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普魯士總參謀部制服

普魯士總參謀部制服

發布時間:2021-08-29 20:32:37

1. 正連是什麼級別

正連是上尉或者中尉級別,主要管軍事,訓練等。擔任指導員,管理日常生活,連隊思想政治工作。也有正連職參謀,幹事,助理等。是職務最低的首長,是比排職大,營職小。屬於初級軍官。

拓展資料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連長是連隊黨支部副書記,政治上受政治指導員(黨支部書記)監督。連長和政治指導員平級,都是正連級,分工負責連隊的軍事工作和政治工作。連長一般配備通訊員。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連長是連隊黨支部副書記,政治上受政治指導員(黨支部書記)監督。連長和政治指導員平級,都是正連級,分工負責連隊的軍事工作和政治工作。連長一般配備通訊員。

2. 普魯士軍隊素質,如何

普魯士總參謀部的雛形出現於17世紀中葉。1640年,勃蘭登堡——普魯士大選侯弗里德里希·威廉在組建部隊時,仿效當時倍受推崇的瑞典軍隊,組建了一個軍需總監部,這便是最初的總參謀部。當時,軍需總監部的主要職責是,擔負工兵勤務、選擇行軍道路和宿營地、構築陣地等任務。到弗里德里希大王時代,軍需總監部又增加了傳令、為行軍部隊指路、以及為將帥們起草報告和文書的任務。在第一次瓜分波蘭的作戰中和1778年的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中,軍需總監部又接受了後備部隊的計劃和領導工作,成了國王的得力助手。到19世紀初,由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澤瑙等人領導的「軍事改革委員會」,在改善總參謀部的職能和確立其地位的斗爭中,作出了巨大貢獻。「軍事改革委員會」的成員馬森巴赫上校,於1801年和1802年先後起草了一份軍需總監部勤務規定和兩份有關條陳,闡述了對總參謀部的組織、職能和任務的設想,因此被稱為組建普魯士總參謀部的思想先驅。在條陳中,馬森巴赫要求在和平時期就組建一個常設的總參謀部作為計劃中心。他要求在和平時期應將總參謀部的工作按叄個作戰區域即奧地利、俄國和法國,劃分為叄個工作單位,分別擬制各自的作戰計劃。他還要求,平時參謀人員應進行經常性的旅行訓練,藉此勘察預想戰場的地形;駐外武官提供有關情報和預測;總參謀部與部隊之間進行人員交流。最後他要求,將來的總參謀長有權直接向最高當局呈送報告,並將此視為總參謀長的最重要的權力。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叄世曾給馬森巴赫的建議以支持,並著手進行軍需總監部的改組工作。沙恩霍斯特提出的設想更接近於現代總參謀部。他建議組建一個「軍隊總參謀部」,下設4個處。分別負責戰略戰術、軍隊內部事務、補給、炮兵和彈葯事務。1817年,普魯士正式使用「總參謀部」這一稱謂。但它的地位和職能還遠遠不是現代意義上的總參謀部。總參謀長馮·米夫林元帥在其任職期間(Friedrich Karl Von Muffling,1775-1851,1821-1829年任總參謀長),注重對總參謀部軍官進行系統訓練,尤其在測繪方面;重視旅行訓練,並建立了相應的機構;發展了沙盤作業;強調戰史研究;加強了對鄰國軍隊的觀察。米夫林的繼任者威廉·馮·克勞澤內克將軍(Wilhelm Johann Von Krauseneck,1775-1850,1829-1848年任總參謀長)除了繼承其前任的工作外,還曾在1834-1835年考慮過鐵路的作用,但沒有對其進行深入和持續的研究。毛奇的前任卡爾·馮·賴赫爾將軍(Karl Von Reyher,1786-1857,1848~1857年任總參謀長)尤其注重對總參謀部軍官的培養和選拔。他規定,從事總參謀部勤務的軍官必須在普通軍事學校學習叄年,在測繪局工作叄年,夏季從事野外測繪勤務,冬季從事軍事科學工作。賴赫爾十分注重新技術在軍事中的運用。1848年,即在他任總參謀長的第一年,便將後膛槍引入普軍。1855年,他起草了一份關於國內外鐵路運輸能力的報告,將鐵路納入展開和作戰計劃之中。在賴赫爾與戰爭部長博因的合作下,總參謀部的特殊地位逐漸顯露出來:總參謀部軍官可以在總參謀部內晉升;自1843年總參謀部軍官的軍服有了有別於其他軍兵種的特殊標志。毛奇任總參謀長期間,在其前幾任成就的基礎上,對總參謀部進行了改造,並以他個人的超凡才能贏得國王的高度信任,從而使總參謀部獲得軍隊的指揮大權,將普魯士總參謀部推向其全盛,成為當時歐洲乃至世界所效仿的樣板。毛奇指出,在歷史上有些統帥不需要別人出主意,而是自己思考問題,自己定下決心,周圍的人只是執行他的意志而已。但這種巨星一百年也難得涌現出一個。他說:「在大多數情況下,軍隊指導者需要顧問」,「一支軍隊組建一個司令部是十分重要的」。毛奇對於提高總參謀部的地位和擴大其職能做了不懈的努力和奮爭。當時他已認識到由於軍事技術的進步和復雜化,以及作戰人員的急劇增加和作戰地域的擴大,軍隊有一個統一的計劃、指揮機構對於取得戰爭的勝利具有重大意義。在對丹麥的戰爭中,由於毛奇的參與,使戰爭迅速取得勝利。這一勝利,使總參謀長第一次成為新聞人物,也引起國王的注意。1866年6月2日,國王頒布命令,授予毛奇以指揮軍隊的全權,宣布總參謀長與戰爭部長保持平行的指導關系,從而使總參謀部第一次成了全軍最高的、具有實權的指揮、協調機構,成了國家首腦的名副其實的軍事顧問。這開創了普魯士軍事史上第一次正式由總參謀長指揮作戰行動的先例。在此之前,總參謀部這一組織雖然以各種不同名稱和組織形式存在60餘年,但一直處於輔助位置,無權對軍隊實施指揮,這種狀況不僅在德國如此,在歐洲其他各國亦然,只是自對丹麥戰爭勝利之後,普魯士總參謀部才獲得作戰計劃制定權和戰時軍隊指揮權,只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總參謀部這一組織才可以說是具有今天意義上的總參謀部。毛奇在總參謀部建設和運用,以及總參謀部軍官的訓練上付出的巨大心血,使總參謀部在戰爭中發揮了軍隊大腦的職能。毛奇任總參謀長期間,普魯士進行的叄次戰爭基本上是在與對手勢均力敵、甚至在某些方面處於劣勢的情況下進行的。普魯士的勝利主要應歸功於指揮,歸功於有一個由出色的總參謀長領導的出色的總參謀部。早在1868年2月,法國駐柏林的武官就向國內報告說,「假如戰爭爆發,在普魯士所具有的一切優勢因素之中,最重大和最難以否認的,就是其總參軍官團組織……我們的無法與之相比……在下一次戰爭中,普魯士的參謀組織,將在有利於普魯士軍隊的優勢因素中成為一個最難對付的因素。」在統一戰爭中和戰爭後.普魯士總參謀部已成為歐洲、乃至世界各國軍隊紛紛效法的樣板,其總參謀部的組成、編制、任務等已成為基本模式延續至今。在任總參謀長期間,毛奇根據戰爭的需要,對總參謀部進行了重大改組。他將總參謀部編為3個處,分別負責3個戰場。第1處負責土耳其、希臘、奧地利、俄國、瑞典、挪威、丹麥、和亞洲。第2處負責普魯士——德國、瑞士和義大利。第3處負責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和美國。特別重要的是,賦予第2處負責組織、訓練、動員和展開工作的職能。1858年,毛奇建議在總參謀部增設一個軍事科學處,4年後即1862年,軍事科學處正式建立。毛奇將全軍最優秀的歷史學家和測量、統計、地形測繪專家集中到該處,使總參謀部、同時也使戰爭這個一直為貴族所壟斷的領域,被科學家所佔領。此外,為適應新技術和新形勢的需要,增設了一個鐵道處,1869年正式編為第4處,該處在作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1875年,毛奇將野外測繪勤務交由一名直屬於總長的「野外測繪主任」統管,使總參謀長得以集中全力於軍隊的動員和展開工作。隨著總參謀部地位的提高和職能的增加,總參謀都的人員也不斷增加。1857年,只有64人;翌年,毛奇正式接任總參謀長職位之後,將人員增加到109人;1871年為135人;到1888年,總參謀部人員達155人。隨著總參謀部機構的建設,毛奇認識到大批訓練有素的參謀人員對軍隊的指揮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對參謀的選擇和培養非常重視。他說:「選擇參謀,不是看其軍銜」,而是對其能力和品質的絕對信任。有了好的參謀,還要善於組織和使用。「如果一個統帥周圍有一大群各自為戰、互無聯系的人,那麼這種人越多,越是聰明,越是自以為是,事情就越是糟糕。」戰後,毛奇致力於將總參謀都建設成為一個培養軍隊精英和研究戰爭經驗的學校。他不但為總參謀部軍官講解戰略、戰術問題,而且還親自參加總參謀部進行的圖上作業和旅行訓練。總之,毛奇是普魯士——德國總參謀部權力和職能變革中的關鍵性人物。在他之後的無論施利芬或小毛奇,都因襲著他的成果。而希特勒上台後,德軍總參謀部的職能漸漸發生了變化,1938年2月4日,希特勒就國防軍的領導發布一項公告。在公告中,希特勒除宣布將獨攬軍政大權之外,還就領率機構的分工和職權做了規定:原國防部下屬的國防軍局改為國防軍統帥部,並作為希特勒的軍事參謀部直接隸屬於希特勒。原國防軍局局長就任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參謀長,是最高統帥部的首長,與國防部長同級。最高統帥部接管國防部的業務,最高統帥部參謀長行使原國防部長的職權。平時,最高統帥部根據希特勒的指令全面負責德國的防禦准備工作。這樣,德國軍隊的傳統的陸軍總參謀部的地位和職權處於一個微妙和尷尬的位置。二戰爆發後,希特勒和陸軍總部以及陸軍總參謀部的矛盾逐漸顯露出來。進攻法國時,在敦刻爾克戰役問題上,希特勒首次迫使陸軍總部接受其軍事觀點,在關鍵時刻將十分重要的決定權交給與他意見相同的下屬司令部(倫斯特),這是導致德國傳統軍事軍事指揮體系逐漸解體的第一步。而到了莫斯科戰役期間,隨著勃勞希契的辭職,希特勒對陸軍總參謀部的不信任日趨明朗,此後的陸軍總部漸漸淪為希特勒「不折不扣的傳令兵」。

3. 普魯士軍盔的不同時期的樣式

1842年普魯士國王威廉為他的步兵設計了這種尖頂鋼盔,高度誇張得達到38CM,鋼釘基座為十字形,前帽舌為直角形,步兵盔的頂部是一個高鋼釘,而炮兵的是一個代表炮彈的圓球。
頂釘的脖子部位有2個通風孔,還有一圈黃銅圓圈裝飾。所有等級的士兵和軍官頭盔上都有一根黃銅下巴帶。前部的鷹標盔徽是用兩顆螺釘固定。在頭虧右側固定下巴帶的位置有一片皮製的代表普魯士王國的國旗的黑、白、黑色圓環。頭盔後邊是一條黃銅脊骨從頂釘底座一直延伸到後貓兜底邊,它為頭盔增加了一些固定性。
頭盔的所有金屬配件都是喲內黃金色黃銅或者帶銀色的鎳製成。作為規則之一,士兵制服上的紐扣的顏色決定了他們頭盔上金屬件的顏色是喲內金色還是銀色,必須保持一致。 1860年尖頂頭盔又再一次縮小了尺寸,前部鷹標盔徽的尺寸也被改小。M1856/57型也再一次根據新的標准進行了改造。盔徽還是繼續使用細紋螺釘加螺母的固定方式但是在新的製造頭盔盔徽圖案上加了一條細帶,上面寫著「上帝保佑國王與祖國」。老的頭盔盔徽上由於沒有這條標語,所以
又都按照新的標准另外製作了這條細帶加到原來的盔徽上去。 由於一戰開始後的1914年末德國的海運線遭到英國海軍的封鎖,來自南美國家阿根廷的皮革供應隨之變得異常的短缺。用氈、錫、鋼鐵和纖維製造的替代型頭盔應運而生。其實早在一戰開始之前就有少量用錫製成的頭盔供私人購買。在一戰中遭到封鎖之後,錫等代用材料製成的頭盔又開始大批量製造。M1915型
是尖頂頭盔生產的最後一種型號,主要特徵是裝上了能夠將頂釘扭下來的接片,並且以往光彩耀眼的金屬部件都換成了不太反光的灰金屬製造。能拆卸的新型頂釘是根據前線的意見而改進的,設計初衷是讓前線士兵在進入戰壕前將它拆下,這樣在戰壕內的各種動作就不會受到頭盔頂釘的影響而變得更加敏捷,同時也減小士兵的輪廓特徵而更隱蔽。灰金屬件通常使用的是鋅,它不象黃銅那樣反光強烈,同時也是因為英國海軍的封鎖德國要把供應短缺的黃銅優先用於數量巨大的炮彈殼製造上。

4. 詳細介紹下德國三大開國名將和威廉二世。

德國三大開國名將:
1、毛奇。

全名: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1800年10月26日-1891年4月24日),德國人,參謀長,著名的軍事家。在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中打敗奧軍和法軍的實際組織指揮者。1800年出生於梅克倫堡帕爾希姆的一個破落貴族家庭。父親原為普魯士軍官,後遷居丹麥。毛奇從8歲開始在荷爾斯泰因受教育, 10歲入哥本哈根皇家軍校,18歲進丹麥軍隊服役。1822年,他通過考試轉入普魯士軍隊,獲少尉軍銜。次年,進柏林陸軍學院深造。1838年,因發表《論軍事測繪大綱》,受到軍界重視,被調到總參謀部測繪局工作。1835~1839年,被派到土耳其,擔任奧斯曼蘇丹的軍事顧問。1840年調回柏林,在第4軍團參謀部供職。1842年,他參與指揮修築漢堡至柏林的鐵路,由此認識到鐵路對軍隊機動和後勤保障的重大作用。此後,擔任過亨利親王的副官,在第8軍團和第4軍團的參謀部里供過職。 由於國王的信任與提拔,他於1857~1888年長期擔任普軍總參謀長,並在任期內大膽改組總參謀部,擴充軍備,改進裝備。同時,實際負責普軍的作戰指揮。1864年,率軍戰勝丹麥。1866年,取得了對奧戰爭的勝利。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後,他率領3個軍團迎戰法軍,在色當會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為實現德意志統一作出了重大貢獻。晉升為元帥,在他於1888年退役後,還任命他為國防委員會主席。 毛奇在實現德意志統一後,即將主要精力用於研究軍事問題,特別是德國東、西兩線作戰問題。他的軍事思想繼承了克勞塞維茨的理論觀點,同時加上了當代的特色。他也強調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重視總參謀部和參謀人員對於組織和完善軍隊作戰指揮的重要作用,強調在軍事上要充分認識和運用鐵路和電報等最新技術。他在戰爭指導上主張先敵動員、分進合擊、快速突破、外線作戰和速戰速決。在軍事建設上,就戰爭動員、軍隊編制、作戰指揮、武器裝備等等問題,都有論述和建樹。他的軍事理論對於西方軍界是很有影響的。可以說,西方軍隊中流行的「委託式指揮法」、「閃擊戰」理論,都是從毛奇那裡首開先河。著有《毛奇軍事論文集》和《軍事教訓 (交戰的准備)》等,對軍事史影響很大,很值得後人研究。1891年卒於柏林。
2、
羅恩。通稱馮·羅恩伯爵(1803.04.30-1879.2.23) 普魯士軍人,建立德國第二帝國建立的三元勛之一,與俾斯麥和老毛奇齊名。1821年入伍,1824-1827年在在柏林軍事學院工作。1827年在武備學校任教。1832年調到克雷菲爾德的陸軍司令部,不久以後出版三卷集《自然、民族、政治地理學原理》。1836年起在總參測繪局任職。1848年任軍參謀長,後歷任團長、旅長、師長。1848年革命期間,他協助王儲鎮壓巴登的起義。1850年晉升少將,1859年晉升中將,任軍隊改組委員會委員和陸軍部長,1861年兼任海軍部長。在陸軍部長任內,他改革普魯士軍制,以普遍的三年義務兵役制保持全國的軍事化,規定在正規軍作戰時由後備軍保衛國家。他的改革使普魯士在1866年七星期戰爭(普奧戰爭)中迅速擊敗奧地利,,並取的1971年對法國戰爭的勝利,使德意志成為歐洲的主要強國,1971年封伯爵,同年12月繼俾斯麥成為普魯士首相,1872年因健康不佳辭職。1873年晉升陸軍元帥。在普魯士三駕馬車之中,他和威廉一世認識最早,相交最深,俾斯麥和毛奇都是他引薦給威廉的,也是他們之間發生矛盾時的調解人。他們三人加上腓特烈·卡爾親王(鐵王子,當時最傑出的野戰指揮官,曾獨立攻克梅斯要塞,降法軍14萬)也被通稱為開國四傑。羅恩最大的功績就是他成功的改革了普魯士軍制,鑄造了德國統一的利劍。1862年,陸軍大臣羅恩在眾議院開幕式上提出軍事改革方案。要求把軍隊的服役年限從2年延長為3年;取消國民後備軍;改換常備軍裝備,從下年度起每年撥款950萬塔勒作為軍費。資產階級憂慮著:一方面取消後備軍和延長現役期,無疑將削弱其在軍隊中的影響;另一方面,這支龐大軍隊中的2/3的軍官、9/10的教官由容克擔任,包藏著一種危險,即軍隊可能會成為容克反對議會的工具。「誰向它保證,它磨快的武器將被為它自己的目的而使用呢?」 於是,以進步黨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自由派運用1850年憲法賦予議會的權力與政府討價還價。面對議會的拖延,威廉一世也持強硬態度,認為統率和管理武裝力量是自己的特權,他堅決表示:寧願放棄王位,也不願丟掉3年兵役制的原則。羅恩為首的軍人集團力主解散議會,實行專制統治,維持正統主義和君主團結。他調50營軍隊到柏林周圍,准備武力鎮壓議會。1862年3月11日,普王下令解散眾議院。但在5月的選舉中,進步黨得到選民的支持,獲250個議席。新選出的眾議院又否決了軍制改革案。在普魯士王權處於一籌莫展的時刻,羅恩向威廉一世推薦了當時的駐法大使俾斯麥,終於七繞八繞的通過了軍制改革案。這是羅恩的勝利,也是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勝利。
3、腓特烈·卡爾。
普魯士親王(1828.3.20-1885.6.15),威廉一世的侄子。德國統一戰爭中最出名的野戰指揮官。出名的血王子,相傳他那一身紅色驃騎兵的制服就是戰場上敵我雙方士兵的鮮血染紅的。自幼立志從軍,1852年任上校。1854年晉升少將。1861年任騎兵司令。1864年入侵丹麥立有戰功。七星期戰爭中,波西米亞的柯尼西格雷茨會戰中起了重要作用。普法戰爭任第二軍團司令,攻佔梅斯要塞,迫降14萬法軍後,晉升陸軍元帥。在奧爾良挫敗法國新軍的最後抵抗。1852年他成為上校,1854年成為少將並指揮一個騎兵旅。同年與安哈爾特公主瑪麗安妮結婚。1857年成為近衛軍第一師的師長。但不久就因為訓練方式引起爭議而辭職。在法奧1859年的義大利戰爭,普魯士為幫助奧地利而進行了動員,腓特烈·卡爾被任命為第二軍長,認可了他渴望的自行訓練的方式。他在軍中發表演講,攻擊法國的軍隊和它的訓練方法,這個演講稿被翻譯成法文後引起了法國輿論的很大反彈。隨後他轉任駐勃蘭登堡的第三軍軍長。在隨後的10年間,他不惜一切代價提高部隊的訓練水平,使他的部隊超越近衛軍成為全軍之冠。 1864年的普丹戰爭成了他訓練成果的試金石,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德國聯軍,對想吞並德意志諸侯國霍爾斯坦因的丹麥開戰,腓特烈·卡爾的第三軍成為聯軍的陸軍主力,參謀長就是著名的毛奇將軍,在奧地利海軍馮·特格特霍夫海軍上將率領的一支小型艦隊幫助下突破了丹麥在易北河和維系和上的防線。強襲攻下迪佩爾要塞。斃傷1800人,俘虜3400,而自身損失輕微。隨後陸海軍聯合攻下阿爾斯島。迫使丹麥老將弗蘭格爾戰敗求和。 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普軍分兵三路在波希米亞發起進攻:王儲腓特烈·威廉(德皇腓特烈三世)指揮的第2軍團(12.7萬人),從東北明興格雷茨方向前進,腓特烈·卡爾親王的第1軍團(9.7萬人)從北面向賴興貝格方向挺進,畢典菲爾特將軍統率的第3軍團——易北河軍團(5萬人)從西北向明興格雷茨方向進攻。總參謀長毛奇的計劃是盡量在寬廣的戰線上推進,然後集中作戰。每支軍隊都被賦予最大的行動自由權,並假定將實施進攻。6月22日佔領德累斯頓後,易北河軍團與第1軍團合並。隨後,普軍分兩路進攻,其任務:首先兩支軍隊會合,爾後在總決戰中殲滅貝內德克的軍隊,並攻佔維也納。在奧爾米茨附近集結的奧地利北方軍團向前開進迎擊普軍。腓特烈·卡爾親王依靠比奧軍更高的行軍速度通過山隘,先敵展開,並迅速擊敗了奧軍幾支前鋒部隊。7月3日,在薩多瓦克尼格雷茨地域雙方進行了整個戰爭中最大的一次交戰。由於王儲的第一軍團的遲到,腓特烈·卡爾12萬人的第一軍團獨自迎戰奧軍北方軍團的全部主力22萬人。普軍形式危險,有被各個擊破的可能 。但他以大無畏的精神,兇猛的攻擊,致使奧軍擁有多數兵力反而力求自保,戰至午後,第一軍團終於出現在奧軍側後,戰局就決定了,奧軍慘敗,約1.8萬人戰死,2.4萬人被俘。 這是一個決定性的勝利,整個歐洲目瞪口呆。觀戰的法國軍官發現自己再也不能號稱歐陸最強大的軍隊了。 普法戰爭開始,普軍47萬再次分為三大軍團。三大軍團長依舊。不過這回王儲率領第三軍團,腓特烈·卡爾親王率領第二軍團,畢典菲爾特率領第一軍團。王儲腓特烈·威廉首先奇襲擊敗法軍麥克馬洪軍團,突破孚日山脈天險。腓特烈·卡爾接著指揮7個軍17萬人強行突破法軍堅固陣線,把法軍分成麥克馬洪和巴贊兩大部分,並統一指揮第一、第二軍團在寬大正面上對巴贊窮追不舍,把巴贊所部17萬逼進了梅斯要塞之中。1870年7月16日,為阻止法軍突圍,發生這次戰爭中最大的一次騎兵大混戰,一日之內,雙方3.3萬名勇敢的騎士倒在了戰場上,腓特烈·卡爾以其無情和冷酷贏得了血王子的綽號。2個月後,法軍14萬人在梅斯放下了武器,法國最後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消失了。腓特烈·卡爾以獨立攻克大型要塞和消滅對方野戰軍的功績成為新的德意志帝國的元帥。他再次把軍隊分開,在盧瓦爾河消滅了法國國防政府新組建的軍隊,圓滿完成了這個戰局。就戰術技巧而言,他的確是最棒的。 戰後,他成為陸軍總監,使德國陸軍向和平年代轉變。但他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改善軍隊素質的研究,並進行大規模演習。他嚴厲的性格讓他遠離朋友和自己的家庭,他的閑暇歲月主要是在對各國旅行中渡過的。在1872年和1882年他前往地中海和近東地區。1885年6月15日在柏林附近的克萊因格利尼克橋死去。
腓特烈·威廉一世
他是勃蘭登堡選帝侯兼普魯士公爵腓特烈一世與漢諾威選侯恩斯特·奧古斯特的長女索菲·夏洛特的次子。在他13歲時,他的父親得到了國王的稱號,他成為了普魯士王儲。他曾參加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13年2月25日,父親腓特烈一世去世,他即位成為國王。 腓特烈·威廉一世剛登基,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4月11日普魯士與法國簽訂了《烏特勒支和約》,得到了格爾登上區,和法國、瑞士邊境附近的納沙泰爾、瓦倫金兩個侯國。腓特烈·威廉一世腓特烈·威廉一世施行極端的軍國主義政策。他大大加重賦稅,把普魯士軍隊從3.8萬人增加至8.3萬人(占人口的百分之四),由此普魯士成為歐洲第三軍事強國。腓特烈·威廉一世在位時,與奧地利、英國關系冷淡,只與法國結盟。
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普魯士參加了反對瑞典霸權的大北方戰爭,但所得甚微。只是由於彼得大帝的俄羅斯帝國打敗了瑞典,腓特烈·威廉一世得到了直到奧得河河口的波美拉尼亞。
腓特烈·威廉一世是一位性格嚴厲窮兵黷武的戰士國王,他以極其粗暴的軍人作風對待臣民,把軍事訓練的嚴酷推向極至,創立了"服從、服從、再服從"的"普魯士精神"。這為普魯士日後的擴張准備了堅實的軍隊和經濟基礎。腓特烈·威廉一世時期普魯士軍紀嚴格,校閱軍隊成了他最大的消遣。1733年,實行分區徵兵制,並強迫農民當兵,提供半數的兵源,另一半為外國僱傭軍。他還有一個巨人擲彈兵團:他派人從歐洲各地綁架身高偉岸的巨人,編入一個特殊的擲彈兵團,從北海到地中海整個歐洲身高特殊的巨人都有可能被他騙去或者搶去。身材高大的女人也不安全,常常被收集來與這些巨人配對,以產生下一代巨人。在1740年腓特烈·威廉臨終彌留之際,當他聽到神父佈道"人赤條條地來,也赤條條地去"的時候,還能從病榻上掙紮起來說"怎麼能赤條條的,我要穿上我的軍裝"。
1709年普魯士東部發生鼠疫,人口驟減。腓特烈·威廉一世重新移民,使東部再度繁榮。1719年,他解放自己領地上的所有農奴,廢除世襲租佃制度。他提倡重商主義,發展工業。1717年實施全國小學義務教育。
但腓特烈·威廉一世鄙視學問,他在普魯士禁止法國文學、拉丁文和音樂。由於他生活簡朴吝嗇,又捨不得在經濟文化建設上花錢,人稱"乞丐國王"。但是,盡管他的登基儀式只花了區區兩千銀幣,他卻把80%的政府財政收入充作軍費。在他的努力下,普魯士的軍隊瞬間膨脹到8.5萬人,而且裝備精良。
由於腓特烈·威廉一世對王太子弗里茨過分苛刻,禁止他接觸法國文學、拉丁文和音樂,反對兒子與英國王室聯姻,經常對兒子進行體罰,造成了父子關系緊張。1730年弗里茨企圖逃亡英國未遂,被捕,弗里茨的同夥被處決,自己也險些喪命。
腓特烈·威廉一世身高二米有餘,體重一百多公斤,平時暴飲暴食,煙癮極大。他於1740年5月31日在柏林去世,終年51歲。他的兒子弗里茨成為國王腓特烈二世,繼承了威廉一世留下的強大富足的王國,並將普魯士建設成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5. 世界上第一所培養參謀人員的學校是什麼

歷盡滄桑二百年

德國聯邦國防軍指揮學院,也稱德國聯邦漢堡國防軍指揮學院,是聯邦德國高等軍事學府,其前身是高級軍官學校,於1810年創建於柏林,是世界上第一所培養高級參謀人員的學校。

漢堡

學院原址在巴特·埃姆斯,1958年遷至漢堡。1972年,聯邦德國對軍隊訓練進行改革,根據同類院校合並的原則,將參謀學院和國防學院並入聯邦國防指揮學院,從而成了聯邦德國一所綜合性的高等軍事學府。

19世紀初期,拿破崙的法國軍隊採用了新的軍事體制,使武裝起來的法國農民成為歐洲武裝力量的核心,這對當時腐朽的普魯士軍制和軍事教育影響很大。1810年,普軍終於在柏林成立了第一所培養高級參謀人員的軍官學校,這也開創了世界先例。它的名稱為:德國軍事學院,第一任校長是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將軍。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曾在該校任校長達12年(1818~1830),並寫出舉世聞名的《戰爭論》。1859年,該校更名為軍事學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停辦,1935年恢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又被取消。1957年4月1日,在原軍事學院、海軍學院、空軍學院的基礎上,組建成聯邦國防軍指揮學院,任務是培養和輪訓三軍高級參謀人員和中級指揮官。

全院分3個系組織教學,即基本系、參謀系、軍種司令部專業系。完成前一系的學習才能進入下一個系的學習,這與其他國家軍隊截然不同。實際上,一名德軍參謀人員經過這里學習後,真正完全成為一名聯合參謀,而不僅僅是兵種和軍種參謀。

獨具特色的教學方式

聯邦國防部規定,自1974年起,德國三軍所有軍齡在8年以上並准備提升為高級參謀人員的上尉軍官和現任高級參謀人員需要深造的職業軍官,都必須輪流接受指揮學院的基礎訓練。自1982年起,招收的學員必須經聯邦國防軍高等學校培訓,學員的訓練內容、科目和計劃也進行了相應調整。

學院分3個系組織教學,即基礎科目訓練系、應用科目訓練系和專職人員業務訓練系。與此相對應,學院教學訓練分為3個階段:基礎科目訓練、應用科目訓練、專職人員業務訓練。

學員在訓練

基礎科目訓練。基礎科目訓練時間,1977年以前為14周,此後延長為5個月,從1994年起縮短為3周。所學課程為一般指揮理論、軍隊任務、社會科學、安全政策等。基礎訓練的目的是使學員能以科學方法進行思維和工作;使學員了解政治、社會和軍隊之間的關系和作用;提高學員的一般業務能力,使他們能正確地使用軍事概念,能簡明准確地擬制各種戰鬥文書。輪訓結束時,要進行結業考試,考試方式有書面作業、筆試和口試。成績不及格者可重學一期。學員結業後,由國防部人事局負責,根據指揮學院的建議和本人的志願,分配到各司令部機關任職實習。基礎訓練系每年輪訓學員3期,每期招收陸、海、空三軍學員250名。

應用科目訓練。按規定,完成基礎科目訓練並通過考試的學員,在有關司令部學習至少1年以後,要回到指揮學院參加應用科目訓練。應用科目訓練分以下3種:

(1)參謀部參謀業務訓練。訓練時間為8周。主要對專業參謀人員進行基本業務訓練。訓練科目有計劃、組織、訓練、檢驗性作業,此外還有一般軍事科目和各軍種科目。訓練目的是,使學員了解有關的主要參謀業務機構的任務,有針對性地提高學員的參謀業務能力。這種訓練不進行結業考試,但學員可得到1張有評語的結業證書,證書記有平時訓練的各科目成績和總成績。

(2)總參謀部參謀業務訓練。總參謀部參謀業務訓練分陸、海、空3個訓練班和一個中級指揮員訓練班。學員數量視高級參謀人員的需要量而定。一般招收本國軍官95名和北約國家的軍官15名。招收學員的條件較為嚴格:必須是陸、海、空三軍的校級軍官;必須具有堅實的軍事基礎知識並需國防部人事局挑選,通常只有10%左右的軍官被選中。學制2.5年。

各軍種總參謀部參謀業務訓練班的主要任務是給學員教授本軍種的知識、指揮方法和武器性能。各軍種訓練科目雖基本一樣,但具體內容不同。三軍共同科目包括:安全政策與武裝力量、戰略、總體防禦、聯邦國防軍計劃、指揮常識、作戰指揮等。各軍種的訓練獨自進行,訓練重點也不同。空軍的重點是有關使用航空兵器的指揮原則;海軍的重點是海戰理論、高級參謀業務訓練。陸軍參謀訓練班的科目及主要內容是戰術、內部指導、後勤、軍事與戰爭史及總體戰理論、政治、武器技術、外語、兵種的正確使用等。

另一科目是把學員分組派到各司令部機關去參加各種演習,以便加深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學員畢業前,學院還要組織學員去一個或數個北約國家進行14天的出國旅行作業。學員畢業時,學院要對每個學員作出鑒定,其內容包括:性格特點、智力和身體狀況、業務能力、訓練成績、優點和特長及對學員晉升的意見、缺點和弱點及如何克服的意見。學院除對學員作出翔實的鑒定外,還要提出對學員使用的意見和評語。獲得「特別適合擔任高級司令部的職務」、「適合擔任高級司令部的職務」、「適合擔任高級司令部的職務,但要繼續考驗」這三種評語的學員,根據他們入學前的級別,在指揮學院畢業時可分別晉升為少校、中校或上校,然後被派到高級司令部去工作,或委任為中級(營)指揮員。

(3)安全政策進修。時間為3周。所有的職業軍官都要參加「安全政策進修班」深造,進行專職人員業務訓練。

專職人員業務訓練是直接為畢業學員擔任新職務作準備的,任務是解決專職人員在業務上的一些特殊問題。訓練時間1~10周不等。學院設有:聯合司令部軍官業務訓練班;高級指揮機關和聯邦國防部軍官業務進修班;指揮員一般業務訓練班;訓練參謀人員業務訓練班;國防業務訓練班;武官業務訓練班;軍事交通指揮業務訓練班;倉庫管理業務訓練訓練班;新聞報道業務訓練班;基地管理業務訓練班;預備役參謀業務訓練班;總體防禦業務訓練班;聯合國參謀軍官訓練班等。畢業學員在擔任新職前,可根據本人未來職務的特殊需要有選擇性地參加上述各種專職人員的業務訓練班。

此外,自1962年以來,聯邦國防軍指揮學院每年舉辦一期為期9個月的外軍軍官指揮業務訓練班。招收北約國家的陸軍軍官約20名。每期還允許5名本國的少校或中校軍官參加,主要學習有關陸軍部隊指揮業務方面的知識。

德國將帥的「搖籃」

聯邦國防軍指揮學院蜚聲全球,不僅是因為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在此擔任過教官和12年之久的校長,還因為該校培養出了許多世界著名的軍事人物,如老毛奇、施利芬、魯登道夫、古德里安等。因此,聯邦國防軍指揮學院被譽為「德國將帥的搖籃」。

資產階級軍事思想體系的奠基人——克勞塞維茨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1780年6月出生於普魯士馬格德堡附近布爾格鎮的一個小貴族家庭。12歲時在波茨坦的尤金親王步兵團中充當士官生。1793年,當普魯士同革命後的法國作戰時,他曾參加圍攻美因茲城等戰斗。1795年升為少尉。

克勞塞維茨

1801年秋,他被送入柏林軍官學校,因學習成績優異,深得校長香霍斯特的賞識。1803年春,他在該校畢業後,被香霍斯特推薦為奧古斯特親王的副官。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開始注意到他。他寫信給這位年輕的軍官說:「應普魯士斐迪南親王的請求,朕決定,你今後留在奧古斯特親王身邊……朕望你兢兢業業,在這一職務中不辜負對你的信任。」根據這一任命,克勞塞維茨成為親王副官,進入宮廷社會。兩年後,克勞塞維茨晉升為上尉。

1806年10月普魯士同法國作戰時,他隨奧古斯特親王所率的步兵營參加了奧爾施塔特會戰,退卻時在普倫次勞被法軍俘虜。1807年10月釋放回國後,根據親身的體驗,力主改革普魯士的軍事制度。

1810年秋,任柏林軍官學校教官,同時為王太子(即以後的威廉四世)講授軍事課,前後共兩年。1810年年底,與相戀多年的布呂爾伯爵的女兒瑪麗結婚。

1813年起任俄普聯合軍團參謀長。1815年任普魯士軍隊步兵軍參謀長。

1818年,克勞塞維茨到高級軍官學校(指揮學院的前身)擔任校長,並被提升為將軍。在任校長期間,他研究了1566~1815年期間所發生過的130多次戰爭和征戰,撰寫了論述荷蘭獨立戰爭、古斯塔夫二世戰爭、路易十四戰爭、菲特烈二世戰爭、拿破崙戰爭、1812年衛國戰爭、1813年德意志解放戰爭等軍事歷史著作,並開始致力於《戰爭論》的著述工作。他深入仔細研究了大量戰例,撰寫了許多史論文章,還對自己親身經歷的戰爭經驗進行整理。

《戰爭論》

1830年他調離學院,此時《戰爭論》尚未完稿。1831年5月任駐波蘭邊境普魯士軍參謀長,當年去世。《戰爭論》由其遺孀瑪麗整理出版。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提出交戰、戰局乃至戰爭的一些實施原則:最大限度地使用全部力量;集中盡可能多的兵力於主突方向;有效地利用既得戰果。克勞塞維茨還揭示了精神因素的制勝作用,他認為,主要精神力量是:統帥的才能、軍隊的武德及其民族精神。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的結論中指出:「戰爭是政治的工具;戰爭必不可免地具有政治的特性,……戰爭就其主要方面來說就是政治本身,政治在這里以劍代筆,但並不因此就不再按照自己的規律進行思考了」。對於克勞塞維茨的這一論點,列寧曾給予高度評價。

軍事理論家老毛奇

赫爾穆特·卡爾·伯恩哈德·老毛奇,1800年出生。畢業於哥本哈根武備中學和柏林軍事學院。1848年起,先後任普魯士總參謀部的處長、軍參謀長。1858~1888年任普魯士總參謀長。他領導下的總參謀部成為國家和軍隊准備戰爭的主要機構。在首相俾斯麥的支持下,他實行了一系列加強軍隊的措施(縮短動員和集結的期限、增加軍隊數量和革新裝備等)。1864年在對丹麥的戰爭中,老毛奇任普奧聯軍參謀長。在1866年普魯士對奧國及其盟國的戰爭和1870~1871年對法國的戰爭中,老毛奇任野戰司令部參謀長,實際上是全軍總司令。

老毛奇的雕像

老毛奇在任總參謀長的最後16年裡主持編纂了1870~1879年的戰爭史,並制定了對法國和俄國的戰爭計劃。老毛奇在他的軍事著作中表達了戰爭的不可避免性和戰爭的「文明」作用等思想。他還闡明了政治只對戰爭的開始和結束產生影響,在戰爭進程中政治服從於戰爭的觀點。他強調先發制人,突然襲擊和速決戰,認為:為了進行戰爭必須動用國家一切力量,先敵動員和在邊境展開軍隊,突然採取軍事行動,從各個方向朝一點運動(「分進合擊」),從翼側包圍敵人;從正面和翼側發起沖擊,在一次總交戰中消滅敵人,從而在速決戰中取勝。他在創建新型總參謀部和把先進技術應用於軍隊以及作戰指揮理論等方面均有建樹。老毛奇的軍事思想是德國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戰爭指導和戰略、戰術產生了很大影響,為德國處理兩線作戰問題以及「閃擊戰」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德國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德國坦克部隊的創建者,一級陸軍上將。

古德里安出生於東普魯士的庫爾姆城。1908年開始服役。1914年畢業於德國軍事學院(聯邦國防軍指揮學院的前身)。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騎兵部隊中任職。戰後服役於國防軍。

古德里安

他於1922年起,在汽車兵和坦克部隊中任職。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研究坦克作戰理論,認為坦克是在戰略上具有決定作用的武器,提出了集中使用坦克作戰的思想。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德國開始擴軍備戰。古德里安一手創建和訓練的裝甲部隊成為希特勒實現閃電戰理論的物質基礎。1934年倡議組建3個坦克師,他任第2坦克師師長。1938年任坦克軍軍長,在德國兼並奧地利的行動中,指揮所部長驅直入近1000千米,在48小時內全部抵達維也納。這次行動檢驗了坦克兵的實際作戰能力,他由此奠定了在德國坦克兵中的首創地位。他在軍事上的另一成就是閃擊戰術思想的確立和運用。1938年10月古德里安晉升陸軍二級上將。

1939年9月德軍進攻波蘭時,他率領第19裝甲軍作為德北方集團軍群的開路先鋒,在空軍配合下實施高速度大縱深的推進,德國僅用35天便吞並了波蘭。他因此而成為遠近聞名的「閃擊英雄」,獲得了由希特勒授予的二級「鐵十字勛章」。

1940年5月,德軍開始閃擊西歐。5月10日,法國戰役打響,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再次作為攻擊前鋒,只用兩天時間穿越阿登山峽谷,攻佔色當。5月20日,他掃過亞眠,在阿貝維爾附近抵達英吉利海峽,完成了一個舉世震驚的大包圍圈,把北部法蘭西和比利時的所有盟軍都裝進了口袋。5月24日,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已到達格拉夫林,離敦刻爾克還有10英里了,這時,他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英法比聯軍得從敦刻爾克上船逃走。戰後身在戰俘營里的古德里安仍對希特勒那個「拆斷他裝甲部隊挺進矛頭」的命令耿耿於懷:「俘獲(英國遠征軍)大好機會卻給希特勒的神經質弄糟了。」

他指揮所屬坦克部隊以破竹之勢向前突進,使德軍在不到兩個月內就征服了荷、比、盧、法等西歐國家,再次顯示了坦克閃擊戰術的威力。1940年7月,古德里安晉升為一級陸軍上將。

古德里安視察「虎」型坦克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兵團作為中路德軍,先後對明斯克、斯摩棱斯克成功實施了鉗形包圍,殲滅了蘇軍大量有生力量。同年9月其第2裝甲軍團首先拉開了「台風」行動的序幕,在布良斯克圍殲了蘇布良斯克方面軍,直抵莫斯科城下,但俄羅斯嚴寒的冬天使他的攻勢銳減。12月4日,氣溫降至零下52攝氏度時,他被迫率軍撤退。古德里安因這次擅自撤退被希特勒免職,調回編入預備軍。1943年2月,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失敗後,他又被召回,擔任坦克兵總監。他組織研製出了德國著名的「虎」型和「豹」型坦克,並進行大量生產和裝備部隊,但是在庫爾斯克坦克大會戰中,德軍又以慘敗告終。他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德國坦克閃擊戰術,終於徹底破產。他在1944年7月希特勒遇刺後,一度代理陸軍總參謀長,但到1945年3月,又因戰場失利而被再次解除職務,從此轉入預備役。

1945年5月,古德里安向美軍投降,作為戰俘被關押在紐倫堡監獄。蘇聯想起訴他的戰爭罪行,但西方盟軍沒有接受。古德里安被關押了3年後,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以古德里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只是戰爭的執行者,而沒有虐待戰俘和屠殺無辜平民的罪行,未將他列入戰爭罪犯,1948年將其釋放。古德里安獲釋後,仍一如既往地迷戀坦克,經常同英美坦克專家就坦克問題交換意見。為揭示德國裝甲兵發展歷程,總結他指揮裝甲部隊的經驗,他撰寫了他的回憶錄《一個士兵的回憶》和德國坦克部隊發展和戰術的專著《坦克——前進》(因他早亡而未能最終完成,由他的好友門澤爾將他生前所收集的資料加以整理和編輯,並最終出版)。1954年5月14日古德里安病逝。

日本的武裝力量由現役部隊、在軍事部門服務的文職人員和預備役部隊組成。正規部隊分為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日本很重視對於軍事人才的培養,尤其在航空自衛隊學校的建立上投入了相比其他方面較大的力量,主要的軍事院校有:日本防衛大學、調查學校、海上自衛隊第一技術學校、海上自衛隊幹部學校、航空學校、航空自衛隊第一技術學校、航空自衛隊第二技術學校、航空自衛隊第五技術學校、航空自衛隊幹部候補生學校、陸上自衛隊第二技術學校、陸上自衛隊幹部學校、陸上自衛隊幹部學校、衛生學校、運輸學校聯合參謀學校等。

6. 普魯士最傑出的軍事理論家是誰

格爾哈德·馮·沙恩霍斯特和奧古斯特·馮·格奈森瑙
二人都是世界現代陸軍的創始人,普魯士軍隊的參謀長。
兩個人,前者奠基,後者完善。二人先後進行軍事變革,將「軍需總監部」改制為「普魯士軍隊總參謀部」。
這是一個巨大的變革,標志著「近代陸軍」開始向「現代陸軍」前進了。
軍隊出現了一個強大專注的指揮中樞,同時代乃至後世被其他國家所學習。

7. 德意志的榮耀的頭銜解釋

德國軍官團的高素質可以說是普魯士-德國軍事力量的核心和精華,對於其成員中出身於貴族卻能長期保持較高素質的問題,我有幾點看法:首先,對於軍官團成員來說,貴族頭銜只是一種傳統和榮譽,並沒有實在的物質意義。普魯士軍官團的建立始於「大選侯」弗里德里希建立普魯士軍隊,他任命貴族子弟為軍官,並與他們建立了一種新型的效忠關系,除了便於控制軍隊外,還有制約當時在政治上比較獨立的容克貴族,建立中央集權的考慮,由於「嫡子繼承製」加入軍隊的貴族子弟多是無權繼承土地的次子,他們一旦加入軍官團,就成為職業軍人,一切都仰賴於國王的恩典和軍功,同原來的貴族家庭就沒多少聯系了,並形成世代從軍的軍人世家,在強調紀律和榮譽的普魯士軍隊里,貴族頭銜是一種傳統,一種身份高貴的證明,而不是同土地,財富和養尊處優的生活聯系在一起的。其次,普魯士軍官團有著較多的實戰鍛煉機會。眾所周知,普魯士國家以軍立國,為戰而生,特別是在弗里德里希大帝時期,縱橫歐陸,頻繁的戰爭給了軍官團成員較多的實戰機會,有利於增強和保持軍事素質。再次,軍官團有一整套嚴格的軍事教育體系,在普魯士王國時期,就很重視對軍官的教育,特別是在拿破崙戰爭時期,普魯士進行了沙恩霍斯特軍事改革,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總參謀部制度,尤其強調了對軍官,特別是總參謀部軍官的教育,使每一名軍官都從一開始培養出較高的軍事素養,並保持終身。如果還有什麼原因,那可能就是德意志民族嚴謹,堅忍,刻板的民族性格了,這樣的民族比較容易出優秀的軍官。最後說一句,德意志第二帝國以後的軍官團中,許多軍官也來自資產階級,他們在軍隊里憑借功績而獲得貴族稱號,逐漸封建化了。這更令貴族頭銜具有了一種象徵意義。
至於說的羅姆被踢出軍官團其實羅姆本身不是軍官團的成員。應該是他的行為背叛了他參軍的時候所立下的誓言。所以被驅逐出軍隊。 正如我文中所寫那是一種榮譽。而並非是擔任參謀或者高於軍官團,真正的意義是軍隊的「名譽團長(Chef eines Regiments)」。
所謂名譽團長的稱號是起源於帝國時代的傳統,名譽團長稱號一般授予皇公貴族,著名將帥。盡管他無權指揮,管理該團,不過,他的名字將一直記載於團籍。
名譽團長著用校官的制服,不過佩帶將官的肩章,只是將肩章的底色由將官的紅色改為該團的兵種色,如步兵為白色等等,並且,在肩章上配上團的番號,不過龍德施泰特(第18步兵團名譽團長)的肩章例外地使用將官色並加入團番號。其領章亦使用團長(上校)用的。
目前一戰至二戰之間我看到五個榮譽團長和他們的編號。
包括興登堡元帥的第三步兵團。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元帥(一戰名將。羅馬尼亞和巴爾乾的征服者)的第六騎團。
威廉·馮·勒布元帥(二戰名將。曾經跟隨瓦德西參加過八國聯軍。後任蘇軍北方集團軍群司令)的第26炮兵團
還有歌特·馮·隆德施泰德元帥(二戰名將。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後任西線總司令)第18步兵團
最後一個名字不太確定。有人說是巴伐利亞王儲:魯普雷希特·馮·拜恩元帥(Rupprecht·von·Bayern 1869-1955)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元帥。

8. 為什麼18世紀普魯士列兵的制服是深藍色,紅配色。到了反法戰爭時期變成了黑色

德國鬼子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那種顏色啊

9. 普法戰爭中普魯士和法國使用的制服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戰爭的結果呢

說到戰爭的結果,沒有。但是,當涉及到個體戰斗時,就會出現一些有趣的時刻,即制服為敵人(在這種情況下是德國人)提供了很好的信息。

1。Villiers戰役

維里爾戰役是一場為期兩天的巴黎圍城戰役,從1870年12月2日持續到1870年12月3日。這場戰役的結果是德國人取得了勝利,同時法國人的士氣也開始迅速下降(同一天,盧瓦爾第二集團軍向巴黎進攻,在洛伊尼戰役中被擊敗。

戰役中的符騰堡(德國唯一一個提供kepis作為標准頭飾的州)順便說一下,圖片有一點不準確。中間的法國士兵有肩章,在共和國時期就被摘掉了。藝術家應該把肩章摘掉的。

當攻擊開始時,保衛該地區的德國部隊(符騰堡軍團)有兩個相互沖突的選擇,但他們知道,與老兵相比,那些低級的游擊隊員穿的是藍色褲子。看到區別後,符騰堡人注意到佯攻是由移動衛隊指揮的,他們真正需要關注的是紅褲子。

多虧了褲子的顏色,符騰堡做得很好。這次佯攻毫無用處,主力部隊被擊潰,導致法國在該區域的慘敗。

所以德國人成功防禦的一個原因是褲子的顏色,雖然這不是主要原因。

還有一個制服如何影響士兵的例子。

制服和士氣

之前,我解釋了警衛車的制服和正規軍步兵的制服(許多老兵穿的)。流動衛隊是中產階級組成的二線部隊,他們不願在正規軍服兵役。這些人訓練較少,主要擔任守備職務,而不是野戰,因此在實際戰斗中,他們的戰鬥力不如正規軍。

這支部隊成立於1868年,作為阿道夫•尼埃爾元帥軍事改革的一部分。從理論上講,到1875年,將有80萬人應征入伍。這些新部隊將配發制服。有兩種選擇要麼給他們國民警衛隊制服,要麼給他們正規軍制服,但最終決定給他們國民警衛隊制服。

這削弱了士兵們的自豪感,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被視為不那麼重要的二線部隊,不能穿他們國家軍隊的標志「紅褲子」。

藍褲紅條紋制服因此對士氣有一定的影響,因為提供正規軍制服可以給這些士兵一種重要性和優先權,這是他們想要的正規軍水平。

1870年9月4日,在混亂的戰爭中,法蘭西共和國宣告成立。在內政和戰爭事務大臣利昂·甘貝塔的領導下,50萬人被匆忙徵召入伍。因此,軍隊總數達到100萬。

這些人的制服質量很差。他們中的許多人一直穿著便服,特別是在法國東部作戰的游擊部隊法郎輪胎部隊(francertiur units)。

軍隊大量使用平民服裝給德國人的印象是,法國非法武裝平民,自1864年日內瓦公約以來,這一直是一項違禁品。當時的許多將軍也有一個強大的傳統信念,那就是戰爭只應該由士兵來打,一個國家強迫平民直接參與是野蠻的。

大部分由平民組成的法國軍隊後來製造了通用電氣

10. 普魯士軍裝和納粹軍裝有什麼區別

納粹軍裝都是每個人量體剪裁的,所以看著挺拔,合身

與普魯士總參謀部制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女裝上衣服夏裝無袖 瀏覽:746
蘇州做旗袍最好的地方 瀏覽:649
最貴好看的皇帝帽子 瀏覽:678
粗長黑的顏色的褲子好看圖片欣賞 瀏覽:492
穿裙子內衣肩帶會露出來怎麼辦 瀏覽:324
豆種翡翠衣吊墜圖片 瀏覽:95
皮卡堂去春遊女裝包括什麼 瀏覽:429
男生健身褲子 瀏覽:305
仿旗袍婚禮媽媽裝 瀏覽:507
森馬夏裝裙子品牌及商品 瀏覽:732
優衣庫童裝格子襯衫小紅書 瀏覽:315
男裝春夏裝睡衣 瀏覽:861
中老年翻領長袖純棉t恤 瀏覽:97
制服絲襪vip 瀏覽:280
新買的衣放冰箱 瀏覽:212
無頂帽子怎麼帶 瀏覽:345
襯衫腰部太肥怎麼穿 瀏覽:202
買衣服黑色比較什麼顏色的圍巾 瀏覽:21
淺灰色高幫鞋搭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132
哪裡是生產中老年女裝的 瀏覽: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