裡的時候是最性感的。
一天早上醒來,口乾舌燥,忽然聽到一連串清脆的鈴聲。睡眼蒙矓地望去,有種穿越到印度的錯覺:妞端著一個托盤,裡面擺著搭配好的米飯、咖喱汁、優格醬、雞肉、青瓜汁,還有幾片檸檬,她腳上系著一個一走動就會叮叮響的踝鈴,搖曳生姿地把托盤擱在我的腿上。然後,拿一塊濕紙巾,把我的右手手指一根根擦乾凈,說:「吃吧!」
沒筷子也沒勺子?妞沖我一笑,右手伸進盤子,將檸檬汁擠在雞肉上,一點雞肉一坨米飯捏實,蘸上咖喱汁,送進我嘴裡。
妞讓我自己試試。當我的手指抓到咖喱,,那種辛辣溫熱的美味似乎就已經沁人心脾。妞指點我,不要著急將食物放進口裡,留在手指尖多感受一會兒。
在那之後我專程去吃過多次咖喱,然而不管餐廳多麼豪華、廚師多麼著名、餐具多麼精緻,我卻始終覺得妞做的、手抓的那份咖喱早餐最美味。
別的女人是出門時盛裝打扮,將最美麗的一面帶出去給外人看。妞則是在進廚房前收拾出自己最漂亮的一面。我曾經給妞買過一件真絲的蝴蝶旗袍,有種詭異冷艷的味道。這件旗袍,如今成了妞的圍裙,她盤著個高高的發髻,配一雙紅緞子綉花鞋,綉著大大的牡丹。
這身打扮,去走秀都嫌太花哨,妞卻穿著安然地在油鹽醬醋間步步蓮花地遊走。
外人看來,這做法太矯情。妞有自己的理論:美食不如美器,美器不如美廚娘。
你來我信你不會走,你走我當你沒來過
有時我必須寫點東西,需要安靜獨立的時刻,妞絕不會攪擾我。但她也不會把像個局外人,我在書桌前敲鍵盤,妞偶爾會支個畫板遠遠坐著。我收工的時候,妞遞給我一張我側面的鉛筆素描或者是一幅有點凡·高味道的油畫。
妞不是那種大家閨秀型的老實孩子,她的種種狡黠,透著古靈精怪的味道。
她偶爾會給我發個簡訊,說想失蹤幾天,讓我別去找她。那幾天,是絕對找不到她的。基本上在我覺得開始想她的時候,她就回來了,但永遠不會一副風塵僕僕的面貌,而是妝容清淡,氣味芬芳。
與妞在一起幾個月了,妞從不問到有關婚嫁的問題。她說:你來我信你不會走,你走我當你沒來過。很彪悍。
生活上,妞像個姐姐,鋪我懶得鋪的床,做我愛吃的飯,清潔我沒有清潔的家;感情上,妞像個妹妹,時而刁滑時而個性,充分培養出我作為大男人的保護欲和佔有欲。
一次跟妞玩一個叫真心話大冒險的游戲,她要我給她一個發自內心的評價,我是這么說的:在遇到你之前,我沒想過成家;在遇到你之後,想到成家這個事情時,我沒想過找別人……
J. 張愛玲的 更衣記 鑒賞
《更衣記》可以說是一篇描寫從清朝建國到「五四時期」中國女性服裝演變的歷史,也可以說是借用服裝的歷史來反映社會發展進程帶給中國社會的變化。
張愛玲通過用女性服裝的變化,著重描繪了中國女性隨著社會變革身上所發生的變化,「在滿清三百年的統治下,女人竟沒有什麼時裝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著同樣的衣服而不覺得厭煩」。文中的這兩句話既說明了清朝時期女性服裝的大致情況,另一方面又通過服裝說明了,清朝女性被封建禮教壓抑、束縛,沒有自由,沒有權利,甚至連選擇自己衣裳的權利也被剝奪了,我們知道愛美可以說是女人的天性,但殘酷的封建專制制度,只讓女人穿單一、單調的衣服,把衣裳當做只是女人的遮蔽之物,不能作為展示女性身體曲線美之物,就從我們生活中這一件基本的生活物品,也就剖析和揭露了專制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磨滅天性與磨滅人性的本質。女性被當做是男人的附屬品,人格與尊嚴不被人尊重,就算是穿一件稍微漏一點雪白肌膚的衣裳,也能被認定為是傷風敗俗。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就連女性與生俱來的美感也摧毀了,不免讓人感到它「吃人」本質的可怕。
隨之清王朝的滅亡,封建制度開始瓦解,西方民主與自由的思想傳到中國,開始深入到人們的文化血液中,女性的服裝也從專制的單一化朝著多樣化發展,各式各樣的衣裳開始出現在市場中,而這時的女性也逐漸的願意展現自己的身體美和曲線美,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由專制走向民主,更加的願意表現自己,表達自己。有了自身的想法和思維,而這些在高度統一化的封建社會,女性是不可能有這樣的權利的。
在民國期間,旗袍在中國女性中流行起來,張愛玲認為旗袍的流行是中國女性追求男女平等之權的產物,女人們受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熏陶,醉心於追求平等的社會地位,可是依然封建專制的中國無法實現女人們的願望,所以女人的就選擇穿上缺乏女性美的旗袍,恨不得將女人的根性斬盡殺絕,因此初興旗袍是嚴冷方正,具有清教徒的風格。
隨著旗袍的流行,做旗袍的裁縫師傅們一定是改良了旗袍,增添了許多展現中國女性身體之美的元素,不然怎麼張愛玲筆下身著旗袍的女性總讓我感覺具有獨特的東方之美呢?身著華麗旗袍的白流蘇既散發著一股恬靜之美,又凸顯出了她身體的曲線之美。既有奔放之感但又不失恬靜,可以說旗袍最大限度的顯露了東方女性之美。
張愛玲利用了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再融合了她精緻而細膩的語言,文章冷峻讓人回味,展現了她天才般的寫作能力和獨特的個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