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制服知識 > 制服來源

制服來源

發布時間:2021-08-18 08:22:25

1. 警察制服的演變史

一、新中國成立前紅色政權警察的警服
1、我國紅色政權警察機構的設置始於1928年。井岡山時期的民警局、刑事偵探局、政治保衛局、肅反委員會就是我國現代公安機關的雛形。那時的「警服」,就是紅軍戰士的服裝。都是紅軍戰士,只是分工的不同。
2、1938年延安時期,我黨正式成立了公安局—延安市公安局。這時起有了警服:黑色制服,黑白相間的大檐帽,無帽徽,鋁合金特製白色領章,鑄有「邊警」兩字。沿用至1942年。
3、新中國成立前夕。著裝同八路軍、解放軍著裝一致,只是款式有所變化:男服上衣為中山裝,下衣為馬褲;女服為列寧裝。
二、文革時期的制服
1、50式。有幹部與民警服裝之分。著裝均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相同,區別是胸章標有「人民公安部隊」字樣,臂章為盾形,上方橫寫「公安」二字,下方綴軍徽。帽徽為中間嵌「公安」字樣的紅五角星。此種制服一直使用到1956年。
2、55式。上衣為白色和草綠色,下衣藏青色,平頂大檐帽,即人們所熟悉的「馬天民式」。
3、59式。上衣白色,增加了領章,領章中有一銅質盾牌,上綴五顆五角星,下裝顏色由藏青改為藏藍。章板中間綴銅盾牌,盾牌浮雕一大四小五個五角星。各警種一律佩戴領章。
4、65式。再次與部隊服裝趨同,上衣草綠色,有紅領章,下衣藏藍色。取消了大檐帽。草綠色軟頂帽綴一園形國徽圖案。
5、71式。為區別軍、警服裝,增加大檐帽,上、下裝均改為藍色。後又改夏季服裝為上白下藍。
三、八十年代的制服
1、83式。改革較大的一次。除草綠色、紅領章沒有新意外,其他變化都很大:上衣有飾有黃邊的肩袢;袖口有兩條黃色袖線,下衣飾有紅褲線;大檐帽上有了警徽,胸前有了警號,上衣有了臂章;臂章上印有「公安」二字,下面首次出現英文「POLICE」。1985年全國民警統一穿著新的制服。
2、89式。在83式的基礎上改紅領章為松枝—盾牌領花,1993年改為有警銜標志的箭形領章,1995年改為肩章;臂章由懸掛式改為縫制式;下衣取消紅褲線;配發黃襯衣、藍領帶;警號由紅色改為藍色。領帶上有「警察」的漢語拼音,但有一批領帶上的字母錯了,成了「頂察」。89式警服是對83式警服進行改進,在大致不變的基礎上,89式警服褲子取消了兩側紅褲線,紅領章改為松枝襯托的紅色盾牌領花,內有金色五角星。大檐帽增配了金黃色絲編裝飾帶。女民警改戴短立筒有檐軟帽。1993年人民警察授予警銜,佩戴警銜標志,區別主服及其標志在89式警服基礎上又進行了小改進。行政職務警察領章底板改為橄欖色,技術職務警察為銀灰色。1995年,箭形領章與警種肩章取消,警銜標志修改為箭形橄欖色底板上綴金黃色四角星和橫桿的肩章。
3、99式。即現行警服著裝。基本顏色為藏藍,與國際警察服裝基本接軌。臂章上的「公安」二字變成了「警察」。99式警服顏色選用國際上警察通用的藏青色或藏藍色,交、巡警襯衣採用淺藍色,普通民警襯衣採用鐵灰色,高級警官襯衣採用白色。高級警官、交、巡警領帶顏色為藍色,其他警種的領帶為銀灰色。服飾佩戴帽徽、領花、警銜、警號、胸徽。警銜分為三種:硬警銜用於常服、夾克服;軟警銜用於長、短襯衫;套式警銜用於多功能服。99式新警服分為常服、作訓服和多功能服。
目前正在使用的是99式警服著裝,只是中間襯衣顏色有個小變化,我04年參加工作的時候穿的內襯和外襯是鐵灰色的,當時只有交警穿的是淺藍色外襯和內襯,之後我記得是05年左右,全部統一換裝成淺藍色的了。

2. 制服的種類有哪些

按季節,制服一般分為春夏裝、秋冬裝。春夏裝一般有短袖襯衣、配褲、裙,另加領帶或領裝飾;秋冬裝一般為長袖襯衣、馬甲外套、褲、裙等,另加領帶或領裝飾。

按職業類別分類,有政法部門服、餐飲服(酒樓賓館、餐廳)、運輸服(火車、汽車、航運、船運運輸等)、娛樂服(歌舞廳、按摩院等)、廠服、校服、商場服、賓禮服、演出服和特種制服(部隊、航天、航海、鐵路等)等。

(2)制服來源擴展閱讀:

制服的特徵:

1、明確的標志性


該特徵可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增強企業的競爭力,有利於各行業、各部門更好地開展業務活動,提高工作效率;有利於增強企業內部人員的團體意識,增強員工對企業的熱愛感和榮譽感。

2、追求群體效果的審美性


制服注重著裝者的群體美,烘托群體的職業精神和企業形象。如軍隊的職能是保衛國家的安全和尊嚴,其制服體現的是威武、庄嚴的美。除了注重群體著裝效果外,制服的色彩造型風格還必須與工作環境相協調。

3. 服裝的由來

在各種各樣的動物中,為什麼只有人類才穿用了衣服呢?關於這種衣服的起源論,從古希臘的環境適應說開始,產生了諸如羞恥說、裝飾說等的學說,但都沒有一個肯定的說法。

1.環境適應說

為了在寒冷時保持身體的溫度,為了防備外傷和害蟲,要穿衣服。這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服裝起源的說法。但是,居住在熱帶地區的民族也幾乎沒有全身裸體的。有的是為了逢凶化吉而把護身符帶在身上,有的是把作為階級的標志的東西帶在身上。所以說,環境適應說,並不能完全說明衣服發生的全部經過,也不一定在一些重要的因震中沒有異議。

2.羞恥說

居住在熱帶雨林地區的末開化民族,所穿的最小限度的衣服,幾乎僅僅是遮蓋了生殖器,由此而產生了羞恥說。但是,這也可以使人認為是防止外部的傷害。反而又產生了是由於出現了衣服,才使人產生羞恥感的說法。

3.吸引異性說

在動物中,如雄性孔雀和鴛鴦等,為吸引雌性,而擁有漂亮的羽毛。因而也有人說人類的衣服是從男女間的吸引異性的動機中產生的。也被說成是種族保存說和性慾說。

4,裝飾說

想要別人看到自己的美是人的本能。未 開化民族的人們,在野獸皮的防寒衣上所加 的刺綉,就是這種表現。他們還從身體塗色開始,像耳環、首飾、腰飾、腳環等,這種想方設法裝飾身體的心理欲求,與生存的本能同樣強烈。同吸引異性說相結合,把裝飾說作為衣服發生的動機的學者也大有人在。

以上解釋了幾種說法。但是無論如何,人類在地球上是無所不在的,是從不同的氣候、 風土、風俗習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生活過來的。所以衣服發生的起源靠單一的動機來說明是很困難的。根據民族的不同,混雜有各種不同的動機,有時也會出現幾種動機相互交替、變強、變弱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把衣服發生的動機分成兩大類來考慮:其一,人類從自然環境中保護自身,為—廠維持生命的生理衛生的機能;其二,為了滿足顯示自己的慾望,為了誇示身份和地位的社會生活的機能。這樣來考慮,對於我們也許會有益處吧!

在現在各種交通工具發達、冷暖設備齊備的文明社會中,生理衛生的機能在逐漸減弱,社會生活的機能在日益增強:儀禮服、制服具有時代性的流行服裝,再加上美的著裝和主張個性的心理要素,衣服越來越向著多樣化發展c伴隨著文化的多層次化而個性化更加進步的今天,在社會生活中衣服的著裝目的,也會出現在某一面被簡單化,在另一面被復雜化的事情:但是,無論在任何場合,對於衣服的思考都不能離開人們的行動格式。日常生活中當然要穿衣。對於社會性的生活來說,又要求它易穿易動,在構造上具有很高的機能性。也可以說人們都喜歡具有很高審美性的東西。
服飾作為性美的標志之一,其起源和作用是耐人尋味的。一般人認為,羞恥之心,人皆有之,我們的祖先之所以要創造出衣服,乃是為了遮羞。然而德國藝術史家格羅塞對此作了有力的論證。他發現,那些平日總是裸體的澳洲原始部落的婦女在參加性愛舞蹈時,卻要穿起羽制的圍裙,這種做法的目的是要喚起異性的注意。格羅塞認為:「遮羞的衣服的起源不能歸之於羞恥的感情,而羞恥感的起源,到可以說是穿衣服的這個習慣的結果。」「在低級文化間,偶然掩蔽性器官,固然可以有性刺激,但等到掩蔽的習慣成為普通的經常的行為時,就會失去其原來的意義;……結果成為我們現在的性刺激的就不是習慣的掩蔽,而是偶然的無掩蔽。……這中間已經有了一種很重大的倫理的進展——性的自製已經成為一種道德。」當原始人類還沒有懂得穿衣的時侯,是沒有羞恥感的;遮蔽性器官,是為了吸引異性;而當穿衣成為習慣時,羞恥感便產生了,偶然暴露性器官就引以為羞了。因此,衣服的遮羞功能包含著道德自製的內容。格羅塞的見解無疑是深刻的。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在氣溫最適於人體時仍需要穿衣。對性美的欣賞,也首先是從服裝開始的,只有情侶關系的男女才有可能彼此欣賞裸體之美。這之中,道德規范起著潛在無形、但又極其強大的作用。

4. 中國傳統服飾的來歷和特色

一、來歷

民族服裝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在未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漢服最早的出現應該是殷商時期。

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殷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

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二、特色

中國傳統服飾設計抽象、更鮮明、更具標識性誇張、更強烈,也更具有自由度。

民族服裝在特定的社會生活及自然環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習慣和審美意識。其民族特徵主要表現於服裝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飾件等方面。

民族服裝形象的設計提煉應該更抽象、更鮮明、更具標識性。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思維模式應為浪漫性能動的構思方式,具有敏銳的形象感知能力。

民族服裝的審美特徵較其他戲劇形式對更誇張、更強烈,也更具有自由度。在造型和色彩上,抽象與誇張是其最鮮明的特徵。

民族服裝的造型較其他戲劇形式對適應演員動作的要求更嚴格,對演員在大幅度動態的要求更高,表現在材料上也具有更大的空間。

(4)制服來源擴展閱讀:

傳統服裝漢服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

上衣下裳制,相傳起於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這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上衣下裳的服制,據《釋名·釋衣服》載:「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狀多為交領右衽,下裳類似圍裙的形狀,腰系帶,下系芾。這種服制對後世影響很大。

衣裳連屬制,古稱深衣,始創於周代。《禮記·深衣》注稱:「名曰深衣者,謂連衣裳而純之以采也。」深衣同當代的連衣裙結構類似,上衣下裳在腰處縫合為一體,領、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綉緣邊。

深衣這一形制,影響於後世服飾,漢代命婦以它為禮服,古代的袍衫也都採用這種衣裳連屬的形式。

5. 中國校服的由來

最早出現校服是在日本。
由於戰爭導致部分家庭生活很艱難。學校為了使出身於這樣家庭的學生們,不會因為自己家庭困難而產生自卑感,同時也不使那些家裡生活條件好的學生,在學校炫耀。因為身上穿的衣服已經說明了他們雖然在一個學校里學習,但是他們的家庭是不一樣的。
學校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感覺自己和別人是平等的。於是規定每一個學生上學的時候必須穿著相同的衣服。後來這種觀念被大多數學校所接納,紛紛規定學生穿著同樣的衣服上學。這就是校服的由來。小學生校服設計原則 小學生與中學生的制服是學生制服設計最主要的兩大類別。由於小學與中學的教育塵毒、學生的身體發育程度、思想成熟狀態等方面的差異都非續航顯著,所以小學生的制服與中學生的制服都需要獨立進行更有正對性的設計。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通常在7歲至12歲、13歲之間,中國學生在小學階段接受初等教育,對社會的初步認識也在這一時期形成。小學生身體特徵具有兒童或少年的特點,活潑、好動,思想也相對單純。在小學低年紀學生制服的設計者,可以適當借鑒童裝的風格特徵,色彩也可以更加鮮明、輕松。由於升入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的身體已經開始發育,如果服裝的造型過緊則不利於少年身體的成長,也難以適應少年身體的高度與圍度的增長速度,服裝的風格上過於童裝化更難以與少年成長的心裡需求想協調,所以在制服的造型與結構上必須根據少年時期學生的特點進行充分的推敲。通常小學學生制服都是在整體風格統一的基礎上,將低年級學生制服與高年級學生制服分別設計,以適應小學生在不同成長階段的心裡要求。中學生、高中生校服的設計原則 中學時期的學生的年齡在13歲、14歲至20歲左右。這一階段的學生在勝利與心裡上都開始成熟,人生觀與世界觀也逐漸形成,他們的特點是有朝氣、活力、有強烈的社會參與儀式。與小學生制服相比,中學生制服的設計風格更加嚴謹、文中、尤其是高中生的制服可以具有成年人制服的相應特徵。但是整體來看,中學生制服的造型與色彩在文中的風格基礎上,還應該更多地體現中學生的青春與活力,而不能完全體現成年人的性格。

6. 中國傳統服飾的來歷與特點

1、來歷:

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族的服飾是上衣下裳,束發右衽。河南安陽出土的石雕奴隸主雕像,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著裙,腰束大帶,紮裹腿,穿翹尖鞋。

這大體反映了商代服飾的情況。周初制禮作樂,對貴族和平民階層的冠服制度作了詳細規定,統治者以嚴格的等級服裝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和威嚴。深衣和冕服始於周代,這兩種服制,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特點:

中國傳統服飾的主體形式是前開型的大襟和對襟式樣。前開衣最早起源於中國,形成於黃帝時代。中國傳統服飾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兩種形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交叉使用,相容並蓄。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樣的較多,男子多穿上下連屬的袍衫。

(6)制服來源擴展閱讀:

發展到現代:

步入21世紀後,隨著加入世貿,成功舉辦奧運會,中國的崛起,中國夢的誕生,中國的民族文化開始復興,人們開始重新深思傳統服飾。東亞其他國家日韓等國為何穿著他們自己民族服飾過節日?而且是中國服飾漢服分支演變的,而我們自己的卻被淡忘。隨之而來的便是「漢服復興」。

漢服運動,是「漢服文化復興運動」的簡稱,屬於華夏文化復興、現中國文化復興運動中積極的一部分。當然漢服復興也是一波三折,2010年成都漢服女孩在德克士被一個無業遊民社會混混當成和服要求燒掉,後報警解決。

目前妨礙中國漢服復興的也分兩種類人,一種是漢族人害怕自己強迫穿,另一種是非漢的少數民族怕影響到自己。網特和別有用心之人從中挑撥危害中國民族團結,大家要小心。※其實漢服復興運動,不是強迫每一個非漢族人或每一個漢族人穿,全是自由自願穿,穿也分兩種,一種是重大節日穿,另一種是作為日常服飾穿。

日常服飾也分兩種,改良的現代版和復古經典傳統版。現在大學漢服社也有喜歡漢服的少數民族穿,包括滿族、蒙族、回族、維族等都有同袍愛好者。

從2003年11月22日,「壯志凌雲」(王樂天)身穿漢服上街,成為第一個被報道身穿漢服公開走上街頭的人開始。2012年2月04日方文山於台北發布《致漢服同袍千言書》。2015年4月25日中國漢服博物館在青島開館。[3]漢服復興越來越被國人所接受和認可。2018年中國華服日節日確立。

7. 關於服裝起源共有幾種學說

人類早期是不穿衣服的,但為什麼到了後期要穿衣服呢?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的觀點都不盡相同,說法不一。歸結起來,主要有適應環境說、裝飾美化說、遮掩羞澀說、吸引異性說、宗教信仰說等幾種。

一、適應環境說

主張這一派觀點的學者認為,服裝是為了適應環境、保護身體的需要,是人類起碼的生活需要。我們的祖先歷經漫長的歲月,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衣著,並逐步完善起來。穿衣是為了能夠抵禦寒冷和潮濕的天氣,同時又大大地豐富了人類的物質文明。

在距今約5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是不穿衣服的。到了舊石器時代末期,人類在與自然界的斗爭中,隨著生產技術的逐漸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得到增強,在距今約18000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山頂洞人開始使用磨製和鑽孔技術。

學會用骨頭做成的針和獸筋或皮條做成的線,將一塊塊獸皮縫合起來,製成衣服,可以有效地防抵禦寒風雨雪的侵襲,同時,還可以起到防止爬蟲或蚊子的叮咬,起到保護身體的作用

二、裝飾美化說

主張這一派觀點的學者認為,服裝是為了裝飾美化人體的需要而產生的。他們認為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是不懂得穿衣的,也不需要用衣服來保護身體。因為至今還有一些民族過著原始生活,他們不穿衣服,但懂得裝飾自己。

他們通過塗粉、紋身、披掛獸皮、獸骨、樹葉等來裝飾自己。對原始人來說,裝飾是他們的第一需要,保護是第二需要,是開化以後的事情。

人類起源於溫帶和熱帶地區,猿人、古人、新人在幾十萬年的漫長歲月中是不穿衣服的。後來在氣候潮濕嚴寒地區也出現了人類,他們同樣不穿衣服。達爾文曾經對不畏嚴寒融雪於皮膚的土著民族進行觀察,對其自身的抗寒能力表示異常驚訝。

然而,在大多數原始民族中,有不穿衣服的民族,而絕對沒有不裝飾的民族。有人做過研究,發現年幼的孩子對裝飾的快感比展露的羞澀之感發展得更早些。小孩子對於裝飾物表現出來的興趣往往是自發的、先天的,而對於遮羞的需要卻是在成人環境的影響下所形成的,是被動的、後天的。

人類從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時期開始,就已經有了愛美的觀念,懂得用各種方法來裝飾自己。裝飾形式分為肉體和外表兩種。肉體裝飾包括對人體的各種「體塑」,外表的裝飾包括服裝或其他各種裝飾物。這兩種裝飾形式有著某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如耳環或鼻環就是體塑和飾物附貼兩者的結合,現代女子使用腰帶緊束腰部使其纖細,也是同樣的道理。而我國古代女子的纏足則屬於改形裝飾。

常用的肉體裝飾主要有結疤、紋身、塗粉、殘毀、改形等幾種。

三、遮掩羞澀說

主張這一派觀點的學者認為,在幾十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和其他動物一樣,全身毛發甚長,足以禦寒。因此,人類在幾十萬年的漫長歲月里,一直不穿衣服。後因人類的智能不斷發達,逐漸開化文明,懂得了禮儀和羞澀,於是產生了用以遮身的服裝。

在炎熱的非洲,人們根本不必穿衣,但因男女有別,故均用紗籠、圍布或褲衩等遮蓋下身。縱觀人類服裝的形成,也是從下身開始向上身發展的,首先是以樹葉或獸皮圍住腹、臀等部位,後來有了裙類服裝,然後才發展成衣和袍。

四、吸引異性說

主張這一派觀點的學者認為,服裝是為了吸引異性而起源的。他們認為,人們所以要穿衣服,並不是單純為了保護身體、遮掩羞澀或裝飾。實際上,由於原始人對性、性感以及性愛有追求,為了吸引異性才產生服裝的。

在遠古時代,人類要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生存,除了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去獲取生活必需品,還要通過性愛活動來繁衍後代。在遠古人類看來,性愛是神聖的活動,並且具有神秘化。而且對性愛的神化,還表現在對生殖器的崇拜上。

特別是在人類進入直立行走階段之後,一覽無余的將生殖器暴露出來,勢必需要採取一些手段或形式來顯示其神聖和崇高,如最初的樹葉、鮮花,繼而使用獸皮來遮掩或裝飾生殖器官,以後又擴展到其他的性感部分。這些就是今天

的服裝的雛形。因此也有人認為,對性的崇尚是服飾產生的直接原因,要獲得性的刺激和吸引異性的好感是服飾最基本的功能。

五、宗教信仰說

主張這一派觀點的學者認為,服裝是為了滿足宗教信仰需要而形成的。他們認為原始人在很長時期里,一直是不穿衣服的,後來在原始氏族公社中出現圖騰崇拜或偶像供人崇拜。所以,服裝最初出現在部族的首領身上,後來發展到巫師、傳教者或者教徒們身上。直到今天,服裝依然有明顯的標志功能,這說明服裝的起源與滿足宗教信仰的需要密切相關。

(7)制服來源擴展閱讀

歷史

中國服裝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曾發掘出約 1.8萬年前的骨針。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有管狀骨針等物出土。可以推斷,這些骨針是當時縫制原始衣服用的。

中國人的祖先最初穿的衣服,是用樹葉或獸皮連在一起製成的圍裙。後來,每個朝代的服飾都有其特點,這和當時農、牧業及紡織生產水平密切相關。春秋戰國時期,男女衣著通用上衣和下衣裳相連的「深衣」式。大麻、薴麻和葛織物是廣大勞動人民的大宗衣著用料。

統治者和貴族大量使用絲織物。部分地區也用毛、羽和木棉纖維紡織織物。漢代,絲、麻纖維的紡績、織造和印染工藝技術已很發達,染織品有紗、綃、絹、錦、布、帛等,服裝用料大大豐富。出土的西漢素紗禪衣僅重49克,可見當時已能用桑蠶絲製成輕薄透明的長衣。

隋唐兩代,統治者還對服裝做出嚴格的等級規定,使服裝成為權力的一種標志。鬧米日常衣料廣泛使用麻布,裙料一般採用絲綢。隨著中外交往增加,服式也互有影響,如團花的服飾是受波斯的影響;僧人則穿著印度式服裝「袈裟」。

現今日本的和服仍保留著中國唐代的服裝風格。唐宋到明代服式多是寬衣大袖,外衣多為長袍。清代盛行馬褂、旗袍等滿族服式,體力勞動者則穿短襖長褲。近代,由於紡織工業的發展,可供製做服裝的織物品種和數量增加,促進了服裝生產。辛亥革命後,特別是五四運動後吸收西方服式特點的中山服、學生服等開始出現。

1950年以後,中山服幾乎已成為全國普遍流行的服裝,袍褂幾近消失。隨著大量優質面料的出現,服裝款式也有發展。現代服裝設計已成為工藝美術的一個分支,而服裝生產已經實現工業化大批量生產。

「按三代時,衣服之制,其可考見者,雖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廣。玄端則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則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

至於深衣,則裁製縫衽,動合禮法,故賤者可服,貴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養老,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視私,庶人服之以賓祭,蓋亦未嘗有等級也。

端衣不削幅,不邪殺,不圓袂,不繼掩,不侈袂。其衡長八尺八寸,每幅長廣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謂之端。其裳,前三幅,後四幅,要有辟積無數,謂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參閱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服裝

8. 衣服的由來

1、環境適應說

為了在寒冷時保持身體的溫度,為了防備外傷和害蟲,要穿衣服。這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服裝起源的說法。但是,居住在熱帶地區的民族也幾乎沒有全身裸體的。有的是為了逢凶化吉而把護身符帶在身上,有的是把作為階級的標志的東西帶在身上。

2、羞恥說

居住在熱帶雨林地區的末開化民族,所穿的最小限度的衣服,幾乎僅僅是遮蓋了生殖器,由此而產生了羞恥說。但是,這也可以使人認為是防止外部的傷害。反而又產生了是由於出現了衣服,才使人產生羞恥感的說法。

3、吸引異性說

在動物中,如雄性孔雀和鴛鴦等,為吸引雌性,而擁有漂亮的羽毛。因而也有人說人類的衣服是從男女間的吸引異性的動機中產生的。也被說成是種族保存說和性慾說。

4、裝飾說

想要別人看到自己的美是人的本能。未開化民族的人們,在野獸皮的防寒衣上所加 的刺綉,就是這種表現。他們還從身體塗色開始,像耳環、首飾、腰飾、腳環等,這種想方設法裝飾身體的心理欲求,與生存的本能同樣強烈。同吸引異性說相結合,把裝飾說作為衣服發生的動機的學者也大有人在。

(8)制服來源擴展閱讀:

古代文化「衣」在古代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指人體上所有穿著,頭上戴的叫頭衣,鞋類叫足衣,身上穿的則叫體衣;狹義則專指上體所穿的服裝。古代衣服上衣也有長短、內外、厚薄之分。短上衣稱襦,辛延年《羽林郎》中說;「長裙連理帶,廣袖合歡襦。」

襦也有長短,顏師古《急就篇注》上說:「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腰者曰襦。」自膝以上的是長襦,類似今天的半截大衣。到腰間的才是短襦。

《孔雀東南飛》:妾有綉腰襦,葳蕤自生光。」杜甫《別李義》:「憶昔初見時,小襦綉芳蓀。」其中的「腰襦」、「小襦」都是短襦,可見短襦較常見。

9. 服飾的由來

在各種各樣的動物中,為什麼只有人類才穿用了衣服呢?關於這種衣服的起源論,從古希臘的環境適應說開始,產生了諸如羞恥說、裝飾說等的學說,但都沒有一個肯定的說法。 1.環境適應說 為了在寒冷時保持身體的溫度,為了防備外傷和害蟲,要穿衣服。這是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服裝起源的說法。但是,居住在熱帶地區的民族也幾乎沒有全身裸體的。有的是為了逢凶化吉而把護身符帶在身上,有的是把作為階級的標志的東西帶在身上。所以說,環境適應說,並不能完全說明衣服發生的全部經過,也不一定在一些重要的因震中沒有異議。 2.羞恥說 居住在熱帶雨林地區的末開化民族,所穿的最小限度的衣服,幾乎僅僅是遮蓋了生殖器,由此而產生了羞恥說。但是,這也可以使人認為是防止外部的傷害。反而又產生了是由於出現了衣服,才使人產生羞恥感的說法。 3.吸引異性說 在動物中,如雄性孔雀和鴛鴦等,為吸引雌性,而擁有漂亮的羽毛。因而也有人說人類的衣服是從男女間的吸引異性的動機中產生的。也被說成是種族保存說和性慾說。 4,裝飾說 想要別人看到自己的美是人的本能。未 開化民族的人們,在野獸皮的防寒衣上所加 的刺綉,就是這種表現。他們還從身體塗色開始,像耳環、首飾、腰飾、腳環等,這種想方設法裝飾身體的心理欲求,與生存的本能同樣強烈。同吸引異性說相結合,把裝飾說作為衣服發生的動機的學者也大有人在。 以上解釋了幾種說法。但是無論如何,人類在地球上是無所不在的,是從不同的氣候、 風土、風俗習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生活過來的。所以衣服發生的起源靠單一的動機來說明是很困難的。根據民族的不同,混雜有各種不同的動機,有時也會出現幾種動機相互交替、變強、變弱的情況。但是,我們可以把衣服發生的動機分成兩大類來考慮:其一,人類從自然環境中保護自身,為—廠維持生命的生理衛生的機能;其二,為了滿足顯示自己的慾望,為了誇示身份和地位的社會生活的機能。這樣來考慮,對於我們也許會有益處吧! 在現在各種交通工具發達、冷暖設備齊備的文明社會中,生理衛生的機能在逐漸減弱,社會生活的機能在日益增強:儀禮服、制服具有時代性的流行服裝,再加上美的著裝和主張個性的心理要素,衣服越來越向著多樣化發展c伴隨著文化的多層次化而個性化更加進步的今天,在社會生活中衣服的著裝目的,也會出現在某一面被簡單化,在另一面被復雜化的事情:但是,無論在任何場合,對於衣服的思考都不能離開人們的行動格式。日常生活中當然要穿衣。對於社會性的生活來說,又要求它易穿易動,在構造上具有很高的機能性。也可以說人們都喜歡具有很高審美性的東西。服飾作為性美的標志之一,其起源和作用是耐人尋味的。一般人認為,羞恥之心,人皆有之,我們的祖先之所以要創造出衣服,乃是為了遮羞。然而德國藝術史家格羅塞對此作了有力的論證。他發現,那些平日總是裸體的澳洲原始部落的婦女在參加性愛舞蹈時,卻要穿起羽制的圍裙,這種做法的目的是要喚起異性的注意。格羅塞認為:「遮羞的衣服的起源不能歸之於羞恥的感情,而羞恥感的起源,到可以說是穿衣服的這個習慣的結果。」「在低級文化間,偶然掩蔽性器官,固然可以有性刺激,但等到掩蔽的習慣成為普通的經常的行為時,就會失去其原來的意義;……結果成為我們現在的性刺激的就不是習慣的掩蔽,而是偶然的無掩蔽。……這中間已經有了一種很重大的倫理的進展——性的自製已經成為一種道德。」當原始人類還沒有懂得穿衣的時侯,是沒有羞恥感的;遮蔽性器官,是為了吸引異性;而當穿衣成為習慣時,羞恥感便產生了,偶然暴露性器官就引以為羞了。因此,衣服的遮羞功能包含著道德自製的內容。格羅塞的見解無疑是深刻的。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理解為什麼在氣溫最適於人體時仍需要穿衣。對性美的欣賞,也首先是從服裝開始的,只有情侶關系的男女才有可能彼此欣賞裸體之美。這之中,道德規范起著潛在無形、但又極其強大的作用。

與制服來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校服圖案發展 瀏覽:592
學生睡衣純棉 瀏覽:238
深灰色衫搭配什麼顏色褲子 瀏覽:778
如何計算皮帶物料拋出距離 瀏覽:402
紫色衛衣搭配風衣 瀏覽:394
新外套英文怎麼拼 瀏覽:389
女士夾棉風衣好看嗎 瀏覽:328
開平市哪裡可以買校服 瀏覽:857
綠色短衣如何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227
褲子君 瀏覽:494
艾格es黑色衣外套 瀏覽:36
無鋼圈文胸牌子品牌及商品 瀏覽:102
170的身高風衣選什麼碼 瀏覽:24
中老年中長輕薄羽絨服 瀏覽:206
黑白皮鞋怎麼搭配褲子 瀏覽:330
華陽職業中學校服 瀏覽:729
三秒速熱保暖內衣真假怎麼看 瀏覽:23
淺金色上衣配什麼顏色褲子 瀏覽:703
風衣腰帶一側怎樣打結好看 瀏覽:66
刺激戰場的風衣怎麼買 瀏覽: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