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寧晉縣有哪些中學校服是天藍色名字
天氣好得好像走著走著就能碰到你
㈡ 明日之後如果低庄和高庄合居,且高庄為主庄園,那95式會按高庄的算嗎
明日之後如果低庄和高庄合租切糕庄圩組庄園那酒四會
㈢ 高庄屬於寧河區哪個鄉鎮
高庄是大張庄鎮,可在北辰哎,或許是重名
㈣ 安陽縣高庄在這么冷的天不讓生火,上級挨門盤查合理嗎請回答
合理,冬季乾燥,明火更容易導致發生火災和窒息事件。換個方式取暖吧,也是為了自身安全著想。
㈤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棗園鎮高庄村強行集資買消防車和修橋合理嗎
你好朋友可以找個律師咨詢一下,這個不好說的,有可能合法的
㈥ 西峽高庄—二郎坪與元古宙—古生代二郎坪群海相火山岩、韌性剪切帶有關的金、多金屬礦床成礦亞系列
一、區域地質背景
該亞系列屬於北秦嶺構造帶,地理位置上為伏牛山南坡,它的北側為瓦穴子-鴨河口深斷裂,南側為朱陽關-夏館深斷裂。該帶北與寬坪岩群相鄰,南與秦嶺岩群相接(圖2-15)。該帶自東部西峽梅子溝經高庄到西部盧氏澗北溝以遠,斷續有金礦床(化)產出,延長50km。區內地層為二郎坪群,有大量花崗岩的侵入,部分地區地層被花崗岩所吞噬。
圖2-15二郎坪—五里川地區地質構造格局與金礦分布示意圖
(據楊崇輝等,1994)
1—紅層;2—T3板岩;3—Pt3—Pz1變質沉積碎屑岩;4—Pt3—Pz1變質火山碎屑岩及沉積岩;5—Pt3—PZ1變質中基性火山岩;6—Pt1大理岩;7—Pt1片麻岩類;8—花崗岩;9—斜長花崗岩;10—閃長岩;11—衛片解譯線性構造;12—強變形帶;13—金礦床(點)
二郎坪群是已知金礦的主要圍岩,分為三個組:大廟組主要為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夾碳酸鹽岩;火神廟組以細碧岩為主,夾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和少量火山碎屑岩、硅質岩;小寨組為碎屑岩夾火山碎屑岩。二郎坪群遭受了綠片岩相至低角閃岩相的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由西向東變質程度有增高之勢。如火神廟組大多為斜長角閃岩、鈉長陽起片岩、鈉長綠簾綠泥片岩等,部分原岩特徵仍有保存,如局部發育枕狀構造,岩枕及杏仁、氣孔有變形。關於二郎坪群的時代,現多數意見是將其形成年齡確定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區內侵入岩發育,呈規模不大的岩株分布於區內北部和東部,主要為燕山期中—細粒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其次為古生代中粒斜長花崗岩。前者代表性岩體有紅石窯岩體(
圖2-16太平鎮—長探河一帶燕山期岩漿活動、熱液活動及礦化分帶圖
(據符光宏等,1995)
1—二郎坪群小寨組;2—二郎坪群大廟組;3—二郎坪群火神廟組;4—燕山晚期花崗斑岩;5—金礦點(床);6—燕山晚期第二次侵入岩;7—燕山晚期第一次侵入岩;8—加里東晚期斜長花崗岩;9—加里東晚期閃長岩;10—花崗斑岩;11—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12—中細粒黑雲母花崗岩;13—斷層;14—以Mo-W-Bi-Be為主的異常;15—以Au-Pb-Ag-As-Sb為主的異常;16—熱及熱液擴散方向
內帶:主要發育在岩漿活動最晚期侵入中心,即物探推測岩體根部帶附近,廣泛發育元素組合為Be、W、Cu、Ag、Mo、Bi等與酸性侵入岩有關的高溫熱液元素組合異常,相應形成了一些鉬、鎢礦化。分枝岩體在下部相連的鞍部是熱液活動強、形成金礦化的有利部位。因工作程度低至今未發現好的金銀礦化。
中帶:為岩漿活動帶南部邊緣,即岩體侵入超覆區外圍,黑煙鎮—草湖峪—牡珠流一帶,呈帶狀、半環狀圍繞岩體,發育以金為主的中低溫熱液元素異常,元素組合為Au、Pb、Ag、Zn、Sb。
外帶:為距岩體較遠的朱陽關-夏館斷裂帶,總體受岩漿熱液的影響較小,以發育中低溫元素異常為特徵,相應形成金、銻礦化帶。
區內構造為廣泛發育的葉理和劈理。基本的構造樣式是由線狀的強應變帶和透鏡狀的弱應變域組合而成。強應變帶和弱應變域內部又有相對較強和相對較弱的部分。從宏觀到微觀的尺度均是如此(圖2-15)。各種構造跡象表明,這些強變形帶是多期不同層次的構造運動產物。元古宙為強烈的韌性推覆變形.加里東期為韌性推覆和走滑剪切,印支—燕山期則表現為多層次的推覆、滑脫和走滑。線狀的強應變帶在走向上長度可達幾十千米至上百千米,它們通常是與岩性界面或岩層平行或近於平行,由復雜而密集的剪切帶組成。二郎坪群的變形以緊閉倒轉褶皺和各類脆-韌性剪切變形為特徵,總體表現為中淺層次的變形特徵。本區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在不同時代的強應變帶內廣泛發育有韌性剪切變質作用,這對成礦具有重要意義。
二、成礦條件分析
(一)強變形帶(剪切帶)與金礦(化)的關系
區內金礦化東起西峽二郎坪,經高庄西至盧氏魏王坪、澗北溝呈帶狀分布。礦化帶集中於大廟組雲母石英片岩與火神廟組變中基性火山岩接觸帶附近,位於變中基性火山岩中。兩類岩石間為剪切帶相接。該帶北側1~2km發育有大量的燕山期花崗質岩石。金礦化明顯受剪切帶控制,主要是脆-韌性和脆性剪切帶。剪切帶控制了石英脈和蝕變帶的分布,它們均呈北西、北西西向展布,傾向南西、傾角可分為兩類:一類大於60°,總體上明顯切割片理(局部平行片理),它們的脆性特徵比較明顯;另一類小於30°,基本上平行於片理,多表現為脆-韌性特點。
從區域背景來看,本區絕大多數金礦在空間上與區域性線性構造有關,但就具體位置而言,絕大多數礦床(點)多產於這些大型剪切帶的次級脆-韌性和脆性剪切帶中,如高庄剪切帶上分布了眾多的金礦床(點)(圖2-15)。
朱-夏斷裂帶等區域性線性構造,都是長期活動的大型剪切帶。早期為韌性變形,晚期出現脆性變形。韌性剪切帶是地殼深層次及中—深層次斷裂活動的標志。從現代和古代的剪切系統所獲得的證據表明,它們是流體流量最大的地方,是流體/岩石比值最高的帶,是深部流體及含礦物質向上運移的通道。由於流體壓力梯度的存在,含礦流體通常遷移到次級的脆—韌性剪切帶中成礦。
高庄金礦是較典型的受剪切帶控制的金礦床。在礦區表現為密集的強片理化帶,或層間破碎帶,實際上為脆性特徵較明顯的韌-脆性剪切帶。礦區部分地段拉伸線理發育,其走向為280°左右,另一顯著特點是一些強乾的岩石被剪切成片桿狀,長寬比一般大於5∶1,礦體的側伏方向或者說延伸方向與拉伸線理方向一致。該帶早期曾經歷了強烈的韌性變形,岩石中的殘留碎斑表現了強烈的韌性變形特徵,動力分異造成的條帶狀構造也非常發育。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帶由地殼較深部向淺部發展,疊加了晚期的脆性特徵明顯的剪切改造,並且發生了重結晶作用,糜棱岩的微觀組構已很少保留,表現為糜棱片岩。由於恢復重結晶作用,基質已重結晶呈連續定向排列,使拔絲的石英、角閃石等呈透鏡狀、豆莢狀,平行斷續排列,且與葉理平行產出。
灣潭、梅子溝、高庄、澗北溝等礦床(點)盡管礦體形態變化很大,有些礦脈切割了剪切帶的葉理構造,但礦體或者礦化帶並未超出剪切帶的邊界,嚴格地受剪切帶控制。
(二)岩性與金礦(化)的關系
區內所有的金礦床(點)均分布在變質中基性火山岩中,並常產於火山岩地層的頂部,靠近火山岩與上覆火山碎屑岩和沉積碎屑岩接觸部位,為剪切帶所佔據,具體由片狀岩石所組成。與主體基性火山岩相比,該部位往往更偏酸性一些。如高庄礦區,圍岩中有大量的黑雲斜長變粒岩及黑雲斜長石英片岩等中酸性岩石。而區域上該套變質火山岩的主體是基性的斜長角閃片岩。這一特徵具普遍意義,如澳大利亞卡爾古利卡姆巴爾達地區,大型金礦床常產於以火山岩為主的地層頂部,靠近火山岩與上覆碎屑岩的接觸部位;羅鎮寬等(1993)亦指出這種礦床常與海底拉斑玄武岩—細碧角斑岩伴生,產在熔岩層的上部火山碎屑岩中。從表2-8可看出高庄礦區容礦岩石具有相對高的Fe/(Fe+Mg)值,也就是說Fe/(Fe+Mg)值高的岩層更有利於礦化。所以容礦岩石不僅限定了岩石單元在變形期間的力學性質而且還起著化學控製作用。
表2-8高庄地區岩石中Fe/(Fe+Mg)值與Au的含量表
從圖2-15、16可以看出,在空間上金礦的分布與花崗岩是密切相關的,如高庄金礦北1km左右即堂坪-長探河花崗岩體。而有些礦床則直接產在花崗質岩石中,如白土曼、許窯溝等礦床。
三、礦床式——高庄式金礦特徵與成因模式
(一)礦區地質
1.地層
礦區內出露地層為二郎坪群火神廟組(圖2-17)的上部,主要由海相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組成,屬細碧-角斑岩建造。根據岩性及組合特徵,自下而上,自南而北可分為3個岩性段:下部岩性段為變中酸性凝灰岩、石英角斑岩夾細碧岩、細碧玢岩,下部有透鏡狀大理岩;中部岩性段為變細碧岩夾變細碧玢岩、變角斑岩、變中基性凝灰岩,下部普遍綠簾石化,夾薄層大理岩,凝灰岩是主要含礦層;上部岩性段主要為變細碧凝灰岩,上部夾變細碧岩,下部夾大理岩透鏡體。礦床產於中部岩性段。
2.構造
礦區位於朱陽關-夏館大斷裂北側6km,為一走向305°~315°之單斜,傾向南西,傾角18°~38°,礦區范圍內的主體構造是高庄韌-脆性剪切帶。它既具有韌性剪切性質,又有脆性破裂。剪切之初以韌性為主,中前期就開始出現脆性破裂,有硅質充填,逐漸轉化為脆-韌性、韌-脆性。該帶南北寬0.45km,東西長2km以上,兩端均延出礦區,剪切帶內岩石糜棱岩化及片理化發育,常有構造透鏡體,兩側邊界不明顯,與帶外岩石呈過渡狀態,南側基本上以中下岩性段分界,北側大致以中上岩性段分界,為一狹長的線性帶狀分布的高應變帶。總體產狀為202°~205°∠34°~39°,上緩下陡,在平面上及剖面上兩側岩石均表現出順時針左行平移,因此具上盤相對向上逆推,並向北西西平移,下盤相對向下,向南東東平移的扭動性質,總體順層延展,局部傾角大於地層,出現切截關系,該主體構造控制了礦區含金石英脈和礦體的分布。
3.岩漿岩
礦區內岩漿岩不很發育,只有石英鈉長斑岩、花崗岩、花崗偉晶岩脈等。
長探河—堂坪花崗岩位於礦區北不足1km,屬太平鎮—長探河燕山晚期花崗岩群的一部分,岩體與圍岩接觸處可見不同程度的黃鐵礦化、綠簾石化、硅化、黃銅礦化、夕卡岩化及角岩化。岩性為中粗粒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主要礦物為鉀長石、更長石、石英及黑雲母。岩體化學成分及主要微量元素如表2-9所示。岩石中強富集Bi及Be、Sr,一般富集Ag、Pb、Ba、As、Sb、W、Sn、Mo、Cu、Zn、Au.
表2-9太平鎮—長探河花崗岩岩石化學成分表
(二)礦床特徵
1.礦(脈)體
礦區各脈帶均分布於火神廟組上部第二岩性段變細碧岩中的剪切帶內。礦區共有20餘條礦脈,可分為三個含礦段。以中部含礦段的211、207礦脈規模最大。礦脈出露標高928~523m,呈西高東低產出。礦脈產狀190°~245°∠10°~35°。剖面上各礦脈以20~40m間距
圖2-17高庄金礦(東段)地質圖
(據河南四調隊,1992)
1—二郎坪群火神廟組上段中酸性凝灰岩、變細碧岩夾角斑岩、變凝灰岩夾細碧岩、變細碧岩夾凝灰岩、大理岩;2—石英斑岩;3—石英脈;4—含金石英脈;5—剖面
圖2-18高庄金礦40線剖面圖
(據河南四調隊,1992)
1—細碧岩;2—角斑岩;3—流紋斑岩;4—含金石英脈
平行排列(圖2-18)。在平面上呈相互平行的雁行狀右行排列。礦脈沿走向和傾向均呈舒緩波狀,形態簡單,以單脈為主,尖滅端常為復脈帶,具分枝復合、膨大、收縮現象。
礦脈內黃鐵礦及自然金則呈星散狀、團塊狀分布於中部,兩壁干凈,基本無礦化和蝕變交代,只在極個別地段有很窄的蝕變礦化分帶(硅化、黃鐵礦化、磁黃鐵礦化),表現出典型的單階段充填式成礦。礦體分布於石英脈或蝕變細碧岩中。後者多分布於前者的兩側及延伸方向。礦區共圈出19個礦體,其中工業礦體11個。礦體呈似層狀、長條狀、透鏡狀。礦體長26~420m,厚0.28~1.45m,厚度變化系數27.43%~80.8%。平均含金1.15×10-6~18.189×10-6,品位變化系數64.8%~73.8%,延深14~250m,已控制儲量達小型礦床規模。
2.礦石
(1)礦石礦物成分
礦區礦石礦物有43種,其中金屬礦物26種,脈石礦物17種。含金石英脈型礦石的脈石礦物成分簡單,主要為石英;蝕變細碧岩型礦石的脈石礦物成分較復雜。金屬硫化物分布在石英脈體邊部。主要呈浸染狀、細脈狀、團塊狀、網脈狀分布。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鐵礦、白鐵礦、磁黃鐵礦、黃銅礦、褐鐵礦,另有少量方鉛礦、閃鋅礦。
(2)礦石化學成分
礦石中主要成礦元素為Au,伴生元素有Ag、Cu、S等20餘種。不同礦體化學成分相近;含金石英脈型礦石SiO2、Fe2O3、FeO含量較蝕變細碧岩型礦石高,後者Al2O3、CaO、MgO、K2O、Na2O、MnO含量高於前者。礦石主要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見表2-10。
(3)礦石結構、構造
主要結構有自形晶結構、他形粒狀結構、交代文象結構、壓碎結構、膠狀結構。主要構造有塊狀、條帶狀、浸染狀、細脈狀、蜂窩狀、膠狀、團塊狀。
(4)礦石類型
自然類型按氧化程度可分為氧化礦石和原生礦石兩類。原生礦石按礦物組合和脈石礦物種類可分含金硫化物石英脈型和含金蝕變細碧岩型,其中含金硫化物石英脈型包括含金石英脈型,含金黃鐵礦石英脈型,含金黃銅礦、磁黃鐵礦、黃鐵礦石英脈型三種礦石類型。含金硫化物石英脈型礦石為本區主要礦石類型。
①氧化礦石
褐鐵礦-石英組合,具他形粒狀、膠狀結構,條帶、蜂窩狀、塊狀構造。金屬礦物為褐鐵礦(20%~30%)、黃鐵礦、磁鐵礦、自然金等,脈石礦物為石英、黑雲母、角閃石等。氧化礦石含金較富,具次生富集作用。
②原生礦石
含金石英脈型礦石:脈石成分以乳白色石英為主。硫化物含量極少。
黃鐵礦石英脈型礦石:半自形粒狀結構、包含結構、鑲嵌結構,條帶狀、塊狀構造,主要礦物為黃鐵礦(12%~15%)、自然金及石英、黑雲母。含金在3×10-6~4×10-6。
黃銅礦、磁黃鐵礦、黃鐵礦石英脈型礦石:自然金-黃銅礦-磁黃鐵礦-黃鐵礦-石英組合,具粒狀、他形粒狀結構,塊狀、條帶狀、網脈狀構造。主要金屬礦物為磁黃鐵礦(20%~30%),次有黃鐵礦、黃銅礦、自然金。脈石礦物為石英、黑雲母、綠泥石、方解石。含金多大於5×10-6,含銅在0.12%。
蝕變細碧岩型金礦石:磁黃鐵礦、黃銅礦呈浸染狀、散點狀分布於基性凝灰岩中,金屬硫化物約5%~10%,脈石礦物為角閃石、絹雲母、綠泥石、綠簾石、長石、石英等。平均含金3.97×10-6。
3.金的賦存狀態
金在礦石中主要呈自然金、含銀自然金、銀金礦等礦物形式產出,以粒狀、片狀為主,少數呈不規則狀或樹枝狀,賦存在脈石中,其次在黃鐵礦、褐鐵礦邊部或中間,以粒間金和裂隙金為主,見少量包裹體金。自然金常與碲、鉍礦物共生,二者關系密切。
表2-10礦石主要成分表
自然金粒度以粗粒級為主(1.28~0.076mm的佔67.9%)、中粒為次(0.076~0.04mm級佔24.5%)、微細粒很少(<0.04mm級佔7.5%)。手標本可見最大明金達2mm×2mm。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見表2-11。本區金的成色為751~966,Au/Ag為30.2~28.39。
表2-11自然金電子探針成分分析結果wB/%
4.成礦期次、成礦階段和成礦時代
(1)成礦期次和階段
按礦石中礦物組合、礦石結構、構造及礦物自然連生組合關系,本礦區成礦期可分為熱液期和表生期。
熱液期成礦活動可分為四個階段:
①氧化物階段;
②金-黃鐵礦-石英階段;
③金-多金屬硫化物—石英階段;
④金-鍗化物-碳酸鹽階段;
金礦主要在第三階段形成。
表生期以原生礦物發生次生變化為特徵。
(2)成礦時代
①加里東成礦期是最主要的成礦期,主要反映與韌-脆性剪切同構造期的成礦活動,包括三個主要階段:少硫化物石英階段、石英-磁黃鐵礦階段、石英-黃鐵礦階段,後二個階段是成礦主要階段。
②喜馬拉雅成礦期,主要表現在礦床剝露地表後的氧化次生加富,構成氧化礦石或礦體。
5.成礦溫度、鹽度
據礦物包裹體的均一溫度測定資料,為155~334℃,為中低溫,變化范圍較大,鹽度<10%,相當低。
四、礦化水平分帶規律
該帶金異常元素組合類型自東向西,有從中溫元素組合向低溫元素組合漸變過渡的變化規律。五里川以西主要為Au-Ag-Sb-Mo等元素組合,有大量銻礦床產出,澗北溝—高庄一帶以Au-Ag-As-Sb組合為主,多金屬礦物不發育;梅子溝—灣潭一帶則以Au-Pb-Zn組合為主,表現為金礦體中方鉛礦、閃鋅礦非常發育;向東到五垛山岩體附近,則以Au-Ag-As-Cu為主,金礦中銅礦化非常發育,並且在該區有許多銅礦點。
五、礦床成因與成礦模式
對該區的金礦,礦床地球化學資料甚少,據已有資料可了解本區發生的地質事件與金礦形成的可能模式。
(1)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時期,本區地殼拉張,大量基性岩漿從洋底噴溢,形成二郎坪群火神廟組細碧岩系,金從地幔隨岩漿進入地殼。
(2)隨著上覆沉積物的增厚,二郎坪群進入較高的溫壓環境。在區域變質作用下,轉入高綠片岩相—角閃岩相的變質岩,同時釋放出水及其他不穩定組分,但溶液為岩石保持著基本平穩關系,金處於深化狀態;無大規模的遷移富集。
(3)二郎坪群在南北向擠壓作用下開始褶皺,同時順時針向韌性剪切,循環系統逐漸開放,金開始小規模遷移,初步富集。隨著區域的隆升、降壓,韌性剪切帶逐漸轉變為脆-韌性剪切,形成張性破裂,溶液開始大規模遷移,此階段金有大規模的遷移與富集。
(4)本區北部形成大規模的加里東期閃長岩、花崗閃長岩帶,有大量中酸性岩脈群貫入。這些脈岩有不同程度的糜棱岩化,有的已成為糜棱岩,顯示本區當時仍處於塑性變形為主的較深構造層次。由於存在大規模的岩漿侵入,本區急劇增溫增流,促進了地下水的循環和金的活化轉移。
(5)由於區域性的抬升,疊加了脆性破裂,使得剪切帶的中心地段成為含金溶液擴散、滲透、遷移的最佳場所。深層次的剪切帶引導著深部溶液上升,尤其在剪切帶中心面附近,應力最為集中,變形也最為劇烈,自然成為含金熱液流體側向遷移和物質交換、沉澱的最佳場所。早期以黃鐵礦-石英-磁黃鐵礦組合形式的沉澱為主,代表了開放程度仍不很高的貧硫半氧化環境,金的豐度較高,是本區成礦的主要時期;後期則以石英-黃鐵礦組合形式的沉澱為主,顯示開放程度、氧化程度較高,含金豐度與早期相近或略低,疊加在早期金礦化體上,又一次加富和擴大了本區金礦體。金的來源目前尚無資料佐證,推測主要來自基性火山岩地層,不排除後期中酸性岩漿熱液有金的參與。
(6)經過海西、燕山、喜山構造旋迴,本區不斷被抬升,岩石經歷了退變質過程,礦體被剝露出地表,經過風化剝蝕,在氧化帶內穩定組分被原地、半原地保留。隨著本區的抬升剝蝕,氧化帶向縱深遷移,且金有次生加富的現象。
六、找礦標志
(1)二郎坪群火神廟組上部第二岩性段是本區金礦的賦礦層位。
(2)賦礦地層中北西西向韌-脆性剪切帶為控礦和儲礦構造。
(3)含金石英脈和蝕變細碧岩組成金礦脈,在礦脈產狀變化及膨大處,往往是工業礦體的賦存部位。
(4)硅化、鉀長石化、方柱石化、碳酸鹽化,多金屬硫化物礦化是成礦的主要蝕變和礦化。
(5)含金石英脈中,發育中細粒黃鐵礦者;富集多金屬硫化物者;煙灰色厚大脈體的頂、底部及產狀變化部位,則往往構成含金較高的富礦體。
㈦ 於高庄村底保戶是誰
事實上應該是還沒有
評下來
㈧ 寧晉縣有做校服的嗎
有啊 大曹庄這有很多服裝廠 你可以和人家商議下 我們學校的校服之前就是在大曹庄管理區做的。
㈨ 萊蕪高庄綜合高中發高中畢業證嗎
你只要上普高班就會發。。。。。
㈩ 中國陸相新近繫上新統高庄階 (7)
高庄階,是中國陸相新近繫上新統下部的一個階,位於保德階之上。階名由邱占祥、王伴月、童永生、邱鑄鼎於 2000 年 11 月為編制 《中國區域年代地層 (地質年代) 表》而提出,階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層單位 「高庄組」。
通過課題組 (鄧濤、侯素寬) 研究,取得的主要進展是: 初步選定了高庄階的候選層型剖面; 採集、積累了較為豐富的大、小哺乳動物、古脊椎動物、雙殼類、介形蟲、昆蟲、古植物及孢粉等化石資料; 進行了磁性地層研究,並獲取較好成果,對階的底界進行了初步定義。高庄階的輪廓已漸清晰,成熟度有較大提高。
(一) 高庄階層型剖面位置
由於在山西榆社地區存在若干小型盆地,新近紀地層分布較為零散,很難在一個盆地內找到一條完整、連續的高庄組剖面。1987 年邱占祥將高庄組的剖面選定在榆社盆地高庄至趙庄間一段剖面,厚度測得 200~250 m。之後,1991 年,中美聯合考查隊 Tedford 等將榆社盆地桃陽附近的一段地層視為高庄組的下部分層位,並將高庄組自下而上劃分為桃陽段、高庄溝段和醋柳溝段,總要約 400 m。
課題組 (鄧濤、侯素寬) 經考察,確認高庄階的候選層型剖面為山西省榆社盆地雲簇地區桃陽-高庄-趙庄剖面,在桃陽段中點測得的地理坐標為北緯37°01. 5″,東經112°53༼. 6″,海拔1041 m (圖119) 。
圖119 高庄階候選層型剖面位置圖
(二) 高庄階候選層型剖面描述
上覆地層上新統上部麻則溝組
中國主要斷代地層建階研究項目(2001~2009) 進展與成果
中國主要斷代地層建階研究項目(2001~2009) 進展與成果
下伏地層 中新統上部馬會組
(三) 高庄階內的生物組合及特徵
綜合課題組和前人研究成果,目前在高庄階 (期) 內發現了多門類豐富的動、植物化石。主要有哺乳動物、魚類、兩棲類、龜鱉類、昆蟲類、腹足類、雙殼類、介形蟲、古植物、孢粉、輪藻等。
1. 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在高庄階 (期) 內是最為重要且最為豐富的化石門類。1999 年,邱占祥、邱鑄鼎將這一時期的哺乳動物組合稱為 「高庄動物群」,代表上新世早期的一個哺乳動物群,對應於歐洲的 Rusci-nain 期。綜合前人和本項目課題組的研究成果,迄今已發現的高庄動物群化石包括 5 種食蟲類、26 種嚙齒類、4 種兔形類、13 種食肉類、3 種長鼻類、7 種奇蹄類、16 種偶蹄類。主要屬種有: 食蟲目鼩鼱科的肥鼩 (Blarinini indet. ) 、先長尾鼩 (Soriculus praecursus) ,鼴鼠科的科氏水鼴 (Desmana kowals-kae) 、原始小鼴鼠 (Yanshuella primaeva) 、麝鼴 (Scaptochirus sp. ) ; 嚙齒目松鼠科的二登圖花鼠 (Eu-tamias ertemtensis) 、松鼠 (Sciurus sp. ) 、榆社松鼠 (S. yusheensis) 、中華花鼠 (Sinotamias sp. ) 、皺紋上新鼯鼠 (Pliopetaurista rugosa) ,河狸科的安氏河狸 (Castor anderssoni ) 、梅氏假河狸 (Dipoides majo-ri ) 、睡鼠 科的 鼠 形 睡 鼠 (Myomimus sp. ) 、倉 鼠 科的 似 倉 鼠 (Cricetinus sp. ) 、異 倉 鼠 (Allocricetussp. ) 、葛氏新古倉鼠 (Neocricetodon grangeri) 、蒙古微倉鼠 (Nanocricetus mongolicus) 、鼢鼠科的峭枕日進鼢鼠 (Chardina truncatus) 、艾氏原鼢鼠 (Prosiphneus eriksoni) 、前丁氏中鼢鼠 (Mesosiphneus preat-ingi) ,鼠平科的模鼠 (Mimomys sp. ) 、日爾曼鼠 (Germanomys sp. ) 、竹鼠科的山西竹鼠 (Rhizomysshansius) 、跳鼠科的偽三趾跳鼠 (Dipus fraudator) ,鼠科的邱氏姬鼠 (Apodemus qiui) 、祖巢鼠 (Micro-mys chalceus) 、戴氏巢鼠 (M. tedfordi) 、三趾馬層仙鼠 (Karnimata hipparionum) 、榆社日進鼠 (Chardi-nomys yusheensis) 、唐氏華夏鼠 (Huaxiamys downsi) ,豪豬科的豪豬 (Hystrix sp. ) ; 兔形目兔科的聯合翼兔 (Alilepus annectens) 、三裂齒兔 (Trischizolagus sp. ) 、次兔 (Hypolagus sp. ) 、鼠兔科的拉氏鼠兔(Ochotona lagrelli) ; 食肉目犬科的丁氏貉 (Nyctereutes tingi) 、中華貉 (N. sinensis) 、戴氏始犬 (Eucyondavisi) 、周氏始犬 (E. zhoui) 、真犬 (Canis sp. ) ,熊科的郊熊 (Agriotherium sp. ) 、真熊 (Ursus sp. ) 、鼬科的短頷近狼獾 (Plesigulo brachygnthus) 、貂 (Martes sp. ) 、鬣狗科的濱鬣狗 (Thalassictis sp. ) 、甘氏豹鬣狗 (Chasmaporthetes kani ) 、比山碩鬣狗 (Pachycrocuta pyrenaica) 、貓科的後貓 (Metailurussp. ) ; 長鼻目短頜象科的博氏短頜象 (Mammut borsoni) 、嵌齒象科的中間中華乳齒象 (Sinomastodon intermedius) 、真象科的師氏劍齒象 (Stegodon zdanskyi) ; 奇蹄目馬科的平齒三趾馬 (Hipparion platyo-s) 、賀豐三趾馬 (H. houfenense) 、原始長鼻三趾馬 (H. pater) 、意外三趾馬 (H. insperatum) 、桑氏三趾馬 (H. licenti) 、犀科的林氏額鼻角犀 (Dicerorhinus ringstroemi) 、林氏山西犀 (Shansirhinus ring-stroemi) ; 偶蹄目 豬 科的 厄 賴 曼 豬 (Sus erymanthius) ,駱駝 科的 副 駝 (Paracamelus sp. ) ,鹿 科的 麝(Moschus sp. ) 、基氏副麂 (Paracervulus cf. killgusi) 、後麂 (Metacervulus sp. ) 、湖麂 (Muntiacus cf.lacustris) 、秀麗軸鹿 (Axis speciosus) 、低枝祖鹿 (Cervavitus demissus) 、始布氏真枝角鹿 (Eucladoceros proboulei) 、原狍 (Procapreolus sp. ) 、牛科的高庄羚羊 (Gazella gaozhuangensis) 、泥河羚羊 (Gazella ni-hensis) 、榆 社 羚 羊 (Gazella yusheensis ) 、 榆 社 原 大 羚 (Cf. Protoryx yusheensis ) 、 扁 角 羊 角 羚 牛(Cf. Tragocerus laticornis) 等。
綜合上述哺乳動物組合,童永生等 1995 年指出,高庄期動物群的特點是繼承了保德期三趾馬動物群的繼續發展,含有較多保德期動物群相同的分子,但也首次出現了一些新屬種,如 Mimomys,Char-dinomys,Germanomys,Hypolagus,Nyctereutes,Chasmaporthetes 等; 而在保德期中的一些常見屬,在高庄期已絕跡或極少見,如 Microtodon,Microtoscoptes,Lophocricetus,Leptodontomys,Adcrocuta,Ictitherium,Chleustochoerus 等; 較古老的山河狸科 (Aplodontidae) 和始鼠科 (Eomyidae) 已絕跡,新出現了現生的 科 (Arvicolidae) ,犬科 (Canidae) 和駱駝科 (Camelidae) 。
2. 魚類
在高庄期,魚類化石也較為豐富,已發現的屬種有: 榆社鯝 (Xenocypris yusheensis) 、鯉 (Cyprinus carpio) 、鯽 (Carassius auratus) 、蒙古鮊 (Culter cf. mongolicus) 、長頭似鰷 (Hemicultherella longicephalus) 、張氏雅羅魚 (Leuciscus tchangi) 、白鰱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張村麥穗魚 (Pseudorasbora changtsu-nense) 、青魚 (Mylopharyngodon piceus) 、鯇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鯰 (Parasilurus asotus) 、武鄉中國鱖 (Siniperca wusiangensis) 、鱧 (Ophicephalus argus) 等; 還有兩棲類的榆社蛙 (Rana yusheensis) 。以上組合表明,在高庄期魚類的豐度和分異度均較高,幾乎全部為現生屬,其中以鯝、鯉、鯽為主。
3. 介形蟲
高庄期介形蟲較為發育,以池沼、河溪、湖泊的淡水屬種為主,也有少量半鹹水湖、澙湖及濱海相的屬種。主要屬種有: 土星介 (Ilyocypris cornae,I. manasensis,I. gibba,I. biplicata,I. salebrosa,I. nschanensis,I. qingxuensis,I. pulchra,I. errabundis,I. bradyi 等) 、金 星 介 (Cypris subglobosa) 、真星介 (Eucypris inflata,E. cf. concinna) 、美 星 介 (Cyprinotus salinus,C. yusheensis,C. chiuhsinensis,C. formalis,C. reticulata) 、河星介 (Potamocypris sp. ) 、斗 星 介 (Cypridopsis sp. ) 、玻 璃 介 (Candona yaozitouensis,C. kirgizica) 、小 玻 璃 介 (Candoniella albicans,C. suzini、C. mirabilis ) 、白 花 介 (Leuco-cythere mirabilis) 、正星介 (Cyprideis littoralis) 等。
4. 腹足類
高庄期腹足類亦較發育,主要為水生類型,目前已發現的屬有: 高錐辛辛那提螺 (Cincinnatia alti-conula) 、光滑狹口螺 (Stenothyra glabra) 、牛氏螺 (Neumayria sp. ) 、錐形豆螺 (Bithnia phrygica) 、榆社擬水螺 (Hydrobioides yusheensis) 、沼螺 (Parafossarulus? sp. ) 、塔土蝸 (Galba turritella) 、長蘿卜螺(Radix pereger) 、鈍螺 (Acella sp. ) 、泡螺 (Bulinus sp. ) 、白小旋螺 (Gyraulus albus) 、窄小旋螺 (G.compressus) 、西伯 利 亞 小 旋 螺 (G. sibiricus) 、北 方 小 旋 螺 (G. borealis) ,琥珀 多 孔 螺 (Polypylis suc-cinea) 、角類扁 卷 螺 (Planorbarius corneus) 、韋 斯 島 蛹 螺 (Nesopupa wesleyana) 、麗 氏 旋 螺 (Vertigolilljeborgi) 、小帶節腹節螺 (Gastrocopta armigerella) 、少齒腹節螺 (G. paucidentata) 、雙突蛹形螺 (Pu-pilla bituberculata) 、薄 層 瓦 婁 蝸 牛 (Vallonia tenuilabris ) 、 亞 洲瓦 婁 蝸 牛 (V. asiaticae ) 、 長 琥珀 螺(Succinea oblonga) 、高琥珀螺 (S. altaica) 等; 另有少量雙殼類: 河球蜆 (Sphaerium rivicolum) 、近堅固球蜆 (S. subsolim) 、河豆蜆 (Pisidium amnicum) 等。
5. 古植物
高庄期古植物較為繁盛,除有少量蕨類和裸子植物外,以被子植物為主,其中主要有山毛櫸科、榆科、槭樹科、樺木科等,以櫟屬、槭屬、櫸屬和榆屬最多; 其次有楊柳科、桑科、胡桃科、芸香科、無患子科、薔薇科、豆科等; 另在湖沼地帶還繁盛有眼子菜、香蒲、木賊等水生、濕生植物。常見的重要 古 植 物 化 石 有: 刺 榆 (Hemiptelea sp. ) 、古 栓 皮 櫟 (Quercus miovariablis) 、槲 (Quercuscf. dentata) 、 遼 東 櫟 (Q. cf. liaotungensis ) 、 蒙 古 櫟 (Q. cf. mongolica ) 、 密 脈 鵝 耳 櫪 (Carpinuscf. miofangiana) 、心葉千金榆 (Carpinus subcordata) 、闊裂槭 (Acer florinii) 、彩葉槭 (A. subpictum) 、葡葉槭 (A. diabolicum) 、翁格櫸 (Zelkova ungeri) 、榔榆 (Ulmus cf. parvifolia) 、胡桃 (Juglans sp. ) 、楓楊 (Pterocarya sp. ) 、柘 (Cudrania sp. ) 、構 (Broussonetia sp. ) 、闊葉楊 (Populus latior) 、皂柳(Salix cf. wallichiana) 、合歡 (Albizza sp. ) 、綉線菊 (Spiraea sp. ) 、吳朱萸 (Evodia sp. ) 、全緣欒樹(Koelreuteria cf. integrifolia) 及水生植物香蒲 (Typha sp. ) 等。
6. 孢粉
高庄期的孢粉組合以裸子植物中的針葉類雲杉、冷杉和松屬花粉為主,其次是榆屬和少量落葉、闊葉喬木的花粉; 草本植物在個別層位占優勢,以半旱生和旱生的蒿屬、藜科、麻黃為主。孢粉組合中常見的主要分子有: 松屬 (Pinus) 、雲杉 (Picea) 、冷杉 (Abies) 、落葉松 (Larix) 、鐵杉 (Tsuga) 、樺屬 (Betula) 、櫟屬 (Quercus) 、榛屬 (Corylus) 、椴屬 (Tilia) 、栗屬 (Castanea) 、鵝耳櫪 (Carpi-nus) 、榆屬 (Ulmus) 、麻黃 (Ephedra) 、蒿屬 (Artemisia) 、藜科 (Chenopodiaceae) 、菊科 (Composi-tae) 、唇形科 (Labiatae) 、禾本科 (Poaceae) 、豆科 (Leguminosae) 、蓼科 (Polygonaaceae) 、莎草科(Cyperaceae) 、香蒲 (Typha) 、眼子菜 (Potamogeton) 、中國蕨科 (Sinopteridaceae) 等。
7. 輪藻
高庄階內含有少量輪藻: 渭南格氏輪藻 (Grambastichara weinanensis) ,蘇北燈枝藻 (Lychnotham-nus subeiensis) ,分離輪藻 (Chara cf. sejuncta) 及訥莫格特輪藻 (Nemegtichara sp. ) 等。
(四) 高庄階的磁性地層特徵
上世紀 90 年代初,中美聯合考察隊曾對山西榆社盆地新近系剖面進行過深入考察,並進行了系統的磁性地層研究。1991 年,聯合考察隊成員 Tedford R. H. 等發表了榆社盆地自新近系中新統馬會組至第四系海眼組的系統古地磁剖面,自下而上共記錄了 10 個正向極性帶和 10 個反向極性帶,對應於國際標准極性柱的 Chron C3An. 2n 至 C2r. 2r,年齡為 6. 5~2. 3Ma。其中相當長的第2 個反向極性帶 (對應於國際標准極性柱的 Chron C3r) 位於高庄組下部的桃陽段,而高庄組中部的南庄溝段下部相當短的第3 和第4 正向極性帶及第3 反向極性帶合並一起對應於標准磁性柱的 Chron C3n. 4n。根據古地磁對比結果,高庄階的底界位於 Chron C3r 上部,相當於 Chron C3n. 4n 之前約 0. 1Ma 處,其准確位置在榆社桃陽剖面高庄組桃陽段內第5 層的土黃色塊狀砂岩的近底部處,年齡為 5. 3Ma (圖120) 。
(五) 高庄階底界的定義
根據古地磁,高庄階的底界位於反向極性帶 Chron C3r 的上部,約在正向極性帶 Chron C3n. 4n 之前 0. 1Ma 處,年齡為 5. 3Ma。
作為高庄階底界的生物標志,目前尚未在 5. 3Ma 界線處找到首現的化石屬種。但可暫時根據最接近該界線的首次或末次出現的屬種判斷高庄階的底界大致位置。如在上新世早期 (即高庄期) 首次出現的小哺乳動物 Dipoides majori,Chardina truncatus 及 Chardinomys yusheensis; 還有一些首現的大哺乳類動物也可作為判別高庄階底界的參考標志,如 Chasmaporthetes kani,Pochycrocuta pyrenaica,Hipparionpater 和 Gazella niheensis。
圖120 高庄階候選層型剖面綜合柱狀圖
(六) 高庄階的區域對比
根據哺乳動物群的對比,與高庄動物群組合類似,大致同期的動物群在我國廣泛分布,有甘肅臨夏盆地的十里墩動物群和靈台地區的雷家河動物群; 內蒙古化德地區的比列克動物群和哈爾鄂博動物群,內蒙古阿巴嘎旗的高特格動物群,安徽淮南的新洞動物群及甘肅秦安董灣剖面的動物組合。與國際上歐洲地區 Ruscinian 期的 MN14 和 MN15 動物群亦可對比,彼此具有許多屬一級的相同分子。在國內,與高庄階大致同期的岩石地層單位有山西榆社盆地的高庄組,新疆庫車地區的石壁梁組,內蒙古化德地區的哈爾鄂博組,陝西漢中地區的楊家灣組,雲南元謀地區的小河組及祿豐地區的廟山坡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