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何時才能讓學生愛穿?
「這校服就象是袍子,褲腳堆了一落」、「洗了兩水就看不到原來的顏色」、「冬夏就一身,讓我們怎麼穿」,這是不少家長和中小學生對校服的抱怨。校服作為一種制式服裝,長期以來卻缺乏有力的行業監管,成為孩子不愛穿、家長有抱怨以及學校和企業間的自主行為,那麼,什麼樣的校服才能皆大歡喜呢?
沒有規矩出問題
2005年1月,中小學校服製作引起了青海省政協委員的高度關注,一份《關於加強管理中小學校服製作的建議》的提案在政協青海省九屆三次會議上備受關注。
這個提案指出,近年來中小學普遍給學生製作校服,有些學校還規定開學後周一至周五學生必須穿校服上課,此舉為規范學生行為,防止學生的攀比心理,增強集體主義觀念和開展集體活動是很有益處的,但目前中小學校服從設計、製作、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多問題:
提出提案的青海省政協委員劉海玲介紹,目前國家教育部門沒有製作校服的行業標准。各校的校服在衣料、款式、顏色、型號上雜亂無章,大部分校服衣料還選用尼龍、錦綸、絛蓋棉等現已不再用做服裝面料的材料,在製作過程中存在用二胺調工業油漆印製校服和圖案,用具有嚴重污染的「化學漿」掛漿等現象,衣服原料和配料都有甲醛超標的問題,嚴重威脅著少年兒童的身體健康。用這種材料製作的校服,穿在身上,夏天不吸汗,冬天不保暖。有些學校嚴格要求周一至周五穿校服到校,而這些材料容易臟又不好洗,往往造成學生衣冠不整,精神面貌不振。
提案建議,教育行政部門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盡快制訂中小學生校服製作標准,嚴格限定製作材料、款式和標準的規范;生產製作校服廠家應具有相關資質,具備有一定設計能力的,有嚴格檢測、驗收標准。同時教育行政部門應制訂中小學生校服製作、購買和穿著等方面的管理規定,在製作和購買過程中應有工商、質量檢測、監督部門參與,家長作為學生的監護人理應有知情權和表決權,嚴格限制偽劣材料和化工原料在校服製作中採用。
根據政協委員的提案和實際調查,青海省纖維局立即著手為中小學生校服立起了「規矩」。2005年10月1日,一份在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范和紡織品、服裝使用標准基礎上誕生的《青海省學生服地方標准》出台並頒布實施。
青海省纖維檢驗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制定的《青海省學生服地方標准》,對中小學生校服從型號、里料、輔料、縫紉線均做了明確規定,對校服的功能和等級劃分、內在和外觀質量提出了明確要求,特別是對校服的用料安全和成分立了「規矩」,規定夏季校服面料成分應含有不少於50%的棉纖維,直接接觸皮膚的機織、針織面料每千克甲醛含量不得高於75毫克……
沒有規矩,出問題,有了規矩,問題似乎就應該解決了,可事情並不是這樣簡單……
有了規矩遭冷遇
5月23日,為規范中小學生校服製作,青海省纖維檢驗局技術人員對青海省西寧市部分教育部門負責人、中小學老師和服裝生產企業主就國家有關紡織產品安全技術規范和新制定實施的《青海省學生服地方標准》開展培訓,然而只有稀稀拉拉的20多人前來參加,個別人還在培訓中旁若無人地打手機。似乎中小學生的校服是個沒影的小事,犯不著興師動眾地制定標准、搞培訓。
出現「剃頭挑子一頭熱」的情況,記者了解到,這與《青海省學生服地方標准》中部分內容不具備強制性關。在這一標准中,除了纖維含量、甲醛含量、ph值、異味、染色牢度等學生校服的材質安全標準是強制性的,此外關於衣服表面起球、褲襠等主要部位接縫強力,以及水洗尺寸變化率(俗稱「縮水」)都是推薦標准,這意味著生產服裝的企業還是采購的學校都可以不參照執行。
在學生校服「規矩」遭冷遇的背後,還隱藏者著更重要的原因。
據有關媒體報道,浙江省永康市前倉鎮及周邊地區是國內最大的校服生產集散地,一套校服用料2米左右,成本是13.6元,加上其他費用,出廠價20元左右,但學校賣給學生時,少則40-50元,多則70-80元。校服的製作不但為假冒偽劣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而且「校服進校,紅包開路」已成為廣大家長關注的焦點。
一位曾在服裝加工企業工作過的學生家長告訴記者,當為孩子的校服給學校交高出成本數倍的錢時,心中很不是滋味,他們夫妻兩人都是靠打工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百八十塊錢對他們來說不是個小數字,而且往往花了這么多錢,買回來的校服孩子也不喜歡,穿起來顯不出個精神頭。
一位教育界人士說,現在中小學製作校服和購買現在也沒有統一的管理體制,學生和家長的知情權和表決權得不到尊重,這是校服有了「規矩」卻遭冷遇的主要原因。
據記者了解,西寧市現有中小學校930多所,中小學生近30萬人,除了個別地方有中小學生校服采購管理機構外,大多是學校和企業雙方的自主行為。
有服裝生產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如果大家都能按照「規矩」辦事,有實力、講信譽的企業不怕沒錢賺,畢竟中小學生校服是個需求量龐大的市場。
青海省纖維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如果價錢適宜,能夠嚴格執行技術標准,中小學生校服功能性可以得到得到更好的體現,可以有明顯的夏、冬、春秋區分,而且安全性能、外觀型號都有保證,在這個基礎上,輔之以美觀大方的款式設計,「皆大歡喜」的校服是不難做到的。
正如建築工程招投標一樣,中小學生校服製作、采購不能游離於學生、家長和監管部門的視線之外,校服不僅是穿在學生身上的衣服,更代表著學校的形象,關系著學生的健康和精神面貌,與「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家長肩上的負擔息息相關。
2. 柳州真的要統一校服什麼時候開始穿
政協委員建議中小學校服改裝,教育部門就此徵求意見
南國今報 2009-04-18 ■ 記者李旭東
今報柳州訊(記者李旭東)「柳州許多中小學的校服太難看了!」陳敏等14位柳州市政協委員就此提出了對校服進行改裝的建議。昨日下午,柳州市教育局召開部分中小學校長及城區教育局領導座談會,就中小學校服的規范管理問題,廣泛徵求各方意見和建議。
目前,柳州市許多中小學校普遍有各自的統一校服,學校也規定學生在校期間必須穿著校服。但是,目前柳州市許多中小學的校服,在服裝款式及色彩上,都存在諸多有待改進之處。在去年初召開的柳州市政協十屆三次會議上,陳敏等14位委員提交了《關於對我市中小學校服進行改裝的建議》的提案。
政協委員認為,柳州地處亞熱帶,夏天炎熱,高溫天氣很多,而不少學校男女生都還要著校服長褲上學。且校服面料普遍質量較差,多為化纖面料,尤其是夏裝,學生穿著大多感覺不適,不利於學生的生長發育。
此外,目前許多中小學生的校服大都是千篇一律的「運動服」,穿在身上寬松肥大,男女裝沒有差異,不能體現男女之別。
一些校服色彩過於老陳,沒有時代氣息,大多採用白色和深藍色,有的甚至接近黑色,學生穿起顯得老氣橫秋,缺乏朝氣活力。另外,這些顏色並非安全色系,不利於保障學生的交通安全。
政協委員建議,校服款式應體現人文關懷,應考慮氣候因素,夏裝不宜一味向北方學校的校服看齊,同時也應有男女生之別,男生夏裝下身應設計為西裝短褲,女生下身為得體的裙裝。
對校服的色彩及款式,政協委員建議盡量體現出青少年活潑可愛的天性,應在服裝上添加安全色系。此外,希望能增強校服製作招標的透明度,在盡少增加費用的同時,改進校服面料,建議使用摻有棉質的面料,以便於吸汗透風。如有可能,可以全市統一校服,整體體現柳州市中小學生的精神面貌,樹立城市良好形象。
就如何規范管理中小學校服的問題,柳州市教育局在昨日召開座談會,聽取學校對校服的款式、質量、價格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下一步,教育部門還將召開家長代表等座談會,面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希望各界人士、廣大市民、學生和家長積極獻計獻策。
意見和建議可通過發送電子郵件或書面材料投放等方式,在4月底前向教育部門反饋。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意見建議投放箱設在曙光東路188號教育局勤工儉學辦公室辦公樓一樓。此外,廣大讀者也可撥打本報熱線0772-2868344,暢言對規范校服管理的看法。
3. 中國校服是源自中山裝嘛
辛亥革命雖然沒能把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成功解救出來,卻大開大闔地打破了幾千年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舊時代衣著制約。新文化運動的春潮更是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年輕一代顯出空前的天真、輕松和愉悅。
各式校服
三十年代:旗袍在校園內得寵
三十年代出現的旗袍款校服,逐漸代替了原本的裙衫式制服,而三十年代也是旗袍最為流行的十年
民國時候漂亮的校服
四十年代:延續了三十年代的服裝風格
五十年代:比較隨意,缺乏特定校服
在建國之初,全國人民自動穿起藍色、灰色的幹部服、列寧裝、棉大衣。長衫馬褂至此基本退出歷史舞台。58年以前,風氣還是比較寬松的,大學女生還會穿著彩色呢子大衣,楊沫的《青春之歌》講的就是這段時期的事。
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舊軍裝:接二連三的「運動」抹煞了錦綉河山的絢麗色彩,稍微鮮艷、新穎的衣服都受到了壓制,看看這時期的學生吧,草綠色的舊軍裝就是他們最主要的色彩。(但這可不算校服,這段時期「校服」這個詞從我們國家消失了)
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現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服飾終於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在80年代後期, 「校服」這個字眼,也逐漸重回我們的視線。一開始比較散亂,校服不是每個學校都有,有校服也是一個學校一個樣,沒什麼統一的要求。
九十年代及二十一世紀初:運動校服一統天下(加粗要考的)
中國的校服
此時中國大陸的校服普遍以運動服為主,顏色主要有藍,紅,綠,白等,面料以滌蓋棉,金光絨等為主。這在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強化學校的整體形象,增強集體榮譽感上起到了主要作用。國家教育部在1993年下發文件,要求加強中小學生著裝工作。
看完有沒有感覺到絕望呢?什麼時候的都好看,就你上學的時候運動服統一天下(手動狗頭保命)但是國家有人似乎發現了這個問題要校服改革
近日,民革中央就目前各省份對校服的管理方式不同、效果迥異,有地方出現「劣質校服」、「丑校服」問題,建議改進校服美感和舒適度。
發揮校服的與人與審美能力、
答案來自:」中國校服的唯美進化史「網頁鏈接
4. 求小學少代會提案一篇(關於改進校服質量)
讀書,讀課外書對學生來說是很重要的事。在少代會開幕前,我想趁著這股熱潮,提些建議。
從古至今有許多名句,諸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這些都是勸人多讀書的。讀課外書可以豐富閱歷、提升見識、陶冶情操、培養人格。
然而,隨著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大批課外讀物被各式各樣的習題集取代了。孩子們離課外書也越來越遠了。即使有少許的時間,也被看電視或上網沖浪而佔領。
我們,真的要和課外書「再見」了嗎?
我個人認為,有益的課外讀物對小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是有幫助的,從課外書上可以了解到許多課本內沒有出現過的知識點,學習到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識。書是知識的海洋,而我是一葉小舟,自由自在的在海洋中遨遊;書是一扇大門,讓我走進知識的世界;書是一雙翅膀,使我在知識的天空中飛翔。
是書使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是書讓我找到知識世界的指南針;是書使我從中獲取精神營養,讓我在學習中慢慢成長 …… 我和書的故事永遠不會畫上休止符,只會越來越完美。因為是書改變了我!
現在的小升初考卷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科普知識、古詩詞、名人名言、社會熱點新聞……這時,考驗我們的就不僅僅是課本上的知識了。
有的家長會認為,讀課外書就該讀作文書、古典名著、各類輔導用書,其它的書都是「亂七八糟」的。其實不然,我們可以選讀些名人傳記,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搖著輪椅上北大》……還有一些傾情小說,如《閃著淚光的決定》、《神奇女生祝如願》……在這些故事中學到知識、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
對於我們選讀的課外書,家長們也可以讀一讀,甚至我們可以一起討論書中的情節、書帶給我們的啟迪,讓我們從課外書中吸取更的營養。
因此,我希望家長能讓孩子多讀些有益的課外書。同時,祝願少代會順利召開!
5. 中山裝的來歷
在滿清政府統治末期,由於孫中山領導反滿清革命運動,遭清朝政府通緝,被迫長期在國外流亡。他在國外看到人們穿著生活勞動都很方便而又美觀的服裝,而當時中國社會上還流行長袍馬褂,頭上加上一頂不倫不類的瓜皮帽。這不僅樣子難看,而且生產和生活都不方便。因此,孫中山早就下決心,一旦革命成功,一定要對中國服裝也來一番改革。
1911年武昌起義一聲炮響,革命軍一舉推翻了滿清王朝,孫中山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樣一來,孫大總統有條件實現他對服裝改革的夙願了。
此時,孫大總統想起了上海南京路西藏路口榮昌西服店的裁縫師傅王財榮。
王財榮是浙江省奉化縣江口鎮王淑浦村人。自小便跟人來上海學裁縫當學徒。他聰明、勤奮而且好學,幾十年的磨練,學得一手好手藝,而且積蓄起一筆錢。他在當時還很偏僻的南京路西藏路口開了一爿榮昌呢絨西服店,生意也頗為興隆。由於他和蔣介石是同鄉,關系較熟,經蔣介紹,孫中山也常到榮昌西服店做衣服。孫中山知道王財榮是個很有頭腦的人,在服裝設計和製作方面有相當的造詣,因此,就帶著如何改革服裝這個問題來找王財榮。見面後,兩人就熱烈地討論開了。
開始王財榮從自己的生意考慮,提出不穿長袍馬褂改穿西裝。孫中山先生認為西服固然有優點,但在中國難以推廣。因為這時中國人還很窮,絕大多數人只能穿布料做的衣服,如果普及西裝的話,服裝改革一定會失敗。必須創造出一種適合中國人穿著的新式服裝。後來,孫中山想起在日本看到日本軍校學生穿的士官服。它單立領,上下左右都有口袋,前門襟上有9個排扣。青年人穿上它,又方便又精神。王財榮希望孫中山的先生拿一套來作參考,孫中山欣然同意,並表示盡快送來。
幾天後,孫中山讓人找到一套從日本帶回來的士官服,並派人送到榮昌西服店,請王財榮以這套服裝為基樣,設計出一套符合中國人穿著的新服裝。
王財榮根據孫中山意見,立即和店裡伙計們反復商討,最後決定把領子改成直翻領,胸、腹前做有兩大兩小有袋蓋的4個貼袋。前胸兩個小袋的袋蓋做成山形筆架式,叫做筆架蓋,寓意是革命要重知識。
衣服設計好了,王財榮便根據孫中山的身材做了一套。他帶著新衣服,登門請教孫中山,並請他試穿。孫中山先生一穿,果然樣式莊重大方,穿著舒適方便。他對王財榮設計的筆架蓋尤其欣賞,稱贊不已。
於是,孫中山首先穿上王財榮親手製做的新式服裝,穿著它出席各種會議。以後,只要是出席大型群眾集會,孫中山必定穿著它去和群眾見面,去演講。
大家敬重孫中山的為人,加上看到他的新服裝的確十分舒適美觀,也就紛紛模仿製作,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穿著它。於是,這衣服首先在南京、上海等地流行起來,以後在全國各地也普及開了。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在服裝上的改革精神,人們把這種服裝叫做「中山裝」。